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汇编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对其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生物学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
3.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中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等。
二、化学1.元素: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腐蚀、燃烧、爆炸等。
3.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密切相关的,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导电的物质,非电解质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
三、物理1.力学: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斜面、滑块等。
2.电学: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3.光学:光学包括折射、反射、凸透镜、凹透镜等。
4.热学:热学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
四、地学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2.地震和火山: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有很大影响。
3.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测量气象参数来预测。
4.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必需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点。
五、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观察和验证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学习科学的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
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
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
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
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
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
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知识点总结1. 声音与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媒介,而光则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而光的强弱由光的亮度决定。
-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而声音会受到物体的遮挡和反射。
2. 电流与电磁铁- 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可以产生磁场。
- 电磁铁是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可以吸引铁、钢等磁性物质。
3. 静电与磁力- 静电是由电荷的不平衡产生的,可以产生电场。
- 磁力是由磁体或电流产生的,可以吸引或排斥其他磁性物体。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物质性质的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例如溶解、融化等。
- 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组成发生改变,例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氢气等。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酸碱与中和反应- 酸是能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产生氢氧离子的物质。
-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三、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 细胞-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 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进行繁殖。
2. 遗传与进化- 遗传是指生物通过遗传物质(基因)传递自己的特征给后代。
- 进化是物种逐渐发生变化,适应环境而演化出新的特征。
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
- 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四、地理学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理形态和分布。
2. 大气活动- 大气层是地球上气候活动发生的地方,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
- 大气活动影响着天气变化和季节的交替。
3. 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 地球上的物质通过循环过程不断转化,例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科学概念汇总
七年级下册科学概念汇总
一、生物学
1. 细胞:生物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遗传:生物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特征给后代。
3.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4. 进化:生物种类随时间不断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物理学
1. 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或改变其状态的作用。
2.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3. 光: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
4. 电:带电粒子所产生的现象和规律。
5. 热: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振动引起的能量。
三、化学
1. 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能被化学反应分解。
2. 实验:通过操作和观察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
3.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的符号组合。
4. 反应: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四、地球科学
1. 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层状结构。
2. 气候变化:长期时间尺度上气候参数的变化,主要影响天气
模式和全球气候系统。
3. 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
五、天文学
1. 星系:由恒星、星际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巨大空间结构。
2. 行星: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
3.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低密度天体结构。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的一些重要概念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一、水的三态变化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从而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③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②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3)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4)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在图象上就是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①熔化图像②熔化吸热的应用a.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b.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c.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d.“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举例]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凝固图象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的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生物学基础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定义和重要性-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的生命周期:生长、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衰老、死亡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 地球上的主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3. 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原理:基因、DNA、RNA、蛋白质合成-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自然选择、物种形成、进化树二、化学基础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云、元素周期表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酸碱反应和pH值的概念3. 能量与化学反应- 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电池和电化学原理三、物理学基础1. 力学- 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牛顿运动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功、能和功率的概念2. 热学-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3. 光学与声学-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色散和光谱-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声音的特性:频率、振幅、速度四、地球科学1. 地质学基础-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基本原理2. 水文学-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特点-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3. 天文学- 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特征- 恒星的生命周期- 天文观测的基本原理和工具五、环境科学1. 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治理方法-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 能源与资源- 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能源的转换和利用效率-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们将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
以下为重点内容的概述:
1. 生命的奇妙世界
- 生命活动的特征:呼吸、运动、感应、营养、繁殖等。
-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其他相关概念: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态系统等。
2. 物质的三态和分子运动
-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特点和转化过程。
- 物质的分子运动: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
3. 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概念与计算。
- 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
- 水的沸腾和凝固的过程。
4. 运动和力
- 运动的描述和判断:位置、运动方向、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力的性质和效果:力的种类、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大小和
方向的测量。
- 弹簧的弹力和物体的重力。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5.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传播和速度。
- 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规律。
- 主客体距离关系。
以上仅为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同学们还需结合
教材进行更系统的研究和复。
祝同学们科学研究进步!。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学期是一个关于科学的学期,我们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所学的知识,本文将会对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
物理1. 机械运动学在机械运动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物体运动的知识,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等。
我们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水的沸点我们在学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了解了水在不同的压力下沸点的变化。
这对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3. 热传递在研究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热传递的不同方式,如导热、对流、辐射等。
我们也了解了热的传递与温度、面积、传热介质等因素的关系。
化学1. 元素、化合物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2. 酸碱盐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酸、碱、盐,并了解了它们的性质与应用。
3. 化学反应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以及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生物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我们也能解释为什么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 遗传规律与遗传工程我们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杂交鉴定的原理,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方法,还学习了遗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 环境保护在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时,我们了解了环境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护环境,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结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还能了解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一有关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初一有关科学的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
其中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形式。
2.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及其原因的学科。
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热现象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中包括热传导、热膨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4. 光学光学研究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包括光的射线模型、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波动性等。
5. 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学和磁学的学科。
包括静电场、静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6. 声学声学研究声现象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包括声的特性、声的传播、声的共振等。
7. 核物理核物理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短暂物质、粒子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等。
二、化学1. 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
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变化等。
2.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4. 合成与分解合成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合并成新的物质,分解是指将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5.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是指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和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的元素,非金属则通常是指不具备金属性和导电、导热性的元素。
6.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通过原子序数和原子量来标识。
7. 化学键化学键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来结合。
三、生物学1.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机制。
其中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
2.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传递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包括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等。
3.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要知识点七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学生们需要学习并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知识点汇总:物理知识点(一) 运动学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3. 运动的图示法: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4. 运动的公式:v=Δx/Δt,a=Δv/Δt,v²-v₀²=2aΔx(二) 力学1. 力的概念和分类:接触力、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3.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三) 能量1. 能量的概念和分类:动能、势能、热能、电能2. 能量转化:机械能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化学知识点(一) 物质与化学反应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化学反应的特点:新物质的产生、能量的释放、化学键的重新组合3. 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化学式、平衡条件(二) 常见化学反应1. 酸碱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酸性、碱性、中性溶液的判断、常见酸、碱的性质2. 钙和水的反应: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用酸反应软水3. 金属的反应性:常见金属的性质,金属与卤素的反应4. 聚合物的制备:聚乙烯的制备、聚苯乙烯的制备(三) 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2. 反应动力学: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定律、反应机理生物知识点(一) 生命的基础1. 细胞的组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细胞器的功能2.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和特点3. 生命体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二) 生物进化1. 进化的概念和证据:化石、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形态、DNA 序列2. 生物的分类:生物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三)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生长的概念和规律:身体重量的增加、体形和功能的发育、发育阶段和时期2. 繁殖的分类和方法: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区别,分裂、芽生、萌芽、生成等方法。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包含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声音、电路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地球运动和天文学、植物生长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本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 物质的分类
2. 物质的组成
3. 物质的性质
4. 物质的变化
二、声音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
三、电路基本知识
1. 电的产生和电荷
2. 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电路的开关和检测
四、生物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 生物种类的分类及特点
3.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
4. 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地球运动和天文学
1.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
2. 星座和日月星辰的运动
3. 地球对月亮的引力和月相
4.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六、植物生长和发展
1. 植物的组成
2.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利用植物提取纯净水的方法
以上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以此为基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顺利地学习科学知识。
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用科学的眼光探讨更多有趣的事物。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科学七下全册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
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7.“时间长了,腥臭味或香味就闻不出了。
”这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表现了嗅觉的适应性。
8.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靠前最敏感)。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10.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1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速度与加速度
-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 加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第二章:物质的存在形态与转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昆虫的生活与繁殖
- 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 昆虫的生活性
- 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四章:声与光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色散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 键合能与位能的区别
-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太阳能-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四季变化
- 太阳能的利用和重要性
- 太阳能发电原理和方式
第七章: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 生物的生长过程
- 生物的发育过程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 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第九章:力与压力
- 力的概念和单位
- 力的效果和作用规律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压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十章:细胞结构与功能
- 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运动
- 细胞的分化和分工。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汇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汇七年级下册科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将总结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重点知识点,以供初学者学习和温习。
一、物理学1. 运动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个固定点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
运动最基本的形式包括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2. 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
力的方向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作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有可能使它改变速度和方向。
同时,力也可以使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减缓它的运动。
4. 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其位置或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的形式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势能是物体在某个位置时具有的能量。
二、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在化学中,元素由符号表示(如氧元素为O),而化合物由化学式表示(如二氧化碳为CO2)。
2. 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
3. 酸碱和中和反应酸和碱都是常见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
中和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用于描述元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元素周期表分为一至七周期和一至十八族。
周期表上的元素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
三、生物学1.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人体由许多种类的细胞组成,如红血球、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世界中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上的生命维持了平衡,我们可以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来保护自然环境。
3.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个体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的学科。
遗传信息存储在DNA分子中,遗传物质的特性由基因组成。
基因负责特定的功能并控制特定的性状。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外耳廓收集声波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能鼓膜产生振动中鼓室与咽鼓管连通耳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
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
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照相机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U=f 无无无无/U<f 正立虚象放大放大镜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眼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属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结构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眼眼球壁外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膜膜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虹膜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内脉络膜给眼球提供营养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