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1、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引导学生们进入课程主题。
2、老师询问学生们预课文后对于“将”“相”和“和”这三个词的理解,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3、老师让学生们想出和字组成的词,引导学生们理解“和”字的意思,并让学生们回想《将相和》中的故事情节。
4、老师让学生们汇报三个小故事的情节,指名板书相关内容,并让学生们选择关联词填空,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5、老师让学生们利用三个小标题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6、老师让学生们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并选读重点句段,重点介绍蔺相如的形象。
7、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学生们认为蔺相如勇敢,能在赵国君臣无法想出办法的情况下提出解决方案。
8、老师询问学生们“一般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反应如何。
赵王收到了秦王的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商议。
大臣们认为秦王只是想骗取和璧,不能上他的当,但如果不答应,又担心他会派兵来进攻。
这时,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由于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其他国家,因此赵王和大臣们都非常担心。
通过观察秦国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秦昭王时期的秦国非常嗜杀成性,一次次进攻别的国家,斩首数目惊人。
因此,秦国和秦王都被赵王和大臣们视为非常可怕的敌人。
蔺相如之所以敢于前去面对秦王,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表现出了自己的才智和胆识。
而蔺相如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与秦王斗智斗勇,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小计谋。
在和氏璧已经回到赵国手中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向秦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他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这个“撞”字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才智,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蔺相如在与秦王斗智时,抓住了秦王不舍得和氏璧被撞碎的弱点。
他代表着正义,只有这样,才能让秦王相信蔺相如有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不会起疑心。
同时,他的声音洪亮,在气势上也可以震慑一下秦王。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一、揭题导入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从哪里可看出?先别急着告诉我。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师:什么原因?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生:战功赫赫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生:看不起生:蔑视蔺相如生:不屑一顾师:读一读,体会一下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生:没有真本事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生:很有理生:理直气壮的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生:思考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
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生:避生:写信师:这办法很棒生:谈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会两败俱伤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师:渔翁是谁?生齐说:秦王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第二段(讨论)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
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
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
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
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
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
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第三段〔揣摩〕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
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3篇】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3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2、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二、明确学习目标1、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这三个故事的位置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前两个故事。
我们在故事中,通过我们的朗读,去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三、学习《完璧归赵》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
板书:机智勇敢爱国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完璧归赵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大夫四、学习《渑池会》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
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17篇)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17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篇1 【主题概述】本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教学本文,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内容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务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课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尽可能大的阅读空间内,自主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利,学生、教师、广义教材之间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读、思、查的方法,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交流后,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
二、课堂自悟感知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深入领会。
不强求领悟所呈现的全部语言材料,也不强求对部分语言材料达到一致的领悟深度。
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线、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
三、课堂讨论讨论性阅读是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形式。
学生经过准备性阅读和自悟性阅读两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体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一方面检验自己所得是否正确,一方面又要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时,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状态。
本堂课先是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读或说,人人发言;接着小组间交流,每组组长可自己总结发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学总结发言,对某一问题哪位学生见解深刻,再请那位学生阐述;最后是自由发言,哪位学生还有独到的见解,再在全班交流。
讨论中学生有补充,有纠正,有争论,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自主开放。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就走进遥远的战国时期,去结识其中的两位。
2、师:同学们已经预过课文,文题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课题)3、指名到黑板前板书:将——廉颇,相——蔺相如(请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师:“将相和中”,关键是一个“和”字。
谁来给“和”字组一个词?生:和好团结。
和睦相处。
和平、和谐。
……师:用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同心协力)师:XXX与XXX从和到不和,再到和好如初、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同心协力共同辅助XXX,经历了那几个故事?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生汇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指名板书在响应位置)2、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3、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倒置按次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砚们挑选联系关系词填空,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XXX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XXX提升了他的职位。
()XXX职位比XXX高,()XXX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XXX顾全大局,感动了XXX,()XXX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XXX和XXX齐心协力,()使XXX不敢进攻赵国。
4、师:能不能借助三个小标题,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生:XXX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与XXX闹不和,又因为他的“负荆请罪”而和。
3、品读课文,感知形象1、师:通过第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曾经有了初步的相识,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XXX。
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XXX。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XXX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⑴临危受命课件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第一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
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
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
(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
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
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堂实录精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堂实录精选1.课堂实录之一课前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
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能再说个什么词,为什么?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
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
(生在笑)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师:谁再说说?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就是用东北话说“贼美贼美的”。
我就是从仙境来的。
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儿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和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我没听清,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学习过程: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
廉颇这时很不服气,他说,请大家看题目,请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些什么?出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生齐:将相和。
师:其中将指的是——生齐:廉颇(教师同时板书:廉颇)师:那相呢?生齐:蔺相如。
(教师同时板书:蔺相如)师:文中写了三个小故事,学生们回忆一下是什么呢?生: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是《负荆请罪》。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文章的题目是将相和。
“和”是什么意思?生齐:和好。
师:有和就会有(师生共同说“不和”)师:大家赶紧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从哪能够看出将相之间不和?生:浏览课文。
师:找到的请举手。
生:我是从93页第16自然段,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它认为自己本事很高,他很有本事,可是他只觉得蔺相如只是能说会道,没有什么真本事,他很不服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你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一谈吗?生:廉颇他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廉颇直接叫他蔺相如,而蔺相如叫他廉将军。
所以我从这里面看出来廉颇对蔺相如非常的不服气。
师:还有补充吗?生:他炫耀自己有多么的厉害,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和大夫看出来的。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原意就是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而大夫就是说一些有用的功臣,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自己立下的功远远大于蔺相如。
师:是的,廉颇战功赫赫,而蔺相如出身寒门,却被封为了上卿,他当然不服气了。
于是,二人出现了不和,谁能把廉颇的不服气给大家读出来。
生:读。
师:读出了他的不服气。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你同意不同意?生齐:不同意。
师:那靠的是什么?生齐:机智勇敢。
师:机智勇敢是从哪看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做一下批注,开始。
生默读并做批注,师巡视提示并指导(学生自学约3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大家跟我看91页第六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篇1教学目标: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连堂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完璧归赵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渑池之会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负荆请罪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附重点题答案: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
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
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就走进遥远的战国时期,去结识其中的两位。
2、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题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课题)3、指名到黑板前板书:将——廉颇,相——蔺相如(请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师:“将相和中”,关键是一个“和”字。
谁来给“和”字组一个词?生:和好团结。
和睦相处。
和平、和谐。
……师:用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同心协力)师:廉颇与蔺相如从和到不和,再到和好如初、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同心协力共同辅助赵王,经历了那几个故事?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生汇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指名板书在相应位置)2、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3、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填空,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4、师:能不能借助三个小标题,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生:廉颇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与蔺相如闹不和,又因为他的“负荆请罪”而和。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1、师:通过第一课时,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⑴临危受命课件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预设:在赵国的君臣都很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
最新《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外表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保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响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适宜,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找出四句秦王“只好……〞读读。
过渡:既然蔺相如并非像廉颇所说那样,只有嘴皮子功夫,那廉颇说的那番话你作何感受生:廉颇忌妒蔺相如,蔺相如自大,师:你格外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廉颇的不服气生:“就〞“反而〞“爬〞。
师: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个“爬〞字生成:胡悦:廉颇成心将蔺相如的晋升之路说得慢了,其实蔺相如升官还是蛮快的,但是廉颇成心说是“爬〞。
最新-将相和教学实录6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人物各自的完美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潜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生2:我明白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之后又和好了。
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
师:廉颇是怎样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
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
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生(齐):爬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
生(读):略(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
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课堂实录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将相和》课堂实录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
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
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
(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
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
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师:是啊,廉颇多厉害啊!而蔺相如出身低微,轻而易举的就当上了上卿。
如果你是廉颇,你能服气吗生:不服气。
师: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指名读师:廉颇可是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啊!他说话应该很有(生:气势。
)师:一起来读一读。
四、完璧归赵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而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官拜上卿,很不服气。
一切皆因蔺相如而起,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同学们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完璧归赵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吗生:不是。
师:他还靠什么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
师:一切皆因这张嘴而起,我们就来看一看,他这张嘴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书,画出他在秦王面前说的话。
师:他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这是在秦王面前说的话吗生:不是,这是他在赵王面前说的话。
师:还有补充吗生: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还有补充吗没有了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璧有毛病吗生:没有。
师: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呢生:蔺相如是为了骗秦王。
生:蔺相如只有这样说才能从秦王手里要回和氏璧。
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你听出读的“不动声色”,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生:(思考)师:谁能来替他说一说,为什么要读的“不动声色”生:蔺相如要不动声色的读,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多聪明的蔺相如啊!一起来“不动声色”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再来看他说的第二句话(出示第二句:“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我们当时蔺相如的态度。
哪个词吗生:理直气壮。
师:“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生:我查了词典,意思是: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师:你真会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蔺相如的“理”在哪生:蔺相如的理在秦王不想给城。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理是:他把和氏璧送来了,但是秦王却不想给十五座城。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虽然蔺相如面对的是虎狼之国的秦王,但他毫无惧色,他不光说,在说之前、说之后他还……生:他还做了动作。
师:为什么要加动作呢生:他是为了吓唬秦王。
生: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才能用声音来表现他的气壮。
你来理直气壮的读一读:生:指名读:师:理直了,但是气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生:指名读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师:同学们,蔺相如真的会撞柱子吗生:不会。
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生:他是为了骗秦王。
生:他看到秦王很喜欢和氏璧,不会让他撞坏,所以才大胆的骗秦王。
生: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喜欢和氏璧,但又不想拿城换璧,所以他才这样说,这样做。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
是啊!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但是根本不想拿城换璧,蔺相如已看在眼里。
这就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师: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师:个个都是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师:同学们,在蔺相如的安排下,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大大方方地说:(出示:“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同学们,蔺相如胆子真大啊!典礼当天,当着众人的面,还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难道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啊!生:秦王不会杀他,因为蔺相如抓住了亲王的弱点。
师:什么弱点生:秦王是一国之君,肯定不想再大臣面前丢脸。
生:秦王如果杀了蔺相如就会被天下的人耻笑。
师: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指名读师: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
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你们都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
这里蔺相如又用了一计“缓兵之计”,为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争取了时间。
蔺相如的这张嘴厉不厉害生:厉害。
师:同学们,物蔺相如临危受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但他决定带璧入秦时心里有把握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生:我从蔺相如在赵王面前说的话读出他有把握。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他有把握生:一定。
师:你真会读书!从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啊生:聪明,机智。
生:我觉得是自信。
师:此时的蔺相如可谓(做动作:)生:胸有成竹师:一起胸有成竹的读读这句话吧!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成功完璧归赵。
师:这个“完”是什么意思生:完好无损。
师:蔺相如仅仅完好无损的带回了和氏璧吗他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什么生: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他自己。
生:还带回了十五座城。
生:刚才xx同学说的不对,蔺相如根本就没带回十五座城。
师:这项拿璧换城的生意没有谈成。
谁还有补充生:我觉得还有赵国的面子。
师:是啊!自己全身而退,并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真是(出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生:齐读: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找一找这次蔺相如又说了什么话生: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请您为赵王击缶。
”一句是: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他为什么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生:因为赵王已经为秦王鼓瑟了。
生:他们都是王,地位相等。
秦王让赵王鼓瑟就是侮辱他。
所以蔺相如要为赵王挣回面子。
师: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
那蔺相如是怎样逼秦王的呢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不畏强暴)生:很大胆。
生:不怕死。
师:虽然他面对的强大的秦王但他畏惧了吗生:没有。
师:他不但没畏惧,他还说:生:齐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这里的蔺相如还用了一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看出,蔺相如靠得不仅仅是一张嘴,他也在用智慧和生命在维护赵国的尊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确实很了不起。
去秦国之前的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出示:蔺相如介绍:(蔺相如: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门客: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生:是一个普通人。
生:他的地位很低。
师:和廉颇比呢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师:是啊!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难怪让久经沙场,靠着赫赫战功才被封为上卿的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生:齐读。
师:廉颇不服气,两人失和,但最后怎样了生:又和好了。
师:为什么和好呢生:为了赵国。
生:为了自己的国家。
生: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是啊,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以大局为重。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师:你从中体会到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知错就改。
师:(补充廉颇资料: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有常胜将军之称。
被赵王称之为“武神”,国之栋梁。
)有什么感受生:廉颇是一位爱国的大将军,是赵国的功臣。
生:廉颇是以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生:我看出连秦过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害怕廉颇。
师: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就是——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师:书上还有一个细节,在渑池之会上也说到了秦王对廉颇的忌惮。
哪里生:第十四自然段。
生读师:是啊,渑池之会固然有蔺相如的功劳,但廉颇同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