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子有方》
------------
拥有爱心——点燃生命的火种
------------
爱心是人类最宝贵的感情,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高贵、最纯朴、最真挚的,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像其他的所有事物一样,爱心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就会自然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情操。

父母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具体来说可以分为5个步骤。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爱,只有会爱的人才有爱心;在孩子学会爱的基础上,把爱心教育放在所有教育的首位;接下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用爱心凝聚全家人,这样就会巩固爱心在孩子头脑中的效果;第四步,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体谅别人的不易,这样会让他们对哪怕是不相干的人产生爱心;最后,要让孩子学会关照别人,这是在孩子拥有爱心的基础上实行的,只有对别人怀有爱心才会在乎别人,也才会关照别人。

------------
步骤一:培养孩子学会爱
------------
母亲带着马克在公园散步,一个小女孩从他们身边跑过,一不小心摔倒了,正好趴在马克的前方。

母亲没有上前拉那个小女孩,而是注视着马克,看看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在最初的一刻,马克愣了一下,随后他把插在衣袋里的手伸了出来,吹着口哨把哭泣的小女孩扶了起来。

母亲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涌起了一阵暖意。

当一个人学会了去爱别人的时候,他就有了一颗爱心。

爱心,也就是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广丰富的内涵。

孩子从小就会受到各种爱心教育,如敬爱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

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更加友善。

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孩子也有,但孩子的爱心表现得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写给父母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学会爱
第一,父亲要教孩子爱母亲。

我们常常听到母亲们抱怨孩子如何不关心自己,有的甚至还打骂母亲。

母亲用血乳养育了孩子,孩子却忘恩负义。

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错,其实深究的话,就会发现孩子是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养成了这种恶习。

有个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不恭,他的母亲也多次来校向老师哭诉孩子如何对她无礼。

看他瘦弱的样子,并不是那种天生一副野蛮
相的孩子,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老师去家访,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那天开门迎接老师的是他的父亲,老师随口问了声孩子的母亲在哪里,父亲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
这位父亲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辱骂自己的妻子,怎么可能使母亲这一崇高神圣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呢?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尊重,又怎么可能尊重自己周围的其他女性呢?听到这位父亲的话后,老师非常生气,当着孩子的面狠狠批评了他。

直到此时,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他非常惭愧,也非常后悔,立刻向妻子道歉,并慢慢学会了尊重自己的妻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也学会了敬爱自己的母亲,并扩展到尊重其他的女性。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将这种爱推及到别人身上。

丈夫应该尊重并热爱自己的妻子,以此来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自己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朋友甚至是爱不相干的人。

一个连自己的家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是很难真正地爱其他的人的。

丈夫对妻子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母亲!”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母亲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

父亲应该教孩子尊重母亲,不要对母亲高声大嚷,不要嫌弃母亲的唠叨(因为这也是母亲的爱);父亲应该教孩子关心母亲,关心母亲的身体,体贴母亲的困苦,在母亲遇到困难时站在她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应该教孩子感谢母亲,感谢母亲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的爱心。

当然,做母亲的也应该教孩子爱父亲。

第二,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一群六年级男生在厕所踢打一个有着明显智力障碍的五年级学生哈利,哈利本来就长得矮小,加上弱智,因此毫无抵抗能力。

被踢翻在地的哈利瑟瑟地缩在墙角,抱头哭泣,他的白衬衫上满是污秽的鞋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围观的同学很多,但没有人上前帮忙。

老师们震怒了,班主任立即叫来自己班上的参与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

其实在孩子中这种恃强凌弱的现象非常普遍,只不过这个例子是一个极端。

这说明我们在千方百计使孩子变得强壮的同时,却忘记了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暖的一缕阳光,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爱。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这种情感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培养才会产生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健壮的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子。

那么,怎样才能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怎样教他与人为善?怎样才能使孩子在见到其他人的痛苦之后,设身处地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并对别人的痛苦和忧伤产生切肤之痛?善良的根须在于培植,父母应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应经常举
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做父母的应热忱支持孩子参加这种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


可以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善良之心,他的聪明、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

------------
步骤二:把爱心教育放在第一位
------------
步骤二:把爱心教育放在第一位
杰西带着儿子爱德牧到公园散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杰西为儿子买来一些果冻。

就在爱德牧津津有味地吃着的时候,杰西注意到不远处坐着一个小女孩,她妈妈可能有事儿暂时离开了。

杰西看到那个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睛看着爱德牧吃果冻,于是就对儿子说:“宝贝,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吗?”
“不,我要自己吃。

”爱德牧不同意。

杰西只好继续耐心地对他说:“爱德牧,要是妈妈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呢?”
“想。

”爱德牧毫不犹豫地说道。

“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妈妈不在你身旁的时候,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


爱德牧看看妈妈,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终于拿了一些果冻给那个小女孩吃。

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面镜子,给他们爱,他们会报之以爱,无所给予便无所回报;无条件的爱会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回报,有条件的爱会得到有条件的爱的回报。

因此,不管我们怎样把净化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引入家庭生活,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爱,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爱。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这样才会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

就像杰西一样,她很好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心教育,使孩子学会了体贴别人、关心他人。

只要内心充满了爱与关怀,孩子将来就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写给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爱心的两个途径
父母可以通过对物质东西的淡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比如,有一个家庭建立了一种“拾到钱上缴”的制度;一位美国妇女总是教她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别人共享;另一位母亲教她的孩子把食品分给陌生人吃,照顾陌生人,让陌生人感觉到他们是受欢迎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就会慢慢减弱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们的心中装下别人,看到别人的存在,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付出爱心。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途径帮助孩子找到奉献爱心的机会。

比如,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或者带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

当然,孩子们要获得这种亲身经历的一种方法,就是参加一个当
地或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助人为乐活动,没有比这种亲身经历更能促使孩子产生爱心的了。

一个大学生作为志愿援外工人,参加了儿童安居工程建设后说,她真地学会了在购物甚至在买口香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需要这个吗”。

她弄不懂为什么在美国有那么多人拥有很多财富,而另外一些人却几乎一天吃不上一顿饭。

她希望志愿者的工作会使她所帮助的孩子们享有多一点的童年快乐,使他们有权拥有更好的生活。

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正面事物,培育孩子的爱心。

第一,教育孩子热爱动物、热爱生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景:迎面过来一只小狗,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去抚弄,眼里流露出爱怜的神情;动物园和公园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和小动物们嬉戏,快乐异常,爱心在他们的笑声中和欢快奔跑的身影中显现。

我们也看到一些搞恶作剧的孩子,抓住小猫、小狗的尾巴,听到它们悲惨的嚎叫而开心不已。

西方国家大多制定了法律,禁止虐待小动物,目的是用法律抑制残忍。

英国有句名言:“爱我者爱我的狗”,把狗等同于人,借用小动物启迪孩子的爱心是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

现代社会掀起“宠物热”并非全是精神空虚,它是人类在人情淡薄的后工业社会中借用宠物培育爱心,其根本目的仍是呼唤美好的人性。

精神病学家主张:对患有精神障碍症的人来说,喂养猫狗能疗治心理残缺、缓解病症、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爱心,从而热爱生活,恢复健康。

同样,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借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天性来唤起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二,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孩子最常说的几个词,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大人们也习惯用这些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只要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会让爱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最先学会的话一般是“爸爸”、“妈妈”,这表明在孩子的意识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但是,作为父母千万不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该让孩子懂得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

在家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尊敬爷爷、奶奶和父母,形成“长辈先用,最后轮到我”的意识。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应该注意把自己的辛劳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之爱的伟大,懂得父母为了自己的幸福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

这样,孩子便会体谅父母,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伺候”。

有机会也让孩子学习照顾父母、长辈,让孩子明白爱心是相互交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

父母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这样能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帮助孩子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

------------
步骤三:用爱心凝聚全家人
------------
步骤三:用爱心凝聚全家人
西格蒙德到罗伯特家去做客,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罗伯特的五个兄弟姐妹在屋子里玩得很开心,他们一起为小鸟搭窝,为小狗洗澡。

吃饭的时候,孩子一一与母亲亲吻,然后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着值班的兄弟姐妹为自己盛热乎乎、香喷喷的意大利通心粉汤。

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刚刚和朋友吵架的小妹妹也被大家逗笑了。

在西格蒙德要离开时,所有的孩子都跟他告别,并热情地邀请他下次再来。

罗伯特的妈妈亲吻了他,并送他一盒自己烤制的饼干,微笑着和他道别。

回到家里,西格蒙德向妈妈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当妈妈问他为什么罗伯特家那么快乐时,西格蒙德认真地想了想说道:“爱,那是一家用爱心凝聚起来的家庭,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渴望爱的社会,一个人不能只顾着赚钱,只顾着自己的事业,还要兼顾自己的家庭。

给家人带去爱,在家庭中享受爱,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人的生活才有情趣,才有色彩,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用爱心来营造家庭,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爱是生活的最高原则。

当爱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指标时,一些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所有的事情都不再困扰我们,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生命的喜悦与美丽。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这些观念传授给孩子,让他们也明白爱的神奇力量。

写给父母
学会为家庭中带来更多的爱意
应该说事业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没有事业心的人、不肯付出劳动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和爱的。

爱上一个人,不光是爱上他(她)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爱上他的事业心,他的灵魂。

但是,当我们追求事业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另一半、忘记自己的家庭。

一个明智的人会让自己的爱人也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在共同的忙碌、共同的奔波、共同的付出中更加热爱对方。

可以说,在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中,事业心和爱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支柱,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爱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很多人总是借口工作忙,顾不上家庭,顾不上亲情,这实际上是缺乏爱心。

有爱心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自己喜爱的人感到寂寞和痛苦,在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也会打个电话,告诉家里和爱人,因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根本不会耽误我们的工作。

有些人尤其是有些男人,整天忙自己的事业,实际上是逃避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吃完饭,嘴一抹就走人,这不仅是对妻子的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家庭不光需要他们搞事业挣钱,还需要他们的爱心,他们的温情,他们的乐趣。

他们的不当行为还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一种家庭就是一个为自己提供衣食住行的地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想法。

试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爱心?又怎么会去热爱身边的人?
有位父亲每天出去做生意,认为只要挣了钱,自己就是家里的太上皇,家里的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奴仆,都应该服侍他,结果他的儿子就起来造反了。

儿子要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不愿意在这个专制的家庭里生活下去。

父子分手,也引起了妻子的叛逆,妻子站在儿子一边,这位父亲成了孤家寡人。

这就是只要事业心不要爱心的结果,幸好孩子还没有在父亲的熏陶下泯灭掉自己的爱心和对爱的渴求。

我们要学会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爱意,并把这爱意带给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爱。

“在一天的开始时心中充满爱意”,当我们早晨醒来时,打开心灵,提醒自己这一天是充满爱意的开始。

“在一天当中充满爱意”,我们一天当中所做的决定与选择都要是有爱心、耐心、仁慈与温柔的;我们看事情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个人情绪化或是草率地决定事情;我们应该包容别人或自己的缺点,不光凭表面现象来评判事物。

所以说,“在一天当中充满爱意”,实质上是让我们过得更豁达、自在、谦逊、诚恳。

“在一天结束时充满爱意”,在一天结束时,最好进行一番自我反省与感恩。

我们可以做一个默祷,或是静坐冥想一下。

我们回想这一天的选择与行动是否都合乎爱的目标。

我们这么做不是要积分评点,也不是要责难自己,只是单纯地想过着充满爱意的生活,而且期望明天更能爱意满怀。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这么做,那么我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是非常重要的,全家人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凝聚起来。

重要的是,孩子也能体会到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
步骤四: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
步骤四: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教育专家维克走进俄亥俄州戴顿市一所学校的一年级教室。

老师刚邀请学生们坐在地毯上听她讲故事,孩子们都赶忙围坐在她身旁,只有其中一个男孩双手抱着脑袋,一个人坐在与其他同学相距几尺远的地方。

不止维克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不合群的孩子,另一个6岁的孩子乔伊也正在设法弄清这是怎么回事。

乔伊开始静悄悄地向后移动,移动到那个孩子身边,然后朝那个男孩靠拢,在他的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那个孩子腼腆地点了点头,对乔伊报以微笑。

乔伊拍拍他的后背,然后两个人转过身来一起听故事。

等到老师让孩子们回到座位上后,维克再也控制不住好奇心,将乔伊拉到一旁,问他到底对那个男孩说了什么。

“达熊显得很孤独,”乔伊解释道,“他刚转学到这儿,不认得许多小朋友,所以我问他能不能和他坐在一起。

我知道他需要一个朋友,而我也很乐意跟他交朋友。


道德培养的权威人士马丁·霍夫曼相信,孩子们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慢慢地培养爱心的。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从一个自我为中心(“总想到我”)的角度,转到一个不但能关心别人,而且能感觉和理解别人观点的角度。

对这一过程和孩子目前的爱心水平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帮助他达到下一个阶段。

写给父母
增强孩子担任角色的能力的3种简单方法
在圣克拉拉市,著名治疗专家、《培养人》以及其他书籍的作者弗吉尼亚·萨特进行了一场婚姻治疗会诊。

一开始,萨特让一对男女在台上面对面地坐着,她解释道,坐下后他们就要担任对方的角色,按照自己的配偶的方式去思考、行动和感觉。

接着,在满满一房间人面前,这两个人在萨特的引导之下开始完全按照对方的观点将婚姻生活中的问题演示出来。

会诊结束时,两人都承认以前从未意
识到另一个人的观点,他们离开舞台时很兴奋,因为他们终于解决了几乎要导致离婚的婚姻问题。

观众们简直给迷住了,他们亲眼见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治疗专家,而且还有转换角色所带来的与时俱增的爱心力量。

通过以下的3个方法,父母能够体会到帮助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思维和感情,能够大大地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爱心。

第一,转换角色。

父母可以在家中做这样的实验:当兄弟姐妹之间、孩子与朋友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求相关的人停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有什么感受;然后要求每个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方会说什么和做什么?”这个方法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法,能帮助每个人对麻烦的形势获得一个不同的视角。

对孩子来说,使用木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一个木偶代表冲突中的一方,孩子就可以与木偶一起将问题演示出来。

角色转换不一定只用于冲突之中,它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帮助孩子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

比如,父母可以经常这样问孩子:
“你认为马特总是侮辱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可能考虑到是因为马特自我感觉不好,羞辱别人会让他好受些。

这样孩子就可能会改变对马特的态度,或者自觉帮助马特。

“你认为凯利总是跟着你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可能会想到是因为凯利很孤独,而且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以后就会试着关心凯利。

“为什么爸爸总是对你大吼大叫?”当孩子知道爸爸是因为正在想方设法解决税务问题而心情非常压抑时,就会理解爸爸的不易,也会更加热爱爸爸。

经常让孩子从别人的观点、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增强孩子的同情心,也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第二,设身处地。

下边这个巧妙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感受。

12岁的凯莎弄不明白,因为忘记告诉妈妈自己在哪儿,妈妈竟会那么焦虑不安。

有一天,妈妈对凯莎说:“假设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想一想。

我不知道你在哪儿,天渐渐黑了,我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感觉呢?”凯莎真的设身处地地为妈妈着想,把自己假设成妈妈,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想想会说什么和有什么感觉。

想过之后,凯莎马上向妈妈赔礼道歉,说从来没有意识到妈妈会这么担忧,并且保证以后决不忘记给家里打电话。

父母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情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想一想,从我们的角度想象一下身临其境会是怎么回事,这样就会培养孩子照顾别人感受的自觉性。

第三,想象别人的感觉。

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

假设孩子为给自己寄来生日礼品的姑妈寄出一张感谢卡,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意识到姑妈收到卡片时的感觉。

“现在假设你是姑妈,你打开信箱看见这张卡片,你读到上面写的话会有什么感觉呢?”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想象的技巧扩展到其他的、孩子没有见过的人身上,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问:“如果你是一位新搬来的人,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谁也不认识,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摔倒的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经常这样问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把握住别人的需要和感情,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拥有爱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