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辛德勒名单_电影语言解读
《辛德勒名单》影视鉴赏
《辛德勒名单》影视鉴赏——091855105 段志超摘要:由斯皮尔伯格——犹太人的后裔,导演的《辛德勒名单》,是一部具有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电影以二战时期为历史大背景深入展开,黑白对比的晦暗色调,一系列的残忍场景,精神上的摧残,唤起对犹太人深深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悔恨。
民族的歧视造成了一部血泪史,然而,一位“义人”的出现,让这个即将灭绝的种族存留了下来,散尽家财救出的1100个鲜活的生命告诉我们他是英雄!“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求生的欲望,不屈的灵魂,自由的渴望,让委曲求全的犹太人拥有了鲜活的血液,民族之根得以延续。
今天的犹太人献上感恩石,不仅仅是在感激辛德勒的救赎,更多的是透过辛德勒的态度转变,使我们达到一种对人性的解读和对和平的企盼!一、影片信息发行时间:1993年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原著: 托马斯·肯奈利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出品公司:美国环球公司上映:1993年11月30日 ( 美国 )地区:美国 ( 拍摄地 )对白:英语希伯来语德语库尔德语门德语瑞士德语波兰语时长:197 分钟类型:剧情战争演员:利亚姆·尼森 -- 辛德勒本·金斯利 -- 史顿拉尔夫·费因斯 -- 歌德获奖情况:最佳电影 (Best Picture)吉罗·R.莫林 (Gerald R. Molen)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最佳编剧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Another Medium) 最佳摄影 (Best Cinematography) 詹奴苏·卡曼斯基 (Janusz Kaminski)最佳剪辑 (Best Film Editing) 迈克尔·卡恩 (Michael Kahn)最佳音乐-原作配乐 (Best Music, Original Score)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最佳服装设计 (Best Costume Design) Anna B. Sheppard二、影片简介1993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分析
色彩
•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色彩配置有彩色也有黑白色,而且以黑白为基调,这 是为了表达那段犹太民族不堪回首的劫难事件的真实性(纪实)。因为黑白 色具有压抑、深沉、凝重感,用它来反映那段令人骇人听闻的历史,可以发 挥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仅用以打破时空和形成对比, 而是在表现残酷的战争年代的黑白基调中配置彩色,让彩色作为一种戏剧动 机出现,巧妙地发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辛德勒和妻子骑着马在一块高地上瞭望克拉少夫城的屠杀,看到从犹太人居住的房里 走出来一个穿着红色毛衣的小女孩,穿过杂乱的人群,随着镜头的摇,小女孩又背对 镜头而去,辛德勒对小女孩的命运十分关注,探头仔细往下看,本以为小女孩可以走 过去,可她马上又转了回去。接着小女孩穿过纳粹杀人区时,纳粹拿起枪,一枪打死 了五个犹太人,这更引起辛德勒的担心,这么一个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命运将会如何呢? 这时,小女孩的那抹红色不仅仅是颜色意义上能指的红,更重要的是表意上所指的红, 辛德勒人性已被这个小火种照亮一角,辛德勒的情感在发生变化。辛德勒的双眼一直 呆呆地望着小女孩,小女孩走过杀人区,随着纳粹的枪声,辛德勒的马躁动了一下, 这个动作不仅具有大屠杀的写实性,也具有影射辛德勒人性火种在燃烧的表意性。接 着妻子求他快走,而他仍死死地盯着小女孩的行动路线,直至小女孩安全地进入一座 楼房里,躲在床角后,辛德勒方肯离开。
•
• 服苦役的犹太人推着一车一车的死尸朝镜头走来, 其中一车尸体堆中,有一具冷冰冰的但却很夺目 的红色小尸体,随着车距的靠近也越来越显眼。 紧接着一个急速回摇镜头,摇向辛德勒的脸部特 写,他惊呆了,放下捂着鼻子避闻周围燃烧尸体 恶臭的手,他木讷地站着,满脸失落的神情。很 明显,这一抹逝去的红色,唤起了他的良知,也 坚定了他后面义无反顾地拯救犹太人的决心。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视听语言分析摘要《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品,曾获得199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通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像人们展示了犹太民族在二战时期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无论在怎样恶劣的情况下,人类的良知,人性的的光辉永远不灭。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他是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是一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在众多的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中《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影片展现在战争这个特殊时期依然充满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导演对电影语言的使用极尽能事。
本文将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去体会电影中光影的魅力,感受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一.充满魅力的音乐从默片电影到现在的有声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他不仅能够深化电影主题,渲染背景氛围,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等,同时也能对电影情节,电影镜头之间的关系起到推动作用。
从而在电影审美中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1.音乐与情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多次出现了音响蒙太奇的手法,这样不仅使的镜头的衔显得流畅,同时剧情的变化与音乐节奏的变化也变得相辅相成。
例如,在电影开始时辛德勒西装笔挺的出现在德国军官的舞会上,此时的背景音乐使用的是著名探戈舞曲《一步之遥》,曲子旋律时而慵懒幽默,时而寂静,节奏变化比较明显。
舞曲配合着辛德勒不断穿梭在不同人之间的画面,表现了他游刃有余的交际手段。
接着画面不断切换,德国军放浪喝酒,高声弹唱,辛德勒与众人觥筹交错,辛德勒冷静的观察德国军官。
电影赏析1(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赏析》结课影评班级:13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一石一救赎,一人一世界简析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依扎克史登(二战幸存者)当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这个电影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无尽的黑白,影片从开头和故事的背景就预示着讲述的这个故事将是悲壮的,而看完本片在脑海里只出现了这几个词,杀戮、生存、人性,最后回归到一个词,救赎。
在我们欢声笑语的现在,已经早早远离了战争的喧嚣和恐慌,或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身在那样一个惨绝人寰的战争年代。
即使没有了那种生活,我们也不可能忘记了那段黑暗的历史。
比如二战时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整个影片我看下来没有哭过一次,但是我却是湿着眼眶看下来的,并不是因为感人,而是感到了愤怒,看到了电影里的犹太人,我总能不自然的想起来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但是又开心于犹太人的幸福,战争真会让人露出最狰狞的面孔,也会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善良,开心于他们所幸还有奥斯卡辛德勒。
生命的颜色:黑与白之间的那一抹红色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微弱的烛光,那红色的烛光在黑与白之间的背景燃烧着,伴随着犹太人低声吟唱着的圣咏曲,烛光渐渐熄灭,一丝白烟缓缓升入空中,拉开故事的帷幕。
这并不是除了结尾电影中出现的唯一的颜色,在山头上与情人骑马驻足的辛德勒的脚下,在犹太人“自由区”中,在黑白世界里,有一名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漫无目的的穿梭在街区中。
镜头跟随着小女孩的脚步穿越过一个个街区,在这充满哀嚎的地狱里,小女孩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诉说者,天地之间唯有她才是这场屠宰场的主角。
¹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
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
辛德勒的眼神在随着小女孩移动的同时,内心的某种东西似乎也在悄悄的变化着,辛德勒的内心同样燃起了救赎的火焰。
《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辛德勒手中的名单——浅析《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描述二战中犹太人惨遭德军屠杀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奥斯卡辛德勒是如何从一个冷血的纳粹商人变成倾尽全力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之人的转变过程。
作为一部反映人性转变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有几处点睛之笔,让整部电影成为一部标志性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黑白电影,但是,却在影片中出现了几处彩色,恰恰是这几处彩色的出现,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辛德勒的人生历程。
影片开头,出现的是犹太人做礼拜的场景,伴随着绵长的希伯来文,惨白色的蜡烛发着枯黄的光,在诵文结束之时,也是蜡烛熄灭之时,这次礼拜,这次点蜡烛,点燃的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开始——德军的种族灭绝政策,开始蔓延,犹太人除了死亡似乎别无选择。
随之出现的是德军制造名单的场景,在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出现在德军名单上的犹太人,他们的命运只有死亡。
德军的名单,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就整部影片而言,辛德勒的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转折点,是红衣小女孩!辛德勒,不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伟人,不是救世主,他不过是想趁着乱世发财的人,所以,他很精细的戴上那枚象征他身份的纳粹党勋章。
如他对他妻子说的一样“我缺少的不是运气,是战争。
”在这个时候,辛德勒仅仅是一个知道“战争”可以让他发财的这样一个单纯的商人,他眼中的犹太人,无论是工人还是金主,仅仅只是他赚钱的工具,辛德勒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因此,在开始阶段,基本都是给予了辛德勒正面的镜头,在这样的镜头构图当中,他的形象永远是高于犹太人得,从而形成了一种压迫式的镜头,从这样的镜头中,辛德勒那种咄咄逼人的以赚钱为目的纳粹党商人的嘴脸,让我们感受的十分犀利。
在阿蒙带军血洗犹太区的时候,是辛德勒第一次真正的见识何谓战争,他以为是自己大好赚钱机会的“战争”究竟为何物,屠杀,血腥,死亡,这些构成了辛德勒对于战争的最基本的认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战争剧情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工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勇气拯救了超过一千名犹太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令人感动,更是一部深刻的关于人性和勇气的作品。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斯皮尔伯格运用了精湛的导演技巧,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战争和恐惧的时代。
他巧妙地将辛德勒和他身边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连恩·尼森饰演的奥斯卡·辛德勒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勇气和担当,他的表演让人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而拉尔夫·费因斯和本·金斯利等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最重要的是,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的善良和勇气显得格外珍贵。
辛德勒用自己的财
富和权力挽救了一千多名无辜的犹太人,这种人性的光辉和温暖让人感动不已。
影片最后那个场景,辛德勒泪流满面地说出“我本可以做得更多”的台词,更是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
总的来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不仅让人对历史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人对人性和勇气有了新的思考。
这部电影将永远被铭记在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战争片,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和屠杀。
这部影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通过犹太商人奥斯卡·辛德勒的视角,揭示了那段黑暗历史的悲惨与惨痛。
影片于1993年上映,并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残酷现实。
犹太人被限制在隔离区内,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迫害。
而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原本是一个普通的纳粹党员,却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看到了犹太人的困境,并开始为他们提供帮助。
奥斯卡·辛德勒这个角色由连姆·尼森饰演,他的表演真实而感人,将一个原本普通的纳粹党员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英雄形象。
他在影片中的转变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逐渐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纳粹党卫军军官阿蒙·戈斯。
这个角色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在战争中扮演了冷酷无情的角色,但对于自己的家族和信仰却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的角色与辛德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
黑白画面让影片更具有一种压抑和悲壮的氛围,而彩色画面的运用则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特别是在影片结尾处,当幸存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画面上出现了一抹淡淡的色彩,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影片的配乐也是非常经典的。
约翰·汤纳·威廉姆斯为这部影片创作了主题曲《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悠长婉转的旋律和悲伤的曲调,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内敛而悲壮的氛围。
配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对于人类的摧残和对于生命的尊重。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镜头语言分析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镜头语言分析摘要:《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曾获得199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了犹太民族在二战时期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无论在怎样恶劣的情况下,人类的良知,人性的的光辉永远不灭。
关键词:辛德勒的名单特写镜头画面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他是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是一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在众多的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中《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影片主题展现了在战争时期依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导演对镜头语言的使用极尽能事,本文将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去体会电影中光影的魅力,感受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一、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特写镜头是电影语言艺术的一种手法,是用近距离的拍摄方式,使得人物或者被拍摄物体的局部得以放大,起到强调的作用。
常规电影的开头都是采用叙事的方式,而《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特写镜头,无疑使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镜头,出现了一只手点燃了蜡烛,蜡烛照亮黑暗,也预示着黑暗中依旧有人性的光辉。
镜头切换下一个画面,蜡烛的轻烟转换为列车的滚滚浓烟,引到现实世界,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等待犹太人的命运也拉开了序幕。
接着是辛德勒出场的段落,导演没有给一个全景去直接介绍主人公,而是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去制造悬念,在辛德勒出场的段落里混合了纽扣、西装、领带、胸章、钱、酒杯等一系列关于辛德勒动作的特写完成了辛德勒这个人物的交代,将主人公凸显出来,这给辛德勒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辛德勒名单
一个镜头,与不相干的 另一个镜头剪辑在一起时, 能产生出第三种含义。将不 连续的短镜头组接以压缩一 段时空或信息 ,就成了电影 片段。
情节梳理——初步把握文本
《辛德勒名单》一共129个镜头,本文节 选了17个镜头,是电影情节的高潮部分,主要 写了辛德勒贿赂纳粹军官,营救犹太人。 第一部分(101-102):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语言”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 侧重视觉表现。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 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 都需化为画面和动作。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是以“镜头”为单位, 用“蒙太奇”的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 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 逻辑地衔接成整体的。
蒙太奇
最早的电影是由一个完全不切不剪的镜头 组成, 例如1895年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 全部情节就是老老实实地对着进站的火车拍 摄。 蒙太奇:现如今成为在电影极其重要的 艺术手法——对单个镜头的有意选择和不同 组合,使其产生、表达出各自全新的含义。
4、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救”出 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这其中 有哪些原因? ① 纳粹的罪行唤起了辛德勒的人性。 ② 辛德勒心中有未泯灭的人性的种子。 ③ 辛德勒身边的哈克影响了辛德勒,改变了辛 德勒。
辛德勒名单艺术手法
辛德勒名单艺术手法《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史诗级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工业家辛德勒如何利用他的权利和财富拯救了1100名犹太人的故事。
电影中的辛德勒名单艺术手法非常独特,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二战带来的历史阴影和人性的复杂。
一、黑白色调和挑明灯光电影采用了黑白色调的影像语言,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二战时期的漆黑和绝望的背景。
黑白色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场景,感受到二战期间人们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电影中的灯光设计也十分独特。
挑明灯光在暗淡的画面中十分突出,衬托出电影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二、叙事和相机镜头电影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叙事方式,结合了相机镜头的运用。
这种方式在电影中少见,但非常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电影中的镜头运用非常精细,有时会出现慢动作,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表情和动态。
而在叙事的时候,则采用了多种方式,比如电影中有很多的倒叙、回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的了解情节,也更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配乐和声音设计电影中的配乐和声音设计也非常独特。
配乐取录了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使情节更加感染人,也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感。
同时,电影中的声音设计也非常精细。
战争期间的枪声、爆炸声和空气中弥漫的沉重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二战的残酷和混乱之中,更加深化了对二战期间的了解。
总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用非常独特的手法讲述了一段历史事件的电影。
电影通过黑白色调、挑明灯光、叙事和相机镜头、配乐和声音设计等手法,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二战带来的历史阴影和人性的复杂。
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史诗感,也是一部值得观看和思考的电影作品。
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
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吴思凝城环学院旅游管理历数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堪称是一部传世经典佳作。
这部片子以其丰富真实的史料和深厚凝重的历史情感,深刻的吸引了观众。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
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之一。
其思想的严肃性现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影片一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
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夺得最佳电影剪辑金像奖。
而影片中蒙太奇剪辑手法的出色运用,也让人们称赞不绝。
正如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所说:“电影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影片中哪些片段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因为不会截视频,所以就说下具体的时间啦~~~ 请老师见谅\(^o^)/~)。
正因为《辛德勒的名单》中出色的剪辑,观众才得以更加真实的回顾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辛德勒的名单》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技巧,匠心独运地打破了时空顺序,将很多事件混乱地剪辑在一起,服务于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
从拍摄技巧上,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
影片一开始由一个犹太家庭做祷告,渲染出了一个深沉低婉的氛围,由烛烟变换到火车的浓烟,把观众从现实带到那个气氛严肃的年代。
由站台上一个登记员,变成一排登记员,这引申着犹太人的命运越来越恶劣。
影片中剪辑处理的繁而有序,谋略得当,特别突出了那些极负表现力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应为影片的00:00:41——00:02:30】在辛德勒在舞会上,从这一场开始,主人公辛德勒正式登场。
其中镜头的调度显得极有层次。
辛德勒的背影和正面镜头都在微小流畅的运动过程中,在他观察之中的德军军官镜头同样也在微妙的移动过程中。
《辛德勒的名单》的赏析
练习二: 注意电影语言表述的含义。
▪ 体会在不断切换的镜头中的人物内心。
人物分析
▪ 主要人物的性格探讨:
作品写高斯从对金钱、对犹太人的生命的态 度两方面与辛德勒形成鲜明对比,高斯极度的兽 性的丑恶反衬了辛德勒崇高的人性之美。
同时,两个人的性格复杂,都有 一个变化发 展的过程。
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美丑
▪ 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
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 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 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 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 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 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 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 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 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
3、在德国如何对待犹太人的处理上,突 出了几个个别人物的死:
独臂老人、女工程师、马房小男孩等。他们的 遭遇将犹太人的处境清楚地表现了出来,他们的生 命犹如一只蚂蚁,那么轻易地就置于死地,这种 “轻易”恰恰表现了德国法西斯的残忍。
结构 ①犹太人的惨景触动辛德勒的心灵,决定
花钱拯救犹太人。 ②逐步展开的营救活动 谈判,高斯、服装厂老板 拟定名单,尽可能多 被救人员到达辛德勒的故乡 出现意外,设法援救误入奥斯维辛斯的
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影 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 思。
但有一个镜头中黑白基调下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 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 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 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 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 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 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 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 了经典的地位。
电影 辛德勒名单 赏析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二〇一二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节目赏析试卷科目:电视节目赏析学号 xxxxxxxx班级: xxxxxx姓名: xxxxxx作业方式:论文任课教师: xxxxxx批阅得分:题目:浅析《辛德勒名单》xx文法学院2014年 12 月 29 日浅析《辛德勒名单》摘要:《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反映二战历史的电影,同时应该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辛德勒名单》全片,几乎每个镜头,每一次剪辑,包括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都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今天我截取个别片段作为范本加以分析。
关键词:色彩、蒙太奇技巧、音乐、主题第一次看《辛德勒的名单》是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打动我的黑白片,那么长的电影,我不知不觉看的那么认真、入迷。
在我还没有对电影的各种组成元素有任何概念的时候,能想到的词语只有震撼。
而现在,在我学习了电影的相关知识后,在看《辛德勒的名单》,又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
一、色彩的运用关于色彩,以前只觉得五彩华丽才好看,却往往忽略了本质的美。
《辛德勒的名单》正是用最简单的色彩用最简单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最简单的信息。
1、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用的是黑白摄影,简单的黑和白加强了影片残酷的真实感,同时也象征着犹太人黑暗时代的到来。
整部影片通过黑白重现了历史的沉重与阴暗。
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处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见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
已经不能用和谐形容了,色彩的运用与情节发展融为一体。
2、影片中唯一有颜色的,是那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
相信所有的观影者都尤其的印象深刻吧,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在辛德勒的视线中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路上,杀戮不断,观众的新也一直揪着,到了影片的结尾,辛德勒又看到被放在运送死人的手推车上的那个穿红衣小女孩的衣角和红鞋。
整部影片中唯一的这抹红色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那个红色小女孩唤醒辛德勒内心深处的良知,并点燃了他的救人之火——可以说正是有了那个红裙子小女孩,才有了那份“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辛德勒名单》是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的纪录片,记录了波兰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权势,拯救了大约1200名犹太人的生命。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让人们深刻地思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本质。
辛德勒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在波兰克拉科夫开设了一家工厂,生产马铃薯淀粉和瓷器。
当纳粹德国侵占波兰后,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和金钱,将自己的工厂改造成了一个集中营,雇佣了大量的犹太人。
但是,他并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出于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关心起手下的犹太工人,尽力保护他们不受纳粹的残酷对待。
最终,他不惜一切代价,将1200名犹太工人从死亡的阴影中拯救出来。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思考着人性的复杂性。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们的本性会被激发出来。
辛德勒最初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雇佣了犹太工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邪恶的,他开始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尽力保护手下的犹太人。
这种转变让我感到震惊和敬佩。
在这个过程中,辛德勒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有着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另外,这部电影也让我深刻地思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战争的年代,人们的生死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选择。
辛德勒的选择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的生命,而其他人的选择却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死亡。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如此重要,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
最后,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辛德勒用自己的善良和正义感,拯救了这么多的生命。
他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们的善良和正义感依然存在,这让我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总的来说,看完《辛德勒名单》让我深刻地思考着人性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光辉。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二战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让人们深刻地思考着人类的本质。
影视鉴赏之辛德勒的名单概述
《辛德勒的名单》的赏析班级:XX级环境艺术设计X班姓名:XX学号:XXXXXXXX成绩:一、考试题目:观看以下三部电影任选一部进行赏析评论1、《活着》2、《辛德勒的名单》3、《卧虎藏龙》二、要求:1、字数不少于2000字2、不少于4张剧照截图3、统一A4纸彩色打印4、从画面、剧情、特效、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5、杜绝抄袭雷同,雷同40%以上零分计算。
《辛德勒的名单》赏析在众多关于二战题材的影片中,有一部以粗粝的黑白画面为主调的史诗电影让人泪流满面,它就是曾获得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的《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影片突破了同类影片的樊篱,用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犹太人在纳粹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人生光辉。
一、影片简介1993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它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重回二战时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由生灵到涂炭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揭示了主题——这个世界本身无比荒谬,但是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二、黑白色彩影片除了开头一个彩色的烛光,结尾切换到今天场景的时候是彩色画面,以及影片中一个红衣女孩给辛德勒留下强烈印象,整部影片均为黑白色处理。
影片中有三段彩色片段。
开片是划着火柴,点燃烛光。
伴着颂歌,安详,美丽,温暖。
柔和的黄色火焰绕着一圈淡蓝的光晕。
然后,蜡炬成灰,灰飞烟灭处,引出火车轰鸣的汽笛,拖出的尾烟,也引出一个惨烈的时代。
源自人性的震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浅析
源自人性的震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浅析展开全文为了写这篇论文,我把《辛德勒的名单》反复看了三遍,尽管是抱着研究的心态从客观中立的视角去看,但仍然一次次的泪流满面。
这些泪水的汹涌而至与国家意识无关,与民族精神无关,与政治理念无关,只与人性有关。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反映二战真实历史的黑白片,荣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作音乐等七项大奖。
这是一个吝啬眼泪的时代,在娱乐界中更是如此。
而《辛德勒的名单》却赚了所有现代人久藏于麻木心灵底层的泪水。
这种感动来源于人性以及善于表达人性的高超艺术技巧。
因此,分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更愿意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而非工业产品来审视,也更愿意从美学角度而非技术层面去观照。
真实:历史与心灵的激荡《辛德勒的名单》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39年,纳粹德国加速了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步伐。
当时德国投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趁机廉价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克拉科夫搪瓷厂。
工厂在犹太会计师斯泰恩严谨的管理与犹太工人的勉力合作下越办越兴旺。
纳粹终于向犹太聚居区开刀了。
目睹党卫军疯狂屠杀的辛德勒,在良心的驱策下,承担起保护工厂1200名犹太雇工的使命,为此辛德勒不惜倾家荡产。
最终,这1200名犹太人得以幸存。
只有真实,才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共鸣。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调动观众的知识以及经验,从而加强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而斯皮尔伯格选择了这个真实的历史题材去表现这一深沉而凝重的关于历史和人性的主题,正是此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题材的真实充其量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是真的,而不能说明它是好的;只能为观众的感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而不能为其提供充分的理由。
如何将真实的题材艺术地再现,让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于影片之中,才是艺术家的主要任务。
而斯皮尔伯格做到了,他怀着真挚的感情运用熟练的电影语言把这个故事真诚的向我们陈述了,我们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
辛德勒的名单》影片解析
• 辛德勒与史丹的对话: 辛德勒与史丹的对话: 镜头语言发挥了主动性 的作用,在机位、构图、 的作用,在机位、构图、 景别、 景别、视角方面制造了 丰富的变化, 丰富的变化,为演员表 演推波助澜, 演推波助澜,并与剧情 发展衔接恰当。 发展衔接恰当。
• 犹太富人家庭被强行搬走的 长镜头: 长镜头:表明纳粹的种族清 洗政策, 洗政策,一定程度上正是利 用了社会的矛盾。 用了社会的矛盾。 • 交叉剪辑:犹太富人家庭和 交叉剪辑 剪辑: 辛德勒的台词对比。 辛德勒的台词对比。
简介
• 本片真实再现了德国投机商人 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期间保护 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 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 的真实历史事件 •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各方面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 都耐得住推敲回味, 都耐得住推敲回味,堪称视听 语言范本。 语言范本。
•经典之处
• 第一部表现德国人良知觉 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 反叛纳粹、 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 影片。 影片。 • 塑造了一个非传统的英雄 形象。 形象。
史丹的形象
• 利用细节性动作、场景 利用细节性动作、 来刻画人物内心: 来刻画人物内心:不接 酒杯表示不满; 酒杯表示不满;凭借时 机挽救犹太人。 机挽救犹太人。
辛德勒形象
•面试女秘书:英雄未 面试女秘书: 面试女秘书 必完美, 必完美,也有寻常男 人的本性
• 辛德勒车站挽救史丹:是拯 辛德勒车站挽救史丹: 救犹太人的开始。 救犹太人的开始。 • 虽然可以救出史丹,但更多 虽然可以救出史丹, 犹太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奔向 死亡。 死亡。一人力量不足以扭转 时局, 时局,犹太人被纳粹清洗的 苦难历史正在上演
• 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 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 由压抑阴郁的极其形象地表 现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 现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 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 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 • 结局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 勒的无限敬意, 勒的无限敬意,使影片具有 了回顾历史、 了回顾历史、发人深省的艺 术效果,拓展影片表现空间。 术效果,拓展影片表现空间。
(完整版)《辛德勒的名单》赏析
《辛德勒的名单》赏析
这部电影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
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便构成了这张音碟。
配乐的作曲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获得过五次奥斯卡奖、十八次格莱美奖、三次金球奖的作曲家,《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乐便出自他手。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
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
钢琴部分由则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的封面,一只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紧紧地拽住了小红袖子里伸出来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题就这样简单而又震撼的表现出来了。
袖子的红色是整个画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别显眼,我想这或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画面的背景则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
总而言之,这是一张悲伤但又不只是悲伤的音乐,若能配合电影,可以让你感受到更多。
课题研究论文:论《辛德勒名单》的美学意蕴
97933 美学论文论《辛德勒名单》的美学意蕴电影《辛德勒名单》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它还原了当年那血雨腥风的场面,旨在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沉思与反省。
与此同时,影片在创作上采用了多种美学表现手法,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体表现为暴力美、悲剧美和人格美,以下就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对其含有的美学价值进行解读。
一、暴力美学所谓暴力美学,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暴力,而是在暴力背后隐藏的某种深层次意义,一种反讽、一种反思、一种批评,也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中,描绘丑恶,正如构思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它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为美服务。
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展现暴力美学的场景俯拾即是,如一边是悠扬的钢琴曲,另一边却是咆哮的枪声,钢琴声和枪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悦耳动听的旋律被无情的枪声打破,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元素被融合在同一场景中,无形中放大了德军给犹太人带来的痛苦,其暴力背后向观众所要传达的是德军对犹太人残存的和平希望的无情绞杀,正是暴力对美的破坏和撕裂,才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份难以触及的美,也是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暴力美学的精心阐释。
电影在表现德军兽性残暴的同时,也通过暴力美学,颂扬了犹太人民的互助、睿智和勇敢。
电影中一位医生因执意不肯丢下自己的病人而被德军当场击毙,这一场景让许多观众不寒而栗,一个是在救人,另一个却是在杀人,一正一邪、一美一丑,导演将道德评判的话语权交到了观众的手中,而观众心中的道德天平早已发生了倾斜,富有张力的对比就是对德军暴虐行径的无情鞭挞。
从形式上说,暴力似乎主宰了一切,犹太人在德军的淫威之下只能任人宰割,但实际上在暴力与美的对垒中,犹太人的那一分善良之美压倒了一切暴力的形式,美在暴力中得到升华,并愈显鲜明和突出,死亡主题被表现得庄严又雄伟,它激起我们莫大的怜悯和恐惧,然后又使这情感在狂风暴雨的涤荡中得到了惊心动魄的洗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黄林琳,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辛德勒名单》电影语言解读
○黄林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辛德勒名单》充分利用各种电影语言表现在三方面:全片以灰白和暗淡的冷色为主,倏然闪现
的红色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悠扬的古典音乐和画面中疯狂、残忍的内容看似无关联,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观众留下品味的时间;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逆光的强反差烘托气氛,使二战的情景真实再现。
[关键词]
《辛德勒名单》; 电影语言; 色彩; 音乐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6)03-0013-02
1993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名单》是近年美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部充满着智慧的影片,也是一座后人取之不尽的电影艺术宝库。
全片贯穿“名单就是生命”这一立意,在色彩、音乐和光影光线的设计上都能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
一、色彩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现代电影越来越重视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为了还原生活的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表现手段,它往往包含着比还原生活丰富得多的艺术意蕴。
色彩可以绘景状物,也可以抒情写意,关键是要求艺术家不能拘泥于色彩的自然功能,而注重对色彩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开掘。
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对此更有执著的追求。
影片《辛德勒名单》以灰白、暗淡作为基调,构成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时代感,与影片的表现内容和恐怖的氛围丝丝入扣。
斯皮尔伯格说:“除了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之外,我别无选择!”他和摄影师都认为,如果“拍成彩色”的,“势必破坏我们对大屠杀的记忆”。
以黑、灰、白的色调构成,把观众带进了久远的二战年代。
虽然影片的色彩基调是以灰白和暗淡为主的冷色,但这并不妨碍影片中照样出现清亮和明朗的暖色。
谁能忘记大屠杀之前出现的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那条红裙子花团锦簇、鲜艳夺目,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对生命的由衷礼赞。
然而,这美妙无比的小生命不是继续生长,而是在走
向死亡的途中。
此时,这个小姑娘虽然乘乱逃走,暂时躲过了枪杀,但是后来在堆积如山的尸骨堆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件耀眼灼目的红裙子。
它闪烁了一下,即刻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
这—色彩的叙事意义不言自明。
笔者以为,它的巧妙更在于它的表现意义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它最终被黑暗所无情吞噬,这不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那一幕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吗?不正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所摧残的正是人类的生机和希望吗?可以说,影片中倏然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收尾:几十年以后,当战争的梦魇已经成为历史,辛德勒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救命恩人的
陵墓。
这时,影片恢复成彩色(与片头照应),并采用高调摄影的手法,以柔和、轻快的色彩变调衬托出片中人物的绵绵情意,整个场景静谧安详。
此处的色彩变调,除了显示时间跨度的意义外,其内涵是:(1)赞美和平的神圣和美好,经历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这种赞美尤为真切和令人神往!(2)缓和过于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亲眼目睹了大屠杀的血腥、心灵受到创伤的观众得到一些抚慰,不至于因为过度悲伤而丧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正如斯皮尔伯格自己所说:“在这个主题之下,如果没有一定量度的善作为对立面,观众是不能承受这样一种大规模的恶的。
”显然,色彩在这里已成为一种恶的对抗,一种善的力量。
—
31—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6年第3期
二、悠扬深沉的音乐给观众留下品味的时间
影片的音乐和画面内容的契合的程度恐怕只有用“熨
帖”两字作形容才合适。
舒缓悲切的慢板,挥洒自如的快板,既真切细腻地抒写了历史上那惨不忍睹的一幕,也委婉动情地倾吐出艺术家心中难解的郁结和不尽的哀怨。
如其中二幅场景的音乐设计:
其一:1943年3月,德寇终于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挥起了屠刀。
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冲进犹太人集居区,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犹太人个个如惊弓之鸟。
自知在劫难逃的人有的吞金自杀,有的钻入下水道求生,还有的把身体悬空反绑在床板底下以逃脱死亡;医院的病人早已喝下了毒药,以免遭纳粹的凌辱。
然而,当丧失人性的德寇冲进病房后,对着尸体又是一阵狂射。
当这一切罪恶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时,银幕上响起了悠扬的画外伴唱。
舒徐清朗的童声与疯狂血腥的屠杀、激越明快的钢琴伴奏与惨不忍睹的凶杀场景的声画分立,造成视听的强烈反差,似涕泣,似哀叹,使人禁不住为之潜然神伤、悲愤不已。
其二:冬去春来,瘟疫流行。
为了防止病毒扩散,更为了毁灭罪证,纳粹下令将陈尸全部火化。
焚尸炉通宵达旦火光闪烁,高大的烟囱整日喷吐出呛人的浓烟。
这时,舒缓动听的古典音乐声起,,声声传情,直冲撞人的心际。
特别是当黑管吹出的颤音和小提琴提出的慢板重叠起来时,观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
正是音乐与画面的这种不即不离,将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深刻内涵发挥到极致,既好像是在为亡灵作祈祷,也分明在对悲痛欲绝的观众心灵予以慰藉。
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凶残的暴力行为,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聚焦点。
此时音乐若强调,若宣泄,均乃顺理成章,绝大多数影片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斯皮尔伯格为何却以抒情的格调处理,且始终不渝呢?斯皮尔伯格认为:“我不希望用情感去冲击观众……我想尽可能地做到‘收’,我希望通过一个客观的故事把感情还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对这一切做出判断。
”不干扰观众的情感,相信观众的判断力,给他们留出充分的凝神、品味的时间,进而作用于、调动起观众内隐的情感动力,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张,这不正是电影音乐的最高境界吗?
三、利用光影光线使二战的情景真实再现
《辛德勒名单》强调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但又是艺术地再
现。
摄影师以逼真的光线效果和自然流动的运动摄影描绘了被占领的波兰犹太区、火车站、辛德勒的工厂、办公室、女工宿舍、犹太人的衣物分检处,焚尸场等,光线的明暗处理,光影的搭配不露刀雕斧凿的痕迹,使人身临其境。
那堆积如
山的皮箱、衣物、照片、首饰,成群结队被驱赶的犹太难民,那随时可遭枪杀的劳动营等,无一不告诉观众这是二战的真实再现。
摄影师对不少场景有意夸张光线的明暗对比,利用逆光的强反差烘托气氛;运用阴天拍外景,施放大烟雾。
用橙黄红滤光镜压暗天空,突出焚烧尸体后骨灰像雪片纷飞的情景,以此渲染阴暗、压抑、动荡、恐怖的现实氛围和剧中人的心理情绪。
一群被辛德勒选去做工的妇女,曾以为绝处逢生,不料由于名单出了差错,她们又被送到死亡集中营。
深夜,火车到站,仰角拍摄的镜头,车身在逆光中以庞大的剪影笼罩着整个画面,透过车厢的缝隙看到纳粹官兵驱赶着犹太妇女,等待着她们的是天上飘舞的骨灰。
她们被剪光了头发、裸着身体,像牲口一样被赶到黑暗的毒气室。
辛德勒发现后,单枪匹马赶到集中营去营救。
瑟缩在黑暗中的妇女们突然被一道道强光照射,光线随着一个个淋浴喷头的打开,形成一束束强烈的逆光照射过来,妇女们呈现出剪影、半剪影的肖像,歇斯底里地吼叫、狂笑。
毒气变成淋浴,她们得救了。
光影、烟雾强化了这种残暴、野蛮、屈辱、恐惧的氛围,令人惨不忍睹。
所有这些场景对光线予以夸张的处理,再次显示了摄影表现形态的艺术魅力,也宣泄了创作者的主观情绪。
枯燥、乏味的军营生活使格特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欲冲动,或者可以说格特真的爱上美丽动人的犹太姑娘海伦。
但日耳曼民族不可一世的高贵感使他把海伦只能视为老鼠、视为畜生,不能与其为伍,更不能真正向她表白爱情,这使这个残暴成性的纳粹分子内心充满矛盾。
辛德勒则与他完全不同,他把犹太人也视为人,他不仅敢在酒窖里友爱地亲吻海伦的额头,还敢在大庭广众下亲吻向他祝贺生日的犹太女工的脸颊,为此辛德勒还蹲了班房。
摄影师不仅在酒窖中用低调摄影、用轮廓光、修饰光、用不同的镜头调度(辛德勒与海伦在画面中是平等的,格特是居高临下地对着海伦)来区分辛德勒与格特不同的内心世界。
《辛德勒名单》可谓是一部充分运用电影语言的经典之作,它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郝建.影视类型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彭吉象.影视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4
1—影视传真 黄林琳/《辛德勒名单》电影语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