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⑷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⑸申之以孝悌之义
3.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名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而古汉语里定语则常会放置到中心名词后,称之为定 语后置句。其主要格式有:
A、中心名词 + 后置定语 + 者 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⑷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中心名词 + 之 + 后置定语 +(者)
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⑵马之千里者
⑶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仰观宇宙之大
⑹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C、中心名词+数(量)词式结构 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⑷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常见句式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 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实词(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眄:看 2、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鸿门宴》
据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进行词义辨别。 汉字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意。
汉字虽经历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
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介词
在陈述句中用“之”或“是”提宾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惟利是图
格式:主语+宾语+之(是)+ 动词
课堂练习:请找出下列前置的宾语
1、惟命是从 惟从命(是字提宾)宾语是命 恃何而往(何是宾语) 2、子何恃而往 3、夫晋,何罪之有? “之”字提宾语“何 安 罪” 4、沛公安在? 5、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 6、吾谁与归? 谁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 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典型例句 1.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 廉颇蔺项如列传 》
2.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弯:使……弯曲
《李将军列传》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 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1.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使……称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和 代词; 文言虚词: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一、一词多义
实 词 一 词 多 义
(一)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 “属”
一 词 多 读zhŭ: 义
二、古今异义 实 词 古 今 异 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 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东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情态不同-寝、卧、睡…

睡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四、词类活用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3、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 关系,则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之二虫又何知? 12、奚以知其然也 13、彼且恶乎待哉 14、翱翔蓬蒿之间 1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是研究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有文言词语、
文言句式、文言修辞、阅读和鉴赏。

以下是该单元的详细知识点。

一、文言词语
1.意义:文言词语是指使用在文言文中的词语。

2.特点:繁琐、长篇、用词唯美、词义深刻。

3.例句:指路之人,心中有数。

二、文言句式
1.意义: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2.特点:表达精准、句子复杂、语序规律。

3.例句: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要保密。

三、文言修辞
1.意义:文言修辞是指文言文中的修饰和表达手法。

2.特点:修辞华丽、意境深远、主题鲜明。

3.例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阅读和鉴赏
1.意义:阅读和鉴赏是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评价。

2.特点:理解清晰、分析细腻、评价准确。

3.例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上是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强调“常见”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王思琪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一、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例: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二)古今异义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对这一类词语,平时要注意积累,避免在阅读中产生误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今义:品行恶劣、不道德(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例: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而征一国而:通“能”,能力。

(四)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分类跟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也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1、名词作动词文言文中一个名词若和动作、行为发生某种关系,就可能活用作动词。

例: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

而此独以钟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使动: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即“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⑴动词使动: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⑵形容词使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受苦。

劳:使……劳碌。

⑶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做王。

3、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文言词语及句式

文言词语及句式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 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名字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 宾语当成什么。一般可以译为“以……为……为”或 “认为……是……”或“把……当作……”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兼语
文言文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通假字 五:偏义复词 六: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 “在……” “每……”。 如:则刘病日笃 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为“向……” “在……”“从……”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 翻译时为:“像……一样”“在……”“用……”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当其欣于所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2、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4.无标志句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①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如“属”读shŭ,意思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类
读zhŭ,意思有: 衡少善属文 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意: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 的正确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感情变化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1、不要把单音词误以为双音词。
(1)表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

(《鸿门宴》)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文言文实词词义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拔剑切而啖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看、吃、田地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启听淮北取籴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卖出粮食 、送食物给人吃 、到去
文言文实词词义
文言句式——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即以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有如下几种类型: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 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⑶夫战,勇气也。
·
·
·
⑷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招致、招引 ,接近
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四法”
分析字形 看清结构 语境推断 联系成语
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争斗 使……活
动词的使动:使宾语如何行动

文言句式——省略句
3.省宾语: ⑴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⑵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⑶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谋。

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介词 ⑴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⑵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⑶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童区寄传》)

(三)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烟涛微茫信难求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 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 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 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 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中的“辩”是借字, “变”是本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 种情况: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使动。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2、及物动词使动。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作状语
使动

名 词 意动
类 动 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使动

形容词 名词
用 形容词 形容词 动词 形容词 使动
形容词 意动
其他
为动用法 数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 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作名词,到达那儿的人。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 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 物的意义。
①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 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例句①~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句④~⑥是名词的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 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 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 宾语当作什么。
精准判断词类活用类型二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5、(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广不近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卫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 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
时候。
二、文言句式
①~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句④是名词的使 动用法,例句⑤~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 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
意动用法 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什么样
使动用法 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语前置。
例句: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1)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宾前)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前) (3)何厌之有?(宾前)


(4)求人可使报秦者(定后)
(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定后)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

(2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
(29)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 (3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

(31)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

(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
(3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 (3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 (35)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省略) (3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 活用作动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 草药》)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 药》) ④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 今》)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14)若属皆且为所虏 (1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若属皆且为所虏 (1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臸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文言文词语与句式一、准确理解实词的语境意义(意义与用法紧密联系):(一)平时识记积累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重点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义复用、反意连用等情况。

a一词多义:要熟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义,在阅读中逐步积累。

“兵”→兵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士兵(敌兵果至)→用兵策略、战争、军事(上兵伐谋);“拔”→攻占、攻取(攻城不拔)→高出、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b通假字:180个左右,对常见的要有意去识记。

如“犬兔俱罢,各死其处”中,“罢”通“疲”,意为疲劳、疲乏。

“阳(通佯)为奔北”c古今异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也有少量双音词。

不可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地\方千里”中,“地方”为两个单音词,应理解为“土地方圆、纵横”;“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中,“行”为主语中心语,“为”是谓语,应释为“我们复社的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给他们伸张正义”,不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行为”。

也不可把文言中的一个双音词拆开成两个单一词来理解,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匹夫”,就是一个双音词,指普通人“;“社稷”本为土地神和谷神,此处代指“国家”。

d词类活用:重点掌握:名词用作副词(状语),名词、数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

如上例中的“明”,处于谓语位置,应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理解为“表明。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蔽”为名词+动词式,但“蔽”的动作不是“翼”发出,可见不是主谓式,应为“状语+谓语”结构,理解为“像鸟张开翅翼一样遮挡”。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秦师退却、撤退;“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马病死,使群臣丧之”,“丧”,为(病死的马)治丧、办丧事;“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散势弱”,“兴”,为大义、正义而兴兵、起兵;“等死,死国(为国而死)可乎?”e偏义复词:一般为反义词,据句意判断,只有一个词有意义。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文言词语 和句式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
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以及兼词。
兼词
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 如:1、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 鱼焉,其广数千里……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 人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今异义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 悦亲戚之情话 亲人,包括父母在内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副词 很 非常《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⑧ 绝云气,负青天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动词,直上、穿过(《逍遥游》)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大声发于水上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鱼跃于渊 求救于术(袁术) 逢蒙学射于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词语和句式全

文言词语和句式全

整理课件
39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 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 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 (大概......吧、恐怕......吧)等。
34
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 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 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经常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 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 观就不一定如此了。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整理课件
38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 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整理课件
13
二、一词多义
(四)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 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 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
整理课件
14
二、一词多义
(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 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文言文句式:主谓结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语的识别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3. 互动: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理解文意,并进行翻译。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列出重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提高阅读能力。

2.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文知识竞赛等。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反馈: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句式结构。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一、文言文的词语选择精确、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中,使用词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及其含义:1.司空见惯:形容事情常见,不足为奇。

2.纷至沓来:形容人或事物数量多而接连不断。

3.蔚然成风:形容某种事物或思想在社会上大量出现。

4.寥寥无几:形容数量极少。

5.层出不穷: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6.焚膏继晷:形容辛勤努力。

7.言之凿凿:形容事实确凿,不容置疑。

以上仅是文言文中一小部分常见词语,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二、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主谓结构:即主语加上谓语动词,例如:“吾欲往彼山,登临其巅。

”2.并列结构:即两个或多个平行的短句并列在一起,例如:“春风拂面,花开如锦。

”3.倒装结构:即将谓语动词的助动词或其他状语移至主语之前,例如:“来者何人?”4.比喻结构:即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地表达意思,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5.排比结构:即将相同结构的短句或词语并列在一起,以增加修辞效果,例如:“风雨交加,雷霆震撼,天地变色。

”这些句式结构的使用丰富多样,可以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严谨、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欣赏文言文时,了解常见的词语和句式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因此,通过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

)使动用法是表示(客观上即事实上)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拓展练习: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2、不远万里(认为……远)3. 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二)实词词义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党同伐异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即完毕的意思。

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4、①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①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

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师总结: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导入: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倒装句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成语:唯利是图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5、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