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咏月意象解读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白帆“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在诗人词人的笔下,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情感灵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
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
几千年来,不论是游子,还是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委婉柔弱的情调。
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无眠”,“照它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
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曾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尝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
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玉楼明月长相忆”,“西楼望月几回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当作知己,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
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风送香气,竹滴清露香”。
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组。
”从月升到月落,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
在王维笔下,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它的形是具体的,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诗词中常常以月为意象,通过对月的描绘和比喻,表达出诗人情感、人生哲理以及社会风貌等,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月意象”。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一下。
月意象常常与人的情感、爱情相关联。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述床前明月光落在地上,直观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而在《登鹳雀楼》中,诗人采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对比手法,将月亮的明亮与自己对故友的思念相联系,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失落之情。
月意象也常常用来描绘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在《望月怀远》中,杜甫借用“月照花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月亮和花林的描绘,将整个景色美化,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月意象还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例如在《静夜思》中,诗人通过“床前明月光”与“疑是地上霜”的描写,传达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哲理。
而在《百战沙场》中,诗人通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战争残酷真实的思考。
可以看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多种多样,它既与人的情感、爱情相关联,也与自然景色的感受有关,更与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相结合。
这些意象将诗人的情感、思考和对世界的观照融为一体,通过诗词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并激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也正是古诗词之美和魅力所在。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一、“月”的时空意象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咏月抒怀诗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将人与月反复加以对照,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二、良辰美景的象征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这首怀人之作表达了对情人的离别相思之情。
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绘景叙事,回溯别前之欢,追忆离后之苦,感叹现实之悲,缠绵悱恻,柔婉含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融情于景,抒发了对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三、美好高尚的象征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上阙描写江南之美,带着浓挚的情感。
下阙怀人,表达对面如皎月、肤赛霜雪的佳人的思念,和理想未实现的怯于还乡的悲凉心情。
四、知情可人的象征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
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1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在比较短小的诸如诗词中,作者只须用几句话便可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场景,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感情。
在作者笔下,自然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经过作者加工的自然物象,其间包含了第一自然物象的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通过第一物象赋予的具有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谓之意象。
通俗点说,意象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把意象放在《神思》篇中提出,作为神思的基本内涵,这就确定了意象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神思》篇是探究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的章节,显然,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也体现了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意象是有其规定性的,不可以随便改变。
当然,这种相对的确定性,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读者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此意。
今就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加以总结,望读者评判,以期补过。
《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 苏台览古》)。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
”(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
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
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
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古诗绝句《咏月》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咏月》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绝句《咏月》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咏月
唐·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译文
昨夜的圆月不是今夜的圆月,真的怀疑这圆月是否一如既往的美好。
在这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月圆又月缺。
但是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青春时光又有多少呢?
注释
李建枢:唐代诗人。
咏:描述。
婵娟:非常美好的.姿态。
度:次,回。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的小诗。
昨天的圆月不是今天的圆月,真怀疑这再圆的月亮是否依旧美丽,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能再圆,可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属于青春年少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
诗人通过对自然交替的变化,领悟到光阴的无情,岁月短暂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中国古代文人对月亮的诗意想象与描写
中国古代文人对月亮的诗意想象与描写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众多文人用各种形式进行诗意想象和描写。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读者。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月亮的欣赏、怀念和寄托情感。
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象征着季节的变迁、长久不变之美以及爱情与家庭团聚之情。
古代文人在作品中常常将月亮与自然景观、思乡之情、友谊等主题相融合,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诗意氛围。
2. 文人对月亮的赞美与描绘a) 自然景色:古代文人经常用丰富多彩的词藻来描绘月光下各类自然景色,例如“皓魄湛银”,“明照流光”,“玉轮挂空”等。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月亮的美丽,又传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人之美。
b) 思乡之情:月亮常常使人们唤起对故乡、亲人或远方的思念之情。
文人通过描绘月下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和远方家乡的景象,表达了思乡之情与对家的眷恋。
c) 友谊与爱情:月亮也被古代文人用来表达友谊和爱情。
他们借助月亮给友谊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比喻朋友间永不分离的情感。
而对于爱情,文人则把明亮清冷的月光视为两位恋人之间纯洁而浪漫的见证。
3. 重要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于月亮的描绘和赞美部分:a) 唐代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都写过关于月亮的诗。
他们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b) 宋代词:宋代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其中很多作品中都融入了月亮意象。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家们通过巧妙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将月亮与个人心情和社会风貌相结合,达到情感共鸣和意境深远的效果。
4. 月亮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对月亮的诗意想象和描写在现代文化中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无论是文学作品、音乐艺术,还是节日庆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仍然被赋予着凝结美好情感和触动内心思考的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月亮的诗意想象与描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
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
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
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
“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咏月意象解读
【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十分深邃。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落泊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关键词】月亮;意象;相思;清高;飘逸;古典诗词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月亮的诗人人俯拾即是。
古之迁客文人,或远游他乡,或谪居边地,或隐迹江湖,都将自己内心那缠绵悱恻的情愫倾诉给那姣人的月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于醉舞之中邀月对白,在李白的生活里,如果说“酒”是李白借以作短暂狂歌凭物,那么“月”恰是他精神永恒的寄托。
李白如此,苏轼亦如此。
古之大贤大圣为何对月有“情有独钟”?我想,这除了诗歌的外部特点有关外,还跟她内部具有某些足于触发人们潜在审美意识性情,从而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载体。
特征一:阴晴圆缺
月亮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她是缺而圆,盈而亏,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然而在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中,圆的时候却很短暂,因而也就显得很可贵,而这正好与人间的离合相类似,于是诗人们情不自禁地对月抒怀,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苏轼写得好,“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此时,月亮的圆与人间的不团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很难不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诗人王建在客地见到月亮而惦念亲人,他写道: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十五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
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相望却不能相见!试问,还有什么比对着满月,而亲人分散更惹人愁肠的呢?月儿成了诗人笔下的宠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是诗人们用反笔写月,通过着力描绘月的圆满,反衬人间的不团圆,也有一些诗人直接用缺月来写分别。
柳永的《雨霖铃》写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曾想:今宵酒醒时,大概是杨柳夹岸,晓风拂面,残月在天,这景物写出了主人公的孤零凄苦,极为形象生动,因而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南唐后主李煜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常人恐更难以想象,在他的这
个词人皇帝的笔下,残月被写到了极致:“无言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乌夜啼》)也许这如钩的残月的效果比满月更强烈些吧!
特征二:高处不胜“愁”
她的位置处于诗歌意象当中的最高处。
她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成了诗人们所追求高远理想的象征,当这种理想难以实现时,月便成了诗人所感叹的一物象。
因“高”而生愁,因“高”而生怨,因“高”寄托对远方的一种思念。
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达的是诗人受排挤,壮志难酬。
这个“月”就像自己由来已久的壮志。
诗人因受排挤而痛离长安,自己的抱负可能从此无法实现。
表面是叹月亮之高,我法登高揽月,实则叹平生之愿将就此搁置。
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表现了诗人的怅惘和对前途的渺茫。
借月抒闺中的愁怨。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情感的载体,千里与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试想,同一片月光下,两人身在异处。
一个凭栏远眺,另一个倚窗泪落。
他们口中轻轻呼唤对方的名字。
那是多么为之动容的画面啊。
故而,许多才情横溢的诗人便据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
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王勃《采莲曲》)王勃正是借助江上的明月,描写了相思别离之苦。
特征三清高飘逸
苍穹之上,万点星辉,一轮明月身处其间,何其耀眼,何其清高,此情此景正契合了文人清高不俗的性情。
但也正是这种性情,这种不合于世俗的性情,这种超然世俗的性情使诗人们倍感孤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许多诗人归隐田园,隐遁山林,他们把明月引为自己的挚友。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写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自己诗意的田园里,他躬耕自资,苦中作乐,一边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一边放飞自己的才气。
农家生活虽然辛苦劳累,但再也不用看见督邮丑陋的嘴脸,再也不用目睹小人势利的形态。
隐居南山,虽显孤独,但很清静;虽然贫穷,但很满足。
满足于荷锄上的一缕清辉,满足于清高飘逸的诗境,这就是他所追求的。
综上所述,月给了诗人以美妙的灵感,为他们提供了鲜活的艺术题材,为他们营造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
试想,如果没有月亮这一意象,诗坛的夜空将一片漆黑,死气沉沉。
如果没有月亮这一意象,唐诗宋词的创作者们将失去多大的一艺术空间。
是月给了中国古典诗词以丰富的意蕴。
我们后人的心灵也从中得到熏陶、感悟和启迪,生活也会因此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