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厥阴病证

合集下载

《选读厥阴病》课件

《选读厥阴病》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厥阴病的治 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临床应用前景:厥阴病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厥阴病的诊断方法研究:开 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 高诊断准确性
厥阴病的病因研究:探讨厥 阴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特点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探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发
病率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厥阴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 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展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厥阴病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患者, 男,45岁,因 胸闷、心悸、 失眠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阴病。
案例二:患者, 女,32岁,因 月经不调、痛 经等症状就诊, 诊断为厥阴病。
案例三:患者, 男,58岁,因 头晕、头痛、 耳鸣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厥阴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四肢厥冷、腹痛、腹泻、 呕吐等
舌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寒邪入侵、气血不足、 肝肾亏虚等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补气养 血、滋补肝肾等
厥阴病的治疗
第三章
厥阴病的中药治疗
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柴胡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益气的功效
厥阴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厥阴病的概念 02 厥阴病的诊断 03 厥阴病的治疗 04 厥阴病的预防与调护 05 厥阴病案例分析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少阳病证和太阴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少阳病证和太阴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少阳病证和太阴病证少阳病证,是指人体受外邪侵袭,邪正分争于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少阳病从其病位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半表半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可由太阳病不解内传,或病邪直犯少阳,或三阴病阳气来复,转入少阳而发病。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呕恶为其主症。

邪犯少阳,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往来寒热;少阳受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故见口苦、咽干;胸胁是少阳经循行部位,邪热壅于少阳,往脉阻滞,气血不和,则胸胁苦满。

肝胆疏泄不利,影响及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默默不欲饮食。

少阳木郁,水火上逆,则心中烦扰;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故见脉弦。

太阴病证,是指邪犯太阴,脾胃机能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也可因脾气素虚,寒邪直中而起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

或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寒湿内聚。

脾土虚寒,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滞气机则腹满;寒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腹痛阵发;中阳不振,寒湿下注,则腹泻便溏,甚则下利清谷,下焦气化未伤,津液尚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不渴;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

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厥阴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厥阴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厥阴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厥阴病概述厥阴病(Jueyin disease)是指六经疾病传变到较后阶段而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症。

临床以阴阳对峙,寒热交错,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为主要特征,发生与素体寒热失调或其他经病失治、误治等因素有关。

本病变化迅速,病情较复杂,若及时治疗,正确辨证用药,可缓解病情;若失治、误治,出现阴阳格拒,阴竭阳亡的表现,则预后不良。

英文名称:Jueyin disease。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主要病因:邪入厥阴。

检查项目:心电图、超声检查、肝功能、血常规。

重要提醒:若发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出现手足厥冷等危象。

临床分类:1、上热下寒证主要表现为饮水多,小便少,自觉心胸胃脘部有气上冲,或胃脘有灼热疼痛,或虽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如勉强进食则呕吐,有的可吐出蛔虫,或见下利不止等。

2、厥阴寒厥主要表现为大汗出,身热,腹部拘急,四肢疼痛,下利,四肢冷至肘膝以上;舌淡,脉微或细欲绝。

3、厥阴热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至肘膝以上,发热,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苔黄燥或焦黑,脉滑数。

4、厥阴蛔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至肘膝以上,右腹部剧痛时作时止,发作时烦躁不安,呕吐,进食后严重,有时吐出蛔虫;脉弦。

流行病学发病率本病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二、厥阴病的发病特点三、厥阴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发生与素体寒热失调或其他经病失治、误治等因素相关。

基本病机为阴气极盛,阳气未复,阴阳互相格拒。

病位主要在肝,与多个脏腑关系密切。

基本病因:1、素体阴阳失调素体阴虚或素体阳虚,或素体寒热失调或素体疏泄失常等,在此基础上邪气直中厥阴,形成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导读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病提纲证【原文】厥阴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文解析】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

(357)【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 作者:
———————————————————————————————— 日期: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尤其女孩子。第二张是健康的。第三是温度对照。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上下温差近15°。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特么妥妥的稀缺资源啊!!!!我曾经有朋友悲观估计大概只有3000人。这就更少了,所以说,现实中遇见了这种高手就要珍惜啊亲!看图一,此患者绝对的膝盖疼痛,腿脚发冷,胃肠功能低下。胃部包括盆腔,整个都是绿色的,温度也大概只有三十度,定然怕冷,女性一定痛经,这就是所谓的宫寒与胃寒。温度这么低,寒证无疑。如果是这种体质的人,通常还会有身体关节部位疼痛,这痛那痛的,但如果不把身体里内部调好,就是去针灸康复理疗,通常效果也很有限。内部搞定,外部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与图二一比,非常明显,第一张明显的大妈啊!第二张身材苗条,体格匀称,凹凸有致,温度分布均匀,颜色过度自然。腿脚与背部的温度甚至比头面部还高。曾经有人做过实验,胖子的温度往往比瘦人低。因为胖人新陈代谢通常比较慢。不能燃烧脂肪。知道怎么减肥了么?提高体温加快新陈代谢就能燃脂。有人靠运动,我懒,吃中药照样。为啥人瘦好看啊?健康而已。气色鲜亮,面色红润,咋看咋美。厥阴病非常好辨认,非常不好治。伤寒论里面死亡率最高的是少阴病,也就是西医的心衰加肾衰。西内心病科属于分分钟死给你看。厥阴病却不同,通常不死人,就这样弱弱的撑着,上热下寒的朋友多的是,症状么,就是乱七八糟,哪哪都不舒服,不是这痛就是那痒的,西医所谓之:亚健康。曾经我这种状态将近20年。活着受罪跟爽快的死了,选哪个,反正都不好对吧。但有时候,有些极端例子,例如糖尿病坏疽,烂脚烂腿,那个生活质量,令人,唉!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中医内科治疗也很棘手,上火有热是吧,开清热的中药,结果吃了胃肠胀满食欲下降,那就,开大热药试试啦,反而更上火啊,还是不舒服。有患者例子是这样的,上火,虚,没劲,于是吃鹿茸,吃补药。然后喉咙干痛,觉得心里憋憋闷闷的,那就吃石斛吧,清热治咽喉的。然后,还是上火,没看错,吃寒药热药都上火。腹部撑胀食欲减退,有趣吧。其实厥阴原理呢是很简单的,待我细细道来。我们常说,我一吃辣椒什么的就上火上火,一般是在头面部嘴上鼻子长点什么红肿痛的东西,那为什么没有人说,哎,我吃辣椒脚趾头今天又上火了?这是个问题,值得细细的分析:为什么,吃辛辣的东西,脚趾头,不上火。我以前文章写过,现在任何人有兴趣,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很简单啊,一个高杯子,先倒半杯热水,滚烫的哦,小心点。再倒半杯凉水,放下,静置三五分钟,然后,喝。上面是热水,下面是凉的,越喝到下面越凉。神奇吧!明明先倒的热水耶。切,神气个屁!童鞋我三岁时候就发现了....原理很容易解释,以水沸腾为例,持续不断的加热,水的能量越多水分子的氢键断裂导致水的体积膨胀从而密度降低然后密度低的就浮到上面来了。若是不能理解就往你家周边的任何池塘大水坑臭水沟里扔块木头和订婚的大金戒指,大金链子也行。然后告诉我结果。我觉得印象会十分深刻,让人刻骨铭心。也可以参考热气球氢气球原理等等等等。完全的初中物理知识,实在想不明白的童鞋可以回家洗洗睡觉顺便再上个初中,完毕。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伟大的世界主宰:人类,也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就这么脆弱的吗?我们也是遵循这个物理原则的吗?我们不是逆天的吗?仔细看图一,寒热分界线基本在身体中部。很遗憾,我们无法逆天。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我们完完全全的受这些物理法则约束限制,我们,很脆弱,也真的没什么了不起。这是学医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触,从生物身体素质来讲,我们,真的很渣。甚至不如一条狗。由于地心引力的原因,我们站立时候,水分是自然的往下肢沉,这是无可辩驳也无法改变的物理事实。下肢静脉曲张,常常听说,头皮静脉曲张,反正我没见过。所以,下肢的压力是不是比较高呢,回答正确。因而四肢静脉是有静脉瓣的,防止血液逆流,面部的静脉则没有。因为不需要。可以搜面部危险三角,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挤脸上的疙瘩,脸上的静脉基本没静脉窦而且与颅内相通,能把细菌挤到脑子里,脑子就坏了。身体进化这么多年,我们早已适应了这个世界。在地球上我们体会不到,航天员有个很严酷的的训练,就是长时间倒立。因为在地心引力环境下,身体水分和血液是聚集在腿部的。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血液体液均匀分布,颅脑压力会升高,造成脑出血,脑水肿,脑疝,等种种严重的症状,听起来很可怕。有兴趣可以搜索下,宇航员体检发现太空旅行损伤人类大脑和眼球。机制就是颅压与眼压升高。那通常情况下,一般身体温度分布图像下面这样:此图来自于西医本科生理学。原因就是我们身体是有温度的,像个容器,装满了三十八九度的热水。温度高的水分密度低,故而在上面,温度低的密度也低,就在下部。老祖宗:火曰炎上,水曰润下。这句中医黑术语就是上面所说的原理。否卦:坏的意思,上火下水,就是上热下寒,厥阴病。泰卦:好,上水下火,就是图二健康的状态,头凉脚热。所以卦象中好与坏,是针对人的健康来说的。身体好,万事顺利,身体不好,都特么要死了,一切玩完。几岁小孩子活泼可爱的,你同时摸摸头脚,脚的温度是一定比额头高才对的。这代表新陈代谢旺盛,比较健康。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它也涉及到了肝经。

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yǔe)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yǔe)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 条。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 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路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究”,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yǔe)”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

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

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下面我们谈谈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种情况,“邪由少阴传来”。

大家想一想,由少阴发展到厥阴,那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

这不等于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耗竭了么?这个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什么?把它叫做“脏厥”,所谓“脏厥”就是内脏,五脏六腑,内脏真阳相火都是衰竭而造成的厥冷,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发凉了,这个证候它的预后会好吗?预后不好。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十一讲厥阴病》课件

《十一讲厥阴病》课件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 诱因等信息,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诊断。
切诊
通过切脉和触诊等方法, 了解患者的脉象和身体状 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03
厥阴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厥阴病的具体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肝胃不和 型,可以使用四逆散加减;对于心肾阳虚型,可以使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等。
《十一讲厥阴病》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厥阴病的概述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 • 厥阴病的研究进展 •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01
厥阴病的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
01
厥阴病是中医伤寒六经病之一, 是指病邪侵犯厥阴经,以热厥、 寒厥为主要表现。
02
厥阴病多因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阳热内扰所致,表现为上热下 寒,寒热错杂。
失眠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类似疾病如心悸、失眠 等相鉴别。
治疗方法与效果
治疗方案
采用中药调理,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治疗原 则。
治疗过程
患者接受中药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睡眠 质量提高,食欲恢复。
THANKS
肝经循行于胸胁,邪犯 厥阴,肝气郁结,胸胁
满闷。
腹痛、腹泻
邪犯厥阴,影响脾胃功 能,导致腹痛、腹泻等
症状。
头晕、心悸
邪犯厥阴,影响心脑功 能,导致头晕、心悸等
症状。
02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表现
厥阴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 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异常表现,如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 胸闷等。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一.怎样判定厥阴病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

判定厥阴病主要依据厥阴病提纲,同时参照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即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

主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

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病而下利不止。

辅助提纲:第329条:厥阴病,湛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段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亦有渴者,这种渴者,可少予饮水即愈。

这里提示,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热消,是寒饮郁而化热产生的上热,即厥阴病以上热下寒为主证。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以探讨。

人们疑问最多的是厥阴病是三阴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阴不应有热”,那么哪一方剂是治疗厥阴病的呢?人们对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认识大概是一致的,但厥阴病再没有其他方证了吗?反复研读原文,再结合临床实际,联想到乌梅丸中亦有黄连、黄柏,它们也是清热药!太阴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表阴证治用桂枝、麻黄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几十年来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临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诸多慢性病,疗效颇佳,当我再进一步探索经方的理论时,时常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少阳病的治剂,还是厥阴病的治剂?反复再读有关原文时,终于悟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相同,属厥阴病治剂,也即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方剂。

中医入门(52)厥阴系统与厥阴病

中医入门(52)厥阴系统与厥阴病

中医入门(52)厥阴系统与厥阴病自2021年开始,国家从小学增设中医教育课,旨在全民普及中医药教育,为普及中医药文化,从即日开始用现代通俗语言深入浅出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药知识,使2021年前走出校园的喜欢中医药的同学补上这一课,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人都能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享受国家大健康产业政策红利,成为自己、家人、社会的健康管理师。

也为西医学习中医及中医夯实理论基础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敬请关注本头条号)厥阴病属于六经病,是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候,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因此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等各种厥逆证侯。

人体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大的是太阴系统,太阴脾系统在五行中属土,少阴肾系统主水和藏精,厥阴肝系统主藏血,血是人体津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所管理的阴气最少。

从五行的属性看,厥阴肝系统在五行中属木,对应春天温暖生长、生发的特点。

所以厥阴系统的特点是“阴中含阳”,阳气负责鼓舞厥阴肝的阴血和输布,如同春天植物中蕴藏着“生长、生发之火”,称相火(心火为君火),当厥阴肝的生长、生发之气被寒邪抑制时,相火郁结不能条达,相火郁极而发就会出现热证。

所谓的“厥”有极点和尽头的意思,厥阴病是寒至极点的病,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等一系列发病情况的特点。

厥阴病的寒和热、阴和阳同时出现,这是由厥阴的特点决定的。

厥阴的寒病偏多,如下利,手足逆冷等。

肝有病是疏泄条达功能不利,因此厥阴病有呕、吐、下利等很多肠胃病的症状。

厥阴的疾病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其他系统传来,另一种是本经直接受邪导致。

可归为一下几类:一是厥阴经寒脏寒证,厥阴主藏血,当厥阴直接感受外寒肝血亏虚经络和脏器受寒时,出现“手足厥阴寒脉细欲绝”的症状,可用“当归四逆汤”暖经补血的方式温补厥阴的经脉和脏器。

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炙甘草、大枣。

厥阴病的护理查房

厥阴病的护理查房
厥阴病的护理查房
汇报人:_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2 病史简介 3 护理诊断 4 护理措施 5 健康宣教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厥阴病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01
厥阴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症, 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03
厥阴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 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04
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计划,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05
提供心理疏导和咨询服 务,帮助患者应对心理 压力
06
关注患者的家庭和社会 支持,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资源
疼痛和不适的缓解
药物治疗:使用止痛药、抗炎 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冷敷、 按摩等物理方法进行缓解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康复训练和运动建议
运动方式:根据病情和身体
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1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运动强度:根据身体状况和
医生建议,逐渐增加运动强 2
度,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时间:每天至少进行
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周
3
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
度运动。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做好
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避 4
免运动损伤。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 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睡眠的改善
01
02
03
04
保持安静舒适的 环境,避免噪音 和强光刺激
调整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 时间
睡前避免饮用咖 啡、茶等刺激性 饮料
适当进行放松运 动,如瑜伽、深 呼吸等,有助于 改善睡眠质量

厥阴经证解

厥阴经证解

厥阴经证解
厥阴经风气主之,故风为本,少阳为中气,厥阴为标。

厥阴证:消渴、气撞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厥阴上合手厥阴心包,心包主火,风火合则病消渴,火盛津液伤则见渴。

热邪上冲则心痛,风盛土败,则饥不欲食,上为厥阴火,下为厥阴寒,阴阳失合,皆为中气败,下之则中气更陷,故下利不止。

治法主乌梅丸。

厥阴表证,血虚偏寒,肝阳不振,外寒束缚,治法主以当归四逆。

厥阴纯阳证:张目不眠,口臭气粗,似阳明腑实症,邪气客入随少阳中气化火,故见热深厥亦深。

相火游离,上攻则为喉痹,下攻则为便脓血。

上攻主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主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

以润燥救阴。

热盛下利脓血,主以白头翁汤。

厥阴纯阳证:目瞑倦卧,身重懒言,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外形。

皆阴邪气不从厥阴标化,厥阴标为至阴,治法宜回阳,阳回则阴除。

厥阴证寒热错杂,皆因厥阴寒热两端,厥阴心火与少阳相火中气为化热,厥阴标为寒,所以寒热互参,化火化寒皆由本气阴阳变化。

厥阴证为表阴病

厥阴证为表阴病

厥阴证为表阴病(2016-10-11 12:33:03)《伤寒论》有“六病”“六证”和“六时”。

“六病”和“六时”相关联,即在六时上得病,谓之六病。

如在太阳时辰上得病,谓之太阳病,余病名仿此。

六证是在人体表部、中部和里部三个部位上表现出来的三阴三阳等六种病证,简称六证。

表部有表阴、表阳二证,中部有中阴、中阳二证,里部有里阴、里阳二证,合为六证。

太阳病证为表阳病。

如48条曰“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第5条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阳明病证为里阳病。

如180条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病证为中阳病,即半表半里阳病。

太阴病证为里阴病。

如273条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病证为中阴病,即半表半里阴病。

如281条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证“脉微细”实际上是脉沉小。

如285条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假如305条脉不沉,就不应是附子汤主之,而应是桂枝汤主之;又假如305条不是“手足寒”而是手足热,也不应是附子汤主之,而应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易桂枝。

因为脉沉手足寒是阳气虚,阳气虚者邪气必然从表入里,故阳气虚者就不是表部病。

表部病手足热为阳气实,阳气实为什么会脉沉呢?表部病脉反沉者必为里寒,如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意92条无手足厥,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手足)反发热是表里合病之表热里寒证。

如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证法当手足寒,手足寒为阳气虚,必不可发汗。

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必为手足热,而其证脉沉为里寒,所以用附子温里。

如果没有里寒,纯为表阴病,则脉不会沉。

厥阴病证为表阴病。

表阴病为表部阴寒病证。

表阴病的表现是脉不浮、无热、恶风寒。

如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