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学对高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促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而设计的重要课程。
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引导幼儿自我认知,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习体验,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这些策略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幼儿自我认知、情感表达能力、社交技能、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幼儿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发展方向、优化措施、促进作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而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对于教师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更能够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中,幼儿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加强幼儿心理学教育,培养教师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探讨并应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将重点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分析一、意义1. 加深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特点,这对于日后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更好地与幼儿沟通交流,更能够针对幼儿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服务。
3.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健康地发展,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法1. 结合案例分析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幼儿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2. 实地实习除了课堂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教学还应结合实地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幼儿教育工作,通过观察、实践、反思,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提高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应对能力。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教学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实地实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引导。
三、教学目标2.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3. 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运用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未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探讨论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探讨论文幼儿心理学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的专业性非常强。
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采用正确的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建立高效课堂。
本文从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出发,探讨出了建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旨在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效率,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进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学习幼儿心理学正是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幼儿心理学的专业性非常强,能为幼儿教育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也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但是,在中职学校教学实践中,幼儿心理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却很难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在后期的实习中运用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教学效果较差。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努力寻求出高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响中职学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一)教师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教师的心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仍旧以教师为主体,主动权在教师,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传授知识。
教师们忽视了学生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们照本宣科地忠于教材教案,缺乏创新,执着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造成进入职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降低的趋势,且随着扩招的持续升温,这一趋势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职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学习效率很低。
加之对幼儿心理学的陌生,学生们容易对它形成深奥抽象的印象,畏难的情绪下很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而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抵触心理[1]。
(三)师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的注意力全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上,常常是老师讲满整整40分钟,学生默不作声40分钟,循环往复,单调乏味,完全没有教学互动。
教育心理学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概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帮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策略。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学科,可以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决策能力和目标设定等方面。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各种测量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兴趣程度和偏好。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量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不同职业的兴趣程度。
这有助于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从而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
此外,教育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选择时的决策能力和决策质量。
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需要做出一系列关键的决策,如选择专业、选择大学或选择就业机会。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帮助他们做出理性和有效的决策。
这包括提供决策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以及帮助学生评估不同选择的风险和回报。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个体为实现某种期望结果而设定的具体目标。
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设定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这包括帮助学生设定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制定可行的步骤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目标设定,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增强自我激励和执行力。
结论:教育心理学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兴趣、提升决策能力和设定目标。
职业规划指导高职幼师生未来发展
职业规划指导高职幼师生未来发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幼儿教育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高职幼师生的我们,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明确职业目标1.短期目标:在毕业后的两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中期目标:在毕业后的五年内,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能力。
3.长期目标:在毕业后的十年内,成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提升自身能力1.学习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高职幼师生,我们要深入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专业技能:除了专业知识,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如绘画、舞蹈、钢琴等,这些技能将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3.提高沟通能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与家长、同事以及孩子们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提高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三、积累实践经验1.实习经验:在校期间,我们要积极参加实习,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情况,积累实践经验。
2.社会实践:除了实习,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这些经历将使我们的简历更加丰富。
3.参加竞赛: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如幼儿教育论文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这些竞赛将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人际关系2.参加行业活动: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各类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培训等,结识更多行业内的人士,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
3.学会感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激,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五、保持持续学习1.跟踪行业动态:我们要关注幼儿教育行业的最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学习先进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前心理学在幼师工作中的运用
学前心理学在幼师工作中的运用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学前心理学在幼师工作中的运用,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早期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了解幼儿发展规律。
学前心理学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
幼师通过学前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特点、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能够更好地开展培养和教育工作。
例如,在了解幼儿在2-3岁时期喜欢模仿大人的情况下,幼师可以设立模仿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感到自己是参与者,能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并发挥主动思考,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
第二,协助幼儿解决行为问题。
幼儿时期面临诸多行为问题,如独立性差、学习习惯差、情绪控制能力不强等。
幼师通过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发现幼儿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方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例如,在幼儿园中,有一些幼儿非常焦虑,常常独自呆在一旁,不愿与他人交往。
对于这样的情况,幼师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接触,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幼儿逐渐缓解焦虑情绪。
第三,建立积极的对话方式。
幼教是一种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系的工作,良好的情感联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上。
学前心理学可协助幼师了解幼儿认知方式,并制定合理的沟通计划。
例如,通过了解幼儿趣味和习惯,幼师能够选择相应的促进幼儿交往和语言发展的游戏、活动和培训课程,在游戏和体验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和社交技能。
四、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学前心理学知识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幼师在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特长、能力和认知特点等诸多因素。
在幼儿教育中,幼师需要根据幼儿心理作用机制特点,倡导以兴趣为主导,以体验为中心,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以游戏和探索为主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运用创新的教育思维进行教育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学前心理学在幼儿园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师应不断探索学前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以更好地配合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无法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满足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求;3.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4.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5. 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旨在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促进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升。
1.3 意义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提升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提升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优质的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教学成效和职业发展。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分析1. 引言1.1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阶段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因此对幼儿心理状态的了解和关注至关重要。
幼儿心理学通过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教学,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幼儿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和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1.2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学科,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综合性: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材教法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2. 实践性强: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学生需要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情感亲和性: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师的情感亲和性和情感智慧要求较高,能够积极引导幼儿的情感发展,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教师角色: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要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因此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非常严格。
5. 团队合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家长、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幼儿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幼儿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到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前心理学教师工作计划
学前心理学教师工作计划一、引言学前心理学教师是承担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工作。
针对学前心理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本文将提出一个学前心理学教师工作计划,以帮助学前心理学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并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内容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心理学教师需要熟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通过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解决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
2.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学前心理学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求,适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前儿童解决心理困扰,消除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学前儿童行为指导学前心理学教师需要关注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通过行为指导,引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前儿童的行为素质。
三、工作目标1. 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前心理学教师的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增强学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学前心理学教师的工作,增强学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学前儿童的心理抗压能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学前心理学教师的工作,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前儿童的行为素质,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四、工作策略1. 积极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前儿童解决心理困扰。
2. 了解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关注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况,适时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引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树立积极阳光的心理态度,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考1. 引言1.1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将来的学习、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教育工作。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准确地制定教育方针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幼儿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传统教学中,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上,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幼儿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传统教学模式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家长往往被边缘化,无法有效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较为保守,缺乏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与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相符合的问题,需要引入新思考来解决。
1.3 引入新思考的必要性引入新思考的必要性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思考。
这种新思考不仅可以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也能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措施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措施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针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专业的幼儿教师。
洞察幼儿心理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可使学生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未来可更好的适应幼儿教学生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措施幼儿心理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对学生具有指导性,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可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并依据幼儿的变化特点深入探索如何利用其来促进幼儿心理成长,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教育事业。
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科师资的缺失、教学方法僵化、教材不丰富等,基于此本人提出了相关的提升措施。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1.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幼儿心理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个必修课,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何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规律,如何根据幼儿的变化进行有效教学,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幼儿心理知识,并学以致用,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岗位,同时能正确的引导幼儿,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1.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幼儿阶段的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生教育,其综合了认知、技能、运动、情感、心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但是幼儿的心理发展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被忽略,以往幼儿教育总强调学习内容、如何养成习惯、懂得如何做,但是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变化,很少关注他们是否开心,是否出现了心理障碍。
通过学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幼儿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教学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1.3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教育工作,应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职业规划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在职业规划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还能为我们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适应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教育心理学中的兴趣理论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个体寻求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个人兴趣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在职业规划中做出更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数字和逻辑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可能更适合从事金融、会计或数据分析等相关职业;而对于喜欢与人交往、善于沟通的人来说,销售、公关或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可能更能发挥其优势。
能力是职业规划中另一个关键因素。
教育心理学中的能力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都需要的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则是指在某些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能力,如音乐才能、绘画能力、运动天赋等。
在职业规划中,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提高职业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一个具有较强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人,可能在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领域更有发展前景。
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教育心理学中的性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性格的工具和方法。
性格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理智型和情感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等不同类型。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职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表现有所不同。
例如,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更适合从事需要与人频繁交流和合作的工作,如市场营销、教师等;内向型性格的人则可能更擅长从事需要独立思考和专注的工作,如科研、写作等。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在职业规划中找到与性格相契合的职业,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心理学对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
心理学对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引言:职业发展规划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计划和决策,旨在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为个体实现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理解自我心理学通过帮助个体了解自身的特点、能力和兴趣,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
人格测试和能力评估等工具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工作偏好和潜在能力。
这样的了解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职业领域,从而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
二、职业兴趣匹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表现与其对特定职业的兴趣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职业倾向和职业类型之间的关联,为个体提供了选择合适职业的建议。
通过匹配个体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解决职业困惑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常常面临职业困惑和决策困难。
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个体分析职业选择的利弊,降低职业决策带来的压力,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的介入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理性和全面地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四、发展职业技能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为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心理学家提出的适应性学习和自我激励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工作绩效和竞争力。
五、职业转型和调适职业发展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可能会面临职业转型和职业调适的挑战。
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应对职业变化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例如,心理学研究认为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职业转型过程,减少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心理学对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职业规划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为职业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个体差异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每个人在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例如,有的人在逻辑思维方面表现出色,可能更适合从事数学、编程等工作;而有的人则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能在销售、公关等领域更能发挥优势。
通过了解这些个体差异,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职业选择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动机理论在职业规划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内在动机是推动个人积极追求职业目标的重要力量。
当一个人对某个职业领域充满热情和兴趣时,他们往往会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
比如,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会因为内心对创作的渴望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绘画技巧,追求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相反,如果仅仅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奖励(如高薪)而选择一份职业,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动力。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对职业规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手实践学习等),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职业技能。
例如,一个视觉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软件操作时,可能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会学得更快;而一个动手实践学习者则可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
自我效能感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
在职业规划中,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敢于挑战高难度的职业目标,并且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坚持下去。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信心而错过一些好的职业机会。
为了在职业规划中有效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评估。
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与他人交流以及自我反思等方式,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点等。
同时,要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探索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发展的思路
探索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发展的思路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心理学课程则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发展的思路,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认识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学前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的心理发展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工作。
通过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有利于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构建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体系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体系应当包括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调适等内容。
幼儿心理发展是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应当包括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应当包括幼儿情感管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幼儿心理调适课程应当包括幼儿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培养等内容,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心理行为习惯。
三、注重实践教学的导向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发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的导向。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包括幼儿心理观察、幼儿心理测评、心理干预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职学前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发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结合实践环节开展专题讲座、实验教学、案例研究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添加视频、图片、幻灯片等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
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
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互动式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有效策略,探讨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升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
通过这些努力,将为培养具有幼儿心理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提供重要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培训、互动式教学、实践机会、个体差异、多种教学方法、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教学效果、学生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幼儿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机构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成长和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幼儿心理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
目前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机会、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等。
为了提升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必要探讨并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将来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学科,不仅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路径,而且还介绍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
通过这门学科,对儿童心理会有系统的了解,能够形成相应的脉络。
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性也很强的,有很多相关的实验和游戏,非常有趣,可以更好的增进监护人或直接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通过它可以了解儿童出生后各阶段的心理状态、心理现象以及在面对儿童时期即将遇到大部分事件儿童的心理反应如何。
可以更好的增进儿童的早期心理发展,力求在儿童早期树立健康的心理,尽可能的确保儿童在今后的成长发展中,拥有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各章内容的组织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力求呈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幼教工作者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的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
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
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让我感触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教学对高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促进
作者:周绍梅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8期
摘要:学前心理学是高职幼师生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职业理想,明确未来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提高职业所学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高职幼师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c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67-02
引言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高职幼师生的基础专业课。
作为未来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认真学习好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前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理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幼师生的认知规律,从未来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加深对未来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对职业进行初步规划,即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一、对职业理想的澄清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看法在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它使人们不安于现状,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地努力,是人们获得各种发展的动力源泉。
高职幼师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大都是幼儿教育方面,而当今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工作压力大,自我实现和受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理想对于高职幼师生便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学生有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育者的理想,便可以促使他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学前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学前心理学中,与学生职业理想澄清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开始部分,包括使学生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特点以及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前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了解学前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新的进展,掌握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方法等。
很多幼师生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学了心理学便可以知晓他人的想法,同样,学习了学前心理学便可以洞察儿童的内心,这其实是对心理学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教师在课程开始应该使学生对于学前心理学有着正确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要抓住高职幼师生的特点,将他们的兴趣迁移到对未来职业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使学生知道这门课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不断增多,这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是否能健康、快乐成长也深深的影响着家庭是否和谐,同时这也给学前教育者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必需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分析儿童的行为,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孩子们的互动、交流、沟通,同时也需要和孩子的家庭保持一定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和心理情况,通过学前心理学,学生也从中也可以收到一些启发,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不断的克服消极的思想,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同时也能够更加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
幼儿教师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职业,这不仅要求从业者对于这一职业有浓厚的兴趣,也必须懂得如何才能胜任这一职业。
这是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满意效果、能否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前提。
掌握职业技能也是成为一名专业学前教育者的必备条件。
由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所以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必须先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动作和活动发展的特点,然后再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包括感知觉的发展、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言语的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等。
这部分的理论学习,既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又要掌握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应如何根据这些概念和特点来进行教育的技能。
在这部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使学生明白,未来的工作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儿童之间又会存在差异性,他们无论是生理、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还是心理过程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儿童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分析,结合理论课所学习到的知识,选取适当的方法来教育,这不仅是学前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
但高职学生很多都是基础比较差,学前心理学这部分的理论、概念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再加上他们本来就很少接触真实的儿童,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以及规律的学习也会感觉遥远而空洞,容易失去耐心,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融合和结合幼儿园的真实案例,拉近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的距离,并根据案例巧妙地提出问题,使他们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这样子学生
就业后便可以得心应手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另外,高职幼师生大部分是女生,未来她们也终将会成为母亲,如果此时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也有利于其今后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三、职业的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该以能力为重。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高职幼师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面临的教育对象是0-6岁的儿童,他们身体还比较柔弱、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个性尚未形成,这些特点使幼儿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也决定了他们所需具备能力的多元性才能完成教育任务。
其中,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幼儿的心理是幼儿教师的必备重要能力,这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现代的幼儿教育主张要重视儿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要使教育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育。
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好这一点,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够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向以及发育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学前心理学中,对学生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也包括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心理,并且利用身边一切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的合力,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在讲授时,要让学生明确在以后幼儿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具备学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
要使学生对自己现有的能力有着清楚的认识,找到自己的现有能力与学前心理学方面说讲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来不断缩小差距,为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和准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深入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具有协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明确儿童心理正常的发展和教育不是幼儿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儿童活动的环境中各种资源的相互配合,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只有充分发动幼儿周边的各种资源环境,大家共同协作互助,才能给幼儿一个最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
对于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资源首先是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受教育影响的地方,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念、态度、价值观、思想以及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尽量与家长相互配合,注重和家长的交流沟通,从而实现学校和家园共育,使儿童得到一致的有效教育。
除了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影响的还有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社区等,这些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幼儿的识别能力较低,如果受到一些不良好的因素刺激,就会影响到其是否能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参考文献:
[1](美)里尔登(Reardon)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2]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李庶泉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12.03.01.
[4]李铁虎.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5]汪永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