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篇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瘻;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卷《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瘵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碑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痿——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一雷公藤制剂15.吴师机的《理漁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16.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一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 '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一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謄,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心得派代表(高锦庭)5.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油膏―肿疡期;溃疡期。

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7.内发丹毒-躯干;抱头火丹-头面;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臀部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疮疡9.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3、9点前面(截石位)11.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9%;双上肢2*9%=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3*9%=27%;双下肢包括臀部5*9%+1%=46%12.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 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

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13.脱肛:一度3-5cm,二度5-10cm,三度10cm以上14.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一、疖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2)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3)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1)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成脓:切开排脓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三、痈1.内治:1)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有头疽1.内治:1)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五、丹毒1.内治: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4)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中医外科学部分

中医外科学部分

1.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2.辨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塔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脓的方法、如何辨脓的有无:(1)按触法、穿刺法、点压法、透光法、B超。

(2)有脓:肿块坚硬高突、皮薄焮红、按之灼热痛甚,中软应指,有波动感,脉数。

可伴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

无脓:按之微热、轻痛,肿块仍硬,无应指感,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4.内治法三总则:消法:定义: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证: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疾病。

运用: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化瘀。

托法:定义: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用证: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运用:分为补托(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和透托(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

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补法:定义: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指的是采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

它包括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科学。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经络学: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运输系统,其功能是在整个身体内维持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外科治疗中,经络学不仅是诊断的重要指标,还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例如,针灸、拔罐、刮痧等治疗疾病的方法,都是基于经络学的原理。

2. 中医气血学:中医学将人体内的活动和机能归结为气血两大方面。

气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血是人体流动的液体。

气血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外科领域,中医学常用气血来描述外科手术前后的情况。

例如,气血瘀滞、气滞血瘀等等,这些术语都是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来的。

3. 中医五行学:中医学将自然界的万物按照五行分类,即金、木、水、火、土。

人体也是五行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在中医外科治疗中,五行理论在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手段中医外科学通过采用特殊的药物治疗、针刺疗法、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外科疾病。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1. 针灸疗法:针灸在中医外科学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直接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从而加快血液循环,加强身体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除了手术治疗之外,针灸还可以治疗痛经、头痛、牙痛、腰酸背痛等症状。

2. 诊所手术:中医外科常使用诊所手术治疗疾病。

诊所手术一般包括吸氧治疗、换胃口针技术、开放性手术,切口清创等。

它们经常被用来治疗胃肠道疾病、手脚湿疹、极度疼痛等非传统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应用于许多外科医学情况中,包括肿瘤、疮疡、癌症、疼痛和消化不良等。

中药治疗主要基于中医学的概念来确定草药的组合和用量,以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第二章内容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第二章内容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第二章内容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

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

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

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

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⑨传染性:疫疔等。

⑩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体表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事瘘管,指停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4)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5)逆证:“逆”就是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7) 七恶:恶就是环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症)。

8) 痰:是指发生皮里膜外。

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9)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

*10护场:护,保护;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向愈,没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差。

例题:1、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专职外科医生始于A 商代B 周代C 秦代D 西汉E 东汉2、葱管导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A 《肘后方》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方》 D《外台秘要》 E 《刘涓子鬼遗方》3、不属于丹毒的疾病是A 抱头火丹B 缠腰火丹C 流火D 赤游丹E 内发丹毒4、乳痈成脓切开后并发乳漏的主要原因是A 恣食膏梁厚味B 脓毒壅盛C 脓液引流不畅D 手术时损伤乳络E 局部挤压碰撞参考答案1 B2.C3 E4。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天人合一的观念,维护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预防外科疾病的目的。

病案记录作为医疗工作的基础,是医生分析病情,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中医外科学病案包括以下内容:
基本信息
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

主诉
患者所述的病情、症状。

现病史
患者当前的病情、症状、体征、治疗情况。

既往史
患者曾经发生过的疾病、手术、外伤、输血等情况。

个人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惯、饮食情况、吸烟、饮酒、药物使用情况等。

家族史
患者的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疾病等情况。

检查结果
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如常规血液、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和检查结果进行的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制定治疗计划,包括中药配方、针灸、推拿、手术等治疗方案。

随访记录
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疗效,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以上就是中医外科学病案的主要内容,医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详细记录,以利于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章节副标题
中医外科学的优势
整体观念:注 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统一,强 调脏腑、经络、 气血等各方面
的协调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综合判 断病情,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自然疗法:采 用中药、针灸、 推拿、按摩等 自然疗法,避 免化学药物的
副作用
注重预防:强 调预防为主, 通过养生、保 健、锻炼等方 法提高机体免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适 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 关节脱位、颈椎病、腰
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推拿按摩的种类:包括 推法、拿法、按法、摩
法等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手法要轻柔,避免暴 力,注意保暖,避免
受凉。
拔罐疗法
原理:利用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瘀
血,达到治疗目的
作用:疏通经络、行 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
瘿瘤:颈部、 腋下等处的
肿块
痔疮:肛门 周围的肿块
和疼痛
骨折:骨骼 的完整性和 连续性受到
破坏
脱位:关节 的稳定性受
到破坏
骨伤科疾病
骨折:骨折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脱位:脱位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骨肿瘤:骨肿 瘤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
骨感染:骨感 染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适应症:风湿病、颈 椎病、肩周炎、腰腿
痛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 注意罐子的清洁和消
毒,避免烫伤皮肤
04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章节副标题
皮肤科疾病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
痤疮: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
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及效 果
皮肤瘙痒:中医治疗方法及 效果

中医外科学参考

中医外科学参考

一、名解1、【应指】:确认成脓时,用两手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既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2、【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亦称风痒,西医为玫瑰糠疹。

特点为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

3、【脱肛】: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以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

西医为直肠脱垂。

4、【锁肛痔】:发生在肛管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为锁肛痔。

西医为肛管直肠癌。

5、【脱疽】: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其特点是好发于下肢末端,伴间歇性跛行,多见于壮丁老人糖尿病人。

二、简答【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门直肠脓肿)。

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临表:1、肛门皮下脓肿2、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4、直肠后间隙脓肿。

5-7天成脓,若逾月脓稀—结核脓肿2、【原/继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疮等。

【继~~】: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白庀】: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宜根治。

进行期(疹↑洞形反应+)、静止期(稳定,鳞屑↓)和退行期(中心消退)。

4、【脱疽证治】:1、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桃红四物+炮山甲、地龙、乳没。

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顾步汤+-(芪牛归地丁参石斛草蒲银菊)三、论述1、【外用药原则】: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渗—洗敷,慢性软膏)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面阴慎刺激药)4、用药宜先低后浓(平和顽刺)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停)6、外用软膏二次用药时,需先用棉花醮上植物油或石蜡油谐去上次所涂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概论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概论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概论细目一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但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细目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心得派创始 人。
心得派学术思想: 1、揭示了外科病因普通规律,在上部多 风温、风热,中部多气郁、火郁,下部 多湿热、寒湿。 2、将温病学说融汇于外科辨证治疗之中, 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中医外科学总论
16/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 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内容简明,而且
中医外科学总论
9/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一 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食动物肝 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 食猪靥羊靥治疗甲状腺肿,都是后世已 证实了成功经验,提出了用葱管导尿, 是世界上最早导尿术,比法国用橡皮管 导尿早了1200余年。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29/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六、房室损伤 主要是房劳过分,以及早婚、生育过多造成
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或小儿先 天不足,肾精不充,这些原因均能造成身体 虚弱,易被外邪侵犯,产生外科疾病。 特点:1、慢性。2、迁延性。3、合并冲任 不调与月经相关 。
中医外科学总论
30/116
衰竭。 顺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次序出现应有症状者称顺证。 逆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次序而出现不良症状称逆证。
中医外科学总论
23/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一、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火毒)
致病特点: 1、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人体致病。 2、六淫邪毒只能在抗病力低下时致病。 3、六淫邪毒致病大多有季节性。 4、六淫邪毒致病含有一定部位。
中医外科学总论
11/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完)

中医外科学(完)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第一节疖☯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 之间,脓出即愈。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

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

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

☯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第二节疔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颜面部疖、痈。

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

☯热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火毒炽盛: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疗;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疗;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疗。

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火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脓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烂疔☯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湿火蕴结: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毒人营血: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疫疔☯疫疗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疗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疗”、“紫燕疔”。

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或泞发走黄。

☯内治法参照“颜面部疔疮”。

另内服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考试重点】外科著作及学术流派1.外科发展简史(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等,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3)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4)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和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5)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6)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2)“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3)“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基本术语及病因病理【考试重点】疾病命名原则1.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然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

2.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痰:足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痰,多为阴证。

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

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

结核:足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非指西医之结核病。

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描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之“乳中结核,形如梅李”等。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

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考试重点】外科疾病发病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1.外感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

7.痰饮瘀血致病第二节发病机理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考试重点】阴阳辨证第一节辨病(略)第二节阴阳辨证【考试重点】阴证、阳证临床表现得区别.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第三节部位辨证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病因多风温、风热。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第四节经络辨证【考试重点】引经药引经药(1)手太阳经:黄柏、藁本;(2)足太阳经:羌活;(3)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4)足阳明经:白芷、升麻、石膏;(5)手少阳经: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6)足少阳经:柴胡、青皮;(7)手太阴经:桂枝、升麻、白芷、葱白;(8)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9)手厥阴经:柴胡、丹皮;(10)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11)手少阴经:黄连、细辛;(12)足少阴经:独活、知母、细辛。

第五节局部辨证1.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则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透光法:此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点压法:在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

穿刺法:若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

B超: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协助判断脓肿大小,从而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2.辨出血(1)便血:便血分“远血”、“近血”。

①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② 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③ 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⑤ 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黏液;⑥ 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

(2)尿血: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

① 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② 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③ 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④ 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第五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考试重点】消、托、补三大法的内涵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1)消法①含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②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2)托法①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②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③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如毒邪炽盛的,还需加用清热解毒药物。

(3)补法①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②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第二节外治法【考试重点】外用药物的选择、切开法的应用1.外用药的临床应用(1)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

(2)阳和解凝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3)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

(4)冲和膏有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的作用,适用于半阴半阳证;(5)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阴证。

2.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1)选择有利时机:为脓已成熟,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2)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①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⑥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3)切开原则:切口大小与深度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

3.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1)砭镰法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

如下肢丹毒、红丝疔及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

注意点:头、面、颈部不宜施用砭镰法,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

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

疮疡外治①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②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③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

第六单元疮疡第一节疖【考试重点】疖的临床表现与特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