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_李寅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历史变化和相关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历史变化和相关故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工程,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战争时期,经过不断的修建和改建,长城成为一条横跨中国北部
的巨大屏障,起到了防御侵略的作用,被誉为“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
袭。
到了秦朝时期,由于秦始皇对统一中国的需要,长城开始大规
模的修建和链接,形成了一条海拔高大、长约8000多公里的巍峨宏
伟的长城。
明朝时期,长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并
将其称为“万里长城”。
现在的长城,保留下来的部分有近6000公里,主要位于河北、
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地,是中国古代工程和军事史上的杰出
代表。
它不仅在建筑和技术方面具有高度的价值,而且还是中外文
化交流和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长城的外观与结构因地而异,大致可分为瓦砾形、夯土形、砖
木形、石拱形和塔楼形等几大类。
塔楼形是长城上最典型的建筑形
式,河北的普陀城长城是塔楼形式的代表。
长城的历史变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和加固,使
其成为更加坚固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军事屏障。
长城的相关故事非常丰富,其中著名的有“居庸关走马楼”、
“金山岭飞来石”、“司马台长城”等。
这些故事或是讲述了长城
的建设史,或是讲述了抵御外侵的英勇事迹,都是长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海关的历史典故
山海关,也被称为渝关、临榆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
山海关是关隘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有着超过2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山海关的一些历史典故:
庄妃劝降:清朝入主中原后,李自成残部流窜到长城沿线,其中一支屯居在山海关附近。
为了劝降这支部队,清孝庄太后(庄妃)带着一个年仅四岁的儿子,经过一番乔装改扮,躲过明军防线,来到长城上的雄关山海关。
孝庄太后向闯王献上金簪,请求他退兵罢战,让出北京,但李自成执意不从。
于是,孝庄太后让儿子福临(顺治皇帝)向李自成叩首请安,并许下“岁时遣使贡献”的诺言,终于说服了李自成。
山海关大战:明朝末年,吴三桂奉命镇守山海关,凭借关城坚固的工事和河山险要的地势,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吴三桂投降清朝,山海关也成为了清朝的领土。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关隘中唯一一个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关”的关隘。
它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范杞梁,来到山海关。
但当她到达关内时,范杞梁已经被迫害致死,并被埋在长城脚下。
孟姜女在长城上痛哭流涕,感天动地,最终哭倒了长城,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山海关的一个典故。
总之,山海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关隘,它的典故和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和铭记。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寝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8959 更新时间:2007-12-30 12:57:02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慈禧惨遭毁容和奸尸【阅读字号:缩小放大】【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关外三陵都在辽宁,为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先辈的永陵、安葬着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托(拉)氏的福陵和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昭陵。
清西陵为雍正所辟。
雍正得位不正,死后不敢葬在父亲康熙身边,就在北京西南方一百二十公里、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另建陵区,与原有的东陵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他们的后妃、弟兄、公主、阿哥等八十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南麓,西距北京市区一百二十五公里,是中国现存建设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清东陵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等五位皇帝,以及慈安(普祥峪定东陵)、慈禧(普陀峪定东陵)等十四个皇后和一百三十六个妃嫔,面积达七十八平方公里。
清朝历史有漫长的二百六十八年。
经过两个世纪又六十八年的搜刮,统治者积累起了无尽财宝。
帝后们生前穷奢极欲,死后更把大量稀世珍宝埋进了自己的坟墓,期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帝王陵,其实就是人民遭受残酷压榨和掠夺的证明,也是封建罪恶的集中见证。
但是,另一方面,耗费数不清的财富和人类智慧的帝王陵,也是全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极高价值,对它们的破坏和劫掠,是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的严重罪行。
清东陵之所以比其他两个陵区出名得多,不仅因为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这三位清史上名头最大的帝后埋葬在这里,更多是因为清东陵在民国发生了被盗掘的大案。
尤其是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叫《东陵大盗》的电影,详细描述了这桩发生在1928年7月的民国大案。
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康熙 三 十年 (6 1 )“ 19 年 ,三藩 之乱 ” 已平
息 了近 1 , 下太平 , 0年 天 但并 不宁静 , 漠北 蒙 古不 断进犯 , 掳掠 地方 。但是 , 胸怀 天下 的康
之, 兴工 劳役 , 岂能无 害百 姓 !且 长城 延袤 数
历史 , 也践踏着文明。从总体上讲, 关外 的民
族, 无论 是统 治阶级还 是平 民百 姓 , 渴望拆 都
除长城 , 踏平 关隘 , 马平 川地 进入汉 民居住 一
千里 , 兵几 何 , 能分守 ? 养 方 蔡元 见未 及此 , 其 言甚属 无益 , 谕九 卿知之 。[ 在谕 旨中明确 ”他
年(6 3年 ) 16 为修建顺 治帝孝陵 , 将蜿蜒在 清东陵后 龙昌瑞山上的长城拆 除, 万里长城 在此断开 , 使 代之 而起 的 是皇家陵园的城垣建筑。
明朝末 季 , 真崛起 于东 北地 区 , 女 铁骑 强
年 间才得 以实现 。
师屡犯关 隘 ,长城作 为 明王朝 北界 的屏 障 已 失 去 作 用 。正 是基 于 这样 一 个 历史 背 景 , 破
次记 录下 了这一史 实 :又 ,陵后 长城 自马兰 “
关 第二 台以西 , 洞峪 第二 台 以东 , 系龙 脉 龙 俱
所 在 , 宜有 城 , 以撤 焉 。 哳 考 , 不 因 ” 马兰关 为
明洪 武初 年 建 , 直 为 军事 要 隘 , 清 季 , 一 至 出 于保护 陵寝 的需要 ,设 有重 兵 ,置总 兵署 于 斯 , 制 为 武二 品 , 官 由皇 帝 直接 任 命 , 以具 可
历史趣谈清东陵三次被盗,唯独此陵逃过劫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东陵三次被盗,唯独此陵逃过劫难导语:俞源村,坐落在浙江武义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来到村口,迎面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水田圈成一个巨型太极图。
从鸟瞰图看,俞俞源村,坐落在浙江武义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来到村口,迎面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水田圈成一个巨型太极图。
从鸟瞰图看,俞源村呈“北斗七星”状,连俞家排辈的十个字即“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也具有天文意义,意思是要俞家敬奉“北斗七星”,它们会保佑俞家福寿昌盛。
清东陵是清朝皇家陵寝,里面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及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有大小15座陵园,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也是被盗较为严重的一座。
清朝灭亡后,东陵遭到了三次大规模浩劫。
第一次发生在1928年7月,盗墓头子是孙殿英,后人称之为“东陵大盗”孙殿英以为祖先报仇为名,盗挖了东陵,盗走宝物无数。
因时值战乱,此案不了了之。
东陵第二次被盗,发生在1945年8月。
因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机制造了第二次东陵大盗案。
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盗之多,损失之惨重,超过了第一次。
此案发生后,其他陵寝也相继被盗,陵区外围陪葬墓几乎无一幸免。
东陵第三次被盗,发生在1949年,这是第二次东陵大盗案后的一次扫仓。
一些不法村民对地宫进行二次搜查,将幸存的文物一扫而空,就连地宫金井中的珍宝都被捞净。
东陵三次被盗,大部分陵墓遭到严重破坏,却有一座陵墓安然无恙,这座陵墓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
这座陵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
按理说,孝陵是清东陵生活常识分享。
理解至今,宝藏
理解至今,宝藏秦末,项羽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
当时项羽攻克咸阳之后,可以掠夺了秦宫大量的宝物。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攻入咸阳之后,杀了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之久,期间掠夺了大量宝物运回彭城(项羽当时的驻地,也是今天的徐州)。
又据《水经注》里记载,项羽还盗过秦始皇嬴政的骊山墓。
传说秦始皇陪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项羽派30万大军盗墓,里面的宝物足足运了一个月之久才。
这个传说也可以参考文献《中国人盗墓史》,至于这批宝物,到底被项羽运到了何处,用于何处,至今无法查证。
有人推测说,项羽掠夺的宝物,后面便宜了刘邦;也有人说这批宝物用于当时的军队之需。
但是这些除外这批宝物在后世没有出现过,或许有许多都散落于民间。
但至今没有听闻有项羽宝物出土传闻流初,或许这批宝物还在地底长眠,待后人发掘。
李自成掠夺紫禁城,宝藏埋藏之谜1644年4月25日,大明王朝随着崇祯皇帝的死,也代表着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攻占紫禁城,大明皇朝近三百年的财富积累,都被李自成全部带走。
要知道明朝可是及其富有的一个朝代,尤其是经过16代皇帝的积累,皇宫里的奇珍异宝无数,全都便宜了李自成。
但是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不久,清兵便攻进来了。
李自成便带着这一大笔“战利品”仓皇逃走。
据传闻由于当时战事频繁,这么多的金银财宝不好携带,于是李自成就派自己的侄子李过藏匿这批宝藏。
还有传闻说这批宝藏被李自成自己藏起来了,随着他的逃跑路线,沿途藏匿。
至今有许多关于李自成宝藏的一些银锭流出,但是据历史考证,李自成真正的藏宝地点还未找到。
这也是确定有宝藏,但一直没被找到的一个宝藏之谜,甚至曾经有相关电视栏目到此报道,但最终无疾而终,一无所获。
话说当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一路攻城略地,屡战屡胜,无一败绩。
这也导致了当时的太平天国军队一路靠掠夺的财物打到了现在的南京。
晚清虽然腐败,但是民间还是有不少地主绅豪的。
天平军本就是农民起义,对地主绅豪那是毫不手软。
清东陵的三次大规模盗掘
清东陵的三次大规模盗掘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268年的统治,此后的38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动荡不安、兵荒马乱、土匪横行。
期间,清东陵先后遭到三次大规模的盗掘,不仅地面文物被掠夺一空,而且地下殉葬珍宝也被洗劫殆尽,使清东陵这处文物瑰宝受到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
1928年孙殿英大盗案垂涎三尺1911年清帝逊位后,清东陵内的办事机构虽然保留下来,各种祭祀活动照旧举行,但陵寝员役的俸饷却得不到有效保障,断了生活来源,一些人就被迫干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
1926年,奉军某部进驻东陵,大肆伐卖陵区树木,不几年,将陵区内漫山遍野的林木盗卖一空。
守陵员役也纷纷趁乱效仿,更有甚者,逐渐发展至盗卖供物、金银器皿、铜鹿、铜鹤、铜鼎等陈列品。
1928年春,清东陵发生了第一起掘坟盗宝案。
一伙土匪潜入惠陵妃园寝,掘开一座地宫,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殉葬宝物。
从此,掀起了一系列盗挖清东陵珍宝的风潮。
1928年春,孙殿英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下辖的第十二军就驻扎在蓟县马伸桥一带,这里向东不过10多华里就是清东陵。
孙殿英(1889-1947年),名魁元,乳名金贵,人称孙老殿,又因他满脸麻子,也叫孙大麻子。
他是河南永城县人,早年游手好闲,曾干过赌钱、贩毒、土匪等勾当,后来混迹军旅,靠钻营逐渐出人头地,是个有奶就是娘的角色。
1928年春,孙殿英被蒋介石收编,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
其时,东陵内的一些物品被偷盗者经马伸桥四处销赃,孙殿英不由对东陵珍宝动了染指之心。
疯狂盗墓1928年6月,奉军第二十八军岳兆麟手下马福田部奉命从保定调防滦县。
马福田曾是东陵一带的土匪,经常与另一名土匪王绍义合伙“绑票”诈取民财,后来两人被岳兆麟收编,让马当了一名团长。
马福田途经玉田县新安镇时,伙同王绍义拉出一部分手下开进马兰峪,企图盗掘各陵。
这个讯息被孙殿英侦知后,他立即命令手下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率一个旅的兵力星夜开进马兰峪。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一场激战。
历史趣谈清东陵暗藏十大未解谜团 至今无人可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东陵暗藏十大未解谜团至今无人可解
导语:说到帝王的陵墓本身就有很多的谜团,清东陵也不例外。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那里有很多的未解谜团等着大家去一
说到帝王的陵墓本身就有很多的谜团,清东陵也不例外。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那里有很多的未解谜团等着大家去一一揭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东陵暗藏的十大未解谜团吧。
谜团1:玄妙的风水成谜原因:清东陵选址充满离奇色彩,传说本是明朝皇帝选的风水宝地,后被大清抢先占得,最后导致大明王朝的彻底泯灭。
现在很多满族后人都认为,清东陵位居中华龙脉之首,巍巍壮观,山龙水龙皆美,是一处金锁玉关的宝地。
然而,究竟好在哪里?
谜团2:七十二场浇陵雨成谜原因:传说,清东陵正处在龙脉之上。
龙是行云布雨的神兽,所以清东陵每年都会下七十二场雨,分毫不差。
谜团3:会自己移动的棺椁成谜原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8年,孙殿英开始盗掘乾隆陵,开启最后一道石门时遇阻,怎么也打不开。
后来炸药炸开后,发现乾隆的棺椁居然自己移动到门后,抵住的石门。
七十年代再次开启乾隆地宫时,乾隆棺椁又自己移动到门口,顶住石门,堪称奇怪之现象。
谜团4:唐山地震为何动不了清东陵?成谜原因:1976年唐山地震,唐山境内房倒屋塌,一片狼藉。
然而,同样属于震中的清东陵却毫发无伤。
何也?成为一个科学难以解释的玄秘。
谜团5:清东陵的地下现在还有宝物么?成谜原因:清东陵虽然屡被盗掘,但是地下不可能没有遗留的珍宝。
究竟哪里有?还有什么?
生活常识分享。
长城的历史演进与保护
长城的历史演进与保护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沧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长城的历史演进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通过对长城的演变和保护措施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下面我们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和保护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长城的历史演进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开始修筑城墙。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将各国修筑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的雏形。
这是长城建设的第一阶段,也是长城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建和加固。
汉朝修筑的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加强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在隋唐时期,长城得到了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北方边防的重要防线。
到了明清时期,长城的建设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了今天大部分人所熟知的长城,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
清朝时期,长城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建和加固,成为了中国古代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的保护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长城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强长城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长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部分长城墙体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长城的完整性和原始性,需要对长城进行定期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修复受损部分,加固长城结构,确保长城的长久保存。
其次是加强长城周边环境的保护。
长城所处的环境多为山区和荒漠,生态脆弱,容易受到人为破坏。
为了保护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控制开发建设,保护长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再次是加强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长城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加强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宣传,需要加强对长城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开展长城文化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趣谈:清朝顺治皇帝怎样选择清东陵这块“万年宝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顺治皇帝怎样选择清东陵这块“万年宝穴”
导语: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
清东陵沿燕山余脉而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
清东陵沿燕山余脉而建,北以昌瑞山为后靠,南以金星山为照山,西侧以黄花山为右弼,东侧以鹰飞倒仰山为左辅,西侧西大河与东边马兰河东西夹流,拥护着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建造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还有四座皇后陵和五座妃园寝。
清东陵的地址是顺治皇帝确定的,那么,顺治皇帝为什么会在河北遵化建造陵墓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夏,清军将领多尔衮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统帅八旗军跨过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迅速攻占北京。
同年九月,年仅6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抵达北京,即皇帝位,正式颁诏天下,宣布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改年号为顺治,并从这一年起称为顺治元年。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受伤,不久即死于喀喇城。
已是14岁的顺治皇帝终于摆脱了羁绊,开始亲政。
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马兰峪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
1651年,清顺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临(顺治)携大臣、侍从来到遵化的马兰峪境内狩猎。
此次顺治皇帝的出行,名为狩猎,实际上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慈禧陵墓被盗案 珠光宝气照亮慈禧地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慈禧陵墓被盗案珠光宝气照亮慈禧地宫
导语:据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介绍,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座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
据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介绍,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座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共计大清王朝5位帝王、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皇子,共计157位墓主人。
清东陵的建设历时近两个半世纪,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9月2日,阴雨连绵的天空笼罩下,清东陵越发显得肃穆。
穿过我国现存的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和高大宏伟的清东陵总门户大红门,正式进入清东陵陵区,全长6000米,通往清入关后第一帝顺治孝陵的主神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长的神路,两侧形态各异的石像生、文武官员雕塑仪态生动。
独揽朝纲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一生极度奢靡,对其死后灵魂寄居的地方更是重金打造,向后人昭示其不可一世的权威与地位。
在慈禧陵,记者看到,虽历经洗劫,但今日的慈禧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依然透露着货真价值的金碧辉煌。
据李寅介绍,慈禧陵始建于同治十二年,于光绪五年竣工,历时整整六年。
而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太后又以陵寝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重新修建,直到慈禧死前才完工,前后持续了三十多年。
“慈禧陵三大殿所有的黄金用量惊人,用金量高达4592两。
近三百块天花板,每块天花板上都镶嵌一两多重用黄金打造的金龙。
”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说。
记者看到,如今仅剩的5块半天花板依然清晰见证着大殿曾经的奢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清东陵选址之谜大揭秘 清东陵是顺治帝钦点的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东陵选址之谜大揭秘清东陵是顺治帝钦点的吗
导语: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
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
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
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吸引了真龙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说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
那么这些说法究竟哪个更合真情呢。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准确,但也都没有错,虽然清东陵的选址之谜曾经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但是选址要考虑风水,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却道出了一段历史的真相。
清史稿中记载清东陵是清朝顺治皇帝偶然选中的地方,可是历史真相却是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不仅顺治皇帝来过,明朝的皇帝也来过,而且明朝的皇帝来了看过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选他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清东陵文管处研究室主任李寅介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将明朝的国都定在了南京,但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即位之后深感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明王朝的最大威胁,一旦他们南下入侵地处南方的南京朝廷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因此他不顾大臣的反对,依然将国都迁到了北京,并决定将自己的陵寝选址也定在北京周围,以表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决心。
这一天,明成祖朱棣依驾来到位于今天河北省遵化境内的丰台岭,也就是今天的昌瑞山,他要亲自确定大臣们为他选中的风水宝地能不能作为修建自己陵寝的地方,他站在山上向南望去,只见平川似毯、
生活常识分享。
专家揭秘清东陵选址真相 驳“顺治帝扔扳指选址”说
新华网石家庄3月22日电(记者王民曹国厂)清朝为何选址河北遵化作为陵寝所在地、将现在兴隆县划为“后龙风水”禁地?对于这个疑问,答案历来不一。
在21日举办的兴隆县“后龙风水”开禁百年研讨会上,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李寅根据多年研究提出,清东陵选址兴隆是继承了明朝“衣钵”。
李寅介绍说,对于为何清东陵选址遵化,大致有“顺治皇帝亲选”、“皇帝与王公大臣、风水师共同选定”等流传甚广的说法。
其中,“顺治皇帝扔扳指选址”说最引人入胜。
据《遵化县志》记载,顺治帝狩猎来至凤台岭,见山川秀丽,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随手扔出一射箭用的扳指,以扳指落地之处定为穴位。
但据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所著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又名《明书》)记载:“崇祯初年,遍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刘伯温后裔)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后,不及事。
”李寅说,这段史料表明,现清东陵所在地是明朝崇祯皇帝命人为自己选定的陵址。
但尚未开建,1644年清兵入关,崇祯自杀,不但江山易主,其选择的陵址也拱手让给清王朝。
史料中记载的凤台山即凤台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修建清东陵时,改名为现在的昌瑞山。
据介绍,清东陵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分“前圈”和“后龙”两部分。
其中,位于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前圈”面积达48平方公里,兴隆县24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后龙风水”禁地,禁地内开割三条火道,埋设大量红、白、青木桩。
据史料记载,“后龙”风水禁地严禁偷伐树木、栽果、植树、埋坟、用火、采矿、砍伐、狩猎等,“军民人等不准越入设窑烧炭,各宜禀遵。
如敢故违,严拿从重治罪”。
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王其亨认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是中国古代有文献记载的具有典章制度、系统开展生态保护的典范。
“后龙风水”禁地于1915年3月开禁。
自1661年至1915年长达254年的封禁,使“后龙”风水区域成为天然的动植物园,当地遍地涌泉,草木丛生,古树参天,野兽成群。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23张)
嘉峪关
临洮
辽东 秦 长 城
山海关
明
长
城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总结性的药物 学著作
6000多公里。 2、明__成__祖___时,在__元__大__都__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城中心的__紫__禁__城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3、人物与成就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 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行书帖(董其昌) 杜甫醉歌行诗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
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 起义为题材的长篇 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 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
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清朝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 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 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青藤道士 >>
<<蕉石图>> <<墨葡萄图>>
“”“扬州八怪”作品 欣赏
金农(青山白鹭图册页)
汪士慎(花卉图轴之一)
高翔(山水册之二)
黄慎(大姑山小故山湾图轴)
罗
郑
聘
清东陵李寅
清东陵密码·李寅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
二十余年专职研究清史,著有《清东陵揭秘》、《清代帝陵》、《清代后妃》等书籍,对清代陵寝文化、清代宫廷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
清东陵密码(一)清东陵之最·2012年5月29日清东陵密码(二)孝陵未被盗之谜·2012年5月30日清东陵密码(三)康熙景陵火灾之谜·2012年5月31日清东陵密码(四)景陵双妃园寝之谜·2012年6月1日清东陵密码(五)已有东陵何来西陵·2012年6月2日清东陵密码(六)问题不断的乾隆裕陵·2012年6月3日清东陵密码(七)十全老人尸不全·2012年6月4日清东陵密码(九)咸丰为何死无葬身之地·2012年6月6日清东陵密码(十)超越帝陵的慈禧陵·2012年6月7日清东陵密码(十一)最奢华的死亡·2012年6月8日清东陵密码(十二)慈禧陵劫难·2012年6月9日清东陵密码(十三)令人费解的同治惠陵·2012年6月10日清东陵密码(十四)孝庄昭西陵之谜·2012年6月11日康熙二十六年,对大清朝功勋卓著的孝庄太后病逝,按照皇家礼制,孝庄太后应该与她的丈夫皇太极合葬在位于盛京也就是沈阳的昭陵,但最终,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也没有葬进清东陵,而是葬在了清东陵围墙之外。
长达20公里的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人的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单单只有孝庄太后的陵寝像只孤雁般被隔离在围墙之外。
生前地位尊贵的孝庄太后,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令人费解的现象?她被葬在清东陵围墙之外的原因又是什么?孝庄文皇后被葬在东陵的高墙之外,这已经让后人疑惑不解、百般猜测,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竟然让祖母的棺椁在此安放了三十七年,都没有正式建陵,也没有让其安葬在地下。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节中强调的是“入土为安”,那么,康熙帝三十多年不葬祖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左右为难的康熙皇帝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终没有想到良策,孝庄的灵柩也就没能入土为安。
《探秘清代帝后陵》读后感
《探秘清代帝后陵》读后感
《探秘清代帝后陵》内容概要:全书分14个部分,详细解读了清
代12位皇帝及部分后妃陵寝的选址、修建、历史清风变化相关以及相
关的逸闻趣事……
《探秘清代帝后陵》读后感,来自沪江网友:作者分14讲,详细
解读了清代29座帝、后、妃陵寝在建筑风格、风水理念、墓中宝藏以
及墓主人的生前身后趣闻趣闻,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是一本雅俗共赏、奥尔奈历史普及类好书。
书前插有每座清代帝后陵的形势全图,
书中配有二百多幅四十多题图,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书籍爱好者
的珍品。
也是游览清代帝王陵寝必备明代的详细导游员手册……
探秘清代帝后陵的读后感,来自沪江的网友:李寅,研究员,教授。
现任清东陵博物馆国务院参事、研究室主任,河北大学、廊坊联
合大学特聘教授。
历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出版专著有《清东陵揭秘》《清代帝陵》《清代后宫》《实说清后宫》《清东陵密码》《清朝十二帝疑案正解》《清顺治和他的甄嬛们》
《清十二帝后宫因由》等,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
2021年5月,在中
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东陵密码”;2021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清代皇陵谜案”;2021年12月,在《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和他的甄环们”;2021年6月,在《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
帝后宫因由”;2021年8月开始,在《百家讲坛》录制“探秘清代帝陵”系列节目……。
同治帝惠陵规制之谜
同治帝惠陵规制之谜
李寅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同治帝的惠陵,位于河北遵化市清东陵内的双山峪,内葬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
它的建筑规制比较特殊,每一位到过惠陵的人都会对其存有或多或少的疑问。
但苦于资料缺乏,又关涉宫闱秘闻,这一规制问题一直是个谜案。
笔者最近有幸见到的一份样式雷的图纸,对解开惠陵规制的真面目,探知这一时期的宫闱秘闻,大有帮助。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李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慈禧陵营建之谜
2.西周王陵之谜
3.西周王陵之谜
4.十三陵:探索明朝帝陵之谜
5.秦始皇地陵九大未解之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城发展史
长城发展史
长城发展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城墙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建。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连接原有城墙,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防御工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到崩塌和破坏,需要不断修复和加固。
明朝时期,由于辽金元等蒙古族异姓王朝的侵扰,明朝开始对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
此时的长城不仅作为防御工事,还兼具边疆宣传和交通要道的功能。
清朝时期,由于国境稳定,长城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许多长城被废弃或拆除。
直到20世纪初,长城才再次被人们重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城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军的重要战略防线。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长城的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包括设立长城保护规划和管理机构、投入大量财力修葺长城等。
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 明长城蓟镇:九边之首,兴亡所系
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明长城蓟镇:九边之首,兴亡所系周渝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22()20
【摘要】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年份如1644年这般风云诡。
这一年正值大明、大顺、大清、大西四个政权交锋之际,烽火漫天,白骨露野。
一年之内,国都北京就轮换了3个年号--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总页数】12页(P56-67)
【作者】周渝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渤海海域新近系明化镇组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以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为例
2.石臼坨凸起中段东斜坡明化镇组“脊、圈、砂”控藏作用
3.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4.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5.镁质石灰建造的明蓟镇砖石长城保护问题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被拆除以后,城垣并未在陵区消失, 相反,每座帝后陵的宝顶周围,里侧为环护的 宇墙,外侧则为雉堞,又称女儿墙,其实就是 有垛口的环状长城样式(图二)。在整个清东 陵的陵寝中,如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
图三 裕陵方城
以及昭西陵、孝东陵、太妃园寝、裕妃园寝、定 东陵等无不如此。而宝城南面的方城则更与 长城中的墩台样式略无二致,不过是在方城 之中起建了陵寝中至高的建筑— ——明楼 (图 三)。这无处不在的长城影子,环护着也保卫 着墓主的神灵。
在我们今天看来,长城被拆除,代之以皇 家陵园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取代了 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两种文化的斗争,以陵 园文化取得了胜利,而代表汉文化几千年文 明史的万里长城,由于长期拒绝接受并阻断 北方文明而显得落伍于时代,其被拆除当属 自然现象。相反,追赶时代潮流,不屈服于命 运安排的满洲贵族,桀骜不驯地挥师跨越了 长城,并拆毁了它,打着“中外一家”、“内外一 体”的旗号,创造了一个时代。皇家陵园内的 墓主人理直气壮地营造出一个个建筑精品, 也缔造出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 ———— — ————— ———
其实,康熙的高论多半出于夸赞本朝的 私心,而他的这一观点则成为清朝历代帝王 对长城认识的基础。自此,沿承两千余年以长 城为险的历史宣告结束。但是,康乾之世虽然 由于疆域的扩大而弃长城之险,却未形成新 的防卫理念,因此一旦外患侵扰,国家便处于 被动挨打的局面。如清朝末年英法联军进扰 京师,手足无措的咸丰帝携宫眷北逃承德;八 国联军兵临城下,贪婪权柄的西太后只好西 逃陕西。果然,由于危及清王朝的隐患不是 来自北方,而是泊于海外,长城便真如康乾二 帝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拆除长城的具体时间档案阙载,但溯源 东陵的历史,则可推断出一个大约的时段。顺 治生前曾两次来东陵一带狩猎,但真正相中 这块风水宝地的具体时间当为顺治八年 (1651 年),因为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14 岁
·24·
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文物春秋·2010.3
图二 卫护陵寝的城垣
的顺治皇帝来汤泉沐浴,并到昌瑞山一带活 动。可是,即便是选中了万年吉穴,由于种种 原因,顺治帝生前根本没有兴建陵寝,甚至连 物料都没有准备,因而顺治在位的 18 年间拆 除长城的可能性不大。
[1]《清圣祖实录》卷 152。 [2][3]《清高宗实录》卷 1066。 [4][5]清乾隆《直隶遵化州志·方舆·关隘》卷 4。 [6][7]清·布兰泰:《昌瑞山万年统志》卷 5《山川》。 [8][9]《畿辅通志·雍正志》第 2 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第 465 页。 [10]同[6],卷 7《火道》。
〔责任编辑:许潞梅〕
·25·
·22·
年间才得以实现。 康熙三十年(1691 年),“三藩之乱”已平
息了近 10 年,天下太平,但并不宁静,漠北蒙 古不断进犯,掳掠地方。但是,胸怀天下的康 熙大帝并不像往代的帝王那样,凭踞长城为 险,而是采取打击少数、绥抚众多的策略,视 天下为一家,“中外一视”。因而,当长城古北 口总兵官蔡元于五月二十一日上奏,请求修 葺破败的长城口隘时,康熙帝降下了一道耐 人寻味的诏旨:“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 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 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 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宁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 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 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既多损坏,今欲修 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 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 言甚属无益,谕九卿知之。”[1]他在谕旨中明确 地指出,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则已不再是依赖
顺治帝崩御,清廷一面为其大办丧事,一 面紧锣密鼓地筹办陵寝事宜。据档案记载,顺 治十八年(1661 年)筹备物料,做前期准备工 作;康熙元年(1662 年)九月择吉日良辰破土 动工,但由于临近严寒,破土后即停工;直到 康熙二年(1663 年)二月春意渐浓之日,才开 工建设。建筑工程进行之时,为保护陵寝安 全 ,要 在 后 龙 和 前 圈 开 辟 火 道 ,竖 青 、红 、白 桩,以阻止百姓随意进入陵寝控制地带,这 样,昌瑞山后段长城就被圈入其中,拆除它也 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长城这一传承数千年 中华历史的文明载体,由于要修建顺治帝孝 陵,有碍风水,于是在康熙二年被毅然拆除, 雄伟的万里长城就此在这里断开了。
直到乾隆四年(1739 年),马兰关总兵、 副都统布兰泰领命修 《昌瑞山万年统志》,首 次记录下了这一史实:“又,陵后长城自马兰 关第二台以西,龙洞峪第二台以东,俱系龙脉 所在,不宜有城,因以撤焉。”[6]据考,马兰关为 明洪武初年建,一直为军事要隘,至清季,出 于保护陵寝的需要,设有重兵,置总兵署于 斯,官制为武二品,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具 衔单折密奏。《昌瑞山万年统志》又记载,马兰 关“旧有城二座,东城周围二百三十二丈,连 垛高二丈。城门二座,南门曰‘马兰谷关’,西 门无宇。南门以东砖石砌成,南门以西垒石砌 成。”马兰关作为军事驻地,设防严密,机构繁 冗,计有 4 寨 6 营,其中龙洞峪寨在今兴隆县 境内的挂兰峪,明永乐年间建,此处地势狭 长,为一处险关,驻官军 112 员。档案这样记 载其方位:“龙洞峪在陵西六里,源自昌瑞山 后身,南流会宽佃峪,水入临河。”[7]
同治十年(1871 年)第 3 次修订的《畿辅 通志》,也简略地对拆除东陵后段长城做了记 述:“陵后马兰关第二台以西,龙洞关第二台 以东,不应有城,皆撤焉。”[8]
以上这些史籍的记述或言辞简略,或根 本弃之不记,因而为建陵而拆除长城之事,如 果不是知情人,不但今人,就是当年为清帝踏 勘东陵风水的一些人,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咸 丰八年(1858 年)八月初三日,奉旨踏勘定陵 风水的载垣、端华、绵森等人,查得平安峪地 方有一处石墙根基,不知所为何来,因关碍风 水,不敢隐瞒,匆忙上奏天子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文物春秋·2010.3
图一 《遵化州志》长城形势图
山约二十五六丈外,与志桩处东西山各约十 三四丈外,间段俱露有石砌墙根痕迹,高出地 皮三四寸不等,石上俱有石苔,似系墙垣根 基。因关风水,不敢起刨辨认。又勘得正对志 桩后山约高一里余,山顶露有随山石叠月牙 泊岸一段,东西约长十丈,中高五尺,两头雁 翅高二尺余,南山连北峰约长五丈余,山峰系 属土石,约高七八尺。北面悬崖谨勘地势,系 自昌瑞山西转分脉,询据圈内久居旗仆佥称, 后山顶地方俗呼高庙子。奴才等复加细问,从 前有无庙宇,此名始自何年,传自何人,有何 确据。奴才等详细履勘山峰,左右并无拆卸 甑瓦形迹。其石砌月牙泊岸,是否拆卸长城戍 楼地盘,抑系庙基,因历二百余年,均无可稽 考。”[9]可见,勘查人员亦弄不清是长城墩台 还是一处庙基。
被拆除的这段长城蜿蜒在东陵后龙的山 坡顶上,清代的勘舆家认为是压住了龙脉。所 谓龙脉就是山脉,对墓地或穴位来说,就是来 龙、来脉或后龙,后龙有太祖山、少祖山,要求 山势层叠深远,重峦叠嶂,秀丽森然。清东陵 的太祖山为雾灵山,向南逶迤百余里而为昌 瑞山,是为少祖山。少祖山恰被长城压住,这 自然为清廷所不容。
东陵段长城拆除的历史考据
在清乾隆年间编修的 《直隶遵化州志》 中,对遵化境内的长城有详细的记录(图一),
而关于清东陵段长城被拆除之事,修志官员 只是随声附和地对长城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所谓“我朝中外一家,固无分内与边矣”[4],对 陵 寝 内 的 防 卫 则 这 样 记 载 :“ 顾 今 为 陵 寝 重 地,则谨关堡,饬边垣,严斥堠胥,当时为戒备 以翊卫原庙于亿万载也。”[5]说得含糊其辞,轻 描淡写,使人莫辨真貌。
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文物春秋·2010.3
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李寅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河北 遵化 064206)
【关键词】清东陵;长城;拆除;城垣 【摘 要】清王朝崛起于东北地区,破关入京定鼎中原后,沿承两千余年以长城为险的历史从此结束。康熙二 年(1663 年)为修建顺治帝孝陵,将蜿蜒在清东陵后龙昌瑞山上的长城拆除,使万里长城在此断开,代之而起的 是皇家陵园的城垣建筑。
龙洞峪至马兰关段长城曲折蜿蜒,龙伏 而来,长约 7.5 公里。史籍中也记录下了这段 长城“:拟请于昌瑞山后圈一带重开洞道三十
丈,左首自左营正关城起,至右营之龙洞峪 止,计长十五里余。”[10]这一段长城有虎皮石 墙,也有城砖所砌,其间正如咸丰年间档案所 载,也有数座墩台。此段长城被拆除后,残砖 断石或被运出,或干脆弃之于山野之中,至今 尚可见。
明朝末季,女真崛起于东北地区,铁骑强 师屡犯关隘,长城作为明王朝北界的屏障已 失去作用。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破 关入京定鼎中原的清王朝对长城有一种先天 性的排斥心理,所以当长城的存在妨碍到东 陵的风水时,清廷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拆除。
康熙、乾隆对万里长城的理性思考
历史发展到清代,长城已存在近 2000 年 了,历代历朝在著史时,无不将长城列入“古 迹”或“关城”之中。历来中原各王朝多以长 城为界、为屏,阻挡北方部族的入侵,因之以 长城分为内外,关内是以汉族为主的源远流 长的黄河文化;关外则是以鞑靼、女真等少数 民族为主的塞外、关外文化。两种文明在历史 长河中不断发生撞击,刀戈兵戎相见,推动着 历史,也践踏着文明。从总体上讲,关外的民 族,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渴望拆 除长城,踏平关隘,一马平川地进入汉民居住 地区,互通有无。可是,这种设想直到清康熙
清东陵段长城断开的历史考据
文物春秋·2010.3
险峻的地势,因此修建破败的长城于事无补, 属劳民伤财之举。康熙在其御制诗中曾有过 这样的诗句:“长城有险休重设,至治从来守 四邻。”也正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对长城的见解与他 的祖父如出一辙,他认为长城这一历史上的 雄关屏障,发展到盛世清朝,其用途就只剩下 观览了,此外无他。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 九月,乾隆拜谒盛京祖陵时途经山海关,登关 远眺,回思起祖宗创业之艰,入关之难,便对 山海险关有所感悟:“凭览关城形势,屹然雄 关。明季于此置大员,设重兵拒守,以防我朝。 而大军每从沿边诸隘口直入,如践无人之境, 可见险固不足恃也。然以当时盛京而论,有此 关控扼其中,内外气脉不能贯注,即由他路入 边,而彼终得挠我之后。所以天聪三年太宗文 皇帝统大军征明,进围燕京,仍复释之而去。 圣谟深远,未尝不筹虑及此。”[2]让乾隆皇帝 津津乐道的仍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因而他 认为“在德而不在险”[3],取得天下如此,至治 国家仍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