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

摘要:目前,某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欺骗”、或“花哨”、或“空洞”。针对以上情况,谈谈如何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远离“欺骗”——走出随意性的误区;远离“花哨”——走出形式化的误区;远离“空洞”——走出无效化的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随意性;形式化;无效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数学教师抛弃了以往教学中简单地把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这一做法,煞费苦心地创造、设计能让学生情绪高昂、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境。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没能很好地理解情境创设的目的与原则,片面地把华丽的外表、动听的配音、精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当作追求,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或“欺骗”、或“花哨”、或“空洞”,不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反而出现了问题和误导。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与反思。

一、远离“欺骗”——走出随意性的误区

片段一:这是我教学二(上)教材《确定位置》时设计的情境:师:你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学习怎样在电影院中找座位,学得好、表现好的小朋友课后老师带你们去看电影,好不好?

生:耶!太好了!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认真地跟着我玩“找座位”的游戏。

一下课,学生把我团团围住:“老师,我这节课表现好吗?”“老师,什么时候去看电影?”“老师,……”这只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随便说说的,他们当真了怎么办?我只好应付到:“先去玩,看电影的事以后再说。”“啊?骗人!”看着孩子们那失望、不满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看电影”来创设情境,这一情境让学生精神振奋,开心地配合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学生的一句“啊?骗人”惊醒了我:当他们明白老师只是“随便说说”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长此以往,当学生再次面对老师创设的具有诱惑性的情境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当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激情,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我们不能为了达到自己设想的教学氛围而随意杜撰虚假情境,甚至欺骗学生的情感,这种随意性的承诺只是“五彩的肥皂泡”,是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远离“花哨”——走出形式化的误区

片段二:某教师在教学二(下)教材《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创设的情境:

师:小朋友,你知道2008年在中国北京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情

吗?

生:(一脸茫然)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高兴吗?(多媒体演示)看!工人叔叔正在建造奥运会主会场,他们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小学生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能做到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象是怎样搬木头盖房子的……

应该说这位教师在课前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产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没能产生预期效果。

目前,某些教师和上面这位老师一样,没有深入研究情境创设的目的,而是人云亦云、追求时髦,片面地以为没有情境创设的课堂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一厢情愿地生拉硬拽一个情境,不管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是否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是否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的情境创设仅是一种花哨的摆设、追求时尚的形式,与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浪费宝贵的时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三、远离“空洞”——走出无效化的误区

片段三:这是我教学《20以内加减法》,练习巩固时创设的情境:

小朋友,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计算接龙”的游戏,每小组一张计算纸,从前往后一人做一题,哪一小组最先做完,哪组就是冠军(每组人数相同),准备好了吗?开始!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教室里沸腾了:“快快快,轮到我做了!”“加油!加油!”“你怎么那么慢啊?快点!”“耶!我们组赢啦!我们组赢啦!”

当时,我很陶醉于学生的激动,为自己的设计暗自得意:“计算接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可仔细一想,这样的情境创设其实很空洞:表面上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计算学习的过程,实际上这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始终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活动,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学生只对“计算接龙”这一游戏本身感兴趣,未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未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未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情境创设陷入无效化的误区。其实,判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是否新颖多样和营造的氛围是否活泼浓郁,而在于这一情境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心理境界。

我认为,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这种表面形式上,不能把情境创设简单地生活化、趣味化,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围绕教学重难点,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和群体经验,创设符合现实生活、具有“数学韵味”、能够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远离那些随意性、形式化、无

效化的情境创设,远离哗众取宠的“时髦”,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