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外经济

合集下载

关于中外合作经济论坛的心得感悟

关于中外合作经济论坛的心得感悟

关于中外合作经济论坛的心得感悟参加中外合作经济论坛的心得感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中外合作经济论坛,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在论坛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外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感悟。

首先,中外合作经济论坛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共同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在论坛中,我见证了众多企业代表的合作意愿和愿景。

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企业实践和经验,还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这种开放、互利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中外合作经济论坛是促进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论坛中,我见到了很多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分享了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经济发展策略。

这种跨国界的知识和技术交流,促进了各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其他国家在某些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将对我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中外合作经济论坛使我对全球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论坛中,我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他们共同探讨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我意识到,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的,国际合作和合作经济是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中外合作经济论坛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参加中外合作经济论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这次论坛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外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增进了对全球化的理解。

我相信,中外合作经济论坛将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对比

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对比

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对比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要紧是指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得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得集中安排,有目得地对某些类型得咨询题区域实行倾歪,力图促使区域经济进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尽管不同得国家在具体实施得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得差异,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考虑和借鉴.一、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差异分析1、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得政治经济体制背景差异美国是典型得市场经济国家,联邦政府得区域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与美国奉行得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相吻合.尽可能让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始终是美国经济理论得主流,也是历届政府遵守得信条.与此相应,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在非常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以基础设施、兴办教育、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为主,为私人资本投资制造良好得条件.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中渗透着尽可能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得理论,非国有资产得流淌,都遵循“逐利而往”得原则.德国采取得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实行自由竞争得市场经济原则时,又重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负有得责任,与其它西方国家得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制定市场竞争规则,推动和爱护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同意发挥国家得宏观调控作用,力求保持经济得稳定进展;三是将经济成就同社会进步相结合.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得30年,实行得是打算经济体制,总体上强调区域均衡进展,同时优先考虑国防与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我国在协调区域均衡进展方面得做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对落后地区开发得时机差异最早进行工业化得英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得经济危机,英国传统工业区得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导致失业率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有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以伦敦为中心得英格兰地区之间得进展差距也不断拉大.这既动摇了英国经济总量原来长期位居世界首位得地位,也带来了国内政治社会得不稳定现象.在如此得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成为西方国家中最早企图通过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来干预和解决其区域咨询题得国家.在原苏联,直到俄国发生1917年得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即苏联)得建立,才真正开始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主动对其包括远东地区在内得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最初得考虑要紧是开发利用东部欠发达地区得森林、水利、能源等具有世界意义得优势资源,后来又出于必须赢得卫国战争得军事需要和国防安全目得,将落后地区资源开发与建设战略大后方以及缓解地区进展差距逐步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部落后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得开发.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得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均衡进展为主线得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第二次得实施背景是1995年9月通过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九五”打算和2010年远景目标得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进展,逐步缩小地区进展差距”.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3、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得实施主体差异美国差不多上没有一个指导性得全国进展打算来指导区域经济进展,其区域经济政策得实施主体是依照不同时期得不同任务而改变得.20世纪60年代早期得地区再开发打算得实施主体是地区再开发治理局.鉴于地区再开发打算存在得不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开发治理局也变为经济开发署.德国得区域经济政策是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来制定、完成得.联邦德国在1969年10月颁布得《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中规定:区域经济政策得具体内容由州来执行,联邦只起协调作用,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联邦提供区域经济促进费用得50%).中国应该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工合理、职能明确得区域治理机构.区域政策得制定、实施与评价都需要一定得机构来负责,这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模式设置,基本上立法得产物.而且,必须有专门得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负责.依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得通知”,中国国务院组成部委共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共17个,国务院办事机构共6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共9个.其中有许多涉及地点进展援助,各有一定得资源,但无一协调区域行动得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得调整,部门与区域冲突有加剧之势,区域咨询题增多要求设置统一得区域治理机构.二、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共同之处1、工业化过程中区域咨询题得规律性演化使得区域政策具有某种相似性区域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咨询题而存在得.建国至今,中国得区域咨询题得变化,同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曾出现得区域咨询题得演变路径有类似之处.在发达国家得进展过程中,区域咨询题得出现与演变存在一个规律:在前工业化时期与工业化初期,要紧得区域咨询题是贫困落后与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平衡;而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后,区域差距扩大及由此而产生得区域经济矛盾与冲突成为重要得咨询题;在社会经济进展接近中等发达水平常,那些曾经领先进行工业革命得区域开始出现膨胀或萧条.中国得区域咨询题同样表现出这种规律性得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突出得区域咨询题是贫困落后和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沿海进展战略得实施加剧了区域差距得扩大,同时带来了区域间剧烈得利益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得老化和部分发达都市地区得膨胀咨询题也开始充分显现出来.2、国家打算对落后地区开发得宏观指导具有普遍性自从区域政策开始被运用到对落后地区得开发中来,对落后地区得开发就带有明显得国家打算得色彩,只只是是在不同得历史时期,不同得制度背景下,国家干预得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不论是在有打算经济传统得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在有自由经济传统得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凯恩斯经济学称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日本1950年便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设置北海道开发厅,随后又制定了北海道综合开发打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九州、四国等开发打算也相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国综合开发打算得形成.在对落后地区开发得过程中,国家打算得运用一般还与经济得不发达程度相关,即不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中得不发达地区,通常对国家打算得作用抱以更大得期望,盼望通过国家打算对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开发扶持,这些地区国家打算得作用程度常常比较深刻.3、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国家投资具有特别重要得作用不管是在打算经济体制下,依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得开发都具有深刻得妨碍.在打算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是唯一得投资主体,国家投资得投向和规模对经济开发局面得形成是直截了当得、决定性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得局面,但国家投资得主体地位仍非同平常,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得开发具有导向性得作用.落后地区得自我进展能力差,因此外部资金得注入对其进展有特别意义,但一般得工商业投资必须有利益预期得保证,现实得环境使之不愿冒此风险.商业性投资得观望加强了不发达地区对国家政策性投资得期望和国家投资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得关键作用.4、民族文化因素伴随经济因素共同妨碍区域经济政策得制定英国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不同地区和多民族组成得国家,国内各地区间得离心和向心趋势自古有之.当英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兴盛时期,英国各个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得国家”,但当国内经济衰退时,各个地区得离心趋势开始增强.促进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边缘地区得进展、缩小地区差距自然成为英国政府不可小视得一个咨询题.巴西得地区经济差距属于殖民地时代得历史遗产.巴西在解决南北差距咨询题得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长期得差距对国民心理得妨碍.1991年12月11日得巴西《这确实是》周刊汇合了一些南方人对北方人得看法,被采访者大多使用了游民、无赖、懒汉等字眼,这种偏见构成了南方分立运动得思想基础.关于目前得中国来讲,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得重大举措.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得86%,全国八个民族省区全部在西部,西部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得要紧聚居地区.正是因为西部是多民族得聚居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统一得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得历史进程中,西部地区有扮演着重要而不可缺少得角色.因此,中国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民族咨询题、尤其是西部地区得民族咨询题是必须要考虑得因素.三、结束语随着社会历史得进展,各国得实践充分表明在解决区域经济咨询题、协调区域经济进展得过程中,区域经济政策得科学制定与实施发挥着特别重要得作用.关于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咨询题突出得我国,在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进展得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时代进展背景等各方面得异同,在尽快设置统一得区域治理机构得基础上,遵循工业化过程中区域咨询题演化得规律,尊重不同地区人民得民族感情,依照不同得情况进行长远得战略规划.尤其在开发落后地区得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得导向作用.。

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众多合资企业,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开始与外国企业合作。

这些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技术进步:外国企业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传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

2.创造就业岗位:合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得外国企业在中国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为中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合资企业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尝试和探索国际市场的机会。

3.提高产品质量:合资企业的合作和共同经营,使得中外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达成共识,促进生产质量的提高。

二、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挑战和问题1.技术和经验的不对等:很多外国企业都是行业龙头,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先进性远超过中国企业。

因此,在与外资企业合作时,中国企业可能会面临来自外方的技术和管理的威胁,并可能无法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好。

2.牺牲环境和人员安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一些合资企业在环保和人员安全方面的治理上可能存在疏漏和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中国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3.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一些外资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核心市场,其生产和出口行为可能容易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外部依赖”的问题,当外国市场出现危机时,中国的产业链和经济体系预计也会受到影响。

三、应对措施1.促进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在合资过程中应把握学习机会,了解外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自身经营发展中积极应用。

同时,中国政府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和鼓励,促进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2.强化环保治理和人员安全:针对外资企业在环保和人员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应加强监管和执法,要求合资企业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落实环保治理和人员安全相关制度。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这一趋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例,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的促进中国是一个经济出口型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广泛的生产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中的优势所在。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一系列其他国际贸易安排,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

中国的制造业经济和出口贸易能力越来越强,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2. 对中国的经济模式与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经济模式与结构带来了调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意味着中国的公司和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的压力,重新布局决策、人力资源和流程。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的企业与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愈加剧烈,逐步调整了中国经济结构。

此外,全球化进程也鼓励中国的经济转型并加强转型的进程,尤其是在服务和高科技领域。

如今,中国正致力于提高其全球技术产业水平,并加强其创新能力。

3. 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除了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中外之间交流和沟通,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广泛的文化创新和社会改革。

由于接触和交流的加强,中国政府认识到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将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但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越来越多,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高发期。

如何化解中外经济摩擦成为重大课题。

一、中国进入国际经济摩擦高发期近年来,中外经济摩擦频繁发生,正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摩擦潮”。

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具有如下特点。

1.中外经济摩擦日益频繁近年来,中外经济摩擦明显增多。

根据香港《文汇报》2004年2月22日的报道,2003年中国企业遭遇出口应诉案件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7起。

虽然案件数量和上年不相上下,但涉案金额分别达到25.93亿美元和18.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剧增228.5%和315%。

以中国企业最为头痛的反倾销为例。

过去,中国出口遭遇的反倾销摩擦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对中国采取的反倾销行动次数持续增加,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平均立案6.5起,90年代前半期(1991-1995年)平均每年立案上升到31.8起,90年代后半期(1996-2000年)平均每年立案数进一步上升到37.6起。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更加频繁,2001-2003年立案数分别高达55起、51起和47起。

这表明中国出口受到国外反倾销损害的频率大大高于一般国家,与其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非常不相称。

2.发达国家为中外经济摩擦的主要对象,但与发展中国家的摩擦也不容忽视到目前为止,中外经济摩擦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次数较多。

中国每年发生的国际经济摩擦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引起的,或者是针对发达国家的。

二是金额较大。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每次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大。

中外经济摩擦之所以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是由中国的贸易格局决定的。

目前,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均为发达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占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比重。

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论中外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差异

论中外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差异

论中外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差异摘要: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模式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能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关键词:经济管理模式;差异;比较从现代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来看,其经济发展之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水平,都是与本国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分不开的。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模式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能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1 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概念现代管理制度是相对于传统管理制度而言的。

传统管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科层结构的封闭性与不平等性。

与传统管理制度不同,现代管理制度包括现代政府管理制度、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等。

所谓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是指国家确立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政府相应采取经济管理组织体系和调控方式以及经济监督和现代管理制度等,不同经济状况的国家所选择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就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经分开、管理科学、人性化、契约化的经济管理制度;它以人为中心,以产权关系清晰为基础而进行合同化、标准化管理,形成责权利结合,政企(政府与企业)、政银(政府与银行)分开,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的机制。

它强调统一目标、分散决策、网络化的权力结构、多中心的快速反应,摈弃行政命令、层层施控的官僚体系,分别建立现代市场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农业制度、现代资源管理制度、现代工程管理制度等。

2 中外经济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管理,主要特征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为内容、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和”为工具,目的是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而非经济的增长。

因此,管理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关心的是厚生福利,把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对生产领域却不太重视。

与中国传统管理不同的是,以基督教文化作为背景的西方管理的特征主要是以避免“人与物”、“物与物”冲突为内容、以“发展”为目标、以“竞争”为工具,其目的则主要是为了求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I)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性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都有一系列的好处,下面分别从中方和外方的角度进行说明:对中方的好处:1.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国企业在参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项目,促进了出口和国际贸易,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

2.国际产能过剩缓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可以将国内产能过剩转移到其他国家,提高了国内产业的利用率,缓解了国内市场的过剩压力。

3.战略地位提升: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和投资,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4.多元化能源供应: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链,中国能够更好地确保能源安全。

5.技术输出和产业升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不仅能够输出技术和工程经验,还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对外方的好处:1.基础设施改善: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了参与国家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2.贸易便利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交通和物流通道得到优化,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贸易和物流便利化。

3.就业机会:建设和运营阶段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生活水平。

4.技术转移:一带一路建设吸引了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工程技术,有助于提高参与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

5.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参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人员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有助于加强国际友谊。

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从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校经济学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中外高校经济学科的划分利于学科管理、预见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学科的内容特征和性质,从而为形成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

为此,笔者提出了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关键词: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素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提出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一、经济学学科划分中的基础学科地位学科分类的不断变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学科的分类及变化上不仅可以看到学科发展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该学科领域中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科的划分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构成的基本内容,它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征制定适合于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奠定了基础。

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的学科分类系统(CIP)由教育部颁布后,经过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3次修订,CIP适用于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从2002年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与大学招生委员会协作制定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JACS(the JointAcademic Coding System),它通用于研究生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日本科学基金制定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学科研究动向和申请件数大约每5年调整一次:我国除了国务院学位办对学科进行了划分外,国标学科代码表(GB/T13745—92)对详细的科目也进行了编目。

从经济学学科的划分看,可以看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和英国的学科分类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强调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成效总结

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成效总结

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成效总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

作为商务局,我们承担着促进和管理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的重要职责。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参与了多个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旨在促进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合作项目的成效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项目一:中外贸易促进合作项目中外贸易促进合作项目是商务局与各国商务部门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过该项目,我们与多个国家的商务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联系,推动了贸易往来与合作的发展。

该项目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商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这为双方商务部门在贸易促进、政策协商等方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进一步增进了合作关系。

其次,通过项目的推进,我们帮助中国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

在收集和提供市场情报、推介中国产品、组织贸易洽谈等方面,我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水平。

在项目中,我们加强了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和调控,防止了贸易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和贸易秩序。

二、项目二: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建设外商投资项目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商务局积极参与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通过建设管理机制,推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项目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外商投资项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我们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密切合作,了解了他们在中国投资的需求和意愿,从而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

其次,通过项目的推进,我们加强了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我们积极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机会,与外资企业就投资环境、政策扶持等问题进行广泛对话,为他们的投资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最后,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提高了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中外生态经济学之比较的研究

中外生态经济学之比较的研究
2.2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JollIl Gowdyu】认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以及 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代表的环境运动。但I.I沁pke【4】认为,西方生态经济学作为跨领域的学科, 其理论发展的过程复杂得多,理论基础也更为丰富,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2.1环境伦理学
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4年,以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为主要特征, 研究人员注意到传统生态学和经济学囿于自身学科限制很难解决复杂的生态经济问题,开始采用跨 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性的研究视角研究环境问题,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至今社会生活中广受 关注的和谐发展理论。
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一方面生态 经济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入扩展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在 应用上,生态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项指导原则,例如生态园、生态城市的建立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4分析及讨论
尽管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都来源于同一世界、同一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同一性质的矛盾,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和学科理论的形成也基本上是与国外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但归纳起 来.除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外,中外生态经济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4.1对经济增长的态度不一致
尽管中外生态经济学家都承认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的科学,但中国 生态经济学基于生态平衡的观点要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意生态平衡,注意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 协调,在政策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平衡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较少关注“增长的极 限”。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基于热力学和熵理论在经济系统的应用,强调经济系统必须建立在地球 物理环境基础之上,重视增长的极限及环境容纳量问题。强调经济系统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载量为 界限,一旦超过生态环境的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恶化,则人类经济系统也将崩溃。因此,中国生 态经济学表现为“谨慎的乐观”,而西方生态经济学表现为“较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简要介绍该篇长文的主题和背景情况。

您可以参考以下示例进行撰写:本篇长文旨在分析当前形势并探讨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随着全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变革,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目前的形势,并制定相应的任务来适应这些变化。

这篇报告将围绕着当前形势的关键要点以及我们面临的任务的关键要点展开讨论。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深刻的动荡和变革。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我们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给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

这些变化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当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制定相关的任务和策略来应对。

除了全球层面的形势,本文还将关注国内形势的发展。

我们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等众多任务。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明确我们所面临的任务,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出科学且可行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剖析目前形势的要点和我们的任务的关键要点。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更清晰的理解和思考,以期为应对当前形势和完成我们的任务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关注,并鼓励大家共同努力,为应对挑战和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只有共同应对形势变化,明确任务目标,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介绍目前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阐述本文的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目前形势的要点,并分析当前的困境和机遇。

其中,在目前形势要点1中,我们将详细描述当前形势的背景和特点,展示问题的严峻性;而在目前形势要点2中,我们将分析当前形势下的一些重要因素和变化趋势,以期更好地把握形势。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与比较研究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与比较研究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与比较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对于国内外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与比较,弄清宏观形势、市场特征、政策发展及行业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全球经济趋势和判断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进行系统的比较与研究,为公司的市场战略、经济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章:国内经济环境分析2.1 宏观形势:国内经济增长与政策的密切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中度及以下增长水平,而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及增速。

在过去几年,政府陆续推出了多项稳定经济增速、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如“互联网+”行动计划、扩大内需等。

目前的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趋势,政策的出台对于引导市场要素的配置,考虑到其影响力,这是企业了解当前宏观环境的关键。

2.2 市场特征:竞争程度增加、市场格局趋于成熟国内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

企业的经营方式、业务模式、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变化,这是市场格局成熟的信号,而形成市场成熟格局的原因往往是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其对于品质、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减小企业对于消费者诉求的认知误差,将是下一步深入该市场的关键。

2.3 政策发展:推进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进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大重点。

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和创新,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和专业领域政策方面,也有更为深入的优化。

另外,创新大赛和政策补贴也在此时组合成为了品牌营销的一大利器,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为企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章:国外经济环境分析3.1 宏观形势:各国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全球的经济形势表明,目前世界各国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存在着发展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异。

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迅速;欧盟及美国等国家增长率则相对较低,而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增长速度的分化可能会更加明显。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的好处
对中国自身来讲,是促进我们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管总规划。

对世界来讲,是提供了一个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公共平台,同时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紧紧围绕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扩大了服务业的开放,基本放开了制造业,放宽了农业和能源资源领域的准入,深化了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修订了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个外资的准入负面清单,营商环境水平大大提升。

还与一些发达国家共同开拓了第三方市场,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近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也已经是世界第一。

中外交流提炼观点

中外交流提炼观点

中外交流提炼观点中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这种交流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推动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提炼出几个观点,以探讨中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一、促进文化多样性中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保护。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艺术等文化元素,通过交流可以使这些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而且中国也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介绍了自己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

同时,中外交流也能够保护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不被遗忘或消失。

二、促进经济发展中外交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外国进行经济合作和交流,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推动本国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中外交流也能够促进贸易往来,扩大出口市场和吸引外资,为本国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了双方的经济发展。

三、促进相互理解中外交流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通过交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特点、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种相互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建立起更加友好和平等的关系。

同时,中外交流也能够促进政治上的沟通和合作,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推动教育发展中外交流对于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外国学校、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吸收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并将其应用到本国的教育实践中。

这种交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中外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促进科技创新中外交流对于科技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外国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可以分享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加快本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当前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的认识我们看世界形势,2008年开始,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其后,金融危机漫延至欧洲,2010 年南欧表现犹甚,到了2010 年底,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危机出现了,一直蔓延到今天,在东亚地区,中俄日三个大国之间的领土争议也在 2010 年下半年以后剧烈化了,而在整个 2010 年里,几乎多数国际热点问题都被热了起来,世界似乎处处充满危机,在这些看似类型不同的危机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大国力量的对比变化导致原来秩序失衡。

基本来说,这个因素就是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成为各种危机加剧的背景。

以美欧日为代表的传统力量相对衰落,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在加速,这使得原有的秩序的稳定性被打破,传统势力不想放弃多占的权力,而后起之秀因为力量的壮大不可能安于现状,他们必然要求与自己力量相符的影响力,要求更符合本方利益的新国际秩序,当大国力量对比出现剧烈变化时,大国的边缘地带就容易首先出现剧烈的碰撞。

2 中东北非政治危机中东北非出现政治危机的国家多是美国的盟友,固然这些国家政治危机的主因是国内的问题,比如执政者忽视民众的民生需求,无任期限制的执政让民众看不到生活得到改善及权利得到尊重的希望,但是一些其它因素也会参与进来加剧国内的动荡。

这些国家多在反美情绪蔓延的阿拉伯地带实施亲美政策,执政者在上台之初能够响应民众的需求,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远离民众路线走亲西方的精英路线,无疑更容易激化民众对国内施政不佳的愤怒,所以我们看到了,在那些个人执政时间越长、对美关系越亲密的国家,国内民众的呼声往往越激烈,面对盟友出现的国内危机,美国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选择支持当事国的执政者稳定局势,无疑就会推远与民众的距离,与自己在国际上高举民主大旗的“道德形象”不符;如果坐视不管,在反美情绪严重的这些国家,如果出现更能更多代表民意的新执政者,其所能执行的对美政策显然是令美国担忧的。

当前中国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中外经济史重点

中外经济史重点

中外经济史重点一、中外经济史的主题,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

具体说包括两个方面:历时性指的是按时序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

它决定中外经济史的时间范围。

分为三个层面:1.经济水平2.社会制度结构3.社会进步共时性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

它决定中外经济史的空间范围。

二、简述东方国家出现普遍奴隶制的原因和内容原因:第一,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

第二,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三,东方国家没有公民或自由民概念,所以也就没有平民与奴隶的对立。

内容:东方国家的社会底层民众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他们除了维持生存外,没有任何的其他财产,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奴隶无异。

但是1.他们拥有相对的自由,虽不能离开土地但他们的其他行为不受管制;2.他们没有主人,不是其他人的财产表现形式;3.他们不能被买卖。

三、梭伦改革的经济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1)经济上:1.颁布解负令,即废除农民欠土地贵族的债务负担,废除债务奴隶,禁止雅典人卖做奴隶;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贷款,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2.限制大地产3.鼓励工商业发展(2)政治上:1.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2.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3)法律上: 1.设立陪审法庭2.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意义: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封建地主制时期,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经营方式趋向分散,造成这种相反趋势的主要原因。

第一,地少人多是导致小块土地占有的自然因素。

事实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土地上的人口压力,是领主经济衰落的自然原因。

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

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1 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

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

2 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

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

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

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摘要:一、引言1.中外交流的重要性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丰富中国文化内涵2.促进中国民族文化自信3.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地位三、中外经济交流的意义1.推动中国经济增长2.提高中国产业结构水平3.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四、中外政治交流的意义1.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关系2.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3.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五、中外科技交流的意义1.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2.提高中国科技水平与国际竞争力3.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六、中外教育交流的意义1.提高中国教育质量与国际化水平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3.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七、中外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文化差异与观念碰撞2.经济利益与安全风险3.政治体制与价值观念的分歧4.加强沟通与合作,增进互信与了解八、结论1.中外交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2.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正文: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交流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政治交流、科技交流、教育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

一、引言1.中外交流的重要性中外交流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中外交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步崛起,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系统阐述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分析其在各个领域的积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文章结构如下: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丰富中国文化内涵中外文化交流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种外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中国民族文化自信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文化交流中,中国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弘扬,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引言: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国家富强的愿景。

自提出以来,中国梦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中国梦鼓舞着中国人民积极追求经济繁荣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到如今的经济强国的转变。

中国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文化交流中国梦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梦使得中国人民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也促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进一步增进了中外人民的深入了解和友谊。

三、全球治理中国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平等。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倡导构建开放、包容、公正、平衡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中国通过多边机制的参与,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等,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可持续发展中国梦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为构建美丽的地球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富强的向往,但其影响已经超出了国内范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中外经济、政治、军事的看法(一)经济
1、中国的经济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

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是,一个共识:经济增长要放缓。

很多出口企业不倒的话,要转型了。

国内需求也在下降……出口降了,入口降得更多。

经济增长放缓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

企业倒闭倒没什么,倒的大多都是那些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低,拖欠工人工资的企业。

迟早都得倒,只不过这次经济危机催化一下而已。

一句话来说,就是经济放缓,所以国家的财政政策需要刺激内需,货币政策那边一再减息,鼓励银行发放贷款,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回暖
2、外国的经济
经济危机蔓延全球一年半后,美国上下如今被淡淡的乐观情绪笼罩:经济学家们预计明年美国GDP增长百分之三点二,股市也将高奏凯歌向上增长一成五,仿佛危机前的繁荣已经触手可得。

但在和乐融融的复苏中,高失业、低消费、弱出口三大软肋使得美国经济充满变数,不得不高度依赖于政府刺激性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这如同一辆爬坡的平板车,看似缓慢上升,但都靠人拉肩扛,稍一松手就会下滑。

美国银行北美首席经济学家伊桑•哈里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0一0年将注定成为“真正的分水岭”:这一年中,人们或将看到投资者充满信心的向前推进,或将看到来之不易的缓慢复苏中断、美国重新进入二次衰退。

这样的论断并非独辟蹊径或危言耸听,明眼人都已经看到,美国如今的经济复苏徒有框架,其实内里空虚一片。

尽管股市已经提早恢复,道琼斯指数与今年三月相比增长了六成;尽管原油期货和黄金价格居高不下,投资一片繁荣;尽管市场借贷和并购行为不断增加,融资渠道正在恢复,但出口低迷,消费疲软,只有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失力其二。

在那些可喜的数字之下,有百分之十的失业人口难以找到工作,民众购物畏手缩脚,过去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百分之
七十的消费,如今动力不再;而且美国制造业问题重重,令奥巴马总统推行的“出口拉动经济”转型更显得前路迢迢。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此前也坦承,“此前美国经济的几次复苏所以不稳定,因为这些复苏都是通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

但遗憾的是,美联储刚刚警告说,美国的失业率会“持续攀升,未来数年都居高不下”。

为此美国经济现在必须依赖政策决策者,人人都在问“激励计划能坚持多久”?奥巴马政府也深知其中利害,正努力扩大开支修建道路和桥梁、并要求国会尽快通过诸如“修屋换现金”等系列计划,一切都只为“扩大就业”。

经济学家伊桑•哈里斯很肯定地对记者说,“任何可能的决策失误都将令美国缓慢的经济复苏中止”。

(二)政治
1、中国当前的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2、美国当前的政治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向巅峰状态攀登,但其全球战略和安全利益却受到苏联阵营的威胁。

为此,在欧洲和亚洲,美国分别培植和扶持同盟力量,以借助它们阻止和遏制苏联扩张势力的蔓延。

以经济援助扶持欧日
在欧洲,杜鲁门政府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为西欧的战后重建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从而为防止苏俄势力向西部欧洲的扩张构筑了一道防线。

在亚洲,美国原本并不愿意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但由于看到苏联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存在,美国便开始大力援助日本重建,包括提供大笔资金,为日本初级工业品开放市场,以及放弃战争索赔要求,等等。

西欧和日本后来的复兴与崛起,是美国援助他国进行战后重建的最成功范例,更是美国最终赢得冷战胜利所不可缺少的战略部署。

可是,在另一方面,在美国模式里复苏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反过来却在经济上对美国本身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上世纪结束之前,美国在全球贸易中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它自己精心扶持起来的这两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在80年代,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出手阔绰,动辄就将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象征纳入自己的名下,包括好莱坞的环球电影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还有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加州佩布尔海滩度假胜地。

此时,日本人一扫战败国的心理阴云,而美国这个老大哥却尝到了矮人一截的滋味
(三)军事
1、中国军事战略
战争的动态形势带来了战略上的复杂多变性,所以,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不是如何来满足对战争冲动的行为要求,而是要更多地用智慧来思考和判断复杂多变的战争形态,采用战争的思维性逻辑,与高科技军事信息逻辑的推理方式,来演练战争的最后结果,对目前战略作出更加理性与合理的判断,最后方可决定出战略意图的大方向。

目前,中国的东边,有台海问题,有中日双边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始终牵扯到民族感情问题,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引起战争双方民族的激愤情绪,破坏双方的民族感情,引起战争的加剧与升级,这就是个战略驾驭的大问题了,所以不忘战而必须要慎言战。

中国目前的南海问题,是中国南边具有双边争议性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非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无法驾驭这里的战略性布局的。

而且,这里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越来越严峻和现实了。

美国日本印度都想在这里做老大。

美国是有心眼而缺力,日本是有力而缺心眼,印度是在像饿狼一样地干嚎。

南海诸岛小国,跳上串下,只能是小丑演杂技,中看不中用,没有美日印做后台,量他也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所以,目前的战略重心问题,还是解决美日印的问题。

美国在常规战争中吃了大亏,朝鲜、越南、阿、巴地区可以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美国佬的战略信心的确受到了沉痛的打击和重创。

由于军事武器高科技数字信息化以后,美国佬跃跃欲试,在全世界耀武扬威,他的第一个实验战场就是科威特,紧接着是南联盟、伊拉克、利比亚等等中东小国家。

2、美国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战略的四大目标。

一是对抗暴力极端主义,击败、瓦解盘踞在南亚地区的“基地”组织及其分支。

二是保持威慑和击败侵略,继续倚重核威慑,保持常规力量威慑,发展在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手段以适应“21世纪的安全挑战”。

三是强化国际和地区安全,以北约作为同盟体系基础,强化与日、韩、澳同盟关系,发展与中东、非洲、东南亚、南亚地区新伙伴的安全合作。

四是塑造未来的军队,加强各军种“全频谱”作战能力建设。

《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虽系美国军方制定,但字里行间透出对军事手段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强调军事力量应与外交、发展等手段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发挥“促进者”作用,帮助其他政府机构推进国家利益。

报告称,军事力量作为“举国”外交政策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其他力量相互支持、协调使用时,才是最有效的”;而辅以经济、外交手段的军事威慑才是“最有效的威慑”。

尤其在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问题上,新版报告强调军事力量应与经
济发展、治理、法治手段相互配合,才可能根除极端主义。

这一军事思想无疑是奥巴马政府“3D”(Defense、Diplomacy、Development)外交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映美军对未来如何使用军力、如何更有效地依托军力推进国家利益的全新思考。

最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主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战争,另一方面也是垄断资产阶级改变策略的结果。

但是,垄断资产阶级企图控制整个世界的野心始终没有变。

为了控制全世界,实行公有制而被垄断资产阶级视为最大威胁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欲必除之而后快。

不仅如此,一切有自主性、民族性和独立性的政权他们都要分化、瓦解、颠覆。

我们只要看一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就非常清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