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危害及人类采取的措施。
(2)了解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读课本图2.29和图2.31,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4.美育目标通过环境污染前后的图片展示,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表格、补充材料【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分发表格、补充材料)导入新课:(背景音乐,点击课件,展示优美图片)伴着这动听的音乐,让我们欣赏两幅优美的图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家园。
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所生活的家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展示受到污染后的图片)大量死亡的鱼类,受到破坏的森林,被废气笼罩的城市。
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各国公民的共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和学习2.7大气环境保护同学们可以分为三个组来讨论这三个大问题,(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并选出组长)每一组同学重点讨论一个大问题,第一组讨论全球变暖,第二组讨论臭氧层的破坏,第三组讨论酸雨问题,下面同学们结合我们所发的补充材料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出来的结果填到表格里。
同学们填完了吗?(学生填完)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1.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气候一直处在冷暖交替的变化之中。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1)________: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________:含量最多,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________⎩⎪⎨⎪⎧绿色植物进行 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 ,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 具有保护作用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2)城市大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通常比农村多。
( ) 【易错辨析】 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呼吸作用需要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知识链接1】 (1)雾霾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有凝结核③空气抬升 遇冷凝结(3)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三.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1.复习大气受热过程3分钟出示图文,提问: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思考并回答巩固旧知识技能,引出新的学习任务。
教学新课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2分钟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倒数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教学新课3.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4分钟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
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的运动,而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是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教学新课4.演示并启发学生分析对流实验3分钟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气候》教案.doc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必修一:2.3 大气环境-气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地区和形成原因。
2、会根据气候资料描述气候特征。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五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初步具备了学习气候类型及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重点和难点】
1、气候的成因
2、气候特征的描述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气候类型,之前我们学过的气压带、风带为气候的形成作铺垫,大家一起来回忆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结合导学案及视频讲解以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气候特征:
域,南美
赤道低压、信
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俄罗斯
°大陆西岸
南北半球极地附二、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结论
1
温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常见天气系统》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常见天气系统》word教案【学习目标】1、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通过对比,能区别气旋与反气旋,会分析两者的原理及对天气的阻碍。
3、通过案例(冷锋),能分析锋面系统简单侧视图,能描述锋面系统对天气的阻碍。
4、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阻碍【学情分析】学生尽管对一些天气、气象术语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明白得的难度可想而知。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表达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例分析法、启发探究法【重点和难点】1、锋面系统与天气2、气压系统与天气3、锋面气旋【讲授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天气系统,你所明白得的天气是什么,跟我们之前学过的气候有什么区别?一、锋面系统(板书).【提问探究】什么是气团?依照性质能够分为哪两种?【学生回答】气团确实是物理性质平均的大团空气。
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1、气团(板书)【教师总结】那个地点讲的冷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有一股气团正朝咱们上空移来,假如这股气团的温度比起这时上空的气温还要低,我们就说它是冷气团,相反呢,假如温度要高些,我们就说它是暖气团。
【教师讲解】当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形成一个交界面,咱们就把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做锋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阻碍我国天气变化的常见天气系统之一——锋面系统2、锋面(板书)【多媒体演示】演示锋面系统示意图【教师解说】锋面确实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假如画出锋面的立体图就会发觉,锋面与地面有一条交线,我们就把这条线叫做锋线。
锋面和锋线共同构成了锋。
暖气团的温度相对高与冷气团,而且湿度也比冷气团大。
依照前面气压的知识,我们明白暖气团的气压比较小,而冷气团的气压比较大。
正是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因此锋面邻近常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图2.4中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出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2)完成教材P48活动。
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阅读教材插图: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动呢?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如下图
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
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导学生探究分析)
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摩。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本章是承第一章最后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的开篇,从第二章开始,从地理要素角度来认识地球每个圈层的特点,位于地表之上的大气圈作为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大气与其他要素(圈层)的相互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
所以本章内容在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对地球上的大气学习,同时也能够为地球上的水等后面章节的内容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铺垫。
运用情境,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下单元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联系观点,综合思维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然地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地球上大气是自然环境系统一个重要的圈层,通过本章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学习,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说明大气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分析地理要素(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梳理教材内容内在知识联系。
图示“地球上大气”大概念体系:学情分析:基于开展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结构,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热量带等在宏观上、全球和地区尺度上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了解,但并不系统全面深入,高一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尚未形成全面的、不同尺度的、整体的、要素和时空的相互联系学习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教学时,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教学时,要将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大气的物质能量分布、运动、变化、转化过程,培养时空尺度下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级,明确大概念、地理概念、地理事实以及各知识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内化逻辑关系,引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习惯的连续性,促进思维的螺旋式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会议参加附中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和会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学习,从未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地理课。
高一地理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期中考试前是自然地理,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笔记,期中考试后检查。
期中考试后是人文地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但是需要我们同学有很好的识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二地理讲述选修地理和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难度开始加大,课堂纪律特别好,听讲效果也非常好,而课时只有两节。
为了应对高考,我在课堂上常常进行习题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给学生复印了高考系列练习题,让他们真正领略高考试题真面目。
二是总结“口诀”进行记忆,如等值线分布规律:“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等温线分布规律:“高纬高,低纬低”。
这样方便同学们记忆。
还有影响区域环境的自然原因是——“地气水土生”,人文原因是——“政技老市交”。
三是和学生同时做题,同时找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做题模板。
虽然教学多年,我坚持教学备学生,备程度,备课本,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甲、乙、丙三个班基础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我的思路。
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课前备课我准备了word文档和powerpoint,板书以word为主,powerpoint和展台为课堂教学用。
课后作业我及时登记,因为课时所限,对于有代表性或者错误较多的题目,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设计
量
气
体
CO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化石燃料的使用,植被的破坏→CO2增多→全球性气候变暖
O3
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的紫外线还有杀菌的作用.
氟氯烃→臭氧含量减少,形成"空洞"→发生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作用,吸收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反射,散射作用
简单的总结性,理顺知识的因果关系,把这节课推向高潮,效果良好.
利用简洁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化繁为简,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符合教学巩固性原则.
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
低
层
大
气
干
洁
空
气
主要成份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份,肥料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氧化反应
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呢(生:这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6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那么布在地球外围2000~3000千米的大气层中,在这厚厚的大气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呢
多媒体《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师生共同识别:(1)图中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其中的曲线又表示什么从下而上一共分为几层
最后完成课堂二题活动练习
板书设计:表格式和图解式两种.
如下表:
这样引课过渡自然,不仅复习旧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认定目标,学习有方向.
从课文中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运用旧知识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高中地理2.3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进新课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保护》说课教案设计
说课:大气环境保护课题: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大气环境保护"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上册课时:1课时分四大部分进行说课:说教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环境保护"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新教材改编中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在第二单元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后,让学生意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的体现.所以,本节作为"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目前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说"大气环境保护"是整个单元内容的重点.2教学对象分析本校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善于获取各种课外知识;观察,归纳能力较好.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特点,以及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掌握程度(这节课,某些知识与化学联系紧密)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程序.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这些污染的对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概括能力;观察,阅读,读图分析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防治为重点.教学难点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是难点.因为牵涉到氟氯烃化合物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消耗臭氧的化学过程.1.5教材处理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2说学法(1)预习法:先让学生做些课前准备,通过校图书馆,网络室收集有关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2)讨论法:课堂上讨论,交流,活跃思维.(3)观察,归纳法: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供的数据,归纳出现象的本质.3说教法3.1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难度(并不大),教师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大气环境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3.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4说教学过程4.1教学思路"大气环境保护"这一专题,着重研究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以及酸雨危害.我的思路是对这三大环境问题进行"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4.2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教学程序】:【导入新课】介绍当前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等.(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大气环境问题)【讲授新课】【展示漫画】"地球出汗了!"【讨论分析】地球为什么出汗了——"热"(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增多(人类活动所排放)〈引出本课研究的第一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一,全球变暖【讲授】①首先帮同学回忆复习"大气保温效应",介绍温室气体.②列举数据表现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提问】全球变暖的原因答: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此外还有自然原因(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小组讨论】全球变暖的危害防治措施(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作为例证)【教师补正】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措施: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型新能源……【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全球变暖并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比如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培养学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展示漫画】"伞破难遮阳!"(引出第二个大气环境问题)什么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臭氧层",地球为什么喊"痛"——"臭氧层遭到破坏.【板书】二,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讲授】①臭氧层的含义②氟氯烃对O3的破坏(难点)CF2CL2+光能→CF2+CL CL+O3→CLO+O2 CLO+O→CL+O2总反应2O3→3O2③析图2.37"南极臭氧空洞"(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如何去保护臭氧层【教师小结】略【联系生活】家庭使用的冰箱,空调的制冷剂,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变化新飞冰箱为何被称为"绿色冰箱"【展示漫画】"雨中垂钓"(教材图2.38,引出第三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三,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课前的准备,即可明确①酸雨的概念和成因;②我国酸雨类型及分布;③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略【注意】强调大气环境保护需全球共同合作,树立学生"全球意识"【总结】回顾本课内容(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课堂练习】全球变暖使极地气温——,两极冰川——,引起海平面——.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严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配平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SO2+ O2+ H2O→H2SO4(加强学科间联系)分析四川盆地酸雨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板书设计:2.7 大气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人为原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氟氯烃的使用酸性气体(SO2,NO2等)的排放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防治减少CO2等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植树造林禁止氟氯烃的使用,采用新材料,国际合作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治理废气……。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讲大气的运动知识体系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分析考点1热力环流1.在图1中补充箭头方向和气压。
2.原理:地面冷热不均3.在图2中画出高空等压面,写出地面冷热分布。
4.完成常见热力环流图。
考点2天气系统在图3中画出各点风向及雨区位置(用阴影表示),并判断锋面性质。
大气环流1.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3)题。
(1)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3)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2.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绘制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对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天气系统3.(2011·浙江文综)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
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4.(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该日最可能出现在A.1月 B.4月 C.7月 D.10月5.下图为“某天气系统图”,回答(1)~(2)题。
(1)此时图中A.城市被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B.a地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降水C.c地刮西北风 D.b地雨过天晴(2)下图中沿甲乙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6. 读“某国家沿海地区及夏季某日气象资料统计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学案:2.3.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含答案
3.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
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rlybird
晨鸟教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①
Earlybird
晨鸟教育
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__。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
区在__________半球。 (4)图中 M、N 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_地,原因是
所以图中③正确。第 2 题,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
的地方,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从图中看,③处等
压线最密集。
答案:1.C 2.C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完成 1~2 题。
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1~2 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
Earlybird
晨鸟教育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备课少不了好教案,查字典地理网为您提供最优秀的地理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知识要求: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及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智能训练:分析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思想教育: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阅读要求:《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等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保护措施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教具:投影片课型:新授课教法:阅读、分析、总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及酸雨危害。
一、全球变暖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0、90C,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
2、成因(1)自然原因: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比如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化之中(见第二单元第六节),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是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人为原因:一是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3、影响――“温室效应”(1)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2)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一是因为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而造成海面上升;二是因极地增温强烈,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尽管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全球来说,人类社会为此调整经济结构而付出的代价将高于可能得到的好处。
4、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二、臭氧层的破坏1、表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出现南极“臭氧洞”;北极地区也出现巨大“臭氧洞”2、成因(1)自然因子:太阳活动(2)人为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高一地理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点,内容包括大气的垂直分布、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等知识点。
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标准解读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4、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例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
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同学们是否觉得最近天气有点异常,早晚较冷,但中午又很热。
这是为什么呢?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
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作业布置:分析“温室效应”原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探究。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以地理图表为载体,有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
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
引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但是学生在探究讨论时,要加强管理和调控,注意不要离题,引导学生加强科际联系,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