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 2页

合集下载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核舟记 导学案 2

核舟记 导学案 2

课题《核舟记》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姓名:学号: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打开,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拿绝类弥勒: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类似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若啸呼状:若,好像。

状,形状,样子。

若听茶声然:……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平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曾,尚,还。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为,动词,刻。

3、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4、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

5、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二)达标测评: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作用见教参P204 2细读两篇短文,找出课文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下面,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核舟记》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主备人张海燕授课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重点)2、掌握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学习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难点)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参考《学习与评价.》筛选作者重要信息并整理在课本上)●知识链接我国民间的精美工艺品:苏州刺绣、剪纸、天津泥人张彩塑●【字词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 ) 贻.(.) 箬.篷()峨冠.(.) 衣褶.(.) 楫.( )壬戌..( ) 篆.章( ) 罔.不( ) 有奇.( ) 糁.( )髯.(.) 诎.(.) 椎髻..( ) 虞.山(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2)左手倚一衡.木(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2)高可二黍许.古义:古义:贻许今义:今义:(3)其两膝相比.者(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矫.首昂视古义:古义:比曾矫今义:今义:(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古义:奇简今义:今义: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启窗而.观.木(1)而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之②石青糁之.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为②中轩敞者为.舱③为.人五;为窗八小组评价:老师评价:●【整体感知】5.按照“总起一分述一总结”的说明顺序,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 自然段) 船舱旁有()窗有()( ) 第二部分:具体说明船的()面船头苏轼()鲁直()( 自然段) 右舟子()船尾左舟子()船的()面第三部分:总括说明,通计一舟、曾不盈寸( 自然段)●素材背涌6.《核舟记》中引用的宋代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是:;《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是:;表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赞美雕刻者技艺高超的句子是:;最能体现雕刻者技艺高超、构思巧妙的句子是:。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罔不,无不,都。

(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刻的)原来是……泛,泛舟。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5)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6)中轩敞者为舱轩,原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这里是“高起”的意思(7)雕栏相望:相望,相对,相向。

(8)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9)左手抚鲁直背:抚,轻按。

(10)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很。

类,相似,像。

(11)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12)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13)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的兴,起(14)其人视端容寂:视,眼神,眼光。

容,脸上的神情和气色。

(15)若听茶声然然:……的样子(16)船背稍夷夷:平(17)曾不盈寸曾:连……都盈:满(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长狭,窄(在阅读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作好记号,提出讨论。

)2.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视端容寂(2)能以径寸之木(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4)东坡现右足(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7)佛印绝类弥勒(8)盖大苏泛赤壁云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小组合作并交流﹚(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小组合作并交流﹚(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3)可:高可二黍许(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六、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七、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 30 课时)一、提问复习上节重点字词句。

二、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及课文主旨。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二段: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第三段: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示。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 峨.冠(é) 衣褶.(zhě)矫.首(jiǎo) 椎髻..(rén xū) 袒.露(tǎn)..(zhuī jì) 壬戌器皿.(mǐn) 箬.篷(ruò) 黍.米(shǔ) 糁.之(sǎn)多髯.(rán) 右趾.(zhǐ) 虞.山(yú) 篆.章(zhuàn)2.理解重点词语。

核舟记

核舟记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作者简介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明末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四、文言知识储备(一)掌握下列生字词mǐn wǎng yíyòu jīshǔruòsǎn éguān rán器皿巧夺天工罔贻八分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juàn zhě qū jí jìrén xū yúzhuàn手卷衣褶诎楫髻壬戌虞山篆章(二)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核舟记》导学案-最新文档

《核舟记》导学案-最新文档

《核舟记》导学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魏学?ド?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明确任务,展示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⑴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⑵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⑶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⑷苏、黄共阅一手卷。

⑸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⑹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精讲质疑】一、阅读第⑵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核舟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核舟记
⑶高可二黍许( ) ⑷中轩敞者为舱( )
⑸雕栏相望焉( ) ⑹佛印绝类弥勒( )
⑺珠可历历数也( ) ⑻钩画了了( )
⑼诎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课题
核舟记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内容
补充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句式,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
二、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激发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1、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合作探究(15分钟)
展示反馈
1.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2. 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点拔归纳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训练达标(15分钟)
拓展延伸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导学案 23※《核舟记》

导学案    23※《核舟记》

23※《核舟记》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结构形式,理解说明顺序、语言的简明、生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2.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导学重点:1.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导学难点:1.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兵简政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导学课时:2课时导学方法:读想法、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第一课时(总第31课时)导学要点:疏通文意一、导入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明人魏学洢(yī)的《核舟记》说明的“核舟”就是一件微雕作品。

二、疏通文意明有奇巧人②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③,为(wéi)④宫室、器皿(mǐn)⑤、人物,以至鸟兽、木⑥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⑦,各具情态。

尝贻(yí)①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②。

④ [为]做。

这里指雕刻。

⑦[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① [贻]赠。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第10课《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3、重要词语解释: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可许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6、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7、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课内阅读。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核舟记 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核舟记 2

神木县第五中学导学案年级八班级学科语文课题核舟记课时1总2 编制人审核人使用时间使用人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4.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预习案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课堂探究案【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3.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把握文章主旨】品读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主题阅读核工记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习重点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学习难点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介绍船头部分,着力描写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表现雕刻家高超的技艺。
2.苏东坡的外貌有什么特征?
峨冠而多髯
3.这段文字的结构是(C)
A.总——分——总B.分——总C.总——分
4.使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是(C)
A.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
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
2、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把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精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挨次。

3、激情展现,阳光参加。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超群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精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挨次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仔细讨论学案。

2、仔细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争论,答疑解惑。

【学问链接】
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消失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谈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许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谈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终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像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罔不|:楫:篆章:
因势象形:盖:神态:
尝:贻:可:峨冠: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④“大苏泛赤壁云”伏下文“”(第二段)及“”(第三段)5、、文章中具体描写了“船头”“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7、文章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8、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手巧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小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刻着)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课题:核舟记复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并能背诵2至4段。

2、积累文言词语3、掌握句子翻译4、把握文章内容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背诵1、指名学生读,注意读音及停顿。

2、学生集体诵读。

3、学生试背。

4、原文填空(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王叔远(从第一段文字中找) 的构思巧妙、精湛技艺。

(5)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二、掌握文言词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2012年月日使用人班级姓名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晓课文的大致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掌握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特殊句式,了解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古代人物称谓等等。

3、体会这篇静物写实的文章中,作者是怎样用合理的顺序安排细致的观察将这枚稀世珍品“桃核舟”的风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重难点)
4、学习说明文的阅读分析与写作方法。

5、学习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
学习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一边阅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思考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预习内容
一、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解决生僻字的注音。

二、探究文体(解题):本文题目有“记”字,该怎样理解?它与《桃花源记》中的“记”含义是否相同?这两篇文章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可以从对象及语言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的解释及文章翻译。

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问题:⑴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⑵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⑶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⑷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⑸这一段有何作用?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问题:这一段说明的是谁?它有何特点?细讲它的哪一结构?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问题:⑴这一段说明了核舟的哪一部分?请概括具体情况!
⑵三人虽然各具情态,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⑶你的评价(对核舟,对文章):
4、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思考: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与第一段中哪句话哪个词相呼应?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
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问题:⑴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⑵那么课文是如何具体说明“灵怪”/“奇巧”的呢?
四、画好课文介绍的核舟的简单示意图。

(第一课时就要用)
(第3课时)
一、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复述一下整篇文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想。

二、小知识---关于说明文
㈠、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类:
1、事物说明文(针对具体事物来说明);
2、事理说明文(针对抽象事理来说明)。

㈡、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便于理清事物的结构,要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空间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可以从主到次,由整体到部分,先概括后具体等。

三、请你想一想:
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3、说明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请在各段中找出相关词句,理清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常常是与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的,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四、练习㈠、释义(解释有下划线的字)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其两膝相比者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14、其人视端容寂15、其船背稍夷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7、钩画了了18、其色墨19、其色丹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㈡、通假字
诎右臂之船:手倚一衡木: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五、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六、拓展(从《核舟记》讲写说明文)
㈠、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㈡、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㈢、要确定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㈣、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七、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完成背诵。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