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学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2单元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图片和情境的呈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从而达到巩固上下位置关系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上下位置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位置概念,但对上下位置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上下位置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的关系。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和卡片,展示上下位置的情境。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或小玩具,用于操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公园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教师展示一张教室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公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教师提问:“请找出图片中的小鸟和小树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下课啦"。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让学生掌握下课的信号和下课后的活动安排。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下课的信号,知道下课后的活动安排,并能够主动参与到下课后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下课的信号和下课后的活动安排,难点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下课后的活动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下课的信号和下课后的活动安排,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卡片,以及一些下课后的活动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后,我先让学生们模拟下课的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下课的信号和下课后的活动。

2. 讲解下课的信号:通过模拟下课的情景,我向学生们讲解了下课的信号,比如上课铃声、老师说下课等。

3. 讲解下课后的活动安排:我向学生们讲解了下课后的活动安排,比如可以去卫生间、可以去操场玩等。

4. 例题讲解: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下课后的活动安排,我给出了一些例题,比如"下课后,你去哪里?" "下课后,你和同学一起做什么?"5. 随堂练习: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回答一些关于下课的问题,比如"下课后,你通常做什么?" "下课后,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6. 活动展示:学生们分组展示他们的下课活动,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下课啦信号:上课铃声、老师说下课活动安排:去卫生间、去操场玩、和同学一起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画一张下课后的活动安排表,包括他们通常会做什么活动。

答案:略2. 请学生们写一篇关于下课的小短文,可以描述下课后的活动和感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下课的信号和下课后的活动安排,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下课后的活动中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下课啦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2.2节内容,下课啦。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时间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下课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下课的概念,能够理解下课的时间,并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下课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钟表模型、时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课件展示学校的场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正在学校上课,然后突然铃声响起,学生们高兴地喊出“下课啦!”的情景。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下课的概念,解释下课是指学校课程结束,学生们可以休息和活动的时间。

3. 例题讲解:我通过钟表模型和时间卡片,向学生们展示下课的时间,例如“3点20分下课”,并让学生们模仿我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下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例如“4点15分下课”。

5. 课堂互动:我邀请学生们上台演示下课的动作和语言,并让其他学生来猜猜看是哪个时间下课。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了下课的概念和一些下课的时间,如下:下课啦!3点20分下课4点15分下课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目:请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并写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复杂的时间表达,如“下课10分钟后再集合”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在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课件展示学校的场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正在学校上课,然后突然铃声响起,学生们高兴地喊出“下课啦!”的情景。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下课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下课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上下位置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上下位置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喜欢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际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3.交流互动法: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实际情境。

2.教学图片:准备一些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位置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展示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教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上面”、“下面”等。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时 下课啦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时 下课啦

第2课时下课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圣哲学校蔡雨欣
1.比一比,我能行。

(1)哪根绳长?画“√”。

哪根短?画“○”。

(2)厚的画“△”,薄的画“○”。

2.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最近?画“○”。

3.高的画“√”,矮的画“○”。

参考答案:
1.(1)○√(2)△○
2.中间一条路近。

3.√○
提示:右边小姑娘的身高加上下边台子的高度才和左边小姑娘一样高。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摘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摘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旧摘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表示时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下课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时间的流逝和下课的信号。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时间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和场景来引导他们理解时间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表示时间,能够认识时钟的时分刻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表示时间。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认识时钟的时分刻度,学会正确读取时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时间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时间的表示。

3.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时间的流逝和时钟的刻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熟悉的日常活动,如上课、下课、吃午饭等,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2.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下课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时间情景。

3.教学展开: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学习时间的表示方法,认识时钟的时分刻度。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巩固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学习时间的推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第2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第2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重点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等,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师: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比较”。

师:下课了,同学们都来到操场进行课间活动。

注意观察,他们在做什么?生:有两个同学在比个子,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一个同学在踢毽子,还有一位叔叔在钉一个小凳子。

二、新授(一)比个子师:(出示比个子的情境图1)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两个人个子一样高;这样比不公平,男孩子踮起了脚尖。

师:应该怎么比?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不能踮脚。

师:这样就保证了两个人在同一个起点上,这样就能比了!(出示情境图2)说说你怎么比?结果怎么样?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女孩子高一些。

师:看来,比较个子高矮的时候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这样才能比较!(二)比绳子师:我们看看两个同学的跳绳吧(出示情境图)谁的跳绳更长些?说说你是怎么比的?生:把跳绳拉直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生:弯弯曲曲的跳绳不好比较。

师:只要拉直就够了吗?生:还要对齐之后才能比。

师:为什么要对齐?生:这样两根跳绳的起点就相同了,然后看哪根跳绳长。

师:相同的起点之后比终点,就能比出长短了!(三)比钉子师:看看这位叔叔,要钉好这个小椅子,他应该选哪个钉子?为什么?生:应该选最长的那一根。

因为第一个钉子明显比椅子的厚度要短;第二个钉子刚好跟椅子的厚度一样长,不结实;所以第三个钉子合适。

师:好,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部分内容。

三、练习(一)说一说,谁高谁矮?——学生发言讲解(课本第21页第1题)(二)哪根绳子最长?——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课本第21页第2题)(三)想一想,说一说(课本第21页第3题)1.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生:不能通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下课啦1教学目标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学习比较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的方法,并会正确比较并表达等。

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都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受年龄和学前基础层次不同也会参差不齐,而且比较散乱,需要知识性的梳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础问题开始,带动每一个学生走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在设计上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背景,充分发掘教材并努力进行创新。

3重点难点1、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引领下,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丰富学生对长短比较的认识。

2、在每一个环节活动和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不同情况下长短比较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4.1.2教学重点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引领下,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丰富学生对长短比较的认识。

4.1.3学时难点在每一个环节活动和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不同情况下长短比较的方法。

4.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交流预习,导入新课·师问: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大课间活动的时候,你们喜欢到操场上做哪些活动?生答:略,(锻炼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师问: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淘气和笑笑的学校里,同学们下课啦在操场上做什么活动?生答:想。

·师说:那大家齐声喊出“下课啦”,老师就把他们请出来,好不好?生答:老师指挥一、二,PPT出示“下课啦”活动2【讲授】(二)互助探究,学习新知·师问:好啦,他们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视察一下,下课啦,同学们在操场上都在做什么?生答:(鼓励说完整话和认真视察)谁高,谁矮·师说:好了,我们就先从比身高开始,看看谁高谁矮。

新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时 下课啦

新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时  下课啦

第二单元比较第2课时下课啦【教学内容】下课啦(比高矮、长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探索新知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人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探究等活动,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但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下课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小动物在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下课啦”,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教学卡片,卡片上有不同数量的小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卡片上的小动物。

然后,教师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些小动物,你能数清楚吗?”引导学生思考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卡片上的小动物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加减法运算,然后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了认识时间,以“下课啦”为主题,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对钟面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认识整点和半点,并能用语言描述钟面上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钟面,了解钟面上的数字和指针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钟面上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钟面,学会用语言描述时间。

难点:理解整点和半点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面模型、数字卡片、指针模型。

学具:学生钟面模型、学生用书。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模拟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下课时间,让学生注意到钟面上的时间。

2. 认识钟面:教师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和指针,讲解钟面的构成和功能。

3. 学习整点:教师通过数字卡片和指针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整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整点时间。

4. 学习半点:教师通过数字卡片和指针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半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半点时间。

5. 实践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如“1点”,“3点半”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钟面数字指针整点 1点 2点 3点半点 1点半 2点半 3点半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一下钟面上的时间。

答案:钟面上有12个数字,两个指针,一个长指针一个短指针,长指针走一圈是12小时,短指针走一圈是1小时。

2. 请学生列出几个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答案:整点:1点、2点、3点、4点、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

半点:1点半、2点半、3点半、4点半、5点半、6点半、7点半、8点半、9点半、10点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钟面的认识和时间描述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描述时间时,部分学生对“整点”和“半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下课啦 北师大版2014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下课啦 北师大版2014秋

第2课时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教学难点: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教师与一名学生比高矮。

2 教师与身高不同的两名学生比高矮。

学生观察、讨论。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谁高?谁矮?
小组一起讨论,看一看哪种方法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比高矮和长短时,一定要同一起点来比。

引导学生多观察,除了图中的人可以比高矮,什么还能比高矮?
师:谁长?谁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小结比较高矮与长短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正。

四、本课总结
如何来比高矮?应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下课时间的概念,理解时间的顺序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时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下课时间,学会看时间。

2. 学习用数字和汉字书写时间。

3. 学习用语言描述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下课时间的概念,学会看时间、写时间和描述时间。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时间卡片、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下课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认识下课时间,学习看时间。

b. 学习用数字和汉字书写时间。

c. 学习用语言描述时间。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时钟,记录下课时间,并进行分享。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下课啦2. 板书内容:a. 下课时间的概念b. 看时间、写时间、描述时间的方法c. 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时间的题目。

2. 实践作业:观察家里的时钟,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时间,并与家人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建议。

4. 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下课时间的概念,学会了看时间、写时间和描述时间的方法,培养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S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套第二课时下课啦

BS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套第二课时下课啦

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课时下课啦【教课内容】下课啦(比高矮、长短)【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学生经过察看,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经过学生研究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操作能力,察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领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课要点】高矮、长短的观点【教课难点】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教课过程】一、情形引入师: 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 , 谁高 ?师生活动。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老师高。

师: 对 ! 此刻比 , 老师高 , 你们矮 , 等你们长大了此后 , 我相信很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但是老师想问问 , 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 , 怎么一会儿说他高 , 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 由于比的人不同样啊 , 跟我们比 , 他是最高的 , 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 是啊 , 高矮是相对的 , 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 , 要点是看跟谁比。

二、研究新知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何?(1)、你知道如何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旁熟习的物体为例,研究出方法来。

(2)、报告沟通(3)、重申:比两个认的高矮时,必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可以踮脚跟。

2、那么,假如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仔细讨论,并进行实质论证。

(1)学生报告后赐予必定,并选择最正确方案。

(2)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计、猜想,而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学生疏组活动,经历有猜想着手考证的过程,研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疏小组报告沟通。

学生睁开热情的议论,并进行仔细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许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能够用方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想并议论。

取出学具(两根绳索)比一比,并说一说如何比他们的长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2课时 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2课时  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

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

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

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2.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进行比较。

3.比长短。

方法:先对齐再比较。

学生交流对齐方法,拉直一边对齐。

4.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集体订正。

2.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和同学比高矮了吗?你知道比长短的方法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2单元 第2课时 下课啦 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2单元 第2课时 下课啦 教案

下课啦教学内容下课啦。

教材第20211页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境图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生:不同意。

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高矮右图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

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长短图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 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 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课时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理解下课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认识下课的时间。

2. 学会运用下课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

3.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安排。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下课的时间,学会运用下课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

难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安排。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视频、图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下课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下课的感受。

2. 新课:讲解下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下课的时间,并学会运用下课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

3. 活动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下课时间的活动安排。

4. 活动二: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下课时间的乐趣。

5. 巩固:通过练习册或黑板练习,巩固学生对下课时间的认识。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下课时间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下课时间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完成。

板书设计1. 下课啦2. 内容:下课的概念、下课时间、下课活动的安排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下课时间相关的题目。

2. 实践作业: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下课活动安排。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下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可能对下课时间的安排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展示学生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的快乐场景,或者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下课活动的照片,如学生们在教室外玩耍、交流的画面。

第二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下课啦》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课间活动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间活动的各种情况,如:上厕所、喝水、玩游戏等。

2. 课间活动的顺序,如:先上厕所,再喝水,最后玩游戏。

3. 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上厕所需要5分钟,喝水需要3分钟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课间活动的各种情况,能够合理安排课间活动的时间。

难点:理解课间活动的顺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顺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课间活动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活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课间活动的顺序,如:先上厕所,再喝水,最后玩游戏。

2. 教师讲解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上厕所需要5分钟,喝水需要3分钟等。

3.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进行实际操作。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下课啦1. 课间活动:上厕所、喝水、玩游戏等。

2. 课间活动顺序:先上厕所,再喝水,最后玩游戏。

3. 课间活动时间安排:上厕所需要5分钟,喝水需要3分钟等。

作业设计:1. 完成《下课啦》的练习题。

2. 观察并记录自己课间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安排。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课间活动的各种情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课间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下课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习过程
1.示情景图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如何比较?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观察,如何比较谁高谁矮?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6. 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