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01X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以”字的考点-推荐word版 (4页)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2019年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锦瑟》原文翻译及鉴赏-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锦瑟》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锦瑟》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锦瑟》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锦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锦瑟》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原文翻译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锦瑟》注释(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
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
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
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一、表示名词概念在文言文中,“以”字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概念,表示依据或基准。
比如,“以民为本”表示把人民作为基础,“以正治国”表示用正义来治理国家。
二、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以观后效”表示目的是为了观察后续效果,“以求吉祥”表示目的是为了追求好运。
三、表示手段或方式“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智取胜”表示通过智慧来取得胜利,“以武御敌”表示通过武力对敌人进行制约。
四、连接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只需要主语和宾语,而没有明确动作,这时就需要使用“以”字来连接动宾关系。
例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者,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其中“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这里面的过失和有并无直接联系,但被连结起一同并列出现。
五、与其他副词连用“以”的使用也可与其他副词连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用德行回报怨恨,“以身作则”表示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等。
六、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文言文中,“以”字也可以与其他字连用,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具有固定的意义。
比如“矢志不渝”、“不可逆转”等。
七、表示条件或前提“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以情感人”,就是指在有情感的基础上去打动人;“以和为贵”,意思是通过和谐来取得尊贵地位。
八、表达对比关系有时候,在文言文中使用“以…而…”的结构,表示对比关系。
“以德护国而不争天下”,这句话中表示通过道德来保护国家而不争夺天下。
九、表示因果关系“以”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有利可图,人们便趋之若鹜。
”这句话中,“利”的出现让人们追求,因此产生了行动趋势。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有着多种灵活运用的方式。
它可以表示名词概念,表达目的或结果,表示手段或方式,连接动宾关系等。
同时,“以”字还能与其他副词连用构成特定的词语和成语,表达条件、对比和因果关系。
熟练掌握“以”字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多样的字的用法。
本文将以字的用法为主线,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形容词修饰名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丰富句子的表达。
例如,常见的形容词有美、丑、好、恶、贵、贫、强、弱等。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修饰名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前,如"美女"、"贵宾"等。
这种用法使得文言文的语言更加精练有力。
二、动词修饰名词文言文中,动词也常常用来修饰名词,以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如,常见的动词有接、受、任、袭、才、学、行等。
这些动词修饰名词的用法,使得文言文的句子更具有凝练的特点。
比如"受教"、"才子"等词语,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形容才华出众的人。
三、量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引人注目的是其丰富多样的量词的使用。
量词用来表示数量、大小、程度等概念。
常见的量词包括:斤、两、钱、寸、尺、尽、望等。
文言文中,量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或者动词,以表达具体的数量或者程度。
例如,"三斤香饼"、"一尺水"等。
量词的使用使得文言文的语言更加具体、形象。
四、句式结构文言文中句式结构的多样性也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
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结构包括倒装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这些句式的使用,使得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严谨、优美。
例如,"夫妇俱白发,抱子在其间",就是一个典型的句式结构。
五、词汇辞藻文言文中的词汇辞藻非常丰富,常常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如,"千金买骨,一笑弃之",用来形容对价值观念的虚无。
六、成语和典故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成语和典故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成语和典故因其含义凝练、形象生动而被广泛应用。
例如,"一石二鸟",用来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满坑满谷",用来形容非常多的情况等。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梳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其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虚词,其中之一便是“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非常广泛,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下面将对“以”的几种基本用法进行归纳。
1. 表目的或手段在文言文中,“以”常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通过德行来回报仇恨;“以笔为矛”表示将笔作为武器。
2. 表动因或原因“以”也可以表示动因或原因。
例如,“吾闻其音而以作乐”表示我听到声音就开始做乐;“有故人者,而今而所与之别矣,怀之并不能已以寝食”。
3. 表比较标准在进行比较时,“以”经常被使用。
例如,“公无与宗室争天下之志,约从晏子。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与宗室争夺天下成为标准。
4. 表条件当需要表达某种条件时,“以”可以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资治通鉴三百年以上,千载一时以为珍贵者未有之”。
5. 表范围文言文中,“以”也被用来表示范围。
例如,“初以丧意不过如此,今而告之其闺房,则泣下如雨”。
二、文言文中“以”的其他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以”的用法需要注意。
1. 表示动作的启示或促进有时候,“以”可以表示某种动作的启示或促进。
例如,“我扁鹊医女子矣,欲令舍人在左右,倾壶浆和若夫妇然。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扁鹊医治女子,促使舍人对他们夫妇产生好感。
2. 表示依据或根据当需要表达某种依据或根据时,“以”可以引导从句来说明。
例如,“尝经再三考视先圣旧志,终日以为穷愆。
”这里,“以”表示依据圣人的意见和旧志进行多次考察后得出结论。
3. 表示手段或办法有时候,“以”还可以表示手段或办法。
例如,“自束之诚不豫久矣,则君辱而德废矣。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束缚自己来表达谦虚之意。
4. 表示疑问、反问和感叹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者感叹。
例如:“女争高下乎?不争,而我能?”这句话中,“以”用于引出反问的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嘿,咱今天就来说说“以”字在文言文中的那些个意思和例句哈。
比如说“以”有“用”的意思。
就像那次我做蛋糕,我用打蛋器“以”快速转动来打发蛋清,那场面,蛋清在盆里“噼里啪啦”地跳动,可不就是“以打蛋器打发蛋清”嘛。
还有“凭借”的意思呢。
记得有一回和朋友们玩游戏,我就凭借着我对游戏规则的熟悉,一路过关斩将,那感觉,爽歪歪呀,这就是“以熟悉规则取胜”呀。
“按照”也是“以”的意思哟。
有次我收拾房间,我就按照妈妈说的先整理床铺,再收拾书桌,最后打扫地面,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这不就是“以妈妈说的步骤整理房间”嘛。
“因为”这个意思也常见。
有一次我没考好,心里特别难过,就是因为我之前没好好复习呀,这就是“以没复习而考砸”。
“把”也能表示呢。
我把我的玩具车送给了弟弟,就是“以玩具车赠弟弟”呀。
你看,这“以”字的意思还真不少哩,在文言文里经常能碰到。
咱平时多留意留意,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文言文啦。
哎呀呀,我这说了一大通,希望能让你对“以”字有更深的了解呀!下次再碰到文言文里的“以”字,可别不认识咯!哈哈!。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补充说明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
这种用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并增强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1. “以……者”:表示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来标识和界定事物。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句“以我扶老乞与。
”,意思是通过扶老乞取来辨认我。
这里的“以我”就是通过“扶老乞与”这种行为来确定自己身份的方式。
2. “以……而”的结构: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庄子·马蹄》中有句“以贱者朝士德者夕士。
”,意思是利用贱俘当作朝廷官员,来显示先贤对道德修养重视的手段。
3. “以”的分隔使用:表示两个并列动作之间转折或进行对比。
例如《孟子·尽心上》中有句“奴无所适从而敢忧(担忧)君子之不给也?”,“以其不给”,表示对比了对方无所适从而担忧之处。
二、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工具介绍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作为引导词,引介或表示所用的工具、器物。
这样的句型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自然,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1. “以……为”:表示以某个事物作为工具或手段。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句“以羊称权”,意思是用羊来衡量和称量重量。
这里的“以羊”是指使用羊作为衡量标志来进行权衡。
2. “以……行”:“行”的含义是运用、使用,表示利用某种工具或手段进行某种活动。
例如《礼记·季氏》中有句“将复司马而王乎,不亦难乎?”,意思是使用复杂的仪式程序来核实王位继承的困难。
三、文言文中的以字介绍比较对象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常利用“以”字来引导和介绍比较对象,这样可以清晰地陈述对比关系,并加强文章逻辑性及说服力。
1. “以上/以下/之间之一……者”:表示在一个范围内做出选择时,根据条件选择其中一项。
例如《汉书·律历志》中有句“临淮尹被廷争于上、下之间者。
”,意思是在上、下之间选择一个被廷争的临淮尹官职。
2. “以……为标准”:“标准”的含义是基准、尺度,表示用某物作为衡量或比较的标准。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以下是 6 条关于“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的内容:
1. 哎呀呀,“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啊!就像“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不就是用刀来做某事嘛!这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2. “以”还能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呢!好比说“以君之力”,就是凭借你的力量呀,这多形象啊,难道不是吗?
3. 嘿,你知道吗?“以”能用来表示原因的哟!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外物和自己而有不同的情绪呀,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4. 哇塞,“以”还可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手段呢!例如“拥火以入”,带着火进去,这连接得多顺畅啊,是不是呀?
5. 告诉你哦,“以”能表示时间、方位和数量的界限呢!如“自唐以来”,从唐朝开始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6. 哎呀呀,“以”还可以表示目的呢,也就是来干什么呀!像“作《师说》以贻之”,写《师说》来送给别人呀,这用法真的很重要呢!
我的观点结论:“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啊,我们可得好好学习和掌握呀!。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的内容:咱们从小到大,学文言文的时候,“以”这个字可是经常蹦出来捣乱,让人又爱又恨。
今天咱就来好好捋一捋它在文言文中的那些用法,把它给彻底搞明白!先来说说“以”作介词的情况。
比如说“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拿着刀去劈狼的脑袋,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啦?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可别理解错喽。
再讲讲“以”作连词的时候。
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的“以”就是“因为”,因为那里的环境太过清幽,所以不能长久居住。
“以”作动词也有哦!“皆以美于徐公”,这里的“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大家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我记得之前给学生们讲“以”的用法时,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有个小同学,做题的时候碰到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他愣是把“以”理解成了“以为”,结果这道题就答错啦。
我给他讲的时候,他那恍然大悟的表情,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咱们接着说,“以”还能作助词呢。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这里的“以”就没啥实际意义。
还有“以”表目的的用法,“作《师说》以贻之”,就是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以”就是“来”的意思。
总之,“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那叫一个丰富多样,咱们可得瞪大了眼睛仔细分辨。
就像在迷雾中找路一样,一不小心就容易走错方向。
但只要咱们多积累、多练习,就一定能把“以”的用法掌握得牢牢的,让文言文不再成为咱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希望今天这一番归纳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后再碰到“以”,咱们都能轻松应对,再也不犯迷糊!。
文言文中以的各种意思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文言文中“以”这个字的各种意思。
“以”呀,有很多种用法和意思呢。比如说,它可以表示“用、拿”。就像“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是说用刀去砍狼的头。
再比如“以”还能表示“凭借、依靠”。“何以战”,就是“凭借什么作战”的意思。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古代有个将军,要去打仗,他的士兵问他:“将军,我们以何取胜?”这里的“以”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就是问凭借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以”也能表示“按照”。“以次进”,就是按照次序前进。
比如说,学校组织活动,老师说:“同学们,以学号顺序排队。”这里的“以”就是按照的意思。
同学们,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是不是挺多的?咱们多读书,多积累,就能更好地理解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啦。
希望大家以后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还可以表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
比如说,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他说:“我以粗心大意,所以做错了好多题。”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
还有哦,“以”有时表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就是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咱们再想象一下,古代有个书生,特别爱读书,但是家里穷,没有书。他的朋友们就说:“吾以吾书予汝。”这就是把自己的书给他的意思。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文言文《以》的用法一、引言:《以》字的基础含义《以》是一个多义的字,起初表示使用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而在后来的演变中,它获得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以》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和副词等多种词性出现。
二、作为介词使用1. 表示目的例如:“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素以”表示因为美丽而迷住别人。
在这个例句中,“以”字作为介词,指明了目的。
2. 表示手段或方式例如:“鼎有耳之形,以载液也”,其中,“载液”是通过鼎的耳朵进行装运。
这里,“以”的含义是使用、采取。
三、作为动词时的用法1. 代替其他动词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减少重复或简化表达,文言文中会使用“以”字代替其他动词。
例如:“生民之害以救天下”,其中,“生民之害”表示遭受人民苦难,“救天下”表示拯救天下。
这里,“以”字替代了一个动词,使句子更加简练。
2. 表示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不及物动词没有明确的主语,而要借助“以”字来表示主语。
例如:“以耳为目”,其中,“以耳”表示使用耳朵作为眼睛,因此,“以”字在这里起到表示主语的作用。
四、作为名词时的用法1. 表示程度、规模《尚书·刑书·臣止》中有“职竭趣小之工,无以细也。
”其中,“无以细也”表示没有更精细的了。
这里,“以”的意思是更高的程度或更大的规模。
2. 表示条件、前提在一些条件状语从句中,《以》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如果明天有时间,我就以阅读来放松自己。
”在这个例句中,“阅读”是通过使用时间来放松自己的条件或前提。
五、作为副词时的用法1. 替代其他副词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起到替代其他副词的作用。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其中“梦为蝴蝶”表示作为蝴蝶做梦,“以”字在这里相当于副词“替”。
2. 表示依据在一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以》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
例如:“以明世道”,其中“以明”表示根据明理。
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以”-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以”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语文网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 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 ——《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以”字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以”字考点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2019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以
2019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个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以字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以字用法2019高考语文温习资料:文言文以字用法?文言文以字用法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环境:(一)“以”字表示行动、行为所用或所依附的工具、要领及其他,可视环境译为"用""拿""依附""依据""根据""用(凭)什么身份"等。
比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传记》)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比方: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传记》)(三)“以”字表示行动、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比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传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以”字引举行动、行为产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比方: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仲春,自毂下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行动、行为的工具,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领导"。
比方: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文言文用法
以文言文用法【汉字】以【拼音】yĭ【部首】人【释义】①<动>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动>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以”字的考点
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X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以”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
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以”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
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
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
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
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