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软件系统表示层的模块设计中所涉及的J2EE核心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J2EE的体系架构——J2EE
J2EE的体系架构——J2EEJ2EE是Java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它的核⼼是⼀组技术规范与指南,提供基于组件的⽅式来设计、开发、组装和部署企业应⽤。
J2EE使⽤多层分布式的应⽤模型。
J2EE分层:客户层,执⾏在客户计算机上的组件,⽤户与系统的接⼝逻辑,通过http协议的来訪问应⽤server。
表⽰层,执⾏在J2EEserver上的组件,通过与业务逻辑层互动。
将⽤户须要的数据以适当的⽅式输出。
业务逻辑层,相同是执⾏在J2EEserver上的组件。
企业信息系统层(EIS),是指执⾏在EISserver上的软件系统。
以上层次⼀般也指三层应⽤,也就是客户层+J2EE应⽤服务层+企业信息系统层。
分布在三个不同位置:客户计算机、J2EEserver及后台的数据库或过去遗留下来的系统。
客户层Web浏览器也称Webclient,以标准格式来显⽰从server传递过来的⽹页,它们传递给浏览器时已经是HTML或者XML格式,浏览器正确的显⽰给⽤户。
⼩应⽤程序(Applet)是嵌在浏览器中的⼀种轻量级client。
当web页⾯不能充分的表现数据或者应⽤界⾯的时候,才使⽤它,Applet是⼀种替代web页⾯的⼿段。
可以使⽤J2SE开发Applet。
Applet⽆法使⽤J2EE中的各种Service和API。
须要执⾏在client安装了Java虚拟机的Web浏览器上。
应⽤程序clientJ2EE应⽤程序client相对Applet⽽⾔。
是⼀个较重量级的client,可以使⽤⼤多数的服务和API,它执⾏在客户机上,能提供强⼤⽽灵活易⽤的⽤户界⾯,如使⽤Swing或AWT创建的图形化的⽤户界⾯(GUI)。
当然。
应⽤程序可直接訪问执⾏在业务层的Bean,假设需求同意。
也可以打开HTTP连接,建⽴与执⾏在Web层上的Servlet之间的通讯。
J2EE应⽤server两⼤容器EJB容器+Web容器,即业务逻辑层+表⽰层Web容器管理全部的Servlet等Web组件的执⾏。
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
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中间件是一个处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软件层。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和功能,如消息传递、事务处理、分布式计算、安全性等。
通过将复杂的系统功能和业务逻辑放在中间件中处理,可以使得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设计模式则是一套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中的经验总结。
它们是针对软件开发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设计代码。
设计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同时也能够降低代码的复杂度。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设计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模式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设计和组织中间件的功能和服务。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中间件体系结构中使用的设计模式:1.装饰器模式:装饰器模式允许在不修改原有对象的情况下,动态地给对象添加额外的功能。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装饰器模式可以用于给中间件添加特定的功能,比如日志记录、性能监控等。
2.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用于建立一种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观察者模式可以用于实现消息传递机制,当一个消息发送时,所有订阅该消息的组件都可以收到通知。
3.工厂模式:工厂模式用于创建对象的过程,通过将对象的创建从具体的类中分离出来,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工厂模式可以用于动态地创建中间件对象,根据不同的配置和需求创建不同的中间件实例。
4.责任链模式:责任链模式用于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并且允许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该请求。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责任链模式可以用于处理请求的传递和处理过程,将请求传递给适合处理的中间件组件。
5.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用于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
在中间件体系结构中,适配器模式可以用于适配不同的中间件协议或接口,使得不同的中间件组件能够协同工作。
总结起来,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的结合可以使得系统的各个组件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J2EE的概念与体系结构 ppt课件
ppt课件
12
J2EE的发展
2000.9,Java升级到1.3版,J2XE 1.3。 2001.7,Java升级到1.4版,J2XE 1.4。 2005年8月, Java升级到1.5版,SUN的伙伴 们将J2EE 1.5改名为java EE 5,以前J2EE版 本还是称为J2EE。
ppt课件
ppt课件
21
J2EE的框架
四类容器 EJB容器 Web容器 Application Client容器 Applet容器
ppt课件
22
JAF StAX JAXR
SAAJ
JACC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ppt课件
26
J2EE的框架
ppt课件 8ຫໍສະໝຸດ J2EE带来的效果
通常的瘦客户端多层次应用程序难于编写,因 为它们要设计多行复杂代码,用于处理事务、 状态管理、多线程、资源池以及其它复杂的低 层细节。
ppt课件
9
J2EE带来的效果
基于组件和独立于平台的J2EE体系结构 使得应用程序容易编写
业务逻辑被组织成可重用的组件。 J2EE 服务器以针对每种组件类型的容器形 式提供低层服务,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手边的 业务问题。
ppt课件
7
J2EE是什么
J2EE是一套使用Java进行企业级Web应用开发的事实 上的工业标准。 J2EE 是一种平台规范,该平台提供了一套基于组件的 方法来设计、开发、装配及部署企业应用。 J2EE 平台提供了多层分布式的应用模型、重新利用组 件的能力、统一安全的模式以及灵活的处理控制能力。
j2ee课件
05
J2EE项目实战
登录系统实战
总结词
登录系统实战是J2EE项目实战中的基础案例,用于演示如何使用J2EE技术实现用户登录功能。
详细描述
在登录系统实战中,我们将使用J2EE技术,如Servlet、JSP、JavaBean等,构建一个完整的用户登录系统。该系 统将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密码找回等功能模块。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将深入了解J2EE技术的实际应用,掌 握如何使用J2EE技术实现Web应用程序的基本功能。
04
J2EE应用服务器
WebLogic服务器
总结词
WebLogic是Oracle公司的一款企业级应用服务器,具 有强大的功能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开发 。
详细描述
WebLogic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件服务,如消息传递、事 务处理、安全等,支持各种J2EE规范,并且具有高度 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它还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监控工 具,方便开发人员和管理员进行应用部署和管理。
JNDI技术
要点一
总结词
JNDI(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是J2EE 中的一种技术,用于查找和访问各种命名和目录服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JNDI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接口,用于查找和访问各种类型的 命名和目录服务,如LDA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通过 JNDI,应用程序可以查找EJB组件、数据库连接等信息, 并对其进行管理和配置。
WebSphere服务器
总结词
WebSphere是IBM公司的一款企业级应用服务器,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扩展性,广 泛应用于大型企业和复杂应用。
详细描述
WebSphere支持各种J2EE规范和扩展,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件服务,如消息传递、数据 持久化、安全等。它还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监控工具,并且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扩展
J2EE的层次和组成
J2EE的层次和组成J2EE的层次和组成J2EE组件和“标准的” Java类的不同点在于:它被装配在一个J2EE应用中,具有固定的格式并遵守J2EE规范,由J2EE服务器对其进行管理。
以下是关于J2EE的层次和组成,欢迎大家参考!目前,Java 2平台有3个版本,它们是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的Java 2平台Micro版(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J2ME)、适用于桌面系统的Java 2平台标准版(Java 2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2SE)、适用于创建服务器应用程序和服务的Java 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
J2EE是一种利用Java 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
J2EE技术的基础就是核心Java平台或Java 2平台的标准版,J2EE不仅巩固了标准版中的许多优点,例如"编写一次、随处运行"的特性、方便存取数据库的JDBC API、CORBA技术以及能够在Internet应用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模式等等,同时还提供了对EJB(Enterprise JavaBeans)、Java Servlets API、JSP(Java Server Pages)以及XML 技术的全面支持。
其最终目的就是成为一个能够使企业开发者大幅缩短投放市场时间的体系结构。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各个应用组件根据他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
事实上,sun 设计J2EE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两层模式(client/server)的弊端,在传统模式中,客户端担当了过多的角色而显得臃肿,在这种模式中,第一次部署的时候比较容易,但难于升级或改进,可伸展性也不理想,而且经常基于某种专有的协议??通常是某种数据库协议。
J2EE的四层模型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各个应用组件根据他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
事实上,sun设计J2EE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两层模式(client/server)的弊端,在传统模式中,客户端担当了过多的角色而显得臃肿,在这种模式中,第一次部署的时候比较容易,但难于升级或改进,可伸展性也不理想,而且经常基于某种专有的协议,通常是某种数据库协议。
它使得重用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非常困难。
现在J2EE 的多层企业级应用模型将两层化模型中的不同层面切分成许多层。
一个多层化应用能够为不同的每种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层,以下是J2EE 典型的四层结构:◆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的客户层组件◆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层组件◆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层软件J2EE应用程序组件J2EE应用程序是由组件构成的.J2EE组件是具有独立功能的软件单元,它们通过相关的类和文件组装成J2EE应用程序,并与其他组件交互。
J2EE说明书中定义了以下的J2EE组件: ◆应用客户端程序和applets是客户层组件.◆Java Servlet和JavaServer Pages(JSP)是web层组件.◆Enterprise JavaBeans(EJB)是业务层组件.客户层组件J2EE应用程序可以是基于web方式的,也可以是基于传统方式的.web 层组件J2EE web层组件可以是JSP 页面或Servlets.按照J2EE规范,静态的HTML页面和Applets 不算是web层组件。
正如下图所示的客户层那样,web层可能包含某些JavaBean 对象来处理用户输入,并把输入发送给运行在业务层上的enterprise bean 来进行处理。
业务层组件业务层代码的逻辑用来满足银行,零售,金融等特殊商务领域的需要,由运行在业务层上的enterprise bean 进行处理. 下图表明了一个enterprise bean 是如何从客户端程序接收数据,进行处理(如果必要的话), 并发送到EIS 层储存的,这个过程也可以逆向进行。
技术专题--j2ee模式
j2ee模式(MVC模式、Model1,Model2)1、j2ee常用的设计模式?说明工厂模式。
Java中的23种设计模式:Factory(工厂模式), Builder(建造模式), Factory Method(工厂方法模式),Prototype(原始模型模式),Singleton(单例模式), Facade(门面模式),Adapter(适配器模式), Bridge(桥梁模式), Composite(合成模式),Decorator(装饰模式), Flyweight(享元模式), Proxy(代理模式),Command(命令模式), Interpreter(解释器模式), Visitor(访问者模式),Iterator(迭代子模式), Mediator(调停者模式), Memento(备忘录模式),Observer(观察者模式), State(状态模式), Strategy(策略模式),Template Method(模板方法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leity(责任链模式)工厂模式:工厂模式是一种经常被使用到的模式,根据工厂模式实现的类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生成一组类中某一个类的实例,通常这一组类有一个公共的抽象父类并且实现了相同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针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了不同的操作。
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基类,该类的子类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基类中的方法。
然后需要定义一个工厂类,工厂类可以根据条件生成不同的子类实例。
当得到子类的实例后,开发人员可以调用基类中的方法而不必考虑到底返回的是哪一个子类的实例。
2、说说你所熟悉或听说过的j2ee中的几种常用模式?及对设计模式的一些看法Session Facade Pattern:使用SessionBean访问EntityBeanMessage Facade Pattern:实现异步调用EJB Command Pattern:使用Command JavaBeans取代SessionBean,实现轻量级访问Data Transfer Object Factory:通过DTO Factory简化EntityBean数据提供特性Generic Attribute Access:通过AttibuteAccess接口简化EntityBean数据提供特性Business Interface:通过远程(本地)接口和Bean类实现相同接口规范业务逻辑一致性ejb架构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组件可重用性及开发效率。
软件设计-常见的23种设计模式
常见的二十三种设计模式说明工厂模式:客户类和工厂类分开。
消费者任何时候需要某种产品,只需向工厂请求即可。
消费者无须修改就可以接纳新产品。
缺点是当产品修改时,工厂类也要做相应的修改。
如:如何创建及如何向客户端提供。
建造模式:将产品的内部表象和产品的生成过程分割开来,从而使一个建造过程生成具有不同的内部表象的产品对象。
建造模式使得产品内部表象可以独立的变化,客户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
建造模式可以强制实行一种分步骤进行的建造过程。
工厂方法模式:核心工厂类不再负责所有产品的创建,而是将具体创建的工作交给子类去做,成为一个抽象工厂角色,仅负责给出具体工厂类必须实现的接口,而不接触哪一个产品类应当被实例化这种细节。
原始模型模式:通过给出一个原型对象来指明所要创建的对象的类型,然后用复制这个原型对象的方法创建出更多同类型的对象。
原始模型模式允许动态的增加或减少产品类,产品类不需要非得有任何事先确定的等级结构,原始模型模式适用于任何的等级结构。
缺点是每一个类都必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确保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而且自行实例化并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只应在有真正的“单一实例”的需求时才可使用。
适配器(变压器)模式:把一个类的接口变换成客户端所期待的另一种接口,从而使原本因接口原因不匹配而无法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能够一起工作。
适配类可以根据参数返还一个合适的实例给客户端。
桥梁模式:将抽象化与实现化脱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的变化,也就是说将他们之间的强关联变成弱关联,也就是指在一个软件系统的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使用组合/聚合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从而使两者可以独立的变化。
合成模式:合成模式将对象组织到树结构中,可以用来描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合成模式就是一个处理对象的树结构的模式。
合成模式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树结构表示出来。
合成模式使得客户端把一个个单独的成分对象和由他们复合而成的合成对象同等看待。
了解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
了解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领域,在开发过程中,采用设计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代码,并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设计模式是针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它们提供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最佳实践。
一、设计模式的概念及分类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中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总结和提炼,它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可复用性。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使用场景,设计模式可以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三类。
1. 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关注对象的创建过程,它们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创建对象,同时封装了对象的创建细节。
常见的创建型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等。
2. 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关注对象和类之间的组合关系,它们可以通过类和对象的组合形成更大规模的结构。
常见的结构型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和外观模式等。
3. 行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它们定义了对象之间的职责分配和交互方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对象之间的松耦合。
常见的行为型模式包括模板方法模式、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和中介者模式等。
二、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1.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用于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例如,在多线程环境下,单例模式可以用于创建线程池或日志记录器等实例,确保多个线程之间共享同一个实例。
2. 工厂模式工厂模式用于封装对象的创建过程,隐藏具体的创建细节,并提供通用的接口。
例如,在用户注册功能中,可以使用工厂模式创建不同类型的用户对象,而不需要直接暴露具体的实现细节。
3. 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使得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时,其相关依赖对象可以自动收到通知并更新。
例如,当用户购买商品后,可以通过观察者模式实现自动发送邮件或短信通知。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及应用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及应用在现代软件开发中,设计模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构建复杂软件系统的方法。
它是对软件工程的一种理论进步,可以帮助开发者们迅速解决特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设计模式是针对特定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
它们描述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特定的对象和类结构来解决问题,并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编程语言。
这些抽象的设计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中,使得开发者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有效地利用它们。
设计模式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每一类别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我们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些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对象的创建过程,它们包括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其中,工厂模式是创建对象的一种通用方法,它通过工厂方法将对象的实际创建过程延迟到子类中去实现。
抽象工厂模式则是针对一组相关对象族的创建而设计的,它通过工厂的抽象方法来创建产品的族类。
单例模式可以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唯一的实例,它常常被用于控制资源的访问权限。
建造者模式则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构建比较复杂的对象,它分步骤地完成对象的构建过程。
原型模式则是通过克隆已有对象来创建新的对象。
结构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类和对象的组合,它们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适配器模式可以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种接口形式。
桥接模式则是用于分离抽象化和实现化的接口,从而使它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变化。
装饰器模式则是用于动态地添加或修改对象的行为。
外观模式则为大型复杂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接口。
享元模式则可以减少系统中对象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内存占用。
代理模式则用于控制对对象的访问,并可以在访问时添加额外的功能。
行为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对象间的交互和通信,它们包括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和中介者模式。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考核试卷
A.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B.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
C.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D.简化系统设计
14.以下哪个模式不属于设计模式中的策略模式?()
A.简单策略模式
B.状态策略模式
C.算法策略模式
D.行为策略模式
15.在软件架构中,RESTful架构风格的特点是什么?()
4.单例模式是唯一的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
5.软件架构的关注点是如何将系统的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而不是这些部分的具体实现。()
6.在MVC模式中,视图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并响应用户的请求。()
7.微服务架构相比于传统的单体架构,更容易进行维护和扩展。()
8.适配器模式主要用于解决接口不兼容的问题。()
A.对象中介者模式
B.类中介者模式
C.接口中介者模式
D.组件中介者模式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软件架构设计时应该考虑以下哪些原则?()
A.模块化
B.封装
C.可维护性
D.灵活性
2.以下哪些是设计模式中的创建型模式?()
A.基于组件的开发
B.面向对象的设计
C.独立的服务组件
D.面向过程的开发
8.以下哪个模式不属于设计模式中的行为型模式?()
A.策略模式
B.模板方法模式
C.状态模式
D.职责链模式
9.在软件架构中,微服务架构的主要优势是?()
A.高内聚,低耦合
B.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C.系统间的松耦合
D.独立部署和扩展
10.以下哪个模式不属于设计模式中的命令型模式?()
程序常见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主要分三个类型: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
其中创建型有:一、Singleton,单例模式: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二、Abstract Factory,抽象工厂: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的具体类。
三、Factory Method,工厂方法: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Factory Method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了子类。
四、Builder,建造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他的表示相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五、Prototype,原型模式: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行为型有:六、Iterator,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各个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七、Observer,观察者模式:定义对象间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自动更新。
八、Template Method,模板方法: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Template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以重定义该算法得某些特定步骤。
九、Command,命令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和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十、State,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他的行为。
对象看起来似乎改变了他的类。
十一、Strategy,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他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使他们可以互相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
十二、China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模式: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送发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十三、Mediator,中介者模式:用一个中介对象封装一些列的对象交互。
软件开发中必备的设计模式
软件开发中必备的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使用设计模式是一种提高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有效手段。
设计模式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通用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解决特定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在不同场景下重复使用的模板。
这篇文章将介绍软件开发中常用的设计模式。
一、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用来描述对象的创建过程,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1.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用于确保类只能创建一个实例,并且该实例可以被全局访问。
单例模式通常解决配置管理器、日志记录和线程池等方面的问题。
2. 工厂模式工厂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但是让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是哪一个。
工厂模式通常用于避免在具体代码中使用new关键字,简化代码并使其更易于扩展和更改。
3. 抽象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用于创建一组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这样可以隔离对象创建的复杂性并将其与使用者分离开来。
4. 建造者模式建造者模式使用多个简单的对象一步一步构建复杂的对象。
这样可以将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与其表示相分离,从而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5. 原型模式原型模式通过复制一个现有对象来创建新的对象。
这个过程不需要调用构造函数,而是通过克隆方法完成。
原型模式可以节省对象创建的时间并降低内存消耗。
二、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用来描述对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和享元模式。
1.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用于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另一个客户端所期望的接口。
适配器模式可以解决系统接口不兼容的问题。
2. 桥接模式桥接模式用于将抽象和实现分离开来。
这样可以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变化。
桥接模式通常用于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和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开发等方面。
3. 组合模式组合模式定义了一个抽象基类,表示对象和对象之间的整体-部分关系。
组合模式可以通过递归结构处理整个对象集合。
软件设计常见的23种设计模式
软件设计常见的23种设计模式 在现代软件开发当中,设计模式起到⾄关重要的作⽤。
尤其是⾃从⾯向对象的语⾔普遍使⽤以后,促成了团队合作设计的热潮,⽽在此时,没有⼀个好的设计模式,软件设计⼏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般模式有4个基本要素:模式名称(pattern name)、问题(problem)、解决⽅案(solution)、效果(consequences)。
常见23种模式概述: 1)抽象⼯⼚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个创建⼀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2)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个类的接⼝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个接⼝。
适配器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不兼容⽽不能⼀起⼯作的类可以⼀起⼯作。
3)桥梁模式(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地变化。
4)建造模式(Builder):将⼀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分离,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
5)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为解除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耦合,⽽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
将这些对象连成⼀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个对象处理它。
6)命令模式(Command):将⼀个请求封装为⼀个对象,从⽽可⽤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志,以及⽀持可取消的操作。
7)合成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它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的使⽤具有⼀致性。
8)装饰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个对象添加⼀些额外的职责。
就扩展功能⽽⾔,它能⽣成⼦类的⽅式更为灵活。
9)门⾯模式(Facade):为⼦系统中的⼀组接⼝提供⼀个⼀致的界⾯,门⾯模式定义了⼀个⾼层接⼝,这个接⼝使得这⼀⼦系统更加容易使⽤。
10)⼯⼚⽅法(Factory Method):定义⼀个⽤于创建对象的接⼝,让⼦类决定将哪⼀个类实例化。
软件架构模式的种类
在做软件架构设计时,根据不同的抽象层次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模式: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代码模式(Coding Pattern)。
架构模式是一个系统的高层次策略,涉及到大尺度的组件以及整体性质和力学。
架构模式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总体布局和框架性结构。
设计模式是中等尺度的结构策略。
这些中等尺度的结构实现了一些大尺度组件的行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模式的好坏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总体布局和总体框架。
设计模式定义出子系统或组件的微观结构。
代码模式(或成例)是特定的范例和与特定语言有关的编程技巧。
代码模式的好坏会影响到一个中等尺度组件的内部、外部的结构或行为的底层细节,但不会影响到一个部件或子系统的中等尺度的结构,更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总体布局和大尺度框架。
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一个架构模式描述软件系统里的基本的结构组织或纲要。
架构模式提供一些事先定义好的子系统,指定它们的责任,并给出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的法则和指南。
称之为系统模式。
•MVC模式,一个架构模式常常可以分解成很多个设计模式的联合使用。
MVC模式常常包括调停者(Mediator)模式、策略(Strategy)模式、合成(Composite)模式、观察者(Observer)模式等。
•Layers(分层)模式,有时也称Tiers模式•Blackboard(黑板)模式•Broker(中介)模式•Distributed Process(分散过程)模式•Microkernel(微核)模式架构模式常常划分成如下的几种:一、模块结构(From Mud to Structure)型。
帮助架构师将系统合理划分,避免形成一个对象的海洋。
包括Layers(分层)模式、Blackboard(黑板)模式、Pipes/Filters (管道/过滤器)模式等。
二、分散系统(Distributed Systems)型。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题目与答案
1.各种性能指标及如何到达各种性能指标的方法(1)防止变异模式:是如何设计对象,子系统和系统,使这些元素内部的变化或不稳定性不会对其他元素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方案:识别预测的变化或不稳定之处,分配职责用以创建稳定借口。
(2)依赖反转原理:把你的类从局的现实中隔离开,使他们依赖于抽象类或接口。
它促进了代码面向接口而不是实现,这通过保证对实现的低耦合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
2.常用的中间件有那几种类型(1)常见的对象请求代理架构(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3)J2EE(4)消息代理(5)业务过程代理3.有那些常见架构风格(1)管道和过滤器架构风格(2)面向对象风格(3)隐式调用风格(4)客户-服务器风格(5)分层风格(6)仓库风格(7)解释程序风格(8)过程控制风格4.架构师需要的核心技能是什么(1)涉众之间的交流(2)技术知识(3)软件工程学(4)风险管理5.什么是软件架构软件架构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
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
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的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
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
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实现。
6.什么是架构风格一组原则。
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组为系统家族提供抽象框架的粗粒度模式。
7.什么是架构视图一个架构视图是对于从某一视角或某一点上看到的系统所做的简化描述,描述中涵盖了系统的某一特定方面,从而省略了此方面无关的实体。
8.各种架构风格的组件和连接器是什么1.管道和过滤器架构风格:适用于需要定义一系列的执行规则数据的独立运算,组件在输入时读数据流,在输出时产生数据流组件:称为过滤器,应用于对局部的输入流的转换,经常增长的计算,因此,在输入结束前输出就开始了连接器:称为管道,给流提供管道,把一个过滤器的输出传输到另一个输入。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和编程模式的探讨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和编程模式的探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模式和编程模式是程序员经常需要掌握和应用的概念。
设计模式是指在软件设计阶段,为了解决常见的问题而形成的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程序设计原则,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快地完成软件设计与开发。
而编程模式则是指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能够提高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降低程序出错的概率。
设计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
1. 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创建对象,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这些模式的作用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创建和管理对象,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比较常用的便是单例模式,它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对象,并提供了全局访问点。
2. 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指的是如何将类和对象组合成更大和更复杂的结构,包括外观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梁模式、组合模式、装饰器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等。
这些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应用程序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的应用程序更加模块化、可扩展和可维护。
比较常见的便是代理模式,代理模式是在代理类中封装实际类的方法,使外部调用时不直接调用实际类的方法,而是间接地调用代理类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
3. 行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关注于对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包括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和备忘录模式等。
这些模式可以通过减少复杂度、降低程序耦合度以及提高程序的扩展性和可复用性等方面来提高程序的性能。
比较常见的便是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是采用一种松耦合的方式,使得被观察的对象和观察者之间尽可能地互相独立,当被观察的对象出现变化时,它的所有观察者都会得到通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编程模式也分为多种,比如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模块化编程和响应式编程等。
这些编程模式各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来选择,以达到更好的编程效果。
设计模式之自然语言处理
设计模式之自然语言处理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们时常需要处理文本数据,而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计模式在NLP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语言数据。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在NLP中的应用。
1.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工厂模式是创建型模式之一,它能够将对象的创建过程封装起来,避免客户端和具体实现类之间的紧耦合。
在NLP中,我们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创建不同的分析器,而工厂模式能够方便地创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对象。
比如说,我们要针对不同语言的文本进行分词、词性标注等操作,就可以使用工厂模式来创建需要的分析器。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使用抽象工厂模式来创建一组具有互相依赖关系的对象,比如将分析器对象和词典对象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语言处理系统。
2.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代理模式是结构型模式之一,它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Proxy)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在NLP中,代理模式常常用于创建对象与使用对象之间的中间层,让客户端和对象之间进行解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对象的访问。
比如说,在语言处理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连接远程的分析服务,进行词性标注等操作。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代理模式来创建远程分析器对象的代理,并且在代理中实现一些统计、缓存等功能,来提高效率和减少网络负载。
3.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责任链模式是行为型模式之一,它可以将不同的处理过程组合成一个链式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处理,并且在每个处理节点上对数据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转换。
在NLP中,责任链模式常常用于对文本进行过滤、转换或增强等操作,同时也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地添加或移除一些处理节点。
比如说,在进行关键字提取时,我们可能需要对词语进行过滤、词干化、词性筛选等处理。
设计模式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一、1。
设计模式一般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A。
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相2。
下列属于面向对象基本原则的是: C。
里氏代换3。
Open—Close原则的含义是一个软件实体:A.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4。
当我们想创建一个具体的对象而又不希望指定具体的类时,使用(A)模式。
A.创建型5。
要依赖于抽象不要依赖于具体.即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D)依赖倒转原则6。
依据设计模式思想,程序开发中应优先使用的是( A )关系实现复用.A,委派7. 设计模式的两大主题是( D ) D。
系统复用与系统扩展8。
单体模式中,两个基本要点(AB)和单体类自己提供单例A 。
构造函数私有 B.唯一实例9. 下列模式中,属于行为模式的是( B ) B观察者10.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 D )原则的通俗表述 D。
迪米特1。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设计和规划,这个设计规划既不描述活动,也不描述系统怎样开发,它只描述系统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的交互协作 .2.一个UML模型只描述了一个系统要做什么,它并没告诉我们系统是怎么做。
3.接口是可以在整个模型中反复使用的一组行为,是一个没有属性而只有方法的类。
4.多重性指的是,某个类有多个对象可以和另一个类的一对象关联。
5.当一个类的对象可以充当多种角色时,自身关联就可能发生。
6.在泛化关系中,子类可以替代父类。
后前者出现的可以相同地方。
反过来却不成立。
7.最通常的依赖关系是一个类操作的形构中用到了另一个类的定义。
8.组成是强类型的聚集,因为聚集中的每个部分体只能属于一个整体.9.实现的符号和继承的符号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唯一差别是实现关系用虚线表示,继承关系用实线表示。
10. 设计模式中应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1.适配器模式属于创建型模式结构型( F )2.在设计模式中,“效果"只是指“原因和结果”( T )3.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不能真正工程化( T )4.面向对象语言编程中的异常处理,可以理解为责任链模式(T )5.反模式就是反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设计模式分析:反模式用来解决问题的带有共性的不良方法(F )1.什么是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目标是什么?答: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
责任链模式(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
责任链模式(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
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
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
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的重新组织链和分配责任。
一、责任链模式的结构1、责任链模式涉及的角色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
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下家的引用。
这个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抽象类或Java接口实现。
图中的聚合关系给出了具体子类对下家的引用,抽象方法handlerRequest()规范了子类处理请求的操作。
具体处理者角色(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
由于处理者持有下家引用,因此,如果需要,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家。
抽象处理者角色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定义下家的引用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处理方法,调用此方法处理请求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赋值方法,调用此方法设置下家{this.successor = successor;}public Handler getSuccessor()//取值方法,得到下家对象{return successor;}}具体处理者角色,如果有下家,就将请求传给下家,否则就处理请求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extends Handler{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f (getSuccessor() != null){System.out.println("The request is passed to " + getSuccessor());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else{System.out.println("The request is handled here.");}}}客户端角色public class Client{static private Handler handler1, handler2;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handler1.handleRequest();}}客户端创建了2个处理者对象,并指定第一个处理者对象的下家是第2个处理者对象,而第2个处理者对象没有下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跟我学软件系统表示层的模块设计中所涉及的J2EE核心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1.1.1责任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
1、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1)定义
通过给一个以上对象处理请求的机会来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耦合---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因为这些类程序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耦合,唯一的共同点是在他们之间传递请求。
也就是说,来了一个请求,A类的程序先处理,如果没有处理的话,就传递到B类程序来处理,如果还没有被处理,就传递到C类处理,就这样象一个链条(chain)一样传递下去。
责任链模式就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模式,你的问题在我这里能解决我就解决,不行就把你推给另一个对象。
(2)主要的技术特点
1)在责任链模式中,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对象的引用而接起来形成一条
链。
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
2)客户并不需要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了这个请求,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
端的情况下动态的重新组织该链和分配链上的节点程序类的责任(功能)。
2、责任链模式基本的要求
责任链上的处理者程序可以有两个选择:承担责任(完成处理功能)或者把责任推给下家(不进行功能处理)。
注意:一个请求可能最终没有被责任链上的任何处理者进行处理。
3、为什么会产生责任链模式
1)通常,对节点的链式判断都喜欢使用过程语法if...elseif...else或者更加形象化的
switch-case语法。
2)但如果接收对象对于开发者来说是未知的,我们就无法将其过程化,还必须借助面
向对象的强大的扩展能力。
3)最常见的应用就是Filter(过滤器),是责任链模式的一种应用。
4、责任链模式在本项目中的具体应用示例
本项目中的各个过滤器采用责任链模式,从而实现将各个过滤器串接起来以实现多级过滤效果。
public interface Filter{
public void doFilter(final ServletRequest request,final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throws IOException,ServletException;
}
public class UserAccess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public void doFilter(final ServletRequest request,final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throws IOException,ServletException{ // 主要的功能方法的实现
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 //转向下一个过滤器
}
5、责任链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如果每个接收对象都需要处理请求的某一部分,就可以将不同的处理功能放在不同的对象里面,对单一处理的改动也非常方便。
如此,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确是非常漂亮的行为模式。
其缺点是效率低,因为一个请求的完成可能要遍历到责任链的最后节点才可能完成;同时扩展性差,因为在CoR 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对请求进行处理的接口Handler。
6、另一种实现该模式的程序代码示例
(1)责任链模式的结构---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它所涉及到的角色如下: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出一个方法,以返回对下家的引用。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处理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
(2)定义出某种请求(Request)类(也可以采用接口来实现)
public class Request{
private String type;
public Request(String type){
this.type=type;
}
public String getType(){
return type;
}
public void execute(){
//请求request 的真正具体执行行为的代码
}
}
(3)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设计出处理各个不同的请求的具体子类(特殊的请求的处理)public class HelpRequest extends Request{
public void execute() {
//请求HelpRequest的真正具体执行行为的代码
}
}
public class PrintRequst extends Request{
public void execute(){
//请求PrintRequst的真正具体执行行为的代码
}
}
(4)定义出处理(Handler)前面的请求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
(5)再给出对处理请求的接口进行实现的类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if (request instanceof HelpRequest){
((HelpRequest)request).execute();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
else if (request instanceof PrintRequst){
((PrintRequst)request).execute(); //这里是处理Print的具体代码
}
else{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传递到下一个请求的处理者中}
}
}
其它具体处理者也是如此的结构,每一个里面都设置有一个用来存放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不管你有没有下一个处理者。
7、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责任链模式
当在客户端中无法预先知道具体的服务提供者类时,应该采用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