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论文

合集下载

发热病人降温效果评价方法的探讨

发热病人降温效果评价方法的探讨
这两种评价方法在衡 量 降温效 果上 都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3 1 降温速率 .
降温速率所 表达 的物理意义 为某一时间段 内体温平均下
是一种相对测量 指标。根据 临床 工作 的实 际情 况 , 实 应用降温病人 比例的方法 , 以病人体 温下 降为标准 , 是 但是没 降幅度 , 验采用 了每 3 n测 1 0mi 次体 温的 方法 , 假设 相邻两时 间点测 有考虑到降温的幅度和下 降 的时间 , 能造成 相 同降 温病 人 可 比例对应的降温幅度不同 , 法找到最佳的 降温时间点 , 无 甚至 误导统计 结果 , 找到错误 的最佳 降温时间点 ; 用有效 降温病 应
研究国内评价方法 的局限性 , 引入降温速率 的概念 , 将降温幅度与降温时间协I考虑 。对感染性发热 腋温 93 司 8℃ 者, 给予单一安 痛定药 物降温
的病例 3 5例 , 2 应用降温速 率的方 法对其 降温效 果进行评 价。结果 : 应用安痫定药物降温后 3 i 0m n所测体 温不能 反应最佳降温效 果 , 最佳测温 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变化 , 青年病人用药后 6 i 0r n为最佳测温时间点 。 a 中老 年病人为 9 i。结 论 : 0rn a 通过应 用降 温速率研究安痈 定药物降温 的效果发现, 应用安痛定降温后测温 的最佳时间点并不是一致的 , 要根据 的病人年 龄确定 。 关键词 发热病人 ;降温效果 ; 降温速率 ; 安痫定
在对高热病人降 温效 果的研 究过程 中发现 , 内对降 温效果 国 是 3. 9 8℃ , 病人 乙为 3 . 8 4℃ , 降温有效标准定为 3 C, 8q 则在
如降 到 的研究 也很 多 , 但降温效 果 的评 价有 其 局限性 。本文 对降温 相 同的时间内可能病 人 甲体 温就 不 能降 至标 准温度 , 8 2℃ , 虽然 降温效果 较 为显著 , 可依 然被 列为 降温 无效病 效果评价 方法进行探 讨 , 合考 虑降 温幅度 与降 温时 间的影 3 . 综 响, 提出降温速率评价标准 , 为今后 发热病人降温研究 提供新 例 。这样就影响到统 计结 果 的正 确性 。另外在 某些情 况下 ,

小儿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法及降温措施后的观测时间ppt课件

小儿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法及降温措施后的观测时间ppt课件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退热处理1h 后体温降幅>1℃且维持2h以上
有效: 退热处理1h 后体温降幅在0.5-1℃之间,且维持2h 以上;

4
常用物理降温方法
冷敷:一般以头部冷敷为最常见。 方法:用橡皮布、塑料薄膜制成手
掌大小的口袋,里面装冰 水或细小的冰块。可将冰块放入水盒中摇晃,使其磨 去棱角。将盛有冰块的小袋放在小儿的额头、颈部、 腋窝、大腿根部,还可能制作成帽状冰袋戴在小儿头 上,做成枕头样放在小儿枕部,或用毛巾在冷水中浸 湿后挤干放在额头上冷敷,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2
常用的退热方法
• 物理降温(冷敷、温水冼浴、酒精擦浴、冷盐水
灌肠、退热合剂保留灌肠、小儿退 热贴等方法 )
• 药物降温(安乃近、复方阿斯匹林、对乙
酰氨基酚糖浆、布洛芬混悬 液 、中药治疗)
• 物理与药物联合降温
3
物理降温
当小儿体温超过38.5℃ ,就需要进行退热处理,最好先 用物理方法降温。 [1]
100mL),高位保留灌肠。从直肠给药,使药物混合于直 肠分泌液中,通过肠黏膜吸收,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小 儿口服药物的刺激和肝脏首过效应,减少了对肝脏的毒副 作用,并且具有易释放、易吸收、易扩散的特点,因此疗 效值得肯定。
小儿退热贴是通过凝胶中水份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 去,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让儿童健康安全降温,同时 不破坏儿童体内的免疫功能系统反应。它属于物理降温用 品,因其退热快,降温效果好,安全无毒副而被广泛运用 于小儿发热发烧
小儿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 法及降温措施后的观测时间
小组成员:
.
1
研究背景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是儿科急 性感染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持续时间长,往往对 小儿机体产生一系列如抽搐、昏迷、便秘和防御 功能降低等不良反应。因此,对高热患儿除进行 对因治疗外,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降 低体温,减轻不良反应。解热镇痛药和物理降温 能迅速、有效、安全地达到退热目的,是感染性 发热病人可选的降温措施,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发现,不同降温途径和不同原因的发热降温效果 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我小组成员对感染性发热 小儿不同退热方法及其应用降温措施后不同时间 的降温效果进行相关讨论

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

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

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比较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

方法观察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住院患儿107例,分别按静推注射用赖氨匹林、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分为3组,进行退热疗效比较。

结果用药60min后赖氨匹林静推组平均降温1.95℃,总有效率为85.00%,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平均降温1.65℃,总有效率82.86%,复方氨林巴比妥肌注组平均降温0.98℃,总有效率为53.12%。

结论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相似,较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均退热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赖氨匹林;布洛芬;复方氨林巴比妥;退热;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06-02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除了查找原因、病因外,应积极给予降温治疗。

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目前市场上退热药物品种繁多,而临床上退热药物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滥用现象,选用安全有效的解热药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笔者对我院使用的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根据胡亚美等[1]制定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7例,腋下体温39-40℃,年龄1岁-9岁,男62例,女45例,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及鼻咽部症状、体征,一般情况尚可并排除伴有严重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或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注射用赖氨匹林组40例,平均年龄(5.46±3.22)岁,布洛芬混悬液组35例,平均年龄(4.76±3.03)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组32例,平均年龄(5.03±3.35)岁。

使用来比林降温后体温测定时间的

使用来比林降温后体温测定时间的

·823 ·
1 陈维英. 基础护理学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05. 2 肖顺贞. 护理药理学 M .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95. 作者简介 :潘科 (1965 —) ,女 ,重庆人 ,护士长 ,主管护师 ,大专 ,从事内科 护理工作 ,工作单位 :400030 ,重庆市肿瘤医院 ;皮梅 、田虹宁 、刘晓玲 、刘 建萍 、刘德线 、陈熹工作单位 :400030 ,重庆市肿瘤医院 。
(收稿日期 :2003 - 12 - 24 ;修回日期 :2004 - 04 - 11) (本文编辑 李亚琴)
颈围与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A study on p ertinence betwe en neck cir2
cumference and mild to severe O SAHS
AHS 病人不同颈围 、体重指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HI ,采用 t 检验 。相关分析采
用直线回归分析 。
2 结果
2. 1 良性鼾症和 OSAHS 组颈围 、BM I、AHI 的变化 经测定 ,
本组 238 例中有 176 例确诊为 OSAHS ,其中 120 例为中重度
OSAHS , 6 2例 为 良 性 鼾 症 。各 组 颈 围 、BM I 、AHI检 测 结 果 见 表 1。
·822 ·
CHIN ESE NU RSIN G RESEARCH May ,2004 Vo1. 18 No. 5A
先完全抽尽囊内药液 ,并行喝水试验 ,以每次 2 ml~3 ml 开始至 大口饮水不呛咳为准 。取出胃管时必须均匀用力 ,动作轻柔 ,缓 慢外抽 。之后饮食由流质循序渐进至普通饭 ,其间要注意并发 症的控制 ,特别是咳嗽与发热 。 4 讨论 4. 1 渗透疗法治疗食管癌的机制 中 、晚期食管癌病人 ,一般 病变范围广 ,多伴有转移 ,平均年龄偏大 ,又多伴有其他疾病 ,已 失去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 ,有些病人由于进食困难而形成恶病 质 ,不能承受系统的化疗或放疗 。因此 ,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护理 方法 ,既可满足治疗效果 ,又适合病人的体质 、经济负担能力 ,是 至关重要的关键问题 。食管癌渗透疗法用于治疗中 、晚期食管 癌 ,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 渗透疗法采用局部高浓度给药的方法 ,作用于肿瘤的药量 为全身用药时的 292 倍 3 ,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减轻了全身应用 抗癌药物的副反应 。其使用的半透膜囊 ,通透系数及直径可根 据需要任意选择 ,故用药自如 ,又可随意控制囊内压 ,从而自如 地调节食管壁所受到的张力 ,既保证了半透膜与食管壁密切接 触 ,又不会出现压迫症状 ;又由于囊内压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故 不会出现半透膜囊与食管壁的粘着 。此种方法简单 ,适应面广 , 毒副反应很小 ,近期疗效明显 ,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减轻了 病人的经济负担 。渗透同时还可行鼻饲治疗 ,改善了病人的营 养 ,维持了体内水电平衡 ,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 4. 2 护理渗透疗法病人的关键 ①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插管前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

持饮食 , 多饮开水 , 严重者暂时禁食。呕吐时可给予 胃
复安 ( 吐灵 ) 0 mg 2— Z d 肌 注 。腹 痛 时 , 5 灭 1 , 30 / , 6 4—
2,0m / 、 1 g次 3次/ , d 口服 。经 治疗 后均好 转 。 11 一般 资料 资料 来源 于 我 院 2 1 . 00年 1— 9月 急诊 3 讨 论 留院观察的急性 高热患儿 7 4例 , 中男性 4 例 , 其 1 女性 目前认为 , 发热是 由于病原微生物刺激免疫细胞产 3 3例 ; 年龄 6 个月至 1 1 例 , — 岁 2 岁 1 1 3 4例 , 6岁 生的内源性致热源进人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环氧化酶, 3~ 在 2 6例 , 1 岁 1 例 。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 3 6— 3 3 9例 , 下丘脑产生前列腺素,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内控反应 , 急性扁桃体炎 2 例 , l 幼儿急疹 8例 , 急性肠 胃炎 6例 。 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节的新水平 3 ' 。过长时间的 J 体温 :8 5 一3 ℃ 3 3.℃ 9 4例 ,9 一4 ℃ 3 3℃ 0 5例 , 0 5 ≥4℃ 发热可增加机体耗氧和心输 出量 , 加重患儿心肺 负担 , 例。 及时有效地控制高热备受临床关注。 12 方 法 . 布 洛芬 为 环 氧 化 酶 抑 制 剂 , 解 前 列 腺 素 聚 集 引 缓 12 1 用药方法 所有患儿在采用抗炎或抗病毒等治 .. 起 的炎症反应、 发热及疼痛 。还可抑制肿瘤坏死 因 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洛芬混悬液 ( 迪尔诺 , 武汉人福药业 子 一A等细胞因子 的释放 , 从而发挥其降高热 的作用 。 有责 任公 司 , 国药准 字 H190 2 , 0 80 1规格 : :0 1 口 2g 10m ) 本研究结果显示 , 布洛芬混悬液 的降温有效 率 1h为 服, 剂量 8m / k . ) 治疗期 间不采用其他降温方法 g (g次 , 8 . 8 , h为 9 .4 , 10 % 2 3 2 % 且控 制退 热时 间 4~ 8h平 或降温药 。 122 观 察 内容 测量 首 次 给药后 3 i、 - , 稳 而 持久 。降温 效 果 对 呼 吸 道 疾 病 优 于 消 化 道 疾 病 , .. 0mn 1h, h4 2 h8h 、 腋温并记录 , 且观察患儿有无恶心、 呕吐、 胃肠不 可能与患儿脱水有关。布洛芬混悬液的不 良反应 主要 是轻微的 胃肠道 反应 , 而小儿感 染性疾病也容易 并发 适、 出汗 较多 等不 良反应 。

发热患者药物降温过程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探讨

发热患者药物降温过程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探讨
25 4 冬 眠低 温期 : .. 冬眠低 温疗 程一般 3—5 , d 低温期 应严密
激而反流。本组 病例 由于 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 胃肠血 管痉挛 、
黏膜坏死发 生神经源性溃疡而 引起 消化道 出血 , 以应用大量 尤
观察生命体征 变化, 并记录 , 若收缩压 <10 m H ( I g 0 r 总 量 一 般 ≤5 0 l 逐 渐 增 加 至 鱼 0m ,
20 m 。每 2— 00 l 3小时鼻饲 1次 , 每次 10— 0 m , 5 m 注 5 2 0 l用 0 l 射器缓 慢推注或 用输液器 按 胃管 和用密闭式 输入 , 温度 3 8~ 4℃ , 1 注液过程 用热水 袋或 加温 器保 温。根据 实验 室 检测 结 果、 经济情况等调整食 品种类 。
25 2 冬眠准备期 : 用冬眠药物 05 .. 应 .h后 , 体御寒 反应消 机 失, 患者进 深 睡 眠状态 , 即可 采 用综 合性 物理 降 温措 施 。但
05 . h内不宜翻身及搬动患者 , 以免引起血压波 动 , 同时酌情使
接近体温 , 必要时 暂停鼻饲 。 2 62 食物反流及其护理 : 1 将患者 置于半坡 卧位 , .. () 使床 头 抬高 3 。借助重力作用和坡度作用 , 5, 防止 反流。( ) 2 经常检查 胃潴 留情况 , 胃内潴 留液体 >10 l暂停鼻 饲。( ) 若 5m , 3 管饲 前
0 13 P ) .3 k a 应停止冬眠疗法 。冬 眠低温期应 注意 : 每天人 液量
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曾有溃疡病 史者 。在鼻 饲前抽 吸 胃内容物
时发现咖啡色液体 , 出现柏油样大便 , 胀 、 鸣音 亢进 , 或 腹 肠 重 者可能出现呕血 、 便血 , 以及面色 苍 白、 脉膊快速 、 血压下 降等 休克征象。 目前 主张预防性用药 , 旦确诊 为应激性溃疡应及 一

关于小儿高热护理的临床体会

关于小儿高热护理的临床体会

关于小儿高热护理的临床体会作者:郭连凤董建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快速物理降温的方法以减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不同的降温措施。

结论:通过各种物理降温有85%的患儿体温在1小时左右降至正常,经综合治疗后均得到良好控制。

【关键词】小儿;高热护理;物理降温【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32-01高热是儿科急症中最常遇到的急症之一。

也是临床各种疾病的严重反应,护理治疗不当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高热惊厥、昏迷等。

临床常用的降温方法:(1)擦浴法:常用28~32℃、25%~35%的酒精或32~36℃的温水。

(2)冷敷法:常用冰袋、冰帽、冰枕等置于患者头部、掖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

(3)灌肠法:一般采用28~32℃的灌肠液或4℃的冷盐水。

(4)穴位刺激法:针刺十宣、曲池、大椎、外关有助于降温。

(5)药物降温法:给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炎症引起的发热可给予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亦可口服退热药。

对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的高热患儿最好采取物理降温,但对其他年龄段的高热患儿采取物理降温前应计算肛指温差值(肛温、指温之间的差值)此值>6℃,物理降温非但无效,反而更加刺激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寒战反应增多,应尽快使用降温药物。

有文献提出小儿发热应合理使用降温药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原则上不宜采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发热应慎用退热药。

退热药应根据体温情况,按需服用,用药间隔4h以上,不得长期使用。

激素不能作为小儿高热抗炎降温的常用药物。

我院儿科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对高热患儿分别采用上述五种方法降温,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高热患儿438例。

新生儿26例,婴儿168例,1~3岁106例,4~5岁82例,6岁以上56例。

高龄发热病人口服解热药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探讨

高龄发热病人口服解热药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探讨


晨, 黄 叶莉 , 霍世 英 , 吴育 云 , 王 素玲 , 任

Zh i Ch e n, Hu a n g Ye l i , Hu e S h i y i n g , e t a l ( Na v y G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P LA。 Be i j i n g 1 0 0 0 4 8 Ch i n a )
E t 前教科书上规定 , 降温后 3 O ai r n对 病 人 体 温 进 行 复 测 , 但 长 期 实 践 和 国 内研 究 均 发 现 , 给予药物降温后 3 0 ai r n时 降 温 幅度很小 , 有 时甚 至还 升高_ 1 ] , 使 得体 温 观察 缺乏 有效 性 , 不 能 为 医疗 诊 断 提 供 可靠 的 病 情 信 息 , 不 仅 影 响 进 一 步 的 诊 断 治 疗, 还 对 病 人 及 家 属 的 情 绪 造 成 负 面 影 响 。 收集 我 院 2 0 1 0年 3 月一2 O 1 1年 3月 1 4 7 例采用 口服解热药治疗 的高龄 病人 , 对 高 龄 发 热 病 人 分 别 口服 清 热解 毒 口服 液 、 柴桂解表颗 粒、 对 乙酰 氨 基 酚 片治 疗 后 复测 体 温 最 佳 时 间 点 进 行 探 讨 , 现报 告 如 下 。
3 9 : 6℃ ( 3 8 . 7 6℃ ± 0 . 2 1℃ ) 。 口 服 清 热 解 毒 口服 液 8 6例 , 柴
桂 解表颗粒 4 3 例, 对 乙酰 氨 基 酚 片 2 8 例。
1 . 2 方 法
3 讨 论
物或者给特定人群如幼 儿及儿童 进行静 脉输液 时 , 应 该 慎 重 选 择输液器具 , 在 静 脉 输 液 过 程 中也 要 给 予 关 注 , 以 保 证 临 床 用 药

发热病人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的调查研究

发热病人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的调查研究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 Nursing's Practicality 2019年第4卷第14期V ol.4, No.14, 201920发热病人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的调查研究钱振娟,钱妍娟(无锡市人民医院特需病房,江苏无锡 214023)【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药物降温后体温复测的最佳时间点,准确有效地获得病人的病情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 主要以60例不限性别和病种的发热患者为对象,对他们分别使用布洛芬口服、双氯芬酸钠肛塞进行药物降温,在降温后的30min、45min、60min、90min的时间点进行复测,比较不同时间内所降的温度差,选择出最佳的时间点。

结果 药物降温的低谷值出现在措施实施后45min~60min之间,45min~60min间与60min~90min间温度下降幅度,差距不大。

结论 临床发热患者应在药物降温后45min~60min之间再次复测体温。

【关键词】发热;复测体温;药物降温【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4.20.02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1]。

发热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它有两方面的意义:积极方面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防御反应,增加机体抵抗力,消极方面是导致消耗过度和重要器官损害。

体温是监测降温措施是否有效的最直观、最主要的项目[2]。

因此体温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书中提到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3],并将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测得的体温[4],描记在体温单上,反映体温动态变化。

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的发热患者经常被护理人员发现他们的体温在降温后的30min,体温变化幅度并不一致,有时甚至体温还在上升,不能提供有效的病情动态信息,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降温后体温单的描记也无多大临床意义。

高热患者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高热患者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1 6年 第 2 2卷 第 2 2期
I MHG N,N o v e m b e r 2 0 1 6 ,V o 1 . 2 2 N o . 2 2
尿系统感染的全身过度反应 ,进 展极快 ,可诱发重 参考文献 症尿脓毒血症 ,若进一步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病死 【 1 】 Mi c h e l MS , T r o j a n L , R a s s w e i l e r J J .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率可达 6 0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我们在临 床上发 现 ,诱发患者尿脓毒血症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m a n a g e m e n t f o r u r o s e p s i s [ J ] . I n t J U r o 1 . 2 0 1 3 . 2 0 ( 1 0 ) : 9 6 3 — 9 7 0 . D O I : 1 0 . 1 1 1 1 / i j u . 1 2 2 0 0 . E p u b 2 0 1 3 Ma y 2 9 .
【 4 I 魏灿 , 来 永庆 , 史本涛 , 等. 上 尿路 微创 碎 石术 后并 发 尿脓 毒血 症 诊 疗 体会 [ J ] . 中华 临床 医 师杂志 ( 电子 版 ) , 2 0 1 2 , 6 ( 1 5 ) : 4 5 2 6 - - 4 5 2 7 .
D O I : 1 0 . 3 8 7 7 / c m a . j . i s s n . 1 6 7 4 — 0 7 8 5 . 2 0 1 2 . 1 5 . 0 8 7 .
【 8 】 R i v e  ̄E , N g u y e n B , H a v s t a d S , e t a 1 . E a r l y g o a l - d i r e c t e d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观察

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观察

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发热程度在临床表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发现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下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和治疗线索。

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不同发热程度下小儿肺炎的临床特征,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轻重,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儿的病情恶化风险。

对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和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针对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仍存在一定的知识空白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下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促进研究进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对小儿肺炎发热程度的认识,为患儿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小儿肺炎不同发热程度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发热级别对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通过对不同发热程度的小儿肺炎患儿进行观察,我们希望能够发现轻度发热、中度发热和高热在临床上的具体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同时,探讨发热与肺炎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发热级别的因素,有助于全面了解小儿肺炎的发热机制和病情演变规律。

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对小儿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病死率,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向,为小儿肺炎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2. 正文2.1 轻度发热的临床特征轻度发热的临床特征是指患儿体温在37.5°C到38.5°C之间。

在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中,轻度发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之一。

除了发热,患儿还可能出现以下一些临床特征:1. 咳嗽:咳嗽是小儿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轻度发热时患儿可能会有干咳或带痰的咳嗽。

儿童发热的护理论文

儿童发热的护理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儿童发热的护理论文【关键词】儿童体温【摘要】发热是儿童到医院就诊的主要临床症状,能够退热是就诊儿童家长的急盼。

根据目前医院对儿童发热、盲目给予退热的现状,探讨发热时常见病因及发热时的机体生理变化及处理方法,充分认识发热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耐心做通儿童家长工作,正确对待、处理发热。

做好以上工作是新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务工作者要求。

【关键词】儿童体温;致热源;护理对策在儿科门诊,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婴幼儿对发热较为敏感,易致“高热惊厥”,发热是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反应,且热型和热程又可反映病情变化,故发热可作为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门诊不少医生凡遇高热均应用地塞米松、安痛定、柴胡等药物注射或各种口服退热药强行解热,极易贻误诊断,耽误治疗,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1发热的概念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称发热,正常小儿肛温波动于36.5℃~37.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略有差异。

根据体温调定点学说:即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 中有个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37℃),如果体温偏离此规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信息传输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源引起体温调节机能的内控性反应,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

所以体温升高是通过生理机制而实际体温调节功1 / 6能并无障碍。

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称超高热,是体温调节体制失控或调节障碍的结果,可见于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下丘脑有退行性变破坏体温调控、神经系统疾病时,严重皮肤病患儿因散热障碍亦可致体温过高。

浅谈儿科传染病患儿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

浅谈儿科传染病患儿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

浅谈儿科传染病患儿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摘要】发热问题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发热通常是指体温升高异常,这是身体出现疾病的常见征兆。

发热时通常存在相应的热型及自然热程。

对导致发热的因素详细归纳并制定合理化的处理方案,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全面认识发热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向儿童家长具体介绍病情,引导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儿科;传染病;发热;降温【中图分类号】R722.1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21-021 发热的机理临床上导致发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的诊断情况可将发热划分成感染性、非感染性两类。

其中,感染性最为普遍,这是因不同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感染机体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对白细胞产生作用释放了热源,以此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刺激,造成热敏神经的阈值增大,调定点上移后时代产热中枢更加活跃,散热中枢在受到一致后造成的发热。

2热型按照发热的程度可以将其分成: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过高热(41℃以上)等4类。

根据临床统计显示,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会增大7-14次,氧气消耗量增大7%;温度减小1℃,氧气消耗量减小6%,寒战会造成病人代谢率增加300%-400%,高热会造成脑皮质过于兴奋,小儿体温大于41℃则产生烦躁、惊厥、消化道分泌变少等问题,这时患儿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而引起婴儿腹泻脱水。

若发热时间较长,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外界传染的影响,阻碍了患儿病情的正常恢复。

如果医生没有具体掌握导致患儿发热的因素,则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诊断,在掌握病情后才能进行降温处理。

3常用的降温方式(1)药物降温:多数选择退热药处理,主要适合估计高热时间较短的情况,如:感冒、输液反应等。

婴幼儿使用药物的剂量要小,这样可以防止体温快速降低,出汗过多造成虚脱;(2)物理降温:通常使用冰袋放于枕头部,或把冰袋放在腹股沟处,腋下等。

托恩联合降温贴用于小儿高热降温的临床观察

托恩联合降温贴用于小儿高热降温的临床观察

托恩联合降温贴用于小儿高热降温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托恩与降温贴联合用于小儿高热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160例患儿,分成托恩与降温贴联合用药组80例及单用托恩的退热治疗对照组80例。

并观察其退热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退热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在用药后40min至2h内,A组退热速度和效果明显优于B组。

结果托恩与降温贴联合用于小儿高热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托恩降温贴联合用药小儿高热Toyne combined cooling paste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Luo Ruying Wang Lihong (Hanshou People's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Hanshou 415900)【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with cooling paste used for tone of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2010 January ~2012 year in December 160 cases, divided into tone and cooling with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80 cases and single antipyretic therapy tone control groupof 80 cases. And Its Antipyretic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antipyre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P> 0.05), but in 40min to 2h, A group antifebrile speed and better than group B. Results the tone combined with cooling paste for better curative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key words】 Tone Cooling paste Combined use of drugs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发热是儿科中常见症状。

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时间点的探讨

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时间点的探讨

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时间点的探讨【摘要】临床实际操作中,物理或药物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许多研究表明药物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不能反应最佳的效果,适当延长复测时间,更有利于反应药物的降温效果。

【关键词】药物降温;复测【】R472.9 【】B【】1005-0019(2013)12-0539-02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产生的一种全身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对发热患者除症状护理外,重要的是协助医师积极寻找病因进行治疗。

我国现阶段临床规定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但是很多时候此时复测体温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期: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1]1. 体温开始期即体温开始上升阶段,这是发热的第一期,体温上升有快有慢,快者可于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达到高峰,慢者于数日内体温猜达到高峰。

2. 高热持续期当体温达到高峰时,就转入了高热持续期,此期皮肤血管开始扩张散热,体表血流量增加,呼吸及脉搏加速。

3. 体温下降期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皮肤表面血流量增高,体温逐渐下降。

体温过高可引起各种不适,机体代谢率增加,负荷加重,尤其是小儿持续高热易引起高热惊厥。

因此,对高热患者应尽快使其体温降下来。

常用降温方法可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本次主要讨论关于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时间点。

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种类繁多,现根据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三大类: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NSAIDS),类固醇抗炎退热药,中药退热药。

[2]临床常用降温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机制主要与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E有关。

PGE是能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中间介质,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部位是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增加出汗,加强散热过程,从而使体温下降。

[3]对临床上占绝大多数的致热源性发热,采用解热镇痛药能迅速,有效,安全地达到退热目的。

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起始时间与病原的关系

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起始时间与病原的关系

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起始时间与病原的关系
孙长久;谢海棠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急性感染对小儿发热起始时间(beginning time of fever,BTF)的影响.方法:对满足临床要求的709例患儿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和相关检测等,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系统、不同感染原之间的关系及BTF的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年龄患儿各系统暴露及各系统感染原类型无差别,但不同病原所致BTF分布时段不同,细菌感染者多出现在6:00~12: 00时,病毒感染者多出现在18:00~24:00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BTF可早期初步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总页数】2页(P549-550)
【作者】孙长久;谢海棠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通辽,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
【相关文献】
1.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 [J], 何海崧;张晓燕;邓玉英
2.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起始时间的近期及远期预后观察 [J], 于天霞;孔敏;梁
辉;马丽丽;杜文贞;邵鹏;任金岩;郑娟;闫志慧;王敏;于凌
3.清开灵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性发热的效果观察 [J], 伊玉琴;张萍
4.小儿急性白血病确诊前时间与临床的关系—附... [J], 高凤;闵晓华
5.小儿急性白血病确诊时间与首发症状关系分析 [J], 许新梅;李祯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后,该何时复测体温并记录?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后,该何时复测体温并记录?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后,该何时复测体温并记录?临床上,遇到发热病人,护士遵医嘱进行处理后,一般在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然而,实际上,有些情况下半小时并不是复测体温的最佳时机。

何时复测体温更合理?下文内容供参考。

物理降温1《基础护理学》提出物理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

但临床上,高龄发热患者因循环、代谢慢,物理降温后30min体温变化并不一致,有时体温不降反升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和诊疗有一定的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冰毯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60 min,温水、酒精擦浴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90min,冰袋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120min。

也有文献研究显示,成人物理降温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为30min。

存在差异可能与年龄有关,高龄患者循环代谢相对较慢。

虽然时间存在差异,但是降温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温水、酒精擦浴降温接触患者体表面积大,通过散热方式降低温度,但无法持续降温;冰袋冷敷法由于局部接触面积小,降温速度较慢,且高龄发热患者皮肤感觉功能较低,应特别注意观察冷敷部位皮肤,防冻伤;冰毯降温解决了以上降温法难以维持的弊病,使患者持续稳定的降温得到保证,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克服了传统降温所需护理时间长、降温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值得临床使用。

药物降温2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通过莫菲氏管滴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60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90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120min。

给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温速度不同, 肌肉注射药物通过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产热,使体温下降; 大多数高龄病人有基础病或慢性病,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导致高龄发热病人针剂给药降温最佳复测时间点均远远晚于给药后30min。

感染性发热的护理体会

感染性发热的护理体会

感染性发热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评价感染性发热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体会。

方法:2014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144例,给予降温护理、病情监护、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

结果:降温前(38.6±0.6)℃,初次降温后(38.3±0.8)℃,次日(37.4±0.5)℃;患者复温时间12h~3日,平均(1.8±1.0)日。

住院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率100.0%。

结论:感染性发热护理方法基本成熟,降温需规范,避免盲目,严格遵医嘱应用合适的降温方法;应做好原发病的护理,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对于冰敷、降温毯降温者,强化护理监护、压疮预防护理。

关键词:发热;感染性发热;临床护理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之一,据统计约有10%~20%的门诊患者以发热就诊。

发热病因较多,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最主要原因,约占60%~65%,约占长期发热者30%~75%[1]。

感染性发热常鉴于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

感染性发热不可忽视,感染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险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患者预后。

感染性发热护理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护理缺乏对症性,盲目降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发热者较多,患者体质虚弱,耐受差,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

目前,关于感染性发热护理研究较少,积极总结护理经验对于今后感染性发热护理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既往2014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144例,均对症护理,退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4例患者,其中男84例、女60例,年龄18~84岁、平均(6.4±6.1)岁。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6例、肺部感染30例、尿路感染26例、胆道感染21例、其它2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论文摘要:针对静脉给药患儿,应该选择在给药之后的30分钟-60分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复测。

对于选择口服给药以及肌注用药的患儿,应该在60分钟-90分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复测,最终能够观察到极为显著的降温效果,为后续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充分理论依据,成功提高治疗成功率。

发热作为一种症状不同于一种独立疾病,属于临床儿科急性感染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患儿表现出此种症状后,临床表现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且患儿在此种症状后,往往出现昏迷症状、抽搐症状以及自身防御功能下降的情况。

对此针对高热患儿,除了给予对症治疗之外,研究有效方法进行降温显得至关重要。

针对患儿选择解热镇痛药物给予临床治疗,可以成功发挥迅速退热的效果。

除此之外,对患儿完成药物降温后,确定最佳的测温时间也显得至关重要[1]。

对此,本文主要针对某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儿,选择不同给药方式完成治疗后,对比不同时间获得的降温效果,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1年05月—2014年05月324例感染性发热患儿(腋下温度不小于38.5℃)。

在所有患儿中,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60例,患有急性扁桃体炎的患儿64例,患有肺炎的患儿46例,患有急性胃肠炎的患儿54例。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感染性发热患儿分为A1
组、A2组与A3组。

在A1组106例患儿中,男58例,女48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6个月-12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22±1.21)岁;在A2组116例患儿中,男66例,女5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4个月-11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96±1.23)岁;在A3组102例患儿中,男60例,女42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8个月-13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12±1.03)岁。

对比三组感染性发热患儿的一般资料,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选择统一体温计于不同时间对患儿的同一部位进行测量,针对所有患儿全部在实施药物降温治疗前对其腋下进行一次体温测量,选择降温药物完成治疗后,于30分钟、45分钟、60分钟以及90分钟对体温分别进行一次测量。

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将汗液擦干,保持体温计小于35℃,放于患儿的腋窝处,要求患儿家属协助患儿将体温计夹紧。

在7分钟-10分钟后,将体温计取出,读取度数并准确记录[2]。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时间点患儿的体温值加以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数据库,对本次研究数据完成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检验,以P>0.05表现出均衡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感染性发热患儿不同时间体温值同治疗前体温的比较情况
可见表1。

3、讨论
发热属于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患儿于临床表现出此种症状后,因为持续时间较长,从而导致患儿出现抽搐、昏迷以及自身防御功能下降等系列症状。

针对患儿在准备用药治疗之前,应该对患儿家属认真讲解药物降温治疗的目的以及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后,最佳测温时间,从而能够有效获得患儿家属的积极配合,成功消除患儿家属的消极情绪。

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脉搏情况以及患儿的脸色进行认真观察,一经观察出现异常情况,研究有效措施加以处理[3]。

总而言之,针对静脉给药患儿,应该选择在给药之后的30分钟-60分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复测。

对于选择口服给药以及肌注用药的患儿,应该在60分钟-90分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复测,最终能够观察到极为显著的降温效果,为后续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充分理论依据,成功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曹玉龙,柴晓媛,于红娜,等.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25):105-106.
[2] 陈如秀,丁扣珍,孙加俊.感染性发热病人药物降温后测温时间的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3,11(30):99-100.
[3] 曹玉龙.发热患者药物降温过程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7(15):3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