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论文
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研究
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流程,它使企业认识到潜在的危机和相关影响,制订响应、业务和连续性的恢复计划,其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以有效地响应非计划的业务破坏并降低不良影响。
在金融服务领域,业务连续性管理已经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但这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普遍缺乏重视和紧迫感。
人们普遍认为办公场所发生业务中断或地震、台风以及恐怖袭击等的概率很小,而很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和规划。
而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其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国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多核心的金融机构将聚集到上海,上海需要创设一个更为优越的法律环境。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金融中心的连续运营。
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与英美国家以及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金融业务连续性和应急机制的比较,并结合我国目前现有的相关BCM管理制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BCM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从而保障我国金融行业业务的连续运行,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现实必要性分析以美国为例,根据福布斯统计美国证券交易所100 年的历史中,曾发生了10个重大事件使华尔街暂停运营。
比如“911事件”,恐怖分子袭击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金融系统被迫关闭。
纽约银行声明恐怖袭击破坏了部分计算机系统,一些分支机构被迫关闭,其第三季度的利润因此下降了33%。
而德意志银行于1993年开始风险分析并建立一整套完整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应对突发事件或灾难,短时间内在距离纽约30公里的地方恢复了业务运行。
最近一次事件是在2016年10月30日,纽约受桑迪飓风袭击,华尔街金融中心受到影响。
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架构体系的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架构体系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支撑全球经济活动的金融服务尤为重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随着银行业务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以及银行数据大集中、业务集中处理等业务模式和系统架构的变化,使得银行数据中心成为支撑金融服务聚焦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导致数据中心的IT系统瘫痪,将会造成银行金融服务的全面中断。
因此加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已成为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高管的首要任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建立银行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技术平台,而且更需要建立覆盖银行所有业务的持续性管理体系。
论文将从银行的管理模式、业务需求和资源建设等多个视角全面理解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深层次需求,并基于成熟、先进的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体系架构提供一种清晰、简洁、高效、可扩展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建设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势:●需求调研无死角、无盲点由于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需求来自于银行的管理层、业务层和IT层等多个层面,包括管理体系建设、业务恢复流程、业务数据保护、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等。
为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上述各个层面的需求,本文将采取建立分类需求标签的方法,标识所有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的需求点,确保需求无死角、无盲点。
●服务的精细化与定制化论文采用了原子服务的设计理念,精细、准确地描述了满足各类需求的服务资源,同时结合本人多年在大型商业银行灾备系统建设及维护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的服务匹配、编排和组合方法,实现对各类需求的服务定制。
●业务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银行的业务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而传统的灾备建设模式往往不能适应业务发展所带来的系统规模扩展和系统架构的变化,为此论文采用的服务定制化方法建立了业务需求、服务以及资源的对应关系,并解决了资源投入无法与业务变化相匹配的问题,同时通过服务的定制化快速地适应了业务的变化。
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论文
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为了实现我国的崛起,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我们必须针对金融管理中的各项问题进行处理,制定长远的合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的深化发展,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保证金融管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推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因为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中,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实力出现了脱节现象,金融管理逐渐落后于经济发展。
正是因为金融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导致了金融管理中的很多矛盾。
因此,当前必须对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2.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后,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金融行业的管理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1]。
因此,想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1金融管理影响力上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各个国家独立发展的情况已经被打破了。
全球化推进了经济的开放也推动着投资的发展,在投资中出现了很多不完善的监管机制,这些机制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发展[2]。
要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性,政府出台了很多的监管制度,企业之间也加强了监督,这就使得金融管理的作用增加。
2.2传统模式无法适应当前要求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在金融管理中更是缺乏具有先进管理能力和理念的人才,这就导致了金融管理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无法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地规避。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对金融管理进行改善,推进可持续发展[3]。
3.如何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3.1重视人才力量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并没有充足的管理人才来推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员因素是制约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现状与发展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现状与发展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变的越来越紧密,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通过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来保持金融服务的稳定性也逐渐成为银行内部的共识。
一、业务连续性管理发展历程
业务连续性管理早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容灾恢复计划。
为应对自然灾害或其他物理损坏等引起的突发故障和危机,银行和保险机构会选择在远离主中心的另外一个地方通过磁带的方式备份相关数据,以保障遭受危机的业务得到恢复。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发展、成熟,依靠传统的备份来恢复业务的方式逐渐不能适应一些关键领域的发展要求,而具有应对风险、自动调整和快速反应能力,并使企业能够连续运转的业务连续性计划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但这一时期仍是以系统灾难恢复为主,对全面的连续性管理认识仍然不足。
90年代后,随着IT技术在越来越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业务连续性管理逐渐得到重视,特别是“911”事件中,纽约银行因线路中断、IT系统无法迅速重建导致一些分支机构
1。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法探讨论文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法探讨论文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是指银行为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和不可预见事件,确保银行业务稳定运营的一种管理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了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培训演练、监测评估等环节。
首先,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基于全面的风险评估。
银行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错误等。
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银行可以确定主要的风险来源,并对其进行优先处理。
这一环节涉及到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其次,银行需要制定详细的业务连续性计划。
业务连续性计划是指在各种紧急情况下,银行能够按照预定的流程继续提供服务,保障客户的权益。
银行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例如,对于自然灾害,银行可以制定疏散计划和备份数据的存储方法;对于技术故障,银行可以制定备份系统和设备维护计划。
业务连续性计划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审查,并定期进行更新和演练。
在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同时,银行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演练。
培训是指向员工提供相关业务连续性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包括应急预案的详细说明、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式等。
演练是指模拟各种紧急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和应对的过程。
通过培训和演练,银行可以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从而保障业务连续性。
除了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和培训演练外,银行还需要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监测评估是指对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银行可以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等方式进行监测评估。
监测评估的结果可以为银行制定改进措施和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最后,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和流程。
银行需要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高军修永春随着银行业务和机构的不断扩张,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保证金融安全稳定发展,是国内银行业监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2011年12月底,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只有构建真正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使管理科学化、手段现代化,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务连续性管理沿革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最早脱胎于传统的IT备份与容灾恢复计划,但是随着IT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灾备越来越难保障企业在灾难面前的关键业务可用性,企业更需要一套标准化、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去帮助其应对灾害,这不仅包括IT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整个机构(企业、政府、组织)的管理架构层面。
通常认为,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识别威胁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并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来建立组织机构的恢复能力和有效应急响应能力,从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资产,组织机构的信誉、品牌及其创造价值的活动。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包含在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理论中,并未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独立研究。
而那时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损失(如人和物等),而对事件造成的其他损失(业务停止、工厂停工等)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技术手段所限,也没有能力对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能是尽力而为。
计算机系统在解决系统持续运行的问题时,率先对单点故障采用了冗余措施,这就是最早业务连续性管理思想的开端。
70年代,出现了容灾恢复计划的概念。
当出现大的故障和危机时,中断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以小时为单位。
金融组织,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都建有另外的后备点,备份磁带存储在远离主中心的地点。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一、背景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银行应对及恢复各类风险和灾害事件的能力和过程。
风险和灾害事件的发生不可预测且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因此连续性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的重要工作。
二、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必要性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证金融机构在任何突发事件下,仍然能够维持业务连续稳定的运转,以确保金融环境的无风险运行,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客户权益,维护银行自身经营和社会责任。
三、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影响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影响亦是广泛的,包括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收入分布、市场份额和声誉、客户信任和满意度等。
四、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要素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要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人员、技术和业务流程。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践需要依托于高效的人员、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业务流程。
具体而言,人员的参与和配合是保持银行业务连续性稳定的关键,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是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够被实施的必要条件,完善的业务流程是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保障,可以减轻银行面对的风险和威胁。
五、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实践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需要遵循几个方面的建议:1. 制定综合性的银行业务连续性计划综合性银行业务连续性计划是指银行要制定全面的应对和恢复计划,来应对各种风险和灾害事件。
2.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银行需要不断地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和灾害事件。
3. 做好备份和存档工作银行需要对关键信息进行备份和存档工作,以确保银行业务在出现任何风险或灾害事件时及时恢复。
4. 建立灾害应急预案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5. 进行培训和演练银行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以提供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6. 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系统银行需要不断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系统,以提供更好的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六、总结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具备必要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2012.9 -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交通银行
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最早脱胎于传统的IT备份与容灾恢复计划,但是随着IT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灾备越来越难保障企业在灾难面前的关键业务可用性,企业更需要一套标准化、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去帮助其应对灾害,这不仅包括IT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整个机构(企业、政府、组织)的管理架构层面。通常认为,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识别威胁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并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来建立组织机构的恢复能力和有效应急响应能力,从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资产,组织机构的信誉、品牌及其创造价值的活动。
交通银行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肩负起保障世博金融服务安全的使命。世博会对应急管理和业务连续运作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加之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对应急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因此,统一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制度、规范应急体系和流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完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应急预案及必要的演练,对交行来说已成为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我国对业务可持续性管理及其相关的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灾难恢复等领域相继发布了监管规范和指引,如《银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更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的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指引》强调了业务连续性管理不仅是IT部门的工作职责,还需要由上而下地覆盖各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银行业对外服务及支持对外服务的所有业务都必须建立配套的连续性计划,并通过内部审计等方式确保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良好实施。同时,IT信息系统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不仅是由于业务连续性管理脱胎于IT的信息灾备管理,更是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在业务运行风险中是最常见最复杂的。因此,《指引》从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执行层面、风险影响分析、资源建设等方面强调了IT部门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角色。
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国际准则、监管要求与实践
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国际准则、监管要求与实践杨阳刘浩达1[摘要]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旦风险事件造成相关机构关键业务运行中断,将会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影响,甚至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目前,我国证券期货机构主要在容灾备份体系建设中投入相对较多,但要有效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性,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容灾备份尚不充分,境内外金融机构通常按照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要求,综合采取完善组织架构、理顺体制机制等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相关国际准则、境内外监管要求及实践做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本市场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客观上也对资本市场的安全、平稳、持续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结算作为直接服务于资本市场的重要金融1本文的撰写得到了中国结算范宇副总经理的悉心指导,风险监控部总监汪有为、副总监何晓雷也提出了相关修改意见。
撰写过程中,技术规划组朱敏杰、韩晨曦对报告的相关内容提供了相应帮助。
基础设施,一直重视并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目前,中国结算已经基本建成了容灾备份系统,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系统运行架构下的本地容灾备份体系。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前、中、后台业务链条的耦合度日益紧密、关联性愈加错综复杂,单一金融机构已经难以简单依靠自身力量实施业务连续性工作,需要从全行业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本市场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问题。
为此,本文梳理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相关国际准则、境内外监管要求与境外同行实践做法,结合包括中国结算在内的资本市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业务连续性管理概述(一)基本概念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解决“一旦灾难发生,企业能够在多长时间恢复多少业务”的问题,包括一整套的政策、标准和程序,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范畴。
论银行业业务连续性计划IT保障
论银⾏业业务连续性计划IT保障2019-08-29由于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及其服务敏感性,其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对于保证银⾏持续经营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结合国内银⾏业的实际情况,从IT管理者的⾓度出发,对银⾏业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定位、制定、演练等做了⼀个初步的探讨BCP计划的制定⾸先要明确本⾏⾯临的风险,包括⾃然风险、⼈为风险、硬件类型风险、应⽤类型风险;并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评估,以指导后续应对计划的制定。
其次根据本⾏的实际情况,决策本⾏BCP计划的⽬标和指标;然后根据⽬标和指标,通过技术⼿段和管理⼿段,明确整个BCP计划贯彻涉及到的组织结构、职责分⼯、技术体系、演练和维护环节等,保证整个计划的可落实性、可管理性、可维护性。
1、基本过程分析1.1七级容灾和七级恢复据国际标准SHARE78的定义,灾难恢复解决⽅案可根据以下主要⽅⾯所达到的程度分为七级,即从低到⾼有七种不同层次的灾难恢复解决⽅案。
0层-没有异地数据1层-PTAI卡车运送访问⽅式2层-PTAM卡车运送访问⽅武+热备份中⼼3层-电⼦链接4层-话动状态的备份中⼼5层-两个活动的数据中⼼6层-O数据丢失,⾃动系统故障切换同样的,七级恢复包括:O层:⽆异地备份数据1层:有数据备份,⽆备⽤系统2层:有数据备份,有备⽤系统3层:电⼦链接4层:使⽤快照技术拷贝数据5层:交易的完整性6层:少量或⽆数据丢失7层:解决⽅案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实现⾃主管理1.2业务连续规划基本⽅⾯本业务连续性规划包括以下⼏个⽅⾯的主要部分:灾难类型分析业务冲击分析当前业务环境及恢复能⼒分析容灾策略制订容灾⽅案设计业务连续性流程设计业务连续性流程及容灾⽅案管理和测试其过程如下图所⽰,是⼀个周⽽复始的过程,随着银⾏内部环境的变化随时灵活变化阶段⼀、灾难类型分析(风险分析)在本阶段,需要进⾏详细⽽量化的风险分析,以确定当前IT环境之中存在哪些⽆法接受的物理威胁或者可能发⽣的灾难,并对灾难发⽣的可能性、⽬前可能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该灾难所威胁的资产价值进⾏分析,最终得到带有优先级别的需要防护的灾难列表,并制订可能的处理⽅法,如接受该灾难发⽣的风险⽽不进⾏防护、⾃⾏制订该灾难的防护⽅法或者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转嫁策略。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加速,催生了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格局,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如何在愈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更为复杂的技术应用条件下增强机构应对灾难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运营,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形势与背景从国际上看,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的发展依赖于灾害事件的驱动,灾难事件频繁发生促使各国提高防灾意识和推进BCM管理的主动性。
国外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有10年的发展历史,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业务连续性相关的标准、政策,如英国标准协会BS25999、新加坡SS540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等,目的是指导企业以保障业务持续运营为目标,建立起覆盖整个企业的常态化、系统化管理机制,有效应对事故和灾难、快速恢复业务;美国、香港等国际银行业监管当局也相继发布了业务连续性监管要求。
我国的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建设在本世纪刚刚起步,基本围绕应急管理和灾难复两个方面开展实践。
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灾难事件,使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提高了对灾难应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和认识,国家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了覆盖地震、卫生、电力、通信等一系列、全面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了从国家总体预案、部门预案、地方政府预案到重要企事业单位的较为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对信息系统依赖度的提高,保障关键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在灾难情况下尽快恢复显得尤为迫切,2005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银行、证券、保险、电力、民航、铁路、海关、税务等8个国家重要信息系统所在行业,编制、发布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有力地促进了国家重要行业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建设工作。
二、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发展迅猛,大型银行的资本总额、开户数量、业务处理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经营范围遍及全国并在海外快速扩张,一旦业务停顿,可能影响全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影响社会稳定。
业务连续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业务连续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加。
自然灾害、网络攻击、人为破坏等不可预测的事件可能会破坏企业的正常业务运营,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BCM)是指企业通过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保护,以确保企业在意外事件发生后可以尽快地恢复业务运营,减少影响并最大程度地保护企业的利益。
业务连续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意义和重要性。
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的风险,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的利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业务连续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是企业建立一个完整、可持续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系统的基础。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
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义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目标,确定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战略方向。
2. 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弱点分析,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
3.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各种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4. 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培训机制,确保员工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 通过定期评估和检查,不断改进和优化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
二、风险评估和弱点分析风险评估和弱点分析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对其重要业务流程和系统进行评估。
在评估和分析过程中,企业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重要业务流程,确保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保护。
2. 评估对业务连续性造成风险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
3. 分析重要业务流程和系统的弱点和脆弱性,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改进。
4. 制定紧急响应计划,在发生灾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关于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论文
关于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论文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金融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金融业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涵盖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可持续投资和金融创新等方面。
通过改进金融业的运作方式和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业可以帮助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金融市场、可持续投资、金融创新1. 引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它旨在实现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平衡与发展。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适当的投资。
这就要求金融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提供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2. 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
此外,金融市场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等服务,有效减轻投资者的风险。
3. 可持续投资可持续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项目中。
金融业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资金的长期稳定回报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金融业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4.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创新的资金支持方式。
例如,绿色债券的发行可以为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绿色基金的设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专业和多样化的可持续投资选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业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
5.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金融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缺乏标准和监管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推荐下载】运营制度流程:金融机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
[键入文字]运营制度流程:金融机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这是一篇金融机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内容,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对国内银行业而言是全新领域,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此项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各家机构资源投入、开展情况各不相同。
运营制度流程:金融机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 随着银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银行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为风险加权资产配置充足的资本成为摆在银行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7年银监会将“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监管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部分,要求各家银行进行自我评估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稳健运行的监管指引。
2011年底,银监会正式发布了104号文《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该《指引》对商业银行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和实施时点要求。
虽然根据监管要求及内部管理需要,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着手开展业务连续性规划设计工作和实施工作,但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对国内银行业而言是全新领域,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此项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各家机构资源投入、开展情况各不相同。
金融机构BCM现状 致同企业风险服务合伙人李辉介绍,我国金融机构相较于海外同行们在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相对起步较晚。
从2001年“911事件”之后,国内才开始真正重视业务连续性方面的工作,并快速经历了从探索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我国金融机构在IT系统的连续性计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少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灾难备份中心,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但从总体上看,在21世纪伊始,我国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对于BCM的主要工作和意识仍停留在IT系统灾难恢复的技术层面,仍未建立以全面业务恢复为目标的全面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需求规划、应急响应策略、流程和持续维护等机制。
1。
浅析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构建
浅析商业银⾏“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构建当前世界所⾯临的风险有恐怖袭击、⿊客、⽹络侵袭、电脑病毒、⾃然灾害、⼤规模停电、罢⼯、环保、市场恶性竞争、企业倒闭等,近年来发⽣的“9.11”、“SARS”事件、印度洋海啸等给国家和企业带来重⼤的损失。
在⾦融领域,重⼤灾害事故亦不鲜见,2005年11⽉⽇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由于系统故障,所有股票、可转换公司债、信托投资等共计2,520个品种暂停交易,整个上午⽆法进⾏主要交易;2005年6⽉17⽇,由于美国信⽤卡系统解决⽅案公司 CardSystems 的安全漏洞,导致4000万⽤户的银⾏资料被泄漏,其中包括 MASTER 公司的1390万⽤户、VISA 的2200万客户;2006年4⽉,银联全国跨⾏交易系统瘫痪6⼩时,国内⼤部分商户的POS机⽆法刷卡,所有银⾏的ATM终端⽆法跨⾏操作,造成了重⼤社会影响等等⼀系列的事件。
由此可见⾦融业务数据⼤集中的同时,客观上也把风险集中和放⼤起来根据权威机构统计,美国在近10年间遭遇过灾难事件的公司中,有55%的公司马上倒闭,因为数据丢失造成业务⽆法持续,有29%的公司在两年之内倒闭据Gartner Group统计,在经历⼤型灾难事件⽽导致系统停运的公司中,有2/5左右再也没有恢复运营,剩下的公司中也有接近1/3在两年内破产。
9.11事件中,1200家企业受灾,400家企业启动了灾难恢复计划,其中摩根⼠丹利公司⼏天后在新泽西州恢复营业,⽽⽆灾备能⼒的企业损失惨重 世界各国的案例表明,传统的业务管理⽅法及流程,在遭遇灾害事件时常常不堪⼀击。
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的影响使⼈们认识到,只有构建真正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使管理科学化、⼿段现代化,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业务持续管理 (BCM)应运⽽⽣。
BCM的重要性显著增加,在英国,拥有⾏之有效的业务持续计划,已成为企业上市的基本要求;美国企业法对业务持续管理的具体措施也有明确要求;新加坡已拥有多个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标准流程和管理规范,其⾦融局已经制定了业务持续管理的指导规范和管理标准。
浅谈银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编辑)
浅谈银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维普资讯 ////0>.产业浅谈银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马龙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标是防止业务活动中断,保证重要业务随着国内各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工作的逐步实施,支持银流程不受重大故障和灾难的影响。
为实行业务和数据处理的信息系统在物理分布、基础设施资源共现这一目标,应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编写和实施业务连享、统一的核心应用系统架构等不同层面逐步趋向集中,从而续性计划,维护业务连续性计划框架,并促进丫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变革。
但是,数据集中定期组织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检查、维护和更新。
也导致『.操作风险的集中,银行业务的连续运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成为各商业银行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
.海外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自 ? 事件发生以来,全球各国金导性的意义。
连续性计划的要求融监管当局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业务连上述十项原则中的第七条管理原则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续运作,纷纷出台各种强制性或指导性是:银行需要建立适当的业务应急和持是一个正式的代表多个金融文件,不断扩展保障金融机构业务连续续性计划以确保发生灾难事件时业务可监管机构的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加强运作和基础设施容灾备份能力的相关以持续运作,将损失降到最小。
对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在原则、标准、流范畴,更加强调对操作风险、集中风险、基于上述原则,文中进一步指出:业程等方面的指引,提出对金融机构监管相互依赖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要求各金务应急和持续性计划对于降低安全事件的一致性要求。
于年月正融机构必须制定与实施周密的业务连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风险管理中的式颈布了性计划,明确关键业务的恢复时间目标,重要环节。
业务持续性管理主要包括以”咨询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对提高业务逐级恢复能力。
下内容:首先,评估灾难对业务的影响各金融机构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要求,因此,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业务程度,并识别出对业务运作起关键作用规范了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计划建立流连续性计划,已经是国内各商业银行的的服务;其次,定义灾难后关键服务恢程,并制定了详细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检当务之急。
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及其相关标准
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及其相关标准作者:谢宗晓甄杰董坤祥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2年第01期1 概述業务连续性管理是信息安全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金融行业中尤为明显。
本质而言,业务连续性管理是区别于信息安全的一个领域,但在实践中,又经常将业务连续性作为信息安全的一个控制域处理,如GB/T 22080—2016 / ISO/IEC 27001:2013《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A.17中所指出的那样,“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信息安全方面”。
这一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开发分类中也能看出来。
例如,业务连续性的两个基础标准,都是ISO/TC 292(Security and Resilience)所发布的,如表1所示。
2 框架几乎所有的业务连续性规范或标准都是以2003年发布的“DRII1)最佳实践”为基础。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并非一劳永逸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由于是动态的过程,意味着需要持续改进,因此,适用于PDCA2)通用过程模型。
ISO 22301和ISO 22313的本质是在“DRII最佳实践”的基础上加了一个PDCA框架,PDCA是一个通用方法论,对具体的控制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特别注意,《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银监发〔2011〕104号),该文件与推荐性标准的不同在于,其中规定了诸多硬性的指标,例如,第四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对全部重要业务开展一次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
在重大业务活动、重大社会活动等关键时点或在关键资源发生重大变化之前也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专项演练。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框架大致如下。
2.1 业务影响分析业务影响分析通俗而言就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需求分析阶段,是商业银行对其自身业务连续性的需求评估。
其大致过程如图1所示。
恢复点目标(recovery point objective,RPO)是指为使活动能够恢复进行,而必须将该活动所用的信息恢复到某时间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论文[摘要]业务连续性管理对维系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英美国家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并形成了良好的管理制度安排。
我国金融行业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经验不足,通过比较研究英美两国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的应急机制和制度安排,我国有必要从部门协调、国际合作、目标群体等几个方面完善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金融系统;金融中心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是一项综合管理流程,它使企业认识到潜在的危机和相关影响,制订响应、业务和连续性的恢复计划,其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以有效地响应非计划的业务破坏并降低不良影响。
在金融服务领域,业务连续性管理已经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但这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普遍缺乏重视和紧迫感。
人们普遍认为办公场所发生业务中断或地震、台风以及恐怖袭击等的概率很小,而很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和规划。
而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其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国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多核心的金融机构将聚集到上海,上海需要创设一个更为优越的法律环境。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金融中心的连续运营。
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与英美国家以及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金融业务连续性和应急机制的比较,并结合我国目前现有的相关BCM管理制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BCM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从而保障我国金融行业业务的连续运行,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一)现实必要性分析以美国为例,根据福布斯统计美国证券交易所100 年的历史中,曾发生了10个重大事件使华尔街暂停运营。
比如“911事件”,恐怖分子袭击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金融系统被迫关闭。
纽约银行声明恐怖袭击破坏了部分计算机系统,一些分支机构被迫关闭,其第三季度的利润因此下降了33%。
而德意志银行于1993年开始风险分析并建立一整套完整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应对突发事件或灾难,短时间内在距离纽约30公里的地方恢复了业务运行。
最近一次事件是在2012年10月30日,纽约受桑迪飓风袭击,华尔街金融中心受到影响。
纽约证券交易所各项业务被迫中断,这是纽约股市自“911事件”之后首次因非正常事件休市遭受巨大损失。
(二)理论必要性分析当代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经过不断矫正和调整,逐渐形成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并重的多元价值和谐,或者以金融效率为主、兼顾金融安全的多元价值和谐。
无论是引领金融服务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还是致力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均十分重视金融效率的实现。
从总体上看,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目标在当今国际金融制度变革中正趋于协调。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均经历了情况不等的金融危机或金融困难,对金融风险全球化的严酷现实有着深刻的共识,即金融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金融安全根本谈不上金融效率与金融发展。
[2]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维持金融机构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金融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
国际金融法安全与效率并重的价值取向,奠定了金融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英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相关立法和实践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真正开始得到普遍重视是“911事件”之后,欧美各国开始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相关制度规范。
(一)美国在政府管理层面,美联储、货币监理署以及证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于2003年专门出台了《增强美国金融系统恢复力的文件措施白皮书》。
文件确定了三个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同时确定了四个措施确保美国金融系统的恢复力,集中于降低关键金融市场大规模的破坏带来的即刻系统性影响。
在行业自律管理层面,2003年9月纽交所发布了最终修订的规则――“业务连续性”和“应急计划”,该项规则要求各成员以及成员组织发展、维护、审核并更新业务连续性和应急计划,同年9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业务连续性的计划和紧急联络信息》。
美国特别界定了关键金融市场、核心清算支付系统和在金融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并指出最高级管理层在持续领导和参与一些战略问题中的角色。
三个业务连续性目标是:在大规模的破环之后,快速和及时的恢复关键的业务;在遭到损失以及雇员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至少一个主要的作业地点快速和及时恢复关键业务;通过持续的使用和稳健的测试,使客户高度信任关键的内外部持续性安排是有效和兼容的。
实现这些目标的四项措施包括:鉴别支撑关键金融市场运行的支付清算活动;制定恰当的支付清算活动恢复和重置活动;保持地理位置充分分散的足够资源;经常使用或检验灾难备份与恢复规划。
[3]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和纽交所的规则更加具体且相互一致,其业务连续性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成员必须建立和保持业务连续性计划;每个成员的运营、结构、业务或位置发生任何重大变动都必须更新其计划;业务连续性计划所包含的元素应是灵活的;必须指定一名经注册的高级管理人员批准计划、负责规定的年度审查;每个成员必须向客户披露其业务连续性计划并任命紧急联络人。
(二)英国英国于2006年由三方监管当局联合发布了《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指南》[4],其目的在于帮助公司参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样本,形成自己的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
英国的指南并不构成正式的规则和指导,企业要运用自身常识和判断力,考虑对自身有用的指南。
该指南意在为监管当局和金融企业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来构建他们之间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讨论,每个企业的安排应当同自身的业务范围和特性相平衡,同自身的风险预测相适应。
该指南指出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内容、企业危机管理、企业基础设施以及企业职工人员三个方面的建议。
此外英国三方稳定理事会也根据调查提出了八点建议: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当局应高度重视业务连续性计划;市场参与者和它们的行业协会应当一起合作;市场基础设施应有独特的处理重大业务中断的能力,同时确保启动应急能力是灵活的;英国金融当局应当继续致力于为系统重要市场设施发展认同的良好业务连续性实践;重要市场的参与者应当考虑由延迟履行重大营运中断事件中的合约而产生索赔;金融当局应阐明它们在重大营运中断事件中各自的角色;金融当局应当和市场参与者一起考虑,在重大业务中断事件中高级委员会协助确保金融市场协调的必要性;金融当局应当继续促进应对重大业务中断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三)国际组织由于发生在纽约、伦敦等地方的恐怖袭击行为及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增强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要性,由BCBS、IOSCO、IAIS共同设立的联合论坛认识到,对金融行业参与者和金融主管当局来讲,业务持续性应长期重视,于2006年8月发布了《业务持续性高级原则》确立了7项高级原则,适用对象是金融行业参与者和和金融主管当局。
[5]金融行业参与者和金融主管当局虽有区别却密切相关,二者在重大中断事件中有不同的观点、角色和责任,在提高金融系统应对灾难的恢复力方面,需要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合作。
金融行业的参与者不仅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且包括为金融机构提供所需服务的机构,如证券和商品交易所、自律性管理组织以及支付清算系统运营商。
金融主管当局是具有对金融部门管理和监督责任的组织,如对银行负有审慎监管责任的当局、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机构以及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当局。
二者可参考以下七项原则:金融行业参与者和主管当局应当有一套综合有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并对此集体负责;金融行业参与者和主管当局应当将重大营运中断风险纳入到他们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中;金融行业参与者应当发展恢复目标反应其金融系统营运风险;金融行业参与者和主管当局应将重大业务事项中的组织内部以及与外部单位的通讯方式纳入业务连续性计划程序;金融行业参与者及主管当局应阐明在遇到跨境重大营运中断事件时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的通讯方式;金融行业参与者和主管当局应测试其业务连续性计划、评估其有效性、相应的更新业务连续性管理;金融主管当局应当将业务连续性管理评审纳入到金融行业参与者的持续评审中。
三、我国BCM制度及其完善我国BCM制度起步比较晚,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2008年才分别针对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期货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出台了《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以及《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
2011年银监会专门针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下发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这是我国第一部官方的业务连续管理行业监管要求,比较系统的对银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做出了规定。
各个商业银行能否贯彻落实该指引,并合理的规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BCM方案,以及如何实施一套强健的BCM管理体系和提高BCM管理效率,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现有的规范指引来看,以下几点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区分BCM的目标群体。
BCM 规划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金融机构并非都有财务资源能力发展BCM规划,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情况投入适当的资源设计BCM规划。
故我国需要对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划分层级。
二是需要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避免资源浪费。
虽然各个部门监督管理的对象不同,但BCM规划更多的是涉及机构本身一些硬件设施安排,不同行业之间有共同性。
故一行三会在BCM制度设计方面也有必要进行合作沟通,针对面临的共同问题协商制定一致的方案,将有利于在重大中断事件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是考虑与国外金融当局开展磋商,寻求与外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沟通机制。
国际上已强调金融当局应促进应对重大业务中断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我国目前的BCM体系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因此应重视加强与国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1]李仁真.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41页.[2]李仁真.当代国际金融法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走势[J].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01期.[3]http:///news/studies/34-47638.htm.[4]http:///pubs/other/bcm_guide.pdf.[5]http:///news/pdf/IOSCONEWS9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