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发展“大城关”情况介绍
2019年第1季度德化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9年第1季度德化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今年来,我县在实施“七大提升行动”的基础上,全力实施“三五三”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快跃升的良好势头,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中上游”水平,经济运行顺利实现“开门红”。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第1季度,实现全县生产总值(GDP)48.16亿元,增长8.9%,增速位列全市第4名,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亿元,增长8.2%。
一是农业经济增势平稳。
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亿元,增长2.6%,其中:农业产值0.72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0.28亿元,增长2.8%;牧业产值1.66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0.06亿元,下降6%。
二是第二产业支撑有力。
①建筑业较快增长。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61亿元,增长11.4%,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16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05亿元,增长30.1%。
②工业经济贡献显著。
实现工业总产值66.36亿元,增长15.4%,工业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9.6%。
从1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看,累计实现产值62.13亿元,现价增长15.1%;81家2018年度产值超亿元企业,1季度实现产值54.21亿元,增长1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4个百分点;陶瓷业、矿山冶炼业、电力工业三大主要行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53.9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6.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2.9个百分点,其中,116家陶瓷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3.14亿元,增长14.9%;9家矿山冶炼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8.84亿元,增长17.2%;4家电力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97亿元,增长4.8%。
三是第三产业稳中有进。
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亿元,增长8.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6%,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时期,是确保我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效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扎实推进“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目标,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抢抓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致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和关键性问题,扎实推进“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0年初步统计(下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2. 2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达37800元;财政总收入8.73亿元,年均增长10.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96亿元,年均增长1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4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亿元,年均增长14.1%。
2.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旅游经济地位提高。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荣获“全国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2010年陶瓷产业产值82.38亿元,矿业产值16亿元,旅游总收入6.52亿元,接待游客118.6万人次。
德化年度报告2023
德化年度报告20231. 概述德化年度报告2023旨在总结和回顾德化县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本报告将涵盖以下方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根据数据显示,德化县2023年的GDP总量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该县在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的努力。
2.2 产业结构优化为了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德化县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2023年,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X%,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3 外贸进出口德化县的外贸进出口额在2023年持续增长。
出口额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进口额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外贸的稳定增长为德化县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 社会进步3.1 教育事业发展德化县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2023年,该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增了X所学校,增加了X个教师编制。
同时,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X%。
3.2 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德化县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2023年,新增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了X间乡镇卫生院。
这些举措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条件。
3.3 扶贫工作德化县持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措施,该县成功脱贫X个贫困村,使贫困人口减少X%。
扶贫工作的成效为德化县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环境保护4.1 生态环境治理德化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在2023年,该县加大了大气、水质和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指数达到X,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2 节能减排德化县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2023年,该县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开展了节能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5.未来发展规划5.1 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德化县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福建五县市中唯一没有县级市的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县。
德化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德化县经济的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德化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德化县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现状分析1.城镇化建设成就近年来,德化县城镇化建设成就斐然。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城市道路畅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建设一体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土地整理和城乡规划,将农村整体向城镇辐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流入城镇地区增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存在问题和挑战虽然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进程仍然相对滞后,全县城镇化率较低,城市发展较为不均衡。
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较多,导致城市人口密集、资源紧张,城市环境恶化。
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不当、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发展对策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升城镇化水平,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要继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并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2.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恶化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垃圾处理,推进城市绿化,保护水源和水体等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
3.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土地整理、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的探索——德化县发展案例解析
|福建林业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的探索———德化县发展案例解析文/涂青云陈文伟图/郑光前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往城镇流动,造成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发展明显滞后。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是戴云山山麓的千年古县,面积2232km 2,辖18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社区)。
德化县城规划区面积140km 2,“大城关”核心区面积38km 2,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列入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
本文立足德化实际情况,分析德化“空心化”的现象及特点,通过相关的案例解析,提出乡村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农村“空心化”的由来及其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显现,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土地、产业等要素“空心化”。
(一)“空心化”的由来1、小县大城关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德化全面推广窑炉改造和烧成技术革新,以电代烧,而后又采用冷煤气、油等烧瓷技术,使陶瓷企业快速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陶瓷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县城转移。
到了90年代,根据德化县人口、产业、经济等要素分布特点,德化县提出了并实施“小县大城关”县域战略,从此,人口、产业、经济等要素在县城高度集中。
2、产业、人口、经济要素向县城高度集中。
德化县城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2016年年产值达199.49亿元,80%的产品销往190多个国4福建林业|乡村振兴家和地区,是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电商百佳县、我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2016年5月,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3、城市繁荣、乡村趋向空心化。
德化县城建成区面积28.9km 2、常住人口2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5.49%,城区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劳动力、经济总量、税收,农村基本以留守老人为主,形成鲜明对比。
德化调研报告
德化调研报告德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德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口情况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采访:通过与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政府官员的面对面交流,收集相关信息。
2. 网上调研: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德化市的基本情况。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状况经调研了解,德化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采石业为主要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陶瓷、机械制造、纺织业等也是该市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德化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提升了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
2. 产业结构德化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该市拥有多个大型石材加工企业,采石业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陶瓷制造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该行业面临发展的挑战。
与此同时,德化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鼓励金融、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 人口情况德化市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大约有30万人。
该市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据了解,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这导致了德化市的人才流失问题。
因此,该市政府将引导企业提升待遇,加强人才引进,以确保人才的稳定和留住。
4. 旅游资源德化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极具旅游潜力的城市。
其中,德化世界陶瓷产业总部、京山风景名胜区等,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
此外,德化市还拥有许多古镇和文化村落,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然而,目前德化市旅游服务设施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存在问题1.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德化市目前过于依赖采石业和传统陶瓷制造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以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德化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工作,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家乡的发展有感
看家乡今朝,展望美好明天
我的家乡——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她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三大古瓷都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近几年间,她的发展尤为迅猛。
首先是城镇,我的直观感受是家乡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愈来愈好。
泊油路贯穿主干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的出行和联系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
在交通和文化等方面的高速发展之下,以陶瓷生产为主体的手工业的技术和销售水平大大提高,由此带动了家乡经济走向腾飞。
值得一提的是,家乡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
其次是农村,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保障,如在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养老保险等方面,党和人民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从家乡的繁荣发展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仅靠人们的辛勤劳动还不够,我们还得牢牢的拥护党的领导地位,遵从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方针,走适合家乡发展和繁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家乡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这里地处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的重要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一、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1. 城镇化水平较高德化县是一个集工业、农业、商贸于一体的地方,城镇化水平较高。
县城规模不大,但已经建成了相对现代化的市区,人口集中,商业繁荣。
2. 城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尽管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德化县的城镇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不足。
交通设施的完善度不够,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遍布程度有限,城市规划不够科学,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3. 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德化县的发展也不够平衡。
一些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民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城乡差距较大。
1.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建设,就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大对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对于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这包括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 发展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要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4.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推动城市规划与实际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均衡发展,发展产业,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让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更加完善和现代化。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德化县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县,地处福建东北部,东临平潭县,西接顺昌县,南连永春县,北界南安市。
德化县以其独特的红陶文化和陶瓷产业而闻名于世。
但目前,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善。
以下是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一些主要内容。
1. 城市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较低。
目前德化县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镇化水平也较低。
城市建设还比较简陋,城市化程度低,城市的功能还不够发达。
2.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德化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善。
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3. 城市功能单一。
德化县城市功能单一,主要是以陶瓷产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功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全面需求,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
1.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德化县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规模和质量,增加城市化水平。
修建更多的高层建筑和住宅区,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城市形象。
3. 发展多元化城市功能。
德化县应发展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不仅仅是陶瓷产业,还要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等,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
4. 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德化县应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5. 引导农民转移就业。
德化县应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
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多元化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以及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等措施,可以推动德化县城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在研究背景指出德化县正面临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挑战,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意义在于促进德化县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接着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并给出建议,最后列出推进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重点,展望未来城镇化将为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德化县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德化县、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发展、推进措施、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闽东南沿海地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德化县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研究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的背景是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革。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德化县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差距拉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深入研究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的概述、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发展对策的探讨,深入了解当前德化县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提出建设发展对策和推进措施,旨在为德化县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德化陶瓷产区发展情况汇报
德化陶瓷产区发展情况汇报德化陶瓷产区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乡,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底蕴。
近年来,德化陶瓷产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发展迅速,陶瓷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是德化陶瓷产区发展情况的汇报。
一、产业规模扩大。
德化陶瓷产区的陶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陶瓷大师和优秀的陶瓷企业。
陶瓷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建筑装饰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产区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升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了市场空间。
二、文化创意融合。
德化陶瓷产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陶瓷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陶瓷产品。
通过与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陶瓷产品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和购买。
三、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
德化陶瓷产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对外贸易合作力度,拓展了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产区还加强与国际陶瓷协会和行业组织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提升了陶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产区的陶瓷产品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德化陶瓷产区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了一批陶瓷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推动了陶瓷工艺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了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环保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德化陶瓷产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引进节能环保设备,加强污染治理,改善了生产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同时,产区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德化陶瓷产区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产业规模扩大、文化创意融合、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环保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未来,德化陶瓷产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持续健康发展德化县房地产业努力建设“中国瓷都-旅游宜居城市”
取 得 了 显 著 成效 。城 关 建 成 区 面 积 由 1 7 年 的不 足 1 扩 98 k 大 到 目前 的 1 . m , 口 由 1 7 05 人 k 9 8年 的 1 3万 人 发 展 到 目前 . 0 的 1. 77 7万 人 , 市 化 水 平 达 5 %。 城 关 聚集 了 全 县 5 % 的 城 7 7 人 口、 92 的 劳 动 力 、 7 的经 济 总 量 、 76 的税 收 .辐 射 6. % 6% 6. %
公 示 制 度 , 高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管 理 民主 化 和 科 学 化 。 在 规 划 提 设 计 时 , 以“ 国 瓷都 一 游 宜居 城 市 ” 目标 , 要 中 旅 为 注重 融 入 浓
厚 的 陶瓷 文 化 . 示 瓷 都 艺 术 , 重 高 品 位 的 总 体 建 筑 形 态 展 注 设计 , 视建筑物外部色彩的研究 , 体建筑要 富有特色 , 重 单 建 筑 群 体 要 和 谐 统 一 , 力 建 设 一 个 布 局 合 理 、 施 齐 全 、 能 努 设 功
关 键 词 德 化 县 ; 地 产 ; 展 状 况 ; 策 与 措 施 房 发 对
0 引言
近 年 来 , 化 县 房 地 产 市 场 持 续 稳 定 增 长 . 地 产 成 为 德 房 推 动 德 化 县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重 要 推动 力 量 。为 了 主动 融 人 海
动 了建 筑 业 和 建 材 生 产 等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的发 展 , 进 了 家 促
13 德 化 县 房 地 产 发 展 存 在 问题 .
在 城 市 规 划 建设 和 房 地 产 业 取 得 双 发 展 同 时 。 由于 之 前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县境东临台湾海峡,南濒东江,地处闽东南沿海地区。
德化县境内的城镇化建设一直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该县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一、现状分析1. 建设成果近年来,德化县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在县城及各镇区范围内,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2. 存在问题与此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够科学合理,城市规划与人口规模不相适应,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不相匹配,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利益冲突等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设施建设不够完备,供水能力不足、供电系统设施老化、供气和供热条件差,城市环保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处理、废水排放、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落后,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等问题日趋严重。
二、发展对策1.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建设规划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划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用地,并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发展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生活设施,提高城市供应质量和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3.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废水排放、空气污染等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环保设施完善程度和治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
4.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德化县发展“大城关”情况介绍
德化县“大城关”发展情况介绍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11月25日德化县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
地处闽中腹地戴云山麓,境内海拔超千米的山峰258座,群峰连绵不断,地势起伏跌宕,峰回路转,没有超千亩的平地,交通相对不便。
要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全面发展,难度大,投资量大,且发展慢、效益差。
县委、县政府立足城关地处浐溪河谷盆地,浐溪横贯城区,地势相对平坦,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实际,提出“大城关”发展战略并坚持实施,走出了一条较为适合德化城市发展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一)以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发展1.扶持发展陶瓷产业。
德化陶瓷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
晚清以后,由于战祸连年,德化陶瓷业渐趋式微。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化县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精心制定并认真实施《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规划》,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传统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1988年至今,聚集在城区及周边的陶瓷厂家从229家增加到1100多家,从业人数从1.2万人增加到8.3万人,产值从5400万元增加到71.3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2.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
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往城区集聚,原有的城市承载力明显不足,县委、县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立足城关地区条件较好的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国内优秀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了“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先后建设了26个住宅小区,实施了四期旧街改造,完成了9个“城中村”改造和18处房地产开发,动工建设了省级陶瓷民营科技园区等6个工业项目园区,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城关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0.5平方公里。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方章谈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德化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推进德化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对策城镇化是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
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所辖的一个山区县,城镇建设和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优势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德化县实施了“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发挥本地特色产业——陶瓷产业的集聚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开始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发展为陶瓷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同时,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创造了市场需求和经济大发展新的契机,德化创造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德化的城镇化建设经验,在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时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1 发展现状及进程1.1 发展现状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3大古瓷都之一,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总人口31.97万人。
德化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德化县城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山区小县城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市。
现如今陶瓷特色產业已经成为德化经济支柱产业,90%陶瓷企业进入工业项目园区发展,形成了陶瓷产业集群。
全县GDP达234亿元,陶瓷产值占全县GDP的65%,中心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8.2万人,德化的城镇化率达到72.3%,比全国城镇化率高出近18个百分点,位居福建省县级城镇化率第一位。
“大城关”发展战略的经济集中发展驱动模式促进了德化经济飞速大发展,提升了城区的经济承载能力,在其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均衡发展模式,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辐射带动乡村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振兴,有力地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德化陶瓷产业作为德化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具有长久的历史和发展潜力。
它在国内陶瓷产业中地位显著,对于德化县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1. 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德化陶瓷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德化陶瓷产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建筑陶瓷、卫浴陶瓷、厨卫陶瓷等。
德化县有上百家陶瓷企业,年产值超过数十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德化陶瓷产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德化陶瓷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线和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效率。
部分企业还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具有创意和设计感的陶瓷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德化陶瓷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打造了一些知名的陶瓷品牌。
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升德化陶瓷产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4. 进一步推动陶瓷文化旅游:德化县作为中国陶瓷之乡,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
近年来,德化县积极推动陶瓷文化旅游发展,将陶瓷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一些陶瓷文化景区和旅游线路。
这为德化陶瓷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
尽管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问题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
同时,还需加大对陶瓷人才培养和环保治理的投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德化县是福建省漳州市下辖县,城镇化进程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在优化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建议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建议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支持,引导发展新兴产业。
总结现状与对策可看出,德化县城镇化建设还有提升空间,需要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
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德化县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建议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增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问题、对策、规划、产业升级、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是中国陶瓷之乡,素有“中国陶瓷之都”之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德化县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德化县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本文将对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还可以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德化县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规划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深入研究德化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找准突破口,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充分认识德化县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只有深入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才能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浅议德化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浅议德化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引言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面积2232平方公里,全县辖18个乡镇,20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1.2万人;全县乡镇布局分散,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镇才5个,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不靠港口、机场和铁路,是个典型的山区县。
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建设突飞猛进,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38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2.21亿元,增长了288.89倍。
城关建成区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1.0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7.7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7%;转移农村人口近10万人。
城区聚集了1100多家企业,形成陶瓷产业集中区,集中了全县的69.2%的劳动力、67%的经济总量。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3%,土地绿化率94.7%,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现拥有国家级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石牛山森林公园、国家石牛山地质公园和国家岱仙湖水利旅游风景区四个“国”字号生态品牌,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县域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人居地。
在推进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政策思路上,德化始终把城乡看作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坚持用整体观把握城乡关系,研究城乡发展,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跳出了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圈子,推进“两大转移”(即大量将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中心村、中心集镇,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实施“四个集中”(即重新规划全县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推动人口向城关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耕地和山林向农场和林场集中),走出了一条“中心突破、聚集发展、辐射带动、城乡互动”的城乡发展之路。
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束缚,将城乡作为一个系统,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人类与自然等关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共荣,协调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02•【字号】闽政办[2013]114号•【施行日期】2013.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3]114号)泉州市、德化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德化县自实施“大城关”战略以来,大力发展陶瓷特色产业,有序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促进要素集聚,不断提高县城建设水平。
为支持德化县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探索做强城关、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经验,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强城关、统筹城乡为主线,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领、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持,提升承载辐射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社会进步、百姓富裕、生态提质、体制健全,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魅力城市,形成紧凑城区、开敞乡村的城乡格局。
到2015年,产业转型初见成效,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大城关扩容提质,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土地管理、林权制度、住房保障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率超过75%,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承载人口21万以上。
工业集中度达82%,三产结构调整为5.5∶54∶40.5。
森林覆盖率79.0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每十万人公共文化设施数83个,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4张,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30张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县“大城关”发展情况介绍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11月25日德化县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
地处闽中腹地戴云山麓,境内海拔超千米的山峰258座,群峰连绵不断,地势起伏跌宕,峰回路转,没有超千亩的平地,交通相对不便。
要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全面发展,难度大,投资量大,且发展慢、效益差。
县委、县政府立足城关地处浐溪河谷盆地,浐溪横贯城区,地势相对平坦,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实际,提出“大城关”发展战略并坚持实施,走出了一条较为适合德化城市发展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一)以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发展1.扶持发展陶瓷产业。
德化陶瓷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
晚清以后,由于战祸连年,德化陶瓷业渐趋式微。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化县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精心制定并认真实施《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规划》,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传统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1988年至今,聚集在城区及周边的陶瓷厂家从229家增加到1100多家,从业人数从1.2万人增加到8.3万人,产值从5400万元增加到71.3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2.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
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往城区集聚,原有的城市承载力明显不足,县委、县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立足城关地区条件较好的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国内优秀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了“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先后建设了26个住宅小区,实施了四期旧街改造,完成了9个“城中村”改造和18处房地产开发,动工建设了省级陶瓷民营科技园区等6个工业项目园区,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城关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0.5平方公里。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在城关落户的条件;规划建设一批适宜中低收入者购买的保障性住房,满足部分无房者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需求;积极破解就学难题,免收中小学生借读费,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
通过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1.03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8.65万人,城区集中了全县69.2%的劳动力、72.77%的中小学生、67%的经济总量、67.6%的税收收入,城市化水平达59%。
(二)以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崛起1.致力保护良好生态。
改革开放以后,德化县陶瓷业迅猛发展,而传统陶瓷工艺以燃薪龙窑为主,每年烧毁木材10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不断减少,甚至出现了不少秃头山,林瓷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县委、县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展开关于解决“林瓷矛盾”的大讨论,并于1982年作出“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战略决策,之后,又推广应用柴油、液化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实现了清洁生产,目前全县近90%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10%左右使用液化石油气、柴油,结束了“以柴烧瓷”历史,解决了“林瓷之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并实施封山育林,森林资源储量直线上升,全县林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占泉州市的一半以上;森林覆盖率77.3%,居泉州市首位,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全国绿化模范县。
2.致力推进污染治理。
落实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引进审批重污染型项目,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
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同时不断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和垃圾收集点,提高了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率达82.2%,2007年以来共削减化学需氧量1187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
扎实推进污染治理,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脱硫项目,2007年以来共削减二氧化硫433吨。
通过环境保护和治理,德化的空气和水质优良,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以上,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遥感卫星图像和有关统计数据,德化县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29位,福建省首位。
3.致力发展循环经济。
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循环经济先进县为抓手,深入实施《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循环经济关键节点技术攻关,抓好微纳米钙系列产品、竹制品废料回收利用、废瓷回收再生陶瓷等循环经济项目,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万元工业产值能耗由2003年的2.5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1.26吨标准煤,形成了独具德化特色的“1+3+1”(前1指经济社会生态循环,3指产业间、产业内、企业内部循环,后1指社会废旧资源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发展,全县呈现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三)以陶瓷文化铸造城市灵魂1.注重历史文物古迹保护。
德化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本着“不让城市在改造、扩张中失去记忆”原则,以续写历史的心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物保护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的关系,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开发中保护、在开发中传承,延续瓷都历史文脉。
如位于城东的屈斗宫古窑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重要的历史见证,在开发城东时,不仅制定了屈斗宫古窑址保护方案,还对其进行了维修保护。
2.注重陶瓷文化载体建设。
为更好地展现精湛的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在加强历史文物保护的同时,注重加强陶瓷文化载体建设,建成了陶瓷街、全国唯一一所由县级财政支撑办学的大专院校──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并在瓷都广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瓷雕──“渡海观音”及陶瓷五行柱,在瓷都广场沿溪栏杆成功设立了展示陶瓷名家名作的玻璃柜,成为展示德化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彰显了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增加了德化城市的厚重和深度。
3.注重培育陶瓷创意文化。
立足陶瓷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成了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吸引了20多个国家300多位著名陶艺家前来创作交流,并成功举办中韩陶艺家交流研讨会、福建省陶瓷艺术与陶瓷旅游品设计评比大赛、中国瓷都·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艺家(柴烧)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陶瓷技艺交流活动,推动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实现“产业文化化、创意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以管理创新提升城市形象1.坚持集约发展。
德化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耕地极少,仅占总面积的6.3%,且由于历史原因,城区企业厂房遍地开花,建设用地显得更为紧张。
为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坚持堵疏结合:一方面,从2002年起在县城规划区内停止审批新投产工业项目的零星用地,堵住了土地无序开发的漏洞;另一方面,根据山区的特点,积极向荒山进军,大力发展“工业梯田”,将工业项目园区建在城区周边的山坡荒地上,先后建成了鹏祥、诗墩、宝美等工业项目园区,其中鹏祥、宝美等项目园区的土地80%为山地,并提供资金、技术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上山,吸引了147家企业入驻,腾出了发展空间,实现了集约发展。
2.实行从严管理。
根据城市管理工作涉及职能部门较多的实际,建立了由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行政执法、市政公用、环保、卫生、工商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实行部门联动,统一执法,不定时开展夜市餐饮、“门前三包”、流动摊点、店外店、占道作业、“牛皮癣”广告、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营业秩序、车辆停放等专项整治,依法对影响市容市貌和城市交通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增强了震慑效果,提高了执法效率。
同时明确部门职责,避免执法真空和重复执法,如道路开挖,都要经过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审核同意方可动工,有效地避免了道路到处开挖。
坚持“露头就打”原则,加强“两违”建筑管理,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违章建筑的产生。
成立县建筑外观审查领导小组,严格把好每一张建筑设施图纸,确保不变样、不走调。
通过实行严格的城市管理,1993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并连续三次通过复评;2008年荣膺首届“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3.推行市场运作。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依托县土地收储中心,以“完善设施,促使增值,再行出让”方式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促使土地增值,2006年以来共出让经营性房地产用地36宗4.78亿元,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整合盘活各类城市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城市建设,以BOT 方式建完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并将城市户外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推向市场。
同时,积极推进市政公共设施由政府全部“买单”向多元化投资、多主体承担转变,拓宽融资渠道。
如城区夜景亮化工程,先有政府统一规划,再按照“业主自筹为主,政府拨补为辅”的办法实施。
二、经验体会1.要前瞻性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对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规划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就会出现“短命”规划,城市建设就走不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死胡同,将极大浪费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因此,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前瞻性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工业、商贸、住宅、文化、休闲等功能分区,夯实城市建设基础。
2.要个性化建设。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特色是城市的品牌,特色不明显、没有独特风格的城市,不可能有影响力,更不可能有吸引力。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善于挖掘自身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并在城市规划、建设环节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和富有表现力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3.要接力赛推进。
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建得好就能流传百世,建不好就会成为历史的垃圾。
因此,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到“一张图纸管到底”,严格项目各个节点建设,加强项目跟踪督查,避免建设过程中“走样”和“变调”,而且决不能因为领导的变更而变更,而应持续推进,即使确实需要调整,也要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这样城市建设才能建出精品、多出精品。
4.要规范化管理。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健全的城市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就会杂乱无章。
因此,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形成系统概念,对城市事物进行分类,由此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注重公平和协调,加强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动,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掣肘问题,才能避免城市管理产生缺位、错位、越位问题,推动城市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