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遂诣亮( ) 屏人( ) 倾颓(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 猖獗( ) 存恤(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戎( ) 箪食壶浆( ) 汉沔( ) 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22.隆中对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了___时期__ 、 __、 _ 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 体史书,并把它与《______ 》《_______》《_______》合称为“前四史”。

作者是_____,字___,____朝人,______, _______家。

“对”的意思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陇.亩()梁父吟.()颍.川()枉.驾()屏.人()倾颓.()度.德()帝室之胄.()挟.天子()汉沔.()吴会.()殆.天()箪.食()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先主器.之_____ 不可屈致.也____ 枉.驾______民殷.国富______ 先主遂诣.亮______ 度.德量力 ______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于信大义于天下 __通____(2)自董卓以来 ___通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2)凡.三往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5)遂用猖獗..古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6)抑.亦人谋也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____ 今义:______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许.:时人莫之许.也()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然.操遂能克绍()遂.:由是先主遂.诣亮()然操.遂能克绍()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22.《隆中对》导学案

22.《隆中对》导学案

22.《隆中对》导学案
22.《隆中对》导学案白俊2010.9.14
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 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2、文学常识。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三国)陈寿【学习目标】1.积累“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详略安排材料。

4.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5.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yǎn)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才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 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在古文翻译本上抄写原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3、认真独立完成《同步导学》P78—79的自主预习部分。

【探究案】 1、第4段可以分为哪三层?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检测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隆中对.( )2、亮躬.耕陇亩( )3、好.为《梁父吟》( )4、时人莫之许.也( )5、谓.为信然..( )( )6、时先主屯.新野( )7、先主器.之(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10、不可屈致.也( ) 11、将军宜枉驾顾.之( ) 1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3、凡.三往( ) 14、因.屏人日( ) 15、汉室倾颓..( ) 16、奸臣窃命..( ) 17、主上蒙尘..( ) 18、度.( )德量.( )力 19、欲信.大义于天下( ) 20、遂用猖獗..( ) 21、然志犹.未已.( )( ) 22、君谓计.将安.出.(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检测案【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1、背景: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曹操、孙权势力强大。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

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备受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2、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隆中对》中的“对”的意思是回答、应对。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赵子山隆中对导学案

赵子山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编著人:赵子山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重点)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难点)【学法指导和使用说明】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个过程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合作性学习时,可由学习小组内的组长安排进度,边讨论边动手,在共同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其中小组内A、B级学生完成学案中所有题目,C级学生学案中带有★的题目可以不做。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

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2.课前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预习内容】一、搜集资料,了解整理有关作者、作品知识陈寿,字,朝安汉人,家。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并称为“前四史”。

二、给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我的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5)孤不度.德量力( )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翻译下列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导学案 《隆中对》

导学案 《隆中对》

导学案《隆中对》
【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读音,初读并熟悉课文。

 2.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熟练朗读培养学生预习感。

 3、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难点句子。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4、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5、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法指导】。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试着给重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查阅有关本文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并记下来。

3、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将不懂得记下来。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解决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2、疏通文意,找出你认为的应重点掌握的词句,并记下难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小组一起将自学翻译中的疑难在小组中探讨解决。

2、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展示交流1、先展示课文的翻译,并点出应掌握的重点及难点的字词句。

2、各小组起来交流对课文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解决疑难。

五、拓展延伸请你就本文中的诸葛亮、刘备或徐庶等人的做法、为人等任选其一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六、反馈测试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君谓计将安出()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遂遂用猖獗()然操遂能克绍()之时人莫之许也()先主器之()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2、词性活用(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器:)3、古今差异词。

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知识链接】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1、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词语解释①、第1段词语解释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②、第2段词语解释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③、第3段词语解释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3、通假字的音、形、义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翻译: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翻译: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翻译: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二、探究展示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君谓计将安出()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遂遂用猖獗()然操遂能克绍()之时人莫之许也()先主器之()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3、句式(翻译出来)(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翻译:(2)省略句君与俱来翻译:(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翻译: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7、诸葛亮隐居山林的原因是(用原文答)他“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8、“凡三往,乃见”即是成语的故事表现了刘备的9、开头的几段及结尾的两段对诸葛亮的刻画,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的三、练习反馈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隆中对》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隆中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
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
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
6.第四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哪八个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
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对策)?根据是什么?
【拓展与延伸】
7.刘备“三顾茅庐”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
小说中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试列举一二。
【质疑和反思】
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
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
《隆中对》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杨秋益审核: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整理栏
1.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翻译。
2.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
3.感受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掌握与积累】
1.《隆中对》选自《》,该书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
历史。作者,字承祚,朝史学家。“对”的意思是。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隆中对(1)
主备:关正飞审核:
备课时间:2012、3、16 授课时间:2012、
学习目标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德育目标: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展示
学习过程查缺补漏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2、时代背景简介
自主学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胄.()殆.()沔.()诣.()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 [每][时]
[莫之许][友善]【口][信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器] 【谓……曰】[与俱来]
[就见][屈致][枉][驾][顾]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
[汉室] [倾颓][奸臣][孤][度德量力] [信]
[遂][猖獗] [已] [计][安]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 【谋】
[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资][险塞] [天府之土] [因] [成] [暗弱] [殷] [存恤] [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点拨升华
小结出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2.古今词义
3.词性活用
4.通假字
当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出汉字。

lóng()亩倾tuí()存xù()猖jué()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2.将军宜枉.驾顾之3.凡.三往
4.欲信.大义于天下5.遂用猖厥
..
..6.汉室顾颓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