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C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培训教材
便携式检测仪使用培训课件
EP200-1可燃气体
美国英思科(Industrial Scientific)GB90型 HXG-3P 可燃气体 检测气体:烷类 \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 检测范围: GbPro 氧气 0~100%LEL HXG-2D可燃气体 报警方式:声\光\震动 供电电源:高能充电锂电池 GB90可燃气体 G2四合一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应用培训
南岗第二营业分公司
了解检测仪种类及用途
第一章:认识检测仪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分类
我公司所使用的便携式气体检测 仪按照检测气体种类的不同分为四个 大类:
◆ ◆ ◆ ◆
CO一氧化碳检测仪 O2氧气检测仪 可燃气体检测仪 四合一多种气体检测仪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种类图片
T40一氧化碳
EP200-1可燃气体
HXG-3P可燃气体 GbPro氧气 HXG-2D可燃气体
GB90可燃气体
G2四合一
可燃气体检测仪介绍
深圳特安(Exsaf)EP200-1型 检测气体:烷类\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 检测范围:0~100%LEL T40一氧化碳 报警方式:声\光 供电电源:高仪探孔位置摆放: 依据天然气密度比空气轻、气流向上的原理, 检测仪的探孔应放置在检测点的上方区域。 ◆每个检测点检测时间: 为加强检测精确度,每个检测点检测时间不 应少于30秒,以捕捉最高点数值。
关于检测点
室内环境 室外环境
◆ 阀门井 表前栓
◆ 三沟井(暖沟、排水、电信电缆等) 报警器切断阀 ◆ 调压箱根部 燃气表显示屏(普表) ◆ 调压器法兰接口,中低压开关 炉具灶眼(热水器、锅炉进气口) ◆ 进户栓栓体 所有燃气设施接口(含立管易腐蚀点) ◆ 引入管穿墙、穿地面处 下水道(厨房手盆、卫生间地漏) ◆ 线位附近的墙角地缝 排烟道
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培训资料
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便携式单一 气体检测仪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推动
技术创新是推动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 将不断涌现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
行业标准与法规完善
随着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完善,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的市场竞争将 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提升。
01
02
开机与自检
首先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将进行 自检,确保正常工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04
测量
将仪器探头对准待测气体,按下 测量键开始检测。
注意事项
安全操作
确保在安全的环境下使用, 避免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操 作。
探头清洁
定期清洁探头,确保准确 测量。
电量检查
定期检查电池电量,确保 仪器正常工作。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单一气体 检测仪将更加智能化,具备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记 录等功能,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微型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将更加微 型化,便于携带和使用,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精准化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升级,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的检 测精度将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气体浓度和种类。
环境监测
在火灾、泄漏等紧急情况下,快速检测危险 区域的有毒气体,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应急救援
用于检测大气、水源等环境中的有害气体, 评估环境质量。
职业卫生
用于检测工作场所中的有害气体,保障员工 健康。
案例一:工业生产中的气体检测
案例描述
便携式核素检测分析仪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便携式核素检测分析仪(identiFINDER)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操作说明
按住开关键,直至看到报警指示红灯闪亮,启动仪器。
进行以下程序:能量校准状态→剂量率测量工作状态,此时,屏幕下方对应:
L→寻找放射源,屏幕上显示剂量率测量值,当剂量率测量值不断增加时,仪器发出蜂鸣报警,提示周围有可能存在放射源。
此时,屏幕下方对应:L→剂量率工作状态;M →识别放射源;R →可选项。
M→识别放射源,仪器自动开始倒计时30 秒的γ射线的数据采集,仪器会显示计数和倒计时间。
数据采集完毕自动分析核素源特点。
结果存在三种可能:(1)活度偏低,是否继续测量(Low Activity! Do you want to continue)表示放射源活度偏低,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测量;
(2)核素库内没有所测资料(Nuclide Listing: Not in Library);
(3)核素有70% 可能性为工业核素60C o(Nuclide Listing: 70% C o-60)。
R→可选项,选择调试工作模式,参数设置等。
按住开关键,直至听到蜂鸣声,松开开关键,关闭仪器。
注意事项
仪器使用过程中,除与应用有关的参数,其他硬件参数在没有得到厂家许可使用者不得随意更改,否则将会影响仪器的测量精度。
检测器部分(仪器顶端红色部分)不能打开,否则将会损害检测器影响仪器测量。
核素识别仪介绍
仪器操作
仪器主界面:
仪器操作
计数(cps)、剂量界面:
仪器操作
巡检界面:
仪器操作
识别界面:
仪器操作
本底采集界面:
仪器操作
专家界面:提供6个专家可操作功能图标和一个手动 稳谱功能按钮。
仪器操作
能量标定:功能是通过分析仪器采集到的能谱曲 线来手动添加特征能量值和相应的道址值。
仪器操作
设置菜单提供系统的各参数设置,分为剂量设置标
签、巡检设置标签、识别设置标签、系统设置标签。
注意事项
1.对可疑放射源进行核素识别的一般操作流程为:
1、开机进入主界面,开机时须远离放射源
2、点击主界面“识别”图标进入识别界面 3、点击“采集”按钮开始采集(默认采集时间120S) 4、待数据采集完毕,系统自动进行核素识别并显示识别结果
核素; ➢ 主要技术指标符合美国GB/T 31837-2015和ANSI N42.34标准。
技术指标
1. 伽马探测器: Nal(TI)闪烁体(Φ30X50mm) ; 2. GM计数管( Φ11X90mm ); 3. 中子探测器: He-3正比计数管;(选配); 4. 伽马探测器能量影响范围: 30keV ~3MeV; 5. 中子探测器能量影响范围: 热中子~14MeV(选配中子
探测器时); 6. 剂量当量率范围:0.01μSv/h ~30mSv/h; 7. 内置核素库:特殊核材料(S);工业放射源(I);医用放
射源(M);天然放射源(N)。
技术指标
8. 外形尺寸:长280mm,宽150mm,高160mm; 9. MCA道数:1024道; 10. 输入电源:外置19VDC/3A直流适配器;适配器输入参数: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培训课件
❖ 高灵敏度的微量检测技术。
American physicist and medical researcher Rosalyn Yalow, corecipient of the 1977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核医学体外分o析r m技e术dic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im3munoassays
+ +
+ +
+ +
+
+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
6
放射免疫分析(RIA)的特点:
1.*Ag和Ag与Ab有相同的亲和力 2. *Ag和Ab为恒量时,*Ag和Ag的总
量大于Ab上的有效结合位点。 3. Ag的量与*AgAb 的量成反比,
而与游离的*Ag成正比。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
7
建立标准曲线
❖ 目的:利用标准曲线来推算出病人样品(Ag)的含量。 ❖ 配制一系列的标准品浓度:(0、20、40、80、160和320ng/L)
质量控制的目的: ⑴保证实验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⑵判断试剂盒质量和方法学的稳定性。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
32
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 零标准管结合率( Bo %) • 非特异结合率(NSB%) • 最低和最高浓度管之差 • 标准曲线直线回归参数 • ED25、ED50、ED75 • 质控图
1.反应动力学:非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Ag-*Ab 复合物的量与非标记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2.灵敏度:灵敏度高出RIA10倍。特别在低剂量区。 3.特异性 4.稳定性 5.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 6.缺点:抗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抗原决定簇。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使用方法课件
目录
一 基础知识 二、生产过程中常见 有毒、有害气体
三、工区所使用 检测仪
一 基础知识
1、生产过程中常见 有毒、有害气体介绍
在生产过程中对财产与人 健康、生命造成危害 原因大致上能够 分为物理、化学与生物三方面。其中化学原因 影响危害性最大。而有毒 有害气体又是化学原因中最普遍、最常见 个别。
五、便携式检测仪介绍
B)利用物理性质 气体传感器: 如热导、光干涉、红外吸收等。
C)利用电化学性质 气体传感器: 电流型、电势型等。
★对于常见 可燃气LEL 检测, 现在通常见催化燃烧检测器, 氧气及 有毒气体检测器通常使用电化学传感器。
4、传感器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 定义是: 传感器是能感受要求被测量 并依据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 器件或装置。气体传感器是用来检 测气体 成份和含量 传感器,通常来说, 气体传感器 定义是以检测 目标为分类基础 , 也就是说, 通常见于检测气体成份和浓度 传感器 都称作气体传感器, 不论它是用物理方法, 还是用化学方法。比如, 检测 气体流量 传感器不被看作气体传感器, 不过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却属于关 键 气体传感器, 尽管它们有时使用大致一致 检测原理。
2、计量正确, 响应快速, 寿命较长。传感器 输出与环境 爆炸危 险直接相关, 在安全检测领域是一类主导地位 传感器。
缺点: 在可燃性气体范围内, 无选择性。暗火工作, 有引燃爆炸 危 险。大个别元素、有机蒸汽对传感器都有中毒作用。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是由膜电极和电解液灌封而成, 经过与被测气体发 生反应并产生与气体浓度成正比 电信号来工作 (原电池或电解池原 理)。
五、便携式检测仪介绍
Inspector-1000使用培训教材
12
InSpector1000显示界面说明
显示界面分功能显示区和状态栏
数字显示
模拟显示
仪器状态栏
13
InSpector1000状态栏
状态栏见下图
状态栏显示仪器当前的状态:Idle(待机),Acquiring (数据获取),High Field(高剂量场所),Stabilized (稳谱),Hold(暂停),No Probe(无探头连接), 或是Error(错误)。
3
防潮密封电缆插接端子
主要特性
技术先进 —— 4096道数字化多道 存储量大 —— 可存512个1024道的谱,32个核素库 可持续工作时间长 —— 12小时,锂离子可充电电池 10cm2可触摸彩色显示屏 核素识别方法先进 —— 可同时识别数十种核素 任何工作方式都兼顾剂量率测量和报警 可用外部放射源刻度 核素活度分析,无源效率刻度(专利技术) 不同核素剂量率贡献分析 专利无源稳谱技术 全谱能量测量范围可选定
InSpector1000伽玛能谱测量与 分析
27
InSpector1000伽玛能谱测量与分析
InSpector1000伽玛能谱测量与分析,在Genie2000软件 的支持下,其内建软件能够实现NaI谱仪的全部功能:
ROI或光标信息
工具栏
能谱分析状态页
28
InSpector1000的导航式菜单(1)
InSpector 1000使用 培训教材
编写日期:2019年10月
1
InSpector1000概述
2
InSpector1000概述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技术参数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技术参数便携式核素识别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识别放射性核素的便携设备。
核素识别仪通常由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数据显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放射性核素并测量其辐射剂量率和放射性污染水平。
本文将就便携式核素识别仪的技术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1. 探测系统:核素识别仪的探测系统是实现放射性核素测量和识别的关键组成部分。
常见的探测器类型包括闪烁探测器、硅探测器和高纯锗探测器等。
这些探测器在不同核素的测量和识别能力上有所不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探测器。
2. 测量参数:核素识别仪能够测量和显示的参数包括辐射剂量率、污染度和污染总量等。
辐射剂量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常用的单位是西弗(Sv/h)或戈瑞(Gy/h)。
污染度是指核素在环境中的含量,常用的单位是贝克勒尔(Bq/kg)或帕斯卡(Pa)。
污染总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核素总的辐射污染量,常用的单位是贝克勒尔(Bq)或帕斯卡(Pa)。
3. 能量范围:便携式核素识别仪能够检测的能量范围是指它能够测量和识别的放射性核素所具有的能量范围。
通常,核素具有多个能量峰,每个峰对应该核素特定的能量。
核素识别仪需要具备足够的能量范围,才能够识别不同核素。
4.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核素识别仪从探测到放射性核素辐射开始,到显示测量值的时间间隔。
较快的响应时间有助于及时掌握辐射源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般来说,便携式核素识别仪的响应时间应该在几秒钟以内。
5.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核素识别仪对放射性核素的检测能力。
它通常由探测器材料和设计参数等决定。
高灵敏度的核素识别仪能够检测到较低浓度的放射性核素,保证了对辐射源的快速发现和准确识别。
6. 分辨率:分辨率是指核素识别仪对不同能量的辐射能够分辨出来的能力。
较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核素识别仪能够准确区分能量较近的不同核素。
分辨率通常由探测器的能量分辨能力决定,常用的单位是百分比(%)。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能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确保核能技术的安全应用,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已成为必备的仪器。
该识别仪器既有自身的安全操作规程,也有相应的保养规程。
本文将通过介绍便携式核素识别仪的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帮助您正确、安全地使用该仪器。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安全操作规程外观检查在操作便携式核素识别仪之前,首先需要检查仪器的外观是否完好,包括是否有破损、变形、水迹、污垢等不正常情况。
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保安、管理员或制造商,并停止使用,防止出现危险。
功能检查在确定仪器外观正常后,需要进行功能检查。
插上电池,开机后,应检查屏幕的显示是否正常,是否能够进行操作。
对于有辐射安全等级的核素识别仪,需要对灵敏度、相对误差、检测时间、能量范围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操作步骤在检查完仪器的外观和功能后,可以正式操作便携式核素识别仪。
具体步骤如下:1.要严格遵守使用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2.长时间不使用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放置、端正和保护。
3.在进行检测之前,应先进行预热,确保仪器稳定,否则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
4.在检测时,应按照要求将便携式核素识别仪放置在被检测物体附近,保持平衡。
5.在检测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防范辐射泄漏,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机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事项1.不得将便携式核素识别仪超出其适用范围进行使用,尤其是在危险区域内。
2.尽可能不要将便携式核素识别仪与金属接触,以免产生噪声影响测试结果。
3.不要将便携式核素识别仪用于非辐射领域,以免受到较大的干扰和损坏。
4.若出现异常情况,一定要停止使用,并及时向保安、管理员或制造商报告,不能私自修理。
便携式核素识别仪保养规程日常保养1.每次使用后,应将仪器清洗干净,尤其是仪器表面的污垢和计数器项上的尘土等物质,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2.仪器材料应尽量避免高温、酸碱、腐蚀等情况,以保证其正常使用寿命。
InSpector 1000 中文培训资料
世界上第一款手持式多功能数字化能谱仪
主要特性
技术先进 —— 4096道数字化多道 存储量大 —— 可存512个1024道的谱,32个核素库
可持续工作时间长 —— 12小时,锂离子可充电电池
10cm2可触摸彩色显示屏 核素识别方法先进 —— 可同时识别数十种核素!
寻找放射源 放射性核素识别 放射性能谱测量
LaBr 探 测 器
LaBr 探测器
更高的分辨率(~3% @ 662 keV)
更精确的核素识别
更高的探测器效率
LaBr 与 NaI(Tl)比较(133Ba 和 226Ra)
专利无源稳谱技术
专利无源稳谱技术
应用于NaI(Tl)和 LaBr探测器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30 20 10 0 -10 -20 -30 680
Elapsed Time (minutes)
Stabilized NaI(Tl) performance (shown): ±1% over -20 ~ +50°C range Similar performance is expected for stabilized LaBr
PRESS ENTER to Save or Acquire
按ENTER键保存谱或开始采谱
ENTER键
核素识别(NID)核素库选择
同时按 和 键
核素识别(NID)核素库选择
键
核素识别(NID)核素库选择
核素库
NaIdemo.nlb — 演示核素库 NaI_Peaklocate.nlb — 寻峰核素库 NaI_ANSI.nlb — ANSI核素库 ANSI_libCorNid.nlb — ANSI修正核素库(推荐使用) ANSI_GammaGuru.nlb
BNC便携式核素识别仪培训教材
SAM935便携式核子谱仪技术培训资料香港中威仪器公司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二00五年二月第一部分概述自一九0三年,克鲁克斯.埃尔斯特和盖特尔利用荧光物质观察到放射性引起的单个闪光,从而发现了闪烁现象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一百多年来,闪烁探测器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9年卢瑟福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发现了同位素的人工蜕变。
由于人们尚未找到记录光闪烁的有力工具,在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核测量领域的主要手段为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器等气体探测器。
4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光电倍增管,1944年柯伦和贝克采用硫化锌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GDB)记录了α粒子的强度。
1948年霍夫斯塔特发现了NaI(TI)单晶闪烁体,并用它来测量γ射线,从此在核测量领域引起了巨大的推动和快速发展。
由于闪烁探测器具有气体探测器无法比拟的分辨时间短、探测效率高等优点,因此NaI探测器独领风骚二十多年之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闪烁探测器已成为一种完善的和成熟的探测技术。
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探测器(金硅面垒型、锂漂移型、高纯锗型、高纯硅型等,按结构可分同轴型,端面型等)具有能量分辨率高,线性范围宽等等优点,很快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能谱分析领域,几乎成了无可替代的首选探测器,但与NaI探测器相比较,高纯锗探测器具有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相对效率较低、输出脉冲幅度较小等缺点。
至二十世纪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和电子器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采用软硬件技术克服NaI的分辨率较低、温度漂移较大、能量线性差等缺点,充分发挥它的探测效率高、价格便宜、运行成本低、工作可靠等优点,使得其重新焕发了青春,受到了核环境监测人员的青睐,尤其在用于现场实时监测的领域。
便携式环境谱仪提供一种在事故释放或大面积调查中确定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快速方法,它通过测定光子积分通量(注量)率的谱分布,来确定地面和空中的放射性水平、核素种类、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剂量,也可用于控制计划释放、剂量重建、环境改造和寻找放射源等。
核医学仪器专题培训培训课件
核医学仪器专题培训
27
五、图像的衰减校正
为什么要进行衰减校正?
•显像用放射性核素γ射线的能量主要在80~500keV之间 •人体组织的衰减(Attenuation)对投影值有较大影响。 •SPECT断层重建算法忽略了组织对γ射线的衰减作用,使图
像定量不准,出现伪影。 •图像衰减校正(Attenuation Correction,AC)是解决人体衰减的主要方法。
衰减校正方法
•在探头的对侧设置放射源,利用放射源发射出的γ射线由患者体外穿透 人体,在SPECT探头上成像。 •在同一台SPECT上同时获得透射(transmission)图像和发射(emission)图 像,从透射图像求得被显像部位的三维衰减系数分布图,对发射型断层 图像进行衰减校正。
•目前,SPECT/CT可采用X线进行图像衰减校正。
主要功能为数据采集。
核医学仪器专题培训
33
(1)探测器环
若干个晶体排列而成,是决定PET性能的最重要部分。 探头晶体的材料不同,接收光子并转化为可见光的性能也有差异。 晶体主要有:
锗酸铋(bismuth germinate,BGO) 硅酸钆(gadolinium orthosillicate,GSO) 硅酸镥(lutetium oxyorthosillicate,LSO) LYSO等。 临床型PET(C-PET)采用NaI(Tl)晶体,但现在已经趋于淘汰。
5.井型计数器校准(well counter calibration)
核医学仪器专题培训
43
(七)PET的性能评价
评价标准
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ENA)于1994年制定了PET性能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NEMA NU 2-199 4,2001年对其进行了更新,更新后版本为NEMA NU 2-2001。
便携式伽马能谱仪核素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
便携式伽马能谱仪核素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核素识别技术在材料分析鉴定、环境放射性检测、核设备的放射性检测和预防核恐怖主义事件发生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素识别就是根据伽玛能谱所测的谱线信息确定材料或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与强度。
本文选题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球和月球表面诱发伽玛辐射场及其地质响应研究”(项目编号:41374136)和国家863计划课题“高精度能谱探测仪器研发”(课题编号:2012AA061803)。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对便携式能谱仪的要求,针对NaI(Tl)和LaBr3(Ce)探测器自身的特点,对仪器谱光滑、寻找峰位、确定峰边界、本底扣除、求解峰面积以及能量刻度、效率刻度和全能峰函数拟合等几个关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测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1)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和五点拟合光滑的方法对谱线进行拟合,达到了光滑速度快、效果好并保持原有峰型的特点。
在寻峰方法上,导数法速度快、计算简单且适合计算机自动寻峰,并在原有导数法基础上,加入峰宽,边界阈值最小计数等附加条件来提高寻峰的精度与准确率。
(2)在原有SNIP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峰边界计数来动态决定窗宽,改进了SNIP能窗固定不变的缺点,并利用递减的方式来迭代计算,最后利用四阶滤波函数来代替原有的二阶滤波函数进行计算,使本底扣除率在95%以上。
在计算净峰面积时,先判断其是单峰还是重叠峰,对于单峰,采用全能峰面积法计算峰面积。
对于重峰,采取高斯拟合和改进型SNIP本底法与直线本底相结合的方式来计算峰面积,达到了减少计算量,加快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不失准确度,结果证明误差可控制在8.9%(NaI(Tl))和3.7%(LaBr3(Ce))以内。
(3)通过在U、Th、K、天然本底和混合模型上对NaI(Tl)闪烁计数器便携式核素识别仪进行能量刻度,改进了仪器的能量线性度(好于0.9998);并利用Am-241确定仪器的能量探测下限为50keV;利用Cs-137测得探测器的计数探测下限为183.24(峰面积计数);利用Ra-226对仪器进行照射量率刻度(好于0.99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M935便携式核子谱仪技术培训资料香港中威仪器公司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二00五年二月第一部分概述自一九0三年,克鲁克斯.埃尔斯特和盖特尔利用荧光物质观察到放射性引起的单个闪光,从而发现了闪烁现象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一百多年来,闪烁探测器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9年卢瑟福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发现了同位素的人工蜕变。
由于人们尚未找到记录光闪烁的有力工具,在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核测量领域的主要手段为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器等气体探测器。
4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光电倍增管,1944年柯伦和贝克采用硫化锌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GDB)记录了α粒子的强度。
1948年霍夫斯塔特发现了NaI(TI)单晶闪烁体,并用它来测量γ射线,从此在核测量领域引起了巨大的推动和快速发展。
由于闪烁探测器具有气体探测器无法比拟的分辨时间短、探测效率高等优点,因此NaI探测器独领风骚二十多年之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闪烁探测器已成为一种完善的和成熟的探测技术。
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探测器(金硅面垒型、锂漂移型、高纯锗型、高纯硅型等,按结构可分同轴型,端面型等)具有能量分辨率高,线性范围宽等等优点,很快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能谱分析领域,几乎成了无可替代的首选探测器,但与NaI探测器相比较,高纯锗探测器具有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相对效率较低、输出脉冲幅度较小等缺点。
至二十世纪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和电子器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采用软硬件技术克服NaI的分辨率较低、温度漂移较大、能量线性差等缺点,充分发挥它的探测效率高、价格便宜、运行成本低、工作可靠等优点,使得其重新焕发了青春,受到了核环境监测人员的青睐,尤其在用于现场实时监测的领域。
便携式环境谱仪提供一种在事故释放或大面积调查中确定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快速方法,它通过测定光子积分通量(注量)率的谱分布,来确定地面和空中的放射性水平、核素种类、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剂量,也可用于控制计划释放、剂量重建、环境改造和寻找放射源等。
它的研究和应用起始于七十年代初,美国的一个小组专家用它来从事铀矿勘探和环境监测,至今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在八十年代,由于两个原因使得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是美国三黑岛核电站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第二是由于八十年代迅速发展的高纯锗探测器克服了NaI探测器和锂漂移型探测器许多缺点。
但至九十年代末,由于前面所述的原因以及NaI探测器较好的性能价格比,由美国能源部(DOE)的科技办公室(OST)资助,BNC开发了采用NaI 探测器的SAM935系统(Surveillance and Measurement System)。
SAM的诞生得到了DOE的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是创新的技术,并迅速配备到美国海关、机场、海外驻军、环保以及反恐部门。
由于前苏联解体后引起的核材料走私和“九一一”事件后,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SAM可谓是应运而生,它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中国的核探测领域在二十年前已有应用便携式谱仪的文献报告。
在一九八五年的“辐射防护”杂志上,分别有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核工业部816厂用便携式NaI谱仪,采用总谱能量法或逆矩阵法测量环境中的照射量率,并由剂量率反推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的报道,其结果与剂量率仪表测量值在±5%内一致。
不同于传统的便携式NaI谱仪,SAM是新一代的便携式谱仪,它是近二十年来许多新技术发展的结晶,它更适合于今天的需要。
第二部分有关的基础知识一、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自然界存在着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内部的物理现象。
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目通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中子数或质子数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形成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存在的,如U-238, Th-232,Ra-226和K-40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人工核反应生产的,如Cs-137,Co-60,I-131等)。
1、核衰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α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放出α粒子(He原子核)后生成另一个核的过程。
Z X A→Z-2YA-4+2He4+Q它一般发生在原子序数较高的重原子核中,尤其为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金属原子核中,如88Ra 226→86Rn222+2He4+4.879Mev92U 238→90Th234+2He4+4.15Mev②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情况。
β-衰变为放出负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多而造成,放出一个负电子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增加1,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由于β-衰变产生的能量在β-粒子和反中微子ν之间分配,因此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最大为Q,最小为0,如:55Cs 137→56Ba137+β-+ ν+Q27Co 60 →28Ba60+β-+ ν +Q同理β+衰变是放出正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过多而引起的,放出一个正电子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原子序数减少1,其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自然界中找不到正电子衰变的核素。
电子俘获又称K俘获,它是原子核自核外层轨道上(通常在K层)俘获一个电子,使核里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中微子,衰变式为:Z X A+e+→Z-1Y A+ν+Q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如:26Fe 55 +e-→25Mn55+ν+Q53I 125 +e-→52Te125+ν+Q电子俘获过程中会伴随发生标识χ射线,γ射线和俄歇电子(即外层电子跃迁至K层时,过剩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壳层电子发出)。
③γ衰变在α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过程中,原子核往往处于激发态(即较高的能级),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通过发出γ光子回到基态(即核平常所处的最低能级),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γ衰变对于核的原子序数Z和质量数A均无影响,仅能量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又称同质异能跃迁。
由于处于激发态时间一般都十分短暂(10-13秒左右)。
可以认为γ衰变是与α或β衰变同时发生的,前面提到的137Cs,60Co和125I等β衰变同位素,均伴有γ辐射。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还可以以内转换电子方式将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把壳层电子(主要为K层)以单能电子束发射出去,该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此时还会发出标识χ射线或俄歇电子等次级射线。
γ衰变中射线能量大小取决于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它们用千电子伏特(kev)和兆电子伏特(Mev)表示。
它是发射γ线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量,用于识别放射性核素种类的主要依据,也是γ能谱仪分析的主要依据和原理。
2、射线的主要特性α射线——电离能力强,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或皮肤死层(角质层)即可挡住,对人体的损伤仅为内照射。
β射线——电离能力、穿透能力及射程均为中等,对人体的损害主要为皮肤和内照射。
γ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间接电离粒子,电离能力最小,穿透能力最强,散射作用最强,可穿透上公里的空气和几米厚的人体组织,对人体的损害为全身照射。
中子射线——为间接电离粒子,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间接电离能力,对人体的损伤为全身照射。
3、放射性衰变规律时间t=0时,共有原子核数N o个,单位时间中衰变掉的原子核与未衰变的核数N成正比△N/△t=-λN经积分后得到:N=N o e-λt同理可得到A=A o e-λt不难可以计算λ=0.693/T1/2T1/2为原子核数或活度减少一半所需时间,该值为放射性核素的特征量,也是区别放射性核素的重要物理量。
4、天然放射性核素与感生放射性自然界存在三个天然放射性系列,它们是钍系、铀—镭系和錒系,它们的母体为90Th232(T1/2=1.405×1010年),92U238(T1/2=4.468×109年)和92U235(T1/2=7.038×108年)。
说它们是系列是因为它们的母体放射性核素衰变后得到的子体仍为放射性核素,经多次衰变后,才达到稳定。
在这之间形成了一个放射性核素的系列。
这些系列的存在原因是由于其母体核素的半衰期与地球年龄(约30亿年)在同一数量级甚至更大。
还有一个镎系,它母体核素为94Pu241,该系列中最长命的93Np237,T1/2=2.14×106年。
在地球中已找不到它了。
除了三个系列外,自然界中还有19K40(T1/2=1.277×109年)。
用核粒子(n、p、α、γ等)轰击较轻的稳定性核素会产生放射性核素,这一过程为称为活化,由此产生的放射性为感生放射性。
它是除裂变外生产同位素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5、放射性单位衡量某一个放射源或含放射性物质的物理量为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或简称活度(Activity)。
活度也就是放射源的衰变率。
最初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一直采用居里(Curi)表示。
1居里(Ci)=1000mCi=106μCi=1012pci=3.7×1010衰变/秒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推广国际制单位(SI),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为贝柯(Becqurel)。
1贝柯(Bq)=1衰变/秒=2.7×10-11Ci1千贝柯(KBq)=103衰变/秒=2.7×10-8Ci1兆贝柯(MBq)= 106秒=2.7×10-5Ci目前两种单位同时使用,但正式文件和出版物中,必须首先使用国际制单位。
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仅与它们的能量有关,而与它们的起源无关。
在通常的能量范围(<30Mev)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1、光电效应γ光子与物质原子中壳层电子作用,把全部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使它发射出去成为自由电子,而其本身消失,该过程为光电效应。
在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能量Ee=hν-Bi ≈hν, hν为γ光子能量,Bi为光电子脱离原子壳层所需之能量,称为电子结合能,它们通常为几千至几十千电子伏特。
因此近似可以认为光电子动能等于γ光子能量,在γ能谱仪上出现的光电峰也可称为全能峰,或特征峰,它是识别放射性核素所依据的能峰。
约有80%的光电效应发生K层,L层次之,M、N层更少。
在内层电子被打击出现空位情况下,外层电子跃迁入内层,因此在放射光电子的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标识χ射线和俄歇电子。
光电效应的截面(作用的几率)与物质原子序数的5次方成正比,原子序数越大的物质,光电截面越大,吸收γ射线的本领也越大。
它与γ光子的能量成反比,γ光子能量越大,光电截面越小。
2、康普顿效应γ光子与原子核外壳层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成为反冲电子脱离原子,另一部份能量由改变方向后的散射光子带走,这一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