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腧穴指导:督脉穴——素髎
第三章 腧穴各论 答案
1、督脉穴位中与十二经脉交汇最多的是BA 百会B大椎C 风府D神庭E水沟2、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是EA灵台B膈俞C筋缩D督俞E至阳3、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BA 百会B大椎C 风府D 神庭E水沟4、督脉与足太阳、阳明经交汇穴是DA百会B前顶C风府D神庭E水沟5、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的穴位是DA 会阴B中极C 长强D 腰俞E曲骨6、治疗高热的首选穴是AA 大椎B二间C内庭D 鱼际E后溪7、具有养血安神,升清阳作用的穴位是BA神庭B 百会C 大椎D神道E命门8、以下除-------均为督脉腧穴A 人中B 素髎C 神堂D 上星E腰俞9、督脉与任脉的交汇穴是A石门B气海C阴(龈)交D神闕E水分10、位于脐下2寸的穴位是A会阴B曲骨C中极D关元E石门11、任脉起于小腹内止于A咽喉B口唇C 鼻旁D目眶下E 齿12、任脉与督脉,冲脉的交汇穴是A会阴B曲骨C中极D关元E石门13、三焦的募穴位于A脐上1寸B脐下1寸C脐下1.5寸D脐下2寸E 脐下3寸14、气会是A膻中B巨闕C中脘D玉堂E鸠尾15、《灵枢》所称“育之原”是指A 中极B气海C神闕D中脘E鸠尾16、化食积,以下何组穴位最佳A 中脘膻中B上脘中庭C下脘璇玑D中脘建里E上脘中脘17、关元、神闕同用,主要目的是A 理下焦B调肝肾C益肾元D 回阳固脱E暖胞宫18、手太阴肺经在前臂部的支脉是从何穴位分出A孔最B 列缺C 经渠D 鱼际E 以上均不是19、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是A任脉B 督脉C 冲脉D 肺经E 心经20、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 中府B 云门C 孔最D 列缺E 少商21、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A 大陵B 间使C 少府D 商阳E 太渊22、手太阴肺经的郄穴是A 列缺B 孔最C 尺泽D 曲泽E 太渊23太渊穴是A 经穴B 气会C 络穴D荥穴E 腧穴24、在手太阴肺经中治疗头项强痛可以选A 中府B 尺泽C 列缺D 太渊E 鱼际25、起于本脏的经脉是A 手少阳三焦经B足厥阴肝经C手少阴心经D 足少阴肾经E足太阳膀胱经26、腕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A 大陵B神门C太渊D解溪E劳宫27、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是A 少冲B 中冲C关冲D少府E少泽28、下列有关心经的循行错误是A 出属心B上挟咽C系目系D 却上肺E抵掌后锐骨之端29、位于小指端桡侧指甲角旁0.1寸的穴位是A 少海B 小海C 少泽D 少冲E中冲30、心经中善治暴暗、心痛的腧穴是A 少海B灵道C通里D 阴郄E神门31、治疗盗汗常选配A 灵道B 通里C 阴郄D 神门E 少府32、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A 曲泽B少海C尺泽D小海E 曲池33、手厥阴心包经在何穴处分出支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A郄门B间使C 内关D大陵E劳宫34、以下经脉中除-------外都经过肺A 手少阴B手厥阴C足厥阴D足少阴E手阳明35、位于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 阳溪B阳池C神门D大陵E太渊36、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内关B少冲C通里D神门E足临泣37、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A中冲B少冲C天池D极泉E少府38、手三里位于A肘横纹下3寸B肘横纹下4寸C肘横纹上3寸D肘横纹上4寸E肘横纹下2寸39、腕背横纹桡侧,当两筋间的穴位是A 阳池B 阳溪C 合谷D大陵E阳谷40、入下齿中的经脉是A 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太阳小肠经D任脉E足厥阴肝经41、善于清化湿热的穴位是A 合谷B三间C阳溪D曲池E偏历42、治疗汗症以下列哪个为主穴A 曲池B温溜C阳溪D合谷E偏历43、孕妇禁针的穴位是A 合谷B手湿C曲池D挟突E迎香44、以下除-------之外,均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之处A前臂B上臂C食指桡侧D上齿E颈部45、“入耳中”的经脉应是A 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足太阳经D手太阳经E足少阴经46、扶突后0。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督脉全穴
[出处]《素问,气腹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别名]百劳,上杼。
[穴名解]陶道为督与足太阳之会,即此也,然陶道在大椎之下,大椎在陶道之上,仅隔1个脊节,既下过陶道,未有不上大椎者,此可言会也。
[位置]大椎穴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图8—2—1)[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取法]俯卧位或正坐伏案。
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功用]清热益气,养血宁心。
[主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背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疟疾等。
[刺灸法]斜刺0。
5—1.0寸;可灸。
注意:大椎穴不能针刺过深或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否则易损伤脊髓。
[配穴举例]大椎配合谷、中冲,主治伤寒发热,头昏;大椎配长强,主治背脊强痛;大椎配腰俞,主治疟疾。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表明针刺大椎穴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名解]督脉既通一身之阳,而此穴又为督脉聚阳之所。
[位置]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①在头部,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②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图8-2-6)[功用]升阳固脱,开窍宁神。
[主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阴挺,癫狂,痫证,癔病,小儿急慢惊风,夜啼等[刺灸法]直刺0.1-0.3寸,或斜刺0.5—0.8寸;可灸。
俞穴定位歌诀
俞穴定位歌诀督脉(28:长强→龈交)督脉尾端起长强,腰俞骶管裂孔当,十六阳关十四命,十三悬枢脊中央,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号至阳,六椎灵台五神道,三椎身柱平肩岗,一椎陶道大椎下,大椎颈七棘突昂。
哑门项后发际上,风府枕下凹中央,脑户枕外隆突处,强间寸五枕上方,后顶百会前顶接,各隔寸五调匀量,囟会发际上二寸,上星入发一寸当,神庭正入前发际,两眉之间加印堂,素髎鼻尖水沟上,兑端龈交唇里藏。
任脉(24:会阴→承浆)会阴两阴中间取,曲骨脐下五寸容,中极关元石门接,各隔一寸脐下从,气海脐下一寸半,阴交脐下一寸中,脐中便是神阙穴,脐上一寸水分洪,下脘建里中上脘,各上一寸脐上隆,巨阙脐上方六寸,脐上七寸鸠尾终。
中庭胸剑联合处,膻中两乳中间平,玉堂紫宫隔寸六,即当三二肋间匀,华盖璇玑隔一寸,一肋上下依次呈,天突胸骨上切迹,廉泉舌本承浆明。
肺手太阴肺经(11:中府→少商)手太阴肺中府起,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锁骨下凹陷,天府腋下三寸继,侠白肘上五寸量,肘中偏外尺泽取,孔最腕上方七寸,列缺寸半交叉拟,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腕后纹头里,鱼际节后散脉间,少商大指侧角已。
手阳明大肠经(20:商阳→迎香)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桡侧起商阳,二间三间隔本节,歧骨之间合谷当,阳溪腕侧筋凹取,腕上三寸偏历扬,腕上五寸名温溜,下廉上廉肘下量,下廉肘下四寸是,再上一寸上廉场,肘下二寸手三里,肘外纹头曲池藏。
肘髎肘外纹头处,五里肘上三寸乡,臂臑三角肌端上,肩髃举臂凹中央,巨骨肩上叉骨内,天鼎颈上筋后方,扶突鼎上约一寸,颈部各穴细端详,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45:承泣→厉兑)胃经即是足阳明,承泣目下眶孔临,四白眶下孔中是,巨髎目下鼻孔平,地仓口旁四分处,面动脉后取大迎,颊车下颌曲角上,下关颧弓下凹寻,头维额角侧发际,四寸五分夹神庭。
人迎喉结旁寸半,直下水突动脉扪,气舍筋间呈凹陷,锁骨上窝定缺盆,锁骨下接气户穴,库房屋翳膺窗存,各当一二三肋下,乳中再下接乳根。
督脉穴位图及督脉的作用
督脉穴位图及督脉(de)作用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具有调节阳经气血(de)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掌管着人体二十八味灵药,这些灵药治疗范围广泛,疗效独特,不仅能治疗与腧穴部位相应(de)内脏病、头面、颈项和腰背部(de)病变,还能够治疗热病、神志病等疾患.督脉管理着众多穴位1、人体(de)大力丸——命门我们在影视上,常常看到有人推销大力丸骗钱(de)场景,现实生活中也有人称卖假药之人为卖大力丸(de).但频繁有人上当受骗,这说明大力丸是人们所需求(de).其实,大力丸不用从外界获得,人体自身就拥有,如人体奇经八脉之一(de)督脉,就掌管着人体真正(de)大力丸——命门.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与两侧肾俞穴相平.两肾之间(de)命门穴,乃生命之门户,肾气为一身之本,命门穴有培元补肾(de)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可用于治五劳七伤、肾虚、头晕、耳鸣以及肾阳亏虚所致(de)手足逆冷等病症.另外,因命门穴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肾藏精、主生殖、司二便,点按命门穴还可培元补肾,治疗虚损腰痛以及肾阳亏虚所引起(de)生殖、泌尿系统疾病.2、大椎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即诸阳经交会穴,故本穴为纯阳主表之穴位.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以清热,为解表退热(de)常用穴.此穴对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有退热作用,如在大椎穴拔罐或刮痧对外感引起(de)热度高,病程短(de)患者,退热效果特别好.因其位于项部,下邻心肺,故也是治疗项强、咳喘、气逆(de)常用穴.3、风府风府在颈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风”指风邪,“府”指聚会之处,故“风府”意指穴处为风邪侵袭(de)部位.风府穴主治一切因风而引起(de)病症,因而得名.本穴为祛风要穴之一,内中风疾外中风所致病均可通过按摩此穴而得到缓解.4、至阳和身柱至阳穴在背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至”指到达,“阳”指阴阳之阳.本穴与横隔持平,经气至此从隔下(de)阳中之阴到达隔上(de)阳中之阳.就如蛇有七寸一样,至阳穴就是人(de)七寸.该穴下(de)体腔内,上为肺,下为胃.肺主呼吸、脾主运化、四肢.根据腧穴(de)局部相邻近主治作用,故至阳穴为治疗消化和呼吸系统病症(de)常用穴.肢体沉重、身体羸弱、少气懒言、胃酸过多、胸肋痞满、咳喘因水湿内停等引起(de)疾病都可通过按摩至阳穴得到缓解.平常多按摩至阳穴,按摩至阳穴时可用5分硬币1枚,将其边缘横放在至阳穴上,适当用力按压.在日本,身柱穴为普通小孩子必灸之穴,他们多在出生后75天施灸,俗称“身柱之灸”.在身柱穴麦粒大(de)艾柱3粒左右,施行2-3日或数日不等,可用于小儿惊风、疳疾、痨瘵等.日本针灸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多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报告时说:“灸过身柱穴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多按摩身柱穴可使孩子(de)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故体质虚弱儿童(de)家长应格外注意给自己(de)孩子灸身柱穴.5、上星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上星穴在黄帝内经中指人之七窍,因上星穴居面部七窍上方,善于治疗五官孔窍之疾病,因而得名.6、水沟水沟穴位于口鼻之间人中沟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de)人中穴.它沟通任督阴阳经气来协调阴阳.同时,督脉入于脑,其分支和心相联系,善开窍启闭,宁心安神,所以揉掐水沟穴可治疗昏迷、晕厥、抽搐、中暑、癫狂、急慢性惊风等疾患.督脉(de)作用1、督脉是阳气(de)掌握者“人活一口气”,阳气决定了人(de)生命力.督脉循行与背部正中线,它(de)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督脉之风府穴、哑门穴.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督就是“总督”(de)意思,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调节着一身(de)阳经气血.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所以有督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de)说法,在机体生命中具有举足轻重(de)地位.史上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因为认识到背部和人(de)五脏六腑以及人(de)生命密切相关,为了减少刑罚伤人命(de)情况,而改背部杖击之刑为臀部行刑.通过观察督脉上(de)一些穴位可以判断生命力(de)强弱,例如水沟穴所在(de)人中沟越长越深,说明督脉经气越旺盛,生命力也就越强.2、督脉决定着人(de)精气神背部是人体一个及其重要(de)部位,尤其脊柱,为人体(de)中线.脊背是督脉循行(de)部位,督脉“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关系,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de)活动.人(de)气质,形体也与脊柱关系密切.“坐如钟、站如松”是古人对一个人综合修养(de)基本要求,保持良好坐姿,会避免形体扭曲,保护腰椎、脊椎,使其不受到损伤;脊柱无病,督脉畅通,站时直立如松,头脑清晰,运动灵活,人体充满着精气神,那么就会使人看上去精神抖擞,充满灵气.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形象,坐立无形,长久下去,势必会引起脊柱发生生理性弯曲(de)改变,甚至造成脊椎骨质增生,这些都会刺激或损伤经脉,那么这条经脉所循行经过(de)部位及其所联系(de)区域就会发生疼痛和病变,同时会使人走路或站立时出现佝偻着腰背(de)情况,因疼痛还会呲牙咧嘴甚至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按揉、叩击、推擦督脉,或者再督脉位于背部(de)穴位上拔罐、刮痧,来宣散气血、通经活络、祛瘀止痛.近些年来,整脊医学治疗日渐兴盛,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调整督脉.整脊医学(de)发展也为在督脉循行路线上施行按摩手法(de)疗效提供了证据.3、多访督脉,调气血促循环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体腔内(de)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de)俞穴受督脉经气(de)支配,因此,脏腑(de)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通过按揉督脉经穴或刺激经脉通络,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打通任、督二脉可调理全身气血,促进气血循环,保证身体(de)阴阳平衡.日本医学界(de)研究发现:人体后背有大量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如果常刮拭、提捏或推擦后背,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督脉按摩以后背脊柱为着力点,以调畅五脏六腑之经气为基础,疏通心肾经络为轴心,平衡身体阳气,激发人(de)自愈能力,达到强体保健、提高免疫力、治疗疾病(de)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de)保健方法.4、督脉和膀胱经(de)按摩保健前面我们提到位于人体背部(de)膀胱经和督脉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应该多“拜访”督脉和膀胱经这两大经络.如何“拜访”呢拿什么做敲门砖呢其实很简单,方法也很多,不过都需要请人来帮忙.(1)捏脊法俯卧,让对方将拇指、食指相捏,分别沿脊柱或膀胱经背部(de)两条循行线从上向下推,可推5-10次,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并从上到下夹捏脊柱2次.(2)按揉法用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或双掌重叠按揉,对于肉太厚者还可用肘来揉,用力由轻渐重.(3)搓法按摩膀胱经腿上(de)经络可以采用搓法.两手分别置于同侧腿上,又腿到踝,边搓边下移,由轻渐重,各按摩3-5遍.(4)叩击法以两虚拳交替叩击背腰、臀腿3遍,也可采用裹物之木棍或按摩专用击打棒来进行叩击,并辅以牵抖下肢.(5)刮痧法用刮痧板沿脊柱或膀胱经背部和四肢(de)循行路线进行刮擦,刮前应涂适量刮痧油,不可过于用力,也不可时间过长,应以有红晕或血点出现为度.(6)拔罐法在特效穴位拔罐或在督脉和膀胱经循行路线上施行走罐法,走罐宜选取肌肉丰厚之处,走罐前应涂少量润滑油.。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一、任脉1、穴位图:任脉(共24穴,图1)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图一:任脉穴位图图二:任脉循行示意图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图2)3、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中极RN3 膀胱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线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关元RN4 小肠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血客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中极。
分布着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内部为小肠)。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RN6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1。
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石门。
神阙RN8位置:在脐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
分布着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下脘RN10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神阙。
分布着第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中脘RN12 胃募穴腑会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着第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上脘RN12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骨中脘天突RN22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往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搏弓。
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
廉泉RN23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前静脉。
分布着颈皮神经的分支,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支。
督脉穴
治风病
风府
偏于治疗外风、脑风
上星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主治头脑、精神病和鼻病
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 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
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刺灸]平刺0.5-0.8寸。
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宣通鼻窍,复苏厥逆。 【主治】1.急救穴之一,多用治惊厥,昏迷,虚脱。
【联络的脏腑器官】 联系的脏腑有:肾、心。 联系的器官有:生殖器、脊髓、脑、鼻、 咽喉、口唇、眼。
原文参考
[1]《素问·骨空论》: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
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
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
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
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
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
[刺灸]斜刺0.5-1寸。剌络拔罐。
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第1颈椎下。 [主治]颈椎、头脑、舌头、音哑病要穴。 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 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 重舌,呕吐。 [刺灸]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 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功用】镇静解痉,调畅通便 【主治】为治疗肛门、阴部、腰椎、神志疾病要穴。
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阴部湿痒,尾骶 骨疼痛 ,癫痫(埋线),癔病,腰神经痛。 【刺灸】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 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主治腰椎、下肢及生殖系病变
渴,霍乱,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刺灸] 向上斜刺0.3-0.5寸,
十二经络穴位歌(图文对照)
十二经络穴位歌(图文对照)十二经络穴位歌1、太阴肺经穴歌(寅时3点—5点)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 1 -/29- 2 -/29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7点)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髎liáo臑nào】- 3 -/29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9点)四十五分足阳明,哭四白巨髯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假窗******的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返回到气流中,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上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颊jiá翳yì髀bì】- 4 -/29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11点)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太都太白继公孙,某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篮门冲在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 5 -/295、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13点)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冲向小指。
【郄xì】-6-/29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15点)手太阳小肠经穴,绍泽第一,小指最后,在前谷和后谷之间,阳谷必须和养老金一样,支正小海上肩贞,余天宗与风融为一体,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17点)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茶,眉毛直上,眉毛齐平,五处受光。
接通天,但玉枕在天竺旁,风门大。
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背部,中部和下部,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邻- 7 -/29- 8 -/298、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19点)少阴肾27,涌泉然谷照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蜀上曲关石下蹲,阴引谷,幽门直引,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于御府。
【督脉】经络穴位图讲解
【督脉】经络穴位图讲解广医附一院医学职业技能进修学府导读:督脉穴位,共28个穴位,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穴、任脉的会阴穴。
以下详解督脉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督脉穴位,所属腧穴。
督脉穴也可指后溪穴,详细参见后溪穴条目。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穴(少阴所结)、腰俞穴、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足太阳会)、大椎穴(足三阳会)、哑门穴(阳维会)、风府穴(阳维会)、脑户穴(足太阳会)、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足太阳会)、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足太阳、阳明会)、素髎穴、水沟穴(手、足阳明会)、兑端穴、龈交穴,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穴、任脉的会阴穴。
根据《督脉穴位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督脉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长强穴【位置】: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镇痉熄风,清热利湿,固脱止泻。
【主治】:①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②癫狂痫。
【归经】:督脉穴【类别】:督脉、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络穴腰俞穴【位置】: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癫狂,癫痫。
②痔疾。
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④月经不调。
【归经】:督脉穴腰阳关穴【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归经】:督脉穴命门穴【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
②月经不调,带下。
③泄泻。
④腰脊强痛。
【归经】:督脉穴悬枢穴【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主治】:①腰脊强痛。
②泄泻,腹痛。
【归经】:督脉穴脊中穴【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督脉详解
【主治概要】 1.哑门穴“人系舌本”,故又名舌横、舌厌,说明本穴与舌有着密切
的关系,是临床上治疗舌缓不语、音哑、重舌等病的主穴。在进针深度允 许的范围内尽量深刺,多与廉泉穴合用。
2.本穴属于督脉,是阳维脉的交会穴,而督脏上头通脑,阳维脉维系 一身之阳,故本穴有开脑窍、通经络的作用,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 穴,如头痛、小风、癫痫等。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定位】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 点处。
【穴性特点】 本穴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为针灸临床
治疗休克等急症的第1要穴,回阳救逆功效显著, 有醒神开窍,清热熄风,疏通督脉经气功能。 《针灸甲乙经·之八》:“寒热头痛,水沟主 之。”《甲乙经》:“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水肿,人中尽满,唇 反者死,水沟主之。”《针灸甲乙经·卷之十》:
4.本穴为督脉要穴,督脉入脑,故本穴对神志病如癫痫、抽搐等有一定疗效。 5.现代研究发现,大椎穴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本穴具有增强质, 预防感冒的作用。
【定位】 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 正中线上。
【穴性特点】 本穴为督脉、阳维脉的交会穴,故具有
开脑窍、通经络功效,为治疗舌病的主穴, 又为治疗聋哑的首选要穴。《甲乙经》: “督脉、阳维之会。”《玉龙欲》:“偶 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 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2.本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除了上述阳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外,还能调节 阳气出入,可治疗诸如汗出、身热如火、疟疾等多种实热证。
【定位】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后正中线。
【穴位特点】 本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经的交会穴。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皆行于颈项,而会于督脉之大椎,故督 脉统诸阳,主“一身之表,一身之阳”。 大椎最能体现督脉经主“一身之表,一 身之阳”的特点,可疏通人体卫表之阳, 疏解外感风寒、风热表邪,同时又具有 疏通颈肩部阳气的作用,为疏散上焦风 邪,清热解表的常用要穴。
简单介绍督脉穴位图及督脉穴位位置
简单介绍督脉穴位图及督脉穴位位置大家都应该看过古装的电影和电视剧吧,里面很多武功高强的人都打通了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就是指我们人体的任脉和督脉,而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的就是任督二脉之一的督脉。
关于督脉大家了解多少呢?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那么督脉又有哪些穴位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督脉穴位图吧。
X以上就是督脉的穴位图,那么督脉的这么多穴位究竟都有哪些作用?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治疗哪种病症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
本经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本经所主病候:角弓反张,脊柱强直,成人癫病,小儿风痫,痔疾等。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骶、腰、背、头、项各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长强(督脉穴;络穴)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痫,洞泄,大、小便难,阴痒,尾骶骨痛。
腰俞(督脉穴)位置: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脱肛,便秘,便血。
腰阳关(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带下。
命门(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虚损腰痛,遗尿,尿频。
悬枢(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肠鸣,完谷不化。
脊中(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腹满。
督脉之百会穴位常识
督脉之百会穴位常识本经腧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百会百会穴,人体穴位,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穴名释义百,数量词,多之意。
会,交会也。
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
主治功能: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取穴方法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穴位配伍配脑空、天柱,可疏风散邪,主治头痛;配复溜、后溪,可滋阴潜阳、醒脑开窍,主治眩晕;配复溜、行间,可育阴潜阳、疏风止痛,主治头痛、眩晕;配行间、听会、复溜,可滋阴清热、醒脑开窍,主治耳鸣;配太冲、丰隆,可疏肝涤痰、开窍醒神,治疗中风;配风府、阴陵泉,可疏风散寒,主治风寒头痛;配合谷、曲池,可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配二白、长强,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主治脱肛;配维胞、归来,可益气升阳、举陷固中,主治阴挺;配合谷、足三里、天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久泻久痢;配素髎、迎香,可补肺固表、疏经通络,主治鼻塞。
日常保健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
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
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督脉治病的原理与穴位
督脉治病的原理与穴位
督脉治病的原理与主要穴位包括:
1. 督脉是一条阳脉,位于人体背部中线,与任脉相对应。
2. 督脉具有补益肾阳、固护腰腿的功能,可治疗腰痛、阳痿等。
3. 主要穴位有:
- 神阙穴:能补肾阳,用于腰酸腿软。
- 命门穴:能提升阳气,增强体质。
- 腰阳关穴:能强腰壮阳,治疗阳痿早泄。
- 长强穴:能补肾益精,治疗阳痿伤筋。
- 璇玑穴:能固精止遗,治疗遗精。
4. 通过对督脉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运行,增强阳气。
5. 常用方法有针灸、拔罐、穴位按摩等。
6. 督脉穴位与肾脏密切相关,可治疗肾精不足引起的多种症状。
7. 但需辨证施治,配合其他经络,制定整体调理方案。
8. 不可过度滥用补肾药,以免产生反弹。
所以,督脉治疗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调理阳气、培元固本的目的。
经络腧穴歌
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上三寸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上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胃: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免,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次指外间。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之经兮足阳明, 承泣目下七分寻, 四白目下一寸取, 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神庭旁四五,入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二寸在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水下一寸归来好,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三寸记,梁丘膝上二寸记,膝髌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巨虚,髁上八寸丰隆量,解溪附上系鞋处,就在髁横纹中央,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类经图翼》督脉穴
《类经图翼》督脉穴1.督脉穴督脉穴歌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
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
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对。
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但验于鱼骨,为可知也。
若取于节下,必不见效。
长强(一名气之阴,一名撅骨,灵枢谓之穷骨,亦名骨)在脊骨端,伏地取之。
督脉之络,别走任脉,足少阴所结。
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甲乙经曰∶刺三分。
一云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
忌冷食房劳。
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难,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洞泄失精呕血,小儿囟陷,惊痫螈,脱肛泻血,此穴为五痔之本。
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蛊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为度,灸亦良,日三十壮,至七日止,但不及针。
又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
玉龙赋云∶兼承山,灸痔最妙。
席弘赋云∶连大杼行针,治小肠气痛。
又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长强。
百证赋云∶兼百会穴,专治脱肛。
又云∶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
灵光赋云∶百会、龟尾治痢疾。
天星秘诀云∶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户,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一曰刺五分,灸七七壮。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举动,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强急不能坐卧,灸随年壮,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灸后忌房劳强力。
千金云腰卒痛,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者,即此。
席弘赋云∶兼环跳烧针,治冷风冷痹。
阳关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甲乙经无此穴。
)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壮。
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壮。
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督脉经穴好记分寸歌诀
督脉经穴好记分寸歌诀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十六阳关十四命,十三悬枢脊中央,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中枢穴下藏,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上方,发上死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间之上发中央,前顶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鼻端准头素髎穴,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间端上取,龈交齿上龈缝里。
1、长强 GV1: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2、腰俞 GV2: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3、腰阳关 GV3: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4、命门 GV4: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5、悬枢 GV5: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6、脊中 GV5: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7、中枢 GV7: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8、筋缩 GV8: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9、至阳 GV9: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0、灵台 GV10: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1、神道 GV11: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2、身柱 GV12: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3、陶道 GV13: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4、大椎 GV14: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15、哑门 GV15: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16、风府 GV16: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17、脑户 GV17: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18、强间 GV18: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19、后顶 GV19: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20、百会 GV20: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法:两耳尖连线的中点21、前顶 GV21: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22、囟会 GV22: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23、上星 GV23: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24、神庭 GV24: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25、素髎 GV25:鼻尖正中央26、水沟 GV26:人中沟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27、兑端 GV27:上唇结节中点(上唇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28、龈交 GV28:上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29、印堂 GV29: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督脉二八起长强,腰俞腰阳命门长。
悬枢脊中中枢在,筋缩至阳灵台庄。
神道身柱陶道喜,大椎哑门风府乡脑户强间在头后,后顶百会头中央。
前顶囟会上星往,神庭素髎人中狂。
兑端却在嘴皮外,龈交却在唇内藏。
长强:热闭气闭先长强,便血痔疾与脱肛。
跪伏胸膝把穴取,肛门尾骨选中央。
腰俞:骶管裂孔取腰俞,便秘癫痫腰痛徐。
配合太冲治抽搐,向上斜刺一寸余。
腰阳关:四棘凹陷腰阳关,大约髂嵴平交传。
暖腰舒筋治带症,遗精阳痿便血安。
命门:腰二棘突下命门,虚损腰痛赤白淋。
遗尿遗精和阳痿,补肾壮阳灸和针。
悬枢:腰一棘突取悬枢,腰脊强痛痢疾枯。
完谷不化配三里,天枢中脘食积出。
脊中:十一胸椎找脊中,痔疾腰痛痢疾冲。
腰膝太溪肾俞配,腹满中脘建里通。
中枢:第十胸椎找中枢,腹满胃疾腰背粗。
加上命门后溪妙,斜刺一寸腰痛无。
筋缩:筋缩位于九胸椎,抽搐癫痫筋挛归。
脊强背痛黄疸病,四肢不收针下回。
至阳:七胸椎下细端详,祛黄利湿寻至阳。
胸腹满痛黄疸病,腰背疼痛咳喘忙。
灵台:第六胸椎寻灵台,疔疮痈疽身热来。
灵台至阳找痛点,针下咳喘胃脘开。
神道:第五胸椎神道寻,失眠心悸可安神。
中风不语肩背痛,心痛癫痫咳喘宁。
身柱:第三胸椎身柱藏,头痛发热腰脊强。
咳嗽气喘及疔疮,惊厥癫痫乱发狂。
陶道:第一胸椎陶道生,咳嗽气喘和骨蒸,脊背酸痛艾灸好,疟疾头痛浅斜针。
大椎:颈七棘突寻大椎,清热治疟行气归。
咳嗽喘逆颈项痛,提升阳气无是非。
哑门:聋哑开窍求哑门,后发际上半寸寻。
颈项强急舌不语,中风尸厥能还魂。
风府:枕外隆凸风府求,后发际上一寸留。
癫狂颈痛眩晕症,中风癔症百病丢。
脑户:枕骨缘上脑户寻,脑户可是脑之门。
开窍清脑治头痛,瘿瘤癫痫平刺针。
强间:强间头上要记牢,脑户直上寸半高。
头痛失眠心烦乱,颈强目眩可治疗。
后顶:后发际上五寸五,头痛眩晕后顶补。
烦心失眠癫狂痫,颈痛外丘无痛苦。
百会:百会清脑又提神,两耳中点头顶寻。
开窍明目提精气,中风癫痫肛肠宁。
前顶:百会向前半寸寻,头晕目赤前顶针,癫痫鼻渊头顶痛。
针灸穴名解
【任脉CV】——前正中线上凡24穴会阴——任督冲交会穴。
《大成》:“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
”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
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故称。
横骨指耻骨。
任脉与肝经的交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中极——脐中下4寸。
膀胱募穴(有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名。
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
脐下为人身元气藏聚最为重要之处。
关元——脐中下3寸。
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关,闭藏。
元,元气。
脐下3寸,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生发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以其该处为人之根元,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
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故名。
有升阳举陷、益肾调经、通利小便、健脾止泻之功。
石门——脐中下2寸。
三焦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
内应人之子宫精室。
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堕胎。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成年女性此穴有很高的避孕率。
气海——脐中下1.5寸。
先天元气之海。
有调补下焦,补肾益气,振阳固精之功。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
若气海不能作吸,则中气不能下达于脐中。
膻中为上气海,上下相应,气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
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
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
阴交——脐中下1寸。
任脉、冲脉交会穴。
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
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
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子至口而髭须生。
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腹亦属阴,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故名。
神阙——脐中央。
神,人身之元神。
阙,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