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内外投资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演进轨迹从经济周期看,195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一直处于周期波动中。
如图1所示,从1953年至20145次完整左右的平30进一(一)劳动力供给下降、成本逐步上升我国正在同时经历人口结构快速变迁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减。
我国生育率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着下降,总和生育率在1969-1971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为5.7,1979-1981年期间为2.6,1992年以后急剧降至2.0以下水平,近年来已降到1.2左右,进入了超低生育率时代。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呈现"老龄化"趋势,新增劳动力减少,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如图2,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就逐步趋于下降,并将在未来15年之内持续下降,预计"十三五"时期继续减少1000万以上。
2005-2015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在0.81-0.76,未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尽管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但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当地非农化,GDP需上升,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总量已经开始危及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仅1.5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紧缺,全国2/3城市缺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近8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占18%.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
雾霾天气呈现频发性、全国性态势,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
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探讨
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探讨
中国的经济内外均衡问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等。
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也面临着贸易逆差过大、外资流入不平衡、汇率政策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
1. 加强内部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市场化、去产能、减少行政干预等措施,促进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和升级,提高内部的经济均衡性。
2.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大对内陆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等,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3. 改善城乡差距:加快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减轻城市发展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压力。
4. 增加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关税等,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同时,拓展贸易伙伴,增加对外贸易的多样性,减少对少数贸易伙伴的依赖。
5. 调整汇率政策:通过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使外贸出口和产业结构更加平衡,防止贸易逆差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总之,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变局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新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变局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新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开始动荡,处于变局重塑之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扩大内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任务更加紧迫。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处于重塑过程之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及八国集团地位衰落,二十国集团地位上升,但世界政治经济多极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强化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有利于中国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但同时也加大了中国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的难度。
(1)中国要平衡中美之间在国际战略、国际权力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与影响力。
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新一轮的实力排序和重组阶段。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实力不断增长,开始从单纯遵守国际规则向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转变,在解决全球问题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元依然是世界上不可替代的中心储备货币。
虽然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有所弱化,但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仍将继续维持。
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明显处于弱势。
同时,美国也绝不甘心放弃主导世界的地位,正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说:“美国能够、必须而且愿意领导新的世纪,即使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领导。
”可以预见,美国会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各种障碍,来阻止中国的崛起。
因此,中国需要和美国在重大的全球问题上加强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无论是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还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核安全问题,中美两国的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2)中国要化解与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的不断强化的竞争关系。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其他经济体或大国如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等依然重要。
从历史经验看,无论是英国的兴起,还是德国、美国超越英国,决定大国兴替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力的进步。
随着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的竞争对手逐渐从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我国不仅在获取战略资源方面,在人才、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与外部动因的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与外部动因的研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其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责任和挑战也在增加,例如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短缺、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动因。
一、内部动因1. 资源短缺中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有限,导致中国长期以来的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和水资源的短缺,这一问题尤其在西部地区更加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这些资源的短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
2. 劳动力成本上涨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出口订单。
然而,在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富裕地区,产生了巨大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
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不仅导致了社会不稳定,而且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4.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污染行业以及不合理的消费习惯使得中国的空气、水质和土地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动因1.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挑战。
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不景气,对中国出口造成了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压力。
同时,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跨国企业在投资中国时更加谨慎。
2. 外商投资的影响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中国经济不断地成熟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投资面临的问题也在逐步加剧,例如增加的员工薪资、政治不稳定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使得中国的出口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将会影响中国出口的规模和质量。
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特征及其治理方略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失衡的现状进行梳理,并从经济结构角度探究引起内外失衡的原因,指出未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应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继续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发挥财政减税政策,扶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均衡,最终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内外经济均衡宏观调控服务业服务贸易一、引言金融危机发轫于“次贷危机”,却暴露出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严峻现实。
透过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又显得格外突出。
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内外失衡就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失衡,即高投资、高出口、过度储蓄而消费不足引起了内外经济的失衡,认为解决内外失衡问题,首先要解决内部失衡,扩大内需。
这种观点仅考虑了需求结构,而没有考虑供给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失衡对内外经济失衡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将内外失衡归因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指出这种发展战略极易导致经济不均衡,也容易遭受到国际游资的侵害。
是我国过去粗放型增长的产物,提出要解决内外经济失衡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
另外,关于经济失衡的宏观调控政策思路也难以形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宏观调控要注重总量调控,防止总量失衡。
虽然,我国目前存在“滞涨”的风险,总量调控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调控要结构先行。
针对目前形势提出内外经济均衡的宏观调控战略应该更加注重结构调控,充分利用服务业、服务贸易两大抓手,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来促进内部和外部经济均衡。
二、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现状全球经济再平衡把我国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冲击不断增多,对外贸易也是处处碰壁,贸易摩擦与争端进入高发期。
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提醒我国,要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的增长,就必须全面审视内外经济不平衡的现状,深刻挖掘失衡的根源,从而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
当前中国的内外环境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应对。
首先是国内均衡。
虽然中国在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
在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
贫富差距扩大让一部
分人群生活贫困,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均衡,也会排斥一些群体。
当前的中国需要更加注重
内部均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及公平性,从而让所有市民都能够共享社会经济成果,缩小
富与贫之间的差距,保障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是国外均衡。
当前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持
有强烈的戒心和质疑态度,美国更是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压。
目前,中国正
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等多项国际合作计划,以建立国际多边合作体系,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
的合作,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
但是,在进
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国际规则和制度,保障中方的利益和权益。
综合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的内外均衡状况需要应对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通过各项综合
措施来解决。
在国内方面,需要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内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均衡发展,在国际方面则需要通过促进多边合作、普及知识普及双方之
间的交流等方式,加强国际关系和合作,实现国际利益和合作方的共赢。
国内外投资状况分析
国内外投资状况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国内外的投资环境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国内外投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国内投资状况分析1.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国内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促进了投资规模的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的发展。
在制定投资政策时,政府注重了推动投资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创新领域的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投资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传统的重工业投资逐渐减少,而高技术、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
此外,投资重心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了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3. 投资方式多样化近年来,中国的投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资本创办企业和并购重组外,投资者还更加注重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新兴方式。
这些新方式的引入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国际投资状况分析1. 对外投资规模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对外投资规模也持续扩大。
中国企业积极寻找发展机会,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对外投资领域多样化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源行业,而是逐渐向高科技、金融、娱乐等领域拓展。
这些投资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业务增长的机会,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3. 国际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中国企业的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投资状况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与投资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与投资策略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之一,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全球最优秀的投资环境和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与投资策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中国的投资环境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经济改革和开放的一系列举措。
首先,中国政府实施的开放政策可以让更多投资者抓住市场机遇。
其次,中国政府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例如,中国政府颁布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营造了一个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合理的投资策略是关键不同的投资者在投资中国市场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投资目的,制定出不同的投资策略。
例如,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以选择投资具有稳定经营和良好信誉的企业,通过股票、债券或基金等方式进行投资,以分散风险。
对于大型投资者来说,可以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通过投资直接股权或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更优的投资收益。
另外,在投资中国市场时,还应该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做到充分的考虑和论证。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领域等行业都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而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也被视为未来的新兴产业。
在投资策略上,还要注意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例如,通过期货、期权、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能有效规避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中国投资环境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投资环境也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稳健的经济增长和先进的科技能力。
同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还可以为全球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部不平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
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
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及调控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及调控选择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陛及调控选择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一,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进入最严重最复杂时期实证研究表明,9O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没有出现严重的矛盾,特别是基本方向上的悖逆.但是,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这种情况逐步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且呈不断升级趋势.(一)1994—1995年:首次出现经济过热,严重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双顺差并存的局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从1991年开始,GDP增长从上年3.8%跃升至9.2%.但是,受地方扩张驱动和国际经济繁荣等因素的影响,随后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1992,1993年经济增长分别攀上14.2%和14%的谷顶;从1993年开始CPI指数从上年的6.4%升至14.7%,1994年更达到24.1%的历史高点,出现了恶性通胀和大量抢购行为.1993年在经济过热情况下,调剂市场汇率急剧贬值,一度超过1O元兑1美元,并自9O年代以来第一次出现逆差;与此同时,1994年初我国开始人民币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由1993年底的5.8元人民币兑1美元一次性贬到8.7元人民币兑1美元,加上世界市场需求旺盛,国际投资活跃,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转折性变化,双顺差急剧上升,国家外汇储备猛增,人民币汇率也因此趋于升值.一方面,在经济过热和国内需求异常旺盛情况下,出现外贸顺差激增,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另一方面,央行被迫吸纳大量供大于求的外汇头寸,显着增加了货币占用,严重助长通胀,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这样,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胀,必须实行紧缩性政策;但另一方面,紧缩性政策又压缩国内需求,导致更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就业矛盾.同时,在高通胀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幅度较大,显着加大了出口部门的成本压力,使出口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必须放松银根,扩大内需,促进进口,以减少顺差,但这与控制高通胀目标相背离.从实际情况看,当时我国坚持实行紧缩性的宏观政策重点保证内部均衡的目标,即控制经济过热和恶性通胀.同时,央行通过加大对冲操作来缓解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货币供应的不利影响.虽然,这短期内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经过两年调整基本恢复了内部均衡目标,1996年物价趋于稳定,经济增速趋于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压力显着加重,经济结构矛盾凸现.但从事后看,这次调控当时基本上是成功的.(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内外部均衡矛盾的反向变化内部经济由过热走向过冷,由通胀走向20o7年第6期?15?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通缩,外部经济则出现了出口停滞,顺差减少,资本大量外逃,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表1:1996--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化(比上年增长%1年份GDP物价199610.08.319979.32.819987.8—0.819997.6—1.420008.40.420018.30.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当时宏观经济目标内外部面临的严重矛盾是:从内部看,经济增长在1998年,1999年陷入谷低,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5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国内产能过剩加剧,就业压力空前加大,需要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而这又容易引起人们对刚刚治理好的恶性通胀复归的隐忧,同时还将恶化出口形势,导致顺差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从外部看,面临外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风险,稳定人民币汇率成为必然选择,我国不得不承担人民币实际汇率急剧升值的沉重负担,出口部门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而这反过来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凸现,加剧经济增长回落,通货紧缩和就业压力.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内外失衡相互交织,其后果是我国经济出现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三)新一轮增长期以来内外部均衡的矛盾更加复杂严重典型的表现是:内部经济是经济偏快/就业好转/物价较高;而外部经济则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这种情况恰好是1994—1995年情况的再现,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局面的基本逆转,不同之处是这次内外部均衡的基本方向根本相悖,矛盾更为复杂严-16-2oo7年第6期.重,虽然这次内部失衡程度不算严重,但外部失衡却前所未有地加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经济和投资仍然保持高增长情况下,外贸顺差非常规地剧增;二是双J顿差剧增引发流动性过剩和助长信贷投资扩张,加剧内部失衡,需要保持宽松或中性的宏观政策,来逐步校正外部失衡,但控制经济偏快和物价上涨却恰恰需要实行适度紧缩性政策,其结果是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三是这次外部失衡虽然有国内基本面因素,但很显然也与国际经济失衡,全球流动I生过剩,大量热钱流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等因素高度相关,使我国现有汇率,利率政策选择空间大受限制,有效性大大下降,而且还可能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过度调控不仅会牺牲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且不仅不能改善外部失衡,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外部失衡;四是近期还由于结构性物价走高,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困局,此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出口部门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和持续发展的风险,使人们担心出现因1994—1995年内外部均衡矛盾的积累,而向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均衡全面恶化升级的风险;五是在货币财政政策走向与控制外部失衡目标相悖离情况下,使人们不得不想到使用直接贸易干预措施来控制顺差,但这种做法收效有限,而且还容易与就业,税收和经济平稳增长目标相冲突,搞得不好还会引起出口因压力过大而下滑的风险,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存在引起经济周期逆转的可能,如王建所说可能出现通缩与通胀瞬间逆转的风险,值得高度警惕.从上述历史演变情况看,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严重的阶段;而且,从国际比较看,这种内外经济联系与互动急剧加速,内外目标矛盾如此错纵复杂,交织多变也是非常罕见的.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二,关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原因分析(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处于经济开放度剧烈上升因此也是内外目标冲突剧烈上升期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基本上只考虑内部均衡,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经济部门,所以也就没有内外部均衡的矛盾.但是伴随一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进程,对外经济部门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加深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互动,对宏观调控目标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宏观调控的目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显着增强,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相互关系更为错纵复杂,相互矛盾增多,甚至会出现严重冲突.根据国内学者(姜波克,1999年)研究,经济开放与内外政策目标冲突如下图所示:0点表示完全封闭条件下不存在内外均衡矛盾;随着开放度提高,从0点到A点,A点到B点,B点到C点之间,内外目标的矛盾日益上升.但是当开放达到相当高水平并趋于成熟以后,即图中从C点到D点,矛盾趋于减轻;从D点到E点矛盾趋于消失.图中, 美,日处于B点,内外目标矛盾严重,但剧烈上升阶段已过;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已达到C 点,内外政策冲突大大减弱.而我国虽然没有处于美,日那样内外矛盾严重阶段,但却处于矛盾剧烈上升期.这位作者是基于1O年前隋况作出的判断,实际上加入wT0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度急剧提升,应该可以断定起码处于从A向B点移动的迅速剧烈上升期,更显示我国现阶段内外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复杂性.(二)我国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具体原因从实证研究看,我国内外部均衡处于严重矛盾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具体原因:开放度图1经济开放与内外政策目标冲突的关系1,加A.WTO~'X来我国外贸依存度显着提升.尽管衡量一国经济开放度需要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货物,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等等方面,但外贸依存度仍然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代表性指标,总体上可以反映一国开放度提高的趋势.我国1990年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9.6%,2000年上升到39.6%,还算是稳步上升;但加入WTO以来,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6年的67%,5年间升幅达28.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0.1%上升到36.9%,堪称剧烈攀升.这显示此期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空前密切.2,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迅速,储蓄倾向上升,成为加剧内外部目标矛盾的内因.内外部政策目标的矛盾首先来自内部冲击.从需求面看,9O年代开始我国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格局不断巩固,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效需求双重不足,出现全面供大于求;新一轮增长期以来,虽然部分能源,原材料,食品和煤电油运供应出现紧张,但生活消费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格局未变.这说明,制造业供大于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明显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加上,目前我国进人人口红利阶段,居民储蓄倾向显着上升,以及新一轮投资扩张,使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剧,其结果是产能过剩凸现,经济在上升期依然面临最终需求不足,对外2oO7年第6期?17?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表2我国历年来货物贸易依存度()工业品出口业年份货物贸易依存度货物出口依存度工业增加值比重198522.78.911.5199029.615.932.2199538.620.443.0200039.620.847.4200138.520.146.6200242.722.453.5200351.926.762.3200459.830.772.8200563.333.980.9200667.036.991.6需依赖和出口动力反而不断加大.从供给面看,在开放带动下,近年来我国技术进步加快,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已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出口结构优化程度达到人均收入3倍于我国的水平,甚至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结果形成了类似德,日在很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撑下贸易顺差常态化的情形,进口替代步伐显着加快.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向前的同时全球失衡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导致我国内外部目标矛盾比其他国家工业化加速阶段更为突出.其中,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性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经济体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加重了内外部政策目标的冲突.美国凭借货币霸权,把自己的失衡不断向外传导,并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源头;近期发生的次贷危机更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如大量热钱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是助长双顺差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源头,显着加大了内外部均衡的矛盾.4,近年来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对外经贸纠纷和摩擦.这不仅对-18-2oo7年第6期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带来困扰,而且更严重的是影响内外部均衡政策手段的选择, 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例如,来自外部强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助长一面倒的升值预期, 限制了汇率政策的选择和作用空间.三,当前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选择当前,我国内外部均衡的矛盾处于急剧上升时期,其复杂性,多变性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其次,是要在全面权衡基础上理性选择宏观调控优先目标与重点任务,防止顾此失彼;第三,合理进行政策搭配,按照蒙代尔提出的'指派原则",通常采取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总之,在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情况下,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还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机决策,理性选择,保证重点,灵活调控,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出现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正常情况下内外部均衡发生矛盾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时应以内部均衡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均衡是由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组成的.内部均衡是指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即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资本项目之间动态的,流量的总体均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关注的是内部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追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当一国经济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政府的宏观调控也逐渐将外部平衡纳入调控目标和视野,并且随着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平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趋于上升,政府目标由最初单纯追求内部平衡转向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平衡.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也相互作用和影响.通常情况下,内部均衡是基础和关键,它决定外部均衡,外部均衡从属于内部均衡;同时,外部均衡也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是内部均衡的延伸和发展.国际收支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紧密联系,国际收支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严重逆差,是引发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倾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国际收支持续大幅双顺差也容易引发资产泡沫,加大金融风险,不利于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稳定.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一个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迅速转向开放型经济,其开放步伐之快,开放程度迅速提高,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此条件下,我国将经济的外部均衡纳入政府宏观调控的视野势在必行.(二)出现对外支付或债务危机情况下往往短期内会将调整外部失衡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综观各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一般情况下都将内部均衡特别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例如,美国宏观调控就主要考虑内部均衡,由于美元的主导地位,其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基本上都是通过资本项目净流人来平衡的;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大体类似,国际收支平衡模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路径与常态,如德国,英国曾经长期贸易顺差,德国到现在还是巨额顺差,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资本输出来实现外部均衡,并不把贸易顺差当作多大问题,更谈不上作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除了亚洲"四小龙"和一些石油出口国外,大多数还处于贸易逆差阶段,有的还处于严重的外汇瓶颈约束阶段.尽管也存在着内外部均衡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与我国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同,是性质上的不同;除了出现危机情况外,毫无疑问都是优先考虑本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目标,努力摆脱外汇瓶颈和要素约束. 纵观战后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很多国家在发生严重的对外支付,债务危机以至货币金融危机时,才会把外部均衡作为短期内压倒一切的重点任务,包括采取痛苦的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需求,缓解对外支付和债务压力.而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贸易严重逆差为源头,由此引发资本外流,本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大幅减少等并发症,结果丧失对外支付能力,出现债务危机或货币金融危机.最典型的例子,一是拉美债务危机.由于存在贸易逆差和外汇瓶颈,它们大量借人外债,并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其结果贸易逆差更加严重,对外支付能力不断下降,最后陷入债务危机,不得不进行长期的痛苦调整;二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包括韩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为了得到IMF的资金支持,都被迫接受苛刻的经济调整方案,为了恢复外部均衡,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不得不全面压缩经济甚至老百姓也节衣缩食,付出痛苦代价.由此可以看出,贸易和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的性质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除20o7年第6期?19?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了日本等个别国家在外部强大压力下盲目调整政策促进外部均衡外,这种情形是少见的.(三)当前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选择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基本国情,正视当前各项政策目标的严重矛盾,我国当前宏观调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权衡内外政策目标,总体上把促进内部均衡作为重点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严重的内部失衡,这与1993年有很大不同.虽然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和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但同时也存在就业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问题.社会总供求仍然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国际能源原材料涨价和国内食品涨价等结构性因素;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这一点显着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以往总需求全面膨胀的情形; 而外部失衡虽然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状态,但这与国内高投资,低}肖费的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也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等很多结构因素有关. 因此,当前仍然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可以比以前更重视一点控制通胀和外部失衡,但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和任务毫无疑问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鉴于当前的外部失衡是由一系列内外部原因综合造成的,必须充分认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复杂性.现阶段很多长期结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贸易顺差的长期性;而我国金融国际化水平偏低决定着我们可以努力逐步减少资本项目净流入,但短期内却无法通过资本项目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双顺差将成为难以改变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内外部均衡的严重矛盾又决定了外部均衡的异常复杂性.应该总体上将促进外部均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与目标,按经济规律办事,循序渐20?2oo7年第6期进地予以校正.第三,注重政策搭配,近期宜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组合.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矛盾是非常常见的,政府可以运用合理的政策搭配与组合,尽力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合理的开放.在这方面,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等已经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和模型,在各国宏观调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的选择是注重内外部均衡政策的合理搭配,如蒙代尔就确定了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的方案,其方法是将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合理地指派给一个政策目标,达到最好的调控效果.就我国当前现实看,应该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来调投资,并达到控制通胀和经济偏快压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过度压缩投资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加剧外贸顺差,外储增加等外部失衡;采用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重点是通过加大对冲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化解流动性过剩,减少双顺差给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要避免过度紧缩,影响国内消费反而助长国际收支失衡.另外,适当辅助使用支出转换政策,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前提下,扩大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四,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政策是即期政策,主要是调节总量;而我国当前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内外部结构原因造成的,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短期宏观政策,而必须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更注重从源头上疏导.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必然的选择,这包括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促消费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以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体,逐步扩大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积极推进外汇资产多元化等.。
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与实践
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国际化程度也逐步提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再只是单纯的出口国,也在积极扩大对外投资。
这种趋势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明显。
投资海外是中国企业实现企业转型的路径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1.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大国。
通过对外投资,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企业的产能、生产技术、市场渠道、人力资源等资源,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并切实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海内外优化资源的目的。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目前,国内的成本逐渐上升,旧的产业结构已经趋于饱和。
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到原有的技术、品牌等产业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3.促进国内外贸易平衡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国际贸易顺差压力的问题。
通过投资海外,可以在世界市场寻找到更具价值的资源或产品。
这有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加大进口力度,优化贸易结构,实现贸易平衡。
4.推动全球化进程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
中国对外投资,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和企业与世界经济中心的互通互联,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也可以推动全球化进程。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实践1.保险行业中国的保险业投资海外更受关注,其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宗商品、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例如,在2015年,中国保险公司对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楼、加拿大不列颠温哥华市中心商业物业等进行了投资。
2.太阳能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太阳能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对太阳能领域进行投资。
例如,在2014年,中国三家企业在瑞典联合成立了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
3.美国房地产2014年,中国投资者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上花费了约110亿美元,其中包含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如华尔街区域的纽约世纪广场大厦和芝加哥西奇高层楼房等。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内外均衡目标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内外均衡目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即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及内外部均衡目标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目标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并指出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目标主要就是以内部均衡为主,外部均衡为辅,实现开放经济的内部稳定性和合理开放性。
关键词:开放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一、内部均衡目标与外部均衡目标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可概括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通过商品与要素的跨境流动,一国与国际经济市场就紧紧联系在一起。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更为复杂。
这种开放经济,既为宏观政策提供了封闭经济所不具备的许多有利因素,也对宏观政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而这一矛盾开放经济依靠其自身运作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在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同时,确定合理的经济开放状态,并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目标,且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持续推动,可暂不考虑,因而短期目标只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个。
而上述三个目标又可以分为两类: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
内部均衡目标,即内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外部均衡目标,即国际收支平衡。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相互影响,当一国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该措施可能会同时带来另一均衡目标的改善,也可能会同时使得另一均衡目标受到干扰和破坏,前者被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被称为内外均衡的冲突。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一致性。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且国际收支顺差,为实现内部均衡,政府采取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施进行调控,这会通过边际进口倾向的作用导致进口的相应增加,在出口保持不变时,带来经常账户的减少,从而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得到改变而趋于平衡;同样,如果一国通货膨胀,且国际收支逆差,政府会采取消减社会总需求的措施,这会使进口相应减少,在出口保持不变时,导致经常账户逆差减少,进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使之趋向平衡。
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一、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中国是一个重视外商投资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吸引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商投资给中国带来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帮助中国加快了经济发展进程。
2.增加了中国的贸易边际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外商投资使得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并投资进口中国的原材料和产品。
这种供应链的形成促进了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增加了中国的就业岗位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就业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外企的不断扩张,在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
4.扩大了中国的进口市场外商投资还扩大了中国的进口市场。
吸引外商投资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使中国进口市场得到了拓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5.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外商投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标准,使得中国企业加速了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
这也加速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外商投资虽然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不平衡的地区经济发展外商投资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吸引外资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会成为较为发达的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的发展可以把一些原本规模较小但基础优越的企业排挤出市场。
2.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外商投资的快速进入,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外国企业进入,对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企业发展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压力也加大,导致了中国资源环境的恶化。
内外均衡之间的关系
内外均衡之间的关系内外均衡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经济体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状态。
内外均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内外均衡是相互依存的。
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而国际市场的波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内经济。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这将导致国内利率上升,吸引外资流入,进而导致国内货币升值,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
因此,国内的经济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实现内外均衡。
内外均衡是相互制约的。
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往往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因为国际市场的变化可能会对国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了国内需求,但如果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产能无法满足出口需求,就会导致国内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受阻。
因此,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谨慎,以避免国内外需求之间的失衡。
内外均衡也需要考虑国内外经济体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资源禀赋等因素都会导致国内外经济体之间的差异。
例如,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较强,出口能力突出,就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以保持国内外需求的均衡。
而另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服务业,就需要考虑国内需求的变化,以保持内外均衡。
内外均衡还需要考虑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国际贸易、汇率、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会对国内外均衡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提升其出口竞争力,但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贬值,进而导致贸易战,影响国际市场的稳定。
因此,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是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前提。
内外均衡是经济体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状态,内外均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实现内外均衡需要考虑国内外经济体的差异,谨慎调整经济政策,并与国际经济政策进行协调。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才能实现内外均衡,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中国经济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中国经济张莉莉 12013182030大约从2002年开始,国际上关于经济不平衡的议论进入了新一轮高潮。
渐渐地然而也是不容推辞地,中国被拉到中心,成为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2004年,在主要的世界论坛上,全球经济失衡已经被概括为这样一种表述:美国等国家进口无度,中国等国家出口过多。
不无讽刺的是,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们同时承认,美国和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
这三年里,我的许多时间耗费在思考经济不平衡问题上。
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顺差式外部不平衡的特征早已十分明显,而且其消极影响也如期表现出来,但是内部不平衡更具有基础性、恒久性,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更为严重。
内外两种不平衡并非独立存在,相反,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甚至相互推波助澜,相互不断强化,形成一个愈演愈烈的格局。
绝对平衡意味着没有增长,极度失衡同样会导致停滞。
在世界惊呼声中崛起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有着深刻的全球化背景。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谓国际经济不平衡,主要是指经常账户上,有的国家发生巨额逆差,有的国家拥有很大顺差。
深一层含义是,前者储蓄小于投资较多,后者储蓄大于投资较多。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七、八千亿美元,那意味着它每年需要有这么多的资本净流入来维持经济的运转,长此以往,犹如在沙滩上建筑大厦,最终会造成全球经济的灾难。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所谓失衡看得如此严重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
就内部经济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
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
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研究
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研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快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和内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都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中美贸易战造成的经济压力和海外投资流失等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扩大贸易伙伴和深化经济合作来分散外部环境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国还采取了降息、减税等政策来刺激内部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二、内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转型,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更为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内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其中,人口结构、城乡差异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当前中国内部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首先,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导致了劳动力供应量减少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福利,减轻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其次,中国城乡差异仍然存在,形成了失衡的经济结构。
城市人口增加,而农村人口缺乏教育、医疗和基本公共服务,这会导致城乡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扩大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城乡差距。
最后,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经济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中国政府加强环境保护良心,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推广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 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GDP连续增长,年均增速达到了约10%左右,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工业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工业生产,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3. 投资驱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投资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政府大力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项目投资,这使得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4. 深度开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与全球市场接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
这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外贸扩大,并且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转型升级: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传统的低成本产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推动中国经济由低端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
2. 服务业的崛起: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
特别是金融、互联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市场和外部竞争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3. 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中国正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污染排放,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 内外市场的平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增长。
但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将逐渐实现内外市场的平衡。
这将使中国经济更加稳定,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5. 人口结构变化:由于长期的一胎化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将带来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养老支出增加等挑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应对。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速增长、工业化推进、投资驱动和深度开放。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1. 引言1.1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在当前中国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在中国的内外均衡状况之中,内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外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外交关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前提。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国际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和魅力。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国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1.2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影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内部和外部均衡状况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
如果中国内部均衡失衡,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进而影响国家整体发展。
中国外部均衡状况的稳定与发展则直接影响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国际贸易格局。
如果中国外部均衡失衡,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合作受阻,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维持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良好和稳定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
【字数:200】2. 正文2.1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中国内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均衡状态。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的核心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平等。
内外双循环与经济增长
内外双循环与经济增长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个变化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内外双循环战略,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加强内需和扩大对外开放,在双循环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本文将探讨内外双循环战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影响。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内外双循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内循环的强化能够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前的全球经济不稳定局势,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果过分依赖外部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波动干扰。
因此,通过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手段,加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其次,外循环的开放性可以从全球市场中获取更多机遇与资源。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奠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而外部市场的持续开放则能够带来更多的投资、技术和市场机会。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循环战略可以利用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加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
同时,外循环还可以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中国经济由低成本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内外双循环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平衡内外循环的关系。
虽然内外循环可以互相促进,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内循环过于强调,可能会导致对外开放的动力减弱,错失因开放而来的发展机遇。
相反,如果过分追求外循环,可能会削弱内需的支持,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因此,在实施内外双循环战略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其次是如何加强内外循环之间的链接。
内外循环不应该是孤立的,而是需要通过密切的连接与互动来实现经济增长。
内外循环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培育内部创新与外部需求之间的联系,通过消费和投资等手段增强内需与外贸之间的互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和机制的创新,提高内外循环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的关系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的关系内外部均衡是指一个经济体在内部和外部之间实现一种平衡状态,即在国内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同时,也要与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的平衡。
内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
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增长和稳定是内部均衡的核心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稳定经济则可以保持物价稳定、金融体系稳健、产业结构合理等,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在国际市场方面,外部均衡的核心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出口和进口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不会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或顺差。
只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避免经济的过度依赖进口或过度依赖出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内部均衡的实现对于外部均衡的达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的内部经济出现严重的失衡,如通货膨胀过高、金融风险过大、产业结构失衡等,就会对国际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贸易逆差过大、外债过高等,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内部经济出现失衡。
因此,为了实现内外部均衡,需要在国内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
内部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可以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而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也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式,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因此,只有在实现内外部均衡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期繁荣。
内外部均衡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内外部均衡的实现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只有在内外部均衡目标的相互配合下,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与内外投资平衡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对外投资性建设的同时国内应有适应投资,向国外投资实质是输出人力财力技术,同时也须要进口来保持贸易平衡。
无论输出或进口商品(包括劳动力)最终都会延伸到消费品或间接消费上,输出商品让别人消费他们失去工作岗位,同样进口商品自己会失去工作岗位。
中国在高工资下投资生活消费品已经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基础性建投资输出不存在消费商品价格竞争。
国内同样进行基础性投资增加工作岗位保住经济增长、保住贸易平衡。
保持就业需要经济不断增长,有充分就业才有强劲消费市场,就业是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到了高工资时代的传统产业、行业发展到天花板,出口拉动经济几乎停止。
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两条途径:1、将商品输出转为基础性建设投资输出,进口低价商品平衡对外贸易,对内基础性投资填补商品生产工作岗位缺换;2、科技创新产业消费升级让新一轮消费重新开始,保持就业和需求市场,但受到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限制,不可避免出现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一、中国技术经济现状:高起的工资成本失去了商品出口竟争力,经过产业转移使制造业就业岗已经流失到国外,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加大。
国家正在推进创新促消费、促就业即供给侧改革并和加大开放力度来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新产业以补救工作岗位。
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短期内很难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缺乏产业和消费升级带来重振经济的动力,经济下滑在所难免。
加大开放力度引进高新技术、资金的办法也因科技滞后性而很快失去效力,只能短期内解决经济下行压力。
90年代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经济落后时期,正赶上世界产业转移高潮,靠廉价劳动力承接了庞大的制造业加工,经过近40年奋斗在经济体量、科学水平、消费市场、外汇储备、科技人才、军事实力诸多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底蕴。
到2014年、2015年这些传统产业也发展到高工资年代到了天花板,开始了产业转移的流出大潮,但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存了大量产能和技术、发展了军事保障能力,为对外投资输出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最高境界是争当综合实力的世界老大,成为财富聚集地,经济全球化产生人口全球,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成为世界老大人口是基础。
世界老大占尽便利,特点是各方面都第一,消费市场第一使各国争相降价让利出售商品出、为了获得外汇调低货币汇率让利;军事第一能在世界范围实施霸权。
美国人口不够多靠二战保留下的综合实力成为世界老大,利用消费市场和美元收刮别国财富,各国商品让利、汇率让利,美国利用军事实力制造动荡打压对手以保持世界老大地位。
中国靠人口红利发展到与美国比高下地步,受到美国打压和干扰这很正常,美国老大是靠二战保持家底得来的,中国成为竞争对手是靠人口红利。
中国强大靠经济发展而美强大靠剪羊毛和割韭菜,美国保持经济第一需挥动经济大棒和军事大棒为前提,但中国还不是老大,挥大棒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能靠发展全球市场经济,广交朋友共同发展。
美国经济发展到天花板在零和思维下不知道怎样处理失业问题经济停顿问题,其实靠综合实力世界第一完全可用平衡投资方式来解决。
中国发展到现在虽说成为美国竞争对手,但已经到传统产业增长的天花板,就算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用传统的你来我往商品贸易思维解决不了突破天花板办法,不用美国打压干扰发展也会停顿下来,类似于日本、韩国一样。
美国没有抓住机会失去第一宝座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不能犯同样错误将机会让给印度。
穷国只有低级落后的东西,美国人不能从那里得到需要,为就业放作自家建设不干还和落后国家争抢农产品市场,花钱四处欺打损害拖累别国来保全自己的地位。
中国经济压力大需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巧正逢美国到处制造动荡的反全球化高峰期,反全球化本质思维是恐惧中国发展威胁到他的地位,并不断制造挑衅,如在南海、东海自由航行。
中国经济发展需采取输出产业而美国认为在抢地盘搞对抗;中国搞军事设施建设而美国自作多情搞军备竞赛;中国搞基础建设而美国自感抢老大位置;中国搞科学技术而美国自怕被超越,这些都因中国发展到威胁美国成老大位置的必然结果,中国各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须过程。
二、高工资下基础建设输出:中国高工资人口多形成庞大中产阶级,构成庞大消费市场吸引国外商品争相涌入形成大量资金外流,因产业潮外流工作岗位不足需大量外资回流。
高工资、高价商品失去竞争力不能担当资金回流重任,只有成熟高质高价商品、产业输出才是主要出路。
商品、产业输出换回大量物资和资金,这些物资和资金如何兑现成人民币流到老百姓手中形成购买力呢,需要国内投资基础性项目给人们制造就业赚钱以保持消费,因基础投资成果不是直接出口商品,就不存在商品价格竞争。
目前中国优势有三大点:1、高额外汇储备是抵抗经济风险的重要保障,能抵抗持进口商品、出口商品贸易差波动风险;2、高工资状态就业岗位未出现快速下滑,保持着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地位;3、已经拥有一批世界领先技术产业,有向其他国家投资输出的资本、创造收益的家底,如高铁、核电、基础设施建设等。
成熟先技术产业正是走出国门赚取外汇的主力军,既推动他国发展经济又获得他国廉价物资和商品,构成互助互利的良性循环。
高人工资对生活消费品生产已经到出口天花板,必须改变由低价商品竞争换取就业岗位的思想。
对下行经济拯救,靠高工资劳动力输出肯定行不通。
高技术消费商品,高技术高价消费商品出因科技滞后性很快饱和失去消费地位,只有对外基础性投资才能满足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才能实现发展稳定效果,实现科技发展跟上投资建设速度,才能实现高工资成果不出口或成为高技术基础性产业出口。
国内基础性投入包括基础建和科学技术,不放弃研发具竞争力的消费商品出口。
投资分为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这些投资又分两类:1、基础性投资,如公路、铁路、码头、电站、水利工程、造船、造岛等,是经济基础性项目;2、科技性投资,如科研项目、新业态开发、技术创新等,是经济发展灵魂、是基础性投资的前提、是生活品消费升级的前凑。
科技性投资促使基础性投资升级,反过来基础性投资又是科技性投资的消化和资金来源,基础性投资和科技性投资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互为发展,只要配合恰当就能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生活工业商品升级只是阶段性爆发经济发展,很快供大于求价格下滑发展停滞,如现代手机两三年内需创新推出新款新功能。
生活农产品是消费硬指标产品,能保持长期稳定需求,虽然获利较少但世界需求量大且稳定,是很多不发达国家主打经贸商品。
美国在传统零和思维束缚下放弃投资发展这个主体,只看到生活工业商品对经济的贡献,丢西瓜捡芝麻思维,经济不能稳定快速发展,对生活农产品也感兴趣并与不发达国家抢出口份额,另一方面制造动乱发展武器获利。
美国在90年代后期传统产业转移潮流出时已经拥有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基础资源本该发展基础性投资项目产业,在传统经济思维下美国人放弃了,失去国家主导基础性投资时机,任由商家们在生活工业商品项业竞争发展,这样必然走向经济停顿。
中国经济是国家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性投入或主导企业参与基础性项目投入,到2014年、2015年发生产业转移潮流出后就开始了大力推行基础性建设走出去。
三、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平衡:国家之间贸易发展平衡才是健康的,只进口不出口最终欠下大笔债务,这是各国争相出口的主要原因。
中国正处于消费商品产业大量流出而人们还保持有较高消费能力时期,普通出口商极速减少又在大量进口基础消费商品,若没有产业输出平衡那将快速消耗外汇储备。
另一方面国内缺少消费商品生产岗位后收入下滑、消费下降,最后还是会走向经济衰退,如阿根廷、巴西等。
经济衰退时已经具备有高端制造业、科技实力,靠高质高价商品生产免强稳住经济发展,如美国、韩国等。
90年代后期产业几乎都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成了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并不坐享其成,逐步实施引进技术、设备、管理等先进东西自我消化创新,大力发展科研、努力实现自我创新。
美国虽然不是国家主导而是靠市场力量已经发展出相当高的技术力量、先进设备、先进管理,但国家视而不见导致制造业流失后出生活商品大量从中国进口,先进设备、产业、技术反道限制出口中国,进口多出口少形成贸易逆差构成大量债务。
美国本该向中国仍至全世界出口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基础性投资以加大外汇收入,达到平衡大量进口产生的资金流出。
美国不帮助他国家发展经济,要和穷国做生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先进消费品穷国买不起也不需要,穷国的东西美国大多不适合,最多也就是自然资源等原材料。
日用消费商品生产绝大部份在中国,于是美国几乎只与中国做生意,产生具大贸易逆差很正常。
中国现在处于美国90年代后期相同情况,不能犯美国同样错误,不能把发展机会拱让印度。
投资按流向分两种:一种是向国外投资,另一种是向国内投资,两种投资互相促进。
若只有国内投资没有国外投资将产生钱多货少,只有国外投资没有国内投资货多钱少。
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双向投资,出口基础性资源而进口日用消费品,国内基础性投资项目岗位平衡商品产业外流失去的岗位。
投资又分两类:一类是基础性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航天科技、军工制造等;二类是生活消费性投资,如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服务性设施建设。
生活性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但产出回报不持久,基础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产出回报持久稳定。
关起门搞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落差纵深不足限制,新产品或新产业在全国范围很快达到消费饱和成为过剩商品或过剩产业,科技滞后性不能做到一波接一波新产品连续推出,经济会出现周期性停顿或下滑甚至倒退。
对企业而言经营过程是货币变商品、商品变货币的循环,对劳动者而言劳动过程是劳动变货币、货币变商品的循环。
一定货币流通量对应一定规模商品生产消费量,因科技提高生产能力的原因使商品生产速度大于消费速度,满足全社会消费商品供应需求不需要所有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多余劳动者失去工作也就失去消费,消费下滑生产停滞工作岗位流失又导致消费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资金积压到商家手中或积压到商品上,钱被困在银行不能流通,加大放贷力度增加货币市场流入量,市场缺乏投资渠道进入的资金有限,需要国家基础性建设投入货币才能平衡供求关系。
为了降低货币增发常常采取发行国债将积压资金转移到基础建设投入中,基础设施大多回报低、回本时间长,甚至一些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这本该由国家完成。
基础投资就是增放货币,发行高回报国债与增发货币没什么两样,国债只是保护有钱人利益而已,增发货币是向穷人派利益。
企业追求利益至上无限扩大生产,商品积压资金短缺使上游各产业链失去资金而断裂,速个生产停顿下来商品紧缺,而基建投资释放大量货币,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不可避免。
化解这一恶性循环发展的两条途径:一、向国外输出商品或输出过剩产能,这些产能对受输出国来说是先进的、必要的,但先要有高科技含量行业或科技储备储备;二、靠国内消费品生产力提升、品质提升、产业创新即供给侧技术提升产生新工作岗位,消费升级或高质高价商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