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好,我们上课。
现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二段,这一段可以概括一下,它是讲阴阳转化,与应用。
首先把它读一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这个读音啊,第一个“食”字,只能读成[shí]第二个“食”读成[sì]或[shí]都行。
)“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个“食”也可以读成[shí],不同的读法,那么如果我现在读成气食[shí]少火,那就按照我们教材“注”上的張介宾的注,把它注成气食[shí])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下面我就把这一段串讲一下,主要是讲阴阳转化的问题,但是还又把阴阳的概念描述了一下。
“水为阴,火为阳”- 具体的来说,水火相对而言,那就是水为阴,火为阳。
用什么来形容阴阳,用什么具体事物来比喻阴阳呢?用水火最合适,所以它先拿出来说,比如说水就是阴,火就是阳,因为火就是主动、主热,火苗就是往上升,火苗很少往下降,没有啊;水呢,水主静,水主寒凉,水要向下的。
所以用水火来比喻阴阳很恰当的,所以它开始就比喻说,“水为阴,火为阳”那么在这个基本的认识之下,又讲到这个和医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了,就是药物和饮食的气味,气有寒热温凉,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
那么气,寒热温凉之气,或者说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也可以叫做气,饮食或者是药物,都有寒热温凉之性,当然,你要用五性的话,那就还有一个平性,寒热温凉平,这个是叫做气。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读书心得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
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我们应该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他人从中受益,每一个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成长的里程碑和里程,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内经选讲——火之说
内经选讲——火之说《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这段“火之说”是医家治火的准则。
哪些火需要用寒凉法直接平掉?哪些火不能清?哪些火需要通行法运转起来?原则就是这句话——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火不足就无法生养气机(此处气机通指一切气血津液),而火太盛就会化为邪。
有时少火也会表现出一种病态,让人误以为需要清热。
而一旦清热,少火就烧不起来,气血津液也生养不起来。
比如,阴虚兼少火不足,本应通过生少火来养阴。
而少火稍微养起来一点,患者就表现出一派燥热。
面对燥热之象如果清热,少火就更养不起来,阴虚也就养不起来。
所以少火发生异常,一般的治法是通行。
除非邪火成势形成壮火,不得不清热之时,才会暂用清热之法。
学生:“壮火食气”什么意思?淼师:少火不足为虚证,壮火太过为实证。
直接思考就能想到太过的火伤阴。
再进一步思考,火烧的过度也是对阳的不断消耗。
就像一堆柴火,慢慢烧能烧八十年,猛烧只能烧六十年,甚至更短。
这里面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一种思想,也就是中医的思想——不把任何病当做敌人。
中医思想不是打败疾病,而是休养生息、引邪归正、引邪外出、回归健康。
比如,让火回到正常的状态,就能养生。
而不是把所有的火当成敌人灭掉。
这个思维极其重要。
当遇到一些危重疾病、疑难杂症的时候,如果把病当成敌人,一定要消灭掉,也许就真治不好了。
对于火的论述,扶阳学说讲的比较丰富。
这个学说特别重视保护人的阳。
它表面上偏重讲阳,其实本质是在纠偏,纠过度使用滋阴法、寒凉法之偏。
反之,温病派着重讲滋阴,也是在纠偏。
于是只要你思维中正,就不会陷入任何一个误区,任何一个学派的精华都能补足你自己的体系。
中医的传承确实经历了失传,再发现,再失传,再发现······反复轮回的过程。
后世医家的论述都着重于某一角度、某一部分,所以单从字面上理解,难免产生误解。
误解之后的扶阳学说,就已经不是本源的扶阳学说了。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精选3篇)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精选3篇)《黄帝内经》500字篇1《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
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
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
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
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
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壮火食气中医解读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中医解读“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历代医家对《内经》此段论述的看法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少火”是指气味温和、能养人身正气的药物,如人参、黄芪之属;“壮火”则是气味纯阳刚烈之品,久服能消蚀人之正气,如乌头、硫黄之类。
另一种意见认为“少火”是温和的阳气,属生理之火;“壮火”是亢烈之阳,属病理之火。
生理之火,人身不可须臾失之,是生命原动力和活力的象征;病理之火则必然戕害人体,消耗正气,是疾病活动的表现。
任何功能活动,都需要物质补给,在消耗物质的同时又应该生成新的物质以补充消耗者。
人身阳气是其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但必需以阴精作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阴阳应象大论》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气是机体生化代谢的原动力,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集中反映。
明代医家张介宾就明确指出:“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他认为自然界之有芸芸众生者,是阳光普照大地的缘故;人之所以有生,只此一息真阳为其大宝而已。
人身阳气和平,则生化不息,阴精充长,此即《内经》“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之理。
反之,无论阳气之衰减抑或亢害,皆可使人生化失常而罹病。
因此,“少火之气壮”、“气食(饲)少火”、“少火生气”,是为人体正常生化的过程;“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则是阳气过亢而伤人正气的病理状态。
从“少火”而为“壮火”,由生化而致病变,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辨证观。
《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观点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后世“气火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石,在养生学及临床治疗上也为正确应用温补、温热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发病学观点看,情志失调、烦劳过度、外感六淫之邪均可诱发少火转化为壮火。
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分析“煎厥”(泛指耳鸣耳聋、目盲昏暗、甚至突然昏厥的一类病证)病机时,就明确指出这种疾病是因为烦扰阳气,导致阳气亢盛,耗损阴精,复因暑热之邪煎迫而发。
《黄帝内经》读书个人心得感想10篇
《黄帝内经》读书个人心得感想10篇《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黄帝内经》读书个人心得感想,供大家参考。
《黄帝内经》读书个人心得感想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精选11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精选11篇)《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篇1《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精心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送阅读与收藏。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根底,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
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
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那么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
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
比方,"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表达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根底。
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
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
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珍贵的借鉴价值。
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根底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一)
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一)火分为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明确指出“少火”乃生理之火,“壮火”乃病理之火。
《内经知要》云:“火者,阳气也。
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
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曰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指出火是生生之本,自然与人体都赖火以生存。
同时也认为“阳和之火”是生理之火,为“少火”;“亢烈之火”是病理之火,为“壮火”。
由此可见,对人体火的认识,自《内经》时代就有明确的概念,但目前临床上一遇到火热之证象,往往不分壮火、少火,一味滋阴、清热、泻火,久而久之造成人体先天命门之火受损,肾水失于温煦,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心火不能下交于肾。
如此,心肾不交,君火不能明于上,则相火不能安于下,故造成人体各部位、各脏腑之相火(少火)离位而成假热之象。
但即使如此,若不严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之精神,仍不能认清真寒之本,而继续障目于离位相火(少火)之假热标象,继续滋阴、清热、泻火,无疑是犯虚虚实实之诫。
笔者跟从全国扶阳学术流派代表性人物、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云南省国医名师、云南省名中医吴荣祖教授多年,切身感受到吴老临证对人体少、壮之火的辨析尤为清晰,在此对吴老的扶阳学术思想中少、壮之火的认识做一探讨,以供同道参究。
1云南吴氏扶阳学术对“少火”与“壮火”之于“逆子”与“贼子”的认识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中,对人体“少火”与“壮火”的认识,自吴佩衡先生以来均以“逆子”与“贼子”进行比喻。
此比喻甚为贴切,故笔者于此进行介绍:壮火食气,邪热则耗气,气食少火。
壮火者,邪火,非人体内在生生之火,此火为由外而入之邪火,可比喻为贼子,既然是贼,则当诛灭之,清热解毒是也;少火者,心脏之君火,肾中命门真火,蕴藏于人体各部位,脏腑之相火,生生之火。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3)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3)
《黄帝内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和浓缩,在临床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读《黄帝内经》的体会之一就是“诊病要从脉象入手”,也就是诊断患者的病情应从观察患者的脉象开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诊断以实践为主,而不是盲目推断。
其次,《黄帝内经》也强调“外治补内,内
治补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预防为主。
这表明,预防
性的保健活动以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的实效更高。
再者,读《黄帝内经》的体会之三是关于平衡的理念,也就是阴阳、五行、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
《黄帝内经》中将这件理念表达的非常清晰,当人的身体出现失衡时,医生应该从本源来看待病情,即重新建立正常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腑平衡,而不是忽视病因而采用非系统性的手法来治疗病症。
最后,读《黄帝内经》也能感受到中医关注细节的特点,也就是中医有一种超越西医理论框架的超越性思想,它认为,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找到一个下标系统而总体的疗法,从而实现全面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处理表面的症状。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带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实践出发,从体检的细节出发,从病因和病症的根本原因出发,从阴阳、五行、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原则出发,从一个全局视野把握疾病治疗的方法,从而实现真正的治愈。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4)---壮火与少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4)---壮火与少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4)---壮火与少火
阳密乃固说:中医里面还有一对火的概念,壮火与少火,《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就这样短短的一段经文,没有壮火与少火的定义。
壮火与少火究竟指什么?壮火是不是讲强壮的火,少火是不是讲微小的火,如果是这样,那壮火应该好于少火才对,初涉中医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不能这样顾名思义,我们体内火的常态,是阳气(火)刹那刹那地运行,只要阳气不停的运行,那我们人体是感觉不到“火”的存在的,所以常态下人体是一种温暖和煦的状态,体温恒定,不会感觉冷,也不会感觉热,这就是少火的状态,所以少火不是小火,而是火气的通畅无阻的状态,就如同汽车的引擎一样,既为生命提供热能和动能,同时又不致过冷或过热,但是,一旦人体气机不能畅通了,火就在某个部位积聚,因为它通不过了,导致某个局部表现出“上火”的状态,例如小便黄、舌苔黄或干燥无苔等,这样的状态就是“壮火”的状态,所以壮火不是火气旺了,而是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畅,导致局部的“火气”过了头。
回过头我们再来理解《内经》的经文就一目了然了,“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的状态反而会使气机虚衰,因为它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气,而少火由于气机不断的循环运行,所以气机是长盛不衰而强壮的;“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由于局部过热,往往灼伤气机,也会使气机失掉循环运动的本性,少火由于温暖和煦,气机可以从它那里得到能源,也因此而加强了气机的循环力量。
这就是《内经》的奥义。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对中医学的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阴阳理论黄帝内经强调了阴阳的理论,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互补、相互依存的相对存在。
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从中学到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保持饮食平衡、作息规律以及充足的休息等。
只有当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
第二部分: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还阐述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研究五行学说,我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例如,春季属木,宜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夏季属火,宜多饮水、吃清淡食物等。
了解五行学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环境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部分:经络系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经络系统,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复杂而精细的经络网络。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和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从中了解到经络是将身体各部分连结在一起的桥梁,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这对于改善身体状况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调理身心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调理身心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饮食、运动、心态等多个方面,可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例如,饮食调理中,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宜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适当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
此外,黄帝内经指出喜、怒、忧、思、悲、恐等负面情绪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平静心态。
第五部分:个体差异黄帝内经强调了个体差异,即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时,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要求医生要善于观察和判断,以个性化的方式对待每个病患。
结语:通过研读黄帝内经,我对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
陈永堂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7(042)012
【摘要】“壮火、少火”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文中明确指出了火与气的关系,但对火和气的具体概念、内容未加阐述。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不同的理解,存有争议。
笔者结合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理论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加以阐释。
【总页数】3页(P689-691)
【作者】陈永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浙江,长兴,31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基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治疗硬皮病 [J], 汪宗清;陈晨;侯卫;聂红科;李青璇;吕志安;汤小虎
2.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对“少、壮”之火认识的探讨 [J], 杨翼豪;吴文笛;姜莉云;李垚
3.学习内经对“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经文的一点体会 [J], 李书芳
4.肥胖温阳治法“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理论刍议 [J], 刘瑶瑶;阎博华
5.梁惠卿教授基于“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治疗慢性肝病 [J], 郑燕茹;吴晓纹;林立;吴春城;陈悦;张满英;梁惠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经中的壮火与少火的区别
中医内经中的壮火与少火的区别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这是中医学最早的药食气味理论,也是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理论的渊薮。
“壮火”、“少火”,根据上下文义,当指药食之气味而言,即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气味温和者为少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久服或多服则易耗伤人体之正气;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食之则能补益气血,使正气旺盛。
故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
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升旺,血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亦有医家持不同观点,认为火,指阳气。
所谓壮火,指亢盛之阳气,即病理之火;而少火,指平和之阳气,即生理之火。
如李中梓《内经知要》云:“火者,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
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这种观点从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万物角度,来分析认识壮火与少火,有一定的深度和普遍意义。
张介宾亦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并且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发挥。
《类经·阴阳类》云:“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主,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
⋯⋯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张氏从药食气味之火,推演到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同时又结合万物造化之道来解释,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经典解析: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经典解析: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作者:朱进忠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
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
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是人之火?是药物之火?药物之火中,壮火者何?少火者何?乌、附既为壮火者,何仲景反用附、桂于肾气丸中而补少火?参、归之为少火,何子和反畏之如虎蝎?反复阅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与《血证论》“阴阳二字,即是水火”之论时,始稍有悟。
所谓火者,既非仅指自然之火,亦非仅指药物之火。
壮火,少火者,既非仅指天地之壮火、少火,人之壮火、少火。
药物之壮火、少火,既非仅指乌、附为壮火,亦非仅指参、归为少火。
然而究竟何谓壮火?何谓少火?仍然不甚明了。
后来,通过临床反复体会,才对壮火、少火之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0年前,曾遇一患者,女性,40岁。
4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反复咳血,在某院行二尖瓣分离术。
术后虽然咯血已经停止,但却出现心房纤颤,全心衰竭。
症见气短心悸,水肿尿少等。
前后住院近4年,病情未能控制,转请中医治疗。
某医云:身热口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不足,气血大衰,处以养阴清热,补心安神之剂:生地13克,天花粉15克,人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知母15克,元参9克,炒枣仁30克,玉竹15克,茯苓15克。
《黄帝内经》少火壮火解析及医案举隅
《黄帝内经》少火壮火解析及医案举隅
晁若瑜;魏永彬;孙德禹;吴建林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22(41)5
【摘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
”少火壮火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壮火少火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介绍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家对少火壮火理论的观点,以临床用药中真武汤的药量加减、白虎汤的药味加减为线索,结合医案,对《黄帝内经》少火壮火理论做出了阐述。
旨在启示后人用药应当明确药物性味,合理用药,同时也要掌握用量,否则将适得其反。
这恰恰也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正是中医精髓之所在。
【总页数】5页(P564-568)
【关键词】少火;壮火;真武汤;白虎汤;《黄帝内经》;药物性味
【作者】晁若瑜;魏永彬;孙德禹;吴建林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
2.“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浅议
3.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4.“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火”病和“气”病的指导
意义5.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对“少、壮”之火认识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道自然4_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医道自然4_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散气
壮火散气是[黄帝内经]中的治病口诀之一,在随师学医,师傅问我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用?我说:在家里烧水时如果火太大了就会把水很快蒸发完,这就是壮火散气的具体体现.师傅常说:你-定要把所学知识生活化,自然化.这也是写医道自然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学习,研究,体悟,运用.基本上达到生活化和自然化.
在医学临床中壮火散气是指患者在气血虚时不可用大剂量的补气血药,因为这时患者气血虚对大剂量的补药不能全部接受,而产生余火,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有时会危及生命,这些都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宝贵经验,后人-定要注意剂量的运用.为什么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剂量.但是在正虚邪实时必须用壮火散气的口诀,因为邪实只有壮火才能散,像癌症之痛疼,骨质增生之痛痛等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是[黄帝内经]中治病口诀之-,在日常生活中现象是:烧水时用文火或叫小火,你会看到-缕白气徐徐上升,这就是少火生气的影象.在临床治疗气血虚的病人,就用少火生气的口诀,这样正气徐徐而生,患者身体恢复反而更快,如果用壮火即大剂量补药反而恰得其反,少火生气的方法:用小剂量补药,让-缕正气徐徐而升,达到补正而不伤身的目得.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治病口诀,大家读时-定要认真体会这些口诀,并用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加以理解,因为[黄帝内经]-书中表达的内容都来源于自然.很多人按字意理解和运用,如同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为什么说-阴-阳谓之道,因为道就是正常的平常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现象,我们都不以为然, 在眼前消失.。
君火、相火、少火、壮火需鉴别
君火、相火、少火、壮火需鉴别关于火,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虽然现在临床用的不多,却能反映一些中医的问题来,君火、相火、少火、壮火,都是《内经》中的一些概念,当下的中医临床大多都是脏腑辨证法,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但是也越来越偏离中医的原旨。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医家观点的荟萃,就好比当今的一本论文集,所以是智者集思广益而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总和,为心所主,心于五脏中居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心火为君火,好比一个国家,尤其是王朝,不可一日无君。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书上解释说君火和相火就像是君臣相互协调一样,共同起温煦等作用。
这种胸怀天下的治世思维在《内经》中极为普遍,这也是作为中医人,即使身处低位也依然有济世仁心的原因。
君火指心之阳气而言,相火的争议就比较大了,是肝、胆、三焦等脏腑阳气太过而至,在临床上患者身体表现出来为热证的时候,往往叫“相火妄动”,为啥没有“君火妄动”?君火一旦出了问题,那是影响神的,就会危及生命。
让我想起儒家的核心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安于本位,那么社会自然就是治世。
在追根溯源的话,就是《周易》思维的延续,德与位的辩证关系。
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教科书把人体的火分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少火,正常人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动力,具有温煦、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壮火,阳气偏盛,亢烈之火,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
《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依然是阴阳问题的延续,阳气也是过犹不及的,如果阳气像煮水的薪火,如果火大小合适,那么一锅水就能很平稳的维持温热状态,火太小的话,下面热了上面还是凉的,如果火太大,锅烧干了,甚至能烧坏。
静默还在继续,至于什么时候能解封,经过了百天也未找到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题目。
总感觉还是古老的东西比较靠谱,越是时间久的东西,往往经过了时间的淬炼,还是有一些价值的,越是原始的东西,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奠基作用的,后期可以一起学习东西方哲学的内容,更为有意思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关键词黄帝内经壮火少火“壮火、少火”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文中明确指出了火与气的关系,但对火和气的具体概念、内容未加阐述。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不同的理解,存有争议。
笔者结合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理论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加以阐释。
要理解火与气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火的含义。
什么是火?篆文的火字象火焰上炎之形象。
炎、热与向上是火的特性。
《说文解字》以为火者火尾也,火尾意指物质燃烧所产生的光与热。
古人对火的认识是源于自然界之火。
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李时珍云:“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
”如季节之夏、方位之南、颜色之赤、气候之热、内脏之心等均属于火。
可见火有自然之火、人体生理病理之火,人体之火又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分、少壮之分。
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概括的一个方面。
壮火、少火同是火,在阴阳属性中火属阳,经云:“水为阴,火为阳”,张介宾说“火,天地之阳气也”,所以火即阳气也。
阴阳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笔者认为“壮火、少火”是阳气消长的不同阶段,少火者阳气之始也,壮火者阳气之极也。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李中梓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必本于阳,但和之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太过气反衰,火和则气乃壮。
”亦即少火乃平和之阳气,壮火者乃亢盛害物之邪气。
因此“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有双重含义,一是指阳气本身的消长,是火本身的发展规律;二是指火对人体的不同作用,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壮火、少火在五行中同是火。
气在中医学中运用广泛,各有所指,如元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等。
气与火的关系密切,火属阳,气在人体亦属阳,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已可胜,轻而侮之。
”五行之间又存在生克乘侮关系。
所以“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亦体现了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
《黄帝内经》时代的火大多指外邪之火。
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病机十九条,火热致病占了九条之多。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之。
”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气,其中火、暑属性相近,故病机十九条火热证候偏多,认为六淫之暑为壮火,为外邪之火致病,极易伤津耗气,易出现津气耗伤或津气欲脱之重症。
叶天士所说:“夏暑发自阳明”,即指出暑邪致病的特点。
所谓“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即邪火愈盛,愈加耗伤人体之正气。
所以“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告诫我们在治疗外感火热病时一方面要清除壮火以保护元气不受耗散,另一方面要扶植少火以生元气。
清壮火宜用寒凉,扶少火宜用甘温。
《伤寒论》中已有白虎加人参汤,此方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
《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为白虎清壮火,人参救己之元气以扶少火。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
愚愿世之用白虎者,宜常存一加人参之想也。
加人参与白虎汤之中,必谓减石膏之凉力,石膏与人参并用,则其凉散之力与人参补益之和互相化合,能旋转于脏腑之间以搜剔深入之邪,使之尽净无遗,故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之力远胜于白虎汤。
”笔者体会凡白虎汤而宜加人参者不必其脉见虚弱或脉大无力之象也。
凡其人劳心过度或劳力过度,或在老年,或有宿疾,或热已人阳明之府,脉象虽实,而无洪滑之象,或脉有实热而无至数甚数者,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
这是内经少火壮火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因此在临证时应以去壮火而生少火为原则,所谓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机。
火在古医著里是指人体外在火热之气,但金元时期以后火有内在化的倾向,成为人身内能与内热之火,并逐渐成为病人描述自身感受的术语。
在金元明时期《黄帝内经》的“气火”理论得到发扬,如刘河问的主火论、李东垣的阴火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张景岳的邪火论等。
刘河间主火论观点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阐发了实火病机。
他还认为外感热病的病机是火热病邪,主张“热病只能作热病治,不能从寒医”,这就突破了金元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思想。
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用药苦寒直折壮火,而不顾受损阳气。
只明壮火而不明少火,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李东垣的阴火论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揭示了壮火与元气之间的关系。
在火与元气的胜负关系上,突出了元气的主宰作用。
因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健而元气充,则阴火收敛居留于肾位,此时方为少火,少火生气,进一步滋生元气,二者相辅相成。
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以及情志内伤,脾胃受损,元气不生,则阴火不居本位,上冲为病,导致阴火病,阴火上升之后又助长心火,心火暴盛,则乘其土位,脾胃元气更受其害。
因此气因火盛而衰,火因气而更盛,即所谓“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阴火之为病,其病本虚标实,本虚为元气虚损,标实为阴火上冲,且本虚为主,治疗上首应健脾胃、补元气以制阴火,使阴火不上冲,在补元气之本时不忘去阴火之标,故用药常选性质甘温的参、芪、草以助元气,使脾气上升而阴火下降,取性质苦寒的芩、连、柏以降阴火而有助升元气.其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在临床上阴火上冲可充斥三焦,三焦不利,则元气失于布达。
在临床辨治阴火病时,当根据上、中、下三焦证候表现的轻重不同,分别选方用药,给邪以出路,使阴火有去,元气有生。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
”这里的心火非心自生,而因元气下陷由下焦之火上升所致,病位在下,故称阴火。
此为病理之火,也理解为壮火。
对此东垣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治疗方法,并刨制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大热的治法,开创了温补法治疗热病的先河。
可见东垣所言的阴火即是内经所言的壮火,是一种虚火。
朱丹溪发挥了《内经》壮火少火理论,创立了“相火论”。
《内经》中把火分为正、邪两类,正气之火即为少火,少火又分为君火和相火。
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后世将此明确为“君火”是心之阳气,“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也叫“命门火”,或称“龙火”,肝之阳气也叫“霄火”,君火与相火,一上一下,一君一相,皆为理之常,君火过旺便是“心火亢盛”,相火过旺叫“相火妄动”,心火亢盛和相火妄动都属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壮火”。
相火有常有变这一见解张介宾与朱丹溪是相同的,但朱丹溪言常言变都叫相火,张景岳则称其常为相火,称其变为邪火。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一指相火之温,一指相火之热也。
温者常也,生生之气也。
相火之变而热者,壮火也,则为邪火。
论常者元气之本,论变者元气之贼。
相火(邪火)有常变之分,相火之常为阳气,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此为少火。
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
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
相火之变动为贼邪。
体内阳气之变,即是邪火,火无外火,即因于此。
邪火之成,则在阳气失其正化。
《景岳全书·火证》说:“火为热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为阳气,此火之不可无亦不可衰,衰则阳气亏虚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
然阳以元气言,火以病气言。
”就是说人身之火失其正则为邪,戕伤脏腑,耗伤气血,亦即《类经·阴阳类》所说“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过则气反衰……壮火散气”。
所谓邪火,实为身中阳气之变,《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以阳气为元气之大主,火为病气之变见。
”总之,相火有常变,而相火之变为贼邪,又与阳气不相容,因此,临证辨相火之邪正甚为重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文中少火、壮火指什么?历代医家存有争议。
多数医家认为分别指人身承平、亢奋之阳气。
应《内经》强调的“亢则害,承乃制”。
然而少数医家以药食气味厚薄别少火、壮火。
以马莳为代表,他在《素问注证发微》中云:“此言凡物之气味有厚薄,而人身之气所由以盛衰也;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
气味温和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旺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这种把药食气味纯阳一类归于壮火,温和一类归于少火,此理解方法承前文“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气厚者为阳”而言的。
对其不同的理解,对后世防治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对药物之壮火、少火的体会,即非仅指乌、附之类为壮火,亦非参、归之类为少火。
例如《金匮要略》中有肾气丸,方中少量桂、附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少火以生肾气。
《医宗金鉴》有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可见桂、附之品,能生肾家之少火即命门之火,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矣。
可见仅以药食气味厚薄别少火、壮火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代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
故日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以大剂附子、干姜为主,则是其主要用药特点。
近现代,西医药的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思想也多趋向西医靠拢,治病以苦寒药物为主,严重挫伤了人体的阳气,由此在慢性、疑难等病症患者阳气即少火衰退,重用附、桂、姜意在生少火而益元气,体现了少火生气的原则。
笔者认为慢性、疑难等病症阳气不足易感外邪,如感受火热之邪,虽为热病之症,但见阳气不足、少火已衰,治疗亦当以补火为先,正胜则邪衰,所谓“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
一言以蔽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不仅体现火与气的关系,而且概括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也是指导我们防治疾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