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白发的期盼》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精品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鉴赏广播稿的技法。

3.借鉴本文的技法练习写作。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

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

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

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

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

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二、写作背景作者温秋阳是老年节目的编辑,在接触、采访众多老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当今老年人的切肤之痛——精神赡养的匮乏。

带着这一问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利用到河南、上海、成都、西藏等地出差的机会,从老年人到年轻人、从专家到老年工作者,共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物,整理出的音响素材近两万字,最后编辑成了《白发的期盼》。

三、文体知识——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研读课文】1.文章一开头举了一个怎样的事例?这样导入有什么好处?提示:一位退休的孤独老人的不幸遭遇。

通过此例,引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扣人心弦,富有震撼力,使人们增强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一:《白发》阅读与思考
课时安排:本节课为阅读课,建议安排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白发》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题材和写作手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份《白发》的全文及相关分析资料。

2.学生准备好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白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并简要了解他们对这篇文章的了解程度。

步骤二:阅读(25分钟)
让学生独立阅读《白发》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三: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笔记,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白发在文章中有何象征意义?
3.文章中哪些描写和细节对你影响最深?为什么?
步骤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白发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对于人生和时
光流转的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针对《白发》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讨论,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对于人生和时光流逝有一些新的思考。

教师需要在讨论环节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总结和归纳讨论结果,以便让学生更
好地理解文章。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待(节选)》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待(节选)》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待(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

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对话自然,贴切主题,没有照本宣科、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的听觉感染力。

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全社会都应重视“精神赡养”的话题让人深思。

教学重点体味问题设计焦点性与理性的视角。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热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带、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地进行表达。

2.学习记者能精心设计问题,语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领悟文章内涵,弄清文章的意图。

2.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知道“精神赡养”的含义与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庭,重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能超越物质赡养的人文情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常回家看看》歌词【录音】《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

推进新课师一曲《常回家看看》,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人人都吟唱这首歌时,还让我们深思老人的愿望就图个团团圆圆,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新闻分析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5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5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5《白发的期盼》教案5练习巩固课教案课内巩固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赡养〔〕高瞻远瞩〔〕叮嘱〔〕融洽〔〕2、填空。

父母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

3、以下各句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那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明白。

B、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C、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确实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有些情况永久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久无法弥补。

4、把下面一句话改为三个短句。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确实是指外界用特别好的表达方式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课外提升百年思索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

今天之因此情愿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要紧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所以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那个法学院。

我盼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以后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能够临时同意一个特别粗略的分法,确实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什么原因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德文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说法,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确实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明白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

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假如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只是确实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

苏教语文必修4江苏专学案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Word含解析

苏教语文必修4江苏专学案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Word含解析

◎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 à)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 (2)圈⎩⎪⎨⎪⎧花圈.(qu ān )圈.养(ju àn ) (3)着⎩⎪⎨⎪⎧ 执着.(zhu ó)着.急(zh áo )着.数(zh āo ) (4)埋⎩⎪⎨⎪⎧埋.没(m ái )埋.怨(m 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 ù)所及处.(ch 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白发的期盼》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白发的期盼》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白发的期盼》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倾听的要素,学会倾听,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听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活,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教学难点: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读一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师读)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不久,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开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投影,给出信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2、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3、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想行窃。

( )4、后来从店里跑出来的人是个伙计。

( )5、警车呼啸着从珠宝店门口开过只是在巡逻。

( )6、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二、倾听文本1.出示第一段录音剪辑(从“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到“陈先生:……并不是咱不孝顺”),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所听到的客观信息,能概括复述录音中两位人物的说话内容。

2.倾听不仅仅是对声音信息的捕捉,对于一段相对完整的录音还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明确声音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出示第二段录音剪辑(从“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声音”到“出逗鸟声、鸟叫声压混”)。

听完录音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在这段录音中有哪些主要信息?(2)录音里是怎么说的呢?3.倾听不仅仅是客观信息的接收与筛选,它还需要我们关注客观信息背后的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

出示第三段录音剪辑(从“记者:我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到“……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听完录音解决三个问题:(1)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叙述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白发的期盼》主要探讨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本身的意图,学生必须在聆听中摸索感悟后有所获,同时能够做出自己的表达。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白发的期盼》教案教学目标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知道。

2.学生善于聆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掌控口语交换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挑选好社会热门问题,环绕采访中心精心挑选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连语言,环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灵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 重点、难点1.学生能够在聆听活动中掌控聆听技能,准确掌控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特殊摸索。

● 设计思想先让学生聆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摸索录音中触及哪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供养”问题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形。

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浏览《白发的期盼》,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摸索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聆听的特别魅力。

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供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示学生推许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

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情势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白发的期盼》电子课文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他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和回报。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亲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珍惜和回报亲情。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并背诵。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2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倾听,能准确全面地表达听到的信息;2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难点1.把握好倾听的技巧,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所听到的信息。

2.欣赏广播作品时,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都习惯于用眼睛去获得信息,欣赏作品。

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形式,用耳朵来获取信息。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拿出笔来,注意记录,我放一段录音,大家简要地叙述一下录音里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

(录音:老年人部分)问1、我发现刚才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动情。

记者精心地为我们制作了这么长的一段录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白发的老人,他们究竟期盼的是什么?请引述你听到的素材加以回答。

当今社会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可忽视。

一、第一个引用的例子是有一个老人,他有许多孩子,但是都不在身边,他整个一星期下来,仅仅说了两句话,一句话是在街上漫步的时候,别人问他几岁,他回答了,另外一句是别人送东西到他家门口,他说了声“谢谢”。

问○1我们平时都会说老人家爱唠叨。

但是录音中,一个老人,一个礼拜只讲了两句话,这突出地告诉我们,这位老年人的精神方面怎么样?老年人精神的极端孤寂。

都说老人话多,但这个老人一个礼拜竟然只说了两句话。

他为什么不说话,是他不爱说话吗?同学们能感受到他的寂寞吗?二、一位北京大学退休的吴老师,一个人住在一个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她的老伴去世了,两个女儿在美国。

她平时没有事就看看电视,爬爬山,睡睡觉,去学校做做实验。

还有,她的报酬很少,两个女儿很少回来陪她。

记者走的时候,老人还在重复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但是都没人来接。

问○2对吴老师来说,她的生活当中,最缺少的是什么?精神上的关爱。

不能说子女就不关爱她,女儿也是给她定期寄钱回来的,但是她把寄回来的支票都怎么样啦——撕掉了是吧?她说她缺钱吗?我们平时老说要尊老,要赡养老人,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人,相当穷的老人,他们现在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赡养。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同步教案《白发的期盼》教案6课堂提能训练教案【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作为偶像》第一部分,回答1~3题。

1.记者向杨利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提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个问题问杨利伟的身体状况。

这样设问的目的有三:一是观众关心这个问题;二是为下面的深入提问埋下伏笔;三是亲切入题,拉近二者距离,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2.杨利伟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得体,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杨利伟不说自己而说“这次载人航天飞行”,显得非常谦虚。

他把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当做是对自己的激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谦虚。

3.在选文部分方宏进四次提问的思路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问健康状况引入,进而问到现在的活动、活动的意义和对青少年的期望,步步深入,思路连贯清晰。

二、阅读《白发的期盼(节选)》从开头至“(出逗鸟声、鸟叫声压混)”,回答4~7题。

4.文章用赵女士讲的小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小故事开头,说明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从而引出本文的访谈话题——白发的期盼。

5.作者采访的林女士等人生活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几位老人的共同点是感到孤单、无聊、苦闷,且并不需要物质方面的资助。

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赡养”。

6.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部分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表现方法。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钱志惠 [教学思路] 《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

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 )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 生1:第…—项是正确的。

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

生2: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

白发的期待 (苏教版)

白发的期待 (苏教版)

白发的期待(苏教版)【设计指导思想】为真正体现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实现专题教学要求,本的教学笔者特意准备了本的数段录音剪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

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教师要能够在堂上引导学生明了倾听的要素,掌握倾听的技巧,对于本一方面要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内容,一方面要通过自主的分析与判断,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本内涵。

作为一则新闻分析,《白发的期盼》主要探讨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本身的意图,学生必须在倾听中思考感悟后有所获,同时能够做出自己的表达。

考虑到广播节目所特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倾听、理解、表达的基础上,设计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倾听的要素,学会倾听,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听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活,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我读一段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师读)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不久,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开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投影,给出信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2、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3、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想行窃。

()4、后从店里跑出的人是个伙计。

()、警车呼啸着从珠宝店门口开过只是在巡逻。

()6、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如此设计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倾听本之前对倾听要求有所了解,主要是发现问题;二是想唤起学生听的热情,改变以往的听习惯,能够有参与倾听的冲动。

《白发的期盼》(语文苏教必修4).doc

《白发的期盼》(语文苏教必修4).doc

《白发的期盼》教学设"本课时编写:南昌三中黄莎教材分析:《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必修四第四板块“走进语言场”中的“倾听”专题的一个广播作品,属于倾听类的教学文本,文本中有人物经历、人物诉求、人物情愫,又有由人物活动具体的言语声音,语气、语调等组成的音响效果。

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中,要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文类特点,有侧重地开发作为倾听类文本的内容和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实践,在倾听屮学习倾听,感知人物经历、人物诉求,感受人物情感,感悟要学会倾听、学会亲(亲近、关爱)亲(父母)的人生真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2. 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

【教学难点】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咅带。

4、准备好陈红《常冋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人,感悟亲情是当今的重要话题,你们知道你们爷爷奶奶需要的是什么吗啊?今天,让我们走进《白发的期盼》,听听爷爷奶奶们的心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事件出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二、主持人介绍:温秋阳,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

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

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

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

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

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讣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 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

活动体验——《白发的期盼》教学思路:《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

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学习目标: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 )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学生的判断生1:第…—项是正确的。

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

生2: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4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4

语文iv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二(白发的期盼)最新教案4《白发的期盼》教案4教学课题:白发的期盼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亲情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接着维持;同时,中国差不多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亲情越来越淡薄,但白发的期盼却越来越强烈。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新闻分析广播稿,由引子和主体两大部分构成,引子部分由一位一周只说两句话的老人的悲惨命运,引出当代老人的需要——精神赡养。

主体部分分别是从老人的晚年生活和儿女的反应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引人深思。

老人的精神需求:1、拿鸟当孙子养2、苦苦等待越洋电话儿女的反应:1、住的远有心无力型2、太疲劳,懒得动3、失去依赖,淡忘了父母恩情【三】讨论1、这篇广播稿获得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什么?从时代高度深化人文内涵解放声音,以人为本简约是美,平淡是真2、播放《常回家看看》,把大伙带入情境,讨论如何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四】课外阅读孝心无价毕淑敏我不喜爱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特别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为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盼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爱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不管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无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2〖必修四〗〖原创〗白发的期盼〖作者/会员名〗jsgylr 〖Email〗jsgylr@ 白发的期盼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倾听的要素,学会倾听,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听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活,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常回家看看》音乐。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板书课题)二、文体介绍:《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三、词语积累:赡养天伦之乐耳熟能详融洽溜达四、课文分析:学生自读课文,明确三个问题:(一)白发老人的期盼是什么?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期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讨论学习生字词。

3.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内容理解: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期盼。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农村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父母讲述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写的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白发的期盼(节选)》。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素材。

3. 生字词卡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发的期盼(节选)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

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漠,这令记者十分“惶恐”,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

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

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对话自然,贴合主题,没有念稿子、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的听觉感染力。

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思路方法
先让学生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

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阅读《白发的期盼》,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倾听的特殊魅力。

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赡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发学生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

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
一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形式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

2.学生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采访中心精心选择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联语言,围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境导入
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

”这话一点不错,做子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心血!
“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

同学们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老年人过得幸福吗?(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老人生活是快乐的,也不应予以否定。


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段广播录音《白发的期盼》,听听老年人的心声。

歌曲导入
多媒体播放陈红《常回家看看》,同时投影歌词。

请同学边听边看边思考,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老年人最想要的无非就是子女的关心,希望子女经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就是图个天伦之乐。

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也可放在结尾,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白发的期盼》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送新闻分析节目参评。

1.主创人员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

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

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

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

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

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
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王惠敏:1954年生。

河北石家庄人。

高级录音师。

1982年调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

现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

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一等奖;歌曲《渔村夜》《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连环杯”录制奖、金奖。

2.获奖评语
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二、词语积累
1.词语
精神赡养天伦之乐耳熟能详
2.熟语
“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原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是要尽量不出行的,即使出行也要有个方向。

另外一种解释,其实也只是“游必有方”的解释,说出行要有方法,就是如何安置父母,要有妥善的方法。

据说后一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不过两种解释大意是不错的,就是父母在堂,是尽量不要出行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则皋鱼也。

披褐拥剑,哭于路左。

孔子下车而问其故,对曰:吾少好学,周流天下,以后吾亲死,一失也;高尚其志,不事庸君,而晚仕无成,二失也;少择交游,寡亲友,而老无所托,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可反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亲也。

吾于是辞矣。

立哭而死。

孔子谓弟子曰:识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一十三人。


信息筛选
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

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这个“白发的期盼”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1:“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
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
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
(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
“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
(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提示2: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老人们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