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公开课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公开课教案

“以导促训”微格教学的教研一体化行动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通过以读图、填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以读图、填图训练、学生活动为主进行教学。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自制七大洲轮廓卡片六、教学策略:“以导促训”微格教学七、教学过程(一)、七大洲活动1:从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在屏幕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2: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洲的邻居是哪几个洲,说出各大洲相对位置总结:亚洲的东面是洲,西面是洲,西南面是洲,南面是洲活动3:找出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1)找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4)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活动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3)赤道横穿哪些大洲?(4)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部分?(5)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是什么洲?(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7)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8)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哪个?跨经度最多的是哪个大洲?活动5:比较七大洲面积大小,并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活动6:说说各大洲的轮廓大致特点学海拾贝:还可以用倒三角形来描述各大洲的轮廓挑战自我:读各大洲轮廓图,说出其名称活动7:拼图(自制七大洲图片)活动8:链接生活彰显魅力中国:读图分析未来中国的高铁将开进了哪些大洲?(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活动9:读图了解四大洋的位置分布、轮廓和面积总结:四大洋面积口诀: 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学以致用:亚洲濒临的海洋:北面濒临洋,南面濒临洋,东面濒临洋。

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模板)

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模板)

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地理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型:新授课设计者:容何芳审核人:一、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世界的总体描述。

教材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区域地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辨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等基本概念,并能判别。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举例说明板块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5)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3.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四大洋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活动与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5.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师多运用启发、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并准备各种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本单元用四课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回顾一、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太空当中看到的地球,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一)地球?水球?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个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2、运用概念,辨认课件大陆、半岛、群岛、岛屿、海峡示意图。

观察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教师提问:下面我请四个同学带着地图来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请大家看看他们贴对了没有?如果有错误,哪个同学来给他改正?
学生活动:学生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
教师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怎样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ww w.x k b1.co m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课时编号
第12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较早的章节之一,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较为基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陆地和海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洋和陆地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6.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陆地和海洋的观察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家乡的地理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整章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整章教案
1、七大洲中,哪些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过渡)同学们,这些大洲有的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呢?
(提问)1、亚洲大陆紧密相连,它们以什么为界?
2、亚洲和非洲之间、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分别以什么为界?
洋海海洋半岛岛屿大陆大洲
(四大洋)(七大洲)
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三动”,即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经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
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识地理学科后,对地球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深入认识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成及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地理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

2.难点:陆地和海洋的成因、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课程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形成及特点,让学生了解陆地的类型、海洋的分布等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自主探究】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2)找一找: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

(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自主探究】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5、补充证据:南极洲发现煤层;印度发现古冰川痕迹。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C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叙述错误的是( C )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
B.地球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和大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点名称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过程,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对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难度。
2、猜想和假设: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3、搜寻证据: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大陆轮廓拼合;古地层的相连性;动物的相似性。
4、验证假设,形成理论:(出示图片)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在科学上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习也应如此。人只要用心,只要又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再难的事也可以做成。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要学习魏格纳这种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章节之一。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陆地和海洋的系统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和特点。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分类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陆地和海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4.实践活动: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身参与陆地和海洋的研究和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包括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海陆变迁、气候、地形等知识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尚浅,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等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的原因,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气候和地形的形成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海陆分布、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的课件。

2.地图:准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3.视频资料:搜集相关的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介绍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地图上的海陆变迁实例,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认知率达100%。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投入率达95%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2章 陆地和海洋2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2章 陆地和海洋2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知识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1.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并用其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海陆变迁的原因。

2.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一、主题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

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生特征分析1、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

2、非智力因素: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第一阶段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图。

学生活动:读图了解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

资源使用:课件、实物地图成果描述: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世界海陆分布。

第二阶段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陆地的分布、海洋的分布、海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地理分区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点,为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基本认知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陆地和海洋的详细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掌握海陆之间的联系,理解大陆和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3)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海陆之间的联系。

2.难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图片、地图等;2.教学视频:准备与陆地和海洋分布相关的视频资料;3.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图、白板等;4.小组讨论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相关的研究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 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7、练习一笔画世界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9、<<同步训练>>练习题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

“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也是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另外,还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

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面下降。

台湾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陆桥又被淹没在海峡了。

这说明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板书):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板书):人类的活动。

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

思考以下问题。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师:从这以上事例中我们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那么,就全球海陆分布来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经过不断的变化才形成这样的呢?请同学们2.16图。

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

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让学生读图2.17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本P39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述。

师:所以,同学们要多看多想,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事物或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有价值的问题。

要养成仔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当然我们更要学习魏格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

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师: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阅读课本P40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阅读课本P40图2.20“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老师演示: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同页的轮廓相吻合,但文字和行列不能一一对应。

而同一页轮廓既相吻合,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

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相似的古老地层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他生前并没有得到承认,直到他去世3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可想而知,在那样的情况下要坚持是多么艰难。

这也正是魏格纳难能可贵的地方。

他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

2、海陆变迁的原因二、大陆漂移假说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德育目标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师: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

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22,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缝渗出来。

裂缝就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

师:阅读2.24和2.25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老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发展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读2.24图,思考,为什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学生回答。

师: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

随着非洲板块与亚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越来越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阅读2.25图,请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师: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还在继续长高。

小结:由于地球表层由6 大板块构成,而且6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使大陆发生漂移。

喜马拉雅山的长高,红海的扩大,地中海的缩小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随着板块的运动,大陆将继续漂移,几千万年后,我们的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它画下来,我们来评一下谁的作品最有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