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转型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011新课标全国卷(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先生直接民权。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8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论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羊毛、呢布的出口贸易
论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羊毛、呢布的出口贸易蒋继瑞【摘要】中世纪中后期的英格兰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主要是羊毛和呢布,他们在中世纪虽然各自发展,但是在14世纪后半叶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一时期羊毛出口的份额开始明显减少,而呢布的出口的份额明显增加,这与当时英格兰呢布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影响羊毛、呢布出口贸易变化的因素,还需考虑王室管理、战争等方面的影响.【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英格兰;羊毛;呢布;出口贸易【作者】蒋继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13至15世纪英格兰,虽然经历百年战争,但是相较于13世纪之前,这一时期逐渐进入稳定的经济发展。
随着英国海关的成立,官方统计、海关报告和一些商人账簿使得贸易活动开始有迹可循。
羊毛和呢布,不仅是中世纪重要的贸易商品,英格兰的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它们也紧密联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世纪英格兰对外贸易的研究,从20世纪初已经开始。
早期研究的代表学者萨尔兹曼和鲍尔。
萨尔兹曼着重参考议会档案等记录材料,并结合之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英格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而鲍尔则更多的关注了对外贸易所涉及的几个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如羊毛的生产、出口管理等方面。
1963年卡勒斯和科尔曼联合整理出版的《英格兰出口贸易,1275-1547》,较完整的统计了1275年至1547年间羊毛和呢布的海关出口贸易统计。
至此,贸易开始使用具可参考性的数据进行阐述。
其后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一方面充分的参考和利用以后的海关统计数据,同时开始针对参与贸易活动的各国商人、商团及信用贸易、意大利金融体系的介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外贸易的研究走向专业化和区域化。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三个世纪以来羊毛和呢布出口的基本轨迹,探讨影响英格兰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必修专题内容的主题式教学设计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 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 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 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历程
35.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 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 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 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从中日双方对丰岛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海战记述的差异理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解研究方法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思路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思路将人物和改革的相关内容放在相应的必修内容中学习将人物和改革的相关内容放在相应的必修内容中学习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目录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国家的治国方式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人教版必修二教科书目录人教版必修二教科书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影响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1近代中外经济的联系
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 0- 09- 30 作者简介:禹继杰 (1 986-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研究。
JingJiYanJiu
☆经济研究☆
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
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这次
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商品,使从事农业生产变得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圈地运动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到农村手工业中,加 速了英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提供了大 量的技术工人。在圈地运动中,迁入城市的农村移民大部 分是贫民。在斯图亚特王朝晚期,伦敦每年流入大约八千 移民,贫民很可能占了其中绝大部分。但一般来说,大多数 贫穷的农村移民不会融入城镇的正式结构内,因为他们没 有技术和资金,也没有购买城市自由人权利的能力。在圈 地运动发生的年代,近代大工业还未诞生,中世纪城市旧 式工业难以吸收和接纳大量乡村移民。圈地运动只是使农 民走出了农村,却没有真正进入城市。在农村,很多耕地被 圈围后转变为牧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为减少。史学家里 德特认为:“圈地运动在乡村社会制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 记。必须寻求某种副业的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了……失去主 要收入来源的小农实际上被迫转入乡村工业。”公地被圈 占后,小农们并非直接背井离乡向城市迁移,而是尽可能 地在当地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圈 地运动后,“家庭副业”、“茅屋工业”在很多地区发展成“原 工业”。多数学者认为,英国在 17 实际进入了所谓“原工业 化”时期。克里德特称其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非农生产 开始在农村居民中占据主要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作 农业雇工的收入。相应地,英国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 转变,由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多种非农产业并存的经济结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一、资本主义的兴起(14 - 16世纪)1. 背景- 经济方面:- 欧洲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例如,纺织业从家庭手工业逐渐向集中的手工工场转变。
-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些城市的商业繁荣,商人阶层崛起,他们通过海外贸易、银行信贷等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
- 思想文化方面:- 政治方面:- 中世纪后期,一些城市国家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建立起城市共和国。
这些城市共和国在政治上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通过发展海上贸易,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2. 新航路开辟(15 - 16世纪)- 原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香料等财富的需求增加。
- 商业危机方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传统商路,欧洲商人渴望开辟新的商路。
- 宗教因素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
- 过程:-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到达美洲大陆。
- 1497 - 1498年,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 1519 -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 影响:- 对欧洲来说,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等城市逐渐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 引起了“价格革命”,由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对世界来说,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二、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7 - 18世纪)1.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 1688年)- 背景:- 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爱德华一世至爱德华三世时期意大利商人对英国投资研究
摘要意大利商人与英国国王之间在13-15世纪时建立起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商业投资关系,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种投资关系为当时已经无力依靠自己的领地养活自己的英国国王来说,可以继续维持宫廷的奢靡生活,也能给王国的军事行动提供经济上的基础。
对意大利商人来说为英国的羊毛供应商提供资金以确保他们能够持续提供充足的羊毛货源,让意大利商人在海外贸易中获取利益。
然而在投资与放贷活动的往来中,欠债不还的英国国王也最终拖垮了这些意大利商人,因移民而来的意大利商人也纷纷退出英国,但是他们为英格兰羊毛所开辟的市场却不会消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英国商业的兴起带来了机会。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用于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机型此意的辨析,以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爱德华一世至爱德华三世时期,英国商业发展的落后,以及传统的封建收入不能满足国王的需要,导致当时在海外贸易中占绝对主导权的意大利商人的涌入,并对这些意大利公司的规模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意大利商人进入英国后的投资活动,通过放贷给英国国王以及贵族来获取在英国贸易的特权;将资金注入当地的羊毛生产以确保能够有充足的物资让他们用来贩卖。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英国国王获得了巨额资金以保证其进行战争和维持王室生活所需,意大利商人也收获了丰厚的利益。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退出英国的原因。
这一阶段的意大利商人先后遭遇了英国国王的信用危机以及来自汉萨、英国本国商人和其他商业团体的竞争,在以巴尔迪、里卡尔迪和弗拉斯科巴尔迪为主的公司内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逐渐退出英国市场。
第五部分:随着海外贸易不断成长的英国商人达到了和外国商人竞争的规模,英国国王也出台了限制羊毛出口,鼓励呢绒出口的政策,保护本国商人,排挤了外国商人的政策。
取消了意大利商人商人在英国的经商特权,让英国的商人有了发展的空间,进而促进了整个英国商业的飞速发展。
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乡绅阶层农业经营论文
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乡绅阶层的农业经营1400到1750年这段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英国国家诞生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各阶层经历了调整与分化,其中英国乡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之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方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乡绅在农业经营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英国乡绅的形成与发展(一)促使乡绅阶层兴起的社会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往往和社会变革背景有关。
中世纪晚期农村经济的普遍发展以及社会上层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为乡绅阶层的兴起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1.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经济的普遍发展12世纪后,英国商品经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及人口的增长等推动了英国乡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乡村经济商业化趋势加强。
在英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与土地相结合,形成独立的家庭经济。
虽然农业生产是以家庭生产为主,但仍出现了一些简单商业生产。
而且英国乡村的基本上是“密集村庄”。
农民密集居住,采取以粮食生产与畜牧生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形式。
14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毛纺织业进入繁荣期,约有几十万农业人口从事这一行业。
另一方面,随着商业的发展,地租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13世纪货币地租开始流行,自耕农与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
自耕农也抓住毛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圈地牧羊,通过毛纺织业,发展自身经济实力,发展成为乡绅。
2.社会上层推行的改革1066年诺曼底公爵在黑斯廷斯战胜哈罗德国王,之后建立的诺曼王朝,主要实行采取采邑制进行地方统治。
君臣之间互相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进而形成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但没有万世不变的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层层分封、承买等原因使封地越来越碎化,君臣之间约定的兵役义务得不到明确,使得国王征集不到强大的军队。
为了保证兵源,早在亨利一世时期就有规定,骑士可通过缴纳盾牌钱,以金代役。
盾牌钱的征收削弱了骑士和封建义务间的联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农牧业生产,并开始向新兴资产阶级转化。
高考非选择题试题类型题型特征解题技法示例印证
高考非选择题试题类型题型特征解题技法示例印证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
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
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英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l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
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
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
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
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示例解析】本题以人才问题切入,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新中国教育发展、美国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等内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调动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四条材料相对独立,显然是各自概括材料即可,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切忌标新立异。
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第(2)问从表格数据可知寒门弟子入仕比例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应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和废除、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变化和原因分别概括回答。
显然表中寒门弟子入仕比例变化先降后升。
原因结合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回答。
6分的分值,要从魏晋降、隋唐升和北宋高升的角度去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概括出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到专业性工科大再再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重心的有关知识分析其目的。
中世纪晚期英国市场结构的转型
中世纪晚期英国市场结构地转型作者:沈琦摘要:前工业时期英国城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于12至14世纪,其中各级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同地作用。
中世纪后期由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变化、纺织业地兴起及出口贸易地扩大、国际性大集市地衰落、交通运输状况地改善,使得市场结构完成了从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向城市市场为主体地转型。
市场结构地转型改变了市场地性质,密切了城乡关系,促进了城市体系地成熟,加速了以伦敦为聚核地经济-体化进程。
(文章原有中图期刊编号等,因为是较长地-串数字,百度认为有广告嫌疑拒发,不得已删除,囧!)市场是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地重要渠道。
就市场地空间划分而言,分为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二者地交易范围和交易主体各自不同:农村市场主要为农村居民服务,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以农民等小生产者为主体,交易半径-般不超过7英里;城市市场-般作为城市之间或城市与周围农村进行产品交换地场所,商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易主体既有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有教俗领主,贸易范围比农村市场广泛得多。
市场结构是指在市场体系中各级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地比例关系。
以往人们习惯于将市场数量地增加作为衡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地标志,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市场有谋生和谋利两种趋向,不同性质地市场与不同地市场结构相联系。
对市场结构地分析往往比单纯对市场数量地分析更能反映出商品经济地实际发展水平。
有鉴于此,本文以中世纪晚期英国为例,探讨市场结构地转型及其原因、影响。
-12至14世纪英国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地基础上,-个前近代社会地城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这个市场体系从宏观配置看,基本上由乡村市场、小城镇和大中城市所构成。
中世纪学者马斯切尔根据英国当时地百户区卷档、什-税等动产税等记录,把记下地城市市场加以整理,按财富和商品积累量,把13世纪末英国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第-级是地区性贸易地城市市场,在当时地英国共有51个,这些大都是各郡地首府以及重要地港口,如牛津、考文垂、约克、雅茅斯、诺里季等;第二级是小城市中地市场,-般规模较小;第三级则是农村市场,规模最小。
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科茨沃兹有“英格兰心脏”之称,其山丘主脉位于格罗斯特郡,其地区范围还跨越了伍斯特、沃里克、牛津、威尔特、萨默塞特等郡。
中世纪晚期以来的数度转身,最终使科茨沃兹成为乡村城镇化的突出代表。
原工业化兴起带动了科茨沃兹城镇化起步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科茨沃兹在中世纪早期是农牧混合型经济,养羊业非常重要,所产优质羊毛闻名西欧。
当时的人认为,欧洲最好的羊毛出在英格兰,英格兰最好的羊毛出在科茨沃兹。
最初羊毛多输往国外。
12、13世纪,由于呢绒生产中应用水力漂洗轮,河流众多而又湍急的科茨沃兹山丘地带,便吸引着城市工匠移居。
13世纪,斯特劳德河谷出现了毛纺业和漂洗坊。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
除优质羊毛和充足水力资源外,这里还有斯特劳德河谷的漂白土,有当地赭红岩石制成的染料,西南又靠近布里斯托尔港口,便于联系国际市场。
斯特劳德河谷的漂洗坊多达150座,科茨沃兹地区以漂洗、染色和完成最后工序而闻名遐迩,“斯特劳沃特”作为优质猩红色宽幅呢绒,蜚声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市场。
乡村毛纺业几乎是近代早期英国原工业化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化起步和非农业人口增多。
1561—1562年伦敦呢绒出口统计中,格罗斯特郡有26个呢绒生产中心,其中仅有几个是原有城市。
17世纪初一个职业普查搜集了格罗斯特郡从事纺织业的2637人的材料,其中格罗斯特等三个老城市仅占比5%;来源于乡村的被调查者则占比95%。
科茨沃兹5个百户区普查中,从事纺织业者比例极高,分别为45.2%、39.4%、37.9%、31.6%、28%,这还不包括其他非农业人员。
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他们拥有的财富甚至还超过老城市。
如老纺织城市温奇库姆1523年上缴税收少于1334年,而1523年比兹利这个毛纺村缴税却是1334年的13倍。
中世纪晚期东盎格利亚地区毛纺织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 国人 民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京 10 7 ) 中 北 0 82
摘
要: 东盎格利 亚地 区是 英格 兰最东端 的一个传 统地理 区域 , 中世纪 时期农 业较 为发达 , 但是 到 了 中世纪 晚期 ,
随着弗兰德尔等外来移 民的到来 , 毛纺织业在 当地发展起来 , 且达到 了繁荣 的顶 点, 给 当地和 英格兰王 室带来 了 这 财 富, 同时也加 强 了这 一地 区与国 内外市场 的联 系。对这 一地 区 中世 纪晚期经济发展 的研 究有助 于加深 我们对英
地 区 以农 业 闻 名 于 世 , 是 到 了 中 世 纪 的 晚 期 , 但 当
地 的 毛 纺 织 业 也 大 规 模 地 发 展 起 来 , 形 成 了 著 名 并 的 毛 纺 织 业 的 中心 , 为 英 格 兰 三 大 毛 纺 织 业 中心 成
二、 弗兰德 尔移民的 到来与城 市毛纺 织 业的发展
济 发 展 的 作 用 , 采 取 了 一 系列 优 惠 政 策 。 如 在 爱 还 德华 三 世时期 , 王就 曾向弗 兰德 尔 的移 民颁发保 国 护状 ; 规定 外来 移 民不 受 当地 城 市 行会 的束 缚 , 还 可 以 自 由 择 业 。6l ” 英 格 兰 大 力 吸 收 和 保 护 移 民 l 。 _ 的政 策 , 大 地 吸 引 了 弗 兰 德 尔 纺 织 工 匠 前 往 英 格 极
第3卷 1
第 2期
大 庆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URN AL OF DAQI ORMAL UNI NG N VERST IY
— — —
Vo J No. l3l 2 Mac 2 1 rh. 01
21 0 1年 3月
中世 纪 晚 期 东 盎 格 利 亚 地 区 毛 纺 织 业 的 发 展 及 其 影 响
欧洲国家早期殖民的伤害文章总结
欧洲国家早期殖民的伤害文章总结一、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人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他们用葡萄牙的手工业品,交换黑人手中的象牙、珍珠、宝石和香料,甚至抢劫黑人的黄金。
3.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
西班牙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1.16世纪英国的活动版图基本局限于不列颠列岛,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15xx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
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进入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认知
构想指导了实践(实践体现了构想。)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 实践完善了构想。 人民主权可不可以 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构想与实践相互推动。 代表? 可不可以 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构想与实践有差距? 实依据)。 分割? 构想在实践中破灭?
辩证思维
4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 事改革的影响。(6分) 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 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 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
4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 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7分)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 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7分)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对新生文化素质) 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 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 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 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 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科学历史观) 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题4、 人民主权需要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作保障 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人 民主权不可分割”。这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英国《权力法案》颁布,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英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为权力中心;英国议会由人 民选举议员产生,议员对人民负责。可见人民主权是可 以转让给代表的。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为 确保人民主权,防止个人专制,实践了三权分立,分权 制衡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 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行政、立法、司法 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可见人民主权是可 以分割的。 由此可知: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的实践,正是为 了更好地保障人民主权。
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
论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毛纺织业是英国中世纪兴起的最早和最重要的一种手工行业。
英国山区盛产羊毛,不仅满足本国需求,而且还供出口,最初农民为了自己必需的衣着,在农闲时候织毛布,随着人口对衣着用布的需求不断扩大,自给自足的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转化。
当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扩大起来以后,毛纺织业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至15世纪末,英国从一个羊毛输出国变为呢绒输出国,并且在竞争中压倒其他国家,跃居欧洲首位。
这是英国工业发展时尚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产品出口的税收构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生计,中世纪晚期毛纺织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着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
因此,研究这个时期毛纺织业的发展,对了解英国当时整个经济的面貌有着巨大的意义。
同时,英国毛纺织业也最早脱离旧有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时,曾经指出:“织布业是工场手工业的第一个行业,而且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行业。
”这个论断完全符合英国的情况,英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就是在毛纺织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最先产生的。
因此,弄清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又是了解英国工业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度的关键。
一英国的毛纺织业早在罗马统治不列颠时已开始发展。
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颁布的一项法令曾经提到过那里的织造业,它的生产是为帝国服务的,不列颠羊毛制品在整个罗马帝国都享有盛名。
考古学家在肯特和格罗斯特等地的农村也发现了若干处漂染布匹的遗迹。
在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纺织生产继续发展,史料中有将产品输出大陆的记载,约在公元796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国王在写给麦西亚王的信中,对不列颠岛出口的绒布尺寸提出了要求,这就是例证。
然而,只是到了“诺曼征服”以后,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才逐渐有了比较完备的记载。
在公元11、12世纪兴起的一些城市里,涌现了若干个纺织生产中心,著名的有林肯、北安普顿、斯坦福、约克、贝弗利和布里斯托尔等,其中布里斯托尔最重要。
欧洲的“农奴制”是因为什么瓦解的?
欧洲的“农奴制”是因为什么瓦解的?题记:农奴并非奴隶,也不是真正的自由人。
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普遍认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显然不够全面。
如果非要定义一下的话,大概可以使用“相互依存”这个词。
为领主工作的农奴到底什么是农奴制呢?因为欧洲各地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定义它。
可以这么说,农奴耕种领地内的土地,然后被迫服劳役及接受领主的特权统治。
大多数的农奴,每周都要花3天左右的时间,为领主工作。
工作内容非常繁杂,比如带着自己的牲畜去耕种领主的田地、修理领主的房屋粮仓、协助领主狩猎、为领主送信或搬运货物……农奴的妻子要去领主家织布染布,或者是到厨房帮忙,而小孩子则安排给领主放牛放羊。
除此之外,农奴还要承担一些国家税赋,以及给教会的什一税。
实际上,农奴还必须定期上交一些农牧产品,比如19世纪40年代的西里西亚,一户相对富有的(拥有17公顷土地)农奴,每年最多要为领主出工144天耕种土地,另外还要干28天重体力活,3天时间协助领主狩猎,2天时间放牛放羊。
除此之外,这户人家还要提供给领主27.5立方米的木柴、大量的纺线、60个鸡蛋、6只母鸡和一只鹅……(数据来自《企鹅欧洲史7》)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
不过大多数的农奴会把一年收入的一半左右上交,留下的只能勉强度日。
领主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垄断领地内的盐、烟草、烈酒等买卖,农民的粮食只能到领主的磨坊去加工,只有领主才能在领地内打猎或者捕鱼……甚至连农民的结婚或者迁徙,都要得到领主的同意才行。
农奴当然,领主也不能超过国家法律的规定,农奴本质上还是享有一定法律地位的。
在中世纪大多数的时间里,就算上面所说的种种情况都存在,大多数农奴依然能和领主和平相处下去。
实际上,法律和习俗都规定:遇到灾荒之年,领主有义务养活农奴;生病、孤老、残疾等特殊情况,如果没有家人照料,领主必须负责照顾;农奴为领主耕种的时候,可以得到食物以及牲畜的饲料;农奴有权到领主的牧场内放养牲畜……所以,领主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和农奴之间脆弱的平衡。
2023北京丰台区初三(上)期末考历史试卷和答案
2023北京丰台初三(上)期末历史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满分7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亚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流域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则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这说明()A.亚洲是世界唯一农业起源地B.中国原始农耕使用磨制工具C.世界农业起源具有多元特点D.中国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2.战国末期,智慧的中国人民充分利用地势,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
该水利枢纽是()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长城3.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使“大一统”深入人心。
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实施“推恩令”③北击匈奴,开疆拓土④迁都洛阳,移风易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图中的现象带来的影响是()①形成三国鼎立局面②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③促进民族交融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以下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A.唐朝社会气象B.科举制不断发展C.民族关系和睦D.商帮活动的频繁6.宋朝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
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
此外还为外商子弟设立学校“蕃学”。
材料表明()A.纸币的出现方便了货币流通B.宋朝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D.闭关锁国政策逐步推行7.下图是宋杂剧《眼药酸》的表演场景。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
净月高新区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九年级历史本试卷共两道大题,满分60分,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下表是古代亚非地区代表性文明成果一览表。
大河流域文明成果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金字塔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印度河流城和恒河流域梵文、佛教黄可流域和长江流域甲骨文、青铜器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A. 多样性B. 开放性C. 交融性D. 全球性2.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若用于研究古埃及历史,它属于( )A 文献史料 B. 实物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像史料3. 马克思认为,伯里克利和亚历山大对希腊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后者开创了希腊外部极盛时期。
“外部极盛”主要是因为亚历山大( )A. 创立了希腊的民主政治B. 让希腊成为地中海霸主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 创造了希腊繁荣的文化4.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B. 规定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5. “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 “城市空气使人自由”6. “它在中世纪初期还完全是一个社会中由农业决定陌生体,到了中世纪晚期则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有自我意识、最终成为中心生活区域,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胚细胞”。
文中的“它”是指.的的A. 大封建主的城堡B.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C. 罗马教会的领地D.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7. 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A. 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B. 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C. 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D. 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8. 《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转型作者:孟韵美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26期【摘要】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经历了巨大变革。
在外来织工、技术发明的刺激下,家庭生产制取代行会生产制,乡村取代城市成为纺织品制造中心。
同时,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需求,外交和财政政策也促进了本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出口的主要产品,英国完成了由原材料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冒险商【中图分类号】K561.32 【文献标识码】A英国织布技术出现很早,到12世纪中期,出现了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等纺织业中心。
然而,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纺织品市场被以英国羊毛为原料的佛兰德和意大利产品垄断。
14世纪中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转变,国际争端与百年战争为英国纺织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在本国及欧洲市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上升,英国从原料出口国转变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开端中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就是与之隔海相望的佛兰德、布拉班特、加斯科尼等西欧大陆沿岸地区。
羊毛是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
13世纪上半叶,在国王的要求下,平均每年都有3万至5万袋羊毛出口至当时的呢绒制造业中心—佛兰德。
佛兰德作为英国羊毛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其内部的和平与呢绒制造业的平稳发展是英国羊毛出口量持续增长的保障。
14世纪初期,佛兰德同法国矛盾激化,1302年5月西佛兰德人发起反抗法国人的暴动。
暴动影响了英国羊毛出口贸易走势。
根据财政署记录,当年羊毛出口量仅有16809袋,此前一年和此后连续5年出口量都超过3万袋。
①在佛法关系恶化的过程中,英国的位置十分尴尬。
英国既想维持同佛兰德的贸易往来,又不想破坏同法国的关系。
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伤害了佛兰德人的感情,英佛的友好关系出现裂缝。
而佛兰德同苏格兰间的贸易往来也激化了英佛间的矛盾。
抢夺对方商船、扣留对方商人事件屡次发生,英国内部关于佛兰德的抱怨也与日俱增。
1309年8月5日,商人们抱怨只有“在英国犯过错的人才应该到佛兰德去。
”②为了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商人们迫切要求在佛兰德之外建立羊毛出口集市。
爱德华二世为了确保羊毛贸易的顺利进行,于1313年5月20日发布法令,建立强制集中地,规定所有出口的羊毛只能在规定的地点交易,外国商人不能任意收购羊毛;违者处以罚款并上缴国库。
③根据陶特的说法,第一次强制集中地于1314年5月31日在法国的圣奥梅尔(St. Omer)举办。
④1315~1325年间,王室分别在安特卫普、圣奥梅尔、布鲁日三地建立海外集中地。
对于大多数本国商人来说,将羊毛运往海外销售,成本高、安全系数低,他们多次向国王请愿,请求国王在国内举办集中地。
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1326年5月,爱德华二世发布法令在伦敦、纽卡斯尔、约克、林肯等14个城镇建立集中地。
⑤本国集中地的建立促进了城镇经济恢复,加强国王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保障了商人的安全及权利,并限制外国商人在国内的贸易活动。
在集中地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
这种在集中地出口羊毛的政策断断续续延续至17世纪,成为王室控制羊毛等其他商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政策。
强制集中地制度的建立是国王爱德华二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缓和同法国的矛盾、压制苏格兰同佛兰德的贸易,同时维护本国商人的利益、确保王室税收的稳定而采取的应激政策。
李普森指出爱德华二世建立强制集中地旨在控制羊毛贸易以扩充王室税收。
艾琳·鲍威尔强调强制此时建立集中地为国王提供了一个既能筹集军费、又能达成外交目的的地点。
而在爱德华二世的继任者的眼中,集中地政策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应激行为,而是控制羊毛出口贸易的常规政策。
对于国王来说,举办集中地是利大于弊。
建立集中地可以保护商人,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实施集中管理,以收取关税和罚金等。
而海外集中地的举办也被国王看做是一项外交政策,加以利用。
对于本国商人来说,集中地政策抑制了外国商人在国内收购羊毛,引导他们同本国中间商交易。
促进本国商人结成连盟,压低收购价格,阻止非联盟成员购买羊毛,形成垄断。
1327年,东赖丁的一个委员会发布声明称羊毛收购价格必须在委员会规定的价格之下。
⑥本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积累财富,在必要时同国王合作,成为国王的高利贷者。
在此过程中,羊毛批发商公司形成。
英、法以及佛兰德间的矛盾不仅仅影响到了英国羊毛的出口贸易,也使得进口至英国的佛兰德呢绒急剧减少。
1337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禁止进口外国呢绒,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使用外国产品;同时,禁止羊毛出口。
⑦佛兰德呢绒销路受阻。
而此时,城市贵族、封建领主以及行会间的三角斗争,使佛兰德内部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纺织工匠为了生存纷纷移民,在布拉班特省、荷兰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纺织业制造基地。
英国国王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欢迎佛兰德等其他地区工匠移民至英国。
1331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为佛兰德织工约翰·肯普提供保护。
1337年的敕令中明确规定要保护来英移民的外国工匠的人身财产安全,给与经营许可权并可自由生产任意尺寸的产品。
爱德华三世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吸引佛兰德工匠的到来。
佛兰德工匠多移居于伦敦、约克、温切斯特等大型城市,其具体数量虽无从统计,但部分记录显示了当时佛兰德移民进入英国的情况。
根据自由人卷宗的记录,爱德华三世时期移民至约克郡的佛兰德工匠有300多人。
⑧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确实有不少职工移民至英国,带来了许多英国没有的技术。
但是,外来织工定居地受到限制,只有约克、伦敦、温切斯特等几个大城市获得授权,影响范围很小。
“从根本上说,14世纪英国羊毛制品业是本土的,他的繁荣来自于13世纪的积累。
”⑨受到外来织工影响最大的是大城市里的手工业行会。
织工行会作为成立最早的手工业行会,在组织生产、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管理城市市场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行会的本质就是垄断,通过监督和限制行会成员的活动来控制生产和销售的各道工序。
外来织工的定居打破了这种垄断。
1351年,伦敦织工们在议会上向国王请愿,要求将外来织工纳入织工行会司法审判体系。
次年议会给与回复:外来织工需在加入行会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居住权。
⑩从结果来看,织工行会重新获得了行业控制权,但是行会生产制的衰落不可避免。
在行会规章的限制和行会师傅的压榨下,行会成员出走现象屡见不鲜。
水利缩绒机的广泛使用为那些想要远离城市行会的手工业者提供了可能。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技术基础水利缩绒机(fulling mill)的灵感来源于人脚踩踏缩绒。
英国水利缩绒机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1209年的温切斯特主教的国库卷档中。
水利缩绒机利用水利代替人力,生产在水磨附近进行,纺织品制造脱离了行会。
利用水利缩绒机生产出的产品,节省人工成本,价格比在城镇用人力缩绒制作出的产品便宜,行会产品竞争力下降。
卡勒斯-威尔森说:“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证明了水利缩绒机在世界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纺织技术史上一场重要革命。
”14世纪初水利缩绒机在约克郡的西赖丁地区、湖泊区、康沃尔、德文、萨摩赛特、考茨伍德、威尔特和凯尼特山谷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广泛使用。
在缩绒机技术的支持下,没有行会规章限制的乡村成为手工业者新的定居地,西南部、东盎格里亚、东北部的乡村发展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其中,萨福克的拉文纳姆(Lavenham)在15世纪初只是一个小乡村,而1524年纳税180磅,成为英国第十三富有城镇,超过了莱斯特、北安普顿、牛津等老牌大城市。
而德文的托特尼斯(Totnes)和萨福克的哈德利(Hadleigh)紧随其后,在西南部迅猛发展。
伴随着乡村纺织业的繁荣,呢绒商(Clothers)应运而生。
呢绒商自身不参与生产,他们购买羊毛,雇佣工匠在其家庭作坊中完成加工卖给布商,形成家庭生产制(domestic system)。
呢绒商安排各道生产工序并直接与市场相连,将生产和销售分离开来。
资本主义就在这些小作坊中形成,而呢绒商也成为最初的资产阶级。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原料基础进入14世纪之后,行政和军事开支不断增加,王室的征税范围也不断扩大,新的关税政策无形中保护了本国纺织业。
1303年,英国的外国商人进出口商品关税发生变化。
羊毛关税在1275年老关税的基础上增加50%,每袋羊毛涨至10先令。
同时,开始征收外国商人的进出口呢绒关税。
1347年新关税的征收对象扩展到本国商人。
对于羊毛批发商来说,出口羊毛和出售给本国制造商的成本差距加大,使其将羊毛出售给本国制造商,保证了本国工业的原料供应。
当进出口禁令解除,可以向佛兰德等地出口羊毛之后,新关税导致出口价格上涨,进而使得进口呢绒价格高居不下,外国呢绒的竞争力下降,无形中保护了正在发展中的本国呢绒业。
同时,1337年打响的英法百年战争使王室对呢绒制品的需求加大,仅1337年王室为海军购买的呢绒就有2000匹。
大量军需产品的使用刺激了本国毛纺织业的发展。
而羊毛出口禁令也为本国纺织商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战争时期的外交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战时的需求促进了本国毛纺织业的发展。
同时,黑死病之后,在人口锐减的条件下,英国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比重上升。
到14世纪70年代,英国汉普郡的梅尔顿(Merdon)地区,养羊的牧场比黑死病之前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多,从1347~1348年的513英亩上升至1353~1354年为791英亩,到1376~1377年已增至1232英亩。
养羊数量的增加保证了羊毛产量的稳定上升,确保了毛纺织业的原料供应。
从1347年呢绒出口全面征收关税开始,除了受黑死病影响的几年,英国呢绒出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市场基础纺织业的大发展给英国贸易和国内的商业联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之前是出口羊毛进口呢绒,现在是出口呢绒限制出口羊毛,并且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完全禁止出口羊毛。
出口呢绒的历史同商人冒险家社团的发展密不可分。
伴随着呢绒出口量的上升,冒险商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为本国纺织品寻求海外市场。
不同于专门从事羊毛出口、游走与英国港口和加莱等海外集中地的批发商,冒险商是中世纪晚期从事呢绒海外贸易的商人,主要活动区域是普鲁士、挪威和尼德兰。
他们在当地建立起冒险商公司,获得各地区贸易的自治特权。
在国王亨利四世的担保下,1391年普鲁士骑士团长授予活跃在普鲁士的冒险商自治特权;活跃在荷兰、西兰、巴拉班特和佛兰德的冒险商以及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冒险商分别于1404年和1408年获得类似特权。
冒险商交易的商品不单单是纺织品,他们将英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带到低地地区和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将当地的产品带回英国。
英国冒险商在北海地区活跃贸易活动刺激了当地商人,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由于影响范围小,英国冒险商的商业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