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总结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汇总-共10页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一、感冒-解表达邪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八、痰饮-温阳化饮
九、心悸
十、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十五、厥证
十八、胃痛
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
二十、呕吐
二十一、呃逆
二十二、噎嗝
二十四、泄泻
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二十七、胁痛
二十九、积聚(略)
三十一、头痛
三十二、眩晕
三十四、郁病-理气开郁,怡情易性
三十五、瘿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
三十六、痉证(略)三十七、颤振(略)
四十、癃闭-六腑以通为用
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
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
四十二、腰痛-虚者以补肾壮腰为主,兼调养气血;
四十三、关格(略)
四十五、虚劳-补益
四十六、内伤发热(略)四十七、疟疾(略)
四十八、痹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五十、癌症(略)。
中医内科学表格大总结

中医内科学表格大总结
中医内科学表格的大总结可能涉及多种方面,具体内容会根据您的需求和具体用途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表格,以及它们的基本信息和用途的总结:
中医病历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诊断、治疗方案等,用于医生诊断和治疗。
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主诉、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计划。
中医药物处方表:
用途:医生开具草药或中药处方的记录。
内容:患者信息、药物名称、用量、煎煮方法、医生签名等。
中医诊断病案汇总表:
用途:综合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方便医生查看和总结。
内容: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诊断、治疗计划和进展情况。
舌诊舌像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舌诊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辨识病情。
内容:舌像照片、舌诊描述、舌质、苔色、舌体等特征。
脉诊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脉象信息,用于中医诊断。
内容:脉象描述、脉搏位置、脉象特征等。
中医病案病程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病程信息,包括初诊、随访等,用于追踪治疗进展。
内容:病程记录、药物调整、症状改变等。
中医辨证论治记录表:
用途:记录中医辨证和论治的信息,包括证候、治法等。
内容:辨证描述、治法、方药等。
这些表格在中医内科学中起到了重要的记录和管理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治疗、草药配方等工作。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表格内容或样本,建议联系医疗专业机构或医院,他们通常会提供相关表格和指导。
中医内科学【证、方】笔记

★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支一、感詈:【感冒分为①普通感冒②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分虚实。
虚证分为气虚、阴虚。
实证分风寒、风热、暑湿】普通感冒:1)实证2)虚证实证:1.风寒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葱豉桔梗汤【身热明显,微恶风寒,汗出咽痛,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蕾饮【夏季发病,身热,肢体酸重,头昏重胀,心烦泛呕,苔薄白而腻脉濡数】虚证: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素体虚弱,恶寒重,发热轻,咳痰无力,倦怠,舌淡胖苔薄白脉虚】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蕨蕤汤【身热少汗,心烦干呕,舌红少苔】时行感冒:6.时行感冒:清热解毒一清瘟败毒饮【流行发病,起病骤急恶寒高热,头身剧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轻而全身症状重】二、咳嗽:【咳嗽分①外感②内伤。
外感分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
内伤咳嗽分虚实。
虚证分肺气虚、肺阴虚。
实证分痰湿阻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
】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杏苏散、止咳散【咳痰稀白,伴见风寒表证】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一桑菊饮【咳嗽气粗,痰黄咽痛,身热汗出,脉浮数等风热表证】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干咳咽痒,痰少而粘,难以咳出或带血丝】内伤:1)实证2)虚证实证:4.痰湿阻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一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脱闷,呕恶纳呆,苔白腻】5.痰热壅肺:清热化痰肃肺一清金化痰汤【咳喘息粗,胸满痰黄,身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一泻白散合黛蛤散【气逆咳嗽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咳时痛引胸胁,脉弦数】虚证: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干咳咽干,咳血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苔少】8.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定喘一补肺汤【咳喘气短,动则加剧,肢冷自汗。
脉沉细弱】三、肺痈1.初期:清肺解表一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一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一加味桔梗汤4.恢亚期:养阴补肺一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呼吸急促困难,喉间痰鸣有声【哮证分①发作期②缓解期。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病因病机】气候突变┐┌寒皮毛卫表不和寒温失常┼─风邪外袭─挟┼热────→侵袭肺卫────→感冒劳累过度┤└暑湿↑口鼻肺失宣肃平素体虚┘时行病毒────┘归纳:┬发病:与人体正气强弱、卫气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病因:六淫邪气、时行之邪├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肃(肺卫功能失调)├病位:肺卫└病性:表证、实证【诊断】┬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咽和卫表症状,如鼻咽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痛等└发病特点:四时皆有,但以冬、春季多见。
病程较短,3-7日即可痊愈,普通感冒多不传变【鉴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气虚──反复感冒├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阴虚──阴虚内热└血虚──近期失血病史二、治则解表宣肺┬风寒证──辛温解表├风热证──辛凉解表├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体虚外感──扶正解表三、分型论治┬头痛:+太阳、印堂├鼻塞、流涕:+上星、迎香└咽喉肿痛:+少商、商阳(点刺放血)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医宗金鉴》:“有声曰咳,有痰嗽,声痰俱有咳嗽名”《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因病机】或兼表证┌寒┐肺卫不强肺失宣肃↗┌外感─风邪─┼热┼──────────────────→肺────→咳嗽│└燥┘皮毛口鼻↑上↑木↑上↑肺↑上↑肺肺气上逆↘兼│反┌脾伤→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火│干│不│逆│失或兼它脏疾患夹│复│↘↓│于│刑│于│主│于│宣││痰热内郁──┘肺│金│肺│气│肺│肃│├肝伤→肝火上炎───────┘││││└内伤┼肺伤→肺阴亏耗────┬→虚火灼津成痰┘│││├肾伤→肾精不足┬肾阴不足┴┐││││└肾阳不足─┴→纳气无权───┘│││↘阳虚水泛───────┘│└心伤→不主血脉─────→肺不能朝百脉──────┘归纳:┬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久病伤及心肾├病性:虚、实└病理因素:内伤痰火,痰有寒热,火分虚实┬外感──六淫实邪│┌痰┬寒痰└内伤┤└热痰└火┬实火└虚火【诊断】┬临床表现: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病程较长,咳而伴喘└辅助检查:┬血常规:急性期┬周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目↑├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鉴别】1、咳嗽与咳喘【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3、辨咳嗽的特点二、治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本虚者:扶正补虚(健脾、养肺、补肾)└标实者:祛邪止咳(化痰、降气)三、分型论治基本处方:肺俞、膻中、天突、列缺┬胸痛:+内关├胁痛:+支沟、阳陵泉├咽喉干痒:+照海└痰中带血:+孔最第三节哮证【概念】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受外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序号病证辩证分型临床表现治法1感冒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暑湿伤表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益气解表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解表2咳嗽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内伤咳嗽痰热郁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3、辨咳嗽的特点
时间、节律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
中医考研资源
3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加重——肺燥阴虚 咳声洪亮有力——实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证 性质、声音 咳声嘶哑——燥咳 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 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 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加重与缓解因素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 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属热 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兼——痰热瘀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 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恶寒 表寒证 表热证 重 轻 发热 轻 重 汗 无汗 有汗或少汗 咽喉 发痒或无症状 红肿热痛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脉浮数
2、辨体质 ┬气虚──反复感冒 ├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 ├阴虚──阴虚内热 └血虚──近期失血病史 二、治则 解表宣肺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外感──扶正解表 中医考研资源 1 09 针推分享
咳嗽 咳喘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喘促 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因咳致喘,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不同疾病中的咳嗽
哮和喘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喘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证则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色紫暗, 肢体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 咳嗽为其四大主症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 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 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中医内科学笔记表格

肾阳衰惫证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济生肾气丸
阳
痿
命门火衰证
温肾壮阳
赞育丸
心脾亏虚证
补益心脾
归脾汤
肝郁不舒证
疏肝解郁
逍遥散
惊恐伤肾证
益肾宁神
启阳娱心丹
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
血证
鼻
衄
热邪犯肺证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证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
肝火上炎证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血虚发热证
益气养血
归脾汤
气虚发热证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阳虚发热证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金匮肾气丸
实
气郁发热证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丹栀逍遥散
痰湿郁热证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血瘀发热证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虚
劳
气
虚
肺气虚证
补益肺气
补肺汤
心气虚证
益气养心
七福饮
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证
增液汤
阳虚秘
温阳通便
济川煎
胁痛
实
肝郁气滞证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证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瘀血阻络证
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虚
肝络失养证
养阴柔肝
一贯煎
黄
疸
阳
黄
热重于湿证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中医内科学总结表格

中医内科学总结表格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了许多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本文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格一: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要点| 疾病名称 | 病因 | 证候特点 | 治疗原则 | 常用方剂 ||----------|--------|----------|---------|----------|| 感冒 | 风邪入侵 | 发热、寒战、恶寒、头痛 | 外感解表、清热化湿 | 麻黄汤、桂枝汤 || 高血压 | 肝火上扰 | 头晕、目眩、心悸 | 疏肝解郁、降压平肝 | 天王补心丸、金刚藤汤 || 消化性溃疡 | 脾胃虚弱 | 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便溏 | 健脾养胃、清热解毒 | 保和丸、龙胆泻肝汤 || 冠心病 | 血瘀堵塞 | 胸闷、胸痛、气短 | 行气活血、通络化瘀 | 丹参片、桃仁承气汤 |表格二:中医内科疾病与西医诊断对应| 疾病名称 | 中医诊断要点 | 西医诊断要点 ||----------|--------------|--------------|| 感冒 | 风邪入侵 | 上呼吸道感染 || 高血压 | 肝火上扰 | 高血压病 || 消化性溃疡 | 脾胃虚弱 | 消化性溃疡 || 冠心病 | 血瘀堵塞 | 冠心病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以及其与西医诊断的对应关系。
中医诊断着重于辨证论治、强调气血调理以及平衡阴阳等概念,而西医诊断则注重病因病机的解剖生理学解释。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1. 感冒:外感解表、清热化湿。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所以治疗上要利用温开发散寒汗的方法来解表,同时清热化湿可通过使用清热泻火的方剂来实现。
2. 高血压:疏肝解郁、降压平肝。
高血压是由肝火上扰所致,治疗上应当疏肝解郁,平抑肝火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3. 消化性溃疡:健脾养胃、清热解毒。
中医内科学笔记表格

脾肾双亏证
温阳益精
大补元煎
肝肾阴虚证
滋肾养肝
知柏地黄丸
肾癌
膀胱
湿热蕴毒证
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八正散,龙胆泻肝汤
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壅阻气机
桃红四物汤
脾肾两虚证
健脾益肾,软坚散结
大补元煎
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化瘀止痛
知柏地黄丸
腰痛
实
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
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眩
晕
肝阳上亢证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证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证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痰湿中阻证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火扰心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胸
痹
心血瘀阻证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1感冒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
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一、感冒-解表达邪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十三、血症
十四、痴呆
十五、厥证
十六、痫病
十七、癫狂(略)
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
二十、呕吐
二十一、呃逆
二十二、噎嗝
二十四、泄泻
二十六、便秘–通下
二十八、黄疸
二十九、积聚(略)
三十三、中风-
三十四、郁病-理气开郁,怡情易性
三十五、瘿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
三十六、痉证(略)三十七、颤振(略)
四十、癃闭-六腑以通为用
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
四十二、腰痛-虚者以补肾壮腰为主,兼调养气血;
四十三、关格(略)
四十五、虚劳-补益
四十六、内伤发热(略)四十七、疟疾(略)四十八、痹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五十、癌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