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
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
“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 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 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 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 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 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方法。
•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 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写作教学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本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漏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武
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 (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从甲骨文,金 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戈”的首笔变成了“武” 的首笔,“戈”的一撇变成了“武”的第二笔。
《世界多美呀》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经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这三个美丽 的词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 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此时,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让同学拿出准备的“蛋壳”——纸做的头饰,让学生当小鸡,从洞眼看看 这个美丽的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屏幕出示蓝天白云图) 生: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小河…… 师: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用纸挡住脸,透过较大的洞眼,眼睛转来转去,搜寻着) 生:看到了同学……看到了后面有老师听课……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有趣……很好玩……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能读善写”话语文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在教学中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所展示的课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理解本文的主题。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地方,并做好批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教科书上选取的每一篇课文就如同数学课上的一道道例题,用一篇篇例文去训练学生,每篇例文学深了,也是对孩子的最好训练。
本着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能读善写”的能力,通过“三写”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写”即: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在“三写”之前引导学生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再进行详细的写前培训: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二写的时候指导学生应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些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字词是语文学习之根,根断则树绝,因此要求学生在三写之前应该充分的阅读课文内容,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这也是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情感、语言之美、人物心灵之美、事件所体现的社会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4
1. 教学目标的膨胀与泛化 2. “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 3. 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 4. 对学生的读书与写字重视不够 5. 教师的语文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
5
中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其背后隐含着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两种思路:
.
13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 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 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 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 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 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写字:“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 标要求贯穿义务教育各学段。
第四学段: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
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
19
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
1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 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17
目标的调整:降低难度,追求质量,进一步强调识 字写字是贯穿义务教育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下调,体现“多认少 写”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写字教学。
第三、四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保持不变。 第个会写。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石艳霞)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课程性质与地位
(实验稿) (2011年版稿)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2.关于阅读教学 3.关于写作教学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写字教学要求的比较
类别 学段 原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 (一、二年级) 写字的愿望 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三、四年级)用键盘输入汉字 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谢 谢!
•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 和运用语文。 •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 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 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 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 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8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文件。
它是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和实践,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下面就按照步骤,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文件。
第一步,整合思维:根据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和必要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步,深入分析: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原则,遵循“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统一的原则,注重思维品质、情感品格、文化基础和语言技能四个方面的培养。
同时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第三步,具体实践:标准给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按照“以阅读为主、数学语文结合、文学教育贯穿”三个方面来展开。
其中,将“阅读”置于核心地位,重视“朗读、默读、理解、欣赏、分析”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将数学和语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学习数学,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最后将文学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质和语言修养。
第四步,实践效果: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何意义?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技能、思维品质、情感品格和文化基础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同时,标准的实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的分步骤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一套标准。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理念和目标1. 理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理念。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化意识、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公民。
2. 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 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语言的美和文化的魅力。
- 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
- 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凝练自己的文化品格。
二、课程结构1. 总体结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2.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必修部分包括语文基础、中国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修辞与修辞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等内容。
3.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必修部分包括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与修辞作用、文学比较、古代文化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包括文字、语言、文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教学方式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互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学评价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实验稿”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 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 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 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 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促进德、智、体、 美的和谐发展。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 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 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 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 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 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 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 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文在前言引文最后一段)
第一部分 •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实验稿”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 取向,同时也应尊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 “2011年版”
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 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 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 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 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 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 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 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 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 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2011年版将此 段文字整体移 到前言后面的 课程设计思路 里。
• • “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 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 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 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 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与“2011年版” 比较研究
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 2012.4.14 杨洪涛
第一部分
•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在“前言一课 程性质与地位”中)
前言
• “2011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 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 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 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 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一部分Biblioteka 前言一、课程性质•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此段内容在 “2011年版”被移至引言 中,上文已有分析,不 再赘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一)阅读 • “实验稿”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 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 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 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 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
• “实验稿”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 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 究、团结合作、勇于创 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 该积极提倡。
• “2011年版”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 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 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 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 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 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 积极提倡。
第一部分
前言
• “2011年版” • “实验稿”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 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 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 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 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 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 要作用。 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 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 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前言
三、课程设计思路
• 2011年版将此段文字移 到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与内容的开头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 透,融为一体,注重语 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一部分 • “实验稿”
前言
三、课程设计思路 • “2011年版”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 合性学习”的要求,以 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 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 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 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协调地发展。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目标
两种版本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 “实验稿”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 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 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 用汉字3500个,其中 3000个左右会写。
• “2011年版”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 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 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 汉字3500个左右。
• “2011年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 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 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 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部分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实验稿”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 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 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 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 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 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实验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 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第一部分
前言
• “实验稿” • “2011年版” •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 •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 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 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 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 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 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 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 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 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 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发挥重要作用。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 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一部分 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实验稿”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 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 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 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 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 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 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程的变革和发展。
• “2011年版”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 求,以加强语文课程 与其他课程、与生活 的联系,促进学生听 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 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
前言
三、课程设计思路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 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 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 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第二部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 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 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 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 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 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第一部分 • “实验稿”
前言
三、课程设计思路
• “2011年版”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 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 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 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 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