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第二节运动的快慢课程标准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教学方式引导-探究;参与-活动教具准备幻灯片、斜面、小球、铅笔、纸团、石头教学过程一、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观看视频:百米赛跑讨论:百米赛跑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还有哪些方法?二、速度讨论:什么是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观看视频:飞机、汽车、摩托车速度赛图片: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例题: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这时汽车的速度计如图所示,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多长时间?北京 60 km 图2 40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演示实验:在斜面上运动的小球和铅笔讨论:小球和铅笔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如何定义它们速度的不同?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近似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当堂练习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2. 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 1.2米/秒B. 12米/秒C. 1.2厘米/秒D. 1.2千米/时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 > v乙B、v甲 < v乙C、v甲 = v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s o甲乙4、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学生将学习《运动的快慢》这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是运动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并能够运用速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掌握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3、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张同样距离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幅图片中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

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0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教师出示多个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百米赛跑、汽车行驶等,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5、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以及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课后作业:完成与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运动的快慢教案初中

运动的快慢教案初中

运动的快慢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的图片,如跑步、骑车、开车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运动快慢的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运动快慢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吗?3. 学生回答:速度。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

2. 教师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实例,如小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某人跑步的路程和时间,求其速度。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如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求其速度。

2. 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学生回答: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计算公式是速度 = 路程 ÷ 时间。

五、作业(课后)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运动的图片,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教学重点/难点速度的计算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敏学内容及教怖治动学生活劫设计专易悟境导入在实尊生活中,物化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W蕊.fc:在田役运动会短跑出奏目・人们最关心的是谁缚行车:人们外出旅行时.总伞要选祭便蓬的交通二日尽快更达U的地:军率上总是希至导弹-作放飞机能谿飞樗快些……・通零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来出软物伐运动的快慢呢?合作探丸提出间芯:场倬运动有快有曼.辱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敢示演:定金奏蹬.让学M思考、交波.得出出坂物区运动快慢豹方法.K速度代定义:提出间密:(1)运此会的百米妻边时,在比赛迂程n判断郭位运动员蹬的快些,我们用豹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月的是匚么方法?(2)小华步行.苛爸爸骑自行军.希人同仃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逐毛丁二号:总结:比蝮场虹巨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询司路程所里的时回,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土可以计翼出柜底时■间运劾的移程.建程长的逐勃快,路程晅的逐动曼.场伐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电功主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麦等于运动场佬在堇位时间内遂过打路程孕生芸希悻会二次多宾二哉疽.安=与书中的光孟:鱼堂赛跑) .邑考数师挹由的问您,小组讨论交流得由:1、比较柜司路程中月的时间:2、吃较柜司月叵驴经过的路程.学生分枳后可答.在比套过程申妄们看谁魂在前:在终点我父看谁用的时1'瓦短.小华和爸爸我们看谁用的时间短.学生浬线速变的定义.回忆自己熟悉的情景.进入学习借境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兴建,把学生的注意方奁充至口起来.总W判断速度大小的两肆基本方法・诺一步熟悉土皎物体运动快引入速度的定义,声理解物璋学的砂究方法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速度的定义2、频闪摄影的特点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课后习题一、动手动脑学物理二、补充练习: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XXX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惯。

会商物体的活动时,活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生疏,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惯于用长度透露表现速度,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活动和变速直线活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3 运动的快慢教课方案设计《运动的快慢》教课方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二、能力目标1.经历察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绘所察看现象的主要特色,拥有初步的察看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拥有初步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课难点: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教具准备:本节课件教课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忙碌的公路”视频并发问:公路上行驶的车与行人有什么异同点呢?指引学生回答出:同样点是车和行人都在运动,不一样点是车运动得快而人运动得慢。

进而说明运动有快有慢,这节课我们就来商讨一下“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12-2 运动的快慢。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二、能力目标1.经历察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绘所察看现象的主要特色,拥有初步的察看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拥有初步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觉科学与艺术联合所带来的美感,拥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信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愉悦.方才说到:运动有快有慢 , 如何来描绘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思虑议论。

二、新授观看课件:龟兔赛跑。

播完后发问:开始阶段谁快?依照是什么?最后我们以为谁快?依照是什么?学生思虑议论,让学生表述议论结果:开始阶段兔子快,依照是同样时间内兔子经过的行程远些,最后判断乌龟快,依照是行程同样,但兔子睡了一觉,所用的时间长。

指引学生总结这两种方法:(投影显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在时间同样的状况下,看行程的大小;( 行程大的就快 )二是看行程同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课(5分钟)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
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
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例入手,引出物
理问题,体现从
生活到物理的课
程理念。

激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
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
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
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
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
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
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
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
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
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的方法。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
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
事。

思考、讨论并回
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
能力、归纳分析
问题的能力,从
实例中得出比较
物体运动快慢的
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
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
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
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
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
之比,可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
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
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
学生自学、思考。

掌握速度的概
念、公式、单位。

作“米每秒”。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
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 m=3.6 km。


1m/s=3.6km/h
反过来,1km/h=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

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

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m/s=5m/s
v丙=450cm/s=450×=4.5m/s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
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
的速度约5m/s。

掌握两个单位进
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
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
换算方法。

v丁=1200cm/min=1200×=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 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可以用
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
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
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得到或,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