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推荐6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推荐6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1篇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质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通常是让同学们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来辨别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包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通常是考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其用途。
(3)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此考点往往结合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基本的实验技能考查同学们能否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解读经典考题】考点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例1下列生活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A.功夫深,铁杵成针B.佳节到,焰火缤纷C.春天来,冰雪消融D.美酒开,满屋飘香解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这里所说的生成了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而不仅仅是状态上的改变。
A功夫深,铁杵成针只是体积上的改变,铁杵是铁,它磨了针也还是铁,发生的只是形态上的变化,而本质并没有变,因此铁杵成针是物理变化。
类似的C、D都是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是火药燃烧时引起的,火药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气等气体是与火药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物质,因此焰火缤纷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B考点二: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碱式碳酸铜B.医用消毒酒精C.澄清石灰水D.上海市管道煤气解读: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所含物质的种类为依据的,如所给物质只含有一种物质则是纯净物,如含有多种物质则是混合物。
在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以所含元素作为区分的依据,如有的同学认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含有多种元素的则是混合物。
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如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由于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所得物质为混合物。
而二氧化碳(CO2)虽然含有两种元素,但他们化合成了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因此它是纯净物。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分离
1.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分类。
纯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分离:
静态分离方法包括过滤、挑拣等。
动态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蒸馏等。
二、溶液与溶剂
1.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2.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能力。
3.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过饱和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某一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三、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1.浓度的表示: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___浓度表示溶质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之比。
2.稀释的计算:
稀释公式:C₁V₁ = C₂V₂,其中C为浓度,V为体积。
四、酸、碱和中性溶液
1.酸的性质:
酸呈酸性溶液,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碱的性质:
碱呈碱性溶液,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3.中性溶液: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表示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浓度平衡。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206)。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分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原子分类非金属原子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子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周期表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湖南益阳]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甘肃兰州一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 错误;故选D。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方程式:2.注意事项:①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②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③正极的气体检验方法是:;负极气体用点燃的方法,现象是。
3.电解水实验说明:①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组成。
4.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火,发出尖锐爆呜声,表示氢气不纯。
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考点二:水资源1.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消毒(除消毒是化学变化其余都为物理变化)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可消除异味。
(明矾是利用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把小颗粒吸附形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活性炭疏松多孔,把杂质异味颗粒吸附到自己体内)都是变化。
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操作为:一贴,二低,三靠。
煮沸:将冷水烧开,能降低水的硬度。
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消毒:利用化学反应杀死水中微生物2.硬水和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试剂鉴别方法:硬水的软化的方法:3.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任意倾倒。
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2.化合物和单质的比较定义实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分子:最小粒子;原子:最小微粒。
2.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特点:①②③4.从微观角度观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第四单元考点一:原子和离子1.原子结构(画出10,1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结构的规律①决定原子种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D�D�D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3单元知识要点与配套习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01知识管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是由_ ___、___ 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____。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受物质的状态和温度的影响。
说明:(1)同一物质的状态:_ ___分子间的间隔>__ __分子间的间隔>__ __分子间的间隔。
(2)温度: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____;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____。
注意: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的间隔改变,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02基础题考点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1.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是---------------------------------( )A.小麦可以磨成粉B.大楼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砌成的C.糖块放入一杯水里会逐渐消失D.石头沉入大海中看不见了2.对下列课本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A.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C.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D.品红扩散是品红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考点2微观粒子(如分子)的基本性质3.(唐山路南区期中)每年4月初,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万亩梨园清香四溢,能闻到梨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质量小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运动4.(石家庄正定县期中)氧气能被压缩在钢瓶中贮存,说明-----------------( )A.氧气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B.氧分子可以再分C.氧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D.氧分子之间有间隔5.(娄底中考)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遇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B.分子遇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C.分子遇热不断运动,遇冷静止不动D.分子遇热数目增多,遇冷数目减少6.将下列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比固态和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大。
有新的分子生成
在电解水的化学变化中, 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 氧分子
中学化学课件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中学化学课件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 变
2. 元素的分类: (1)稀有气体:“气”字头 (2)金属元素:“钅” 字旁 (注意 Hg) 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 字旁)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 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 字头,稀有气体除外)
中学化学课件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 结构
区别 粒子 电性
符号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元素符号:Na 阳离子符号, Na+
阴 Na离-子符号,
中学化学课件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He、Ne)、金属 (如:Hg、Fe)、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子和原子
二、随堂练习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B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二、随堂练习
2.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解释魔棒生烟?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一、知识点拨
? 探究: 1+1=2
50mL水与50mL酒精相混合后体积是否为100mL?
3、分子的性质三: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 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 现象:空气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大,
水不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小。 压强越大,间隔越小;温度越高,间隔越大。
( D)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谢 谢!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实验3-1:向盛有等体积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 的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一段时间后,水都变红了,且热水里红得更快。 结论:品红在水中会扩散,温度越搞扩散越快。 学者们的设想: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
一、知识点拨
石墨中的碳 原子图像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证明:分子、原子是客观存 在的。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般有:分子、原子、 铁的表面移动铁原 离子等。
一、知识点拨4、分子的性质四: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 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 本身没有变化)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本文档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的详解和答案解析。
单元测试题一题目:在实验室中,为了快速制备盐酸铁(Ⅱ)溶液,应该选择下列哪种化学物质?在实验室中,为了快速制备盐酸铁(Ⅱ)溶液,应该选择下列哪种化学物质?A. 氯化铁(Ⅲ)B. 氯化铁(Ⅱ)C. 亚硫酸铁(Ⅱ)D. 铁粉答案和解析: B. 氯化铁(Ⅱ) B. 氯化铁(Ⅱ)在实验室中快速制备盐酸铁(Ⅱ)的方法一般是使用氯化铁(Ⅱ)来制备。
氯化铁(Ⅱ)是一种含有两个氯化物阴离子的铁化合物,其化学式为FeCl2。
其他选项中的化学物质不能直接用于制备盐酸铁(Ⅱ)。
单元测试题二题目: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A. 碳B. 银C. 硫D. 氯答案和解析: B. 银 B. 银金属元素的特点是具有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银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
碳、硫和氯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单元测试题三题目:化学中,氧化反应的基本定义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化学反应?化学中,氧化反应的基本定义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化学反应?A. 银器发黑B. 松香融化C. 铁器生锈D. 矿石燃烧答案和解析: A. 银器发黑 A. 银器发黑银器发黑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由于银与空气中的硫化物反应形成了黑色硫化银。
这个过程并不涉及氧气的参与,因此不属于氧化反应。
松香融化、铁器生锈和矿石燃烧都是化学反应。
...(继续添加其他题目的答案和解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包括密度、硬度、酸碱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天然物质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等,如石油、木材、铁矿石等;人工合成物质是通过人工手段制备的,如塑料、合成纤维等。
2.按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金属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按物质的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排列有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相对有序;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间距较大,无序运动。
4.按物质的状态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的改变,如溶解、融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可以用于区分物质,密度大的物质通常比密度小的物质更重。
2.硬度:硬度是物质抵抗外力的能力。
常用硬度尺度是莫氏硬度,以从1到10的数字表示物质的硬度,其中10表示最硬的物质,如金刚石。
3.酸碱性:物质可以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酸性物质会溶于水产生氢离子(H+),如盐酸(HCl);碱性物质会溶于水产生氢氧根离子(OH-),如氢氧化钠(NaOH);中性物质既不产生氢离子也不产生氢氧根离子,如水(H2O)。
4.燃烧性:物质的燃烧性是指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性。
可燃物质会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热和光,如木材、石油等;不可燃物质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如金属、石蜡等。
5.溶解性:溶解性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性好的物质能够充分溶解于溶剂中,如食盐;溶解性差的物质不能很好地溶解于溶剂中,如石蜡。
三、物质的变化和应用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的概念。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 分子由原子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分子的性质。
-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滴水中大约有1.67×10²¹个水分子。
- 在不断运动:我们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我们的嗅觉器官感知。
湿衣服能晾干也是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的结果。
- 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三态变化就是分子间间隔改变的结果。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最大,固体分子间间隔最小。
例如,相同质量的水在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时所占体积不同,气态时体积最大,因为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大。
2. 原子。
- 原子的概念。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 原子的结构。
-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普通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例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 相对原子质量。
- 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元素。
1. 元素的概念。
-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元素就是所有质子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不管这些原子是单独存在还是存在于化合物中。
2. 元素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分子、原子。
学习难点:①认知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②学会用分子、原子的微观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情景体验我国东周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曾有下列论述:“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知道其中包含的化学哲理吗?第一课分子我能自学阅读教材P49-53,完成下列各题:1.物质是可分的,都是由微小的______构成,而分子是其中的一种,如: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分子是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___________。
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___;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填“越快”或“越慢”)。
我能参与一、情景体验在花园外就能闻到花香,晾晒的衣服不久就会变干,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
你知道为什么吗?二、同步学习(一)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情景: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研究成果: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探究成果:物质是由微小的构成,如、等。
(二)性质探究:构成物质粒子的特点1、科学事实: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探究成果一:分子具有特点。
2、活动与探究:浓氨水与酚酞的实验探究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分装于两个相同烧杯,如图设计进行实验,放置几分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是什么导致出现这样的颜色改变?这说明了分子的什么特性?【猜想与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评价与反思】怎样进行某些实验现象的探究,如何提出各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探究成果二:分子具有特点。
【本特点的典型实例】【拓展】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所以水受热时蒸发会加快,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率会加快。
3、实验探究:50mL水与50mL酒精的混合【实验现象】混合后液体体积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探究成果三:分子具有特点。
【本特点的典型实例】【拓展】温度升高,粒子间隔变大;压强增大,粒子间隔变小。
(三)分子的定义【讨论】教材P51问题【分析要点】物理变化中,;化学变化中,。
【定义】分子:。
二、反馈练习:1、判断以下现象主要是由分子的哪条性质解释?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隙(1)闻到花香 (2)一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3)品红扩散 (4)100克水的体积比100克水蒸气体积小很多 (5)衣服晒干 (6)糖溶于水 (7)热胀冷缩 (8)氨水挥发 (9)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 (10)干冰升华 2、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 (2)物体为何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3、用分子的知识解释: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的本质区别 我能运用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 )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因此水具有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 )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不变。
( ) (4)过氧化氢(H 2O 2)) 5、如右图所示:在一注射器内,盛一定量的红棕色气体, 现将活塞由A 处推至B 处时,看到的现象是 ,活塞在外力的作用下能由A 处推至B 处说明了 。
学反应) 6、右图是在显微镜下苯分子照片图,从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A.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B.分子是用肉眼是看得见的 C.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分子是静止的,不运动的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王安石)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89A .香水瓶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味 B .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C .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的尘埃D .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10、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投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想一想,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11、为什么乒乓球会变瘪?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恢复原状?如果破了,还能用同样的方法恢复原状吗? 反思与小结: 。
课题3 水的净化学习目标: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学习重点:1、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2、水的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硬水软化。
学习难点:水的净化方法;过滤、蒸馏的操作。
我能自学阅读教材P54-58,完成下列各题:1.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等天然水都是__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为使其净化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
2.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_____________,将其经过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等,可使其转化为软水。
3. 为检验一杯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则是硬水。
4. 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1)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对此,你有无不同看法。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_______。
我能参与一、情景体验你喜欢喝纯净水还是矿泉水,能说出三条理由吗?混有泥沙和菜叶的污水和纯净的水有什么区别?二、同步学习(一)纯水与自然界中的水1.【阅读】教材P54【归纳】纯水与自然界中的水的区别2.【观看、比较】教材P55图3-15(或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归纳】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及每个环节的作用(二)活动与探究———水的净化1.【探究目的】天然水如何净化?2.【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以下药品及仪器用品:天然水、明矾、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实验结论】。
5. 【评价与反思】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举一反三【阅读】教材P56图3-18【归纳】活性炭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四)硬水和软水1.【思考】水壶或盛水器具上结水垢的原因?【归纳】硬水和软水的定义硬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教材P56-57,图3-21和图3-22【了解】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归纳】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水的净化方法【1、硬水中溶解有较多的()。
A.钠的化合物B.镁的化合物C.铝的化合物D.钙的化合物2、自来水厂的过滤池的作用是()。
A.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B.除去各种杂质C.除去矿物质D.杀菌消毒3、蒸馏水是()。
①纯净物②化合物③单质④混合物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①②4、下列操作与净化水无关的是()。
A.过滤B.吸咐C.蒸馏D.电解5、常用来除去冰箱异味的物质之一是_______。
6、两个瓶子里分别盛有蒸馏水、硬水,你采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我能运用7、过滤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方法,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将它们分离的是()。
A.水和酒精 B.食盐和蔗糖 C.木炭粉和二氧化锰粉末 D.食盐和砂土8、下列方法中能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最简便方法是()A.煮沸、过滤 B.吸附 C.加肥皂水搅拌 D.静置、过滤9、下列各种方法中能显著降低水的硬度的是()A.过滤 B.静置 C.煮沸 D.吸附10、在有关水净化的探究活动中,小新将浑浊的湖水样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下一步小新应进行的的操作步骤是()A.溶解B.过滤C.蒸发D.吸附11、自来水厂净水流程为:天然水沉降过滤吸附自来水,其中常用作除去臭味的试剂是()A.漂白粉 B.活性炭 C.氯气 D.明矾12、下列净水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沉淀 B.消毒杀菌 C.过滤 D.蒸发13、下列净水操作中,效果最好的是()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14、如图3-8所示。
(1)该图进行的是操作。
(2)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滤纸的边缘要液面(填“高于”或“低于”),这主要是因为。
(3)该操作用于净水,可除水中杂质,如需要进一步使水净化,则可继续进行 (填“吸附”或“蒸馏”)。
(4)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和代替滤纸和玻璃棒来完成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