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 话题3 时代催生下的机遇——近代中国和平建国的尝试【主题贯通】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融入世界__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答案)
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六融入世界——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微点1揖美追欧——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1.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国门洞开: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商品涌入中国,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中国工业化的浪潮(1)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了较快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官僚资本的膨胀:清朝创办的官营企业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继续发展,演化成官僚资本,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微点2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次探索微点3气象更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变迁(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
(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引领起到了推动作用。
(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民主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变化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小康社会①人均收入: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教育优先: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③文化发展: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
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
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
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1.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统治概况(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政治统治概况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7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8讲 Word版含答案
总述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题一曲折探索一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一五”计划一一建设(1)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一确立(1)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年) 1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轉济休*】■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 (2015全国卷I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Word版含解析
专项一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专项二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专项三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对应学生用书第123页)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培养目标]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2019·全国卷Ⅱ)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 1.45亿 1.15亿煤 3.9亿 3.35亿肉 2 500万 1 230万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命题立意]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后期(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4 必考热点1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
专项四回扣四大必考热点,锁定高考权威押题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查要求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
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锁定四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
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
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拥抱成功!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回扣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回扣2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回扣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演进回扣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到中国的发展演变必考热点二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回扣5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回扣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回扣7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考热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从异彩纷呈到碰撞交融回扣8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回扣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回扣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回扣11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近代中国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回扣12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回扣13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回扣1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2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课件
【答案】 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理由:明朝建立后,相 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 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增加内容二:内阁权力的扩大。理由:随着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部分君主 无法应对繁忙的朝政,出现怠于处理政事的现象;与此同时王朝自身面临内忧外 患,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士大夫阶层呼吁强化文官的职权。
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 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 见试题设问形式。
分说——知识链接 一、世界发展的潮流——机遇 1.经济上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 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2.政治上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 势。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教师用书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整体感知]一个核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2.(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二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个阶段: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
四个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世界多极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主题一 大国间的博弈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主题考向探究····························································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联合国的变化1.(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A [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联合国中的非洲国家数量增加,这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
]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及影响2.(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0 市场导向下的近代世界工业经济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条主线: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两大阶段: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与工业革命时期。
三大重点: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
四个标志: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主题考向探究····························································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2015·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故D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主题一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主题考向探究····························································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1.(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7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及挫折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主题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主题考向探究····························································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表现及影响1.(2019·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D [“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练习:第二篇 时代催生下的机遇热点话题专项练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话题专项练(六)时代催生下的机遇——近代中国和平建国的尝试1.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
”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A)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位【解析】[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积极推动政党政治,谋求竞选组阁。
这是政党转型,遭遇暗杀,说明其路不平而艰辛。
A项正确。
B项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范畴;C项忽视了材料“今日平和手段”所体现的议会政治政党理念;D项错在组建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而非逼其退位。
] 2.下表为国民政府对二十二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这组数据反映出(B)A.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明显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解析】[数据体现1912年至1947年自耕农比重减少,而佃农比重加大,说明有更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属于土地兼并问题,B项正确。
A项并未得到真正体现;C项没能理解中共土地政策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且时间不符,1936年与1931年比,中共农村控制区大为缩小;D项错在材料只涉及农民阶层身份比重方面,并不反映其封闭稳定。
]3.1924年11月,美英法比日五国在伦敦集会,讨论“中国问题”。
美国建议,把“道威斯计划”推行于中国。
同年年底孙中山北上,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等主张。
上述现象说明(B)A.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领导者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度激化C.孙中山开始转向联俄、联共D.中国因为世界大战而提升了国际地位【解析】[题干所列现象包括五国讨论干涉中国革命、美国想通过“道威斯计划”对华输出资本、孙中山北上号召反帝。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4 必考热点4 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Word版含解析
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近代中国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代中国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现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高考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考查,侧重于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救亡图存的探索;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多侧重于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考查;对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考查,侧重于美苏冷战和世界多极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38页)1.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任务——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领导组织:拜上帝会。
指导思想:将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革命纲领:空想性、革命性集于一体的《天朝田亩制度》。
群众基础:农民阶级。
革命策略:孤军奋战。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领导组织:同盟会。
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群众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策略:不断暴动,孤军奋战。
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020】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1 含答案
2.(加试题)(20xx·舟山选考交流)《拿破仑法典》记载:“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可扩大到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所产生或附加之物.。这种权利称为添附权.。”该《法典》体现拿破仑( )
A.重商主义思想
B.肯定法国革命后的财产关系
1.(加试题)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材料突出反映了( )
A.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趋势
B.德意志帝国存在不稳定因素
C.德意志各邦发展极不均衡
D.联邦制不利于德国的长期统一
答案 C
(2)确定了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主宰议会等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②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2.认识
(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2.法国共和政体确立曲折性的四大成因【加试】
(1)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4 必考热点2 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 Word版含解析
必考热点二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本必考热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1.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
(3)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预测押题]13.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B[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土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尝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和失败原因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3)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尝试失败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之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二、国民革命时期再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良机1.国民革命运动的突出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出现新高潮。
(3)有新式的正规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把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良机近代史无前例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这促成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3.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4.建立民主政治的新起点国民革命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蒋介石的方针和策略方针独裁和内战。
旗号:“和平建国”。
目的: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一方面积极准备内战,一方面又假装和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的问题(1)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策略:方针是“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策略是一方面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成果①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
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②政协会议: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围绕着政权与军队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3.和平民主的破产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产。
1.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D[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借“太平天国运动”来告诫革命同志不要认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就完成了,而应该从制度和实践上实现真正的民主,反映了其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故选D项。
]2.(2019·德阳二模)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
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趋向成熟D[由工农兵苏维埃到工农共和国再到人民共和国到中华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的变化而提出不同的建国口号,逐步摆脱苏维埃,说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故选D项。
] 3.(2019·昆明一模)各民主党派成立情况表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美国旧金山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8月上海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重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上海九三学社1946年5月重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香港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力量不断衰退C.重庆是民主力量的主要集中地区D.政党政治是民国的主要政治形式A[根据表格内容不难看出,从1925年到1932年的5年间,近代中国成立的民主党派仅有2个,但在抗战和之后的3年解放战争中,这一数量变为5个可知,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故A项正确。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之路的实践[史学新论]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命题思考]材料论证了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成功地把西方政治制度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其过程曲折,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1.(权威预测)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 200万份。
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
材料说明当时社会()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热情高涨C.纸质传媒影响巨大D.社会主义广泛传播B[材料体现了武昌起义后各种学说自由传播,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说明当时社会普遍关注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
]近代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的探索[史学新论]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他们所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命题思考]陈其泰指出孙中山晚年在经历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开展国共合作一系列活动后,对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有了深刻认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应适合本国发展的国情和具体实际。
2.(权威预测)1924年11月,孙中山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中指出:“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
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只全党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望成功。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A.将旧三民主义变为新三民主义B.特别关注革命武装的建设C.反思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D.借鉴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D[材料表明孙中山非常强调团体、政党与组织的纪律性、严密性,要求个人服从团体,结合材料时间“1924年”可知,这明显是受到了俄国具有严密纪律性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的影响,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商讨”和平建国的尝试[史学新论]重庆谈判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历史面临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由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直接参加的谈判。
这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谈判。
重庆谈判的历史,既是国共两党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的集中体现,也是两党智慧和力量斗争的充分展示,其中的斗争与合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对今天国共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罗玉兰《重庆谈判之初步研究》[命题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1946年初,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谈判。
从尝试和平建国的角度考查重庆谈判是值得关注的命题新视角。
3.(权威预测)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B[由漫画内容《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及时间“1945年9月”可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民心所向,故选B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才标志着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故排除A项;材料中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不是媒体,故排除C项;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故排除D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