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空地协同应急的地表可通行性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科技成果——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平台技术

科技成果——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平台技术

科技成果——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平台技术技术开发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适用范围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地震、森林消防灭火救灾、院前医疗急救等事故与灾害发生时,交通不畅、通信中断和空地协同应急救援的实际迫切需求,结合我国对建立应急救援航空体系的战略规划,研制并开发了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平台。

本系统平台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能迅速感知现场态势、快速提供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形成空地协同的有效力量联合实施应急救援,满足应急响应需求,在防灾救灾、人员救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远程信息化指挥决策、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应急指挥通信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成果简介该平台综合运用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光电视频画面获取/北斗卫星通信/航空监视/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实现基于手持/车载/机载终端、地面交通、空中通航飞行器、监控中心等空地协同的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

平台针对空地协同的多网融合技术、数据组网、智能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卫星导航定位完好性监测与性能评估等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技术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系统硬件平台主要由应急救援信息化综合处理服务器、信息处理终端及信息获取传感器构成。

系统软件集成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GIS地理信息处理算法、指挥调度信息传输算法、北斗卫星/ADS-B/无线网络等链路的自适应切换算法。

关键技术1、研发了基于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化系统利用北斗/GNSS卫星导航系统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目标进行定位,采用ADS-BOUT/IN广播/感知通用航空飞行器态势,首次提出基于ADS-B/北斗短报文/无线网络链路互补的低成本无盲区监视新方法以突破空域环境限制,通过多网融合实现了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的全空域、全时域无缝监视,在事故与灾害发生时,能迅速知道指定范围内有多少地面和航空力量可以实施应急救援,形成态势画面,并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快速开展救援。

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的“平急两用”设计探讨

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的“平急两用”设计探讨

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的“平急两用”设计探讨摘要:在当今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的“平急两用”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设计理念,重点分析了在紧急情况下将物流仓储设施按需转化为“战时基础保供仓”的必要性、关键设计要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研究,为物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各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供应链中断等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

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作为物资流通的核心节点,其“平急两用”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在平日保障高效的物流运作,更能在紧急时刻迅速转化为关键的物资保障设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平急两用”设计的必要性(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需求突发事件往往导致物资需求的急剧增加和供应的紧张,如地震后的救援物资、疫情期间的医疗和生活物资等。

“平急两用”设计能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配和存储大量物资,满足受灾地区或特殊时期的需求。

(二)提高物流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现代物流系统面临着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平急两用”设计有助于物流设施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调整功能,适应各种突发状况,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通过“平急两用”设计,可以避免在紧急情况下临时建设或改造物流设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提高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急”时转化的关键设计要素(一)战时基础保供仓的设计原则“平急两用”的综合物流枢纽和大仓基地需具备从平时使用状态迅速切换至“急”用状态的能力,以满足战时基础保供仓的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须严格遵循战时基础保供仓的设计原则。

战时基础保供仓的设计原则如下:1. 坚固耐用性:采用坚固的建筑结构和材料,能够承受爆炸、冲击等战争破坏。

灾害现场信息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案(一)

灾害现场信息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案(一)

灾害现场信息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灾害现场信息获取是应急响应和灾后处理的核心环节,然而,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无法满足实时、全面、深度的需求。

因此,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研究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实现灾害现场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对于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结合了空间与地面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对灾害现场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卫星遥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对灾害区域进行宏观观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理信息。

2.无人机侦察:利用无人机携带的高清相机、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对灾害区域进行空中拍摄,获取实时、精准的图像和数据。

3.地面传感器:利用部署在灾害现场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灾害发展情况,获取关键的物理、化学信息。

4.信息融合与处理:对从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取有用的数据,生成灾区全景图、灾害发展趋势预测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信息需求,制定技术路线,选择合适的卫星、无人机和传感器型号。

2.硬件部署: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在灾害易发区部署卫星接收站、无人机基地和地面传感器网络。

3.软件开发:开发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融合和处理。

4.系统测试与优化:在真实灾害场景下对系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5.集成应用:将优化后的系统集成到应急响应体系中,在实际灾害事件中应用。

四、适用范围该技术适用于地震、洪水、火灾等各类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应急响应中,同时也可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五、创新要点1.多源信息融合: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将来自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

2.空地一体化:将空间技术与地面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获取,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果。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引言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是评估城市交通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分析可达性,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一、基于距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基于距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目的地与其他地点之间的距离来评估可达性。

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最短路径距离等。

通过这些距离指标,可以评估不同地点之间的可达性差异,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二、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实际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考虑交通工具的速度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计算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

常用的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包括基于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和基于行程时间的可达性分析。

基于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是通过建立城市交通网络模型,计算出不同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和时间。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交通流量等实际因素,更加准确地评估可达性。

基于行程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是通过实际的行程时间数据来评估可达性。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交通拥堵、交通工具的速度等实际因素,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三、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城市交通不仅仅包括汽车、公交车等机动车辆,还包括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

因此,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速度、成本等因素,评估不同地点之间的可达性。

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差异,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例如,在规划自行车道时,可以通过分析自行车和汽车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合理规划自行车道的位置和长度,提高自行车的可达性。

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7T08:01:48.99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王姝清[导读] :在“空天地”下的一体化技术运用中,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和情况,采用科学方法,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将相关的遥感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起来运用,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监测体系,从而建立对应的预测和防控体系。

具体来说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全时空实时感知和全周期监测,以及根据众多不同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提高危险防控质量和工作水平。

王姝清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训练总队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在“空天地”下的一体化技术运用中,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和情况,采用科学方法,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将相关的遥感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起来运用,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监测体系,从而建立对应的预测和防控体系。

具体来说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全时空实时感知和全周期监测,以及根据众多不同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提高危险防控质量和工作水平。

关键词: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具体运用引言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遭受较大的损伤,比如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的发生。

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平台,可以针对灾害的发生,加强对其监测和预防、分析以及评估,继而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全,从而降低损失。

在“空天地”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平台中,主要包含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应急服务和多维化的数据接口几个方面,并且各个系统建立有效稳定的连接,然后结合各个要素,来进行全面化的监测和评价,以此为依据制定解决方案。

一、风险灾害监测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这里主要是运用各种遥感和扫描以及监测、雷达等技术,来建立一体化的三维数据,并利用监测获得的多维化数据,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和监测系统,从而形成高速、科学、便捷性的风险分析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地理信息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

这些突发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

这些技术能够为应急响应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地理信息支持,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事件的发生地点、影响范围、周边环境等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应急响应的准备阶段,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预案制定。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地理环境的分析,利用 GIS 可以绘制出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分布图,评估不同地区的风险等级。

例如,对于洪水灾害,可以根据地形、水系、降雨量等因素,预测可能的淹没范围和水深,为制定防洪预案提供依据。

同时,利用 GPS 可以对重要的应急资源(如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避难场所等)进行定位和标注,便于在应急响应时快速调配和使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遥感技术能够迅速获取大面积的实时影像数据,为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遥感卫星可以快速拍摄受灾地区的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解译,可以了解房屋倒塌、道路损坏、山体滑坡等情况,为救援队伍的部署和物资的投放提供指导。

此外,无人机遥感技术也在应急响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人机可以灵活地在受灾区域上空飞行,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弥补卫星遥感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响应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它可以将各种来源的地理数据(如地形、道路、建筑物、人口分布等)进行整合和分析,构建出数字化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决策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影响范围,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模拟。

例如,通过分析火灾的蔓延趋势和风向、风速等因素,可以预测火灾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前划定隔离带和疏散区域。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技术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空间分析。

在GIS中,空间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1.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在地理空间中,通过设定一个距离值,以周围的要素为中心,在该距离内生成一个区域。

缓冲区可以用来表示某一地物的影响范围,如河流的保护带、工业区的限制区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空间上相邻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可视域分析可视域分析是指通过考虑地形、地貌和遮挡物等因素,确定某一点在地理空间中的可视范围。

它可以分析观察点能够看到的地物和景观,并进一步评估观察点的适宜性。

可视域分析在城市规划、风景区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观测点和布局方案。

3. 空间插值分析空间插值分析是指在已有一些地理数据点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插值方法,推算处于其他点上的数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未知地点上的数值情况,如降雨量、气温等。

空间插值分析在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并进行预测和决策支持。

4. 点线面分析点线面分析是指在地理空间中,通过对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进行特定的操作和分析,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点线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点线面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交通线路和服务范围,以提高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

5. 空间插图分析空间插图分析是指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理空间进行直观地可视化,来传达地理信息。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决策。

空间插图分析通常采用地图、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地理数据,可以用于教育、研究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至关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应急响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GIS 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它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通过空间分析和建模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在应急响应中,GIS 可以帮助应急管理人员快速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资源分布等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方案。

在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中,GIS 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地震为例,当地震发生后,GIS 可以迅速获取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信息,并结合地理数据,如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等,评估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通过 GIS 的分析功能,可以确定救援重点区域、规划救援路线、调配救援资源,提高救援效率。

在洪水灾害中,GIS可以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模拟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为人员疏散和防洪工程的规划提供依据。

此外,GIS 还可以用于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发出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也离不开 GIS 的支持。

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GIS 可以帮助卫生部门了解疫情的分布情况,分析疫情的传播趋势,确定重点防控区域。

通过将人口数据、交通数据与疫情数据相结合,GIS 可以评估不同地区的疫情风险,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分配医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GIS 被广泛应用于疫情地图的制作、人员流动轨迹的分析和防控区域的划分,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事故灾难的应急响应中,GIS 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在火灾事故中,GIS 可以提供火灾发生地点的周边环境信息,包括建筑物布局、消防设施分布、道路状况等,帮助消防部门制定灭火方案和规划救援路线。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当今社会,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灾害,灾害风险评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空间分析方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空间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手段。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影响范围以及潜在风险,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一、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在于对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空间数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多种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

获取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统一、数据清洗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在空间分析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以点、线、面等几何图形来表示地理实体,适用于精确表示边界清晰的地理对象;栅格数据模型则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赋予相应的属性值,适用于表示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

二、常见的空间分析方法1、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在地理实体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区。

例如,在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时,可以以断层线为中心,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来评估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

2、叠加分析叠加分析是将多个图层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运算,从而得到新的空间数据。

比如,将洪水淹没范围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可以了解洪水可能影响到的人口数量。

3、网络分析网络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地理网络的结构和性能。

在灾害救援中,可以通过网络分析确定最佳的救援路线,提高救援效率。

4、空间插值当某些区域的观测数据有限时,可以通过空间插值方法来估算未观测区域的值。

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插值、克里金插值等。

5、地形分析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高程等的计算。

这些地形信息对于评估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地震应急响应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地震应急响应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地震应急响应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紧急情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和其带来的优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

在地震应急响应中,GIS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1. 空间数据采集和整合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道路破坏等情况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而GIS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地理定位设备等手段快速采集地震灾害现场的空间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受损建筑物、道路交通情况、救援资源分布等信息。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将各种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提供全面的地震应急情况数据库。

2. 灾情评估和预测基于采集的空间数据,GIS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建模,对地震造成的灾情进行评估和预测。

GIS可以模拟地震发生后的受灾程度,包括房屋倒塌、道路阻断、交通堵塞等情况,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地质构造信息等,对未来潜在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

3. 救援资源调配地震发生后,各种救援资源需要快速调配到受灾区域,而GIS可以根据采集的空间数据和灾情评估结果,为救援资源的调配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分析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和受灾区域的需求,GIS可以确定最佳的救援资源调配方案,优化救援效率和资源利用效果。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优势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1. 快速响应和决策支持地震灾害发生时,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快速的地震应急响应。

灾情评估、资源调配等决策可以基于GIS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评估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评估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通行能力评估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评估能够准确地分析道路状况,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评估。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道路通行能力评估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的平台。

在道路通行能力评估中,GIS可以用于收集、管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评估提供高效工具和可视化展示。

1. 数据采集与整合道路通行能力评估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交通流量、道路宽度、路段状况等。

通过利用测绘技术,可以准确地采集这些数据,并将其整合到GIS平台中。

例如,通过使用激光测量仪可以测量道路宽度和高度,通过无人机航拍可以获取道路交通流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输入到GIS平台中,快速生成道路通行能力评估结果。

2. 空间分析与模拟GIS平台提供了一系列分析工具,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模拟,评估不同时段、不同线路的交通状况。

通过空间分析,可以找到瓶颈路段、交通流量高峰时段等信息,为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二、无人机技术在道路通行能力评估中的应用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道路通行能力评估带来了便利。

利用无人机航拍道路状况可以大大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 道路交通流量测算无人机可以安装高精度摄像头,通过航拍获取道路交通流量数据。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将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和计数,减少人工调查的工作量。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获取较大范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为道路通行能力评估提供基础。

2. 道路病害检测利用无人机航拍,可以对道路表面进行高精度拍摄,进而分析道路病害情况。

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可以快速识别道路裂缝、变形等问题。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还能实现全面的检测,为道路通行能力评估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通过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灾害风险,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应急响应和救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测绘技术包括地形测量、大气气象测量、水文水资源测量、地震地磁测量、地质地球物理测量等。

这些技术通过测量和记录地表、地下和大气的各种参数信息,能够为地质灾害的评估和应急响应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其中,地形测量是测绘技术中最为基础的一项。

地形测量主要通过测量和记录地表地貌的形状、坡度、高程等信息,用以揭示区域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激光雷达等现代测绘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地表形态的高精度测量和三维建模,从而更好地评估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水文水资源测量是针对水文方面的测绘技术。

水是地质灾害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洪水和地质滑坡等灾害与水文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测量和记录地表和地下水位、流量、雨量等信息,可以及时掌握区域水文状况,预测洪水、滑坡等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范围,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和预防措施。

地震地磁测量是用于地震预测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测绘技术。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为破坏性的一种,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测和及时防范至关重要。

地震地磁测量主要通过测量和记录地表和地下的地震波、地磁场变化等信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为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球物理测量主要是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测量和分析。

地下水位的测量、地下管道的检测、地质构造的分析等都是地质地球物理测量的应用领域。

通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测量技术,可以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岩层进行快速、准确的探测,从而为灾害评估和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快速评估的方法与工具介绍

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快速评估的方法与工具介绍

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快速评估的方法与工具介绍地方性灾害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给当地居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灾后,及时进行灾害状况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准确了解灾情可以帮助救援队伍制定应急救援计划和资源调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提高救援效率。

本文将介绍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快速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一、无人机在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中的优势无人机在灾害评估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实时监测能力:无人机可随时随地起飞,捕捉到灾害发生后的实时图像和视频,迅速了解灾情。

2. 高分辨率图像采集:无人机配备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可以拍摄到细节丰富的图像,有助于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和损失情况。

3. 快速部署:无人机具有便携性,可以快速部署到灾区,立即开始灾害状况评估工作,节省宝贵的时间。

4. 安全性:使用无人机进行评估可以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降低救援人员的风险。

二、常用的无人机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工具1. 红外热成像相机红外热成像相机是一种可以探测并测量目标表面热辐射的设备,可以识别出目标的热分布情况。

在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中,红外热成像相机可用于检测火灾或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损坏情况。

通过测量目标表面的热辐射,可以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2. 多光谱相机多光谱相机可同时捕捉多个波长范围的图像,有助于评估农作物受灾情况及植被覆盖面积。

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图像,可以确定土地的植被状况及受灾程度,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

3. 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是一种可以测量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的设备,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反射回来的时间来计算出距离。

在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中,激光雷达可用于生成地形模型和三维重建,有助于评估洪水淹没区域的高程和地势特征,从而指导救援工作。

三、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的方法1. 飞行路线规划在使用无人机进行地方性灾害状况评估之前,首先需要规划好无人机的飞行路线。

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GIS)是研究和应用地理空间数据的科学,它将地理数据、空间数据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一、土地利用冲突解决中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和分析,为冲突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1. 土地现状评估: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土地现状进行全面、精确的评估。

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类型、范围和变化情况,为冲突解决提供基础数据。

2. 冲突分析与定位:GIS技术可以对不同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和定位,找出冲突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通过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深入研究土地冲突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冲突模拟与预测:借助地理信息科学的工具,可以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模型构建和仿真分析,可以预测不同冲突情景下的影响和后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二、决策支持中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决策支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全面的空间信息。

1. 土地规划与布局:GIS技术可以实现土地规划与布局的科学管理。

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决策评估与分析:利用GIS工具,可以对不同土地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模型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决策方案的优劣,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指导。

3. 土地监测与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提高土地利用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三、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地理信息科学在土地利用冲突解决和决策支持中具有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测绘技术中的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测绘技术中的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测绘技术中的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测绘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测绘技术不仅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交通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应对紧急情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测绘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和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本文将就测绘技术中针对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约束条件的解决是应对紧急情况的第一步。

在紧急情况中,受到的时间和资源等约束条件较为严格。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要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件解决方案。

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可以通过依赖现有的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受灾地区的影像图像信息,以快速、准确的方式确定灾害范围和重灾区域,为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此外,空中摄影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获取灾害现场的三维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高精度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在处理紧急情况中十分重要。

现代测绘技术中的地面测量、空中摄影、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空间信息,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害地区的具体情况。

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可以利用激光雷达获取地表高程信息,了解地震造成的地理变化,从而决定最佳的救援路线和目标地点。

此外,在洪水灾害中,通过地面测量获取淹没区域和水位等信息,可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另外,灾情评估与分析是应对紧急情况的重要环节之一。

面对灾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测绘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和可视化工具,帮助相关部门和救援人员快速了解灾情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

例如,在火灾事故中,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的火点监测和烟雾分析,为救援人员提供燃烧区域的准确位置和规模信息,以制定合理的灭火策略。

此外,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救援工作的决策精度和效能。

在紧急情况下,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扩展到了室内。

随着城市中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视,室内定位和室内地图的应用日益广泛。

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利用评价技术指南

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利用评价技术指南

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利用评价技术指南引言: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与管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地下多种资源的协同利用,评价技术的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资源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方法的应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利用的评价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资源评价的概念城市地下空间的多种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地热资源等。

资源评价是指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可利用性等。

评价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特征和价值。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考虑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目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可以选择水质、水量、水文特征等指标;对于能源资源的评价,可以选择能源储量、能源密度、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等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应用评价方法是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基于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主观判断,可以用于初步筛选资源的优劣程度;定量评价是基于数据和模型进行客观分析,可以用于详细评估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潜力。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是评价工作的最终产出,通过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资源的交易和配置等方面。

例如,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决策支持;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地下地热资源的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利用评价技术指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天-空-地-内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与思考

天-空-地-内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与思考

天-空-地-内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与思考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如何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并且及时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天空地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特点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的频发主要是由于地处高原、山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陡峭,降雨量大、融雪期长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频发,灾害规模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概述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全时段、全天候、多尺度的立体观测、动态监测和信息提取的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地表、地下和大气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相地球综合信息的捕获、处理和集成,并能够进行数字化的高精度地图绘制、三维模拟、虚拟现实。

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预警、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三、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高寒艰险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测和获取,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 无人机航拍监测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监测,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影像获取,实现对灾害隐患点的准确定位和快速评估。

3. 地面监测技术借助传感器、GPS定位等地面监测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土壤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思考1. 数据共享与整合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所获取的数据属于多源、多格式、多领域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共享和整合,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同化正向设计、施工一体化 数字技术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同化正向设计、施工一体化 数字技术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同化正向设计、施工一体化数字技术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摘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地下空间开发带来了机遇。

传统的信息化程度低、人力资源密集的设计模式和施工现场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

本文探讨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同化参数设计模块,使得各个专业(建筑、结构、设备等)能够在一个共同的设计平台上开展工作;通过BIM模型作为载体,实现设计信息在设计、施工两个阶段之间无缝传递,达到无损高效的共享;通过开发涵盖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的施工数据管理平台,在专业协调、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为项目管理者的精细化管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该平台的成功研发将能够有效推动地下空间开发行业的设计和施工全面实现信息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地下工程、协同化、正向设计、BIM、信息化0 前言地下空间开发日益迅速,现有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地下工程行业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断开发新产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1]。

本文探讨的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同化正向设计、施工一体化数字技术管理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各相关设计专业的协同化参数设计和设计成果的自动化、个性化输出,而且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该平台还应能够完成二维图纸和三维BIM模型的同时交付和同时变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向设计,达到了设计信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管理阶段的无缝传递,为工程项目在整个建设期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1 数字技术管理平台必要性分析1.1 协同化设计是设计行业解放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地下空间开发的设计行业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涉及专业众多,各专业之间以及设计和现场之间的接口协调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二是设计内容繁杂且重复性设计多;三是设计质量较随意,难以控制;四是地下工程结构设计辅助软件设计内容较为单一,软件间无法集成,数据难以交换共享…众多问题导致了地下空间开发设计工作者巨大的设计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 标 志bility analysis method for Air-ground collaborative emergency
Li Xiuxian, Sun Min*, Li Xiaodong, Ren Xiang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遥 近些年随着空地协同技术的不断发展袁利用无人机为地面车载系统提供其周边环境的数据并
搜索可通行路径成为空地协同技术研发的一个热点遥 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袁结合基于无人机获取的野外可见光影
像自动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 SM )对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进行了详细分类袁得到了较传统方法更好的分类结果曰然后
第 37 卷 第 1 期 2019 年 2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渊自然科学版冤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渊Natural Science冤
Vol.37 No.1 Feb. 2019
DOI:10.13880/ki.65-1174/n.2019.01.002
文章编号:1007-7383(2019)01-0012-09
面向空地协同应急的地表可通行性分析方法
李修贤袁孙敏 *袁黎晓东袁任翔
渊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袁北京 1 0087 1 冤
摘 要 :在 野 外 灾 害 应 急 与 救 援 过 程 中 袁 受 灾 害 或 复 杂 地 表 环 境 的 影 响 袁 快 速 搜 索 一 条 到 达 目 的 地 的 可 通 行 性 路 径 是 一
Abstract院 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emergency and rescue, due to the impact of disaster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ground environment, it is a challenging task to plan a traversable route to the target place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in Air-ground Collaboration, using UAV to collect environmental data and plan a traversable route for the ground vehicle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is research work, firstly, the visible images acquired by the UAV and the DSM automatically calculated from the visible images are used in Deep learning method to train a terrain surface classification model, a better result is extracted than the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 imag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secondly, a judgement of trafficability for terrain surface based on general knowledge is established, and a formula for calculation of moving speed on different terrain surface is presented; thirdly,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 and its uncertainty are introduced in A* algorithm to polish up it, then the improved A* algorithm is used to accomplish a fast exploration of the traversable route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while the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route is also given a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 making in rescue process. Experiments show that our method can get more reasonable result. Key words院 Air-ground collabor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traversable route; A* algorithm; disaster emergency and rescue
空地协同技术在户外应急救援与战场环境中具 有重要作用袁 近年来得到国际相关领域的广泛关 注遥 空地协同技术中涉及地面车载系统与空中无人 机渊 U A V 冤 系 统 袁 处 于 地 面 的 车 载 系 统 受 视 野 及 行 动 条件所限袁难以了解周边状况袁尤其在野外应急救 援或战场环境中袁道路受损尧或前方路况不明袁甚至
基于一般性规律袁建立了地表可通行性判断条件与通行速度计算公式曰再通过引入分类结果以及分类的不确定性因
子袁对 A * 算法进行了改进遥基于改进的 A * 算法实现了实验区可通行性路径的快速搜索以及路径的可靠性评价袁实验
表明本文方法可得到更合理的结果遥
关键词:空地协同曰路径搜索曰A * 算法曰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P 2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