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第1单元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 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 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学生用书P16一、识记字音1.皋陶..(ɡāo yáo) 2.譬.(pì) 3.弘.毅(hónɡ)二、通假字1.问知.通智,智慧,聪明2.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向,先前,此为“刚刚”三、古今异义1.天下归.仁焉古义:称许今义:回来2.非礼..勿视古义:不合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归⎩⎪⎨⎪⎧①天下归.仁焉称许②壮士十年归.回家③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④若水之归.海 归聚2.克⎩⎪⎨⎪⎧①克.己复礼克制②战无不克.攻克③克.勤克俭 能够3.知⎩⎪⎨⎪⎧①子曰:“知.人。

”了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4.济⎩⎪⎨⎪⎧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周济②旦余济.乎江湘 渡过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成功5.方⎩⎪⎨⎪⎧①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③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④且知方.也 儒家的伦理6.于⎩⎪⎨⎪⎧①舜有天下,选于.众从,介词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介词③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方面,介词④苛政猛于.虎也 比,介词⑤君幸于.赵王 被,介词7.举⎩⎪⎨⎪⎧①举.直错诸枉选拔②举.头望明月 抬起③举.世无双 全④西举.巴蜀 攻取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心,忧虑2.请事.斯语矣 事:践行,从事 3.非礼.勿视 礼:合乎礼 (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远:远离 (三)使动用法1.己欲立而立.人 立:使……立 2.己欲达而达.人 达:使……达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为”表判断)(二)省略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 (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 (四)谓语前置句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 (五)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 (六)被动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1)颜 渊 问 仁。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解析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精明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掌握文段的意义,了解选文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知识链接】1、“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19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2、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3、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4、国学大师钱穆《论语新解》《论语》最重言仁。

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然有之。

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难。

慕富贵,厌贫贱。

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

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

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

(《论语》最重要的是谈仁爱。

然而,仁者的仁爱之心,是先天就有的。

因此,人们不是追求仁爱难以做到,而是选择仁爱、安心仁爱,而不把仁爱的思想去除难以做到。

羡慕富贵,厌恶贫贱,在平常的时候容易把仁爱疏忽了,遭到变故的时候仁爱的思想容易转移动摇。

作为人而不仁爱,不是因为难以得到它,而是因为轻易地去除它。

只有君子能够面对一切境况而不去除仁爱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安心于仁爱,所以才称之为君子。

)《论语》中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累文言知识,指导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尼,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培根)将孔子的生日

坚强。


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
要求在课本中找出跟问题有关
句子,组内别的学生补充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他还说:“不仁者不可以的思想。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仁的要求去严格要求自文,文题自拟,立意自定,要求观点明确,文体特征
本课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快乐学习。

避免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点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精品导学案

课题:《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课前预习案】研读课本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相关知识提前预习扫除盲区】一、名人名言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4、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英•萨克雷二、诗句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3、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卢照邻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

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

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诗经-小雅》【自主预习 独立思考 细心作答】一、积累一词多义1、克⎩⎨⎧克.己复礼为仁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公乃与克.日会战 2、于⎩⎪⎨⎪⎧ 舜有天下,选于.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苛政猛于.虎也 君幸于.赵王3、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4、事⎩⎨⎧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积累词类活用(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_____ ②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③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__ ④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⑤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互动提升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精明(2)一词多义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从“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中可以知道什么是“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 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 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 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 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 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 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 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 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 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 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 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宾语前置) 译文:_假__如__有__一__个__人__能__够__广__泛__地__施__惠__于__民__众__,__并__给__予__需__要__的__民__众__以__帮__助__,__ __怎__么__样__?__ (5)问知。子曰:“知人。”(省略句) 译文:_(_樊__迟__)问__(_什__么__是__)_智__。__孔__子__说__:__“__了__解__人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ord版含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三、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六、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一: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所以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

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能够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设计二: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学生交流)2. 文本解读:(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答案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学生用书P16[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皋陶..(ɡāo yáo) 2.譬.(pì) 3.弘.毅(hónɡ)二、通假字1.问知.通智,智慧,聪明2.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安臵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向,先前,此为“刚刚”三、古今异义1.天下归.仁焉古义:称许今义:回来2.非礼..勿视古义:不合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归⎩⎪⎨⎪⎧①天下归.仁焉称许②壮士十年归.回家③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④若水之归.海 归聚2.克⎩⎪⎨⎪⎧①克.己复礼克制②战无不克.攻克③克.勤克俭 能够3.知⎩⎪⎨⎪⎧①子曰:“知.人。

”了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4.济⎩⎪⎨⎪⎧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周济②旦余济.乎江湘 渡过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成功5.方⎩⎪⎨⎪⎧①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③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④且知方.也 儒家的伦理6.于⎩⎪⎨⎪⎧①舜有天下,选于.众从,介词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介词③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方面,介词④苛政猛于.虎也 比,介词⑤君幸于.赵王 被,介词7.举⎩⎪⎨⎪⎧①举.直错诸枉选拔②举.头望明月 抬起③举.世无双 全④西举.巴蜀 攻取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心,忧虑2.请事.斯语矣 事:践行,从事 3.非礼.勿视 礼:合乎礼 (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远:远离 (三)使动用法1.己欲立而立.人 立:使……立 2.己欲达而达.人 达:使……达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为”表判断)(二)省略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 (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臵) (四)谓语前置句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臵) (五)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臵) (六)被动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课文·译注](1)颜 渊 问 仁。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学案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学案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后撷珍锁定思维着眼冲关1.思想精华孔子和他的弟子把实现仁、成就仁,当作最高的生存价值和目标。

曾子说,读书人应该担当起在天下实现仁的重任,坚毅地去实践,死而后已。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贪求生命而损害仁的,却有牺牲生命以成就仁的。

这种精神追求,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历史上很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

2.说事悟理教了三十年哲学,已经知道如何教学生思考人生的难题。

学生如果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时我就必须花一点时间,介绍人生的三层架构,即“身、心、灵”。

首先,“身”代表身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需求,譬如:有工作与薪水,有身份与亲友,以及其他可以让一个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

其次,“心”代表心智运作的三个方向,即“知、情、意”。

包括:上学念书,懂得生活常识与某些专业知识,不断接触新的信息等;亲情、友情、爱情,借娱乐以调节情绪等;在自己选择的作为上,日益提升自主性,并且愿意为言行的后果负责任等。

然后,“灵”是指一个人的灵性,是他的终极关怀所在,他可以由此界定人生意义,亦即肯定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

谈到灵性,宗教徒会将它理解为“灵魂”,即使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无异于默认祖先的灵魂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非宗教徒则将它理解为“精神”,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无论灵魂或精神,都将在人的身心活动结束之后,继续发生某种作用。

如果否定灵性层次,则“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谈任何“人生意义”的问题了。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三句话可以参考,即:一,身体健康(包括让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尤其是金钱)是“必要的”;二,心智成长(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断发展)是“需要的”;三,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于是,答案很清楚:人生的目的指向重要的层次。

但是,强调灵性的重要性,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与需要之物。

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括:拥有健康与金钱,朋友多而敌人少,然后专务于理性沉思,享受智慧所带来的喜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大祭.(jì) 雍.(yōnɡ) 樊.(Fán)迟 皋.(Gāo )陶.(yáo) 伊尹.(yǐn ) 取譬.(p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动词)同舟共济.(过河,渡过,动词)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做成,动词) (2)克⎩⎪⎨⎪⎧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能够,动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攻破,动词) (3)方⎩⎪⎨⎪⎧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今齐地方.千里(方圆,名词)且知方.也(儒家的伦理道德,名词) (4)举⎩⎪⎨⎪⎧举.直错诸枉(选拔,动词)举.头望明月(抬起,动词)举.孝廉(推举,动词)西举.巴蜀(攻下,攻占,动词)举.世无双(全,形容词)(5)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形容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动词)约.之以礼(约束,动词)与诸将约.(约定,动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大约,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古义:爱护别人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 (2)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 (4)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5)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设计(1课时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设计(1课时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安徽省颍上二中徐冬梅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探讨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现代价值||,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1、整理文言知识||。

重点掌握实词:克、归、目、邦、家、事、乡、举、恕、约||。

辨析虚词:其、而、以||。

2、梳理、筛选重要内容||,把握篇章主旨||。

教学难点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探讨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方法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理解的字句||,手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孔子的介绍||。

教学设计一、导入翻开《论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两万多字的《论语》里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儒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下面||,我们通过《论语》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朗读||,感知文本①指名学生试读||,逐步订正字音、句读等||。

②学生自行朗读||,熟悉各则材料||。

三、解读||,疏通字句||,理解内容①学生结合注释、译注等逐条细读||,要求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了解各则材料要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优化时间分配,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2.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展示效果。
3.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相关素材,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原则
7.相关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原则体现
-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案例
-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道德原则的演变与发展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
-儒家“仁”的概念
-道德行为的换位思考
②关键词:
-尊重、同情、公平
-人际交往、道德准则
-社会责任、公民意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景教学法:设计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选择,加深对原则的理解。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论语》原文和道德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软件,设计道德选择题目,实时收集学生答案,进行数据分析,提升教学互动性。
知识点梳理
1.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基本概念
-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儒家“仁”的体现,强调尊重他人,换位思考
2.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的实践案例
-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的指导原则
3.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体现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Word版含解析

四、教情、学情分析1、教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本节课我将放手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使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天地。

2、学情七年级是青春期中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渴望与周围的同学、老师等进行友好的交往,但是他们缺少正确交往的方法,因此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导演”的角色,给予学生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1)情境教学法。

使用恰当的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升华。

(2)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预习,确立课堂活动主题,再现重、难点内容,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2、学法(1)自我探究法。

(2)情境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1 1234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3、归结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

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设计意图: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故事来激励同学们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此类事情的看法,省去教师说教的程序,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环节三:【生活剧场】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特别是妈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1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一遍2.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3. 教师点评(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仁”的意义价值1. 师:孔子为何如此强调“仁”?本章节中哪则文段讲了“仁”的作用?生:……2. 师:请翻译第九则的大意。

生:……3. 师:孔子为何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呢?生:……4. 师:能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阐述这个道理呢?生……(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仁”的思想1. 师:“仁”能让社会和谐安定,为何它有如此大的力量?究竟何谓“仁”呢?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并择其中一则谈谈你对“仁”的理解。

生:...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师:对照注解,还有不明白的句子吗?生: ...(教师解答)2. 全班冋学把以上句子齐读一遍。

3.师:读了这么多句,你们认为最核心的一句是什么?生:……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投影2新闻回顾投影3此过程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再一次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雍.(yōnɡ) 樊.(Fán)迟 皋.(Gāo) 陶.(yáo) 伊尹.(yǐn) 取譬.(p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动词)同舟共济.(过河,渡过,动词)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动词) (2)克⎩⎪⎨⎪⎧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能够,动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攻破,动词) (3)方⎩⎪⎨⎪⎧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今齐地方.千里(方圆,名词)且知方.也(儒家的伦理道德,名词)(4)举⎩⎪⎨⎪⎧举.直错诸枉(选拔,动词)举.头望明月(抬起,动词)举.孝廉(推举,动词)西举.巴蜀(攻下,攻占,动词)举.世无双(全,形容词) (5)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形容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动词)约.之以礼(约束,动词)与诸将约.(约定,动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大约,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古义:爱护别人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非礼..忽视 古义:不合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 (2)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3)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5)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6)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7)仁者安.人,知者利.人(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2)舜有天下,选于众。

(状语后置)译文: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

(3)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宾语前置)译文: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予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5)问知。

子曰:“知人。

”(省略句)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了解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

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本文所选的几段文字是以处世待人的原则组织在一起的,其结构如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节):孔子为弟子从各个角度解释“仁”⎩⎪⎨⎪⎧克己复礼谨慎、无怨爱人、知人(5节):达到“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9节):解释行“仁”的意义仁1.本文中关于“仁”,共有多少含义?【答案】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为仁。

如,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三是“博施于民”“济众”为仁。

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做到“博施于民”“济众”,那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就不仅是“仁”,而且是“圣”了。

可见,孔子眼里的“仁”是有层次、有内涵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从“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中可以知道什么是“仁”吗?【答案】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

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4.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其有哪些精华?【答案】 第一,“仁”是一种纯粹与崇高的道德精神。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

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

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推行“仁”的途径一点也不玄妙,只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已。

第二,“仁”是一种消极的伦理原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就是“仁”,而“不”则强调“不要”做什么,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道德原则。

第三,“仁”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伦理原则。

因为它暗含“己所欲,施于人”,而孔子也明确地将其表达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因此,“仁”升华与提升了人性的内在潜能。

1.颜渊问 仁。

子曰:“克 己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 礼 为 仁。

一 日 克己复礼,天 下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归 仁焉。

为仁由 己,而 由人乎哉?”称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归:称许,赞许。

由己:依靠自己。

颜渊曰:“请 问 其 目。

”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是什么)。

”子 曰:“非礼 勿视,非 礼 勿听,非 礼 勿言,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非 礼 勿动。

”不合乎礼的不做。

”⎣⎢⎢⎡⎦⎥⎥⎤目:条目,详情。

非……勿……:不……不……。

颜渊曰:“回 虽 不敏,请 事 斯语矣。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事: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

斯:这些。

2.仲弓问 仁。

子曰:“出门如 见仲弓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大 宾, 使 民 如 承 大祭。

一样恭敬谨慎。

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己 所 不 欲,勿 施 于 人。

在邦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做无 怨,在 家 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无 怨。

”不怨天尤人。

”⎣⎢⎢⎡⎦⎥⎥⎤邦:古代诸侯的封地。

家:古代大夫的家族。

仲弓曰:“雍 虽 不敏,请 事 斯语矣。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樊迟问 仁。

子曰:“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护别人。

”问 知①。

子 曰:“知 人。

”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了解人。

”⎣⎢⎢⎡⎦⎥⎥⎤①知,通“智”。

樊迟 未达。

子 曰:“举 直 错 诸樊迟没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枉, 能 使 枉 者 直。

”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达:明白,理解。

举:选 ⎦⎥⎥⎤拔。

直: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

错:通“措”,安排,安置。

枉: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人。

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方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 知,子曰:‘举 直 错 诸 枉, 能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 使枉 者 直’, 何 谓也?”子夏曰:“富 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哉 言乎! 舜有 天下,选 于 众,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举 皋陶,不 仁 者 远矣。

汤 有天下,选 于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众,举 伊 尹,不 仁 者 远矣。

”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何谓也:宾语前置,谓何也。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4.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 身行 之者乎?”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子曰:“其 ‘恕’乎!己 所不欲, 勿 施 于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人。

”别人身上。

”⎣⎢⎢⎡⎦⎥⎥⎤可以: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可以用来”的意思。

其:副词,表推测、估计等语气,大概。

5.子贡曰:“如 有 博 施 于民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而 能 济 众,何 如?可 谓 仁乎?”并给予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子曰:“何事 于仁, 必也圣 乎!尧舜其 犹 病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 诸! 夫仁者,己 欲 立 而 立 人,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己 欲 达 而 达 人。

能 近取 譬,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就是可谓仁之方也已。

”实践仁的方法。

”⎣⎢⎢⎡⎦⎥⎥⎤尧舜其犹病诸:其,副词,表揣测语气;病,担忧,忧虑。

也已:助词,用在句末。

6.子曰:“仁 远乎哉?我 欲 仁,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斯 仁 至 矣!”仁的境界就到了!”⎣⎢⎢⎡⎦⎥⎥⎤欲仁:想达到仁的境界。

至:到。

7.曾子曰:“士 不可以不 弘 毅,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任 重 而 道 远。

仁 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以 为 己 任,不 亦 重乎?死而 后已,不 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 亦远乎?”很遥远吗?”⎣⎢⎢⎡⎦⎥⎥⎤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