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2019年春八年级下册物理10.3 “解剖”原子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4.通过家长会、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小结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知识,巩固重点和难点。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学的原子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原子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原子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知识,巩固重点和难点。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的原子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同时也将用于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离子的形成及作用。
2.教学难点: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newline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离子的形成及作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内部结构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子的组成。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腐蚀剂的原理等,让学生了解原子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形成离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10.3 “解剖”原子》word教案 (1)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10.3 “解剖”原子》word教案 (1)

“解剖”原子说课材料我说课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三节“解剖原子”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分为四节:认识分子、解剖原子、飞出地球、宇宙深处。

按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本节是在第一节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预示着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二、学情分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应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而初二学生没有学过力学、电学知识,所以阴极射线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根本无法理解。

所以阴极射线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只是作为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的一部分只能是简单的介绍,不要求学生理解。

三、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本节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本节难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10.3 “解剖”原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10.3 “解剖”原子

随堂训练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中性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核外所有
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D.任何物体内部都存在大量的正负电荷 7.一个碳原子中有6个电子,碳原子的质量是氢原子质量 的12倍,所以1个碳原子中有_6__个质子,_6__个中子。
讲授新课
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 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提 出的原子 核式结构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
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原子Biblioteka 体育场原子核讲授新课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进
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猜想被他的学生 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
质子 中子
核子
质子数
电荷数
讲授新课
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 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差不多。
讲授新课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 和一个下夸克组成
中子由两个下夸克 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讲授新课
2.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 或原子组成的。 3.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__原__子____的存在;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_电__子_______;1911年卢瑟福
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__子__的__核__式__结__构__模型。
随堂训练
4.原子是由_原__子__核____和__电__子____组成,原子核是由 _质__子___和_中__子__组成,其中_质__子___带正电,_中__子___不 带电。 5.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 D ) 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解剖原子》知识点总结精讲-同步练习 - 答案解析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解剖原子》知识点总结精讲-同步练习 - 答案解析

10.3解剖原子【教材分析】教材按照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组成,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情分析】本节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节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

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nm。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教学理念】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知道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知道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很小。

知道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相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节主要内容有:人类从分子到夸克认识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本节课浓缩了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史,介绍了粒子物理学的主干内容,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说课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在实验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考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计算题,以巩固对原子结构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2.进行一次家庭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写一篇小论文,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原子的应用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板书将包括原子的结构图、电子轨道和能级的示意图,以及相关的定义和公式。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板书的作用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使用大号字体和清晰的线条,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复杂的图示。
4.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为主。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探究式学习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理现象。这些方法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实践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沪粤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学案10.3 “解剖”原子

沪粤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学案10.3 “解剖”原子

10.3“解剖”原子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知道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知道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很小。

知道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相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电子的发现、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验证2.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一、知识梳理1.物质是由_____组成的,分子又是由_______组成的。

科学家发现,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______在绕核运动。

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和_______组成。

2.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______,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3.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_____和绕核高速运动的______组成的,其中,前者带______电,后者带____电。

4.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

5.原子结构“枣糕模型”是______提出的,“行星模型”是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实验支持“行星模型”。

二、基础自测1.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微观世界领域不懈地探索着。

对下列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核、质子B.原子核、分子、质子C.质子、原子核、分子D.分子、质子、原子2.下列粒子不带电的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1.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A.质子和中子B.中子和电子C.电子和夸克D.质子和电子2.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外3.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B.原子核带负电C.中子不带电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4.下列物体的尺度按由小到大排列的是()A.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 “解剖”原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 “解剖”原子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思路点拨】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 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 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 称为“行星模型”。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变式拓展2】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在原子中绕核运动的是( )A 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夸克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知识点4 原子核内有些什么
科学家在研究氢原子结构时发现:原子核内部有
带正电荷的 质子 ,除此外,原子核内部有一种
不带电的粒子叫 中子 , 质子 和 中子 统
称为核子.原子核中的 质子 和中子
的数
目叫核子数.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例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 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 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B)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变式拓展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不可再分的微粒 C.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D.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首页
末页
课堂导学
知识点2 把原子“切开”
原子的发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原子是物
质的最小单元,被称为
宇宙之.那砖么,原子能
不能再分呢?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首页
末页
随堂检测
4.(2016•广州)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 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C)
首页
末页
随堂检测
5.2016年3月3日,物理学家杰拉德·杰克逊和史
蒂芬·霍维试图就反物质湮灭释放巨大的能量来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3解剖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3解剖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2.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剖原子”。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原子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等。
2.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如电子云、能级等。
3.通过实例讲解原子内部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核反应、粒子探测技术等。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内部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物演示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内部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原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解剖原子”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感受科学的魅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解答问题,让学生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学习并掌握粒子探测技术、核反应等基本概念。
4.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3. 电子的分布:能级、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4.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分布规律。

难点:电子的分布规律,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原子现象,如激光、核辐射等,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原子定义及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复习原子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原子的基本性质。

(2)原子核的结构:讲解质子、中子的概念,介绍原子核的结构特点。

(3)电子的分布:讲解能级、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和分子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原子的结构,并说明原子核的结构特点。

2. 请阐述电子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

3. 请解释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体教学设计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严谨、准确,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0.3节“解剖”原子。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核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电子的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形成电子层。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排列的,可以反映出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电子层元素周期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原子的结构,并画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图。

答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形成电子层。

2. 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氧、氢、碳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答案:氧元素原子结构为2, 6;氢元素原子结构为1;碳元素原子结构为6, 4。

氧元素具有氧化性,氢元素具有还原性,碳元素具有可燃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10章 第3节“解剖”原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10章 第3节“解剖”原子

第3节“解剖”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2.掌握原子的结构.3.知道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4.知道原子核的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难点】汤姆生、卢瑟福关于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分子可以再分吗【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3,完成以下问题:1.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2.铁、铜、金、铂等大多数金属,它们的分子是由一个金属原子组成的,它们的分子也就是原子.知识点二把原子“切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4,完成以下问题:电子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粒子.它的质量m e=9.11×10-31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11 837,半径小于10-16 m. 【合作探究】198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进行实验研究(阴极射线实验),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从原子内部发射的.这种微粒叫做电子.知识点三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4-115,完成以下问题: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人们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合作探究】探究原子结构的模型模型一“枣糕”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的切面图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像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模型二核式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图1911年,卢瑟福基于α射线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知识拓展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生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实验内容: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4)实验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教师点拨】现代科学实验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不同,它没有明确的轨道.因此,人们常用一种能够表示电子在一定时间内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机会的模型来描述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在这个模型里,某个点附近的密度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机会的大小.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则表明电子出现的机会少.由于这个模型很像在原子核外有一层疏密不等的“云”,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跟进训练】关于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D.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知识点四原子核内有些什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6,完成以下问题: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目称作核子数.原子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原子的尺度在10-10 m,原子核的尺度在10-15 m,可见,原子是非常微小的.原子结构图2.质子带有单位正电荷量,中子不带电,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跟进训练】关于原子及其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B.原子核带负电,核外电子带正电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相同知识点五原子的结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6-117,完成以下问题:1.大多数原子直径的尺寸约为10-10 m,而原子核直径的尺寸只有10-15 m~10-14 m.2.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已普遍确认质子、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一种叫做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的.【合作探究】演示一氢、氦、锂的原子模型演示二质子与中子的组成甲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乙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演示三人们认识到的微观世界的尺度【跟进训练】钠原子核中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在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共有(A)A.10个B.11个C.12个D.1个课堂小结1.原子2.电子的发现3.原子结构模型4.原子的结构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3节《解剖原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电视遥控器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

2. 讲解:讲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示例:通过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5. 练习: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讲解。

7. 拓展:讲解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原子能、放射性等。

六、板书设计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关系: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相互吸引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答案:1.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原子核][电子]2.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是通过电磁力相互吸引的。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电磁力使得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稳定的原子结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但在练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1. 原子能:原子的裂变和聚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原子能。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解剖”原子-学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解剖”原子-学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 “解剖”原子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解剖”原子。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结构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

2.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布。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

2. 知识讲解: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结构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

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题,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的电子排布。

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原子由____、____和____组成。

(2)原子核由____和____组成。

(3)原子的电子排布____。

2. 选择题:(1)下列哪个粒子是原子核的主要组成部分?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夸克(2)下列哪个现象与原子结构有关?A. 摩擦起电B. 磁铁吸引铁钉C. 水的沸腾D. 植物的光合作用3. 解答题:已知一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2,求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 “解剖”原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 “解剖”原子

10.3“解剖”原子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难点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10-21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二、新课教学(一)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4“电子的发现”一段,指出历史上汤姆生正是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电子,并指出它带负电荷.典例解读【例1】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解析】由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可知: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答案】A(二)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展示课本图10-24,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的切面图,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卢瑟福说:“好像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1910年,卢瑟福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α粒子在金和其他金属薄膜中的散射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并把它叫做原子核,原子中的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中的空间也像太阳系中的空间一样,绝大部分是空荡荡的.由于原子表现出电中性,原子核一定是带正电的,其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量一样.典例解读【例2】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B.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C.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内D.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解析】A.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故B错误,符合题意;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例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______,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______模型.【答案】分子;核式(三)原子核的组成1.应用卢瑟福模型分析氢原子.认识质子——它是带正电荷的氢原子核.2.介绍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不带电、质量同质子差不多的粒子称为中子.3.质子和中子可由夸克组成.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典例解读【例4】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A.质子和中子组成的B.电子和质子组成的C.质子和原子核组成的D.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解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答案】D【例5】原子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其中带正电荷的是______,带负电荷的是______;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不带电,______带______电.【答案】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中子质子正三、课堂小结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进一步体会人类在微观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四、布置作业完成《·高效课堂》“课时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解剖”原子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解剖”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
质子
?
夸克
?
微观世界的尺度
病毒 10-7m
分子 10-10m
原子 10-10m
10-14m
10-15m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 质子
?
<10-17m
夸克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我们的世界了解了多 少了? 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请把下列物质按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细菌、 夸克、质子、分子、原子、原子核
3.历史在 中前进。
10.3 “解剖”原子
八年级物理 沪粤版下册
人类探求真理的欲望总是 没有止境的
分子还可以再分吗?分子是 由什么组成的呢?
物质
分子
?
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
物质
分子
原子
?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气原子 和一个氧气分子组成的。金属 分子是由一个金属原子组成的。 一个铁原子就是一个铁分子。
仔细研究了阴极射线实 验,发现了射线是有带负 电的微粒组成,也就是说 原子中应该有这种东西, 我们把它叫做电子。
因为大部分粒子不受任何阻挡的 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很大部分是空 的.
电子
卢瑟福(E·Rutherford)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
卢瑟福(E·Rutherford)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原子中央有一个很小的 核;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2.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3.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 核外的电子数相等
以后的实验进一步表 明,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像 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 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 电子云分布在原子核外围。
物质
分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 “解剖”原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 “解剖”原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 “解剖”原子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理解原子的组成,以及掌握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理解原子的组成。

2. 掌握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剖”原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和视频播放设备,详细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同时,解释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三、实验(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实验内容可以是原子模型的搭建,或者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原子和分子的图像。

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思考原子和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随后,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

活动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掌握了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仍有困难,因此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以便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0.3 “解剖”原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0.3 “解剖”原子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0.3 “解剖”原子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第10.3节——“解剖”原子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并通过实验进行原子解剖,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2.了解原子的主要部分,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3.掌握如何进行原子解剖实验;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理教材《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PPT演示文稿;–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导线、电灯泡等;–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复习(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原子是什么?•原子的组成有哪些部分?•什么是原子核?第二步: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在导入与复习完成后,教师使用PPT演示文稿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教师可以结合示意图、动画等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展示原子结构的多样性,如讲解氢、氧、铁等不同原子的结构特点。

第三步:实验操作(20分钟)在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引入实验环节。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实验步骤:1.将电灯泡上的金属螺丝切断,制作成短的导线;2.将导线两端插入电池的两极上;3.将金属螺丝插入导线的一端,并对齐;4.当金属螺丝接触到导线另一端时,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来进行解释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第四步:整理与总结(10分钟)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金属螺丝在导线中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与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联系起来,深化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解剖”原子
知识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两种原子结构模型。

3.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原子的结构。

教学准备
阴极射线管,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引入
提问: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分子可以再分吗?
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m,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
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

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到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本节课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一起来探索微观世界——“解剖”原子。

探究点二:电子的发现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确定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命名为“电子”。

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电子的一些知识。

请学生回答:(1)电子的质量多大?(2)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探究点三: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
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

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于是,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过实验的验证。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2.汤姆生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哪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哪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实验的验证。

3.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α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去轰击金箔。

猜想:原子结构与汤姆生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核式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正确的。

根据卢瑟福核式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
4.质子和中子
质子: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

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

5.原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做出合理的构想。

我们看一下科学家的构想:阅读教材P116“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氦、锂、铍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核也是可以分的,那么,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

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

“夸克”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

10.3“解剖”原子
1.原子
2.电子的发现
3.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4.原子的结构
我首先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过程中迈出飞跃性的一步的过程,即人们从开始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包括著名的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进一步提出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最后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及师生互动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