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分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正当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已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是指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
首先,他们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第三,这些历史学家不满意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政治机构决定社会生活的理论,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社会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
“只有对奠基于总体性上的事实的认识才能变成 对现实的认识。”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 。
马克思哲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讲“经济决定论 ”,它既讲生产力的客观性,也讲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一般人就是这样去谈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的, 第二国际理论家也如此谈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概念, 连反对马克思哲学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家也这样去讨论 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ຫໍສະໝຸດ 教科书与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 界观,而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所以这三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实际研究对象;从研究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目标、动力、 尺度、过程、代价诸方面论证社会进步。这些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使现实 世界更易于发生对于人类而言的有益的变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根本性质,而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它能够保持它 的坚硬,可以相似相续。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远流长,不是说它不变, 而是说它前后相续。
16
❖ 我们要传承某种哲学,可以通过讲授其他任何哲学的方式来进行。 ❖ 我们借用这个比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作为哲学大师的马 克思有很多的老师,有主张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也有主张唯心主义的黑 格尔,但是曾经用他们的见解来讲的哲学,都成了马克思自己的唯物主义 加辩证法。所以就哲学史而论,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可以归结为对 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所有形而上学的批判。我们得到这个 见识,那就是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所以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 解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件事情的本质,不是说一定要学了谁的论述之后 才能得到马克思的真传。
14
❖二、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当代的任务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能够阐述与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 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辩护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大家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开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与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开展(一)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与根本矛盾的开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锋利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开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与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那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与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兰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就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就是否始终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就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就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开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就是人类熟悉开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就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熟悉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熟悉或正确熟悉存在的问题①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就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根本流派.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那么说成就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就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就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与精神.②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熟悉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就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熟悉世界或彻底熟悉世界的可能性.人们面对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成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就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与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与作用.在答复了世界的本质就是什么之后 ,还必须答复世界就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联系的还就是孤立的,就是开展的还就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答复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瞧世界 ,认为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瞧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哲学根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根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就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②它就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人们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那么.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实物的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2)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3、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根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就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就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就是客观的.⑵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⑶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就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就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开展.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就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就是对象性的活动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根底.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4、事物的永恒开展事物的开展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开展恩格斯:上个伟大的根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开展过程,从形式上瞧,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瞧,就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与关系上的更新5、唯物辩证法就是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与开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熟悉与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开展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一、原因与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就是结果.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就是确定的同时又就是不确定的②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就是复杂多样的.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与结果范畴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那么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与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与开展的符合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预防性与确定性偶然性:就是指事物开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与偏离,就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开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附属地位,对开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B、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的补充与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熟悉与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根底之上③不要无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与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开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与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与条件,因而它就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就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就是事物的开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开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预防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与形式1、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与形式:就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与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无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与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五、现象与本质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组成事物根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外表特征,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辩证关系对立性:A、现象就是个别、片面与外表的东西,就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那么就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B、现象就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就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附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3.透过现象熟悉本质①在实践的根底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②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③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熟悉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规律 ,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就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瞧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熟悉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7、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开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就是否成认,熟悉的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就是客观的.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就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就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与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水平.表现:⑴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与方案性.(2)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与改造作用.第二章1、实践与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水平、从事社会实践与熟悉活动的人;客体:就是指实践与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熟悉关系,价值关系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2、实践主题根据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应与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与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就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就是熟悉开展的动力3、实践就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就是熟悉的目的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熟悉的不同答复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从物到感觉与思想反映论:认为熟悉的本质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与思想〞的熟悉路线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从思想与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熟悉与熟悉水平就是先于感觉经验、与实践的,就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与感觉到物〞的熟悉路线4、熟悉运动的根本规律熟悉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开展过程:从实践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熟悉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一〕从实践到熟悉1.感性熟悉:感性熟悉就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的熟悉形式,它就是熟悉的初级阶级.感性熟悉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与表象感觉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就是对事物外表现象与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就是在知觉的根底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熟悉的特点直接性:感性熟悉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 ,就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熟悉就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2、理性熟悉:理性熟悉就是人们在感性熟悉的根底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熟悉,就是熟悉的高级阶段.理性熟悉有概念、判断与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认的思维形式.推理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熟悉的特点:间接性与抽象性3.辩证关系①理性熟悉依赖于感性熟悉,以感性熟悉为根底②感性熟悉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熟悉③在实际熟悉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飞跃一一熟悉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二)从熟悉到实践1.熟悉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①理性熟悉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与开展②理性熟悉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⑵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三)熟悉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1.熟悉运动的反复性2.熟悉运动的无限性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就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熟悉过程瞧,当某一思想、理论、方案、方案等,经过屡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熟悉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意义:(1)坚持主观与客观、熟悉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坚持群众路线的熟悉方法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①任何真理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的熟悉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①从广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②从深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辩证关系(1)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与开展中6、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于0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与检验.7、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实的关系(1)逻辑证实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⑵逻辑证实不能代替实践检验8、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根本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就是辩证统一的熟悉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熟悉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到达正确熟悉世界与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主管与客观的矛盾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类世界形成与开展的动力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开展的物质条件的总与.(2)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3)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4)生产方式那么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内在根据与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与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与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1)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来瞧,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瞧,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3)从对经济根底的不同关系来瞧,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她社会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派生.(2)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4)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与独特的开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摘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其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他的新唯物主义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实际问题。
这种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关注上,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影响,总体性质1. 引言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深刻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认知和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新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注重对世界的历史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更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任人主观臆断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种世界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本质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全面分析问题,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还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对辩证统一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理论武装力量。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
V0 .5 1 2 No 5 .
Junl f廊nf师 ahr C l g(oi i cs d i ) o rao a坊ag 范 c e 学l eS c l c n i n L g n T 学 院 oe ( aS e e E t e s 报 社会科学版) o
义理解模式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认 为 , 马
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这一道路已在 ‘ 德法年鉴 ’ 中,
即在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 和 论犹太人 问题 ’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唯物主义 的本质不是“ 辩证唯物主 义”而是历史唯物 主义 ; , 唯物史观并不 只是总 的“ 辩 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历史观部分 , 而就是马克思 总
以从马克思对“ 唯物主义世界观” 的认识看 出。马克思 告诉我们 , 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
质前提。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 , 现实的物质前提指 的
部更为重要 的著作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说出, 这就是
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 生产关系 ) 及其矛
盾运动。可见 , 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际上就是强调
20 0 9年 1 0月
Oc.0 9 t 0 2
论 唯 物 史 观 就 是 马 克 思 的新 唯 物 主义
— —
据马克思对 唯物史 观 的 自我定位
刘 志 洪
( 中国人 民大学 哲 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2
摘 要: 诸多重要论述表 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 思一直把 唯物史观认作 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对唯物史 观 的这 一自我定位有力证 明了唯物史观就是马克 恩的新唯物 主义 。
关键词 : 唯物史观 ; 新唯物主义; 马克 思; 自我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机械唯物主义:亦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历史形态(课本为狭义)。
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自觉提出和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性原则。
局限性在于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机械性);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具有形而上学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志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强调了客观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人类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逐渐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列宁 的论 述 ,没有指 出马克思 运用辩 证 唯物主 义思想 批判 旧唯 物主 义的 直观性 、忽 视主体 能 动性 、 忽视改 变世界 的缺点 ,没有 指 出马克 思创立科 学的实践 观这一重 要成果 ,这是其 不足之 处 。但是 他深刻
地 指 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是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是 完 备 的 、严 密 的 、完 整 的 世 界 观 ,这 是 十 分 深
求重视 实践 ,重 视主体能 动性 ,重视 改变世 界 ,辩证 唯物 主义 内在地包 含着 实践 唯物主义 的思想 。实践
唯 物 主 义 是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区 别 于 旧 唯 物 主 义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点 .是 马 克 思 运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改 造 旧 唯 物 主 义 取 得 的 重 要 成 果 。实 践 唯 物 主 义 必 须 以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为 指 导 。
充分 体 现 了辨证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 对 马克 思 《 于 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 和 实践 唯 物 主 义 的 理 解 ,必 须 以辩 证 唯 物 关
主 义为 指 导 离开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去 理 解 马克 思主 义 哲 学 变 革 的 实质 ,必 然 产 生 混乱 。 『 键词 1马克 思 的 新世 界 观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历 史唯 物 主 义 实践 唯 物 主 义 《 于 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 关 关
一
、
列 宁 关 于 马 克 思 学 说 具 有 无 限 力 量 的 论 述
我的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其总体上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比较感兴趣,因为它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等问题的理解上,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变。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叫做“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也有人把它叫做“历史现象学”。
我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一、传统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
它的唯物主义原理被归结为:(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3)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是运动的形式;(4)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把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
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实际上没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的水平。
作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题,都是旧唯物主义的命题。
事实上,这些命题确实都是那种旧唯物主义提出来的。
教科书企图通过给这种“唯物主义”加上辩证法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如果没有一个彻底的哲学革命,企图简单地把旧唯物主义嫁接在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上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的路数是根本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这种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机械论的,是反辩证法的,它与辩证法不属于同一个“血统”,因而我们是无法给这种唯物主义“输”辩证法之“血”的。
黑格尔正是在对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才创立了辩证法的概念体系的。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是反旧唯物主义的。
人们往往这样简单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承认事物是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的,我们也就做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我们讲的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
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作者:尹笑颜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4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与新世界观的关系,才能避免错误理解新世界观,限制新世界观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范围。
一、理论介绍(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它又被称为唯物史观,它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起到了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其对应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用来总结历史事件,认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的动力均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同时,它能间接改变生产方式,导致社会不同等级的阶级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有:其一,方法不同于以往一切历史理论,它主要用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更迭是人追寻目标、实现目标产生的实践活动。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是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其研究任务实现的过程即为社会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社会进步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制度,历史因素间的影响和变化,社会历史,客观历史等。
(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全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对未来社会形态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观点总结和学说归纳。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即现代唯物主义;第二方面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方面又细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政权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者分析观点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二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为“世界观”和“历史观”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两种解释原则,第一种将“历史”作为解释路径,第二种将“唯物主义”作为解释路径,二者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解有直接影响。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作者:罗伯特·C·塔克作者简介罗伯特·C·塔克Robert C. Tucker1918年5月29日-2010年7月29日美国政治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专门研究苏联政治,尤其是以斯大林的传奇和苏联政治制度闻名,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斯拉夫研究课程的创设者。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马克思(1846)1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经常通过引述他本人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评论得以体现。
但是,一种把所有实在都视为其研究领域的理论,不可能用一段话来作充分的总结。
而且,在与恩格斯一起写于1845-6年的大部头《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已经对这一理论作了全面的展示。
当时这部著作并没有出版,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构成了对以往青年黑格尔派的沉闷抨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过,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马克思自己冠以标题“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一部分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系统论述。
在这一部分里,马克思大概以75页的篇幅详述了1845年春天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
当1888年恩格斯出版这些著作的时候,他发觉他重读了这部著作,并且发现那个时候的他和马克思的经济历史知识不足。
然而,他也赋予了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释特征,并且称这一著作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p.21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部分显然可以归入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一章节的讨论将基本以这一章节的文本为基础。
正是在此书后来写的序言里,马克思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描述成这样的一部著作:在此著作中,他和恩格斯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2](p.83)在这里,我们着实遭遇一位相信他已经与自己过去的德国哲学彻底决裂的马克思。
新世界观的“纲领”还是“萌芽”?--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新解读
新世界观的“纲领”还是“萌芽”?--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新解读刘福森【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
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
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
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2)003【总页数】7页(P5-11)【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抽象的实践;现实的实践;新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者】刘福森【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3人们在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的理解上所产生的分歧,是与人们对马克思的哲学原著理解上的分歧直接相关的。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的著作当作完全成熟的著作去理解,就必然会模糊新旧哲学的界限,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理论实质。
我国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问题的长期争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三篇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不同理解相关。
因为篇幅关系,本文主要对马克思的《提纲》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对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做出合理的解释。
论新唯物主义总体特征及其同正统唯物主义的异质
马 克 思 的 新 唯 物 主 义 ① 人 类 思 想 史 上 的 一 场 伟 宙 。 近 代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争 论 的 焦 点 问 题 是 上 是
大 变 革 。 是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史 上 的 一 场 伟 大 变 革 。 近 帝 、 灵 同 物 质 的 关 系 问 题 , 体 包 括 : 上 帝 、 灵 也 心 具 在 心 代 形 而 上 学 噫 义 上 的 唯 物 主 义 是 唯 物 主 义 的 正 统 形 和 物 质 中 , 者 是 真 实 存 在 的 实 体 ? 何 者 起 决 定 性 作 何 态 , 唯 物 主 义 和 这 种 正 统 唯 物 主 义 是 异 质 的 。然 而 , 用 ? 何 者 是 思 想 观 念 的 根 本 原 因 ? 唯 心 主 义 强 调 上 帝 新 直 到 现 在 。 新 唯 物 主 义 相 当程 度 地 等 同 于 这 种 正 统 和 心 灵 实 体 的 存 在 和 作 用 并 否 定 物 质 的 作 用 , 唯 物 将 而 唯 物 主 义 的 现 象 还 普 遍 存 在 。准 确 把 握 新 唯 物 主 义 的 主 义 则 强 调 物 质 的 存 在 和 作 用 并 否 定 上 帝 和 实 体 意 总 体 特 征 并 将 其 同 正 统 唯 物 主 义 区 别 开 来 具 有 重 要 义 上 的 心 灵 的 存 在 和 作 用 。 从 性 质 上 看 。 种 正 统 形 这 的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 态 的唯 物主义 是形 而上 学 意义上 的思想理 论 。 在 笔 者 看 来 。 代 唯 物 主 义 的 理 论 目 的 是 从 理 论 近 新 唯 物 主 义 是 异 质 于 正 统 唯 物 主 义 的 唯 物 主
rt a sbetstepolm o erl o si btenpou tefre n rd c o lt n n e ot dcv oi ,a ・ ei l ujc i h rbe t a nhp e e r c v csadpo ut nr a osadt icnr item tnm t c f h et i w d i o i ei hr a i o e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新世界观”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实践转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实践转向是指马克思从形而上的哲学转向实践的哲学。
本文将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框架入手,探讨其实践转向的内涵和影响。
我们需要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辩证法则是马克思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它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对传统的形而上哲学的一次革命性挑战。
在传统的形而上哲学中,人们往往通过思辨来认识世界,他们笃信思维的力量可以抵达真理的本质。
而马克思却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之中,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这种实践转向的哲学观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也是对传统形而上哲学的一次深刻否定。
实践转向意味着人们不能仅仅通过抽象的思考来认识世界,而必须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真理的本质。
实践转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转向意味着认识不是被动接收的,而是通过自发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
实践转向意味着把认识当作是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改造。
人们不是被动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实践转向意味着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阶段,而是要将自己的认识付诸于实践之中,从而验证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实践转向意味着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和证实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真理。
实践转向对当代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实践,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关注社会现象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文】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等问题的理解上,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变。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叫做“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注: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也有人把它叫做“历史现象学”( 注: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
我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注:参见拙作:《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理论探讨》2002年第2期。
)。
一、传统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
它的唯物主义原理被归结为:(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3)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是运动的形式;(4)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把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
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实际上没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的水平。
作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题,都是旧唯物主义的命题。
事实上,这些命题确实都是那种旧唯物主义提出来的。
教科书企图通过给这种唯物主义“加上”辩证法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如果没有一个彻底的哲学革命,企图简单地把旧唯物主义嫁接在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上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的路数是根本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这种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机械论的,是反辩证法的,它与辩证法不属于同一个“血统”,因而我们是无法给这种唯物主义“输”辩证法之“血”的。
黑格尔正是在对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才创立了辩证法的概念体系的。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是反旧唯物主义的。
人们往往这样简单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承认事物是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的,我们也就做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我们(教科书)讲的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这种解释是没有道理的。
论证了“外部世界是辩证运动的”,并不等于论证了这种“唯物主义是辩证的”。
这是因为,当我们说“世界是辩证地运动发展的”时,我们回答的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并没有解决这种哲学“唯物主义”如何是“辩证的”这一哲学问题。
回答哲学唯物主义问题的辩证法,只能是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中表现出来的辩证法。
这种辩证法才是规定唯物主义性质的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才是被辩证法改变了形态的唯物主义。
当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回答的是同一个问题、而且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时,才能做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解决的是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empirenews.page--]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上的辩证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辩证法。
因为这一关系正是在实践中发生、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旧唯物主义只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则,而没有解决意识如何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如何反映物质世界、如何作用于物质世界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离开实践是不能解决的,而旧唯物主义不仅不理解实践,而且在本质上是反实践的。
因此,旧唯物主义并没有、也不能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已经消除了“何者是第一性的”这一本体论的问题。
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消除了绝对的首要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6页。
),而本体论的问题追求的正是“绝对的首要性”。
实践概念本来就不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
近代哲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用本体论思维去看实践,那么,最终不是把实践还原为物质( 唯物主义),就是把实践还原为精神(唯心主义)。
虽然还原的后果相反,但二者都消解了实践。
因此,实践哲学只能在本体论思维之外才能存在。
这样,“实践唯物主义”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说实践概念“消除了绝对的首要性”,只能在本体论之外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成为唯物主义的根据又是什么?我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对于旧唯物主义来说,是一种改变了形态的新唯物主义。
这种新唯物主义之所以仍然被称为唯物主义的根据,已经不再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的问题,而是是否承认人的实践活动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实践的能动的方面,否定实践的客观性),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也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
这种新唯物主义已经不再是同传统的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旧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全新的既同唯心主义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对立的唯物主义。
因此,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体系改革: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颠倒”,也并不是把精神颠倒为物质,而是把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史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
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以及感性活动史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感性活动史的唯物主义。
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即使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一个倒退。
德国古典哲学已经把哲学的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人本学的唯物主义。
这种连费尔巴哈都不能接受的唯物主义却被安在马克思的头上,是货真价实的理论倒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开始立足于实践概念对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进行批判。
人们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等观点。
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不仅仍然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一个非本体论的问题,而且这种提法也没有马克思文本的根据。
即使是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的人,大多数也没有反映马克思本来的思想。
绝大多数人都把“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或“实践观点”看作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却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是马克思的历史观。
这样,就把马克思的哲学的实践概念看成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抽象的实践,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
尽管人们反复声明:我们理解的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
但是,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下属的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历史观,那么,作为超越历史观的“实践观世界观”所讲的实践就不可能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不可能是现实的实践,而只能是德国近代哲学讲的抽象实践。
这种对实践的解释,不可能超越近代德国哲学对实践概念的抽象解释。
事实上也是如此。
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用来解释哲学问题的实践原[!--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则,主要是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批判性、创造性、选择性等原则,而这些解释原则也同样是近代德国哲学的主要解释原则。
社会性、历史性原则并没有进入世界观,因而它对实践原则的理解并没有超出近代德国哲学。
因此,仅仅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还不能说就理解了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
马克思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实现了哲学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实质。
我们承认,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强调的是实践概念的意义,因为费尔巴哈哲学缺乏的正是能动的、革命的实践原则。
但是这不是近代哲学的一般特征。
像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不仅理解了实践的能动性,而且还把它片面地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在于把德国哲学的抽象实践变成了现实的、具体的实践。
这样的实践只能是体现了社会性、历史性解释原则的实践。
而这一变革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的。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对近代德国哲学的超越。
我们可以这样说:真正超越了旧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不是那种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且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回到本文:历史唯物主义我在199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
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称为历史的唯物主义)。
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它是一种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社会历史性原则》,《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在以后的一些论文中我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仅仅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找一个实践基础是不够的。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的新认识论。
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讨》2001年第6 期;《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真理的人性基础》,《长白论丛》1996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
[!--empirenews.page--] 这里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但这里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教科书讲的那种“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实践唯物主义”,但这里讲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历史观)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解释原则纳入其中、并以此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