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李布斯金
北大女孩:推荐我高中以来最喜欢的15本书
梦里江河的话:我从小沉迷于课外书籍,而这几年却基本没有认真读书了。
前不久某次会餐,东家说在隔壁还接待着著名作家熊召政,我说我在初中时就读过他发表在《长江文艺》的长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于是就被叫过去向他致敬。
我跟熊作家说,小时候对他那首《举手制止》印象很深,但后来并没有读过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张居正传》。
熊作家很高兴地说,那首诗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0年,那部小说就叫《张居正》,不叫《张居正传》。
我儿子也从小喜欢读书,应该也是同龄人当中读书较多的。
他所读的中英文人文书籍主要来自以下渠道: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推荐的,高年级学生推荐的,班上同学送的,我给他买的,他自己从网上订购的。
儿子刚进初中时,学校也给发了一份长长的书单,但我觉得其中多数并不那么合适,好像都是上峰规定的,在某次家长会后和语文老师探讨了一下,然后就把那张单子扔了。
若让我推荐一本给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甚至成年人读的书,我想推荐冯骥才先生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书中讲述了那些人亲历的那场劫难,震撼人心的不仅是人性丑恶的一面,还有人性美好的一面。
以下转载的这篇文章,在人人网已有4万多人阅读,为不打扰原作者,这里就不列出源地址了。
作者段湾是人大附中2010届14班毕业生,曾与马悦然、文浩共同获得丘成桐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银奖(第二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
我从高中以来最喜欢的那些书作者:段湾 2013-06-26 13:09最近一直在找些新书,但总是没有见到合适的推荐。
昨晚分享了一个书单,但依然不够喜欢,明显不是我偏好的类型。
再加上前几天和朋友谈起最爱的《源泉》,发现好多喜欢的书连名字都说不全了,遂决定写一个我最喜爱的书单,给自己留个纪念,也希望同学们根据此书单的偏好进行有价值的推荐。
本书单纯属主观评价,不代表大众观点。
总体而言,太著名的都被删掉了,比如《哈利波特》,推不推荐都没意义。
初中及以前看的优秀书籍也删掉了,比如《静静的顿河》,因为我无法依据当时的心智水平进行有效评价。
丹尼尔·里伯斯金简介及作品介绍
兴趣爱好
他一直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手风琴拉得很
成功。然而,里伯斯金对绘画的迷恋最终让他选择 了建筑。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母亲建
议他学习建筑。在他的自传《击碎大地:生活 和建筑的冒险》中,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 正是因为如此,里伯斯金认为当代 的建筑师更应该注重自己当地的建 筑传统。 “你可以将艺术融入建筑中,但是却不能将建 筑融入艺术中。”于是,他进入了纽约库伯科 学艺术学院。
建筑特色
博物馆建筑由三个联锁着的碎片 集合组成,象征宽大弯曲的地球 碎片构成博物馆空间,视觉上给人 的印象就象是三个碎片相互冲撞 挤压。坦率地表征着俗世中的冲 突和战争。整个结构基于地球的 几何学特征,甚至于主要画廊的 地板也是球形的。建筑给人的效 果是迷幻般的精彩绝伦。 建筑整个几乎被金属覆盖,5000 平方米刨光过的铝包着屋顶, 6880米长的标准预制铝板复合墙 面。布罗德瑞克结构公司 (Broderick Structures Ltd)制作3D 电脑模型来掌控复杂的几何结构 包括一些屋顶细部等。 帝国战争博国馆北馆表现出来的 在二十一世纪已形成的矛盾冲突 在未来仍会延续下去。这个建筑 无论是在新旧的文化、重建、技 能和设计上都有给人们以强烈的 震撼。
筑梦天下2010-2012年超强合集
声明:整理的视频由土豆网发布的分享代码生成,不代表整理人赞同或证实视频内容。
如果您认为视频有不当内容,请联系土豆网。
若土豆网删除相关内容,则以下链接无效。
2013年(持续更新中)1.筑梦天下20130202:桥梁与爱情2.筑梦天下20130126:战争中的桥梁3.筑梦天下20130119:帝国战争博物馆4.筑梦天下20130112:跟着建筑历史学家乔纳森攀爬皇家大厦5.筑梦天下20130105:从审丑开始2012年•筑梦天下20121229:踏进新年钟声——走进历史风云中的百年钟楼•筑梦天下20121222:触摸耶稣生命途中的建筑印记•筑梦天下20121215:尼迈耶纪念特辑•筑梦天下20121208:伊东丰雄和他的仙台多媒体中心•筑梦天下20121201:走进非常故事的爱丁堡•筑梦天下20121124:雅居乐海南清水湾•筑梦天下20121117:随攀爬达人乔纳森一起走进英国考文垂•筑梦天下20121110:走进美国搜索历届总统足迹•筑梦天下20121103:找寻更多关于艺术国王的碎片•筑梦天下20121027:寻找承载人类千年朝观之旅的足迹•筑梦天下20121020:走近丹尼尔·李布斯金•筑梦天下20121013:寻找狄更斯的伦敦•筑梦天下20121006:全球婚礼圣地巡礼•筑梦天下20120929:月亮与建筑的故事•筑梦天下20120922: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作品走读•筑梦天下20120915:都铎式建筑典范的私人豪宅•筑梦天下20120908:走进简·普鲁威的房子•筑梦天下20120901:见证因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矗立至今的建筑•筑梦天下20120825:如何面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筑梦天下20120818:克里夫顿悬索桥•筑梦天下20120804:伦敦奥运老建筑新装点•筑梦天下20120728:战火中留名青史的建筑之旅(下)•筑梦天下20120721:战火中留名青史的建筑之旅(上)•筑梦天下20120714:达勒姆大教堂•筑梦天下20120707:感受佛兰克·盖里的建筑魅丽•筑梦天下20120630:体育赛事与城市演变•筑梦天下20120623:因权力而生的建筑•筑梦天下20120616:寻找建筑界的父子兵•筑梦天下20120609:王澍的多样世界•筑梦天下20120602:普利兹克奖背后的建筑潛流涌动(下)•筑梦天下20120526:普利兹克奖背后的建筑潛流涌动(上)•筑梦天下20120519:走进伯利别墅•筑梦天下20120512: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城•筑梦天下20120505:建筑大师的花样年华•筑梦天下20120428:仰望吴哥•筑梦天下20120421:环保建筑•筑梦天下20120414:石破天惊:攀爬布莱尼姆宫•筑梦天下20120407:世界上另一个家•筑梦天下20120331:林肯大教堂•筑梦天下20120324:《碟中谍》系列建筑影记•筑梦天下20120317: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筑梦天下20120310:女性建筑师•筑梦天下20120303:浸信会教堂•筑梦天下20120225:阿拉伯建筑巡礼•筑梦天下20120218:家的故事•筑梦天下20120211:情人节特辑:建筑夫妻档•筑梦天下20120204:英国女王的宫殿•筑梦天下20120128:建筑的时空之旅•筑梦天下20120121:大明星布莱特皮特的建筑梦•筑梦天下20120114:朝鲜建筑纪行•筑梦天下20120107:千禧建筑2011年•筑梦天下20111231:盘点2011建筑之最•筑梦天下20111224:隈研吾的加法与减法•筑梦天下20111210:牛津大学(下)•筑梦天下20111203:牛津大学(上)•筑梦天下20111126:墨尔本南半球之春•筑梦天下20111119:塔之传说•筑梦天下20111112:粘土的重返•筑梦天下20111105:砖的故事•筑梦天下20111029:电影之城芝加哥(下)•筑梦天下20111022:电影之城芝加哥(上)•筑梦天下20111015:私家大宅之梦(下)•筑梦天下20111008:私家大宅之梦(上)•筑梦天下20111001:奥斯陆歌剧院(下)•筑梦天下20110924:奥斯陆歌剧院(上)•筑梦天下20110917:奥古斯特·佩雷的混凝土时代(下)•筑梦天下20110910:奥古斯特·佩雷的混凝土时代(上)•筑梦天下20110903:西班牙伊瓜拉达墓园(下)•筑梦天下20110827:西班牙伊瓜拉达墓园(上)•筑梦天下20110820:密尔沃基美术馆•筑梦天下20110813:世界桥梁之旅:法国米约高架桥•筑梦天下20110806:世界桥梁之旅:伦敦千禧桥•筑梦天下20110730:摩天大楼的前世今生•筑梦天下20110723:欧洲新艺术运动的鼻祖:维克多·霍尔塔(下)•筑梦天下20110716:欧洲新艺术运动的鼻祖:维克多·霍尔塔(上)•筑梦天下20110709:地心游记——列国下水道巡礼•筑梦天下20110702:文艺复兴大师巡礼(下)•筑梦天下20110625:文艺复兴大师巡礼(上)•筑梦天下20110618:巴黎圣日内维耶图书馆(下)•筑梦天下20110611:巴黎圣日内维耶图书馆(上)•筑梦天下20110604:世界桥梁之旅:福斯铁路桥•筑梦天下20110528:世界桥梁之旅:盖茨黑德千禧桥•筑梦天下20110521:享誉世界高技派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下)•筑梦天下20110514:享誉世界高技派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上)•筑梦天下20110507: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下)•筑梦天下20110430: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上)•筑梦天下20110423:阿兹哈尔公园•筑梦天下20110416:葡萄牙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筑梦天下20110409:遭受灭顶之灾的城市重生之旅•筑梦天下20110402:日本建筑之旅——冰山上的舞蹈•筑梦天下20110326:触摸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的内心世界(下)•筑梦天下20110319:触摸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的内心世界(上)•筑梦天下20110312:北方的古老宫殿:克林姆林宫(下)•筑梦天下20110305:北方的古老宫殿:克林姆林宫(上)•筑梦天下20110226:皮耶枫城堡:王者归来(下)•筑梦天下20110219:皮耶枫城堡:王者归来(上)•筑梦天下20110212:奇妙宫殿之旅•筑梦天下20110205:全球博物馆之旅•筑梦天下20110129:神秘的波尔图•筑梦天下20110122:巴黎夏雷蒂体育场•筑梦天下20110115:解密巴黎戴高乐机场•筑梦天下20110108:希波丹姆规划模式•筑梦天下20110101:2010建筑派对2010年•筑梦天下20101225:回顾2010筑梦历程•筑梦天下20101218:哥本哈根皇家大酒店(下)•筑梦天下20101211:哥本哈根皇家大酒店(上)•筑梦天下20101204:充满诗意的LOFT•筑梦天下20101127:建筑的光阴交错•筑梦天下20101113:揭秘广州塔•筑梦天下20101106:马尔迈松城堡•筑梦天下20101030:天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下)•筑梦天下20101023:天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上)•筑梦天下20101016:上海世博会建筑大盘点(下)•筑梦天下20101009:上海世博会建筑大盘点(上)•筑梦天下20101002:法国廉租房•筑梦天下20100925: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下)•筑梦天下20100918: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上)•筑梦天下20100911: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筑梦天下20100904:全球歌剧院之现代篇•筑梦天下20100828:全球歌剧院之古代篇•筑梦天下20100821:蓝天组(下)•筑梦天下20100814:蓝天组(上)•筑梦天下20100807:圣潘克勒斯火车站•筑梦天下20100731:古罗马斗兽场•筑梦天下20100724:走进文艺复兴的天空(下)•筑梦天下20100717:走进文艺复兴的天空(上)•筑梦天下20100710:法国家庭公寓楼•筑梦天下20100703:费诺科学中心•筑梦天下20100626:圣彼得堡(下)•筑梦天下20100619:圣彼得堡(上)•筑梦天下20100612:日本世博馆•筑梦天下20100605:走进阿联酋感受后危机时代的雄心•筑梦天下20100529:巴黎第6区高等美术学院•筑梦天下20100522:广州歌剧院(下)•筑梦天下20100515:广州歌剧院(上)•筑梦天下20100508:圣城之殇——走进耶路撒冷(下)•筑梦天下20100501:圣城之殇——走进耶路撒冷(上)•筑梦天下20100424:走进上海世博会(下)•筑梦天下20100417:走进上海世博园(上)•筑梦天下20100410:米拉公寓(下)•筑梦天下20100403:米拉公寓(上)•筑梦天下20100327:失落的古城——提奥提华坎•筑梦天下20100320:梅尼耶巧克力工厂•筑梦天下20100313:芬兰民族建筑大师阿尔托的传奇人生•筑梦天下20100306: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下)•筑梦天下20100227: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上)•筑梦天下20100220:埃斯克力亚王宫(下)•筑梦天下20100213:埃斯克力亚王宫(上)•筑梦天下20100206:被遗忘的玛雅古城•筑梦天下20100130: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的故事(下)•筑梦天下20100123: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的故事(上)•筑梦天下20100109:巴哈伊阶梯花园•筑梦天下20100102:帕特农神庙声明:整理的视频由土豆网发布的分享代码生成,不代表整理人赞同或证实视频内容。
作文本
编辑推荐《作文本(增订版)》收入张永和回国后十几年间所作的随笔三十三篇,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建筑与文化、文学、艺术等,更多的是关于空间问题的独特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文笔具有独到的“文学性”,这是其他当代中国建筑师所缺少的。
作者简介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2005年9月即将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建筑系主任。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土,美国注册建筑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柿子林会馆荣获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等。
目录写作文自行车(的故事)窥视剧场——实地考察匡溪行四间房——单身公寓书房——建筑师会所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启示——环境艺术的意义四函(评译)黄士钧评译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体马达客栈后窗烟斗——概念性物体过程思想垂直玻璃宅幼儿(墙)园策划家居附:英文原文十二月令园/宅文学与建筑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时间城市,又及超薄城市附:英文原文文学与空间平常建筑设计逻辑建筑改变我们小城市向工业建筑学习张永和+张路峰基本建筑动词化关于建筑教育浮出空间附:英文原文物体城市又名:欲望城市附:英文原文向现实学习第三种态度我的红楼梦,或三考问题建筑设计:“谋”第三警察局一一场全球化的荒诞补记序言直到现在,一写东西就想起中学时写作文。
当时成绩总在四分或良的左右徘徊,上不去;老师说我的主要问题是该到高潮时感情抒发不出来。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但我觉得抒情实在是件尴尬的事儿。
我连看演出有时都会低下头,替演员投入的表演不好意思。
最怕就是诗。
高中朗诵考试抽题,先抽到文言文的《鸿门宴》,心中窃喜,以为天助我也,再抽抽到《海燕》,高分的奢望即刻化为乌有。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占地面积约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总高度541米,为地上104层,地 下5层结构。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建成时是西半球最高的建筑,获得LEED金级绿色建筑认证 ;2015年,世界贸易中心 一号楼获得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颁发的“2015美洲最佳高层建筑”奖。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随着建筑从立方的基座上不断上升,边缘逐渐呈现出倒棱的形状,外立面由八个细长的 等腰三角形组成,建筑中间形成了一个八角形平面,顶部则为正方形平面,与建筑底部形成45度旋转;幕墙是一 种热破碎的组合式墙体系统,集成了具有巨大规模的隔热玻璃装置 。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的尖顶部分是一种混合结构,由天线和三层通信平台环组成;天线被天线罩包裹,称为 边条的螺旋通道安装在天线罩的几何结构中,环绕在天线上,天线罩外壳的几何形状是基于重复的模块化系统, 靠近塔尖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氙气灯 。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内设有电梯轿厢(包括公共、私人与货物升降机)共73部 。
感谢观看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
美国纽约世贸中心核心建筑
01 建造沿革
03 建筑特色
目录
柏林犹太博物馆
建筑设计的 来源于犹 太人与柏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 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 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 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 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 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 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 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 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 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 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 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 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 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唯一一 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 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 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 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 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 种“空缺”所打动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内部奇幻的光影空间
每个灯下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铁块做成的人脸----缅怀仙逝的犹太人
如犹太人和柏林一般纠缠 不清的历史
总结与思考
这个项目官方名字是“柏林犹太博物馆”,而在丹尼尔心中,项目的名字是叫 “灵魂与记忆线的交织融合”。整个设计由两条线段组成,一条是直线但被切 割成零碎的片段;另一条是连续的线但充满了曲折与不确定 。这两条脉络虽然 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的伸展下去。 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手法,形成了贯穿整个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空间。这两 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李博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 二律背反”的观点。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 的根源,或者是既往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 了这样的理论,他执着的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耳曼文化作出贡献的作家, 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 在丹尼尔·李博斯金的笔下,一个有着不屈历史的民族和一个同样有着一样灵魂 的城市之间的爱恨纠葛,就这样在我们面浮现出来。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文丨何仁勇张之洞才匸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武汉市汉阳区月土湖堤畔,一座造型独特、酷似一艘巨轮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大家面前,吸引了游客拍照留念。
这座建筑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是著名的汉阳铁厂旧址。
博物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丹尼尔•李布斯金先生设计,地下和地上一共有7层楼。
远远看去,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寓意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穿过李布斯金命名的“历史之门”,进入博物馆内部,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绩。
据我所知,直接以名人和城市名称联系在一起的博物馆,国内似乎只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这一家。
这也说明了晚清名臣张之洞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某种特殊关系。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生于1837年9月2日,祖籍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府。
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学霸”——16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27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如果不是因为23岁参加会试时,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官,张之洞循例回避,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还得大幅度提前。
从此,张之洞点了翰林,步入官场。
在当了十几年京官后,1881年,张之洞奉命出任山西巡抚,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
1883年,在“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
1889年,53岁的张之洞奉命署理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卸任湖广总督进京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18年间,张之洞除了短暂署理两江总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坐镇于武汉三镇,主政湖广两省。
18年督鄂期间,张之洞为武汉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几方面分别来说吧。
兴实业1861年,以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实施20多年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陆续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等一批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近代军工、民用企业。
Daniel_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配置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内,利用新建筑体其中一个“空”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此建筑内,并打破其方正格局,横斜入地下室而至新建筑体内。
Libeskind称此种手法为〝潜意识下的连接〞,代表德国人和犹太人命运的无法分割;但从深层意义来看,为了创造犹太博物馆的入口,拆除了仿古迹的一面墙体此古迹是大战后依原设计重新再造的仿品,并非原迹〉,若依建筑师之意,各自赋予基地上两个独立建筑体为德国人及犹太人的象征,而使用这样一种侵略性的语言来响应象征着德国人的巴洛克式建筑体上,我个人的感觉彷佛:别人对我不仁,我亦回之不义。
尤其为了强调犹太博物馆的入口,用材质沉重的墙体作为入口的建筑语汇,这手法的疑虑,更在犹太博物馆内部使用轻快材质的对比下而加深。
三条主命运线代表三种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本设计案的主题,但参观者走完这三条命运线后,并无法在空间的体验上领略出不同的感受,倒是整个建筑体顺应着李伯斯金强烈的个人美学及设计风格,有着统一而重复的空间感,从头至尾没有平行和垂直线、倾斜的墙面、天花板嵌入的斜行灯具线、展示橱柜的不规则开口〈以上皆为解构派常用手法〉,参观者走完全程,只觉空间跳跃不停,和哀悼犹太人的省思感似乎没办法配合。
当然这是我个人在犹太博物馆的空间经验,并不足以代表其它参观者的想法,只是我很怀疑,若去除了引导员的详细解说,以及每个空间、每条路线上的昭示牌,参观者是否能够从自己寻常的空间领略知觉中去体会建筑师要说的故事?设计者利用历史背景、哲学思维或艺术化的手法来充实设计,基本上是很吸引人的,只是当建筑实体完成后,也必须要能够回归到空间上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无需语言、文字图片的引导,直接可以体会的感觉。
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建筑师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这些名人的选择并没有国籍限制,可能是犹太人,也可能是德国人或者其它。
建筑作品分析
东京中银舱体楼(Nakanoshin Building)
东京中银舱体楼是皮亚诺在日本设计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座大楼的特点是它的"舱体"结 构和绿色设计。皮亚诺将建筑划分为多个独立的舱体,每个舱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这种设计使大楼看起来更加灵活和富有变化。同时,他使用了绿化设计和绿色建材,使大 楼更加环保和可持续。这座大楼展示了皮亚诺对日本传统建筑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力,同 时也体现了他的环保理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皮亚诺的建筑理念强调人性、功能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他主张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 调,尊重自然,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他倡导"少即是多"的原则,认为简洁的设计往往能 更好地传达建筑的意义
2
重要作品分析
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柏林波茨坦广场是皮亚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柏林开始重建,皮亚诺 受委托设计这个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他的 设计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元素,同时融入了现 代建筑的特点。广场周围环绕着玻璃塔和现 代化的购物中心,同时保留了历史悠久的电 影院和酒店。这个项目展示了皮亚诺对历史 和现代的融合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环保 理念
纽约时报广场时报塔(One Times Square)
纽约时报广场时报塔是皮亚诺为纽约时报广 场设计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这座大楼的特点 是它的玻璃幕墙和独特的结构。皮亚诺使用 了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幕墙,使大楼看起来通 透而现代。同时,他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 ,将大楼的景观和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这座大楼不仅展示了皮亚诺对现代技 术的运用,也体现了他的环保理念和对环境 的尊重
关怀
皮亚诺的作品不仅 在建筑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也在社 会和文化领域产生
后极少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后极少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影响的建筑(即所谓狭义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鼎盛之后,对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莱姆.库哈斯、安藤忠雄、丹尼尔.李布斯金、斯蒂文.霍尔等国内外的建筑师的作品,且不管是否是有意的,但四却可以认识到一个公共的参照体系,那是接近与美国被称为后极少主义者的艺术家──理查德.塞拉、迈克尔.海泽、罗伯特.史密森的大地艺术的,他们的作品──正如后来所述的──是在某特定的场所或广阔的野外,设置极限的构造物,而且根据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充分展示出场所的特性。
他们的尝试是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到了八十年代才勉勉强强地进入了建筑领域,他们注重的并非古典系统中的表象,而是着意于尝试呈现表象不可能表达的东西,尝试纯粹表达出"此时此刻"的时空中的东西。
首先,举一些令人注目的有价值的东西吧!当中最显著的是对最有建筑意味的理查德.塞拉的作品的参考。
莱姆.库哈斯他的作品当中,1984年的查齐鲁普莱林办公楼方案被认为是参照塞拉1971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作品"Sight Point"或是1977年在德国的Stadt Bochum的设施"Terminal"中表达出的复数形态产生的均衡关系的多视点的视觉效果。
1988年的"荷兰建筑会馆"计划案中屋顶上斜出的立方体构成是参照塞拉为了反对密斯的建筑语言的古典直交安定性而创造的"柏林方块"──一个为查理.卓别林而作的斜向设置与柏林国家美术馆前,边长为1。
6m的铸铁制立方体。
安藤忠雄他的极少主义倾向,从起建筑作品本身便可一目了然,而且他本人也多次言及。
可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体现出:他从原先志向于唐纳德.贾德为代表的形式性很强的完成自我的"极少主义者",逐步向"后极少主义者"的思想靠就的倾向。
在经过七十年代告诉发展的高密度的都市状况中,他的建筑自然趋向封闭。
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人物简介
丹尼尔·里伯斯金与其他建筑大师的比较
与彼得·艾森曼的比较
与雷姆·库哈斯的比较
• 都受到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
• 都受到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 但里伯斯金更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 但里伯斯金更注重建筑的艺术性
• 艾森曼更注重建筑物的结构与空间关系
• 库哈斯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与功能性
丹尼尔·里伯斯金对建筑界的贡献与影响
• 成为纽约市的地标性建筑
2001年设计的伦敦城市大学图书馆
• 获得了英国建筑师协会奖
• 体现了功能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的结合
• 成为伦敦市的重要文化设施
02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设计理念与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解构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结合
• 强调建筑物的结构与空间关系
• 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1997年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 采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法
• 强调了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 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
2001年设计的伦敦城市大学图书馆
• 采用了功能主义建筑的手法
• 强调了建筑物的空间与秩序
• 体现了教育与文化的融合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设计原则与技巧
•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品
• 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建筑奖项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代表作品与荣誉
1992年设计的柏林博物馆岛
• 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 体现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
• 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1997年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 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奖
• 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的结合
盘点世界9大最高建筑物,6个在中国!
盘点世界9大最高建筑物,6个在中国!国际商务中心(简称ICC大厦),是一个118层高,484米的摩天大楼,该建筑于2010年香港西九龙完成的。
它是建在九龙站上方的联合广场项目的一部分。
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香港的地铁运营商和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新鸿基地产发展拥有共同开发。
它是目前世界第五高的建筑高度,世界第三高楼的楼层,以及在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MoriBuilding Corporation)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50亿日元(逾10亿美元)。
原设计高460米,工程地块面积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8.16万平方米,在金茂大厦旁边。
1997年年初开工后,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工程曾一度停工。
2003年2月工程复工。
但由于当时中国台北和香港都已在建480米高的摩天大厦,超过环球金融中心的原设计高度。
由于日本方面兴建世界第一高楼的初衷不变,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环球金融中心比原来增加7层,即达到地上101层,地下3层,楼层总面积约377,300平方米。
台北101在2012年前曾以以下指标成为世界第三高楼。
以实际建筑物高度来计算,台北101已在2007年7月21日时,被当时兴建到141楼的迪拜塔所超越。
但是由于迪拜塔在正式完工或至少有部份厂商、住户进驻之前,仍只能被视为是一座人工建筑结构而非摩天大楼,因此台北101仍能暂时保有世界最高摩天楼头衔直到新的对手完工并取而代之为止。
2010年1月4日迪拜塔竣工启用,随后广州塔建成,101大楼退居世界第三高楼;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复合型建筑“麦加皇家钟塔饭店”于2012年完工,高度为601米,又使101大楼退居世界第四高楼。
广州东塔建筑总高度530米,已于2014年10月28日举行了封顶仪式;2016年5月6日,广州市国规委公布了一则东塔的规划验收批后公示2016年7月中旬开始交付给租户使用,先期进场的租户们首先要进行内部装修再投入正式办公阶段;2016年10月19日,首次对外开放。
丹尼尔·里伯斯金
”(World Trade +世界贸易中心 Center)的重建方案。
9· 11中,世贸双塔轰然倒塌。事后,为了选定重建方案,曼哈顿 下城发展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两次招标,吸引众多著名建筑师机构参与。 在2003年2月26日这一天,世贸中心重建方案终于尘埃落定,里伯斯 金的设计方案夺冠。评委称:“方案给尚未走出悲剧阴影的城市带来 了希望和灵感,体现了美国的期望。”虽然里伯斯金13岁就到了纽约, 但当他的设计图被世贸中心采纳的时候,仍有人建议要一个“真正”的 纽约人会更合适来纪念9.11的死难者。里伯金斯却认为毫无疑问只有 拥有像他这样的移民者的精力才更能将真实的纽约反映出来:“它将 会和它的精神一样闪耀,也许它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它一定会令 人感动,因为它就是真实的纽约。” 里伯斯金说:“自由塔设计高度1776英尺暗喻美国在1776年宣布 独立的历史。”里伯斯金雕塑了一个环形街区来安排1100万平方英尺 的办公空间,他将世贸双塔的基础,也就是地面七十英尺下的岩床看 成最感人的遗迹。“巨大的连续壁设计用来防止哈得逊河渗漏,称得 上是一个工程奇迹。它在灾难中经受住了考验,顽强地生存下来,它 就像是我们的宪法一样,雄辩、有说服力,诉说着民主和自由价值的 永恒。”
+
对艺术的天生感悟,令里伯斯金的创作不仅是建筑,更是艺术。强 烈的视觉影像特征和符号性,令他的建筑在整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轰动一时的纽约现代 美术馆MOMA所展示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 览者之一。从闻名世界的柏林犹太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北部的帝 国战争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皇家博物馆、丹佛艺术博物馆 Frederic C. Hamilton附馆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全欧洲最 大的购物中心的“Westside”、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遗址的重建工 等等,里伯斯金就像天生为建筑而生,从他建筑展现出的,总是最 惊世奇绝的一面。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是里伯斯金在英国的第一个建筑。博物馆 建筑由三个联锁着的碎片集合组成,象征宽大弯曲的地球碎片构成 博物馆空间,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三个碎片相互冲撞挤压,坦 率地表征着俗世中的冲突和战争。整个结构基于地球的几何学特征, 甚至于主要画廊的地板也是球形的。建筑给人的效果是迷幻般的精 彩绝伦,建筑整个几乎被金属覆盖,5000平方米刨光过的铝包着屋 顶,6880米长的标准预制铝板复合墙面,似乎喻示着二十一世纪已 形成的矛盾冲突在未来仍会延续下去。无论在新旧文化、重建、技 术和设计上,这个建筑都有给人们以强烈的振撼。
失败的设计编辑手记
到 目前 为 止 已造 成
人 间地 狱
。
三 万
余人 丧 生 天 府 之 国 顿成
,
计 师 的 新作 品 它们 不 但 明 晰地 反 映 了 台湾 室
,
“
在 突 如其 来 的天 灾面 前 生 命 的脆 弱
,
内设 计 的 风 格 走 向 整 体 上 更 显 现 了 此 刻 台湾 室
,
及 无 奈 显 露 无 疑 张 扬 人 类雄 心 的摩 天 大 楼 更 是
n
g & de
M
e u ro n
震如 此 今 日 的汶川 地 震 也 如 此 如 此 多的梦魇
,
之 手 的美 国梦幻 住宅 4 0 B o
d
“
。
这 个 项 目在 今 年
让 我们 不 得 不 反 省 向天 际 线无 限延 伸 的建筑 哲
的
4
周 月份 被i 时代 ≯ 刊 评 为
”
100
个最 具 影 响 力
,
文化 遗 产 的审慎 态 度和做 的积 极应 对 策 略 尤其
是 丰富 而 到位 的节点 设计 为 当下 中国 的遗 产保
,
悲观 者 认 为 这似 乎宣告 了 台湾 人 从 热 衷 文化 向 拥 抱经 济 的转型
, 。
但 乐观 的人 则 认 为
,
没有了
护 提 供 了 可 以借 鉴 的 设 计 手 法 盛 事 米 兰 家具 展
24 50
, ,
。
世 界 家具 业 的
i 诚 品 好 读 》喜 欢 读 书 的 台 湾 人 仍 然 会 去 诚 品 书
店买书
。
今 年 共 吸 引 了 来 自全 球 的
,
向丹尼尔·李布斯金致敬——读《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
向丹尼尔李布斯金致敬——读《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谢建华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09(176)005
【摘要】最早知道丹尼尔·李布斯金《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一书出版,是在诗人于坚的博客上。
让我感兴趣的是,一方面作为建筑师的李布斯金,写下了这么一本混合了生活与建筑的书,而这样一本书,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日复一日被建筑折磨着精神的建筑师所渴望表达的吗?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谢建华
【作者单位】广西中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筑是一场冒险——读《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J], 袁功勇
2.建筑是一场冒险——读《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J], 庄强
3.破土而生:建筑中的历史与记忆--丹尼尔•李伯斯金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J], 刘羽
4.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J], 吴韵
5.丹尼尔·李布斯金的凝乐 [J], 赵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感官——浅谈建筑氛围的多重感觉体验
建筑•感官——浅谈建筑氛围的多重感觉体验摘要:在当今人们的生活当中,从电视到报纸,从报纸到种类繁多的线上商业行为,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得建筑失去了与人类的身体和构造的联系。
一件建筑作品不应该被当做一系列孤立的视觉图像来体验,我们应该关注它具体的物质材料和精神的存在。
基于此本文从建筑、感官的角度探讨了建筑氛围的多重感觉体验,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体验建筑氛围。
关键词:建筑;感官;建筑体验1.引言本文意从感官、认知和意识领域入手,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歌德说道:“双手想要看见,双眼渴望去抚摸。
”[1]首先是对建筑氛围进行论述,对建筑氛围的阐述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空间感知的产生、发展、演变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
其次通过对多种感知系统具体运用方面的研究,探索感官作为一种建筑体验道具,从而为建筑设计本身提供回馈的可能性。
2.建筑氛围对彼得•卒姆托来说,建筑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他在“经由大地之路”文艺音乐节上说道,“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而这显然正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卒姆托所提及的我们敏锐的情感得益于所有感官形式的强烈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加强并清晰呈现了一件事物的真实感与现实感,使其拥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每一次令人感动的建筑体验都是多重感觉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杰尔姆•吉布森将感觉归属为五种知觉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气味系统(味觉与嗅觉),基本的定向系统和触觉系统。
[3]我们有能力凭借这些感官系统去自发的产生情感反应,在刹那间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美与否全然在我们。
这与一直以来主要关注形式的建筑理论、教育和实践非常不同,我们时代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往往让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旁观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相比于我们本能地通过身体与城市和大自然相遇,无意识的周边感知使这种体验转变为了视觉格式,这导致了对世界的体验被逐渐缩减与限制。
这种削减让感知系统原本固有的复杂性、整体性与可塑性分裂开来,加强了疏离感,世界变成了一场视觉旅行。
《云中行走》解说文案_云中行走:实现梦想总需要点出格的癫狂和冒险
《云中行走》解说文案_云中行走:实现梦想总需要点出格的癫狂和冒险美国冒险/传记/剧情电影《云中行走》,于2016年上映,由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克里斯托弗·布朗编剧,影片讲述了《云中行走》以3D全程拍摄,真实还原了法国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的惊世壮举。
1974年8月7日,在刚刚建成一年的美国纽约世贸双子大厦楼下,地面的人群突然发生骚乱,人们纷纷抬起头,屏息凝望着双子塔之间的上空——一个人看起来像是悬浮于空中,缓慢的前行……为了在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之间搭钢索逐梦,从产生念头到完成梦想,菲利普·帕特经过大量缜密的调查规划,突破层层关卡,前后花费了六年半的时间。
当天,他利用定制的8米长、25公斤的平衡杆,操纵200公斤的钢缆,在离地400米的高空完成了45分钟未经授权的表演——相较于只有“万一”才能实现梦想的普通人,菲利普是不可思议的实干主义者。
一开始一个一脸小傲娇自信满满的兴奋Boy,对着镜头发表了一番带有法式腔调的激情演说,从此充满魔性和有益于升华的自述与旁白开始萦绕耳边,他震惊世界的“超完美犯罪”还得从1973年的巴黎说起,当年菲利普·帕特还是个骑着独轮车自由溜达在石板路上的卖艺人,靠着街头杂耍糊口度日,但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子和小小身躯里,却掩盖不住他癫狂至极的雄心壮志,有幸结识了马戏团演员鲁迪,经过学习和实验,菲利普开始梦想着能在最高处完成走钢索的表演,从巴黎枝繁叶茂的大树,到舍身犯险完成圣母院的行走,打响了点名头,最后将目标瞄准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厦—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乔装打扮的菲利普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心设计后,和一群毛头小子悄无声息的完成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
早在8年前英国导演詹姆斯·马什就拍摄了一部同样以菲利普·帕特为原型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真实还原了1974年菲利普在双子塔之间自如游走的一举一动,一鸣惊人大获好评,并拿下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以纪实的手法打通了一条渠道,穿梭回历史,有着更加直观深入的视角,神奇的切身体会那样一个无比美妙的震撼时刻,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片所呈现的不再单单是个敢于豁出性命的表演艺术家重现当年的牛掰事迹那么简单,对于2001年遭遇惨痛摧毁的双子塔,因此身心受到重创的人们而言,这片则被赋予了一层更深的意义,《云中行走》其实也一样,看到最后人美心甜的安妮对菲利普说出的那句:“Perhaps you gave them life,give them light.”镜头转而对准了夜幕中安静矗立的双子塔,动人而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景窗
o 在整个建筑面对河水的立面上,只在“天空”展览馆的观景室和 “水”展览馆的休息大厅设置了两处观景窗。“天空”展览馆的 窗口以纵向打开窗为主,通过与倾斜构架的搭配,造成不稳定建 筑结构的假象,已达到增强展览效果的目的。
“水”壳和“地”壳
o “水”展览馆的建筑体块较为灵活,横向窗为主,保持景观视线 的连续性。所有的展品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展览空间里——“陆 地”展览馆。巨大的不规则的展览空间用不规则的隔板隔开来陈 列展品。展厅内很暗,在展品和参观路线导向处都有重点照明, 设计者是要通过建筑和建筑内部环境对参观者产生影响,使参观 者仿佛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另一个情景世界。此博物馆尽管外观 上比较独特但在平面上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还是很有点“相似”。
秋之落叶
步进宽耸空荡的空间后, 就会看到满地的圆形铁 铸人脸,人脸直径大小 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 表情幽怨、仿佛一个个 呐喊的灵魂。 踏步行其上,人脸交叠 碰挤发出声音,,仿佛 在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 中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 忆。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建构思想
o 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以曲折变形的画廊将博物馆空间分成 许多“碎片”,以期使参观者想到纳粹对几千年的犹太文化所造 成的断裂。同样,他在设计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时想突出的也是 这种“悲剧”效果。战争博物馆宣扬的不是战争, 而要表现的是 争取和平的艰难,建筑要表现的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博物馆外 形呈简洁的几何图形,巨大的曲面块体相互交错在一起,外墙是 深色的混凝土几乎看不到窗户。这是李布斯金第一次设计这种薄 壳式混凝土屋面建筑,他以曲面壳体隐喻“当今世界已被各种矛 盾冲突撞击成许多碎片”。
o 屠杀塔是独立于馆体之外的一个附属建筑,呈不规则的四边形, 高塔里空荡荡,底面大约有20平方米,四面墙壁向中间收紧。只 有一个光源,是在十几米高的一侧墙角开了个小口。在这束唯一 的自然光下,整个纪念塔都显得阴森、晦暗而且紧张。 每个游客走到塔中,都会向空中凝望。一侧是遥远的光明,另一 侧,在数米高的空中有铁质的梯子,但是爬上去是不可能的。除 了梯子,整个纪念塔中再无任何展示物和装饰。
铝制表皮
o 虽然博物馆外部统一采用铝板饰面,但各部分铝板的安装并不遵 循统一的规则。尤其是在各个建筑体块的边缘部分,通过铝板长 度和安装角度的设计,使立面呈现出拼贴和不稳定的形象,暗示 了与战争相关的“破坏”,“碎裂”等基调。
elements
THE END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霍夫曼花园
o o
霍夫曼花园中设有49根柱子组成的柱列。其中48根装有柏林的泥 土,第49根装的是耶路撒冷的泥土。 柱子是四方形,厚重粗大,逐渐距离很小,仅供一个人行走,地 面呈20度脚倾斜,使人走在上面有失衡感。
延续之轴
o 延续不断的台阶象征 着,犹太民族的延续, 灰暗的灯光和顶部不 规则的水泥衡量分割 空间、创造压迫感, 象征着犹太民族延续 历程中的苦难和不屈
“空气”壳
o 这个博物馆他分别设计了“空气壳”,“水壳”和“土壳”三个 主要空间,李布斯金在建筑设计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要“通过你 的身体和感觉来触动你的精神与情感”。
o 进入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个高95英尺的“空气壳”,空气穿过脚 手架式的金属挂板墙时产生阵阵啸声,好似进入了一个神出鬼没 的地方,不由你肌肉不发紧。这座展览馆以顶部观景室为主,没 有展品只有钢构架和观景窗,造成让人心惊胆战的效果。
入口设计
博物馆的正门入口是一栋德 式古典明亮的老建筑,建筑 师的刻意设计,犹太人和德 国人的故事有着说不清因果 关系和根源,无法一刀切, 也无法回避视而不见。
博物馆设计了三条主通道。从旧楼进入博 物馆后,面临三个选择 毁灭之路——通向混凝土地牢 流亡之路——通向霍夫曼花园 延续之路——通向主展厅
屠杀塔
丹尼尔.李布斯金的建构思想
作者介绍
o 丹尼尔·李布斯金(D. Libeskind)先生于 1965年成为美国公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 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 亲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 营的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 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岁的D. Libeskind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 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D. Libeskind在纽 约读完中学后,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后来 转到建筑系。毕业后,D. Libeskind以德国 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主要作品: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当代犹太人纪念馆 自由塔
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香港创意媒体中心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o 外观设计
1.德国闪电战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锯 齿形的形状让人联想到德国闪电 战 2.折叠多次、连贯锯齿形闪电组成的 排列式直线被空白打断。空白空 间代表真空,寓意犹太人的文化 在德国、欧洲被摧残后留下无法 抹去的空白 3.行间之意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屋面 上那一道道排成直线划破闪电的 空白真空线条和博物馆多边曲折 的锯齿造型就像建筑形式的匕首, 为人们打开时光隧道,让人们拼 凑起犹太人被割裂的历史,外墙 不规则带有棱角尖的透光缝,由 表及里,所有线条和空间都是破 碎二不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