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洋环境 (2)

合集下载

整理海洋生态学

整理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一一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环保专题2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环保专题2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沉积物环境 是指某个海域沉积物所具有的的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 生物(细菌、微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生态环境 是指某个海域海水、沉积物、潮间带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总和, 包括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大型藻类,底栖生物和潮间带 生物,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生态系统。
海 洋 环 境 类 别
海洋水质环境 海洋沉积物环境 海洋生物环境 海洋声环境 海洋光环境 海洋大气环境 海洋放射性环境 海洋空间环境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规海洋环境指标
特殊海洋环境指标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是指某个海域所具有的水温、盐度、潮汐、海流、波浪等水文特征, 以及海水中各类物质的沉降、迁移和扩散的动力学特征。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环境指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
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环境不仅仅指化学相关的环境,还包括物理、生物、
地质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污 染 物 总 量 控 制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是指某个海域所的海岸线、海床、滩涂、潮间带和海岸带分布状况, 以及海岸地面沉降和蚀淤等特征,海底地质类型、沉积类型与构造 等特征。
♥ 海洋环境的基本概念
海洋水质环境 是指某个海域海水所具有的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 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 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第一章绪论1.海洋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2.洋:海洋中面积较大的部分,是海洋的主体海:海洋边缘与陆域毗邻或交错的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3.中国海▪范围:南北纵越纬度44°,东西横跨经度32°▪流入河流:约有1 500条,其中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著名河流;▪海底地形:复杂,受大陆的影响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潮汐类型:主要全日潮、半日潮和不规则潮汐等类型▪分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渤海▪最大深度:为80m(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平均深度为18m▪盐度:较低,年平均为30,近岸河口区为22~26▪水温:变化较大,夏季为24~28℃, 冬季在0℃左右▪分界线:老铁山角到蓬莱角的连线5.黄海▪最大深度:140m,位于济州岛以北,平均深度为44m流人河流:鸭绿江、淮河、灌河以及大同江、汉江等▪分为二部分: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角之间的连线,分为:南黄海、北黄海6.东海▪最大深度:为2 719m,位于八重山群岛以北,平均深度为349m。

▪海峡:朝鲜海峡,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

▪流入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7.南海▪最大深度:5 559m,位于菲律宾附近。

海域平均深度为1 212m▪流入河流:珠江、赣江以及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亦称中国南海诸岛8.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近海带、大洋区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9.潮间带: 是指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

其上限是大潮高潮最高潮线,下限是大潮低潮最低潮线。

潮间带以上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特点:光线充足;潮汐和波浪的作用强烈;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渡类型;生物种类多样化、食物丰富;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大陆影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23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23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23修订)发文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日期:2023.10.24生效日期:2024.01.01文号:主席令第十二号主席令第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I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十一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保障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宪法,制定木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适用本法相关规定。

第三条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源头防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对照表以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的简要介绍和对照表:修订前后对照表修订内容简要介绍:1.第一章总则:明确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为后续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

2.第二章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加强了海洋环境监管体制和能力建设,提高了海洋环境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3.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新增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内容,建立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4.第四章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完善了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减少了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5.第五章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新增了加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内容,提高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保要求。

6.第六章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修订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和监管措施,加强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

7.第七章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强化了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8.第八章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完善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内容,提高了船舶污染防治水平。

9.第九章监督管理:新增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的内容,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了海洋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10.第十章法律责任:修订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的内容,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提高了法律的威慑力。

11.第十一章附则:明确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和解释权,为法律的正确实施提供了保障。

以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的简要介绍和对照表。

修订后的法律更加完善、严格,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2章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海洋环境生态学)

第2章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海洋环境生态学)
如大型水蚤在20℃时从食物同化的能量中有40%用于生长,在20±5℃变 温下用于生长的能量提高到68%。
三、盐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盐度(salinity) 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指溶解于1kg海水中的无机 盐总质量(g)。 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为氯所取代,所有 有机物均完全氧化时,1kg海水中所含全部可溶性无机 物的总质量(g)。
②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减弱达到光合作用的积累等于呼 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强,即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根据饱和点和补偿点的高低,可把植物分成阳生植物和阴生 植物。
(1)阳生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其光饱和点和补偿点较高,光 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较高; (2)阴生植物能够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光饱和点及补偿点相对 较低,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相对较低; (3)中生植物界于两者之间。
➢长日照生物:一般光照长度超过12-14h称为长日照。长日照 植物或动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生殖、迁 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动植物 提前开花、生殖、迁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
➢短日照生物:一般每天日照不足8-10h称为短日照。
➢中间日照生物:对日照时间无要求,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 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的开花、生殖、迁移或休眠等。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温度与海洋生物的迁移 很多海洋动物(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中国 对虾等)的洄游路线也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水温可作为渔期、渔区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物产生有益作用。
有的鱼类有春秋两个产卵群体,应分为长光照期和短光照期 两个产卵类型。如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分为“春宗”和“秋 宗”两个产卵类群。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海洋问题——课题研究和解决途径

海洋问题——课题研究和解决途径

海洋问题——课题研究和解决途径第一章: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近三分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探讨海洋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第二章:海洋问题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对海洋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鉴定、分布、生活史、群体生态、行为习性等方面。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保护区建设、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等。

(2)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研究主要包括海洋污染、海洋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等方面。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各种型号海洋环境模型,以及针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应对措施和技术研究。

(3)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研究主要包括海洋能、石油、气体、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海底资源分布、勘探开采技术、资源经济利用等。

(4)海洋法律海洋法律研究主要涉及国际海洋法、国内海洋法、海洋环境法等方面,以及海洋争端解决等国际海法问题。

(5)海洋技术海洋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建筑物、深海勘探、海上运输等方面。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浮式平台、海底隧道、深海探测器等技术。

第三章:海洋问题主要问题1.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于渔船排放、工农业废料、城市垃圾等。

海洋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如大量废水排放会使水生植物失去生长环境,有害物质则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健康。

2.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另一个严重的海洋问题。

过度的捕捞会破坏海洋生物种群平衡,使鱼类逐渐减少。

同时,过渔还会破坏海底生态系统,破坏鱼类的生长环境,并影响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3. 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是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海底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和改变。

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第二章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第一节概述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环境污染”的定义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洋使用质量及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2.特点: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持续性强、危害性大、污染扩散范围大。

3.危害:①损害海洋水质、污染海洋底质;②损害海洋生物;③影响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④浮游生物死亡,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低,加速温室效应。

二、海洋污染物1.环境优先污染物:难降解,有生物积累性、致畸形、有毒性特点。

我国水环境优先污染物共有14类共68种优先污染物。

包括: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酞酸酯类、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2.海洋污染源的分类(1)按排放污染物种类,分为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化合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2)按污染的主要对象,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源;(3)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4)按污染物的发生地点,分为陆源型、海上型和大气型。

第二节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一、海洋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来源和富营养化1.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如,食品残渣、排泄物、洗涤剂)、农田化肥、农村家畜饲养、工业污水(如,食品、酿造工业、造纸工业、化肥工业等)以及海水养殖。

2.海洋环境中有机物质和营养盐污染会引起水域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机理是:水体中含有的过量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逐渐氧化分解,成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的营养,使得藻类迅速生长。

越来越多的藻类繁殖、死亡、腐败,引起水中氧气大量减少,使水质恶化,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

水域的富营养化发生在湖泊中称为“水华”,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

大连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大连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大连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5月16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0年8月5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第四章海岸带保护第五章海洋污染损害防治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1-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本市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在本市管辖海域以外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造成本市管辖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公众参与、节约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对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使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2-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涉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明确承担海洋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并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职责。

涉海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海洋概况课件

海洋概况课件
北美洲、南极洲。
海洋概况
太平洋
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 大宽度约为19900千米。
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 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
洋。 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居世界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 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 3~4米厚。
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处可见冰山随波飘 浮,逐流而去,给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海洋概况
南冰洋
2006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确定。 以南纬60 °为界,经度360 ° 内。 面积2032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17968公里。
大洋之首。
海洋概况
太平洋
海洋概况
大西洋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 之间。
南北长大约15000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 为2800千米。
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占20%,平均 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
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 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海洋概况
四大渔场
海洋概况
形成渔场的条件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 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 为鱼类提供诱饵;
大陆架海区---深度不大,海洋植物易发生光合 作用,提供食物链的初级食物。
海洋概况
海洋概况
大西洋
海洋概况
印度洋
印度洋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占20%,平 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
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是连接非洲、 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海洋环境化学02-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

海洋环境化学02-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

扬州大学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化学MARIN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海洋环境化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四节第二节第一节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海洋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一、大气的组成气体成分空气中的分压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海洋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大气气体的分布大气各种气体的分布受控于它们的分子量与停留时间。

一般而言,分子量大的气体(近地表的大气中,而分子量小的气体(空中含量较高。

停留时间长的气体(如大气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而停留时间短的气体(如留时间为6⎯出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

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须对湿度进行校正,把湿空气换成干空气。

:是给定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压力,h/100在考虑了水蒸汽的贡献后,其他气体的分压转化为干空气的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分别表示气相和水相中的气体PA 表示,因为:PV=nRT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第二章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海水中的溶解度22400 ml ,所以有:气体/L 海水为单位时,亨利定律变化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h / b 0 时,推导一个近似的公式。 (d) 以时间函数的形式描述在自由液面处的流体运动。
练习2
• 行进水波 考虑一速度势:
其中:r ( x 2 y 2 )1/ 2 ,A为常数,假定为深水且自由液面在 水平范围内无限扩展。 (a) Laplace方程是否在流场内处处满足? (b) 该流场势所描述的波是沿何方向传播的? (c) 波幅在空间内是如何变化的?
基本假定
• • • • • • 流体是均质和不可压缩的; 流体是无粘性的理想流体; 水流运动是无旋的; 海底水平、不透水; 流体上的质量力仅为重力; 波浪属于平面运动,即在xz平面内作二维运动。
控制方程
势波的水质点的水平分速u和垂直分速w可由速度势函数导出 V i k V ui wk x z
1 g t
0
由线性动力学条件和平面行进波表达式,可知速度势 取如下形式:
( x, z, t ) F ( z) cos( t kx)
用线性动力学条件,可知:
F (0) g a

再用线性运动学条件,可知:
F (0) a
用拉普拉斯方程决定入射波速度势表达式中的未知函数 F (z )
0 0
t
t
将微幅波速度u,w带入以上两个积分式,可得流体质点轨 迹:
x(t ) a e kz 0 cos(t kx0 ) a e kz 0 cos kx0 x(0)
z (t ) a e kz 0 sin(t kx0 ) a e kz 0 sin kx0 z (0)
静水压力部分 动水压力部分
kz
(压力响应系数)
k z e kz
Kz—为压力响应系数或压力灵敏度系数,它是z的函数, 随着质点位置深度增大而迅速减小。 波面以下水质点动水压力Pd水头高度幅值为 H K z ,其数 2 值正比于波面瞬时波面位移 ζ (x,t),当自由面波面位移 高于静水面时,动力压力为正( Pd >0),反之亦然。
根据自由面动力学条件:F (0) g a 可知
g a /
所以速度势为:
注意到当水深为波长一半处时即 z / 2 有:
e kz e
2 2
e 0.0432
可以看出该处的流体运动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该处的流体 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根据这一点,只要水深超过波长的一 半,就可以认为水深是无穷。
入射波浪场中流体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 x方向加速度分量:
入射波速度势
1.2.2 有限水深线性波及特征
再考虑有限水深的情况,设水深为常数h,且水底 是刚性壁面,即水底边界条件为:
0 z
( z h)
同前面针对无限水深的入射波势的分离变数解求解方 法,可知适合该底部条件的解为:
chk ( z h) F ( z) ch(kh)
按线性理论求得的波峰和波谷下的压力变化
沿x轴正向传播的正弦长峰波的波面升高,
压力,速度和加速度
水质点轨迹方程 静止时位于 x0, z0 处的水质点,在波动中以速度 dx , dz 运动着,在任一瞬间水质点的位置在
dt dt
x x0 ,
z z0
ξ 与ζ 是水质点迁移量 (质点离开静止位置的水平和垂直距离). 微幅波假定:
p
(压力场)
两个困难
1) 自由水面边界条件是非线性的; 2) 自由水面位移ζ 在边界上的值是未知的,即边界条件不 是确定的。 要求得上述波动方程的边值解,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边界 条件线性化(自由面边界条件线性化),将问题化为线性问 题求解,进而得到我们所说的微幅线性波理论。
1.2 线性微幅波理论(一阶近似)
z= -h
②) 在波面z=η 处,应满足两个边界条件. 动力边界条件:由假设自由水面压力为常数并令p=0,根据伯 努利方程有,
t
z
2 2 1 2 x z
非线性项
z
g 0
自由水面运动学边界条件为
k 2 F ( z ) cos(t kx) F cos(t kx) 0
该方程通解是:
F ( z ) e kz e kz
由底部条件 0 可知 0 再根据: g a F (0) 可知:
z

再根据:
g a

F (0) a
波浪运动速度,加速度
波以相速度传播,但流体质点却以低得多的速 度运动,其速度为(u,v,w),即:
u
v
a e kz sin(t kx) x
0 y
w
a e kz cos(t kx) z
按线性理论求得的波峰和波谷下速度 的水平分布(x轴与z轴的尺度不同)
g 0, z 0 t
1 , z0 g t
0, z t x x z
2
0, z 0 z t
g 0, z 0 2 t z
考虑平面行进波沿x正方向以波速c向前传播,x轴位于静 水面上,z轴竖直向上为正。波浪在xz平面内运动。
波动问题线性化 假设波动的振幅a远小于波长L或水深h, 首先由艾利1845年提出, 非线性项与线性项之比是小量,可略去,
微幅波理论。 艾利波理论。 线性波理论。
2 2 1 z g 0 z t 2 x z
0, z t x x z
③) 波场上、下两断面边界条件
非线性 项
( x, z, t ) ( x ct , z )
波动定解问题
2 0
0, z h 0 z
t
z
z
2
1 2 x z
u x
w z
u w 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方程 0 x z
u x
w
2
z
势波运动的控制方程
2 2 2 0 2 x z
பைடு நூலகம்
或记作
0
定解条件
①) 在海底表面,水质点垂直速度应为零,即
0, z
w z h 0
练习1
• 矩形水池中流体的谐摇运动
考虑部分充水的一矩形水池,水深为常数虽且等于h ,池宽为2b。假设在(y,z)平面内有流体的二维运动且水 池本身不在移动。 (a)证明速度势:
满足Laplace方程和池底边界条件 (b) 该速度势在池壁上满足边界条件的波数k是多少?
(c) 由自由液面条件证明,当流体可能有流动时,周期 (即固有周期)仅能由下式给定:
0
a 535
,运动半径仅为波幅的1/535,几乎无波动;
练习3 规则波运动学
考虑在船模水池一端的造波机生成圆频率为 的长峰规则波。在 以下计算中可假定波的周期为2s,波幅为0.25m,水池长l00m。 (a)水池中最大流体速度为多少? (b)考虑在波前过去一段时间后有一位于池旁的观测者,连续两个波峰通 过该观察者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c)如果观察者以1ms-1的速度走向或离开造波机时,(b)的结果如何?
浮式平台总体性能
第二章 海洋环境
1、规则波特征 2、波浪的统计描述 3、风 4、海流 5、海冰 6、 内波
1 规则波特征 1.1 波浪运动非线性定解问题
波浪理论按不同要素划分原则可分为:线性的、非线
性的,有旋的、无旋的、规则的、不规则的、单向的或多 向的、浅水的或深水的等。 我们主要关注与海洋石油平台结构密切相关的模型: 一般远离海岸,局部水深不变,与波长相比,水深相对较 大。
1 pz gz t 2 x z
2 2
线性化
pz gz t
p gz g a e kz sin(t kx) g (k z z )
z 说明深水波的水质点以( x0 ,0 )为中心作圆周运动,其圆 周半径为 ae kz0 ,并随水深增加呈指数减小 。在 z0 时,
aekz0 ae2
在 z0 / 2 时,即半个波长的水深处, kz ae a ,运动 ae 23 半径为波幅的1/23,波动幅度很小,这种情况在工程上可认 为是波浪的影响下限。
2 cT c k c k 2
1.2.1 无限水深线性波及特征
无限水深入射波速度势 用 表示相应的流体速度势。易知速度势与y无关 。先考虑水深为无穷深的情况, 的定解条件如下:
2 0
z t
z0
z0
z0
z

将流体质点轨迹表示成: x(t ) x0 (t )
z (t ) z0 (t )
可以推算出x(t=0),z(t=0)表达如下
x(0) x0 a e kz 0 cos kx0
z (0) z0 a e kz 0 sin kx0
水质点的迁移量
a
0
(t ) a e kz cos(t kx0 )
计波面方程为z=ζ (x,t),则:
( x, t ) a sin(t kx)
这里的 a 为波幅,k表示波数,表示x轴上2π范围内 波的个数。
1.0
/a
0.5
0.0 -1 -0.5 0 1 2 3 4 5 6 7
-1.0
波形传播一个波长距离时,波浪质点振荡一个周期, 记波形传播速度为c(也称为相速度)
2

z
g 0

0, z t x x z
u w x 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