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中供暖话题陡然升温 此事是个战略问题
供暖争议,重在暖心
供暖争议,重在暖心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3年第3期文/斯涵涵南方是否集中供暖的话题近年来争论不休,呼声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一些南方城市已悄然开始行动(1月3日《时代周报》)。
关于北方供暖、南方湿冷的调侃,网络上有个段子不胫而走:成都人说外面下雪了,可能只有3度,好冷!山东人笑了:我们这零下3度。
北京人也笑了:我们这零下13度。
黑龙江人听到后哈哈大笑:我们这零下23度。
成都人听完,冷笑一声背过脸去,眼角在昏黄的台灯光下泪湿了:我说的是室内……室内好吗!相信所有南方人看到这则笑话,不由得心有戚戚焉。
冷还是不冷,这是一个问题。
是否集中供暖,取决于一条百年分界线,也取决于解放初期国家当时“能源奇缺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一线分割南北,将地理上的南北方分界线作为标准来设定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然而就笔者生长的武汉来说,从小到大身边就不乏脸上、手上生冻疮的亲友。
何况百年巨变,时移世易,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2008年南方地区大面积雪灾令人记忆犹新,诸多事实说明,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反映了民意强烈的诉求,也说明一成不变的百年分界线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诚然,南方集中供暖的难点很多,地形复杂,城镇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管道等供暖设备建造成本较高、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等等,而最大的争议是能耗问题。
但是现在南方很多家庭取暖主要依靠空调,这种取暖方式实际电耗也非常惊人,地暖也是个“电老虎”。
比如在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到“十二五”末,计划服务人口160万人,对于这个千万人口的城市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
而对于大多数南方民众而言,在砭骨的冬季里,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事实上,南方集中供暖的重点在于温暖民心。
即便囿于客观条件所限,集中供暖一时难以实施,但可以因地制宜制定灵活的政策来满足群众需求。
比如适当提供财政补贴,供南方民众“取暖”,再比如提高建筑的保温水平,鼓励建造“冬暖夏凉”的节能居室;还有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小范围地推广集中供暖……让温暖跨越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2021届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问题,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事态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这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材料二: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
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注】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5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注】Strategy Analytics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通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市场研究机构。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新京报》2018年4月19日)材料三: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
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南方地区冬季需要集中供暖的必要性
南方地区冬季需要集中供暖的必要性随着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北方地区基本都开始供热了,而对于南方百姓而言,这样的日子最让人难熬,特别是长江流域,气温低又没有暖气,室内温度应该只有10摄氏度,比北方地区室内低了十度左右。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格局定式,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各方面普遍提高的今天,为什么长江流域就不能有暖气呢?这样的质疑之声已经越来越大了。
南方为什么没有暖气?从地理上看,当初的考虑是,中国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的,山脉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阻挡作用,南方多处于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也不会超过零下5度,而且冬季低温持续时间短,不必要造成铺设安装管道的大量硬件投入狼覅。
而北方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压冷空气影响教大,且冬天持续低温时间长,于是采用管道供暖,也比较经济。
而从国情上来说,据说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不是很发达,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资源,于是一刀切,以行政、规范的方式要求黄河以南的地区不设采暖,后来又推到长江以南。
然而现在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向好的方面在发展,那么为什么在南方没有暖气这个问题上,就不能有所改进呢?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让南方群众冬天受冷是国力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国家应该想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还南方百姓一个公平的取暖环境。
南方应该有暖气的必要性第一,现在南方百姓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是空调或者是电暖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取暖,每年冬天的电费消耗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分散的取暖方式不但麻烦还浪费资源,如果能集中供暖,将比各家各户分散取暖更加节约能源。
第二,南方集中供暖,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需。
各界正在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主要靠内需,而扩大内需又缺少突破口。
其实突破口就摆在我们面前,在建了一遍又一遍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拉动内需之后,能不能把南方百姓的取暖问题提上日程?这应该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好方法!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能源领域的专家们,以及各地的官员,还有那些善于捕捉投资机会的企业家,大家应该坐在一起,好好讨论讨论。
广州市达标名校2019年高考一月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广州市达标名校2019年高考一月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城市间创新联系是指区域内城市之间彼此开放、紧密联系,建立更大空间范围内对技术、如识、信息等关键要素的共享,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越高。
一般情况下,在城市最大引力线图中,某一城市被连接的次数越多,表明该城市引力越大,中心地位越高。
下图为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最大引力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的主要特征是()A.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低B.西部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高C.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均衡D.大致呈自东向西减弱的趋势2.与上海市相比,成都市最大引力线更密集,其主要原因是()①上海城市服务水平低于成都②上海市周边创新城市较多③成都市交通运输更便捷④成都市创新联系较独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登上火星的宇航员与团队失联,艰难生存,重返地球,往往成为科幻影片中的情节。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距太阳(地球=1)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表面平均温度自转周期地球 1.00 1.00 1.00 22℃23小时56分火星 1.52 0.11 0.15 -23℃24小时37分1.宇航员登陆火星表面时,他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A.火星B.地球C.太阳D.银心2.与地球相比,据表可知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A.火星距离太阳远,得到太阳辐射少B.火星自转周期长,昼夜更替时间长C.火星体积质量小,火星上大气稀薄D.火星轨道的近、远日点距离差异大3.每到冬天南方的湿冷让人难以忍受,“南方也要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成为网上热搜话题,集中供暖需要锅炉和输暖管网等大量配套设施。
读“我国集中供暖分界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集中供暖分界线的分布,与我国下列分界线相近的是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河流有无封冻期的分界线③400mm等降水量线④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虽然网上对于集中供暖呼声很高,但实际中南方难以大面积开展,下列分析正确是①集中供暖会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②集中供暖的改建费用并不高,但后期管网的维护较贵③南方房屋墙体较薄,保温作用差,暖气利用率低④南方冬季温度较高,供暖时间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英国平均房价在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上涨了将近290%。
《关于集中供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南北供暖线”指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界,由一条“线”决定,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这条线于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60多年但是,每到寒冬时节供暧期至,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60多年的“国家供暖线”,也每每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
“北方冻皮,南方冻骨”、“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等段子,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暖的生动描述。
材料二“新浪微博”、“现代快报”、“地方站”对于南方供暖支持度的调查材料三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态,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然对能源消耗是个巨大威胁。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2012年,江亿的课题组究成了“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结果为中国建筑总能耗画了一条“红线”:不能逾越10亿吨标准煤。
2012年,中国建筑用能总量已超7亿吨标准煤,预计到2020年,中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
中城科绿色建材研究院叶利荣介绍,北方墙体砖层厚度般为37厘米,俗称“三层砖”;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24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同时,专家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
能源供给的限制之外,经济投入巨大,也是南方集中供暖被反对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杨利民介绍,对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地区,会带来不小压力。
地方政府、用户承受上会有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
其工程量将不亚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指出,很多南方城市楼盘建造时并无集中供暖方面设计,如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
毛概论文
对南北供暖的思考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
“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以南北为界划定供暖区域,当然是不科学的,南北供暖线是经济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用这种方式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是不合理的。
近年很多南方城市,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天左右,甚至超过了100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冰雪南移,南方城市供暖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在大家翘首以盼的同时,人群中往往会有反对之声,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使用率低,将造成浪费。
然而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家家户户只能靠自己来抵抗寒冷的冬天,每家每户各显神通,才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南方的供暖局面。
不过,这种自发取暖是在当时基础公共设施匮乏下的私权救济,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同时有关部门不能因此忽视自身的公共职责,忽略群众对公共取暖的的需求。
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各有优缺点,前者能源利用效率高,连续供热效果好,但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取暖受楼层、楼体质量、管网等因素影响大;后者建设规模小,管理灵活方便,但热源效率低、污染物控制难度大。
然而两种供暖方式的经济消耗却大不相同。
与北方相比,更多的南方城市,其冬天时间不过40-60天,假设在长三角地区,一套100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时开空调维持20℃室温,整个冬季的电费支出也就大约在2500元。
而在北京,同样面积的住宅,冬季向热力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每平方米是18-30元,这个是基本一致。
问题在于,同样数据之下,换算成煤炭消耗量则大不相同。
在集中的供暖模式下,北京的住宅整个冬季的能耗大约是15-16公斤标准煤/平方米,长三角家庭每个冬季的采暖耗电大约为8度/平方米,但如果折算成标准煤则只有2.5公斤/平方米,也就是说如果集中供暖,意味着南方的采暖能耗将骤然上升大约好几倍。
南方供暖:一万个困难抵不上一个民生
南方供暖:一万个困难抵不上一个民生作者:张枫逸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1期文/ 张枫逸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网络上关于希望南方也采取集中供暖的呼声很高,呼吁各地重视市民的冬季采暖需求。
不过,这没有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持反对意见者多认为,在南方地区集中供暖难度大,且能耗更大。
目前,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1月3 日《时代周报》)河南省虽然属于北方地区,却有着“暖气不过黄河”的说法,这大致跟南北供暖分界线“秦岭——陇海线”相一致。
按照这个划分,笔者所处的城市因为属于黄河以南,一直以来也没有实施集中供暖。
每到冬天,差不多屋里屋外一样冷,空调、煤炉、电暖宝等十八般兵器齐上阵,还是挡不住刺骨寒意。
因此,对于南方供暖的呼声,笔者感同身受,举双手赞同。
然而,近年来相关话题一直被争论不休,一些部门和学者不乏反对声音。
理由可谓五花八门:“南方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设备建造成本较高;南方楼宇建筑更注重通风设计,保暖性能不高;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将造成设备浪费,增加年运行费用……这些难题固然是不争事实,但问题是我们非供暖地区的群众就要继续受寒挨冻下去吗?必须看到,现行南北供暖分界线制定于解放初期,一方面是基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考虑,囿于“能源奇缺”,先解决更为迫切的北方供暖问题,同时也参考了1908 年中国地学会关于“北岭淮水”的自然地理分区。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南方城市供暖问题。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冰雪南移,百年前制定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早已不合时宜。
南方部分城市尤其是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供暖需求越来越迫切。
近年全国两会不断有代表委员提出相关议案提案,有媒体发起的投票结果显示,76% 的网友支持将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
事实上,不管有没有集中供暖,公众的采暖需求都是存在的。
南方不适合集中供暖
南方不适合集中供暖作者:江亿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04期南方地区,主要指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由于冬季有一段时间较冷,室内温度低,因此需要供暖。
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改善人民居住水平,需要供暖的时候就供暖,这没有任何疑义,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用什么方式供暖,这是争论的焦点。
一些观点把供暖与集中供热混为一谈,以为供暖就是集中供热,这是误解。
南方可以有很多种供暖形式。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这两种方式是大规模集中热源,可以利用热电联产这种高效热源,也易于利用燃煤,有利于提高燃煤利用效率、减少燃煤的各种污染。
而大规模集中热源就必须通过集中供热网输送热量,也就是采用集中供热。
南方的能源结构和供暖形势与北方不同。
南方的能源结构以天燃气和电力为主,许多城市禁止使用燃煤。
南方冬季时间较短,一般为23个月,不像北方那样4到6个月;南方冬季室外温度在零度左右,并不是像北方那样低;但是南方建筑保温远不如北方,并且居民习惯于开窗通风,即使室外很冷,还是要开窗通风换气。
不烧煤,不需要大规模的集中热源,就没有采用集中供热的需求。
在使用电力或天然气作为热源时,集中供热就只有害处而无好处。
冬季短,这就使得巨大投资的集中供热设施大部分时间空闲,供热企业也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停业。
这就使得集中供热的设备折旧与人力成本相对变高。
采用集中供热时,全天连续供热,室外又不很冷,使用者很可能一直开窗换气,这就造成巨大的热量浪费。
采用大规模集中供热,供暖能耗可达到每平方米每个冬季812公斤标煤,为目前的35倍。
而采用分散的供暖方式,即使室内达到较好的热舒适,也仅需要每平方米每个冬季5公斤标煤,仅为大规模集中供热方式的一半。
我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方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与目前比较,能耗要增加5000万吨标煤,为我国目前城镇建筑总能耗的9.4% ,与采用充分改善室内热舒适的改进了的分散方式相比,能耗要增加3500公斤标煤,为我国目前城镇建筑总能耗的6.7%。
关于在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建议
关于在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南方城市面临着供暖问题的日益严峻。
传统的分散供暖模式难以满足人民对温暖生活的需求,因此试点集中供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集中供暖是指将城市内的多个建筑物连接起来,由一个集中供暖系统为其提供取暖、供热的服务。
本文将围绕着试点集中供暖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推进集中供暖的试点工作,可以改善南方城市供暖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试点集中供暖的背景和问题进行概述,引出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进行论述。
首先,将阐述试点集中供暖的必要性,包括解决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将分析试点集中供暖的优势,如降低居民取暖成本、提高供暖质量、减少能源消耗等。
最后,将探讨试点集中供暖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改造难度、设施建设投入、社会接受程度等。
在结论部分,将对试点集中供暖的建议进行总结,提出适合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同时,展望未来集中供暖的发展方向,如智能化管理、清洁能源利用等。
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强调试点集中供暖的重要意义,并呼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关于在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建议,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关于在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建议。
南方城市通常气候较为温暖,没有普遍采用集中供暖的传统,而是以分散供暖为主。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逐渐出现了对集中供暖方式的需求和关注。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1. 归纳概述试点集中供暖的必要性,明确集中供暖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的迫切性。
争议南方供暖
特别策划 SPECIAL争议南方供暖当前,南方是否供暖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供暖方式上存在巨大分歧。
企业抢滩南方市场后为何难以落地,又面临怎样的风险?文 | 本刊记者 张娜每到冬季,南方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议论的焦点。
今冬又遇多年少见的寒冷,因此供暖问题再一次引爆媒体。
只是,这一次集中的讨论不再纠集于是否供暖,而是采取怎样的供暖方式。
因为供暖成了一种必需品,各类资本、技术和企业(国企、民企、外企)早已集中到南方各地去安营扎寨了,各种名目的新项目也爆发式地涌现出来。
细数一下,仅在2012年年底就出现了多个新的项目:2012年12月2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该区建设70万千瓦冷热电三联机组。
12月28日,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公司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1号机组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合闸成功,负荷成功稳定至45MW,机组首次并网获得一次成功。
11月23日,华能集团安徽分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就华能合肥燃机-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
12月26日,杭州市政府与华电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电“十二五”期间将投资超过120亿元用于杭州的天然气发电、天然气热电联产、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节能,传统的煤电项目几乎全部被拒之门外。
“区里不会考虑传统的供热项目,引进的神华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基本够用了,我们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性。
”湖北武汉东西湖区央企联络办主任张向东如此对《能源》杂志记者说道。
张向东在担任东西湖区央企联络办主任之前,是区招商局副局长,对引进项目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武汉亟需供暖,并推出了‘冬暖夏凉’规划,但不能照搬北方的模式,要选用节能项目”。
但项目打上“节能”的标签,就能顺利落地吗?显然不是。
采访中,某地方政府官员表示:“如果没有阻力,这些项目在南方各地早已遍地开花了,不会有这种大规模的南方供暖讨论了。
菲翔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试题 2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HY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考试说明:1.本套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总分值是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2.考生答题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答题。
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起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拟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
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
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
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HY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
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
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交融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
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外乡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回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
比方,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交融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
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
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
假设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那么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
2021届定兴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定兴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瓦浪如海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2021届广东省怀集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广东省怀集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
《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8000万。
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
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
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
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伊尹则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
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主客、长幼等有序落座。
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烦琐的美食套路。
外卖,把“如何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
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
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
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
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性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
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
外卖还拯救了单身一族。
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2021届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
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她吗?”她问。
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
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我在睡意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2021届浙江省文成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浙江省文成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丈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2021届江门市新会陈瑞祺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届江门市新会陈瑞祺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年1月10日,工信部宣布今年将在若干城市发放5G临时牌照。
5G时代已经从人们的畅想中,实实在在地走上前台。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医疗系统、8K电视、可穿戴的智能助理……这些几年前还停留在观念层面的场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或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接入互联网的硬件将越来越多,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智能手机是目前接入网络的最主要入口,也是一个典型的硬件型高流量聚集地。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谁拥有了更多的用户,谁就抢占了行业高地。
也正因此,目前围绕5G展开的竞争,主要来自手机厂商。
然而,随看智能手机拥有量的趋近饱和,“流量时代”将被逐步改变。
据分析,从结构来看,依靠5G手机硬件拉动的产业增长将会变得有限,而附着其上的视频娱乐、游戏、信息等内容服务,将成为5G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增长点。
大带宽、高速率、超高移动等网络特性,将进一步促使已有的内容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广泛意义上的5G垂直产业发展。
根据2017年底的一份报告,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已突破2000亿元,而伴随看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展开云游戏布局,云游戏业已成为游戏产业重要风口。
互联网的入口拓宽之后,将撬动相关行业的深远变化,进而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有机构也作出预测,到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将达6.3万亿元。
一片广阔的入海口,正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摘编自《5G将会怎样改变互联网》,《人民日报》2019年4月21日)材料二记者获悉,浦发银行近日联合中国移动在上海推出5G+智慧银行网点,并完成5G网络环境下首笔银行卡开卡业务。
中国移动展示了一款智慧鱼缸,鱼缸里面放入5G传感器,就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鱼缸水温、含氧量、微量元素、水质酸碱度等指标。
不仅仅是鱼缸,通过信息传感器,智能设备还可采集水资源信息,监控鱼塘、河流等水生态系统,保护环境。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沙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沙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
这里头有道理可说(甲)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
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
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
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
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乙)。
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
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9、文中(甲)处应添加的标点是(2分)A.破折号 B.冒号 C.句号 D.逗号10、文中(乙)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2分)A.主题制约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11、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2分)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
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1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说明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掐丝形式。
B.说明掐丝的形式和内容。
C.说明粘在铜胎上的线条画要用繁笔的原因。
D.说明掐丝的形式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集中供暖话题陡然升温此事是个战略问题
取暖的经济账
长三角地区一套100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时开空调维持20℃室温,整个冬季的电费支出大约在2500至3000元。
在北京,同样面积的住宅,冬季向热力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每平方米是25-30元,与此基本一致。
取暖的战略账
集中供暖模式下,北京住宅整个冬季的能耗约在16公斤标准煤/平方米,而目前长三角家庭每个冬季的采暖耗电为6-8度/平方米,折算成标准煤为2-2.5公斤/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采暖能耗将骤然上升约4倍。
从长期来看,全国建筑总能耗不能超过10亿吨标准煤,这根红线永远都不能逾越。
但2012年,全国建筑用能总量已经超过7亿吨标准煤。
有无替代方案
集中供暖是过去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下不得已的选择。
如今,北京越来越多靠天然气作为热源。
专家认为,不仅南方不该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应该考虑改革供暖方式,从集中转向分户安装取暖设备。
东方网1月5日消息:这两天,“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的话题又随着气温骤降而陡然升温。
国内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不仅南方不该集中供暖,甚至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都需要改革。
无论是从居民小家出发算经济账,还是从国家全局出发算能源战略账,集中供暖都不是合理的选项。
虽然许多南方人,或者更精确地说,生活在长江流域等“夏热冬寒”地区的百姓很羡慕拥有集中供暖设施的北方,羡慕那在家里“一件春装舒服过冬”的生活,但实际上,集中供暖这种脱胎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能源利用方式,很难再与21世纪的现实匹配。
取暖需要新思维,这关系民生,更关乎国家战略。
集中供暖或危及能源红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是国内建筑节能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带领的课题组长期跟踪全国居民的建筑耗能情况。
科学的数据不会骗人。
昨天,江亿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南方搞不搞集中供暖,不仅要看对百姓有没有带来实际的益处,同时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耗这块看不见的天花板。
2012年,江亿的课题组完成了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
他告诉记者,如果将北方集中供暖的方式在全国复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研究,集中供暖模式下,北京住宅整个冬季的能耗约在16公斤标准煤/平方米,而目前长三角家庭每个冬季的采暖耗电为6-8度/平方米,折算成标准煤为2-2.5公斤/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采暖能耗将骤然上升约4倍。
根据江亿的研究,从长期来看,全国建筑总能耗不能超过10亿吨标准煤。
江亿说,无论是从全球碳减排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中国可获取能源的总量出发,这根红线永远都不能逾越。
但2012年,全国建筑用能总量已经超过7亿吨标准煤。
而且,结合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10亿,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10-20亿平方米。
节能压力非常大。
江亿告诉记者,目前,北方在冬季采暖方面还有节能的空间。
到2020年,即使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整体采暖能耗也可望略有下降。
但在南方,居民采暖需求正在快速上升。
在江亿牵头编写的研究报告中,记者发现,2020年前,中国建筑能耗增量最大的一块就是南方采暖。
江亿的观点,也得到了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强、中船重工集团第711研究所研究员薛飞等的认同。
他们都认为,将北方模式照搬到南方,中国的能源供给将不堪重负。
落后的采暖方式何必复制
在江亿看来,不仅南方不该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应该考虑改革供暖方式,从集中转向分户安装取暖设备:“这个问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考虑。
”
江亿说,实际上,集中供暖是我国过去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下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是以煤为燃料,无论是热效率,还是炉渣处理,都决定了不能每家每户烧火。
但如今,北京越来越多靠天然气作为热源。
天然气的特点是清洁、输送方便,而且家用天然气炉的热效率甚至高于集中供热。
江亿曾经做过调查,北京一户普通民居,如果使用家用天然气壁挂炉结合暖气片取暖,整个冬季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耗气量是8立方,明显低于集中供热的11立方。
而且,居民想用就用,自由度、舒适度都更高。
江亿说,建筑节能与生活方式关系非常大,中国目前非常需要营造一种能发挥使用者自行调节能力的供能方式。
集中供热的话,老百姓缺乏节能的动力。
而分户供能模式下,经济杠杆自然会引导人们选择最舒适最节能的采暖方法。
徐强说,南方人的习惯是不愿24小时开空调,不愿意全屋开空调,基本上是人在哪个房间,就开哪里的空调。
这是价格杠杆在起作用。
这种空调使用方法非常绿色,而集中供能很可能毁掉它。
寻找更绿色更经济的“温度”
不仅在国家层面没有再搞集中供暖的可能,即使从居民节省支出的角度出发,集中取暖也没有优势。
江亿课题组曾搜集了大量居民家庭实测数据。
他说,在长三角地区,一套典型的100
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时开空调,可以维持20℃的室温。
这样,每个冬季的电费支出大约
在2500至3000元。
而在北京,同样面积的住宅,冬季向热力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是每平方米25-30元,与此基本一致。
江亿提醒说,当南方居民羡慕北方的暖气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为此支付的费用。
虽然我国南北冬季气温相差甚远,但取暖能耗差不了多少。
原因在于:南方人更习惯于开窗通风,冬天也不例外,这会造成热量散失;此外,南方的建筑保温标准较低,墙体保温性能远不及北方。
徐强也认为,如果采用集中供暖模式,等于强制人们24小时使用暖气。
换句话说,许多家庭的舒适度提高,但采暖支出会大幅上升。
更别说集中供热需要大规模建设管路、破坏已有装修等弊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所长王如竹为上海市民如何更温暖地过冬开了一个较为经济的药方。
他说,上海人有时感觉空调制暖“不给力”,与室内机安装方式有关——室内机出风口一般离地较高,若非长期制热,热空气易集中在天花板附近,下肢特别容易感到冷。
但现在有企业已开发出出风口贴近地面的空调,可以让市内空气循环更合理。
另外,一种制热原理与空调类似的地暖设备也已面世,它能将水加热到30℃左右,新装修家庭可以在室内布置盘管,让热水加热地面来取暖,热效率比燃气壁挂炉更高。
除了改良空调,王如竹和薛飞都比较推崇所谓“分布式供能”的模式,也就是在城市的某个片区内建造一个既能发电、又能利用发电余热为商业建筑和住宅供暖的综合能源中心。
这种模式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单纯制热或发电都要高,但要形成经济性,必须合理配置各种用能单位的比例,让这个机构产生的热和电可以在全天24小时都找得到用户,而这牵涉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