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考试基础(中级)笔记第四章第三讲4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DOC)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政治性和思想性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数字出版的定义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
学习资料:《出版专业基础(中级)》笔记【出版资格考试版供参考】
4.掌握出版物固定成本的特性以及固定成本包括的费用项目。
5.掌握出版物变动成本的特性以及变动成本包括的费用项目。
6.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7.熟悉影响出版物定价的因素。
8.了解出版物的定价目标。
9.掌握成本定价法与印张定价法的原理及操作方式。
10.了解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与随行旧市定价法的概念。
10.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与随行旧市定价法的概念。
六、著作权与著作权贸易
内容包括: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基本概念;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保护期和限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出版单位著作权管理的要点;著作权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基本概念。
11.关于出版单位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知识。
五、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
内容包括:出版物成本结构的基本知识;控制出版物成本的途径。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及其在出版物经济效益预测中的应用。影响出版物定价的因素和定价目标。出版物定价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要求
1.熟悉出版物成本的总体构成。
2.了解控制出版物成本的途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汉字的生产和字体的演变。
2.了解我国早期的文献载体。
3.了解纸的发明以及影响。
4.熟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5.熟悉我国古代的刻书业。
6.了解我国古代的图书贸易。
7.了解我国近代出版机构种类。
8.了解我国近代出版物概况。
9.了解我国近现代印刷也的发展概况。
10.熟悉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5.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实务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审稿环节前(出版物产品设计阶段)的三个环节——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中心环节)、组稿(实体化、具体化)一、选题策划的概念选题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2.作用:把握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重点考虑:1)内容的前沿和制高点;2)社会生活发展态势;3)社会的文化需要。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部队修改和完善。
第二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出版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版出版专业中级实务笔记整理
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一、选题与选题策划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信息梳理(二)选题设计1. 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 总体构思出版物3. 拟订出版项目的运作方式4. 撰写选题报告(三)选题论证(四)选题优化第二节选题设计一、构思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一)明确读者对象(二)设计主题与名称(三)设计体裁和篇幅(四)设计开本、装订样式和版面形式(五)比较同类出版物二、安排实施方案(一)选择作者(二)拟订进度计划(三)预测成本与估计定价、设计营销方案(一)分析目前市场状况(二)预测未来市场状况(三)考虑营销策略第三节选题立项一、选题的申报二、选题的论证(一)选题论证的方式(二)选题论证的内容1. 精神文化价值判断(1)引导性(2)独创性2. 市场适应性判断(1)针对性(2)前瞻性3. 效益判断4. 可行性判断三、立项选题的管理四、选题的优化第四节选题计划一、选题计划的内容与类型二、选题计划的结构(一)选题计划的结构种类(二)选题计划的结构优化、选题计划的特点(一)整体性(二)指导性(三)稳定性(四)灵活性四、选题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第五节组稿一、组稿的方式(一)个别约稿(二)群体集稿(三)社会征稿二、组稿的步骤(一)组稿的准备1. 深入研究选题2. 制订组稿方案3. 物色合适作者(二)联系作者(三)商讨撰稿事宜(四)确定约稿关系三、约稿后的工作(一)做好参谋(二)做好服务工作第二章图书编辑第一节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一、审稿制度(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二)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1. 初审2. 复审3. 终审二、外审三、稿件质量评价(一)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1. 稳定性2. 艺术性(二)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1. 结构框架2. 行文格式3. 表述形式(1)语言文字规范(2)量和单位使用规范四、审稿结论及稿件处理(一)审稿的三种结论1. 接受出版2. 退修3. 退稿(二)审稿结论的形式及后续工作五、签订出版合同(一)出版合同的主要内容(二)签订出版合同的程序第二节编辑加工整理及其后续工作一、编辑加工整理与审稿的关系二、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一)消灭差错(二)润饰提高(三)规范统一(四)其他工作1. 核对引文2. 查对资料3. 校订译文4. 推敲标题5. 撰写和规范辅文三、审定发稿四、发稿后的编辑工作(一)审读校样(二)处理作者的修改和校对人员的质疑(三)检查付印清样(四)建立书稿档案第三节图书辅文一、图书辅文的作用(一)保证图书的完整性(二)强化图书的功能(三)指导购买和阅读(四)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二、图书辅文的种类(一)识别性辅文1. 封面文字2. 书名页文字(二)介绍性辅文1. 内容提要2•作者简介3. 封面宣传语(三)说明性辅文1. 出版前言2. 序、前言3. 凡例4. 跋、后记5. 译后记6. 出版后记(四)检索性辅文1. 目录2. 索引(五)参考性辅文1. 注释(1)脚注(2)文后注(3)呼应注(4)译注、原注(5)自注、编者注2. 参考文献表3. 名词解释4. 译名对照表5. 大事年表6. 附录(六)其他辅文三、编辑与图书辅文(一)选择辅文设置(二)选择辅文作者(三)审读加工辅文第四节图书重印与再版一、重印和再版的条件二、重印的程序1. 查验出版合同2. 进行市场调查3. 提出重印报告4. 审读重印书5. 办理重印发稿手续三、再版的程序四、重版率第三章期刊出版第一节期刊概述一、期刊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二、期刊的媒体特点(一)期刊与报纸的比较1. 外在形态2. 出版周期3. 信息时效4. 内在容量5. 版面风格(二)期刊与图书的比较1. 延续性2. 时效性3. 周期性4. 一次性5. 定向性第二节国家关于期刊的管理规定一、关于创办期刊的规定二、关于期刊变更登记的规定\三、关于期刊发行范围的规定ISSN+CN四、关于期刊刊号的规定: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五、关于期刊编辑出版的规定(一)期刊的编辑活动(二)期刊的标准化标志1. 刊名与顺序号2. 刊号3. 版本记录(三)出版增刊(四)出版合订本六、关于期刊广告经营的规定(一)发布广告(二)广告刊载内容第三节期刊的市场定位一、市场定位的重要性二、市场定位的要素(一)内容定位1. 需求原则2. 优势原则3. 差异原则(二)读者疋位1. 自然条件2. 社会条件3. 心理条件(三)风格定位1. 保持期刊内容的个性魅力2. 增强期刊形态的鲜明特色(1)选用恰如其分的标志色(2)选用富有表现力的标志字符(3)选择与期刊总体风格相符的标志图案3. 品牌期刊要有独特的风格设计三、市场定位的途径(一)通过调查确定市场定位(二)通过试刊校正市场定位(三)通过改刊调整市场定位第四节期刊的编辑工作一、期刊编辑工作的总体特点(一)主体性策划(二)结构性组配(三)时效性要求1. 内容策划要与社会同步2. 工作安排要有周期性节奏二、期刊的内容策划(一)栏目设计1. 栏目的作用2. 设计栏目的要求(1)符合宗旨,体现特色(2)点面结合,结构合理(3)既要稳定,又求创新(4)名称简明,内容贴切(二)专题策划(三)作品组配1. 突出重点2. 合理布局3. 控制总量(1)控制总字数(2)控制总篇数4. 前后呼应三、期刊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一)期刊的组稿1. 组稿对象更为广泛2. 组稿过程灵活咼效(二)期刊的审稿(三)处理好页面余缺1. 抽稿2. 转页3. 缩行4. 增稿和补白四、期刊的稿件管理(一)认真处理来稿1. 及时登记2. 及时审读3. 及时答复(二)保持适当储备1. 储备稿件的总量要适当2. 储备稿件的类型要均衡3. 灵活调控稿件储备量第五节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化要求一、文摘及关键词的要求(一)文摘(二)关键词1. 叙词2. 自由词二、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一)参考文献标注体系1. 顺序编码制2. 著者一一出版年制(二)参考文献表的著录项目与格式1. 专著2.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3. 连续出版物4. 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5. 专利文献(三)有关参考文献表著录的一些细则说明1. 主要责任者2. 题名3. 版本4. 卷、期、年、月或其他标志5. 著录用标志符号第六节期刊的广告经营、期刊与广告的关系(一)广告是期刊的经济来源之一(二)期刊的媒体特色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二、广告经营的原则(一)依法经营广告业务(二)维护读者利益(三)保持期刊风格(四)对广告客户负责1. 帮助客户依法发布广告2. 真诚对待客户三、期刊的广告策略(一)合理定价1. 期刊定价合理2. 广告定价合理(二)巧分版面(三)精心策划1. 专题广告策划2. 系列广告策划(四)增强创意四、广告与期刊本量利的关系:生产成本、发行量、销售利润与广告数量五、期刊发行量认证第四章书刊整体设计第一节书刊形态设计、书刊开本的选择(一)图书开本的选择(二)期刊开本的选择二、书刊结构部件的选择(一)图书结构部件的选择(二)期刊结构部件的选择三、书刊装订样式的选择(一)图书装订样式选择(二)期刊装订样式选择第二节书刊美术设计一、书刊美术设计的特点(一)从属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二)文化性与商品性相统一(三)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四)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二、书刊美术设计的手段(一)艺术的手段(二)技术的手段(三)材料与印刷工艺的手段三、书刊美术设计的内容及要求(一)图书美术设计的内容1. 图书封面和护封的设计(1)面封设计(2)底封设计(3)书脊设计胶版纸、字典纸、铜版纸等:书脊宽度~毫米X纸张定量X总页面数面数纸张系数轻纸质:书脊宽度~面数X纸张定量X纸张系数2 \1000(4)封二、封三设计(5)平装图书封面勒口设计(6)护封设计2. 图书环衬、衬页、扉页和插页设计3. 图书函套设计4. 图书腰封设计(二)期刊美术设计的内容1. 期刊封面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面封设计(2)底封设计(3)封二、封三设计2. 广告插页设计(三)书刊美术设计的要求1. 社科类书刊的要求2. 文学类书刊的要求3. 科技类书刊的要求4. 艺术类书刊的要求5. 少儿类书刊的要求6. 古籍类书刊的要求7. 辞书类书刊的要求第三节书刊表面整饰设计一、书心用纸选择二、装帧工艺材料的类别及其选择(一)织物材料1. 棉织物2. 麻织物3. 丝织物4. 化纤织物(二)特种纸张1. 丝光铜版纸2. 幻彩纸系列3. 花纹纸4. 其他品种纸张(三)塑料(四)其他材料三、书刊表面整饰加工工艺(一)上光工艺1. 热固化上光2. 紫外线固化上光(二)覆膜工艺1. 光膜2. 亚光膜(三)压痕工艺1. 凹凸压痕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2. 浮雕压痕(四)特种印刷工艺四、表面整饰加工方案设计(一) 对书刊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考虑(二) 对材料与表面整饰加工工艺属性的考虑(三) 对生产成本的考虑第四节 书刊版心规格设计一、 版心大小的设计二、 版心位置的设计三、 版面字数的设计(一)每行字数与版心宽度的关系(二) 每面行数与版心高度的关系 \每面行数=版心高度-°.35文字磅数0.35文字磅数 0.35行距磅数(三) 字距和行距选择1. 宽行距:字高的2/3~7/82. 标准行距:1/23. 密行距:W 1/3第五节图书文字版式设计、正文版式设计每行字数= 版心宽度0.35文字磅数+1(一)主体文字版式设计1. 版面及其选用(1)通栏版面(2)双栏版面(3)多栏版面2. 字体的选用3. 字号的选用(二)标题版式设计1. 标题的字体、字号2. 标题的序号3. 标题的加空4. 标题的占行5. 标题的转行(三)引文版式设计1. 短句引文2. 大段引文(四)注释版式设计1. 注文的格式(1)夹注(2)段后注(3)脚注(4)篇后注(5)书后注(6)眉批(7)文后参考文献表2. 注码的排式3. 注线的排式二、书眉版式设计(一)书眉的内容(二)书眉文字的排式三、页码版式设计(一)不带装饰的页码/ (二)带装饰的页码四、辅文版式设计(一)目录版式设计1. 目录的标题\ 2.目录条目的用字3. 条目中各著录项目位置的排法(二)前言、序言和后记等的版式设计(三)附录版式设计第六节期刊文字版式设计的特点一、正文版式设计特点(一)主体文字版式设计特点1. 横排、竖排兼备2. 页面合用3. 分栏多样4. 字体、字号多样5. 线条与底纹多样6. 文字可转页(二)标题版式设计特点1. 标题版面位置设计形式(1)中心题(2)对角题(3)眉心题(4)偏插题(5)角式题(6)段首题2. 标题装饰的设计3. 标题字体、字号和占行数的选择4. 处理好标题之间的关系二、书眉版式设计特点三、页码版式设计特点四、目次页版式设计特点(一)目次页的位置(二)目次表的版式第七节书刊图片和表格的版式设计一、图片版式设计(一)图片质量鉴别(二)图片版面位置的设计(1)适用串文图的版面(2)串文图的设计要求2. 通栏图3. 跨栏图4. 超版心图5. 超版面图(三)图片排式(四)图文合成的样式1. 文主图辅2. 图文并重3. 图主文辅(五)图题、图注的位置和排式设计1. 图题和图注的位置2. 图题和图注的排式二、表格版式设计(一)表格位置和排式的设计1. 表题2. 表头3. 表身4. 表注(二)一般表格的排式1. 竖排表3. 和合表(三)特殊表格的设计处理1. 跨栏表2. 续表3. 折栏表4. 叠栏表5. 插页表第五章书刊校对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一、校对工作的操作程序(一)誊样(二)核红1. 校次间核红2. 付印清样核红二、校对操作模式1. 基本模式2. 分校模式3. 连校模式4. 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第二节校对工作的职责与校对管理一、责任校对的职责(一)参与各校次校对(二)检查校改质量(三)负责文字技术整理(四)通读付印样、校对量化管理三、社外校对管理第三节文字技术整理一、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一)弥补版式设计工作的疏漏(二)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三)保持多人校对时的体例格式统二、文字技术整理的任务(一)核对相关文字1. 核对主要标志文字2. 核对目录3. 核对书眉4. 检查序号5. 检查呼应内容(二)检查版面格式1. 通观检查校样版面2. 检查标题3. 检查图片4. 检查、整理表格5. 查看公式6. 检查引文、注文(三)检查复核校改之处(四)检查页面的下转上接之处第四节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利用原稿电子文件排版(一)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三)电子文件先行排版二、计算机排版校样的差错特征(一)作者原稿带入的差错1. 文字输入引起的差错2. 图、表、公式中的差错3. 办公文字处理软件自动更正功能产生的差错4. 打印稿与电子文件不一致(二)排版人员输入文字差错1. 编码差错2. 击键错误3. 误读原稿4. 字母混淆5. 造字差错(三)排版人员排版操作差错1. 字体差错2. 转行不合要求3. 标题差错4. 文字中出现多余符号5. 插图、表格、公式差错6. 其他排版差错(四)改版操作差错1. 邻行错改、邻位错改2. 格式前对后错(五)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1. 系统不兼容2. 简化字、繁体字转换差错3. 感染病毒导致出错第五节校对软件应用与人机结合校对模式一、校对软件的主要性能特点(一)校对软件报错的特点(二)校对速度(三)校对软件的开放性(四)校对软件的辅助功能二、校对软件应用技术(一)人机结合校对的必要性(二)计算机校对的使用环节和使用主体(三)校对软件应用性能的提升三、人机结合校对模式(一)带有纸质原稿的校对模式(二)无纸化校对模式第六章书刊印制第一节书刊印制常用专业用语一、计量单位方面的专业用语(一)令和方:1令=500张全张纸=1000张对开纸=1000方(二)令重和令价令价=每吨令数每吨令数=令重(三)色令1000印张是指1000张对开纸正反两面各印1次,1000印张的印刷量为2色令。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三章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三章§3.1编辑与编辑工作(P83)最早出现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一、“编辑”的概念①【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
②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
③这类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日常生活中的编辑活动不是专业性的编辑活动,是专业性编辑活动的普及和延伸,泛指一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P84)原因(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相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这由出版工作特有的性质、特点以及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所决定。
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的。
(2)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出版单位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出版物产品设计以及产品结构、产品特色的选择和决策。
出版单位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编辑工作的持续努力和持续创新。
三、编辑工作的特点:(P85)7个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文化工作的共有特点)(专业特点)政治性: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具有明显的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特性;把握双为的方向,坚持中共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中认真贯彻执行,把好政治关,是我国编辑工作政治性的体现。
思想性:保证出版物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避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性:通过出版物向消费者传授科学知识,关心消费者掌握专业技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意识,指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因此,编辑工作必须保证出版物合乎科学。
创造性:既有原创,又有再创,表现为:发觉社会的文化需求,设计、策划精神文化产品的选题,开拓和发展精神文化生产的新空间;选择、优化精神文化产品,或把优秀的作品组合起来,创造精神文化作品的整体效应;设计、组织文化精品的生产或精神文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协调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总体发展,参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宏观调控。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实务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审稿环节前(出版物产品设计阶段)的三个环节——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中心环节)、组稿(实体化、具体化)一、选题策划的概念选题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2.作用:把握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重点考虑:1)内容的前沿和制高点;2)社会生活发展态势;3)社会的文化需要。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部队修改和完善。
第二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出版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整理)出版资格中级考试笔记整理.
发帖人:瑛紫发表时间:2004-09-20 11:44第一章出版与出版学主要内容出版的定义和要素出版过程的特点出版与社会的关系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出版学的概念、学科建设、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面、相关学科等1.出版定义与要素(*掌握P1-4)l 定义: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l 要素:三大要素:编辑、复制、向公众发行l 出版行为的前提:作品2.出版历史知识l 古代没有出版一词,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含印刷或发行,但不包括编辑。
l 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黄遵宪,1879年。
l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法律文件是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它将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l 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出版法》给出了出版物的概念,但不包括编辑要素。
3.出版历史知识2l 给出出版明确定义是1949年后的事情。
l 法语和英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就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来源于拉丁语“公于众”。
l 西方出版定义中有的不包括编辑要素。
4.出版概念的广义与狭义性l “出版科”,习惯称谓,是出版狭义概念的体现。
l 出版概念的广义性:–从学理上认识–从出版行政管理上认识5.作品的定义与内容l 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l 包括P3l 出版与作品、稿件的关系–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出版单位收到或约请作者创作的作品6.出版过程及特点(熟悉P4-5)l 出版过程: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阶段联结而成的有序过程。
l 编辑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检查、读校样、看样品等环节。
l 复制阶段:共性:制作母本(印版或母盘等)、成批复制、包装等不可或缺。
l 发行阶段:进货、储运、宣传、销售、结算货款等环节。
7.出版过程的特点(考过)l 明显的整体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l 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编辑劳动—作品优化、增值的精神生产劳动–复制劳动—物化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增加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物质产品中去,使作品最终形成出版物(前两者只能创造价值,但不能实现价值)–发行劳动—商业活动,实现出版物价值的手段8.出版过程的基本特点l 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l 它决定了出版物的特殊性9.出版与社会的关系l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l 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10.社会发展对出版的决定性影响u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的命运(方向、规模和水平)u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提供物质条件u 科技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u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提供活力11.出版对社会的能动作用l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教育;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l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l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人们的技术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l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2.出版与政治的关系l 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教育;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l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的命运(方向、规模和水平)13.出版与经济的关系l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l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提供物质条件14.出版与科技的关系l 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人们的技术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l 科技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5.出版与文化的关系l 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l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提供活力16.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掌握P13-22)l 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实用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2019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精讲:第四章
2019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精讲:第四章为了各位考友能够更好地复习应战,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2019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精讲:第四章,希望能对各位的备考有帮助。
§4.1近代印刷业的发展(P108)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1.近代造字技术:1815年,《华英字典》,传教士汤姆斯刻制了最早的中文铅合金活字。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
1858年,美华书馆的威廉·姜别利发明电解法铸“美华字”,在中国通用几十年。
此外,他还发明了元宝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汉字排版速度。
2.近代印刷技术*第一部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是《华英字典》*19世纪后的近半个世纪,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主要是传教士和外资机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申报馆*1878年,点石斋书局印制《康熙字典》(石印技术),首印4万,次印6万部,创当时发行量之最。
*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申报》,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最早的平版印刷术1821年,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印刷所;第一本石印中文书籍: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出版《中文课本》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1833年,广州出版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74年,该技术到上海,首先出现在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英国人美查办)将其发扬光大。
1881年,国人办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
三大石印书局: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1891年,同文书局印刷《古今图书集成》100部,堪称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巨制。
特点:工序少、印刷速度快、存貌不失真。
1867年,德国人J·阿尔伯特发明珂罗版印刷,不过十年传入中国。
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员工赵鸿雪试制珂罗版成功;1904年,该书局聘用日本人试验石印技术印彩色版获得成功。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111)铅印取代石印的条件:①铅印字模多、字体齐整秀丽;②价格下降;③小型印刷机国内已能制造;④纸型取代泥版使重印更加方便;⑤1906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石印应试读本的石印书局遭到致命打击,铅印从此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一、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活动;(三)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
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于是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便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性的商业劳动;(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经济性和产业性:必须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写作和编辑加工等创造活动,离不开社会已有精神文化的积累,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第十章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其中:单位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1、保本数量预测:即保本印数,也就是利润为0时的销售数量。
将利润=0 代入基本公式,得出:销售数量=2、保利分析(1)目标利润测算:在已知出版物销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基本公式测算能实现多少利润;(2)目标销量测算:在目标利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测算销量应该达到多少时,可将基本公式转换成:销售数量=3、保本成本预测:即利润为0时,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才不亏损。
根据基本公式,可得: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销售数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实际上就是保本不亏时的总成本,即:保本成本 = (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销售数量4、单位印张成本测算:每印张变动成本 = 每种书刊的单位变动成本 / 每册印张数每印张固定成本= 每种书刊的固定成本总额/ (每册印张数×印数)二、出版物定价:(1)成本定价法:利用本量利基本公式,代入单位销售收入的公式,可得:定价=因为实际工作中无法预先计算单位销售税金,所以常常采用一种经验算式,即假定增值税进项税额为0,在计算中不予考虑。
这个经验算式是:定价=(2)印张定价法:以印张作为定价标准来计算整册书刊的正文价格,再加上其他部件的价格后定出书刊的价格;(3)其他定价法:理解价值定价法:作为定价基础的不是成本,而是消费者对出版物价值的感受和理解程度;需求差别定价法:也称市场细分定价法,是根据需求差异及紧迫程度的不同,为同一出版物制定两种或更多种价格。
这些价格反映需求弹性差异,不反映成本差异;随行就市定价法:按照行业平均现行价格水平定价;第六章书刊印制一、计量单位方面的专业用语1、印张与书页数量:全张纸的一半(即一张对开纸)两面印刷后,成为一个印张。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笔记
2009年《出版专业基础》(中级)课程笔记1.案例教学。
在讲授每个“知识条目”的时候,原则上不再对非常易懂的条目去着力阐释,而是通过一个“一句话案例”,帮助大家,加深对该条目的理解和记忆,希望做到“务去陈言”、简洁形象。
2.增加“注意点”,扫描和提示可能出现的考点。
3.真题适时再现。
文字稿中相应的知识点后面,插上相应的真题,供大家复习研究,以便将内容与考点结合起来学习,帮助大家找到学习用力之处。
重要真题我还会在讲授过程中作简要分析。
4.每讲安排思考与训练。
学员听完每讲后,回顾一遍思考题,可从另外一条线索来认识教材内容。
训练题都是我最新精心策划与设计的(除综合题型外),基本上抓住了教材内容的要害,可帮助大家掌握知识点,学会如何去把握内容。
综合题的练习当然还可帮助大家解决不会处理稿件审读等主观题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伴随我的讲授,对照文字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条目的记忆,关注考点,心中有数,轻松愉快地完成备考任务。
考题结构与分析情况请学员朋友看学易网“历年真题”、“在线答题”等栏目,这里不作赘述。
第一章出版概论《基础》第一讲:出版活动通过互联网上的“博客”向社会,上传自己的图片和文章,这样的行为算不算是出版活动呢?它算是“网络出版”吗?若非要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去界定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大家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出版”、“出版活动”的概念很有必要。
一、“出版”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这是我国对“出版”的定义,它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出版的三个要素(编辑、复制、发行)的整体性,强调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
西方人理解“出版”的侧重点则强调“公之于众”。
这个特点可从1989年版《牛津英语大词典》以及许多外文工具书关于“出版”的表述中看出来。
关于“出版”概念,这里提示两个注意点:1.我国明确给出版下定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注意这个时间概念。
2.国外把“对书面作品的选择、制作与发行”作为“出版”的基本内涵。
2014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笔记第四章
中国近代出版历史知识 ⼀、近代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主讲1840年鸦⽚战争起⾄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
(⼀)西⽅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西⽅印刷术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采⽤机械、光学、电器、化学等技术⼿段,导致中国印刷术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和重⼤变⾰。
(1)近代印刷技术的传⼊:19世纪初,欧洲兴起研究制造中⽂铅活字。
分单纯制造中⽂活字和先制字模再铸活字,《华英字典》⽤单纯制造中⽂活字的⽅法。
先制字模再铸活字的⽅法由传教⼠戴尔最先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
1、近代造字技术: 11815年左右,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成⽴。
为印制《华英字典》,传教⼠汤姆斯专门刻制了⼀套中⽂铅合⾦活字,这是最早的中⽂铅合⾦活字。
21838年,传教⼠⽶怜发明⽤钢冲压制造中⽂字模的⽅法,很快传⼊中。
31858年,威廉·姜别利主持宁波花华圣经书房⼯作,发明了⽤电解法铸造汉字字模的新⽅法,制成⼤⼩铅字七种,分成⼀⾄七号,称“美华字”,“美华字”成为在中国通⽤⼏⼗年的字模和铅字。
2、近代印刷技术:19世纪初,西⽅传教⼠⾸先在中国引进⽤铅活字排版的机械印刷。
第⼀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是《华英字典》。
点⽯斋书局⾸次引进⽯印技术,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
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申报》,并⾸先使⽤⼿摇平版机和单⾊轮转机。
此外,美华书馆的姜别利在发明“美华字”后,还发明了元宝排字架,将汉字分为常⽤、备⽤、罕⽤三类。
排字架中间放常⽤、备⽤字,两边放罕⽤字。
并按部排列。
(2)⽯印技术的兴盛:⽯版印刷是最早的平版印刷术。
以表⾯磨光的天然多微孔⽯灰⽯板为版材,将图⽂⽤转写墨(⼀种含有脂肪的油墨)直接写画在⽯板上或通过转写纸加压转印到⽯板表⾯,制成印版,并⽤酸性液等处理以增强图⽂的亲墨性。
印刷时,先⽤⽔润湿版⾯,使⾮图⽂部分吸⽔⽽具有拒墨性,然后上墨覆纸印刷。
1821年,英国传教⼠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印刷所,1828年⽤⽯印技术印刷出版《中⽂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经验、有水平的审读人员,随机抽样审读所辖地区出版社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对质量优秀的图书就向读者大力推荐,对质量有问题的图书就及时处理并向上汇报;发现倾向性的问题,则向上汇报,向下打招呼。
模式二:
每年根据上述图书质量标准对图书进行质量抽样检查。
两种图书抽样检查的方式:
抽查方式一:
各社每年至少进行两次自查(将结果于次年1月31日前上报);
省级新闻出版局和出版社的主管单位组织图书质量检查小组或聘请图书质量审读员,对所辖社的图书进行抽查。
抽查方式二:
新闻出版总署依据全国图书质量实际情况及读者的反映,每年选取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进行质量抽查。
抽查程序要求:
出版行政部门实施图书质量检查,须将审读纪录和检查结果书面通知出版单位。
出版单位如有异议,可以接到通知后15日内提出申辩意见,请求复检。
(对复检仍有异议的,可向上一级出版行政部门请求裁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