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高中物理教案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教案:认识更大的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更大的数,并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千位和万位,了解数位顺序;2. 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3. 能够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位和万位的概念,了解数位顺序;2.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3.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千位和万位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人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教室里的人数。

2. 数位认识:讲解千位和万位的概念,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数位顺序。

3. 数的大小比较:讲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跟随讲解,理解并掌握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板书设计:板书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5200 ___ 3456234567 ___ 89(2)判断题:判断下面各题的正确与否。

① 6234 >6200 √② 5678 < 5600 ×③ 789 > 709 √2. 作业答案:(1)填空题:5200 > 3456234567 < 89(2)判断题:① 6234 > 6200 √② 5678 < 5600 ×③ 789 > 709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认识千位和万位,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实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对定义与命题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定义与命题的运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例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定义与命题实例,如“平行线”、“勾股定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呈现(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阐述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定义与命题。

3.操练(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实例是否为定义与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纠正错误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5.拓展(10分钟)探讨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 七年级数学 上册】1.2.2《数轴》教案1

【 七年级数学 上册】1.2.2《数轴》教案1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教案1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数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操作。

通过学习数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复杂数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本概念,对数学符号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数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轴的应用场景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数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操作,能够运用数轴比较实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特点。

2.数轴上实数的大小比较。

3.数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轴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轴的实际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数轴,加深对数轴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数轴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数轴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轴模型、实数卡片、黑板。

2.教学素材:与数轴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课件:数轴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火车站在数轴上的位置,引出数轴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数轴上表示这个实例?2.呈现(10分钟)展示数轴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数轴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介绍数轴上的基本操作,如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画出数轴,并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与数轴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数轴的知识。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法、讨论法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根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课前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 哟! 这么多球迷哇! 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 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 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 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 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答复这些问题, 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 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 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讨论、答复.〔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 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地球仪一半亮, 一半暗.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 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任何时刻, 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我们叫它夜半球, 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生:昼夜不停地交替.板书:〔1〕昼夜更替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生:东边先天亮, 西边后天亮.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板书:〔2〕时间差异师:看书P13图7, 并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问候, 为什么时间不同?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 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 这就有大宾馆总效劳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 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 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 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 不过, 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承转:同学们知道, 地球除了绕地轴不停的转动, 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那么, 围绕太阳的转动叫什么呢?生:公转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 答复以下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3〕公转特点?生:答略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1、完成以下表格:发生?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 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 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答复.【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 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感触较多, 从这一话题入手, 学生有话可说, 也表达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 不同的区域差异很大, 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学生答复.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 学生答复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 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 这一环节很有必要.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 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021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 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而且差异明显,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但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答复: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请同学们阅读图5.1,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设计意图】本局部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局部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 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自然景观比照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知识更容易掌握.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根底上, 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开展的分布特点.学生答复.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 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 静下心来阅读, 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 也表达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答复.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请同学们比照图5.3和图5.4,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学生小组讨论, 班内展示.【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 知识点较为琐碎, 利用小组的交流, 可以将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教师:“橘生淮南那么为橘, 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 既然存在差异, 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 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 列出来说一说!学生答复: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 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要求:先独立完成,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学生按要求完成, 交流展示.【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 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 结合已有知识, 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差异显著, 为了方便认识, 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后反思: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 说明学生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较好的到达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教案名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目标:1.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掌握物质性质的观察、实验和总结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和运用物质性质的观察、实验和总结方法;2.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巧。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试剂、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提出问题:物质有哪些性质?学习物质性质有什么意义?2.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解释物质性质的概念,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熔点、化学反应等;2.介绍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演示观察法:选择一种物质,观察其外观、形状、颜色等性质,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2.演示实验法:选择两种物质,进行一种化学反应实验,并观察反应前后的变化;3.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规范。

四、小组合作实验(30分钟)1.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研究其性质;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质性质特点。

五、实验报告和讨论(25分钟)1.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2.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交流不同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进行总结;2.学生进行小结,复习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实践,提出更多的问题和设计更复杂的实验;2.学生可以扩展学习其他的物质性质,如导电性、可燃性等。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第二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第二课时

( a % 、 b % 是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
a%
n A VA n总 V总
b%
n B VB n总 V总
板 书 设 计
【小结】大家要注意使用 22.4L/mol 时,有没有提到标准状况。标准状况的条件为:0℃、101kPa。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 做气体摩尔体积。 2.符号: Vm 3 . 单 位 : L/mol m3· -1 mol m3/mol 或 L· -1 mol
( a % 、 b % 是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
a%
n A VA n总 V总
b%
n B VB n总 V总
作 3 页 共 3 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 题
§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
年 月 日
教学时间:
课 型

新授课(1 课时)
月 日
备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气体摩尔提及的含义; ⑵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统计归纳法、讲述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在科研、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应用物质的量的方便之处,培养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工具: 无
M 1 1 D(相对密度) M 2 2
(2)同 T 同 V
Vm 22.4L / mol
6.关系式: Vm
P1 n1 P2 n2
(3)在标准状况下
V n
M 22.4 (单位为g/L)
(4)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库仑定律》教案

《库仑定律》教案

《库仑定律》教案《库仑定律》教案「篇一」一、任务分析本节课使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库仑定律阐明了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有质点的理想化模型的思维方法,知道两轻质小带电体因相互作用而吸引或排斥。

育才中学是一所扶贫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宁南山区。

他们缺乏自主动手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交流评估的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和引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首先通过“演示”栏目中“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实验导入。

在此基础上,展示库仑定律建立的历史背景。

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即研究多个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及研究物理问题的其他基本方法。

体会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演示实验,先定性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明确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等。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难点: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就应用。

四、教学资源1.视频片段:库仑扭秤2.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实验3.课件:PPT幻灯片五、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昆虫的生殖特点。

1.2掌握昆虫的发育过程,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2.能力目标2.1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2培养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昆虫的生殖特点。

1.2昆虫的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2.1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2.1昆虫的生殖特点2.1.1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雄性先熟等。

2.1.2昆虫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

2.1.3昆虫的交配与产卵:交配、产卵行为及其特点。

2.2昆虫的发育过程2.2.1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但未发育成熟。

2.2.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差异。

2.2.2.1卵:昆虫的卵通常为椭圆形,表面有各种图案。

2.2.2.2幼虫:幼虫阶段是昆虫发育的重要时期,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差异。

2.2.2.3蛹:蛹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静止阶段,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内部器官逐渐成熟。

2.2.2.4成虫:成虫是昆虫发育的最终阶段,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3.实验与观察3.1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和发育过程。

3.2实验操作:观察昆虫的生殖行为和发育过程。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5.1复习昆虫的生殖特点、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5.2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发育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的人生观教案

正确的人生观教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人生问题、评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科学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和自主探究,提高辩证统一看待人生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人生追求的启发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讲授法、案例分析、启发法、集体讨论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展示关于雷锋、焦裕禄典型人物的视频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群众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就是因为他身上蕴含着值得人们敬仰和追寻的真善美的精神!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激励广大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学生活动:自主讨论和总结典型人物。

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不会因历史发展而过时。

二、讲授新课(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案例分析】雷锋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焦裕禄精神:“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1.“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毛泽东所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指明了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应确立的人生目标和方向3.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认识音符音乐教案

认识音符音乐教案

认识音符音乐教案教案:认识音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音乐教学启蒙课程第一章第二节2. 详细内容:认识音符的基本形态和音符的时值。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音符的基本形态(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

2. 学生能够理解音符的时值,并能够正确演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音符时值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音符基本形态的识别和记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符卡片、音乐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音乐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引导学生听辨音符的时值和形态。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通过音符卡片,向学生介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基本音符形态,并讲解音符的时值。

3. 例题讲解:教师用黑板和粉笔,以例题的形式,展示音符的时值如何影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4. 随堂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指敲击桌面,按照教师给出的音符时值进行练习。

5. 课堂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音符形态,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作品,并表演给大家。

6.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用不同的音符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全音符:一个圆圈,中间一个斜线。

2. 二分音符:一个圆圈,中间两个斜线。

3. 四分音符:一个圆圈,中间四个斜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各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音符的连音、滑音等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其中包括音符的基本形态和音符的时值。

音符的基本形态包括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音符的时值则是指音符演奏的长短。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音符的基本形态,理解音符的时值,并能正确演奏。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折叠的立体图形。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展开与折叠在建筑或艺术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a.能够识别并绘制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b.能够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折叠纸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折叠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几何体的特征,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展开与折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制作纸盒、纸箱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提供实物模型、动态演示或VR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b.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展开图中的边和角如何准确地对应到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上。
-突破方法:设计逐步引导的折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对应边和角。
在课程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纸盒,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折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分布图和增长图表,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分布和增长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口分布和增长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人口地理学导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理解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人口问题与世界》: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尤其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善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人口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测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作业评价:
-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 点评:教师在点评作业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章第二节《防控近视保护视力》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一章第二节《防控近视保护视力》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第二节《防控近视保护视力》教学设计的问题。

(二)了解什么是近视老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近视呢?有同学说是看不清东西,有同学说是眼睛生病。

大家说的都没错,不过老师有更加科学的答案。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

当我们的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

(三)知道近视的负面影响了解了近视的原理,我们明白近视是不好的,而视力不良将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哪些负面影响呢?同学们积极发言来说一下。

这位同学说了,视力不良或低下,看远方物体或细小东西会模糊不清,眼睛容易疲劳。

也有同学说,长期佩戴眼镜,会给学习、生活和运动带来诸多不便。

说的都非常好!老师再来补充两条,视力不良容易引起其他疾病,严重的会致盲。

还有近视加重会导致眼球突出,眼部松弛,戴眼镜还会影响个人形象哦。

同学们,近视可不可怕?非常可怕!那么我们要怎么办?预防近视!(四)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要想预防近视,我们首先要了解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里老师主要来讲几点导致近视的后天因素。

第一,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营养摄入不均衡,也会使眼球发育不良。

第二,长时间近距离的看书,看电视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导致眼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第三,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经常躺着看书以及边走路边看书等。

第四,不良的用眼环境。

还有最后一条,户外活动不足。

(五)预防近视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导致近视的因素提出几点预防近视的要求吗?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一下。

好,交流时间结束,我把大家的观点总结了以下十条,我们一起来看。

1、读写姿势要正确2、增加锻炼和户外活动3、改善视觉环境4、坚持眼保健操5、避免不良用眼习惯6、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7、养成健康用眼习惯8、保证睡眠和营养9、强化用眼健康意识10、定期进行视力检测。

这些大家一定要谨记。

(六)课堂小结。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教案(5篇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教案(5篇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教案(5篇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教材《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教程》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体风格和幼儿的兴趣需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参观附近的幼儿园,观察其环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把握整体风格和幼儿的兴趣需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包括主题、色彩、布局等方面。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案,用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进行实践操作,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物模型。

6. 成果展示:学生将制作的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分享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

7.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幼儿园环境创设1. 重要性2. 基本方法3. 整体风格与幼儿兴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包括主题、色彩、布局等方面。

答案:例如:主题:童话世界;色彩:蓝色、粉色、绿色;布局:设有游戏区、学习区、休息区等。

2. 作业题目:根据设计的方案,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物模型。

答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用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实物模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是否掌握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践操作?2. 拓展延伸:如何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进行环境创设?教案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教材《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教程》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定义、方向和周期,并学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验通过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2.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演示法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级、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们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一、地球的自转(一)自转的规律(看多媒体)观察: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征?并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2.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3.地球自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4.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5.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演示:多媒体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1.2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案)

1.2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有理数大小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比较有理数大小这一知识点上存在一些困惑。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但在理论讲解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负数的绝对值大小关系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我通过数轴和具体例子反复解释。
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有理数大小比较的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这些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我觉得这个环节做得还可以,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我感到很欣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分数。它们在数轴上有着特定的位置和性质。了解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如3和-3,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直观地理解它们的相对位置,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心血。

中班语言车来了教案

中班语言车来了教案

中班语言车来了教案教案:中班语言《车来了》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中班语言领域第一章第二节2. 详细内容:通过故事《车来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车辆,并能够用词语描述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车辆的名称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交通工具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幼儿能够正确地表达出各种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2. 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车辆的名称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车来了》、车辆模型、图片卡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故事课件《车来了》播放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各种车辆,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观察与表达(5分钟)展示车辆模型和图片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车辆的名称。

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车辆,并剪下作品进行展示。

让幼儿分享自己绘制的车辆,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车辆名称。

2. 板书车辆特点和用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各种车辆,并用词语描述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和认识更多的车辆,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进家园合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解析1. 提高幼儿对车辆特点和用途的表达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车辆的特点和用途是难点。

因为幼儿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一些具体的车辆特点和用途可能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鼓励等方式,帮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纸花制作 初稿
曾凡贵
一、教材分析:
纸花制作这一节内容是云南省《劳技》课增编的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和通过玫瑰花、牵牛花的制作去掌握纸花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也是为丰富、美化我们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有趣,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提高对纸花的认识,掌握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和染色技术,提高做纸花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和染色技术学习,提高制作纸花的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制作纸花,体验制作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纸花制作的手法和染色技术,掌握制作玫瑰花和牵牛花
难点:掌握纸花制作的方法。

五、主要内容:
纸花及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和染色技术,制作玫瑰花、牵牛花。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

七、教具准备:示范作品、皱纹纸、剪刀、筷子、糨糊、棉花、细铁丝、线、小圆木棍、染料、水等。

八、教学过程:
1、导入:花的世界最令人向往,人们都爱用花来表达自己最热烈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可是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对,大家说的都很好,可以把印花制成干花,或用其它的材料制成工艺花,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制作纸花的方法。

展示已做好的纸花作品
2、活动1: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
①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纸花的加皱、卷边、捻梗,②学生分组练习,③教师巡视指导,④作品展示,⑤教师点评
3、活动2:染色
教师:鲜花花瓣的颜色往往不一,有的是由浅入深,有的是一花多色,还有的一瓣多色。

要使纸花具有这类颜色特点,我们可以对白色皱纹纸或单色皱纹纸加以染色。

①教师介绍染色颜料之后,教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制作纸花花瓣的染色过程。

②学生分组练习,③教师巡视指导,④作品展示,⑤教师点评
4、活动3:制作玫瑰花
①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玫瑰花的步骤:剪花瓣、卷花瓣、做花花蕊、做花柄,②学生分组练习,③教师巡视指导,④作品展示,⑤教师点评
5、活动4:制作牵牛花
①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牵牛花的步骤:做花花蕊、做花萼、做花朵、做花蕾、做叶子、做须腾,最后组装,②学生分组练习,③教师巡视指导,④作品展示,⑤教师点评
6、作业:1、什么是纸花?
2、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有哪些?
3、交一份你最好的纸花作品。

7、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纸花制作你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纸花制作
主要内容:
1、纸花
2、纸花制作的基本手法:加皱、卷边、捻梗
3、染色
4、制作纸花:玫瑰花、牵牛花
十、教学反思:
2013.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