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墓葬的形制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墓葬的种类

古代墓葬的种类

古代墓葬的种类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

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常见的多是土葬。

简介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

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

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

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迁)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

墓葬多有随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陪葬,有的有专门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汉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猪等;明、清时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装饰物如玉器、金银器为主。

起源发展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

《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

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经常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为墓地以安置尸体,如山顶洞人的墓就与住所处于同一洞穴之中。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见彩图[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商代 商代是中国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是一个主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重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本文将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行比较,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环境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地势平坦,河水泥沙较多,土壤肥沃。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起伏较大,河水慢流,土壤肥沃程度略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气候条件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的种植作物、农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三、农业生产比较在农业生产方面,黄河流域主要以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同时也兼有一定的农牧业结合的特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和河川的水资源,通过引黄灌区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比较稳定与高产。

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兼有一定的经济作物产量。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多河流交汇,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因此,两个流域在农业的作物种类、农产品产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四、社会组织比较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对较早形成了贵族统治的奴隶社会制度。

社会组织以王权为核心,奴隶主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之一,相对较晚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以租佃关系依附于地主。

两个流域的社会制度在农业生产、土地使用和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黄河流域以冬小麦、大豆、棉花为主要农作物,依靠灌溉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高产;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摘要: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两河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养育着不用的人,形成着不同种类的城市,发展着不同类型的经济。

这些人文现象差异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而在这些自然地理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涵,因此对长江、黄河流域进行对比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刻原理。

关键词:长江;黄河;人文;自然;对比一、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无疑是两大文明的代表。

两大文明经历了各种风雨,历经沧桑,但却依旧熠熠生辉。

然而,在两大文明中,又存在着哪些异同之处呢?一、地理位置的不同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不同。

黄河文明主要聚集于黄河流域,其中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原地区。

而长江文明则主要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江西等省份,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明聚集地。

这样的差异也为两大文明的区域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从而在文化发展和经济局面上造就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水利灌溉技术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水利灌溉技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种植作物方面,黄河文明以大麦,小麦,杂粮为主,而长江文明以水稻为主导。

这些作物性质的不同,以及所在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大文明在灌溉和水利方面技术的区别。

在黄河文明中,人们用河流中的水开凿了渠道,采用了闸门控制的方法来调节水量。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利用泥沙淤积的一系列技术,防止河道淤积引起的水患。

而在长江文明中,由于水量更大,人们采用了某些更为创新性的灌溉技术。

例如:堤防围田,隔离水源和农田,避免了洪水过年,同时又通过排水排泄的方法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压力。

三、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黄河文明人的生活比较朴素,主要是耕作和养殖为主,同时崇尚家族、家道和家风,有较为严格的家族谱系和世系。

而长江文明则比较繁荣,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更为富庶和成熟。

此外,长江文明人民崇尚自由,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哲学体系,深刻反映于他们的建筑、家具、服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政治和历史的差异在政治和历史多个方面,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也存在差异。

黄河文明有个贵族地位,世袭政治制度的政治模式优于长江文明,而长江文明则更倾向于民主和自由观念。

两汉墓葬

两汉墓葬

(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

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

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一、本文概述《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一文旨在对河南地区西周时期的墓葬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揭示这一地区西周墓葬的特点、葬俗、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梳理和类型学分析等方法,对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的地理分布、墓葬形制、葬具葬式、随葬品组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出该地区西周墓葬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本文还将关注河南地区西周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重要文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类型、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河南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和工艺水平。

本文将对河南地区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探讨,为深入认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

二、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类型河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周时期的墓葬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西周时期的河南地区,墓葬分布主要集中在洛阳盆地、郑州双槐树遗址周边、以及豫北、豫东的部分地区。

洛阳盆地,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墓葬数量众多,且规格较高,反映出西周王朝的核心统治地位。

郑州双槐树遗址周边,作为西周早期的重要政治实体,其墓葬分布也较为密集,体现了该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

豫北、豫东地区,作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所在地,墓葬分布相对分散,但仍有一定数量的贵族墓葬,显示了当时诸侯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和随葬品等特征,河南地区的西周墓葬可分为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和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大型墓多为诸侯或贵族墓葬,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

中型墓多为士人或低级贵族墓葬,墓葬规模适中,结构较简单,随葬品数量和质量较大型墓略低。

小型墓和土坑墓则多为平民或奴隶墓葬,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随葬品较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层生活状况。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墓葬的地理分布汉代时期,中原文化成为全国主要文化中心,其墓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中部地区,如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随着汉代王朝的扩张,墓葬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地区,如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二、汉代墓葬的形制1. 地宫式墓葬:地宫是指一种地下宫殿,通常位于主墓室下方,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典型形制。

地宫式墓葬多为贵族或达官显贵所设,地宫内常有精美的陪葬品和壁画等。

2. 空心墓:空心墓是指墓主石室中挖一条通道,通道两旁开设分房。

这种墓葬形制多见于普通百姓的墓葬中,也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常见形式。

三、汉代墓葬的结构1. 墓室:墓室一般为地下建筑,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根据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不同,墓室的规模和装饰也不同。

2. 墓穴:墓穴是指地下墓葬的一种形式,属于最基本的墓葬结构。

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坑洞组成,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四、汉代墓葬的发掘与研究1. 汉代墓葬的发掘:近年来,大量的汉代墓葬被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汉代墓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汉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学者们对汉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汉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汉代墓葬的陪葬品1. 陶俑: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品,通常是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用于陪葬在墓室中。

2. 玉器:玉器在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墓葬中常见到各种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璋等。

3. 金银器:汉代的贵族阶层常常将大量的金银器作为陪葬品,用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六、汉代墓葬的意义1. 了解汉代社会生活:通过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社会生活。

2.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汉代墓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代文化遗产。

七、汉代墓葬的保护与传承1. 考古保护: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好已经发现的汉代墓葬,防止其因为外界环境等因素而受到破坏。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两大源头,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化及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探究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和渊源为主要线索,对两大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面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渊源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

其中长江文化起源于四川和江西的几种族群,而黄河文化则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母系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大文化都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诸多分支和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武器农具制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表现在诸多细节上。

二、基本面貌从文化基本面貌来看,长江文化突出了母系社会、原始农业、通用性宗教、兽面人像等特点。

长江流域地形较为合适,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自然优势。

由于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的人们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兼备的生活。

早期的长江文化人们大都信奉祖先的灵魂走向神秘的天国;在艺术方面,典型的长江文化表现方式是兽面人像,这是对兽的崇拜和超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敬和表现。

相比之下,黄河文化更强调了父系社会、早期集中形态、城市化、骨刻绘画等特点。

黄河流域地形靠近高原,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相对比较贫瘠。

由此,黄河流域早期社会依靠的是狩猎、采集、渡河捕鱼为主的生产方式。

在建筑方面,黄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在艺术方面的非凡成就。

三、文化传承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思维方式、工艺艺术、信仰民俗等多个方面来看,这两个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地道特色和历史积淀,中国文化不可能如此博大精深,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文化传承各有千秋,从两种文化的各项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族对安居乐业的重视。

长江文化的穿青甲和黄河文化的农耕工具等,便是两种文化对这种希望的表达。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文化形态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墓葬形制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汉代墓葬形制的分类和其代表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更好地探讨汉代墓葬形制的独特文化含义。

一、汉代墓葬形制的分类在汉代,墓葬形制可以分为宫殿式、典型式、方形式、长方形式和其他样式。

1.宫殿式墓葬。

宫殿式墓葬形制一般以庙宇的外形大小结构为基础建造,分为正面和侧面两个部分,正面有两个赶马楼,侧面有四个守护神楼,顶部有一个高大的灵堂,相当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2.典型式墓葬。

典型式墓葬形制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外头有一个高大的灵堂,两侧有正面和侧面两个部分,内部装饰有精致的画饰、雕刻和石刻等,内部还有一座高大的灵庙或灵堂,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敬畏和尊重。

3.方形式墓葬。

方形式墓葬形制设计古朴典雅,形态简单,内部装饰有精致的石雕,外头有一座高大的灵堂,用以表示对先人的敬畏和尊重。

4.长方形式墓葬。

长方形墓葬形制一般呈长方形,四周用石砌成围墙,顶部有一个高大的灵堂,内部装饰有精致的画饰、雕刻和石刻等,用以表明对先人的敬畏和尊重。

5.其他样式墓葬。

除了上述常见的汉代墓葬形制外,汉代也有一些其他特殊的墓葬形制,如陵墓、前坡墓、双重楼墓、木堂石墓等,它们都是汉代特有的墓葬形式,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汉代墓葬形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汉代墓葬形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即源自先人持之以恒的“三个坚持”的思想:“以孔孟之义谋古今之望”、“以礼仪贯通亲贤久远”、“以礼节宣扬非义不让”。

这三个要点,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对弘扬礼统、孝道和礼仪文化的坚定信念,也阐述了世代相传的先人之礼的宗旨。

此外,来自汉代墓葬形制的精美石刻、灵堂以及特殊的墓葬结构,也为建设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蕴含着汉代人们对把先人的遗愿传承下去的强烈追求以及当时的文化精髓。

三、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文化形态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和遗址对现今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城址和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有着独特的考虑和规律。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方位布局、风水信仰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探讨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一、地理环境汉代城址和墓区的选择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偏爱在河流交汇处或河流沿岸、山川交汇处或山川沿岸建立城市。

这些地方不仅水源充足,而且地形平坦,易于防御和农耕。

此外,这些地方也利于交通和贸易,便于经济发展。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更倾向于在山地进行墓葬。

他们认为山地是阳宅的佳地,而平原为阴宅的适宜之地。

这可能是因为山地自然环境良好,排水顺畅,视野开阔,且远离世俗纷扰,利于神灵庇护。

二、方位布局汉代城址的方位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大多数城市选址都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即南为正向,北为背向。

这种布局可能与汉代人注重礼仪、尊敬南方有关。

此外,这种布局也有利于城市采光和通风,保障居民生活舒适。

在墓区方面,汉代人也注重方位布局。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南向或东南向的山地进行墓葬。

这样的方位布局不仅符合礼制要求,也有利于后世的祭奠和扫墓活动。

三、风水信仰汉代人非常重视风水信仰,认为风水可以影响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

在城址选择上,他们往往会对当地的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仔细的考察,以确定最佳的建城地点。

同时,他们也会考虑城市内部的规划和建筑布局,以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效果。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会综合考虑山地和水向,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进行墓葬。

他们相信,通过选择好的墓地,可以庇佑后代子孙,延续家族繁荣。

四、文化因素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也受到当时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注重传承前朝的建城经验和文化传统。

他们不仅会借鉴前朝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还会遵循一些特定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如五行学说、天人感应等。

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汉代人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视。

墓葬

墓葬

74.2米,南北2173米,墙基夯土高约1米,宽6-7米。始皇陵的高度,据文献记载为50丈,应是115米。现实测陵高为76米。骊山墓在秦始皇葬后的第五年就被项羽挖开。
陵园外城东墙外发现1座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10米,南北长60米,深4.5-6.5米,总面积约12600平米。估计全坑约有6000兵马俑。佣坑是土木结构,经火焚已塌陷。1976年发现2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型,总面积约6000平米。估计全坑有木质战车89辆,车仕勇261个,陶马350匹,骑兵佣116个,鞍马116匹,步兵佣562个。3号兵马俑坑清理出驷马战车一辆,车后有武士俑4个,南面有铠甲武士俑42个,北面有铠甲武士俑22个。在坟丘西侧又发现1座大型陪葬坑,长宽各55米,发现两座大型彩绘铜车马,每辆铜车套驾四批铜马,车上各有一个御官佣。铜车、铜马、铜人的大小相当于真人、真马、真车的1/2。
商代的人殉和人牲:人殉、人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以后衰退。
宫殿区和王陵区有人祭遗迹。郑州商城宫殿区内的壕沟中发现有大量的人头骨,应是进行某项祭祀活动的牺牲。安阳小屯宫殿区的乙组和丙组基址中都有人祭遗迹。其中乙七基址共有人牲约600个,在基址夯土中、柱下、门旁都有祭祀坑。西北冈祭祀坑规模最大,位于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分东西两区,绝大多数徐祀坑中埋八,少数埋动物埋人坑多为长方形竖穴,全躯者每坑1-10人,为15-20岁男;身首分离者每坑1-10人,为30-35岁男;无头躯体者一般每坑10人,女性为主,为20-28岁;埋头骨坑每坑头骨3-39个不等。商代晚期人殉材料较多,各类墓葬殉人情况不同。大型墓都有人殉,部分有人牲;中型墓约半数有人殉,个别有人牲;小型墓极个别有人殉。大型墓墓道越多,墓室越大,人殉和人牲就越多,如侯家庄M1001有4条墓道,共有人旬殉人牲全躯者91个,无头躯体61个,人头骨73个。殷墟西区M701仅一条墓道,殉人12个,妇好墓殉人16个。商代早期的人殉、人牲较少,商代晚期大增。已发现的商代墓中殉人数量为500余人,早期不过10多人,殷墟阶段殉人增多。殷墟后期无大变化,人牲也如此。据甲骨卜辞统计,商王祭祀共用人牲1.4万人,其中武丁一代用人牲9000多,武丁以后逐渐减少,到帝辛时仅用100人。父权是家长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这种不平等关系被确认并得以发展,所以殉人之风盛行。人牲主要来源于战俘,在早期奴隶社会,战俘沦为奴隶后不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反而消耗俘获方的食物,故多用亍祭祀;随着奴隶制的完善,一部分青壮年俘虏用于生产,创造财富,因而人牲数量减少,且作为人牲者多为妇女、儿童。

长江、黄河文化大不同

长江、黄河文化大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长江流域孕育了与黄河流域完全异质的地域文化。

春秋以前,长江流域流行的语言都与中原很不一样。

荆楚文化信巫尚鬼,与北方朴实的文化特征判然有别。

秦汉以后,由于交流日趋增强,南北方文化异质成分愈来愈少,但风格的差异一直很显著。

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猿人,是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比北京猿人时代稍早,长江中游又栖息着郧县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梅铺。

在晚期直立人时代,长江流域又有发现于安徽和县的和县人,其年代与北京人相当。

到早期和晚期智人阶段,又分别有长阳人、资阳人,分别发现于湖北长阳、四川资阳。

这些资料充分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古人类发祥地。

到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江汉平原由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遗存构成一个文化序列,而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序列,则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

其中,青泉龙三期遗存、良渚文化最初曾分别被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后来考古界逐渐认识到这些文化与龙山文化其实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上游的四川盆地,从新石器到商周时期则有著名的三星堆遗址。

与黄河文明以粟作农业为基础有所不同,长江文明的基础是稻作农业。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上游四川盆地有巴蜀文化,中游有荆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这一格局对后世地域文化的分异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方文化相对于北方中原文化,两者内涵的差异当然是十分显著的,例如衣食住行方面,俗称南米北面、南船北马,但更深层的差异在于,南北文化的意趣、风格迥然不同。

先秦时期,南国的荆楚文化以其奔放明丽、新奇浪漫的特性,与北方文化的质朴厚重形成鲜明对比。

到南北朝时,南北的学派也各有其特征:“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这一差异直到晚近仍很显著。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南方文化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如老庄、屈原、陶潜、李白,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诸如亲近自然、富于想象,有炽热的情感,清新、浪漫,与道家的思想倾向比较接近;而北方的文化特征则与“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较为契合。

专题0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2023年高考历史核心考点预测押题(全国通用)

专题0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2023年高考历史核心考点预测押题(全国通用)

41.(2020·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 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 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 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 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 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 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探求,给此后几百年见玄学和佛学的高涨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儒家思想
“独尊”局面被打破后,儒、玄、释、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
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
文明强化期 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市井文化勃兴;儒学复兴;
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1.(2021·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 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 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 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

2019.3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
研究与探索
图七
1. 四川成都大邑吴墩子西汉墓
西汉时期墓室内向外延伸 B 型单体排水沟
2. 重庆临江支路 M3
3. 湖北黄冈付家山 M7
4. 浙江衢州龙游仪冢山 M11
施,和主排水暗沟一起,形成一个“中”字形沟
湖北宜昌、黄冈等地东汉墓有发现。宜
渠。D3G1 应是在封堆未建成之前于规划墓
————————
*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与日常生活的考古学观察”
(16JJD77002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
(17ZDA2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断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63192408)成果之一
·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墓道,墓主是与广陵王室有关的女性。墓底
由墓道向外延伸者极少,这与竖穴墓自身的
用鹅卵石铺平,排水沟从墓后向西偏北方向
特征有关。由墓道向外延伸者要求墓道低
延伸,已知长度为 114 米,两壁竖立木板,中
平,体现出时代相对晚的特征。
2. 两墓共用排水沟
[20]
间以鹅卵石填实 。
湖北黄冈付家山墓地位于南北走向的岗
1. 河南三门峡南交口 M17
2. 河南三门峡大岭粮库汉墓
地位置关系的不
同可分为三型。
A型
有曲
折 ,全 部 或 局 部
包绕墓葬或墓
地 ,多 称 为 围 沟
或环壕。口部一
般 不 宽 ,断 面 多
呈倒梯形,底平,
有一定宽度和深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

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

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

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以“统一天下”而宣称汉化的著名的汉武帝,让汉朝的影响及影响深入到历史的各个领域。

汉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节点,墓葬自然也是汉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本文主要介绍汉代墓葬形制,说明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汉代墓葬普通用土建葬礼,可以分为三大类:文采类、军采类和神龙类。

另外,汉代也存在着丫鬟人骨坑、穴葬和水葬等墓葬形式。

文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砖石结构为基础,它是宫殿类墓的一种,主要用于安葬贵族或有财力的人士。

墓道入口常常附有雕塑或画像,供逝者长眠之处。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的最大特点是考虑到了殡葬的形式和审美意义,把握住了极好的视觉效果。

军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毛石墓为代表,它是一种五角形、三层结构的大型墓室,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出藩长将领的地位与护卫守军的力量。

墓志铭上也通常有歌颂将士的内容,即使今天,毛石墓仍然能够代表出当时的勇士的气概与品格。

神龙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棺祭神龙为主,一般都是用一只龙安放在墓室的中央,其它设施和装饰品都围绕着神龙来设计。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是汉朝复兴时期的特点,用于安葬政治家、将领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这种墓葬形制因其古韵和浓郁的祭祀氛围,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不仅在于形式和审美意义,还涉及四大元素土、木、金、水,它们各自释放着特定的涵义,体现着汉朝的文化和思想。

水象征着长达和连续;土象征着安全;木象征着和谐;金象征着富贵。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汉代墓葬形制成为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研究和细究的一部分。

汉代墓葬形制对今天文化和历史上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墓葬一直被认为是职责和责任的象征,而汉代墓葬形制,将这一象征更加具体化,如将大型墓室比喻为家族的延续,将毛石墓比喻为将士的忠诚,将神龙墓比喻为贵族的权力。

正如历史学家陈洪毅所说:“汉朝的文化中融合了汉代墓葬形制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垒! ! 垦 垒
河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
— —Biblioteka 窒茎 塞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墓葬的形制差异分析
江 屿
( 郑州大学 , 南 河 郑州 4 00 ) 50 1
摘要 : 西汉时期是大一统时期 , 治的大一统也促进了文化 上的融合 。本文主要对解放以来河南境内发掘的西汉中小型墓葬进行 系统 其政 梳理 , 依据墓葬形制 , 结合地域分布情况 , 归纳河南地 区中小型汉墓形 制特征 , 分析其区域性差异 , 并揭示产 生差异 的原因。 关键词: 西汉 ; 墓葬形制; 流域分区 ; 区域性差异 西汉时期是一个重要且特殊的历史时期 ,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 结束了 E , 型 单穹隆顶墓, 如唐河湖阳罐山石洞墓 1; 5 战国以来列国纷争 、 文化碰撞的杂乱局面 , 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 也使 F 主室与侧室均为穹隆顶墓, 柏安棚画像石墓 1 。 型, 如桐 6 墓葬形制趋于统一。 河南境内鞘 I , l 河流密布, 环绕 气候温暖酒 闰 土地肥 , 三、 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中小型汉墓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沃, 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 西汉时期, 这—地区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 在版图 河南各地区中小型汉墓的发展与演变有许多共性 . 然而由于文化传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丧葬承秦制, 糅周礼, 然而不同地域 , 受周、 、 秦 汉 统、 地理环境、 习 风俗 惯不同而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 . 下面对两大区域分 三者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加之从古至今 , 地理区域尤其是河流流域对于 区进行归纳与总结。 文明的产生、 1 人 的生活就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 有时甚至超出了行政区 黄河流域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及地理位置, 该地区汉墓既全 划的作用, 因此本文从西汉时期河流流域分布 ^ 探 讨河南 手, 地区长江流 面反映了汉墓发展的—般规律, 又极具个性。墓葬形带 f , 面 竖穴瓮棺、 瓦 域与黄河流域中小型汉墓形制的=域陛差 , 皑 异 并揭示其原因。 棺、 砖棺和陶棺较其它地区流行, 洞室蓦中竖井墓道沿用时间较长 。 贯穿 黄河流域区汉墓形制特征 两汉 。 斜坡誊 它地区出现较晚。 就墓室而言, 弧形顶墓出 现较晚 . 圣 勺 黄河流域区 , 主要包括今天的洛阳 、 ] 三f峡及郑帅 分区域, 嘟 受到关 在西汉中期,而豫北和豫中两地区在西汉早期即已出 ,平顶墓在西汉 现 中地区文化的影响。这一区域在西汉时 早、 中期一直占主导地位。单室券顶墓多“ 、 字形耳室 , 十”“ 丁” 部分有四耳 时为河南 的醋 室, 耳室之多、 面积之大、 形状之复杂为其它地区鲜见。 双穹隆顶 、 双横堂墓 根据考卉发肺 才 料我们发现 , 黄河流域区汉墓形制大体可分两大类, 也不见于其它地区。 即竖穴墓和洞室墓。 长江流域地区, 其墓葬形制与中原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西汉早期均为 竖穴墓, 即自地面按一定形状下挖成墓室 , 平面以长方形多见 , 部分 竖穴土圹墓 , 无洞室墓。西汉中期以后的洞室墓均为先挖长方形土坑, 而 不规则, 墓壁竖直或稍利 殳 个别有二层 J龛 在该地区 . 分, 。 竖穴墓主 后修筑 墓室 . 不同于中 原地区的先挖墓道而后掏出洞室的做法。 该地区横 要见于河商 析 J县阎杆岭 3 又 1洛阳邙山战国西汉墓 2义马新市 前堂多后室墓, I 『 8 墓 、 、 多双墓室 , 部分前室分成与后室数量相等的前室 后室多 区5 号西汉墓 3 等。 二至四个, 墓室之间有门相通 , 且后室并歹 邕, 礁 宽度与前室相等 , 部分双 洞室墓即先自 地面按一定形伏下挖成 酋 在墓道一端或一侧掏出 届室者前室略宽于后室。 , 洞作为墓室。该地区洞室墓, 按照墓室位置及顶部结构可分为六种: 四、 两大区域中小型汉墓墓葬形制地域性差异的原因 A型, 偏洞室墓。长方形竖井墓道 , 在墓道— 开凿一弧顶土洞作墓 侧 根据以往的汉代考卉学研究可以看出: 黄河流域地区与关中地区相 室, 墓室与墓i 差 呼行 , 如洛阳北郊 C M5 4 ; 8 74 邻, 两地汉墓有许多相似之处。墓葬形制以洞室墓为主, 其演进规律也大 B型 , 平顶洞室墓。墓室平顶或近平, 前端常有小龛或耳室, 长方形竖 体相近, 墓室空间由小变大, 由单室到多室。墓顶由乎顶到弧顶 , 再到穹窿 井墓道 , 如洛阳邙山 M155 08: 顶。 洞室墓是受到秦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由于这种墓形更加有利于死者 C型, 弧形顶墓。 墓顶横音 为弧形, 哂 平面长方形 , 墓室前端多有双耳 尸体的保护而被中 原地区居民所接受 .从而使得洞室墓迅速在该地区得 室。 墓道存竖井式礼 坡式两种, } l 部分墓道与墓室间有短 甬 , 道 如洛 至 普及。所以汉初中原 区竖穴墓虽然还有 嘴 弛 存在 , 但已退居次要 。 拉 洞 沟 M 86 7; 室墓的最初形式为宽墓道窄墓室 , 这可能是由竖穴土圹墓向洞室墓转化 D型 , 穹隆顶墓 , 包括前室略呈方形穹隆顶或盈顶 , 后室纵长方形弧 的过渡形态。在“ 事死如生” 的思想支配下, 似 乎越来越重视死者灵魂 人 形顶, 墓道与墓室间有 甬 道相连 的单穹隆顶墓和前、 后室均为穹隆顶 , 所活动的空I 前 司 口 . 使得墓室从以前的平顶仅能容棺变得高j< 耋 室, - k ̄ j 室略宽于后室或与后室等宽的双穹隆顶墓两种。如洛阳烧沟 M17 9: 敞, 之后耳室的开辟、 前堂的出 现均是在这种思 想支配下而不断发展的结 E , 型 抛物线顶墓。 该型墓均为土洞墓, 墓顶纵剖线呈抛物线状。 部分 果 , 使得墓室变得越来越象生人的住宅 , 、 、 、 仓厨 库房 前堂 后室等一应俱 墓室分成前、 后两部分 , 前室略宽于后室 , 或有小龛, 多数前、 后室等宽 墓 全 。 道有竖井式和竖井附台阶式两种 , 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甬道相连. 如洛阳烧 长江流域 、 由于与楚地相邻或属旧楚地, 故汉初墓葬中楚文化因素较 沟 M 1 18 00; 浓, 西汉早期均为竖穴土圹墓或竖穴木椁墓 , 不见洞室墓 , 这与洲 E 地区 F 横堂墓。 型, 墓室或墓之前室为横长方形, 弧顶或券顶 , 墓室有单室 、 汉墓形制完全相同。西汉中期至晚期, 豫西南地区出现并列砖室墓 , 前堂 横前堂单届室、 横前堂多后室几种形式 ; 墓道有竖井式 、 竖井附阶梯式和 并列后室墓。 简而言之, 两汉中晚期砖室墓是当 地传统的木椁墓与中原地 斜坡式三种, 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甬 道相连 , 即洛阳唐寺门 M1 9 。 区砖室墓相结合的产物 。直到西汉中、 晚期受中原地区影响, 直接由竖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