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培养方案2015版原则意见

合集下载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附件1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创新“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和学院信息科学高职教育特征的重要工作。

为此,现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制订我院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1、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的内涵为指导,高水平系统设计具有鲜明示范性、引领性、前瞻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2、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对接产业,产学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依据“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工作过程及专项能力分析,制定双证融通模块式教学方案,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和信息科学高职教育特征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

4、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培养要求。

5、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责、修改要求。

6、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态度)结构。

三、基本原则1、职业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一种取得某种从业资格的谋生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属性。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启迪,是对青春期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建议: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过程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但仅有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课程主线不同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学科主线,贯彻系统性、前瞻性的原则,使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因材施教,兼顾个性差异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智力结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上存在较大差异。

优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途径,最大限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调整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吸纳新理论、新技术、新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社会需求、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重,体现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生一步步铺就通往成功的人生之路。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二、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同一专业的学生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通过多样性的培养方式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
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鼓励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

不同学科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连接和衔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应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五、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价方法应包括考试、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评价方法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使学生的努力和表现得到公正的评价。

总之,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应基于明确的培养目标、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实
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终稿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终稿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系统谋划、科学安排,明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1. 需求导向,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保证专业基本规格。

坚持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质量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点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梳理、分析、论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教育内容上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教育方法上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统一,教育对象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核心课程知识领域设置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规格。

3. 整合精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与协调。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3篇)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3篇)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3篇)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5]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2号)等文件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体现我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职教师资,特对2015级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行学分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的能力。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科渗透、文理渗透和实践教学环节。

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突出能力、激励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体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统一性与学科专业特色的多样性,突出专业特点和特色。

2.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杜绝“因人设课”现象。

处理好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和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重点改革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现象,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重复。

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发挥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1页3.加强课程平台建设,强化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

构建“四平台一环节”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学科教育平台,实施低年级通识课程与学科大类课程教育,夯实基础,推进学科综合交叉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我将提出几个原则意见。

首先,注重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探索多个学科领域,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其次,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灵活设计,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创业等活动。

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平台。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校应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和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人才培养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更是为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根据《河南城建学院关于制(修)订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豫城院文[2012]119号),结合环境设计教研室专业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说明如下:一、对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教研室专业教师对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并对我系的环境专业当前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制定了有关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如下意见:(一)严格按照河南城建学院办学精神,过去4年严格了执行艺术设计专业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框架体系结构制定新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实施性方案的制定说明根据我系目前的专业结构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际情况,在艺术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上制定了环境设计教研室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按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学科目录和院课程改革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原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总结,对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解和整合,在制定过程和实施中作出了如下的调整:(1) 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组建环境设计专业,取消原艺术设计专业,新的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专业方向。

制定新的景观方向的培养方案。

(2)公共基础课按学院统一要求安排。

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共课中进行教学,32学时。

(3) 室内方向的培养方案在原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取消室外课程《园林植物学》《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造价,保留了室内部分课程。

室内方向新开设《文学欣赏》、《装饰雕塑》、《美学原理》,为加强平面设计,开设《编排设计》课。

(4)专业课程在课程名称及学期安排方面,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室内方向《电脑辅助设计3DMAX》和《电脑辅助设计3DMAX渲染》合并为《电脑辅助设计3DMAX及渲染》,为了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展示设计》原来的第5学期调到第6学期。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1. 引言人才培养是任何组织和机构中的关键活动之一。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满足人才需求,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以引导组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2. 灵活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求和发展阶段。

每个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目标和发展方向。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资源支持。

3. 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衔接。

通过将人才培养与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对接,能够确保培养出对组织具有战略意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明确设定培养目标,以衡量培养效果的达成程度。

4. 多元化的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培养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但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技术的优势,引入在线学习、社交学习和项目驱动学习等创新培养方式。

此外,培养方案还应该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跨文化和跨行业的学习交流,以拓宽视野和提高综合能力。

5. 持续学习和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强调持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方案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组织应该提供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成长,并支持他们参与专业培训、行业会议和学术研究等活动。

同时,组织还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评估和调整培养方案,以确保其与员工的学习需求和组织的变化保持一致。

6. 成果导向和绩效评估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成果导向和绩效评估。

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明确所期望的培养成果和绩效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进一步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7. 高效利用资源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组织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的利用效益。

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鲁建大校字〔〕号二○○六年九月七日为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对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一)正确把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的内涵和导向作用,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

(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各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三)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1/ 14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四)认真总结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

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制订。

培养方案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每个学科专业一般应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不以求全为目标。

同一学科专业的各研究方向,应开设一定的共同的专业学位课程。

(六)针对学科专业调整归并的新情况,应适时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

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不应为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组合或删减,应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doc

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doc

江苏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2015年6月18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等多份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我校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经研究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

一、修(制)订原则(一)树立先进理念,鼓励改革创新1、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在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明显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先进性,适应我校研究型大学转型时期的发展需求。

要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学科共享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学科平台支撑拔尖人才培养的稳定模式。

2、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应充分体现国际化理念,要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名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授、学生互换、学术互动,鼓励各学科建立稳定的海外学习、实践基地,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工作,探索留学研究生教育趋同化管理,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3、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必须彰显学科整体实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打破学院之间的封闭状态,在一级学科统筹安排研究生各项资源,切实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按照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设置,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努力形成完整、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细化各类标准,加强能力提升1、各学科根据自身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及发展状态,完善分类培养机制,结合学科评估找准定位,明确重点方向,科学合理地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制订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

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制订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

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制订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ﻩ为主动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财经类教学研究型大学,营造“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的教学文化,推进“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经研究决定制订2015版(适用2015级-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协同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专业培养方案要以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为目标;要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强化通识教育,构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与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和设置本科课程体系框架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明确毕业要求与教学环节的关系,明确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关系;2、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经管、人文、理工等不同类别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3、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4、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5、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三、培养方案构成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及要求(2)毕业生能力(3)毕业学分要求(4)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5)专业核心课程(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7)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8)课程修读说明(9)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10)辅修、双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1、培养目标及要求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大商科”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原则意见,旨在构建一套全面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基石。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国家战略的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原则人才培养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应该积极探索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的培养理念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此外,还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才。

3. 人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注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4. 人才培养评价的科学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应该科学客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评价、实践评价、项目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结果应该对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

此外,还应该注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及时修正和改进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 人才培养资源的合理配置原则人才培养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资源。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和发展活动,培养和造就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以下是我对人才培养方案原则的意见:第一,适应时代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及时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单强调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第三,强调实践和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用性训练。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人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五,个性化和多元化。

每个人的潜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人才培养不应该只看重一个标准的成功,而是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包括各种不同的领域和专业。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六,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原则1.应用导向原则:培养方案应紧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培养方案应依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将实际案例纳入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发展全面人才原则:培养方案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术研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责任心、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专业人才。

3.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原则:培养方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实习、实训以及项目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4.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原则:培养方案应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师生互动原则:培养方案应注重师生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应配备资深的教师和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和指导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6.持续改进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持续改进和适应性调整。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培养方案需要随时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学校应定期评估和调整培养方案,聆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和改进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总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应用导向、全面发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师生互动和持续改进等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汇编(2015级)教务处编制二O一五年四月山东职业学院关于制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

根据《关于制定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意见》(鲁教职发〔2015〕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制订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如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通过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动适应山东区域经济和轨道交通及其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行业对专业教学的指导,灵活设置、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确定具有学院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结合生产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或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项目。

2.坚持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合理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实际需求的紧密衔接。

3.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结合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要增加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4.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加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

6.保障质量与评价的有效实施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要建立有效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同时,要加强对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不断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承担了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进行探讨。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贴近市场需求。

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多以技能型、应用型为主,教育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原则。

为此,高职学校应密切联系行业协会、企业和招聘单位,了解市场上对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实行专业定位和原地原价培养计划。

确保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不断适应了市场需求变化。

第二,教育与教学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专业设置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与教学的高度结合。

教育应该是从实际中出发的,从实际中解决问题,学校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专业知识的改变对课程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

教育必须贴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实际应用,这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稳步推进课程现代化。

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对课程的创新和现代化建设。

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课程的现代化改革。

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实操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竞争力。

第四,注重育人与劳动价值观教育。

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素质高、技能优、道德良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并重,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还应注重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职业习惯和品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5年试行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5年试行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5年试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规范我校各级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总则。

一、指导思想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基本原则(一)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等文件规定为依据,满足国家已制定并公布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二)学科、专业名称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为准。

要正确把握其学科领域内涵,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

各学科概况、内涵、范围(方向)可以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博士、硕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四)培养方案必须包括学科(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内容,各项内容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五)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1. 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

完整贯彻本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合肥工业大学教务部

合肥工业大学教务部

合肥工业大学教务部合工大教务函〔2015〕15号合肥工业大学2015版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性指导意见本科教学计划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更科学完善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内涵式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启动了2015版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现针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性意见:•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纲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彰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结合《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致力于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将德育贯穿整个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能力导向、全面发展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全面发展,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健康人格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精简学时、以生为本遵循“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压缩学时学分,重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创新性学习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2015级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管理类专业代码:120105)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学生和社会人员。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建设工程造价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工程经济管理技术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面向建筑施工、管理企业,能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从事工程咨询、招投标、造价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的“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进行建设工程造价领域的理论学习,接受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安装工程施工、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估价、运筹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等课程的实验训练,经过专业工程实践培养,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知识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3)掌握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方法及现场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4)掌握与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的经济理论、法学理论与方法及法律、法规(5)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对工程造价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有多渠道检索所需知识文献的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备综合运用上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事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3)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造价专业及相关问题的能力;(4)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具有初步研究能力。

3.素质要求:(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具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与团队精神;(3)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五、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毕业标准:(1)达到德育的培养目标;(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最低须取得180学分;(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安装工程施工、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估价、运筹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和研究性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制图实训、工程计量计价实训、建筑材料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造价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

七、教学运行安排表八、教学计划表九、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注:集中实践课学时计算:按每周24学时计算。

十、主干课程知识要点和教学基本要求1.《建筑制图与识图》知识要点:建筑工程制图标准,三面投影原理,形体表达法,轴测图,建筑施工图的绘制知识,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等图纸的识读。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能对点、直线、平面、立体做三面投影图;能根据形体的三面投影图绘制形体的轴测图;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徒手作图技巧,绘制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图纸;能按照规范要求正确地识读建筑施工图图纸。

2.《结构力学》知识要点: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和力偶,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和重心,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截面的几何性质,平面弯曲,弯曲应力与强度计算,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会画物体受力图;掌握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熟练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面特殊力系的平衡问题;了解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构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向拉抻与压缩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了解弯曲变形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和平面弯曲的概念;掌握平面弯曲梁的剪力和弯矩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剪力图、弯矩图中的应用;能联系工程实例进行组合变形的应力计算及确定截面应力分布;理解压杆失稳和临界力的概念,掌握压杆的临界力计算。

3.《土木工程材料》知识要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和砂浆、钢材、建筑塑料、防水、功能材料,建材实验。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热工性质;掌握石膏、石灰、水玻璃等气硬性胶凝材料的成分、硬化机理、性质及使用要点;掌握常用水泥即硅酸盐水泥、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各项技术性质、检测方法及选用原则;掌握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技术要求及选用(包括砂、石、水泥、水、掺和料及外加剂);熟练掌握各种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质的要求,测定方法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掌握砌筑砂浆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4、《房屋建筑学》知识要点:掌握建筑物构造概论、墙和基础构造、楼地面构造、楼梯构造、屋顶构造和门窗构造。

了解民用建筑的设计原理,了解单层厂房构造。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及其作用及构造设计原则,能进行一般的民用建筑设计,了解单厂构造和组成,能做一般建筑施工图设计和绘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要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板、柱、基础的受力特点及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基础结构施工图的认识读;砌体结构的受力特点,砌体结构的施工图的识读。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常见建筑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设计原理和构造要求;熟悉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和技巧,正确识读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掌握砌体结构的受力特点、节点构造。

6.《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要点: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中的应力变形;土的抗剪强度;挡土墙及加筋挡土墙结构;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计算;桩基础;软弱土地基处理和区域性地基;教学目标:掌握土力学基本原理;了解土的工程性质,能进行土中应力、应变及土压力计算,建立强度理论、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分析基本概念;理解土工试验的重要性,并能掌握最基本的土工试验方法;初步具备地基基础设计与地基处理的能力,建立浅基础,桩基础及地基处理等基本概念。

7.《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要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施工场地控制测量、民用及工业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编绘。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能利用测量仪器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能利用测量仪器进行高程测设,角度测设,距离测设;能进行施工场地控制测量;能根据具体工程制定相应的施工测量方案;熟悉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内容,具有组织施工测量的能力;具备工程施工测量实施能力;能根据建筑施工测量规范,进行工程施工测量检验;熟悉工业建筑施工测量内容,具备工程施工测量实施能力;能进行地形图测绘。

8.《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要点: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应用,定额单价的换算及补充定额的编制,工程预算造价构成及取费标准,概预算的工程量计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微机辅助编制概预算单位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概预算与基本建设的关系,理解概预算的分类,了解建筑工程价格的影响因素;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理解建筑安装工程价格的构成,了解费用标准;熟练掌握建筑工程量的计算规则;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理解建筑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理解建筑工程施工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理解建筑工程审计的内容和任务;掌握建筑概预算综合管理的内容(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施工图预算的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

9.《建筑设备工程》知识要点: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排水系统,高层建筑给排水简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通风与空调系统,安全用电建筑防雷,电梯与自动扶梯,热水及燃气供应建筑电器。

教学目标:了解室外给水排水工程的定义和基本组成,掌握室外给水排水工程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常用构件或工艺;了解常见管道材料、器材及卫生器具的种类、性能、安装要求,掌握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分类、组成及给水方式,建筑给水系统的器材、附件及设备,掌握给水管路的布置,给水系统与建筑的配合,掌握建筑排水系统的组成,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掌握屋面排水的分类及系统组成,掌握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各种热水供应方式及其特点,了解热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要求,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工程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施工安装方法,正确读解施工图。

10. 《建筑施工技术》知识要点:土方工程量计算;基坑降水方法、轻型井点降水设计预制桩制桩方法、沉桩顺序方法、工艺与要求;沉管灌注桩、冲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控制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砖砌体的几种组砌方法、砖砌体砌筑工艺与要求、质量检查方法;钢管脚手架构造及搭设要求;钢筋下料长度计算、代换要求、钢筋绑扎安装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模板种类,模板要求,模板设计计算;砼配合比调整,砼搅拌制度、运输、浇筑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土方工程量计算;了解基坑降水方法、轻型井点降水设计;掌握预制桩制桩方法、沉桩顺序方法、工艺与要求,沉管灌注桩、冲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控制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掌握砖砌体的几种组砌方法、砖砌体砌筑工艺与要求、质量检查方法;掌握钢管脚手架构造及搭设要求;掌握钢筋下料长度计算、代换要求、钢筋绑扎安装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掌握模板种类,模板要求,模板设计计算;掌握砼配合比调整,砼搅拌制度、运输、浇筑要求。

11、《建筑施工组织》知识要点:建筑施工组织概述;施工准备工作;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管理流程、项目管理工作内容;施工现场技术与业务管理教学目标:会确定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和选择施工机械;会确定施工顺序,选择施工作业组织形式,并进行施工进度安排;会编制资源供应计划,进行施工平面布置,确定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环保等有关方面的技术组织措施;会使用计算机编制项目竞标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组织建议书);会使用计算机编制项目实施性(指导性)施工组织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