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及知识体系★概念:“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地理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该类型试题对考生的要求1.对基本概念的充分理解;2.对重要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认识;3.有较好的联系实际的能力;4.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归根到底是考查我们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二、2015年高考地理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论知识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

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3.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4.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理论知识串讲】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例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

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新高考地理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解析版)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环抱,常年盛行北风。

湖北岸发育许多冲积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

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

(1)在下图中绘制出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

(3)对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原因:由A到B,随着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对地表的整体侵蚀能力强,携带沉积物多;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

(3)处于北风背风一侧,风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对扇缘侵蚀作用小。

【解析】本大题以“青海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及原因、冲积扇形成的原因、扇缘处发育完整扇形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随着流水来到河流的出山口处,随着地势变缓、水流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由图可知A地势高、B地势低,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

如图:(2)根据材料“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可知:沙柳河比泉吉河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携带的沉积物多,所以导致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学生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类型或地貌类型,进而分析出其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描述出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学生会运用内外力的原理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成因,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能说明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解决相应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能说明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提升要素综合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巩固-查漏补缺】1.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区别?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这两种运动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3.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学案P6左)4.举例说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岩石圈学案P6)5.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岩石圈学案P6)(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2)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地垒与地堑)(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判断图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6.板块运动与地貌:能判断出板块边界类型;在世界地图上,能画出板块边界,用板块理论解释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的成因;地中海、红海、大西洋面积变化的原因;西藏和冰岛多地热的原因。

一轮学案6第3页右面7.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2)说明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3)断层形成的地貌,并能举例一轮学案6第6页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油、气资源的在哪?原因(2)找煤矿在哪?原因(3)找地下水的位置?原因(4)采石场位置?原因(5)建隧道的位置?原因(6)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什么避开断层?一轮学案6第7页9.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学案P7左)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学案P7右)堆积作用的沉积顺序?冰川堆积作用颗粒物沉积顺序?(学案P7右下)10.冲积扇形成过程,地貌特点?三角洲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学案P8左)11.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和主要外力作用?(学案P8右上)12.河漫滩、江心洲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学案P8右)13.河流阶地形成原因?(学案P8右)宽浅河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8右下)曲流、牛轭湖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9左下)1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学案P10左下)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案P10右下)15.风成地貌的成因?(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学案P11右上)16.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P11右)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影响?(学案P11右)17.四种类型的地震的成因?(学案P4左侧表格)18.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案P4右)【基础题练习】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江郎山风景区观察丹霞地貌景观。

形成过程类试题

形成过程类试题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练习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图中M半岛分布大量的石灰岩溶蚀湖,其中含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

该半岛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超过35米。

材料二:古巴历史上曾经出现严重的能源危机并导致大面积土地抛荒,但现在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生态农业。

辣木其叶和果荚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其子可净化水(辣木原产于印度北部,是多功能作物)。

目前, 古巴在我国的帮助下在大量闲散土地上推广辣木种植。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M半岛的石灰岩溶蚀湖形成过程。

【答案】(1)先水沉积形成石灰岩;再地壳运动抬升;后流水侵(溶)蚀。

2.阅读清江流域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江流域的恩施大峡谷在震旦纪(距今约 5.7~8亿年)时是一个古海,而今,被专家誉为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该地区以石灰岩为主,两岸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

读清江流域示意图⑴简要分析恩施大峡谷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分)9.(1)地壳下沉,接受陆地风化、侵蚀的沉积物,在浅海堆积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后经水平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地(陆地),再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和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10分)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的河谷年降雨量仅140mm ,冬季盛行偏北风。

(1)说出PQ 、PR 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因素。

(2)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答案】(1)PQ 为峡谷,QR 为宽谷;岩石硬度;河流流速。

(2)(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4\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2),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8分)14.(1)(8分)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2分),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2分);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2分);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2分)。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气温专题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气温专题

3℃ 28 ℃
(2)比较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7月等温线比1月等温线倾斜度大(原因:冬夏季东部和西部热力性 质差异不同。夏季盛行海洋上来的夏季风,该省东部受海洋影响大, 气温比同纬度西部地区低很多即东西部热力性质差异大;而东部地 区冬季受海洋影响弱,气温比同纬度西部地区稍高点,东西部热力 性质差异不大);1月比7月密集,南北温差大。(原因:冬季该省 北部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加上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均比南部小, 气温较低。所以全省范围内南北温差较夏季大)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气温专题
探究高三地理复习的思路与方法
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习题
归纳 总结
地理规律和原理 应用 解决
有关 地理问题
知识结构 气温及其水平分布
气 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温
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 气温的垂直变化和逆温现象
一、气温及其水平分布 【例题】
例1、读中纬度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 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位于南半球 B.处于冬季 C.甲处可能为北美大陆 D.乙处可能为亚欧大陆
(5)若图示为我国某城市8月份两条街道气温日变化曲 线,则图中代表绿化街道昼夜气温变化曲线的是 A , 由此可知绿化造林在改造城市小气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降低气温日较差,城市绿化还有没有其它作用?
吸烟除尘、减弱噪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归纳总结】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 出现在 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 左右。 影响因素:一天中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存储情况
午后2时(14:00)
热量盈余 热量亏损
热量亏损
三、气温的年变化年较差
【例题】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课件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课件

9.平顶海山 地点:太平洋海底局部
【形成过程】:海底火山喷发, 形成火山锥——波浪作用,火山锥 被削平——随大洋板块一边移动一 边下沉,消失在海平面以下。
3.千湖沙漠
地点:巴西的东北端马拉尼昂州,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
【地理过程】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河口大量泥沙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 托作用而阻滞)——风力搬运(干旱季节海风吹向陆地)——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1-6月的雨季,雨水或径流注入,形成泻湖(潟湖)——枯水 季节,形成沙漠。
4.钙化池 地点:四川黄龙
5.辫状水系 地点:雅鲁藏布江局部
形成过程: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段, 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 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洪水期时河流含沙量大,当洪水流出 出山口或河道宽阔处,地势变得平坦、 河谷变得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携带 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 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 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洪水再 次来时,在原有的河道又会形成新的 沙岛以及新的河道。所以辫状水系处 河道多变。
6.北欧峡湾 地点:挪威
形成过程: 冰川侵蚀成谷——后流水发育,受流 水侵蚀,河谷继续发育——气候变暖,冰川后退— —海水倒灌,形成峡湾。
7.桌状山 地点:四川大瓦山、峨眉山、南非
【形成过程】: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岩层 ——岩浆活动,岩浆喷出,覆盖玄武岩层——断裂上升, 形成平顶山。
8.天津贝壳堤 地点:天津市滨海地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形成过程】: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 覆盖率良好,流水作用不强,在天津出 海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海浪与潮 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 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 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黄河 回归,携带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 成新的海岸线——黄河改道,流水作用 和输沙量减弱,海浪与潮汐作用增强, 又形成新的贝壳堤。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

微专题1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20·课标全国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2020·衡水模拟)读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中字母为地质年代,地层由早到晚依次为O、C、P、K,地层产状的短线为坡面倾斜方向,坡度为倾斜角度;褶皱中背斜的核部地层最老,向斜的核部地层最新)。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甲区域()A.为背斜,O3为核部B.为向斜,P为核部C.为背斜,P为核部D.为向斜,O3为核部4.图示地质活动()A.变质带形成于断层活动之后B.岩浆活动形成于断层之后C.断层活动形成于P后K前D.造成花岗岩分布区被侵蚀成河谷(2020·全国大联考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

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岩层①②③④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②①④③6.形成图中断层的力有重力和()A.水平剪切力B.水平挤压力C.垂直顶托力D.水平拉张力7.岩层⑤是()A.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B.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C.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D.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2020·湖南怀化模拟)水系断错是流经活断层的河流,由于断层两盘的平移运动,使河流发生扭曲或断错,也称河谷错位或水系错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100多米的断错位移被认为是多次强震错动累积的结果。

下图示意华莱士溪地理位置变化。

据此完成8、9题。

8.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A.向斜B.背斜C.断层D.U形谷9.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2020·烟台模拟)浏阳菊花石最早发现于湖南浏阳河上游大溪河中,具有层理构造。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福建福州八县市联考]海退是指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现象。

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

下图为辽河三角洲区域图。

据此完成1~2题。

1.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表现为海退为主的影响因素可能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河流含沙量增加③陆地相对抬升④海浪侵蚀减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辽河三角洲形成的影响因素。

海进与海退是海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表现为海退过程,一般是陆地相对抬升或者沉积物沉积量大于侵蚀量,导致海平面相对下降所造成,②③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升高,导致海进,海浪侵蚀减弱是海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影响因素,①④错误。

故选B。

2.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浅海—三角洲的过程,说明() A.生态系统从河湖湿地系统向海滨湿地系统逐步转变B.沉积层先后体现陆相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沉积C.陆地可能经历了抬升—下沉的地质活动过程D.海平面可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貌的演化过程。

河道(湖沼)为陆地环境,滨海、浅海为海洋环境,三角洲是海岸带环境。

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浅海—三角洲的过程,表明海平面先后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D正确;生态系统从河湖湿地系统向海滨湿地系统再向三角洲湿地系统转变,A错误;沉积层先后体现陆相沉积—海相沉积—陆相沉积,B错误;陆地可能经历了抬升—下沉—抬升的地质活动过程,C错误。

[2024·浙江高三模拟]安宁河谷地(下图)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高原山区,乡村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下的范围,小部分分布在海拔1 500~2 000米的范围。

大中型乡村聚落多分布在距离河流500~800米的范围,微型和散户乡村聚落多分布在距河100米左右的范围。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技巧(一)根据题目的区位,环境特点及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型。
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 硬致密的 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 岩); 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 积下来, 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 燃料; 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 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 石灰岩变 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
斜,C—背斜,D—向斜。
3.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
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
断开的岩层;如果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
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4.根据地质构造之间的叠加和影响来判断:晚形成的地质
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和箭
头指向,联系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逐步推导。第(1)题,
由沉积物只能变成沉积岩D,沉积岩变成变质岩E,变质
岩熔于岩浆A,岩浆冷凝形成侵入岩B和喷出岩C。
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例3(内力作用+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岩石形成条件逻辑思维)
图5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各岩 层、 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l、沉积岩l、沉积岩2、火成岩2、 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l、火成岩2、沉积岩2、 沉积岩l DC..沉沉积积岩岩33、、沉火积成岩岩2l、、火沉成积岩岩l2、、火火成成岩岩22、、沉沉积积岩岩l l 解析:根据沉积岩的顺序由老到新应是沉积岩3、沉积 岩2,而火成岩侵入地壳的定义可判断火成岩l、火成岩2 晚于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且火成岩2晚于火成岩1。所以 选D。

地质作用形成过程

地质作用形成过程
设问2参考答案: (1)形成更加高耸的石林景观。 原因:随着流水侵蚀、搬运作用的持续,形成更加高耸的石 林景观。 (2)形成风蚀地貌景观。 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加强, 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设问3:指出甘肃中部黄河石林与云南石林的区别。
设问3参考答案: 甘肃中部黄河石林形成过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 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 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 动,引起海陆变迁和
地势起伏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 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整体到 破碎的过程。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 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的 碎屑物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 堆积的过程。 (5)固结成岩作用
1、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2、解题的方法步骤:
(3)反推过程
(1)分析现状
(2)了解过往
(4)组织作答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学案练习
小结归纳: 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典例再现
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
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 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 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题。

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

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

主干精讲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思维P12)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a.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b.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c.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晴朗天气。 d.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力、风向: a.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北半球判断,南半球将其左偏,北半球将
其右偏即可。
b.风力: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反之则大。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a.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
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5.水循环过程
主干精讲
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思维P16) (1)正向利用及影响
①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反射、散射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面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主干精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是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辐射能量的转化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 如下图所示: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四 地质作用过程分析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集录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四 地质作用过程分析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集录

微专题四:地质作用过程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写到:“……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提到“对‘地理过程与变化’一类内容的考查,要突出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的运用”。

所以近几年的高考突出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而这部分内容,往往又是学生的“软肋”。

一、高考曾这样考过(2016年全国I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1)C,(2)B,(3)D。

以渤海西岸贝壳堤位置变迁为情境,考查贝壳堤的形成、变化过程(沉积作用与地貌)。

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故选C。

第(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

长期堆积,使得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故选B。

第(3)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故选D。

二、微点突破1、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过程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动态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

高三地理小专题之地质构造专题

高三地理小专题之地质构造专题

典型例题一:(2020·山西运城·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海位于东非大裂谷上,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

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

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海底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

后来,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

到了距今约300万年时,海水再次进入红海。

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形成的红海也成为了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

下图为红海所在的区域图。

(1)红海的形成对该区域地貌和蒸发量影响较大,请指出红海两岸地形特征及红海形成后对该区域蒸发量的影响。

(2)距今约4000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形成封闭的浅海,但后面海水又慢慢地干涸,对此作出合理解析。

(3)距今约300万年后,红海再一次形成,到现在红海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请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4)目前红海仍在继续分离,其扩张速率为每年1.0~1.5厘米,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两千多万年后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2.(2019·古丈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约1200万年前,黑海、里海、咸海都作为古海洋副特提斯海的组成部分与地中海相连,随着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伊朗高原抬升,古海退缩,距中亚内陆更远,咸海分离;同时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山地隆起,中亚干旱格局形成。

下图为咸海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

(1)描述咸海的形成过程。

(2)分析板块碰撞地形隆升加剧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

(3)说明干旱气候对咸海水文特征的影响。

典型例题三:(2020·四川泸县五中高二开学考试)(加试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微专题:地貌的形成过程

微专题:地貌的形成过程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今天我们就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这一规律从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特点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周期性或曲折性、回复性或回归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这是去年的高考题当中,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的一组题。

贝壳堤的形成和发展就符合哲学当中提到的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请看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堆积成贝壳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形成贝壳的过程中,海岸线比较稳定,能够接收长期的死亡贝类生物的堆积。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这组题本身考查的是陆进的过程,陆进的过程就是陆地泥沙在沿海不断堆积,迫使海退的过程,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会使得陆地不断向前生长,标示着原来海岸线位置的贝壳堤也就离海越来越远。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陆地总体是前进的,前进的过程是曲折的,在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新的陆地之时,海水也在不断的侵蚀新形成的陆地,抵挡陆地的前进。

地理过程类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过程类问题专题复习

谢谢大家,敬请指正!
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
关注地理过程
针对地理过程类问题,同学们可提升的地方:
1.梳理地理过程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2.明确地理过程类问题的阐释要点
剖析题型
提炼方法

关注地理过程 讨论、归纳:分析地理过程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2016全国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 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 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 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关注地理过程
小结1:分析地理过程的一般方法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文字、图像、数据材料等)
调动和运用相对应的地理原理; 运用整体性原理,理清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注意 逻辑思维的连贯性;
将地理过程按时间(或空间)阶段式的简化分析; 图文、图图转换,想象时空演变的动态过程图。
关注地理过程
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 气候干旱,多大风(2分),大风 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 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 (2分),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 的沙粒(2分),受江边山地地形 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 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分)。

地理形成过程专辑

地理形成过程专辑

地理过程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地理扩散过程【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地理高考复习-情境化的试题讲座课件

地理高考复习-情境化的试题讲座课件

构建知识情境化和思维情境化情境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微电影技术把本来不可视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动画片)。

•例1:某些负地形东边比西边后看到太阳东•例2:小沙粒没了,大的留下了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其成因是A. 侵蚀—搬运作用B. 搬运—堆积作用C. 风化—侵蚀作用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6例6: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

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8分)(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1分)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一步抬升空气。

(每点2分)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1分)例7: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

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

(18分)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

为防止滚 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 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

“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 理?试说明理由。
★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例 1】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前
b.初生阶段
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ﻩ‬B.M 锋面为暖锋,N 锋面为冷锋
C.M 锋面锋后多雨,N 锋面锋前多雨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参考答案】
【例 2】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 A 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水体运动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 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 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写.出.具.体.过.程.)
【例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在________地区常常 见到。
(2)甲、乙、丙三处易出现涌泉的是________。 (3)试在下图中绘出丙处地下岩层和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并加以说明。 【例 4】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 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4.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
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浓雾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 1】图中的Q表示世界海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要求写出该海区雾的 形.成.过.程.)
【例 2】2011 年 12 月 5 日,国内 9 省市再度迎来大雾天气,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 200 米,多地交 通受阻。重庆市气象台预测,本周,重庆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雾天气,请驾驶员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运 用地理相关知识,从水汽来源、凝结核、大气运动以及水汽凝结四个方面解释重庆秋冬季节多雾的原因。 (8 分)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
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
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
【例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 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 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 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 练-()
———————————————————————————————— 作者: ———————————————————————————————— 日期: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概念:“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地理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
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下图中能正确
表示海啸形.成.过.程.顺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 【参考答案】
地壳物质的运动和循环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例 1】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例 2】意大利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历史悠久、加工技 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意大利铁矿石量少质劣,20 世纪 50 年代后,意大利拥有世 界著名的钢铁中心之塔兰托。据此并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从内、外力作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意大利大理石形成的过.程.。(8 分)
二、2015 年高考地理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 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 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 1~4 题。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3)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交换。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或过程);
【例 1】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