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物质循环的定义及特点3,82.碳循环过程1,5,7,9,10,12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54.综合考查2,4,6,11,13,14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B )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光合作用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完成物质循环需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解析]: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4. 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B过程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参与完成该循环。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第5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学习过程:预习﹒交流﹒评价 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的平衡。
(2)危害:加快 的融化,导致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含义 循环途径: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物质 范围:循环 循环流动特点 具有 ,因此又叫 循环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 ,彼此 ,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___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评价: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2.案例2(1)实验假设:。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 Ml ;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
1.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⑤硝化作用⑥反硝化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⑤⑥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3.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4.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 A.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5.当今地球上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也有所升高,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等恶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教师版)
必修 3 第 5 章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1. 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A 是生产者, D 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能够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 A 、 B、 C、D 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 CD, D 为分解者, A 正确。
【分析】 A 能够固定环境的二氧化碳,为生产者,ABC的碳都流向环境的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群落,群落的碳也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环境,碳在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达, B 正确。
碳在①②③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在④过程中是以无机物二氧化碳传达的, C 错。
A 代表生产者, BC代表花费者, D 代表分解者,构成群落,D正确。
2. 以下图为碳循环表示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停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生物 X可能不拥有细胞核,生物Y 不行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C【分析】剖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花费者,丙为分解者。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乙、丙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停循环的过程,故A 错误;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第三等多个营养级, B 错误;甲、乙、丙共同构成了该地区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 C 正确;生物 X 是生产者,可能不拥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硝化细菌,生物如蚯蚓,故 D 错误。
3. 依据以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剖析,正确的选项是Y 是分解者,可能含有线粒体,( )A.参加②过程的生物包含生产者和分解者B. ②加强后①随之加强,故不可以经过加强②来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假如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人类减少对化学燃料的依靠是目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举措【答案】 D【分析】②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参加该过程的生物是生产者, A 错误;①细胞呼吸或分解作用加强使空气中CO2浓度增大,能促使②光合作用进行,能够经过②过程减少空气中的 CO2,B 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假如以CO2的形式循环的,C 错误;减少化学燃料的焚烧能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 D 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五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D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解析]选D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解析]选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而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4.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D.丁主要是微生物[解析]选A由于甲、乙、丙中的物质都可以释放到丁中,因此丁是大气中的CO2,则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乙表示消费者,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所有的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成部分;丁为大气中的CO2,不包括微生物。
2020秋高二生物3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秋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
因此选B。
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CO2,B错误;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C错误;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D正确。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无机环境中的CO2和A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题型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
3.为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答案] A[解析]温室气体CO2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题型二碳循环过程4.碳在生物圈中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碳酸盐B.二氧化碳C.有机化合物D.无机盐[答案] B[解析]碳在生物圈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B正确。
5.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碳酸D.碳水化合物[答案] B[解析]光合作用需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A错误;呼吸作用能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B正确;碳酸、碳水化合物是化合物,不是过程,C、D均错误。
2016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2) 据 向箭头及 D C
次 消费者(第 营养 ) D
多个箭头指向,
答案 D 解析 生物群落 无机 境之间的碳循 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 X 代表 CO2 图中 A 生产者,B 初 消费者(第二营养 ),C 次 消费者(第 营养 )
完成 过程的能量 要 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 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 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 一题多变 (1) 题中的 A 生物的细胞中 答案 定,A 定含 绿体吗? 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可以 行 合 绿体 10%~20% 故选 D
生产者,可能是绿色植物 蓝藻 绿色植物中含
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而
(2)若适度松土可以促 图中的什 过程? 答案 适度松土可促 解者的 解作用即过程 CO2 的 体场所是什 ?
(3)若 D 中含 细胞 ,则 D 中将含碳 机物转化 答案 细胞质 质或线粒体 (4)写出图中的捕食链 答案 A→B→C 质
1. 自然界的碳循 答案 绿体 线粒体
系最密 的 种细胞器是什 ?
2.使用农药 DDT(难降解)的 说明物质循 答案 全球性 什 特点?
小部 地区,可是
在南极的 物体内也发 了 DDT,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 之间的传递都是 向的吗? 答案 向的 是的, 生产者和无机 境之间的传递是 向的, 而 他成 之间的传递均是单
生产者 无机 境之间的传递是 向的,
(3)核 (4)√
一、生态系统的碳循 过程 碳 入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1. 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植物的 吸作用 碳放出生物群落微生物的 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绿色植物的
合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中 要是以含碳 机物的形式 在,在无机自然界中是以 CO2 碳酸盐等 形式 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境之间 要是以 CO2 的形式 传递 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 机物 行循 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3教案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版含答案.doc
教学设计1课前部分: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先个人再集体),编制学案,制作课件。
做好学生模拟活动的准备。
批阅学案,做好反馈。
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搜集温室效应资料,做好碳循环的模型构建,课堂展示。
2课堂部分:(导入)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展示(学生个人)合作展示(学生组内互动)学生展示并点评(学生组间互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课堂检测(学生)课堂小结(学生)具体教学设计(1)导入课程,以温室效应的宣传片导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要更好的缓解温室效应,深入了解碳循环,进而展示学习目标,同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到有的放矢。
(2)学生展示,结合预习案中的问题,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把握基本概念的要点,理解实质。
(3)合作展示,结合自主学习过程屮对碳循环的理解,构建碳循环的模型,首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阐明各成分及其作用,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并穿插问题串,深入理解碳循坏的过程,然后以例题和变式的形式训练,并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学生点评,自我总结解题方法,学以致用。
对于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讨论如何缓解,学生根据预习中提出的方案,减少排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提出在具体的生活中的做法,发出倡议,并以一段视频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坏保的践行者。
(4)自主总结,学生通过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相比较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然后完成检查评估,最后市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附【检测评估】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02的形式进行的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C. 组成生物体的C 、H 、0、N 、P 、S 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2、 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 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绿色植物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4、 与自然界的碳循坏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线粒体和染色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叶绿体和核糖体D.线粒体和内质网5、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 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6、 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 A 过程是 的________ 作用,呼吸类型具体包括 ________ 和 两种类型。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版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2,3,4,6,7,9,11,14,155,10,128,13A级|| 根底练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B )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2.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B )2中的碳解析:人体内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有机物中的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关于碳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碳循环;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元素为根底的,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将无法完成,进而使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消失 .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以下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C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局部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 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5.(2021黑龙江大庆期末)以下关于物质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A.生产者、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解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 .6.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如下列图碳循环的局部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D )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D.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③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固定CO2,参与该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B错误;增大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CO2的量,如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过程③而减少大气中 CO2,C错误;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D 正确 .7.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C ),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1的同化量越大解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那么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8.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 "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温灭菌,b组不灭菌 .以下有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 "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 "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 "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根本不变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 "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 "敌草隆〞应该是不变,b组的可能会局部减少;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 .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值 .(5)人为因素导致图中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时,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均接近K值,即环境容纳量 .(5)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 .答案:(1)丙化石燃料的燃烧(2)(3)栖息环境(4)K(5)甲B级|| 能力练10.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B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解析: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类群丙为消费者,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缺少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12.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C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主要是肉食性动物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根据题图中的双箭头的位置,可推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由此可知丁不在食物链上,故含能量最||少的应是丙 .13.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 .由表中分析可知( B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解析:枯叶现存量即可代表有机物积累量,A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A的输入量最||小但现存量最||大,即分解能力最||弱,F的输入量最||大但现存量很少(因此最||可能是热带雨林),即分解能力最||强,B正确,D错误;由表中分析无法得出C结论,且C说法不对,C错误 .14.我国政府作出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1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请据以下列图答复以下问题:(1)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2)煤是 "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 "低碳〞承诺的措施 .(3)设过程②×109×108×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A种群的能量是kJ .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5)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1)发酵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实现 "低碳〞一方面要减少CO2释放,一方面要增加CO2吸收 .×109×108×108/10%)×10%××107 (kJ) .(4)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7(4)生物群落(群落) (5)物质可以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级|| 拓展练15.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假设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假设干根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参加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 .2号试管参加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参加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 .公众号:惟微小筑(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 .(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号试管应同时参加田螺和金鱼藻 .2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升高;4号试管中同时参加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根本不变 .答案:(4)参加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较强的光源下照射(5)下降无变化(或根本不变)。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A组·基础达标练]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 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
[答案]D2.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只能沿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单向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答案]D3.下列对“温室效应”的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B.温室效应是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C.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D.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型能源[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3 同步训练: 第5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答案)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B1、B2试管,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答案] B[解析] A1、A2试管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能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还原性糖,所以实验结果A1无蓝色出现,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1、B2试管中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所以实验结果是B1中有蓝色出现,B2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A.①B.②C.③D.⑤[答案] D[解析] 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2库;根据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答案] C[解析] 图中A、B、C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其中B(生产者)细胞中不一定含色素,如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①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与松土无关。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④(光合作用)的量大于③(植物呼吸作用)的量。
化学燃料的快速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答案] D[解析]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五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D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解析]选D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解析]选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而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4.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D.丁主要是微生物[解析]选A由于甲、乙、丙中的物质都可以释放到丁中,因此丁是大气中的CO2,则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乙表示消费者,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所有的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成部分;丁为大气中的CO2,不包括微生物。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答案:B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中的碳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B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A4在碳循环中,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联系起来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B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的形式存在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C7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B两项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底部的是生产者,D项错误。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同步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不可分割。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能量就越小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有种群能构成生物群落,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越多,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将导致温室效应,A、B、D三项错误;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中的蚯蚓和蜣螂是真核生物,C项正确。
3.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如右图所示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捕食链可表示为甲→乙→丙B.该生态系统中流经乙的能量最多C.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物质的循环D.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总是流经生产者的能量最多。
该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物质的循环过程但不能表示能量的流动过程。
4.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 增加,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与C之间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则A表示生产者。
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表示分解者,D、E、F表示消费者。
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加,F减少。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转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B 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可以供给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供给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释放量,B正确;能量储存在含碳有机物中,植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可通过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等,所以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C正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D错误。
3.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碳元素在A、B、C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 D[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B错误;图中的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碳循环模式图,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碳循环(阅读P 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2)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元素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2)图解(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②产生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P 103) 1.区别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 102-103)1.案例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2.案例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 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 )答案 (1)√ (2)× (3)× (4)√ (5)× (6)√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1. 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碳进入生物群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碳放出生物群落⎩⎪⎨⎪⎧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2.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自然界中是以CO 2、碳酸盐等形式存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答案 叶绿体、线粒体。
2.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全球性。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吗?答案不是的,只有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于第三营养级问题导析(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双向的、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2)根据双向箭头及D有三个箭头指向来判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D有多个箭头指向,为分解者。
答案 D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 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故选D。
一题多变(1)上题中的A生物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叶绿体吗?答案不一定,A为生产者,可能是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而只有绿色植物中含有叶绿体。
(2)若适度松土可以促进图中的什么过程?答案适度松土可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过程⑧。
(3)若D中含有细胞核,则D中将含碳有机物转化为CO2的具体场所是什么?答案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4)写出图中的捕食链。
答案A→B→C。
(5)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哪些呢?答案②③⑤⑥⑦。
(6)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或将化石燃料进行大量燃烧,对大气中的气体X 有何影响?答案 二者都会打破碳循环平衡,前者使大气中CO 2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受阻,大气中CO 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后者使CO 2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大气中CO 2的含量增高,进而导致温室效应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既然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答案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范围内物质是循环的。
农田中不断有粮食产出,基本元素不断地被输出,所以要不断地施加氮肥。
5.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比如农药或重金属盐是不是浓度也越来越低?答案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即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________和[ ]________。
(2)图中的①③⑤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
(3)c生物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要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
问题导析(1)大气中的CO2经a进入生态系统,所以a是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
(2)a、b、c的遗体和排出物等由d分解,所以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②③④为呼吸作用。
(3)若要计算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耗a的质量,能量传递效率应该按20%计算。
答案(1)a生产者d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三 5 000解析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
按照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若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5×5=5 000(kg)。
一题多变分析上题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2、3、4、5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 C三、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1.实验假设2.对照组与实验组设计6.碘液与斐林试剂的检测作用是不是一样?答案前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彻底完成,后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发生。
7.探究实验中实验组、对照组如何确定?答案根据题意首先弄清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什么,然后找到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为实验组;未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为对照组。
3.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加入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水浴加热。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导析(1)探究性实验,要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
(2)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
(3)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应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4)碘液斐林试剂(5)①与B1、B2相比,A1无蓝色出现,A2出现砖红色沉淀②A1、A2的颜色分别与B1、B2相同,A1出现蓝色,A2无砖红色沉淀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