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饱而知人之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范文word版 (2页)

合集下载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治学(节选)(魏)徐干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曚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斯可谓师人矣。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

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

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题限时训练(附答案解析与原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题限时训练(附答案解析与原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题限时训练(附答案解析与原文)1.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分)【原文片段】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试题选项】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罚,并建议从此以后都减轻刑罚。

()比对辨析:【答案解析】(×)本题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

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以后都减轻刑罚”。

【参考译文】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2.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断”与“试题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

(3分)【原文片断】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贾:gǔ做买卖。

穷困:困厄,窘迫。

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

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②三战三走 ________(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答案】(1)是;跑(2)C(3)愚;怯;无耻(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

为:是。

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

尝:曾经。

三:多次。

逐:驱逐。

见:免职。

于:被。

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

“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解析】【分析】(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10.以下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12.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13.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参考答案:9.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

⑵回答。

⑶身穿⑷挨饿受冻的人。

11.吃饱了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知道他人的劳苦。

12.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

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

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

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

”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文言文阅读: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翻译句子: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文言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5.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7.8.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元命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_②教学相长也长:________③朕向为群凶未定向:________④躬亲戎事躬: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课内文言文阅读黔之驴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船载以入”是“以船载入”的倒装句,意为用船装着驴进入黔地。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共27小题)1.【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②其真无马邪其:③臣闻古之君人闻: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1.(5)颜渊赞扬了孔子哪些德行请简要概括A.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B.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C.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D.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答案】A【解析】(1)“适鲁”是省略主语“余”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两项“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诸生”作“以时习礼其家”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师说》里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和文中的“六艺”不同【答案】A【解析】(3)A项“在鲁国没得到任用”表述有误文中“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可以看出孔子在鲁国得到过季氏和国君的任用【答案】(4)①孔子告诉他说“如果你自己能够不贪欲即使赏赐他人们也不会去偷窃”②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思想学说)至今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尊崇他【解析】(4)①苟如果虽即使②布衣平民宗崇敬【答案】(5)①品德高尚让人难以企及②循循善诱③教人知识和礼仪道德【解析】(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指孔子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孔子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学问上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由此可概括出孔子品德高尚让人难以企及根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知孔子循循善诱根据“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知孔子有着坚定而灵动的教育智慧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教人知识和礼仪道德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 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B. 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C. 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D. 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答案】C【解析】(1)C项“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答案】(2)“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画中的竹写活了不仅写出了其形态更刻画出其神态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解析】(2)“低耳静听疑有声”是幻觉描写作者仿佛听到竹叶沙沙作响这表现了萧郎的画作的逼真赞美了萧郎画技的高超“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则是联想作者曾在天竺寺前看到过西丛七茎竹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东丛八茎竹作者在此处通过自己的联想将萧郎的画中竹一一对位突出了画中竹子形象的真实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3.(1)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素养”特征的一项是()3.(4)两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什么问题?二者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5)为什么情境有利于思维素养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中杜威书里例子简要分析A.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技能即运用知识进行推断、识别假设、演绎、阐释、评估证据的过程B. 批判性思维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基于证据的、概念上的、方法的、标准的解释或语境考虑的判断C.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问题进行的有倾向性、态度以及情境意识的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进而形成判断D. 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是基于好奇、见多识广相信推理而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估【答案】D【解析】A.依据原文“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我们传统理解的思考问题的技能它还包括如下成分首先是有没有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愿意接受支持真相的证据思考什么东西必须有个具体的依托第三是有运用这方面的技能即运用知识进行推断、演绎、评估证据的过程” 并非恰当理解B.依据原文“美国哲学学会在1990年召集了46位不同学科领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有目的的、分析以及该判断所于的证据的、方法的’这听上去像是传统理解的批判性思维”C.依据原文“这不是传统理解的内涵而是倾向性“有倾向性D.正确故选 D【答案】A【解析】A.太过绝对依据原文“按照这个理解它不是能力本项谈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选 A【答案】D【解析】D.依据原文“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下或者是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情境后本项谈的是个体外部的情境故选 D【答案】①材料一厘清了核心素养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材料二论证情境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前者回答“是什么”【解析】①依据原文“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它还包括如下成分首先是有没有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愿意接受支持真相的证据思考什么东西必须有个具体的依托第三是有运用这方面的技能即运用知识进行推断、演绎、评估证据的过程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才是批判性思维而应该是比能力更综合的概念”依据原文“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这就是情境、观念形成、行动的机会和实践才能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思维场景才会培养学生获得事实建立事实这个关联是学生反思的结果才会发展思维孕育价值素养的形成一定是这样的”②依据原文“按照这个理解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才是批判性思维而应该是比能力更综合的概念”“素养指向的是要形成灵活的关联按照这种理解材料一与材料二是培养目的与方法途径的关系后者回答“怎么办”【答案】①情境是复杂、不确定而真实的、观念形成、行动的机会和实践需要多种灵活的关联③杜威书中例子涉及的情境是复杂而不确定的木头也有有无之别有假设计划、观念【解析】①依据原文“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这就是情境、观念形成、行动的机会和实践”、不确定而真实的、观念形成、行动的机会和实践②依据原文“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下或者是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情境后能够灵活运用这些东西和当下情境建立关联的那个东西” 需要多种灵活的关联③依据原文“忽然你发现路上有一条小沟但是为了牢靠些你发现小沟相当宽这时你就要想?你顺着小沟上下寻找(观察)你没有发现任何好的地方当你正在制定新计划时能否把木头拖到小沟上边横跨过去(是观念)于是你把木头架在小沟上杜威书中例子涉及的情境是复杂而不确定的木头也有有无之别有假设计划、观念答案(1)D(2)A(3)D(4)①材料一厘清了核心素养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材料二论证情境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前者回答“是什么” (5)①情境是复杂、不确定而真实的、观念形成、行动的机会和实践需要多种灵活的关联③杜威书中例子涉及的情境是复杂而不确定的木头也有有无之别有假设计划、观念4.(1)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军事防御通常建有烽火台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B.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C.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 民国期间电报盛行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事得到张父同意后张兆和二姐给沈从文发电报“允”【答案】C【解析】(1)根据材料一“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除了语言之外其他文化也可以传递信息”A项“烽火”在战争中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B项“甲骨文”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C项这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提到哪种事物作为文化传递了信息不能作为论据D项“电报”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故选C【答案】A【解析】(2)B项“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从材料二“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知目的是为了研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C项“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错从材料二“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他们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 而不是“原因”D项“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根据材料二中“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知没有“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故选A【答案】D【解析】(3)D项“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5.(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5.(2)小说以“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进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5.(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选取了马的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A. 开头一段的特写镜头把读者带人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 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C.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D. 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答案】D【解析】(1)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错其主要作用是点明小说主要形象引出故事情节B项“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错主要为下文“打盹”“睡觉”及后来老太婆出现意外和老头没及时察觉作铺垫C项“责怨对方的心理”错“老马”只是深深的自责没有“责怨对方”故选D【答案】(2)①小说结尾语言凝练意味深长含蓄表明了老马和老头子的去世②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留下了情节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③小说结尾写老马和老头子不愿意孤独地活于世上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耐人寻味【解析】(2)解答此题时要从结构、表现形式、内容情感等角度上进行具体分析“老马水草未进老头子粒米未食……”句子不长含蓄凝练写明老马和老头子已经去世了句中的省略号引人深思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老马和老头子的不进饭食突出了自己的气质使得小说悲剧性增强耐人寻味【答案】(3)①从手法上看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马人格化使得马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强化情感②从表达效果上看用“马”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们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解析】(3)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二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本文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从小说的内容看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体现世间的深情凸显主旨从读者的角度看主要是视角新颖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6.(1)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6.(2)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①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②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6.(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案】(1)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贫乏【解析】(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概括的要求“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然后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作者直接或间接写羊凹岭的内容如第一段写到“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精神生活的贫乏如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 这说明羊凹岭物质生活的艰苦【答案】(2)①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表现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②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孩子处事不卑不亢④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孩子的自尊和倔强【解析】(2)考生应到文中圈出描写孩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描写进行概括如“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从任务的分派来看这表现出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的特点如“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这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如“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 这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这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答案】(3)①故意为难孩子想让他知难而退②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解析】(3)首先找到文中的画线句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人物的心理第一句“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这是语言描写是二豁子对敲铜锣孩子说的话联系上文对二豁子的介绍可以知道二豁子这样说是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第二句“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这是动作描写一开始二豁子为难孩子不想给他粮食而现在不但给了他粮食还给了他五角钱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答案】(4)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解析】(4)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一般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小说的结尾“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这是以环境描写收尾这与第一段“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首尾圆和“明亮”“温暖”说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人情羊凹岭的生活也许是贫瘠的、艰苦的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温暖的人情作者借助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文章以环境描写收尾一般都是意味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人们很早就通过天象观测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 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冬至月在古代曾在较长时期内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在阴阳交战、寒风凛冽的时日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因此他们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了再确认【答案】冬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或答“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是官方编订或颁布历法时不可忽视的日子也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解析】压缩语段题需要先提取关键性信息然后将关键信息组织成句贯通语意语段主要是介绍“冬至”的因此要以“冬至”为主要对象进行概括关键信息有“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 将上述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为一句话注意语句连贯通顺不超过60字即可8.(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8.(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3)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它的字面含义描述的是逝去的鲸不断被分解消耗、最终缓缓沉入海底的过程B. 从它的字面含义来看描述的是逝去的鲸不断被分解消耗缓缓沉入海底C. 它的字面含义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最终不断被分解消耗D. 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答案】D【解析】(1)画线句存在的语病一是“它的字面含义描述的是……”与“从字面含义来看描述的是……”句式杂糅二是语序不当应先“缓缓沉入海底”后“不断被分解消耗” 三是“描述的是”缺少宾语A项语序不当B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故选D【答案】D【解析】(2)“夸大其词”指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语境说的是“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并非夸张的说法故选择“夸大其词”“回馈”指回赠、回报“反哺”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根据语境大海养活了鲸鲸死亡后反过来报答大海故选择“反哺”“出发点”指出发的地方最根本的着眼的地方“落脚点”指落脚休息的地方后文的“加油站”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应与“加油站”形成并列关系故选择“落脚点”“维护”指保全、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维系”指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维护”侧重于防止遭受破坏根据后文的“生态系统平衡” 故选择“维系”故选D【答案】B【解析】(3)结合后文可知文中“何为鲸落?”的问号表示设问A项表示反问B项表示设问C项表示疑问D项表示疑问故选B。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乞者赵生传苏辙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

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

”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

”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

”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

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

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予矍然异其言。

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

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家本代州,名吉。

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

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

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

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

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

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糟蹋。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本赵普文言文全文答案(九篇)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本赵普文言文全文答案(九篇)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本赵普文言文全文答案(九篇)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本一晏子谏齐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解释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

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此为虚词,表屡次。

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外套。

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局部,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特别宝贵。

裘:皮衣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累。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闻:听命;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严寒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察。

15、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说明。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善:好的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答复。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30、霁:雨雪停顿,天放晴。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外套,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惊奇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昔者董生少时,谒叔向,问曰:“仆欲学请之术,请诸公指教。

”乃疏丝忽来谈如箭,答如飞,鲜不屏却,意甚苛切。

他日往谒,孰希佗也!遂弃之,终身以草木自充者七矣。

1. 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谁向谁请教的事情?2. “疏丝忽来谈如箭”中的“疏丝忽”是指什么?3. 用现代汉语解释“答如飞”这个成语的意思。

4. 这段文言文中的“七”指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和为贵诚明,用之不竭,鸡犬之声相闻,民得安宁也;而战斗者,有战斗之过,五地而罢者,无地无民故也。

1. 这段文言文的主题是什么?2. “以和为贵诚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 解释一下文中的“鸡犬之声相闻”的含义。

4. 文中提到的战斗者为什么会罢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谁无过?过则问之,问则知之。

知之则改之。

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

”曰:“吾所否者何也?”曰:“吾所差者何也?”曰:“曲肱而枉,不亦说乎?”1. 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什么?3. 声明一下文中“曲肱而枉”的意思。

4. 为什么要进行“三省”之事?答案:一、1. 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董生向叔向请教学问的事情。

2. “疏丝忽来谈如箭”中的“疏丝忽”指的是叔子的回答迅速而严格。

3. “答如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回答得非常迅速。

4. 这段文言文中的“七”指的是董生弃学成为草木自充的时间。

二、1. 这段文言文的主题是和平为贵。

2. “以和为贵诚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平最为重要,要保持真诚坦率。

3. “鸡犬之声相闻”表示乡邻之间和睦相处,没有战乱的声音。

4. 文中提到的战斗者会罢倦是因为没有领地和民众了。

三、1. 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人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

2.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思熟虑、反思检讨和自我反省。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饱而知人之饥》阅读答案(附翻译)

《饱而知人之饥》阅读答案(附翻译)

《饱而知人之饥》阅读答案(附翻译)《饱而知人之饥》阅读答案(附翻译)饱而知人之饥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景公在位时,雨连续下了三天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晏子入宫进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阅读训练】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A.饱而知人之饥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D.五谷不收谓之饥(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B.蹇叔之子与师C.与嬴而不助五国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

/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

/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

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饱而知人之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附翻译)-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饱而知人之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附翻译)
饱而知人之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
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连续下了三天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
侧的台阶上。

晏子入宫进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
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
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阅读训练】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