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

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

312021.5•高中以上引用《论语》等分析论证,层层剖析,全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差序格局”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与“差序格局”相匹配的。

费孝通先生能真正将传统经典里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论述思路中去,在让读者读完一番概念分析后,又拿经典中的话进行印证,让人突然就有种对世间学问融会贯通的体验。

例如在论述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把重视维持“礼”作为传统时,作者就让人“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更不用说《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文中更加广泛和集中的经典原文引用了。

这些引用的奥秘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与学习,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

综上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乡土中国》的语言严谨却不呆板,确实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学习论述语言的一种典范,而其语言背后的论述思维和紧扣中心的结构建构更是值得仔细揣摩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阅读这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时积累优秀的写作经验,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关惠文,肖蔓菲,叶硕.如何阅读《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黄宗智.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J].文史博览:理论,2011(3).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京 100012)摘 要:在整本书读写融合方面,教师要聚焦文本特征及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的问题,确定活动形式、探究方向、读写融合原则与融合形式,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参与中深入学习,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写融合;情境;《论语》朱来青——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界的发展,研究论文的数量与日俱增。

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的重要工具,如何高效地阅读并做好笔记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和笔记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而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在论文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笔记。

2. 阅读前的准备在正式开始阅读论文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录论文内容。

2.1 研究主题背景了解在阅读特定领域的论文之前,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问题和研究热点是必要的。

通过阅读综述文章、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读者可以事先对该领域的背景有一个大致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论文内容。

2.2 设定阅读目标在开始阅读单篇论文之前,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是必要的。

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论文,并确定想要从这篇论文中获得什么信息。

例如,你可能想了解作者提出的新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等。

在设定目标后,你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索和记录相关内容。

3. 论文阅读笔记方法3.1 使用摘要和关键词首先,在开始正式阅读论文之前,先浏览一下摘要部分。

摘要通常给出了作者研究的问题、方法、结果以及结论等简要信息。

通过快速浏览摘要,可以迅速了解该篇论文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如果该篇论文看似有用,则可以进一步查看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能给出更加详细的研究内容和关注点。

3.2 主次结构分类在深入阅读论文时,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将文章划分为主次结构,并归类记录。

通过确定每个部分的主旨、目标和关键点,并将其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扩大对整篇论文思想和内容的理解。

例如:引言部分通常给出了作者研究背景、动机以及问题陈述;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结果部分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讨论部分进行对结果进行解释和比较。

3.3 主题标注和关键词标记在纸质论文中进行主题标注和关键词标记是常见且实用的方法。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

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

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

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

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

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关键是要很好保存、整理和运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

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记什么:摘抄:心得:自己的评注:“看文章时作笔记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

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怎么记:1、分类的记:“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

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2、定期总结(不能光记不看!我就是!)“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

”原则:1、大量的阅读、读外文:“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

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推荐给大学生的十本书

推荐给大学生的十本书

朱星屋老师推荐书目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说明:要任何一位老师推荐十种书籍,我想都是困难的。

困难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多方面的状况,同时又要在难以计数的著作中选出十种,所以推荐书目往往是越多越容易办到。

不过综合我们思政(2)班的专业、年级、未来职业等多方因素,我推荐的十种书籍都是与我们这一代人的气质最密切相关的书。

为方便起见,我特将这十种书籍分成专业学习类、历史经典类、大学理想类、知识分子类和读书方法类五种(分类或不尽客观),各选两种书籍。

选择时尽量考虑中西因素、专业与跨专业等因素的平衡。

每种书籍下面备一说明,既说明选择此书的原因,也同时说明此书的相关语境及延伸阅读的方向等等。

人类知识和精神的积累迄今太丰厚,只选十种,难以取舍,如这里面有几个领域都没有推荐:(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尤其MEGA2)中的经典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等;(2)西方古典学,如柏拉图《理想国》,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乃至于文艺复兴以降的古典哲学,如霍布斯《利维坦》、卢梭《忏悔录》、黑格尔《历史哲学》等;(3)中国古典学,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等;(4)现代社会科学著作,如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论自杀》、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等;(5)中国现代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如钱穆《国史大纲》、王国维《人间词话》、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6)科学史方面的著作,如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等;(7)现代以来国内外的经典文学著作,如川端康成《雪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张承志《心灵史》等;(8)当代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经典著作,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段义孚《空间与地方》(Space and Pla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1.)等。

读《研究是一门学问》有感

读《研究是一门学问》有感

读《研究是一门学问》有感作为一本研究入门必读书,总体感觉很不错,关于科研的方方面面都讲的很细。

当然,如果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毕竟这边书面向一般化的读者。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对科研还没什么概念的同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了关于研究的“直接而实质的利益”有四个方面,一帮助你真正理解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二,帮助你了解教科书读到的内容背后的工作,三是直接体验新知识是如何依靠如何提问,四是如何形成你所提的问题以及你所提供的答案。

在后记中,作者提出了研究伦理的概念。

“研究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涵行动”。

回顾整篇文章是围绕着研究开展,我自己认为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对话,严谨的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严谨,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它是研究的精髓。

研究的过程,需要完美的论证。

这个完美,当然是有局限的完美,因为人的本质就是局限吧。

但是不管是观点、理由,还是证据、论据以及承认和回应,连接这些论证要素的逻辑必定是严谨和诚实的。

黄宗智先生在《谈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的方》一文中指出,“阅读学术著作。

第一要养成连接概念和经验的阅读习惯”,这个意思就是养成一种寻找内在相关性的思考习惯和并且不断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对话去建构和质疑的习惯。

那么,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应该做的是不断思考和质疑。

我的批判是吸收和创造的利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需要立足基本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第二,用写作的形式来思考。

虽然写作最基本的理由是把你脑袋里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这种书面形式会让你的观点更清晰,并且不至于过分夸张。

阅读文献做笔记的方法

阅读文献做笔记的方法

阅读文献做笔记的方法阅读文献并做笔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献的内容、整理思路、记录重要信息和构建知识框架。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您有效地阅读文献并做好笔记。

1. 阅读前准备:在开始阅读文献之前,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查阅文献的摘要、关键词和目录,以了解文章的主题、目的和结构,这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2. 主动阅读:在阅读文献时,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采取主动的阅读策略。

使用标记、划线和批注等方式来标记重要观点、关键信息和不理解的部分。

同时,不要忽视文献中的图表和表格,它们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3. 分段笔记法:将文献分成不同的段落,并为每个段落写下一个简短的摘要。

在摘要中,可以记录作者的主要观点、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组织和回顾文章的内容。

4. 关键词标记:阅读文献时,将重要的关键词和术语进行标记。

这有助于您在后续的阅读和查找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同时,您还可以使用颜色或符号来将不同类型的关键词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整理和理解文献。

5. 总结和思考:在阅读完文献后,及时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

写下您对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的理解。

同时,您还可以思考文献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是否存在争议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这有助于您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文献的内容。

6. 提取引文:在阅读文献时,注意提取和记录引文信息。

包括作者、标题、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等。

这对于后续的引用和写作非常重要。

您可以使用引文管理工具来帮助您整理和管理所提取的引文信息。

7. 建立知识框架:在阅读多篇相关文献时,尝试将它们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您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或笔记本等方式来组织和整理所读文献的内容。

这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文献的内容,并为后续的研究和写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阅读文献并做笔记是一项需要技巧和方法的任务。

自选一部学术性著作结合相关文体知识提炼一份读书笔记

自选一部学术性著作结合相关文体知识提炼一份读书笔记

自选一部学术性著作结合相关文体知识提炼一份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起初是由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成,而后被译为中文。

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意思为―1587,无关竟要的一个年头。

虽然黄仁宇先生在书名中称这一年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以他提出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就不难以1587年为一个契机,窥得前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原因。

以下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所想所感,以及读后生出的一些疑惑和对此疑惑的粗浅看法。

首先的一个疑惑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

那么为什么明朝缺乏完善的法制,众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而明朝以前也存在过法制相对完善的朝代,如唐朝,那么为什么明朝不予以引用借鉴用以完善自己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而是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而唐朝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的发展方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这种在经济发展制度上的选择,就必然导致了唐朝、明朝在法制健全方面的差异。

明朝,以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来保证本朝的稳定,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向内的发展模式,而唐朝,先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相应法律的出现与完善,这就间接推进了唐朝法制的健全。

既然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代一切问题的重要症结,那弄清楚这种替代关系是怎样导致重要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万历立储的问题上来讨论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病。

“四书”中提倡的伦理,传统中奉行的道德,告诉皇帝和天下臣民,不能因为男人对女人的宠爱而改变长幼之序,由此可知,若按当时天下奉行的伦理道德,皇帝是不应该因为特别宠爱某位王妃而废长立幼的,这是道德。

然而这仅是道德,若按法律来处理立储问题,万历废长立幼也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明朝体制上的不完备,技术上的不周密,使得本朝只能用道德将群臣百姓捆绑在一起,以求社会的稳定,朝堂的太平。

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

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

292021.5•高中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102)摘 要:《乡土中国》是一部生动易懂又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可重点从议论文写作的思路、结构和论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究《乡土中国》中可供学习实践的写作经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紧扣“乡土社会”建构结构框架;严谨透彻又生动易懂的论述语言。

关键词:《乡土中国》;议论文写作;读写结合关惠文一、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我们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窘境,这首先源于我们对作文题没有想法,没有想法的背后是找不到思考下去的切入口。

《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经常会采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来明确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展开论述。

以《差序格局》为例,费孝通先生先列举了家乡人都往苏州河倒垃圾的问题,印证并承认了这个问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但探讨并不止于此,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费孝通先生接着分析出这“私”——甚至是中国人特有的“私”的原因,他想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群己、人我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由此对照提出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说法,这样,论述的思路就打开了(见下图)。

西方:团体格局(一捆捆柴)界限清晰人人平等讲权利“己”为层层外推中国:差序格局可伸缩的亲属关系圈地缘关系圈攀关系讲交情中国人﹃私﹄?——群己、人我界限划法(一个个同心圆)《乡土中国》这种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就论题打开思考的大门,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考路径,由问题到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逐层剥析,这样议论文写作便可避免浮表化或者无话可说的问题;另一方面,议论文聚焦说理,这个“理”是否有说服力,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乡土中国》由现实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认同感,进而结合现实事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理有据,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论述的过程都会显得水到渠成。

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

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

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一、引言在学术研究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阅读文献并做好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阅读和笔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掌握关键信息,为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阅读文献,以及如何做好笔记的方法。

二、有效阅读文献的方法1. 制定阅读计划在阅读文献之前,应该制定一个清晰的阅读计划。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范围和深度,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获取背景知识,还是为了深入研究某个问题。

然后根据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合理安排阅读计划,以免阅读过程中盲目、漫无目的。

2. 扫读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文献时,可以采用扫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扫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文献的整体内容和结构,把握主要观点和论据;精读则是在扫读的基础上,对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逻辑和论证。

3. 多次阅读,循序渐进多次阅读是有效阅读文献的关键之一。

首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次阅读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第三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更多细节和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循序渐进地夯实认识。

4. 结合主题词汇进行重点阅读在阅读文献时,可以根据主题词汇进行重点阅读。

将主题词汇作为关键词,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献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重点,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并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阅读目的。

5. 注重批判性思维有效阅读需要注重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接受文献中的观点和论据,而应该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就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思考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献内容。

三、做好笔记的方法1.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做好笔记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

有人喜欢用纸质笔记本写笔记,有人喜欢用电子设备记录,还有人喜欢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和遗漏。

学术读书笔记写范文

学术读书笔记写范文

学术读书笔记是学生在阅读学术文献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记录所阅读的文献信息,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深入了解文献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学术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和范例。

一、学术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1、阅读前,了解论文或书籍的主题、目的、结论等学生在阅读学术文献之前,应该对论文或书籍的主题、目的和结论进行了解。

只有全面了解文献内容,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和记录笔记。

在了解主题、目的、结论之后,可以对文献的重点和细节进行筛选和理解。

2、精读文献,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学术论文和书籍的笔墨较为严谨,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繁复、晦涩难懂。

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应该耐心专注、精读文献,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公式、结论等,同时可以学会应对和理解一些常用术语、概念和实验方法。

3、采用标注、整理、分类等方式记录笔记学术读书笔记的写作应该采用标注、整理和分类等方式,使笔记清晰、有序。

在记录之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识,将笔记按照题目、目的、结论、名词解释、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分类,方便后续的查阅和使用。

4、注意阅读补充资料和相关文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补充资料和相关文献。

阅读补充资料和相关文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论文和书籍的内容,提高写作质量和思维水平。

二、学术读书笔记的范例以下是一篇学术读书笔记的范例:篇名: "单元细胞制备及其应用"一、绪论:本篇论文介绍了单元细胞的制备及其应用。

单元细胞是指最小尺寸的生物结构,其当量体积最大只有数立方微米,是生物材料中的自组织体系。

近年来,单元细胞在医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旨在介绍单元细胞的制备技术、结构和性能,并对其应用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单元细胞的制备:1.纳米披覆法该方法主要采用颗粒的聚合、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面修饰等技术。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在学术研究中,阅读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而有效的笔记则是提升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方法。

如何进行系统的论文阅读,并且做好笔记,是每一位学者以及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阅读过程中以及笔记整理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准备阶段在正式开始阅读论文之前,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吸收有价值的信息。

选择合适的论文首先,选择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是至关重要的。

不论是基础研究、综述文章还是最新进展,都应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阶段去筛选合适的文献。

常用的资源包括专业数据库(如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以及各大学术期刊。

通过合适的关键词检索,可以找到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

了解背景知识在深入某篇论文之前,尤其是当论文涉及复杂的理论或方法时,提前对相关领域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学习会使得理解更为顺畅。

如果某些概念不明确,可以通过教科书、网络教程等资源进行补充学习。

准备好工具合理利用各种工具能有效提升笔记质量。

准备一本专门用于记录笔记的本子,或者使用电子笔记软件(如Notion、Evernote等)来方便后期整理和查找。

同时,还可以准备彩色的标记笔,帮助区分不同的重要信息。

二、阅读过程中的笔记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有效做笔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并不是每一篇论文都需要深入精读,尤其是在初次接触某个领域时,可以先进行略读。

通过浏览标题、摘要、引言和结论,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和研究方向。

对于确实重要或与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章,再进行逐段精读。

在精读时,可以分段进行,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提炼关键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把握作者表达中的关键信息。

这包括但不限于:研究目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方法论:采用了哪些实验或理论方法?主要结果:得到了什么样的重要发现?结论和展望:作者对未来研究有什么看法?对于每个部分的信息,可以采用简短的句子或者关键词记录下来,确保主要观点清晰。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〇黄宗智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 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 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 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 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 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 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 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 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 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 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 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 是为自己做学术研宄,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 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 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 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 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 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 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 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 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 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 少在研宄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 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 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 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 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 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 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 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4篇)上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读书,读书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面对的事情,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一本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篇1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经用了大篇幅来介绍阅读的不同层次。

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艰涩,其中讲解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部分内容,可能对在写论文阶段的研究生来说更为适用,对于我本人的阅读生活来说,目前还没看出跟我有很大的联系。

因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基础阅读的阶段,加上家中有正在经历“阅读准备阶段”的小娃一枚,所以本文会简单介绍一下阅读的四个层次,并重点介绍书中关于基础阅读阶段的内容。

艾德勒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每提高一个层次,就需要阅读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的主动性,以及熟练运用更高级的技巧。

基础阅读阶段是最广为人知的阶段,也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

这一阶段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阅读准备阶段、简单读物学习阶段、快速建立词汇阶段,以及技巧增进阶段。

以下我先介绍一下基础阅读的四个细分层次。

阅读准备阶段一般认为,阅读准备阶段是从出生起直到六七岁为止,也就是到学龄前。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需要在身体、智力、语言以及个体等四个方面发育成熟,才算是“完成了阅读准备阶段”。

例如,如果身体发育阶段还未到、认知水平没跟上,就很难真正度过阅读准备阶段。

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入学年龄均在6—7岁间,部分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到了六七岁,儿童的身体协调发展成熟,认知能力大大增强,语言沟通也可以让成人听懂95%以上,加上个人的专注力和服从度也有所提高,开始适合展开系统的阅读教育。

这一阶段是广大父母的“鸡娃”重点,可以说,大部分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早认字、越早进入自主阶段就越好,为此不断各出奇招。

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

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

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
1、阅读概览:
阅读学术著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一个阅读计划;
(2)先熟悉一下著作的目录、摘要和索引;
(3)通读一遍整体内容;
(4)重点阅读关键章节;
(5)最后,在回顾和复习完成后,加深印象。

2、建立阅读计划:
阅读学术著作,要从建立一个完善的阅读计划开始,以便更好的把握阅读的进度和深度。

系统的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它们都将对阅读著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了解目录、摘要、索引:
熟悉著作的目录、摘要和索引,是阅读学术著作的必要环节。

目录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文章的关键段落;摘要可以使读者对全文结构和要点有个大概印象,索引则有助于通过某个关键词或者技术领域,
快速定位到某段具体的内容。

4、通读全文:
全文通读一遍,是获取著作的第一道要素。

这一步的阅读不仅要在内
容上有深度,还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因为结构安排、构思等类似
的语篇概念,往往是著者的写作思路的痕迹。

5、重点阅读关键内容:
对于文章的其它部分,如果意义不明显,或没有太大关联性,可跳过,重点阅读涉及到某些部分,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节信息、论据证明,或理解重要观点的部分。

6、回顾和复习:
有时候读完一篇文章,常常忘记其中很多细节信息,最后在回顾和复
习完成后,加深对著作的理解印象,这对于阅读学术著作至关重要。

此外,做笔记也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阅读的内容记住,
更好的理解文章。

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学术著作阅读方法学术著作是一类以学术性深度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科学研究、历史探究、宗教研讨、文化研讨和社会心理等。

它们具有深沉、系统性和延伸性等特点,阅读学术著作,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和最新成果,而且可以提升自身阅读水平,增强自身的学术深度。

下面将介绍学术著作阅读的几种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种方法是仔细浏览。

阅读学术著作时,有必要先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每一章节的摘要以及表格和图表,这样可以熟悉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好的看懂整个文章的内涵。

仔细浏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更加有效的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和思路,也会有助于理解更宏观一级别的学术思路。

第二种方法是分析思路。

学术著作是对某一学术领域的深度讨论,因此,阅读不仅要仔细浏览,更要做出分析思路。

阅读时可以思考该著作的目的、作者的假设和结论,以及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该领域存在什么问题,作者提出的方法有何不同等。

经过思考,能够建立自己独特的认识体系,并从中获取到大量知识。

第三种方法是延伸性阅读。

学术著作强调延伸性,阅读时需要加强思维敏捷,把握学术著作的本质和主题思想,并延伸到其他相关学术领域探讨当中,深入有渊源。

由此可以不断发现更多的学术思路,深入的认识不同的学科,从而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科研探索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第四种方法是拓展阅读。

学术著作的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拓展自身思维的过程。

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通过针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思考和分析,拓展自身思维,发现不见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

以上就是学术著作阅读的几种方法。

掌握一些学术著作阅读方法,可以更加有效的阅读和理解学术著作,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展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更有助于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提升。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读与黄宗贤有感

读与黄宗贤有感

读与黄宗贤有感最近我读了黄宗贤的《读书志》以及一些与他有关的文献,深深地被他的读书方法和思想所吸引。

他的读书方法和态度,我认为不仅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于读书的一种热爱和敬重。

在此,我想就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读与黄宗贤的感受。

黄宗贤是清代著名学者,其著作《读书志》为他公认的代表作。

《读书志》以读书为主题,涉及了读书的方法和效益。

他的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经为纲,学贯中西”;二是“融汇贯通,博采众长”;三是“活用知识,尊重实践”。

第一点,黄宗贤提出的“以经为纲,学贯中西”的读书方法,就是要对经典学问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熟读西方经典作品,阅读中西方的名著。

他认为这是使个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有综合性,推动知识更新,提升认知水平的关键所在。

他在读书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了“学而知不足,行而知困”的精髓,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以ิิ而行之,听而则之”。

也就是说,要把所学所知用于实践,不断追求卓越。

第二点,黄宗贤“融汇贯通,博采众长”的方法,要求读者不仅要熟读经典,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学科领域的名著。

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对于大局的认知,同时能够不断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格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点,黄宗贤“活用知识,尊重实践”的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所知用于实践,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他认为对于知识的认知和把握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才能体会知识的真谛,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究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

因此,黄宗贤提出的这些方法,不仅在读书具体操作上具有启示作用,也推动了新时期的读书观念,促使人们更加热爱读书,探索读书中的意义,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与黄宗贤有关的文献,不仅可以使人更全面地了解读书的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也为人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传承与发扬黄宗贤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坚持自我学习,提高自我素质和竞争力,让学习变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生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探析

高中生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探析

高中生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探析作者:关惠文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04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列18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特别提到了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第一次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接触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阅读整本学术著作对很多同学来说是第一次,首先要打破心理障碍。

阅读学术著作也许没有那么有趣,不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但最大的好处是获得感很强,句句是“干货”,开卷就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直接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对于学术著作,若能多遍研读、精研细琢,便有机会成为别人口中“有思想深度”的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探究出符合学术著作特点的整本书阅读路径,很有必要。

学术著作的特点在探究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厘清学术著作的特点,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把握精髓。

林忠港先生在《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中对学术论著是这样界定的:“学术论著是学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该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

学术论著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具体、鲜活,而是比较抽象、理性、概括。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具体的场景来表达,而学术论著则经由平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抽象的观点来陈述。

”概念抽象。

阅读学术著作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难懂,源于书中有很多陌生的名词,也就是抽象的概念。

例如浏览《乡土中国》目录时,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名词让人望而生畏,有些名词甚至是我们从来都没接触到的。

但是,费孝通说了,概念只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为了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他才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只读书不做笔记,相当于耍流氓!3个“读书笔记”法,一本胜三本

只读书不做笔记,相当于耍流氓!3个“读书笔记”法,一本胜三本

只读书不做笔记,相当于耍流氓!3个“读书笔记”法,一本胜三本原创2021-08-19 18:36·小学伴读读过的书都喂狗了吗?明明读过的书,怎么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答案是:不做“阅读笔记”的阅读就是在耍流氓。

“不动笔墨不读书。

”虽然开始做读书笔记觉得很麻烦,但是做读书笔记和不做读书笔记,内容的吸收率天壤之别。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钱钟书做读书笔记的3个习惯。

一是愿意花比读书多一倍的时间做笔记。

二是写了笔记后不存书。

三是笔记写得多,读书心得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

读书笔记,就是输出,输出是成长最好的试金石。

那么如何做读书笔记,记些什么内容,哪些书适合做读书笔记呢?3大经典“读书笔记”法,快速吃透一本书总的来说,读书总记无外乎三种形式,一是摘抄式,二是批注式,三是心得式。

第一:摘抄式1/为什么要摘抄?首先摘抄可以强化记忆,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以后万一用到相关的知识点,方便查找,它就像个人的百宝箱一样。

还有一点,养成断舍离书籍的习惯,掌握书中的精华后,很多书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

2/什么书适合做摘抄?原则上是任何书,如果一定要区别出来,就是精读的书一定要好摘抄,因为它可以让你快速吃透一本书。

一般来说,经典文学或世界名著里面的内容,更适合摘抄下来经典内容。

3/什么时候摘抄?边看书边摘抄?还是看完再一起摘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个人习惯是看完一整本书时再摘抄,先有笔做好标记就可以了。

免得看半截,正爽时,摘抄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和兴趣。

4/什么内容值得摘抄?很多小学生不知道摘抄什么,其实摘抄就是积累,积累的目的就是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中小学生摘抄的重点是:描写处修辞,思考与抒情。

作文写得不生动,没有细节,字不够,都是因为脑中的“材料”不够,比如人物的外貌描写,事情细节的铺垫等,都可以是摘抄的内容。

思考与抒情内容,可以比如从未听到的观点,名人语录,引发共鸣的观点或内容,以及非常优美的修辞手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

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

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

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

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

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学
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

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

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

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

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

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

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

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

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

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

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

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

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

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
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

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

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

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

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交锋。

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样。

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

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