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忆上节课内容。
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上下纸片向哪个方向飘?为什么?2.话题引入。
教师:为什么冬天门开一条缝会感觉到冷?学生回答猜想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回答教师拿出实验箱(二)新课教学A教师说:请你观察一下,说说实验箱的构造。
实验箱上方小口,左侧有一个小口,前面是密封的,为了不透气。
b教师:你的桌上还准备了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大家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回答你的这个实验,变量是什么?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小心火,注意纸筒别着火,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
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1)你是怎样做的?(2)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遇到了什么问题?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出示幻灯片思考题,小组讨论: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③实验说明在什么?(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是空气的对流,温度差造成的。
6.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对流现象?出示幻灯片:(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谁还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第三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与成因,探讨风的产生与空气的关系,学习风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了解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
难点: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风车、气球、吹风机、空气流动演示装置等。
学生准备:纸张、剪刀、胶棒、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风车、气球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风的了解。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空气流动演示装置,讲解风的成因。
学生观看演示,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
3. 随堂练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风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探讨风的分类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风力大小,将风分为微风、中等风、大风等。
5. 课堂小结学生跟随教师回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2. 风的分类及特点微风、中等风、大风风速、风向、风力3. 风对环境的影响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经验,描述你所了解的风,并说明其特点。
论述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具有不同风速、风向和风力等特点。
风力对环境有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观察风对环境的影响。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成因》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第四章《多样自然现象》第二节《风成因》。
具体内容包括风形成原理、风种类、以及风对环境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基本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形成原理,风对环境影响。
2. 教学重点:风成因,风分类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水盆、纸张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纸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从哪里来,风是如何形成。
2. 新课导入:讲解风形成原理,引导学生学习风分类和特点。
(1)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现象,当空气流动时,就会形成风。
(3)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风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风,如何根据风特点进行分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教室里风向和风力,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空气流动产生风2. 风分类地热风、海陆风、山谷风、冰川风等3. 风特点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你所在地区风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举例说明风对环境影响。
2. 答案:(1)地热风:由于地热作用,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形成风。
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风;夜间,陆地比海洋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风。
(2)风对环境影响:风能促进空气流通,降低气温,使气候宜人;风能传播种子,帮助植物繁殖;风能引起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成因、分类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在描述风特点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生活》中的第二课时《风的成因》。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风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大气的运动、气压差异、地球自转与公转对风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理解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教学重点:风的成因、气压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漏斗、纸条、风车、地球仪等。
学具:剪刀、胶带、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
(2)提问:为什么气球会动?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风的成因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地球仪、气压图等教具,讲解大气运动、气压差异、地球自转与公转对风的影响。
(2)讲解风的分类:按方向分为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按强度分为和风、劲风、大风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剪裁纸条,用纸条模拟风的运动。
(2)观察漏斗中纸条的运动,探讨气压差异对风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风有关?(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大气运动气压差异地球自转与公转2. 风的分类按方向: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按强度:和风、劲风、大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成因。
(2)举例说明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
2. 答案:(1)风的成因:大气运动、气压差异、地球自转与公转。
(2)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如风吹树叶、帆船行驶、风筝飞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学生对风的成因、气压差异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
(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感受风的力量。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10课《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答案: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的好处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等。
5. 请描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抵御强风;植树造林,以降低风速和减少风害;使用防风屏障或围墙,以保护农作物和建筑物。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风的形成》这一章节后,我设计了一些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反馈,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气压、温度、湿度等概念感到困惑,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比较,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风的基本概念。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它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风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风的形成和风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请举例说明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风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风可以携带种子和花粉,帮助植物繁殖。风还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如引起云的形成和降水。此外,风还能帮助地球散热,维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3. 请解释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
答案: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树叶摇动、旗帜飘扬等现象来估计风速。此外,使用风速计和风向标等工具可以帮助准确测量风的强度和方向。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详细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害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方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了解风的好处与害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看课件)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
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方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完毕活动。
风的成因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市实验小学科学教研室参与人员:市实验小学科学组全体教师一、活动背景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回暖,风也开始变得频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成因,提高科学素养,我校科学组决定开展一次以“风的成因”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对“风的成因”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 时间:3月10日- 内容:教师们共同探讨“风的成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 过程:- 首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自己对“风的成因”的教学理解。
- 然后,全体教师就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如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风、如何解释风的产生机制等。
- 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 时间:3月15日- 内容:由一位教师进行“风的成因”公开课展示。
- 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 利用实验器材,如风车、气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力量。
-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并得出结论。
3. 研讨交流- 时间:3月15日课后- 内容:对课堂观摩进行总结和反思,交流教学心得。
- 过程:- 首先,公开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分享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 然后,其他教师针对公开课的教学环节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 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三、活动总结1. 教学目标达成-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因,知道风的形成与气压差、地球自转等因素有关。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们采用了多媒体、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优化-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大气现象”,详细内容为: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的作用。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地球仪等。
2. 学具: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树叶飘动、红旗飘扬等,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风?风是怎么来的?2. 新课内容:(1)风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以实验、动画等形式,讲解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因素导致风的形成。
(3)风的作用:列举风对生活、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如风力发电、风帆助航等。
3. 实践活动:(1)制作小风车,感受风的力量。
(2)分组讨论,分析风对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风的成因、作用的选择题、填空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3. 风的作用生活环境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风对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两点。
2. 答案:(1)例:树叶飘动、红旗飘扬、风筝飞翔。
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
(2)例: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化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风的成因、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并且知道气压差是风力产生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的成因和风力与气压的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风的成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从而理解风的成因。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塑料袋等。
2.材料: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风,让学生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
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力的产生。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提出一个方案,并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成因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课堂实录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师:“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生:风
2.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猜测。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
1.师: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
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
2.课件展示有关风的音像资料。
谈话: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学生思考,回答)
3.讨论: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想办法制造和感受风?
(分组活动)
4.汇报:刚才的活动中,你们都是怎么做的?风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通过吹、扇等动作,脸上感到有凉气,看见了头发飘动、纸条摆动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风。
引导:想一想刚才我们吹的、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这说了风是什么?
5.学生猜测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
实验桌上另有一张记录单。
)
2.讨论、交流设计思路,教师指导补充完善。
(第一步:摆好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在大瓶内放一根未燃的蜡烛;
第二步: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第三步:点燃大瓶内的蜡烛,依然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
如果我们现在来做实验,你认为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交流:
(1)没有点燃大瓶内的蜡烛时,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2)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5.思考、讨论:
(1)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会形成风呢?
(2)实验说明,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6.引导推理:
(1)自然界里的空气有冷热差别吗?哪里的空气冷?哪里的空气热?为什么?这些空气怎样流动?
(2)根据实验中风的形成,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实验说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热地方的空气轻、会上升,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冷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海陆风”是怎么回事?等等
2.学生做尝试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