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马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教案
马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教案一、课程简介《马诗》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本教案将围绕该课文展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掌握《马诗》的基本知识和文学特点。
2.理解《马诗》的重要意义,领悟其所抒发的感情和思想。
3.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马诗》的艺术魅力,理解其所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2.活用文言文的基本语言技能,尤其是对句式、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应用。
3.表达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见解,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形象、图片或者爱马仕等品牌标志等,引出对马的认知和情感,并说明《马诗》的主题内容。
第二节:文本阅读1.学生阅读《马诗》的原文,并让他们朗读全文,体验文言文的优美和韵律感。
2.教师突出文本的精彩和典雅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句式和语法等。
3.教师解释或点拨文本细节,帮助学生彻底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4.教师指导学生领会和理解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引导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节:诗歌鉴赏1.学生对《马诗》进行个人鉴赏,提出个人意见和观点,阐释诗歌的意味。
2.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对整体、细节和比喻、象征等的分析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能够更好的评价文学作品。
第四节:话题延伸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我喜欢哪种动物”这个话题。
学生可以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段进行创作,为诗歌增添生动情趣,加深体验。
2.教师可以出示读者园地中一些相似的作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照和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范围。
五、教学反思以上就是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诗》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马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马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马诗》教学反思篇一在百度里打入马诗,李贺,跳出来的是一大段李贺的诗,仔细一看,我们所学的四句诗是其中的一部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基本意思为:大漠的沙像雪一样铺天盖地,燕山的月亮像一弯银钩(兵器)。
什么时候能够给马套上镶金的笼头,在凉爽的秋天飞快地奔驰在疆场。
这是一种意境,表现的比较抽象,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动画课件,都是一些比较虚幻的一些画面,如何让孩子学习这首马诗,如何使孩子尽快理解记忆呢?一、听充分调动孩子的听觉器官,集中注意力,表达自己所听到的,可以是简单的诗名、诗人名字,或最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句诗。
在第一遍欣赏时,孩子能说出诗名和诗人名字,但最其中的诗句还是模糊,没关系,那就进行第二次倾听,听之前,提出要求,让倾听成为有目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容易的记忆了其中有印象的一句或者几句。
二、说在听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说错了,边上朋友帮助,在比较完整说出诗句后,再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对诗句的意思,同时,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纠正。
这些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古诗的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表达的古诗的意思有着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表达能够比较到位,这就对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记记忆古诗,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但一开始,容易记了上句忘了下句,这个时候,如何提醒呢?我的方法是,用动作。
根据每一句古诗意思,简单的和孩子商量好用什么动作表现,在孩子不记得的时候,只要稍作动作,孩子便能很容易的记得下一句。
二、比这是我和孩子们在学习古诗中常用的方法。
在孩子们基本掌握后,分男女组、小组、个别等进行比赛,比赛的要求很简单:响亮、流利,而评委就是其余的孩子,赢得胜利的总能得到一张小贴纸或者一颗爱心。
孩子们兴趣极高,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古诗。
马的优秀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导入:(2分钟)提问:猜谜语四蹄飞奔鬃毛抖,拉车驮货多面手,农民夸它好伙伴,骑兵爱它如战友。
初中语文《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课文时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然而,在学习马诗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有限,以及诗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导致学生难以从中获取到足够的乐趣。
此外,学生在理解和分析马诗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内涵和意蕴理解不深,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古文辞句的理解力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马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教材。
该篇课文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二,通过描绘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本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表达的艺术魅力。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提高学生对《马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然而,尽管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太理想。
首先,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于马诗中所体现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为此,下一次教学中,我将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唐代的社会风貌、马的象征意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诗》。
其次,由于马诗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古文辞句,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
为此,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辞句的意义进行详细解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领会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和意蕴。
另外,马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较为独特,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歌,我将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开展相关的思辨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倾听,相信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后反思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辅以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诗》,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以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部编版马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马诗教学设计及反思马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马为主题,通过饱含哲理的文字表达感情和思想。
在中小学教育中,马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纳入到部编版教材中,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对部编版马诗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部编版马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与要求部编版马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能理解马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能正确朗读和理解马诗的意境,能运用马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能通过马诗对马文化进行解读。
2. 教学内容与方法部编版马诗教学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一系列经典的马诗作品,如《骏马图》、《骢马行》等。
通过学习这些诗作,学生可以了解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领略到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解读、朗读、创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通过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马诗的背景和特点,通过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马诗的意义和内涵,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马诗的音韵美,通过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评价与反馈在部编版马诗教学中,评价与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演练等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马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马诗创作比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比和评价,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部编版马诗教学的反思部编版马诗教学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可能相对单一。
尽管部编版教材中涵盖了多种经典的马诗作品,但数量和类别相对有限。
可以通过扩大教材内容,引入更多类型的马诗作为学习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待提高。
目前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解读为主,这种方式偏重了对马诗的理解和解读,而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方面较为薄弱。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1《马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1《马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马诗》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马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领悟诗歌语言美和培养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2.难点:领悟诗歌语言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贺及其作品《马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诗人为什么喜欢马?马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如何?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文情感。
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美。
《马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才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针对《马诗》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首先对于《马诗》进行了简单的导读,介绍了诗人杜甫以及他的时代背景和诗歌特点,为学生理解和品读《马诗》做好了铺垫。
而对于诗歌的具体内容,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注重诗句的解读和理解《马诗》作为一首景物描写诗,描写了一匹疲惫的马儿在漫长的旅途中的景象。
这首诗的美在于它对于马儿的描写。
因此,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大漠沙如雪”,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无边无际的沙漠,大风吹拂下掀起一片片细沙,一下子就到了马儿的肚子上;“风吹草低见马蹄”,我们让学生感受这其中所包含的冷酷的环境和一匹疲惫的马儿的顽强。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死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在教学《马诗》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跳脱书本的文字,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怀土”这个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印象笔记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家乡的景象,让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去理解这个词所蕴含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马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著,并且对于国学的传统文化也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例如,在解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杜康的由来和文化意义,从而进一步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感悟。
在教学《马诗》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取,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通过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课文中的意境和美,使得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语文《马诗》教学反思范文
《马诗》是一首感人至深,充满敬意的文学佳作,也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能够向学生们传授《马诗》,让他们在品读诗歌的同时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懂得了赞美马的美好和伟大。
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我向学生们解读了《马诗》的各个意象和词句,让他们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我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诗中的马和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捕捉到《马诗》中的思想和情感的核心。
尽管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但我发现仍有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马诗》的文学内涵和意义。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我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
我尝试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
我不断向学生引导诗歌中的情感、律动和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和激情讲述,以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诗歌的内在力量。
在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同时,让学生们可以自主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受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马诗》的意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力,提高了他们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时,我发现我的教学策略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未来,我将通过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以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
同时,我也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让他们更好地领悟、接受、欣赏和赞美《马诗》。
《马诗》教学反思让我对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致力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佳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马诗》说课稿
《马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骏马在广阔沙漠上渴望驰骋却又不得志的形象,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开阔,是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古诗。
在教材中,《马诗》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独特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李贺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较为晦涩,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骏马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中骏马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马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马的形象和特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的形象和特点的理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活动表达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
教材:《马诗》的相关资料和诗歌。
教学素材: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图片或分享马的特点和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呈现:介绍《马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朗读:老师朗读《马诗》,引导学生跟读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写马的词语和句子,理解马的形象和特点。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马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马诗,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马的形象和特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朗读的表现和分享的质量等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马诗》的教学反思
《马诗》的教学反思《<马诗>的教学反思》在教授完《马诗》这首古诗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通过描绘骏马在广阔天地中渴望驰骋却不得的境遇,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展示骏马图片和讲述古代名马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续的诗歌讲解时间略显紧张。
在诗歌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对诗句的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我通过让学生想象沙漠和月亮的景象,来感受诗句所营造的壮阔而清冷的氛围。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于诗句中的画面难以构建清晰的图像。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对于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我采用了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注释的依赖程度过高,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精神。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
在理解诗歌情感方面,我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李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然而,由于时间限制,对于诗人的介绍不够深入和全面,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提前让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朗读环节,学生们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但在情感的表达上还不够到位。
这说明我在朗读指导方面还需要加强,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初中语文_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马——天然野生的马和人工驯养的马,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学生浏览课文,寻找描述马眼睛的语句,折射出这是怎样一种马?再联系课文,这样的马有什么特性?进而引导学生为什么马的眼睛发生变化?是因为人类的征服以及欲望,从而使马由自由的天性变得驯良,最终学生意识到作者给我们应有的启示。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字词的字、形、意。
2、了解两种的马不同的特性及形成原因。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重难点:把握这两种马不同的特性;作者对野马的由衷赞美,对家马的深切同情。
导入:有关于“马”的谜语导入,让学生感受到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检测:针对字词的检查,进一步强调字、形、义。
了解预习的情况。
初读课文,马之异浏览课文,寻找描述马眼睛的语句。
1、分别是怎样一双眼睛?透过眼睛看出这是怎样的马?有啥特性?品读课文,马之变2、为何马的眼睛发生变化?人类的征服使马成为怎样的一种马?3、战马,役马,宠马的特点是什么?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探究课文,人之情4、字里行间体现作者对这两种马的什么情感?5、这两种马给我们的启示?(作者写作意图)作者简介练习巩固:臧克家《老马》作业:写读后感(600字)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动物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再加前接触过说明文,对这种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让他们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并不难。
但是对马这种动物并不了解,同时,文中对于家马的一些观点也是学生想不到的,所以,教师应在拓宽知识面和挖掘文章的深意上对学生多加引导。
效果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能够了解这两种马不同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命运,以及人类的征服使野马成为驰骋疆场勇敢无畏的战马,忍辱负重伤痕累累的役马,外表华美受尽侮辱的宠马,这些内容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文中一些语句学生一时还难以理解,特别是人类的欲望泯灭了马自由自在的天性,成为人类终生忠实的奴隶理解还不够。
初中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马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和重要的文言现象极为重要,这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篇文章写得极像一首诗,因为它形象而又含蓄曲折,把要说明的道理始终通过马的遭遇进行表述,抒情既淋漓尽致,又没有把所持的观点正面说穿,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读者。
因此,学习本文,重在读的教学,在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经典的魅力。
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现象;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学习托物寓意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明白文章的寓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出课题。
唐代的一位年轻人,叫韩愈,曾几次上书给当朝的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无奈与愤慨之下,他写了一篇文章,(板书“马说”)就抓住伯乐相马这个故事的内涵,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之音。
2、解释题目中的“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二、指导朗读,疏通文意1、听名家朗读2、学生自由读:请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3、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4、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多义词辨析(在交流互动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句子的翻译情况)以“课文中的两个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进行词义辨析。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2)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策之不以其首道执策而临之(4)常:千里马常有常马(5)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6)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7)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8)尽: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材三、研读与探究(一)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抓住与预设题目的临近点,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探究。
预设问题——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2、如果没有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引导学生读原名。
马诗课后反思
《马诗》课后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
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4.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精神,并且紧跟时代步伐。
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掌握好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提升、学科课堂效率的提高。
通过这次信息技术的学习,教师们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学无止境,相信低语组教师会搭乘信息技术工程2.0的这艘帆船,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老师。
《马诗》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马诗》学情分析方案息县(市、区)学校姓 名学 科语文能力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主题马诗教学对象 1.认识生字“络”。
2.初步了解古诗平仄格律,并根据平仄读出古诗的韵味。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借助“马”表现的远大志向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4.感受“马”在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小学生。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 1.能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借助“马”表现的远大志向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2.感受“马”在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点能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借助“马”表现的远大志向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分析工具学情分析方法学情分析方法:统计法——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获取问卷星数据,了解学生对该漫画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归因法——通过学生访谈,问卷和思维导图,将所得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工具:1.问卷星:平台自动统计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用于收集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的原始数据。
2.思维导图:设计并使用问卷,利用思维导图了解班级学生对教学内容已有的准备状况,便于教师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情分析实践方案本堂课为六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课,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学情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语言水平、话题知识等)、学习能力(思考方式、思维水平等)、学习困难以及学习兴趣等,改善传统的依据教师个人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习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自评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
马诗教学反思
马诗教学反思在教授《马诗》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和思考。
这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一次检验,更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次审视。
在教学准备阶段,我深入研究了诗人李贺的生平背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视角。
同时,我也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收集了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试图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首先,对于古诗的解读,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整体的意境和情感。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但对于诗人通过“马”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理想抱负的渴望,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歌的韵味。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朗读、讲解、讨论等,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并没有达到预期。
部分学生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不够主动。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导致问题缺乏吸引力。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这让我明白,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更加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同时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再者,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讲解诗歌的前半部分时,由于过于详细,导致后半部分的时间较为紧张,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
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不够均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灵活调整讲解的速度和时间分配。
在教学资源的运用方面,虽然我准备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但在展示过程中,有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导致资源的利用效果不够理想。
比如,在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将视频中的马与诗歌中的马进行对比和联系,错失了一个加深学生理解的良好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品味诗歌情感,体会马的精神2、学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体会马的精神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古诗。
公元807年,伟大诗人韩愈被调到河南洛阳任职,。
河南的才子们听说文坛领袖来了,纷纷写诗文呈送,希望获得赏识重用。
韩愈看这些诗文看得直打瞌睡,自言自语道:“好诗都让人写光了,再也没有好湿了!”这时,手下人又呈上一份诗稿,韩愈不看则罢,一看手哆嗦起来,茶杯都掉地上了。
这位使韩愈震惊的诗人就是李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诗《马诗》。
二、方法指导出示幻灯片1:诗歌,学习什么?怎么学?进行方法指导,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联想和想象。
并板书。
三、诵读诗歌,读出大意(一)诵读诗歌,理解大意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叫读4.齐读朗读指导:1.注意节奏2.韵律3.重音4.语气5.小组合作,感知大意①结合注释,组内讲解诗意②教师补充知识卡片播放幻灯片3..初步感知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讲解诗意大漠:广大的沙漠。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快走:跑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播放幻灯片4知识卡片燕山: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勒功,亦称“燕然勒石”,指建立功业,成就功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它是古诗词中边塞、边疆的代名词。
播放幻灯片5知识卡片月似钩钩就是吴钩,也叫金钩。
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
后来吴钩变成一种精神象征,象征驰骋疆场,立志报国、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
播放幻灯片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6.讲解诗意,教师收集信息,确定教学方案。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重音,再读诗歌。
四、深入探究,品味意境播放幻灯片7小组合作,品读探究沙如雪,这个比喻有何奇妙?月似钩,这个比喻又有何奇妙?1.小组合作学习2.小组展示老师理解:1.颜色相似2.月光皎洁的错觉3.茫茫无垠,广袤无边4.月亮与吴钩形状相似5.作者想象面对茫茫沙漠,连绵起伏的山峦,皎洁的月光,作者热血沸腾,希望征战疆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师语:这两句诗写景句,但是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所以是借景抒情。
播放幻灯片8合作探究,品味诗境3、这是什么样的马?什么人有资格骑这样的马?骑上这样的马去干什么?①小组合作学习②小组展示老师: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之上,策马扬鞭,奋力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实现铁血男儿英雄梦。
3.再次朗读:这首诗里面应该读出什么气势?(豪迈,自豪,英雄的壮志凌云)大家齐读,读出这种气势。
播放幻灯片74.体会“何当”,你明白了什么?①小组合作学习②小组展示“何当”一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梦,都是理想,希望,作者的想象,假的。
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那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真的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
明确:一切都是作者的想象,作者虚构出一副边塞征战的图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报复。
再次朗读:这首诗里面应该读出什么味道?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五.观看视频,回顾全文通过看视频,我们再次确定一切都是作者的想象。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有理想不去实施,不去做,写成诗,还流传千古?请同学们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进行回答。
六.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附李贺生平科举之路后辈诗人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记载:李贺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开始就背上布囊,骑上家里那头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中寻找灵感、搜罗素材。
一有所得,马上提笔记下,投入囊中。
晚上回到家后,常常通宵达旦地整理修订,打磨诗篇。
因为自幼身体不好,母亲又心疼又担忧,“儿子啊,你这哪里是写诗呀,简直要把一颗心都呕出来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呕心沥血的李贺长到18岁,就已在诗坛小有名气。
韩愈非常欣赏李贺,读了他的诗,韩愈激动地握住李贺的手,连连感叹后生可畏。
“啥也不说了,来年河南省考我参与主持,你赶紧报名,大唐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公元810年,河南府试如期举行。
李贺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不出意料拿下河南省高考状元。
就在他磨刀霍霍赶赴长安,准备参加这一年的殿试大考时,一封举报信从天而降。
原来,备受韩愈推崇,又顺利拿下河南状元的成绩太过耀眼,让不少人心生嫉妒,使出了打小报告的阴招。
理由很荒唐:你爹李晋肃,名字中带有一个“晋”字,与进士的“进”谐音。
你若不避讳,万一中了进士,就是天大的不孝。
结果却很现实:李贺终此一生,断了科举之路。
前不久才写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早已将李贺视为自己发现的千里马。
听闻此事,愤怒不已,挥笔写下另一名篇:《讳辩》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可惜大咖的声援,也未能挽救李贺的前程。
避名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殊传统。
几十年前,白居易为避爷爷名中的“锽”字之讳,就终生未能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
只因为,“锽”字和“宏”字谐音。
回想7岁生日那天,自己立下文成武就的两个志愿,李贺感慨万千:科举从文之路,是走不通了,幸好还有从军这条路。
从军之路公元814年,蛰伏多时的李贺终于等来了从军的机会。
好友张彻邀请他北上潞州,到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的军中做个幕僚,帮忙平定叛乱。
虽然体弱多病,不能提枪上马,但能运筹帷幄建立军功,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临行前,他写了首壮行诗,以明心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只是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叛乱越平越多,连主战派的宰相都被人暗杀。
昭义军孤立无援,渐渐陷入绝境,人员星散,李贺也只得无功而返。
再次回到老家昌谷时,已是公元816年。
本就体质羸弱的李贺,加上数年征战奔波,一病不起。
一个黄昏时分,高烧致幻的李贺,依稀看见一位红衣仙子骑着赤龙从天而降。
“玉皇大帝建好了白玉楼,点名召你前去写文章称颂。
你现在就跟我走吧,那里生活很好,一点也不苦。
”李贺就此撒手人寰,享年不过27岁。
在留给人间的绝命诗中,他这样写道: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可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贺也没有露出一丝悔意,只恨岁月不饶人而已。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生,只有一种定义: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李贺做到了。
7岁时立下的志向,在其后20年人生里,他从未改变,从未妥协。
至于结果,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而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却被后人铭记了逾千年。
清代名臣左宗棠,曾写过一副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人生一世,无奈二字。
其实我们都和李贺一样,无法选择长相,也无法左右命运,更无法改变死亡。
可那又怎样?至少我们还能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
学生发言评价李贺的命运。
老师总结:韩愈发现李贺是一匹千里马,韩愈愿意做李贺的伯乐,但是伯乐有了,千里马也有了,还是没有改变李贺的悲剧命运。
播放幻灯片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七、拓展研读播放幻灯片7马诗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房星,是天上的星宿学生自读本诗,理解马的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八、评价李贺:假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李贺相遇,请你描述李贺的样子,并送给他几句话。
播放幻灯片7老师的下水文:你瘦骨嶙峋的躯体里藏着一颗不羁的灵魂,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假如我和你相遇,也许不会喜欢你,你太多愁善感;上帝给了你一个苦果,这颗苦果里藏着玉液琼浆,你可尝到了吗?但我还会为你点赞,在无论怎样黑暗的岁月里,你都不忘写诗,诗歌是你生命的火炬,照亮了你的生命,照亮了历史,。
有梦,生命就有希望,生命就会芬芳。
九、作业:背诵这首诗,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和《马诗》进行对比。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马诗》学情分析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授课对象:六年级一班授课对象知识技能分析: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李贺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本课难点有两点:一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环境特点,学生只有细细品味,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李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了解李贺的生平经历,理解李贺的不幸遭遇。
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李贺在诗中的豪迈与悲凉并存的矛盾情感。
在残酷的现实中,不忘理想,不失希望。
在黑暗里遥望黎明。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懂得,但是真正的妙处以及使用的技巧,是学生需要课堂上解决的。
授课对象学习习惯分析:1、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较好,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养成,故引导学生勾画批注是这节课中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校一直在贯彻小组合作学习,班上6人小组间的合作频率高,组组之间多是对抗,缺乏合作,而学会与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合作也是孩子们需要习得的。
鉴于以上分析,我计划将课程侧重于朗读、品味和感悟,并且将课程设计为以自由讨论、小组合作和组组合作为主的活动课,以期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沉入文本,反复诵读,提高学生分析品读文字语言的能力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马诗》效果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授课教师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教学之中,并注重了了情感的渗透。
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深挖教材,兼顾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结构合理,过渡自然,教学反馈和校正及时,能够体现出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体现了合作精神,也能体现出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